西周分封制教案(含五篇)

时间:2019-05-12 20:4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周分封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周分封制教案》。

第一篇:西周分封制教案

西周分封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商、周更替

2、理解并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研读、自主阅读等方法,归纳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提高史料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老师分析教会学生探究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封制的弊端分析,懂得任何一种制度不可能是完美的,要不断的创新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才能长治久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史料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通过对商朝旧知识的回忆,逐渐把学生带入周朝的建立,并探究新王朝的建立会通过什么方式统治国家? 新课教学

(1)西周的建立与分封制的推行

老师播放牧野之战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找出西周建立和推行分封制的基本史实 时间:bc1046 战役:牧野之战 制度:分封制

(2)分封制的概念 老师展示材料,让同学们从史料中找出分封制的含义就是封邦建国,分封的内容则是人民与疆土

(3)分封制的目的和分封的对象 先由老师展示西周分封诸侯的图片,让学生看图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几类,再引导学生分析诸侯国的分布情况最终得出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4)分封制的内容

老师出示史料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烽火,诸侯悉至……,从中分析诸侯的权力和义务(5)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通过对分封制了解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分封制的特点并得出分封制以下特点:

(1)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以同姓子弟为主体。(2)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土地和人民是分封制的主体内容。

(4)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6)分封制的破坏

展示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让学生思考分析分封制到后期出现的弊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周王室的衰微。(7)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2、后来出现了强并弱的形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小结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六、板书设计

含义: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权力: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一分为二)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2、后来出现了强并弱的形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崩溃:春秋时(名存实亡)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第二篇:西周分封制教案

专题一第一节、《西周分封制》教案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第一个子目《夏商政治形式》的学习,这节课开始之前我简单的说一下上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师生互动: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起源,对于这一点不是重点,大家只要知道这样两点:①早期国家起源?(中华文明的两个发源地)②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

接下来我们着重了解后两点:夏商的政治特点。公元前2070年,夏朝禹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他的儿子启继承他的王位后,从此

生:“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师:也就是:权力的更替由禅让制到世袭制。这既是夏的一个伟大创新,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伟大创新。

公元前1600年,由于暴政被商部落所灭。从此历史进入了商朝,大家都知道商人好占卜,以达到王命自天的效果。那么它的政治特点便是?(以达到哪两种权力的结合)

生: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师:很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商在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败于周武王。自此商灭。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下一个王朝周朝的历史长河中去,看看当时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有没有在夏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段史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史记.周本记》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能解读出西周建国之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封侯(封功臣子弟)(升官)(封地)

师:也就是实行什么制度?

生:分封制

师: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周分封制》。

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的历史,一起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你是当时的周武王,你实行分封制是出于什么目的?

2、你会分封哪些人?

3、你会分封什么给他们?他们又该承担什么义务?

4、分封的依据是什么?

5、分封对当时周王朝乃至诸侯国和其他民族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

讨论的时间:板书

师:好,时间到了。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生:假如我是周武王,我会。。。。。。。

师:首先对于学生天花乱坠的假设,我会说这些想法其实都很有创意,可是你们都忘了一点,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历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周武王是怎样做的?

师: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这点大家想法都一样。

分封对象(范围):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这点大家也都想得很周到。

内容:①诸侯的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这一点可能大家会有争议,觉得这样会使诸侯的权利过大。可能这就是后来导致诸侯分裂的原因之一。

②分封等级序列: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依据:宗法制

师:对于作用方面,大家也都回答上了很多。对周的影响基本上回答上了。对诸侯国和其他民族可能考虑的还不完全。这里我就向大家展示下面一段材料,我们一起来挖掘。

引入材料:《大盂鼎》中的内容:

师:这则材料是出自西周出土文物《大盂鼎》的一小部分。讲述的是周成王对于盂的嘱咐,在他百年之后要让盂辅助自己的儿子夾主管军事,处理赏罚讼狱之事。他具体封了一些什么东西给盂?请同学起来回答。不用一字一句翻译,可以大概的说一下。

生:授土授民、衣服、车、马、各种人。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车、马。这些交通工具到那些地方去要用,那么就会修道路吧,这样会使得什么得到发展?

