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地方课程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
教 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天苍苍 野茫茫
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以及草原的种类。
(二)教学难点及重点。
重点:学生了解内蒙古的个大草原的特点,面积。难点:各大草原的历史文化。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授课。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在中华大地上一直传承了上千年各种所描绘。歌中所描绘的雄阔雄浑壮阔的景象,苍茫绮丽的风光,正是地处祖国北疆后毫无边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呈现出的多彩画面,茫茫草原和壮丽的山川,大漠是古代北方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一方热土,也是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形成壮大,进而走向辉煌的渊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茫茫草原》。
二、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神奇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大草原特点是神奇而壮丽碧色连天,一望无际,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中一共有呼伦贝尔草原,还有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面积八百四十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处牧业基地。
锡林郭勒草原面积与一期一千九百万公顷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一典型草原为主的草原。那么这里也是博客和蒙古长长大调整掉繁荣胜景的故乡,那么对于草原他。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那么指的就是草原。在草原文化中。草原中是有厚重的文化几千年来草原先民及其子孙子孙草原游牧民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那么都包括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双剑文化等你农耕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狼图腾英图腾等便成为历史上曹艳丽化精神内涵的闪光点
(四)小结:
内蒙古大草原包括了呼伦贝尔草原,有锡林郭勒草原。那么对于草原,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以及有介绍了厚重的草原文化。其中包括了科尔沁草原文化。
(五)板书
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内蒙古大草原: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二、草原是北方游民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
三、厚重的草原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了内蒙古大草原。充分体现了我们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以及特色。
第二节巍巍群山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到蒙古高原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蒙古高原文化。2.教学难点
了解阴山与阴山岩画以及阿拉善山的历史背景。3.教具:ppt
三、教学内容
(一)导入
在祖国北疆内蒙古与蒙古国接壤的绵长的边境线两侧横亘着绵延起伏的蒙古高原,他就是草原民族所赞誉和崇尚的草原的蒙古高原。
(二)讲授新课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东北不和黑龙江省北部呈东北一西南走是我国的著名山地长达一千四百公里宽约二百到四百五十公里,海拔最高可达两千零三四米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他有绿色保护职称。我们又介绍了阴山语音,燕山研研华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其中。著名的适应山羊话是穹庐家族图。
阿拉善山阿拉善山及贺兰山地处阿拉善高原志东银川平原之心城南北走向为内蒙古和宁夏姐们姐们。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四、课堂小结。
蓝色的蒙古高原,阴山与阴山岩画和阿拉善山。
五、板书
第二节巍巍群山
(一)蓝色的蒙古高原:大兴安岭
(二)阴山与阴山岩画
(三)阿拉善山。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充分了解蓝色蒙古高原的历史文化以及阴山阴山岩画的历史背景以及阿拉善山,地理环境以及宗教文化色彩。
第三节大漠无垠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到沙漠的种类以及文化。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内蒙古三大沙漠的名称以及沙漠中的丝绸之路。2.教学难点 沙漠的文化。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广义的沙漠还包括黄荒漠地带的戈壁等。内蒙古的沙漠戈壁沙地面积总面积约三千万公顷,真可谓沙海茫茫浩瀚无垠。
(二)讲授新课
沙漠简称是沙质荒漠的简称,广义的沙漠包括荒漠地带的隔壁的。那么内蒙古的沙漠戈壁杀敌总面积约三千万公顷。上海茫茫其中商铺面积一千一百二十九万公顷比东南沿海一个省的面积还大集中分布于狼山,贺兰山以及西的以西的荒漠地带。那么对于我国三大沙漠主要包括了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大漠中有自己的风景,特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他们仇视人王伟奉命出使塞上途经阿拉善大漠深处居然要塞时所著所做的使至塞上一诗中的名句,那么沙漠中有自己的文化丝绸之路,随着北方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这些民族以及西域各国乃至周边国家同中原王朝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大漠中的交通道路变从无到有,迅速拓展开来,形成勒绿洲四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课堂小结