生:交通得以顺畅

师(引导):那么这样就会使得个地方的商业交易是不是更快了,随之而起的经济是不是就得到了发展。另外这么多的人到那个地方去也会增加消费市场的。

师:那我们就来看一下,授土授民。这个分封给他的人还不止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战俘,还有邦司、人鬲、尸司。

这里的邦司:邦国(周本土)有关方面的管理人员。从这一方面来说对诸侯国政治上的制度建立与管理是很有利的。

人鬲:此处指周王朝的人众、人庶。下文指征服外邦的俘虏或移民。

尸司王臣:已臣服周庭的外夷藩国的王臣。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各种各样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文化。那么在文化上会?

生:不同文化之间冲突融合,最终促进诸侯国文化的进步。

师:那么再来看看诸侯国到达一个地方,特别是周边疆地区建立新国家,那么肯定会受到一些少数民族的侵扰。这样诸侯国一般会怎么做?

生:诸侯强者战争征服兼并,弱者割地暂求一时安宁再强兵。

师:这样会怎样的后果?

生:扩大疆土,师(引导):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变化?

生:冲突融合。

师:所以分封制也就是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以上我们提到了分封制对周王室的影响,对诸侯国的影响以及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的总结一下,ppt上的是我个人的观点,当然你们如果有更好的想法也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哈。

第三篇:关于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教学

关于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阐释(2012-10-14 08:41:49)转载▼标签: 杂谈

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问题因教材言之不详,教学参考书也没有详细解释,学生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分封制下诸侯权力很大,为何还对西周政权起到巩固的作用?第二.西周宗法制下,天子与异姓诸侯是如何形成“大宗”和 “小宗”的关系?第三.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那宗法制是否也可以说逐渐瓦解呢?第四.封建社会(秦朝以后)时期,宗法制还继续存在吗?

这些问题不要说学生搞不清楚,就是我们这些老师亦未必讲得明白。为了说清楚这些问题,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和论著,试分别阐释之,以求教于方家,以有益于教学。

关于第一个问题,分封制是如何扩大、巩固周人的统治的?这要从周族的兴起谈起。周,作为一个部族,“比起夏族、商族来,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

[1](p.15),因此,相比于殷人来讲,周的势力是比较小的,直到周文王时期,周人在西北诸侯中显示了较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多次对周边部族和商的属国进行用兵,但是作为一个兴起于西部的部族来说(周族虽多次迁徙,但仍居于渭水流域),周人的数量一直不是很高,直到武王克商时期“据专家推算,大体在十万人左右”[2(p.48),以人这样少的族群,要统治庞大的殷人群体,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同时武王亲自领导的“牧野之战”也只是消灭了殷商护卫朝歌的临时军队,迫使纣王自焚身亡,消灭了殷的中央政权,但是殷的军队在王畿周围仍然持续抵抗,说明数量不少,尤其是在中原和东方地区,殷的军队仍大量存在,周的军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陆续平定了殷商贵族的反抗,可见如何镇压殷商贵族的反抗,巩固周人的统治仍然是西周开国者长期面临的问题。为了实现巩固统治,镇压殷人的反抗,周武王和周公旦陆续实施和扩大了分封制度。《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周公东征后,扩大了分封的范围。分封制的以下特点对于周人统治地位的确立、巩固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一.分封的主体是周的同族姬姓贵族。上引《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姬姓之国四十人”,《荀子·儒效》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二人”。同姓贵族为主体的分封制最大程度地贯彻了西周统治者的“亲亲原则”,同时“分封的多是同姓宗室子弟,以血缘关系组成以宗周为核心的统治网,维系内部团结,以宗法制来确定贵族的亲疏等第,以维系周王室的统治地位”[3](p.51)。

第二.利用同姓贵族控制、占领经济、军事、交通战略要地,巩固周人统治。周人分封的同姓姬姓贵族数量之多,但“主要是为了占有中原适宜农业生产的黄土层地区。”[4](p.387)根据杨宽先生在《西周史》一书中的统计,西周初期占领当时黄河两岸的姬姓贵族的重要封国共计有21个,分封于黄河以北地区的还有耿等8个以上的封国,分封于黄河以南地区的有应等分6个以上的封国。黄河流域是西周初期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可见通过分封,“把中原比较优越的地区分封给文王、武王、周公之子”,[5](p.389)占领了重要的经济战略要地。日本学者伊藤道治在《中国古代王朝形成》中还指出“周初姬姓诸侯向东方地区分封,在于确保其向东方发展的交通线”。第三.利用分封制加强对殷商贵族的监督、分化和控制。武王克商后,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原来商代王畿的北部,“俾守商祀”,但是为了加强对武庚的监督,武王同时将商代王畿其他地区分给其他封国,西南部分封给了司寇苏忿生,中部和南部作为“三监”的封国,当然“三监”的建立本身就是为了加强对武庚的监督。对于主动投周的商代贵族微子启,武王“投殷之后于宋”,建立了宋国,但是在宋国的外围建立了异姓的杞、芮等国和姬姓的曹、茅等国,形成了内外两层包围圈,从战略上完成了对包围宋的包围圈。武庚之乱平定后,周公意识到仅靠安抚不足以完全消灭殷贵族的反抗,因此就必须进一步分化瓦解殷人的力量。于是,他一方面将殷之贵族和平民大量迁移到洛邑一带,使其脱离殷人传统的势力范围朝歌一带;另一方面,还将殷之遗民作为新封国的“子民”随新的封君向封国迁移,《左传》定公四年称,鲁有“殷民六族”,卫有“殷民七族”,晋有“怀姓九宗”,这里的殷民后裔作为封臣离开殷人传统的政治势力范围,自然反抗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了。

当然不论是同姓诸侯、还是异姓诸侯,在政治上都受到周天子的控制,《孟子·告子》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正是通过“巡狩”和“述职”,天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同时西周诸侯的卿由周王派遣、选拔和任命,《礼记·王制》云:“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如果出现异动,“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正是通过这系列的政治动作,西周时代的诸侯逐渐成为巩固西周政权、扩大统治范围,镇压殷人反抗的重要政治力量,分封制成为商周之际重要的制度创新,“不仅为这个伟大的文明序列开启了起点,也为这个伟大的文明实体奠定了基础”。[6](p.60)

关于第二个问题,宗法制下,天子与异姓诸侯之间是如何建立“大宗”和“小宗”的血缘宗法关系的呢?周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联姻,通过婚姻关系建立天子和异姓诸侯的血缘联系,从而实现彼此之间“大宗”和“小宗”的宗法关系。周人为什么这么做呢?《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婚姻就是为了建立两姓之间的联系,《礼记·郊特性》说得更直白了“夫昏姻者,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就是要建立对异姓诸侯的政治联系,加强对其控制。在那个特别重视血亲的年代里,这样的血缘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称,陈国的国君相传为舜的后人,武王“以元女大姬配胡公(满),而封诸陈”。这是一个案例,但是反映了周人利用婚姻关系,建立和异姓诸侯的血缘联系的历史事实,通过联姻这样陈国的国君满就成为了周武王的女婿,其下一代国君就是周武王的外甥,这样异姓诸侯的后世国君血脉就融入了姬姓的血液,在姬姓中,自然天子就成为“大宗”,而那些后世国君就成为“小宗”了。通过联姻,建立了“庞大的周家血缘关系体,与众多的异姓诸侯的血缘系统的沟通和联接”。[7](p.51)

关于第三个问题,春秋到战国时期,传统宗法制逐渐瓦解这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周天子天下大宗的地位动摇。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的势力逐渐衰微,其权力往往不出王畿之内,其作为天下“大宗”的政治地位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其号令天下的政治权威逐渐丧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军事力量的增长,不再唯天子马首是瞻,过去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孔子说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史记·周本纪》记载的“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正是这种变化的真实体现。《史记·周本纪》同样记载“晋文公召襄王”,周襄王居然被强大的晋国诸侯召去,晋本是姬姓诸侯,但是居然作出这样的违背“小宗”本分的事情来。到“周郑互质”,周天子与郑国互派质子,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就是这样也没有阻止周郑继续交恶,随后“繻葛之战”中,发生了《左传》桓公五年所说的“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周天子就剩下了“尊王攘夷”的政治招牌还可以利用了。有人说,这些史实是西周分封制瓦解的标志,其实周天子天下“大宗”地位的动摇,作为“小宗”的诸侯作出了违背其自身职责的行为,同时也是宗法制动摇的象征,这又有何不可呢。

第二.诸侯国内部陪臣执命,夺取国君的地位。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公室生活腐朽,权力逐渐下降,国内卿大夫等贵族逐渐崛起,夺取或控制了各国的国政。比较典型的有鲁国三桓叛乱,三桓本是鲁国桓公之后,身为小宗,居然多次叛乱,最大的一次是昭公之时,联合起来打败了昭公,并迫使后者奔齐。另外历史上比较典型的还有田氏代齐,上述三桓好歹还是国君的同支,田氏本是外人(陈国后人,奔齐,为齐工正之官),操纵了齐国的国政,最终“田氏卒有齐国,为齐威王,强于天下”。与之类似的还有有名的三家分晋,晋终于灭亡。春秋到战国时期这些普遍现象的纷纷发生,说明原来的“小宗”夺取了本国“大宗”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宗法制逐渐动摇。