沙漠简称以及内蒙古三大沙漠的类型,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大漠孤言。这是沙漠文化中的鲜明性象征,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五、板书
第三节大漠无垠
一、浩瀚的沙漠。
二、大漠孤烟山
三、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沙漠中的文化特色,以及内蒙古的三大沙漠。沙漠中的丝绸之路。
第四节滔滔母亲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母亲河的种类 2.让学生掌握母亲河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教许玉清和的种类及文化
(二)教学难点
母亲河的历史背景
(三)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流经内蒙古最大河流在内蒙古境内干流长八百三十公里,刘云伍人机十四十四点三五万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西拉,木伦为蒙古语意为黄色的和为溪流园北园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南端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洪山北路白草沟古称黄水。偶尔古纳河系黑龙江南园蒙古语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流。
(二)讲授新课
黄河世世代代哺育着沿河两岸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引导着他们开创并弘扬着举世瞩目的,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西拉木伦河,著名的草原帝都辽上京辽中京遗址及在此遇刺区域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左右的历史。额尔古纳河。是啊,黑山头古城曾是成吉思汗包底哈萨尔封地的政治中心,于是蒙古族文化与俄罗斯文化逐步和谐交融。
四、课堂小结
母亲河的种类:黄河、西拉木伦河、额尔古纳河。
五、板书
第四节滔滔母亲河
一、黄河
二、西拉木伦河 三、三额尔古纳河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充分掌握母亲河的种类以及母亲河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单元 远古文明与草原青铜文化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与大窑文化
一、教学目标
1.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
2.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呼伦湖畔的远古人类。
二、教学难点 大窑文化 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几十万年漫长的。岁月里。原始林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工具。一口采集植物花果增进和进行娱乐活动而谋生,人类历史进入了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及旧石器时代。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旧石器时代与大有文化。
(二)讲授新课
大窑文化诞生第所发现的石器制造场地面积之大,经历年代之久出土石器制品,至多在全世界都是最罕见的堪称世界。之最。无定河上无定河上有的核桃仁。核桃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证明了中国原始人类的延续性和氧化链条的完整性。呼,伦湖畔的远古人类。悲剧金三万至两万年前呼伦湖一带已有远古人类的活动,他们已于点和采集为谋生的重要手段,其生存年代距今约一万年至八七年前。
四、课堂小结
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呼和湖畔的远古人类。
五、板书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与大窑文化
一、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
二、无定河上游的“河套人”
三、呼伦湖畔的远古人类
六、教学反思
让学生充分了解大窑文化及其三个世界之最。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中华第一村、中华第一凤、中华第一龙、中华早期城防工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华第一村、第一凤、第一龙。2.教学难点
中华早期城防工程。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考古学分期中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被称作新石器时代。这时人类广泛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是经过家加工的磨制石器,人类社会进入了原始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处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地定居。
(二)讲授新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昭乌达金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1.5公里的田野,台地上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古人类聚居村落村落遗址。及中华第一村兴隆洼文化遗址。2004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专家在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的一件属新石器时期的陶背上发现蜂鸟造型。称中华第一凤口风呗。考古发现证明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华民族龙凤呈祥文化意识与传统的发祥地。197年出土于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考古人员在包头市成交阿善沟门村西侧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人类聚落城防工程一致称为啊,禅文化遗址。
四、课堂小结