第三.激烈的社会变革促使贵族权威的动摇

春秋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推行改革变法。扩张君权,打击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成为变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国分封采取措施限制、削弱贵族的宗族势力,最终都逐渐废除分封制,用新的官僚体制代替旧的世卿世禄制度。由于世禄制的废除,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被多子均分的继承制度代替了。在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明确规定“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就是用法律的形式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所以自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宗法体系也就逐渐瓦解了,顾炎武在《日知录·分居》中明确的说“及秦用商鞅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

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变革也是宗族内部彼此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改变。有的“大宗”可能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下降,晁福林认为“士的兴起是宗法制瓦解的结果”[8](p.124),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文中亦说“另一方面,贵族阶级,尤其是士大批降为庶人”。[9](p.4),另一方面,部分“小宗”可能由于为官、参军、力田、从商政治、经济地位上升,自然不再屈居人下,不愿为名义上的“大宗”束缚。总之,战国时期“以维系大宗百世不迁的宗族制度逐渐瓦解,而宗族和各级政权的分离也就不可避免地完成了”。[10](p.86)

宗法制在封建社会还存在吗?这个问题要分成两方面来看,从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来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宗族和政权相互结合的宗法体系在封建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自秦朝以后,西周时代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国家通过任命职业官僚从事国家管理,宗族和血亲在国家体系的运行中不再起到主导和支配作用。因此西周时代的那种典型的宗法制在封建社会是不起作用的。同时就是在宗族内部,原来的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的制度也不复存在。当然作为皇权体制的核心皇帝制度仍然非常重视嫡长子继承,其他皇子分封为王,甚至成为地方藩国领袖,但一般的历史趋势是这些诸子都不再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也基本被取消治理的权力,“但食租税尔”。

在处理财产和权力继承问题上,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汉代以后,中国在财产继承方面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11](p.6)并引用《大清律例》“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分” [12](p.6),可见西周时代那种特征的宗法制已经逐渐在社会生活中不起作用,被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取消了。

但是宗法关系和宗族体系在封建社会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宗法和宗族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仍然起到重要作用,陈旭麓先生在上文所引《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又说“所谓的宗法组织,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组织”,[13](p.06)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也说“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中说“如果把宗法制度看做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巩固统治秩序的规范和办法,那么可以说,它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始终顽强地表现着自己,久盛不衰”。[15](p.86)其中能表现这种“规范和办法”的现象就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家族制度。汉朝的豪强,围巾的的门阀都是这种宗族和家族,他们在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历朝历代都不能忽视的,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谱牒之学的像流行就是这种大家宗族势力发展的表现,直到唐朝时期,这种门第、宗族的观念仍然在上层社会壁垒森严。宋代一些理学家主张重建古代的宗族组织,但是历史条件的变迁有怎是人力岂能扭转,想完全恢复西周的宗法制是不可能了,但是其中的尊祖、敬宗的原则还是得到了强化,其采取的建祠堂、置族产、选族长、立族规的措施确实发展了封建的宗族制度,并被统治者推重,在后期逐渐同国家政权和封建礼法结合在在一起,成为长期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小说《红楼梦》中,贾府森严的嫡庶之分、长幼之别不就是这种宗法和家族关系的重要表现吗?

综上,西周的宗法制在封建社会不复存在,但是宗法和宗族制度却在封建长期存在,并对中国社会长期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阅读过程中,据学生产生的问题,结合相关论著对此提出的看法,请方家斧正。也说明教师的研究只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时刻带着问题意识从事教学工作,不断阅读史学著作,重视积累和思考,就能有所收获。

第四篇: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必修一专题一)【考点整合】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2.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与继承上的矛盾而通过血缘关系确立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

主要特点:①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 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①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影响:①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3.两者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误区警示】

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后面学的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结合教材上“周公辅佐成王图”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君主是周武王和周成王,而具体实施分封的人是周武王和周公旦。

【答题指导】

例1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参考答案:C

解析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所以D项错。另外,判断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同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某诸侯国内部,诸侯国的始祖是大宗。由此判断可知,A、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

答题方法与技巧 考查历史概念是高考的基本要求。在备考中,要注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概念之间的比较,例如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中西内阁制的比较等。比较中要注意,比较相同点从大处着手,比较不同点从小处着眼。

【真题训练】

例2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而周朝又继承了商代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点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度

C.压迫奴隶和平民

D.实行井田制度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压迫奴隶和平民是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共同点,所以排除A、C两项;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排除D项。

例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C

解析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宗法制的概念及特点,搞清大宗与小宗间的关系。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周王室范围内,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其中只有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①项错误,②项正确;在诸侯国内,也是只有嫡长子(嫡长孙)才能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③、④两项正确。

分封制

1.概念分解(1)发展过程:

夏商:逐渐形成(例:商代地方封侯、伯)

西周:从发展完备到破坏(从其内容和作用把握“完备”,从周王室的衰微理解“破坏”)

春秋战国:逐渐解体(例:楚王问鼎、兼并战争)[分封制破坏的原因要注意强调生产力发展这个根本因素,认识到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2)原因(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1)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2)稳定东方。(3)内容:

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A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现代贵族

B 诸侯应尽的义务:政治:听命,朝觐述职;经济:纳贡;军事:守土,随征。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3)特点:

①周天子是国家的最高元首; ②分封对象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③“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 ④分级立宗,层层分封。5.影响: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3)使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概念延伸

(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但其发展历程并不同步,分封制在西周后期开始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失去分封大权,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也逐渐瓦解(分封制的延续参考概念延伸第5点)但宗法制并未随之结束,宗法制在中国长期延续下来,直至今日,宗法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2)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3)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崩溃。

(4)分封制的缺陷是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于膨胀,所以秦始皇吸取了前代教训,废分封,行郡县,由皇帝直接任免地方官吏(郡守与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5)随着郡县制度的发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但分封制(诸侯王独立行政的制度)并没有马上消失,反反复复,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彻底消亡。到秦汉之际,对是否施行分封制度还存在争论。秦废止了分封制,西汉很快又恢复了对同姓和异姓封王封侯的制度,形成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到南北朝时期终于基本结束了分封制。

此后多个朝代虽仍残留了封王封侯的名义,但已不是那种分邦封土真正意义上的分封制了。可以说自此以后,中国历史才进入单一行政区划的时代。

3.试题例解: 【选择题】

【例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正与诸侯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答案:A。

【例2】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

A.王位和权力 B.土地和义务 C.贡赋和工具 D.工具和奴隶 答案:B。解析:诸侯有权力使用周王分封的土地和支配土地上的人民,就要履行向周王交纳贡赋、派兵作战的义务。故选B。

【例3】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非选择题】

【例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1)这段文字所述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2)文中的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3)谈谈你对这种制度的认识。答案:

(1)周初的分封制。

(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3)分封制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巩固统治、拱卫王室。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构建起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有些诸侯国成为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西周的分封制使诸侯享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分封制的崩溃是必然的。

【例2】

材料一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相度禄父(纣之子武庚的字)治殷。„„乃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

——《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三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撤也。”

——《左传》喜公二十四年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分封所及哪些人?

先圣之后;前代之后;功臣谋士;周的宗室。

②从材料二、三中看分封主要有哪些人,其目的是什么? 主要是周的宗室,目的是维护周的统治。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江苏 朱小荣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1.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次子、庶子的后裔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这样,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因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分封,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可以在自己领地里进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税,同时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对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分封制和宗法制合二为一,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分封制巩固了西周政,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因此,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这就是周朝有别于后世的一个重要特征。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难以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尽管宗法制已经崩溃,但宗法观念仍影响后世。

分封制体现了怎样的关系?

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有一道关于分封制体现了什么关系的题目,即:

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各种复习资料所给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答案B、C,老师们的分歧也主要表现在这两个答案B、C上,究竟是哪一个答案更准确呢?我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分封制的内容来分析和突破,然后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以求得正确的答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张传玺同志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关于“分封制”有一段这样的表述: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封诸侯,建藩卫”,简称“分封制”。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有三种: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荀子·儒效篇》曰:“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大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制。这样的层层分封,形成为一座政治宝塔,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自天子至士,为各级贵族,庶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通过对分封制内容的阐述,我们可以明确地作出解答,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即分封制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而不是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因为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大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

部分老师和学生选择C这个答案是受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必修)的影响。该书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有这样一段话:“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解答此题留给我们的启示有:第一,老师在给学生传授有关历史概念时必须做到完整而准确,很有必要查阅相关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第二,学生在学习有关历史概念,自己也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不要只局限于教材的表述,力求理解教材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第五篇:讨论西周的分封制制度及意义