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址包括第一中华村: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华第一凤:陶凤杯、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中华早期城防工程:禅文化遗址。
五、板书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一、中华第一村:兴隆洼文化遗址
二、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寺
三、中华早期城防工程:阿善文化遗址。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充分了解以及掌握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第三节草原青铜文化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天下第一剑东湖、东湖青铜器古代北方铜都大井古铜矿。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天下第一剑及东部青铜器 2.教学难点 大井古铜矿 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青铜文化在燕山南北地区,特别是鄂尔多斯高原地带都有大量匈奴时期的青铜器出土这些距今三千年前后前前后就被北方游牧民族派上用场的精美帝青铜器物最先引领了草原青铜文化的潮流。
(二)讲授新课
天下第一剑为前导的短剑累青铜器起源于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创造这一草原青铜文化的应该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有何深远,影响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前身贝迪核桃部落的先民。东湖青铜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昭乌达金赤峰市翁牛特旗古墓中发掘出青铜短剑,彤彤刀等文物被确定为是聚集两千八百年前后西周东中期东湖人的遗址。古代北方铜都大颈骨同大军鼓铜矿,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同步的大井古铜矿遗址位于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中兴村北山的南坡上,根据科学测定,这应该是东湖人矿质文明和青铜文化。
四、课堂小结
天下第一剑、东胡青铜器、三大井古铜矿。
五、板书
第三节草原青铜文化
一、天下第一剑
二、东湖青铜器
三、古代北方铜都大井古铜矿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充分掌握与了解天下第一剑东湖青铜器以及大军鼓铜矿的知识。
第三单元 古代草原民族的兴衰
第一节北魏的崛起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北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北魏的兴起文化交流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1.教学重点
北魏的崛起的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
北魏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掀背式东湖的分支,东湖被匈奴冒顿善于击败后,其余中一部分退治污还删一部分进入鲜卑山塌米,珊珊明镜宗玲分别称为不还和掀背。
(二)讲授新课 拓跋鲜卑建都盛乐。胜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我一水草丰美帝阴山南麓草原,希望黄河东有白取水杯有荒干水精河绕城流过。北魏的兴起。三百九十六年。北魏的到武皇帝。解散了原来的部落组织是个不民族统一成为北碚国家的便民消除乐部落上层称雄割据的分裂隐患。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北魏国士达到鼎盛时期。北碚文化交流与发展贝贝朝时期草原民族与中原地区的音乐歌舞广泛交流为为大观一直到隋唐时期宫廷乐舞仍然是一草原民族的音乐舞蹈为主。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大量的雕塑,造像壁画汇聚了不同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是相约四季的文化瑰宝。
四、课堂小结
北魏的崛起的历史背景、北魏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五、板书
第一节北魏的崛起
一、拓跋鲜卑建都了盛乐
二、北魏的兴起
三、文化交流与发展
六、教学反思
让学生充分了解北魏崛起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交流与发展。
第二节突厥、回纥的兴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突厥的兴衰史
2.使学生了解突接回和突厥回和的文化。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突厥、回纥的文化。2.教学难点 突厥的兴衰。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突厥世纪城匈奴鲜卑之后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草原民族。突厥政权建立不久试点密统领十大首首领带兵十万人攻占了西域各地自立为可汗在突厥西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突厥人原为一桶铁著称,曾受柔然的同志。围棋在阿尔泰山一带制铁被称为锻炉。
(二)讲授新课
突厥的兴衰史。突厥人的经济已触也为主,特别重视洋马并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可汗长拥有骑兵数十万。突厥人四季迁徙,游牧个部落。划分牧场,各有数地突厥人崇尚勇武一战死为荣。突厥人因不堪忍受柔软的压迫起兵造反,大败柔然获得解放语。五百五十二年建立了突厥汗国,第二年。木杆可汗几位随后击灭柔然微幅塞北建立起冬至刘海以西西窒息海南底程程北大北海的强大草原帝国。回和的变迁回和人与突厥人同源。回和人已经没图腾去回旋轻捷如胡志毅堂堂中原四年改称回鹘。突厥回和的文化输出救人,大约在五世纪时创造并使用文字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中第一个创造文化的民族,近代在蒙古高原发现的突厥汗国时期的悲鸣及词汇丰富结构完整行文流畅生动感人,说明隋唐时期突厥语言文字运用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
四、课堂小结
突厥的兴衰、回纥的变迁、突厥、回纥的文化。
五、板书
第二节突厥、回纥的兴替
一、突厥的兴衰
二、回纥的变迁
三、突厥回纥的文化
六、教学反思
让学生充分掌握与了解突厥的丽丽突厥回纥的历史文化。
第三节辽、金、西夏王国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充分掌握辽国金国西夏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辽金西夏王国历史文化。2.教学难点