讨论西周的分封制制度及意义 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从周文王开始的,文王能够使用前来投奔的异姓贵族的人才,这是他能够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周武王灭商后,继续推行分封制,用以维系其政治统治。周公东征胜利以后,更大规模地推行分封制。据《荀子·儒效》说,周公封了71国,其中姬姓之国53个,其中主要之国有鲁、卫、晋、燕。其中《左转·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扛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这都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以“亲亲”为最高原则,讲究血统关系,主要分封姬姓贵族为诸侯,另外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也得分封一些异性贵族为诸侯,所以分封制也是一个姬姓诸侯与众多异姓邦家共处的制度。但是姬姓贵族占据优势的地理位置。这种分封诸侯的办法,历史上称为“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封建制度有很大的区别。

在姬姓及异姓诸封国中,以宋、鲁、卫、唐、齐、燕等国为最重要。其中异姓诸侯包括:(1)周的同盟者,如姜太公受封的齐国,或许还有许、纪等小国。姬、姜两姓为世婚。(2)以殷商人群为主体的封国宋。宋的第一代君主微子是商纣的兄弟。古人的鬼神观念,灭人国家不灭人祭祀,否则就被灭国祖先的亡灵要作祟,这种观念在《国语》和《史记》记载的一些事情中都有显示。迷信中含有某种人道的色彩。(3)其他一些古老的人群,如陈、杞等、蓟,据说陈国之君是舜的后代,杞则为夏之后,蓟是尧的后人。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首先“褒封”五帝的后代,这是争取人心的举措。(4)还有大量的古已有之的小邦国,在周人的分封建国中,被称作“附庸”而不是独立的封国,分配到各大诸侯国中,是独立性不完整的国中之国。《左转》里有记载到鲁国境内有这样一些的小邦国。

西周的分封制是层层叠叠的分封。周天子分封诸侯,授给土地和人民,称为封国。诸侯又分封卿大夫,授给土地和人民,称为采邑。卿大夫又有自己的家臣,也授给食地或官职,他们一般属于“士”的阶层。因为层层叠叠的分封,便形成这样的政治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确立了隶属关系。

周天子对于所封的诸侯并不直接干涉其内政,诸侯在其国内可以自行征兵筹饷,设置官吏,甚至可以称王。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基本上都是独立的。因此,全国在政治上是分散的,周天子直接统治王畿以内的地区,这很容易造成诸侯割据的局面。诸侯对天子要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出兵从征等义务。诸侯如果不共王职或互相侵伐,周天子则可兴师问罪,以惩治或撤换诸侯。在西周时,诸侯尚未强大,周天子号令诸侯的权利,大体得以通行,但在后来,周天子却依附在诸侯国了。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1):分封制度是和当时地方经济的独立性相适应的。在交通不发达,荒芜的土地很多,地方之间很少经济联系的情况下,中央集权尚未出现,周天子要统治广大的疆土,就只有实行分封制度。(2):《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和),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制起因内部利益的分配,“屏周”则道出封建诸侯为的是保护周室,稳固周王的朝政统治。封建诸侯实际上是一种军事镇服和武装移民的活动。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

(1)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2)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3)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4)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造就了统一化的文明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5)分封制激发了人的创造性的历史本质。西周封建,对分封出去的国家没有怎样的干涉,只是目的很明确“屏蕃周室”,因此每一个国家根据各自情况开启各自的历史,这激发了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6)分封制延续了原始的民主。它与后世王权专制有着不同,周天子与诸侯不是“纯臣”关系,周天子必须把一些实际利益让渡给诸侯,以达到“屏蕃周室”的效果。

下载西周分封制教案(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周分封制教案(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肥东锦弘中学高一历史组 何善攀授课时间:8月15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识记王位世袭制,夏......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的第一节课,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有着极大的不同,因而第一节课必须使学生意识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殊性,并逐渐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本课在初一上学......

    演讲稿西周镇

    上善若水,思民创业今年以来,“三思三创”的学习日益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报纸电视上,还是在城市周边的宣传标语上,到处都能看到“三思三创”,到处也都能听到“三思三创”。记得上个月......

    浅议西周社会调查制度

    采风——西周社会调查制度摘要:采风是一种观政之制。周初统治者以殷为鉴,认为天意在于民情,确立轻鬼神、重人神的治国观念。透过采风实现“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的目的。统......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教案 【课型】讲课 【课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

    夏商西周的社会救济教案

    夏商西周的社会救济教案 夏商西周的社会救济 (教案) 【高考导读】此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归纳青铜时代的特征以及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知识点1 农业和畜牧业 (1)地位: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