辽金西夏王国的历史背景删。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湖游牧于大兴安岭南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于九百一十六年建立国家好奇单后改为聊。女,贞元初诉称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完颜不率先种植五谷制造舟车建筑房屋烧炭炼铁逐步强大起来,征服了各补一千一百一十五年部族首领完颜阿骨阿骨打称帝,号称围巾。西夏国为党。像组建立党项族是西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原居住和黄一代一处牧业为主。兔养牦牛,马洋丽影牲畜。
(二)讲授新课
辽国以契丹族为主体统治对象,既有契丹西蒙古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也有汉族渤海人等农耕民族。金国芹了,以后实行政治改革将原来部落联盟时期的勃极烈,参与议事决策的观致逐渐改变,为中央集权制有皇帝总揽大权设置百官巩固了统治基础。西夏建国之之后逐渐改变原来的部落制实行中央集权制设置官署制定修改完善法律。
四、课堂小结
辽国的建立与历史文化巾帼建立与历史文化西夏国建立与历史文化。
五、板书
第三节辽、金、西夏王国
一、辽国
二、金国
三、西夏国
六、教学反思
让是学生充分掌握辽国、金国、西夏王国的历史文化。
第四节绚丽的辽文化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了文化的语言与文字儒学以及绘画与雕塑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儒学与教育 2.教学难点 绘画与雕塑 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契丹人倒入鸡蛋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并重世纪城发展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注重倡导和促进游牧文化与高度发展的汉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从而创造了有木华雨含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了文化。
(二)讲授新课
辽文化的语言与文字。契丹与数二泰语系与蒙古与同源有些词汇相通或相近。文学以史学聊过文物,人文人既有七单元文字创造也有汉语写作。儒学与教育辽国统治者借助儒家思想巩固某政权,因此。尊崇孔子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绘画四绘画与雕塑七单人尚华草原风光和棋社人物辽国涌现出不少卓有成就的绘画名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四、课堂小结
语言与文字、文学与史学、儒学与教育、绘画与雕塑。
五、板书
第四节绚丽的辽文化
一、语言与文字
二、文学与史学
三、儒学与教育
四、绘画与雕塑
六、教学反思
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文化的炫丽多彩。
第五节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大蒙古国的建立与强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的强盛。2.教学难点
成吉思汗陵及其祭祀。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吉思汗作为蒙古贵族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雄才大略,用兵如神,一武力兼并了蒙古高原各游牧部落结束了大漠南北草原上长期战乱的局面,促进了整体意义上的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壮大统一了,我国西北和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创建了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
(二)讲授新课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生于一千一百六十二年,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贝尔至今是贵族家庭。它顺应蒙古民众的愿望,经过南征北战统一了蒙古部落与。1206年被蒙古各部推举为大汗,号1称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起源于古代,东湖西蒙兀室韦部落。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后其子孙在漠北肯特山一带建立了奉祀成吉思汗的陵寝。
四、课堂小结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大蒙古国的建立与强盛,成吉思汗及其祭祀。
五、板书
第五节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 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二、大蒙古国的强盛
三、成吉思汗陵及其祭祀。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
第四单元 元明清时期的内蒙古
第一节忽必烈建立大元
一、教学目标
2.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元朝的建立以及迅速发展的经济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二、教学难点及重点。
重点:元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难点:迅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授课。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蒙汗蒙古汗国建立后一蒙古草原为同志基地所行体制政策也多,从草原地区特点出发攻灭西向金国芹后,随着统治地域断不断扩大。提出了十体制政策适应旱地特点的新要求,公元1251年蒙哥盼纪委生命奇地忽必列总。管寂寞男蒙古籍汉地军政事宜,忽必烈任用了一批汉族官员并提出用汉人治理汗滴遗憾法经营中原的政治主张。
(二)过程
1259年蒙哥汗试试1260年忽必烈发动进攻并继位元朝于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堂妹以后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对于处也采取补扶持的政策在牧区提倡打水景。修棚圈。改善牧场,生产条件。
四、小结:
元朝的建立的1历史背景以及迅速发展的经济对贸易与文化交流。
五、板书
第一节忽必烈建立大元
一、元朝的建立
二、迅速发展的经济
三、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充分掌握与学习元朝的建立历史背景以及元朝的经济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第二节大延汉与阿拉坦汗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学习大延汗统一蒙古以及阿拉塔汗与土木川的开发。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大延汗统一蒙古 2.教学难点
阿拉塔汗与土木川的开发、三娘子修建“库库和屯”。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末元朝末年政治衰败,灾难频发,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起起云涌朱元璋乘势而起于1368年攻占元大都建立明朝元顺帝仓皇撤离被牵草原史称北园。
(二)讲授新课
十五世纪后期成吉思汗后裔巴图蒙克继承汗位称代言汉在富人版图还是请的辅助相统一各部重建汉朝。大连汗去世后,蒙古各部又陷入彼此纷争的割据局面十六世纪中期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塔汗强盛起来,并在明嘉靖二十一年以后数次与明朝交涉,希望开展冒雨遭到拒绝。土默川的经济繁荣是阿拉塔汗的实力大为增强,一时间大量汉族瓦工石工木工铁工雕塑工化工油漆工具车图没穿。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市民大一的巾帼英雄便亲切地把倾城称为。
四、课堂小结
达延汗统一蒙古、阿拉塔汗与土木川的开发、三娘子修建的“库库和屯”。
五、板书
第二节达延汗与阿拉坦汗
一、达延汗统一蒙古
二、阿拉坦汗与土默川的开发 三、三娘子修建“库库和屯”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充分掌握达延汗与阿拉塔汗的相关知识。
第三节清朝对内蒙古的统治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掌握蒙汉联姻盟旗制度大西门肯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蒙汉联姻 2.教学难点 盟旗制度 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真谱的统一女真各部的满洲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在与蒙古科尔沁等部的作战中发现蒙古民族是个强悍为英勇善战的民族努尔哈赤为了使蒙古各部归附满洲并利用其帮助入驻中原取代,明朝便采取蒙汉联姻及满洲皇室与蒙古王公世代通婚的政策作为巩固清朝统治的一项重要国策。
(二)讲授新课
满汉联姻没满蒙联姻国策的实行是蒙古王公贵族效忠于清王朝满洲皇室与蒙古贵族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形成乐清王朝的猛。忙蒙政治联盟。经常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从清纯得远开始。实行不急制度。即对归附的蒙古各部划定界限逐一变为扎萨科齐从蒙古亡国贵族中选任张下课管理奇正,然后指定竖起组成一个萌确定一位张晓克维盟盟长清末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开垦内蒙古牧场的重大事件,大兴门口深刻地影响了蒙古牧民的生计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满蒙联姻、蒙旗制度、大兴蒙垦
五、板书
第三节清朝对内蒙古的统治
一、满蒙联姻。
二、盟旗制度。
三、大兴蒙垦。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充分学习清朝对内蒙古的统治。
第四节源远流长的蒙古族文学
一、教学目标
3.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充分学习掌握民间文学诗歌。
二、教学难点及重点。重点:诗歌集、经典著作。难点:民间文学。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授课。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话传说是草原民族在原始社会时代产生的文学形式及内容多与民族的起源或民族的起源创始人有关蒙古族的民歌十分丰富,有个的海洋支撑一歇会儿吧,蒙古族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哲理的思考,对情感的抒发PSP大玲的诗歌。原始带北方地区已出现了,专门以讲故事换取衣食谋生的人称为小说人。
(二)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神奇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大草原特点是神奇而壮丽碧色连天,一望无际,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中一共有呼伦贝尔草原,还有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面积八百四十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处牧业基地。
锡林郭勒草原面积与一期一千九百万公顷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一典型草原为主的草原。那么这里也是博客和蒙古长长大调整掉繁荣胜景的故乡,那么对于草原他。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那么指的就是草原。在草原文化中。草原中是有厚重的文化几千年来草原先民及其子孙子孙草原游牧民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那么都包括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双剑文化等你农耕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狼图腾英图腾等便成为历史上曹艳丽化精神内涵的闪光点
四、小结:
民间文学、诗歌、经典著作
五、板书
第四节源远流长的蒙古族文学
一、民间文学
二、诗歌
三、经典著作。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充分学习了解掌握源远流长的蒙古族文学。
第五节蒙元时代的教育与科技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蒙元时代的教育科学成就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蒙元时代的教育科学成就 2.教学难点 技术成果 3.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吉思汗深知发展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对于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他曾告诫子弟大臣。不要用金银珠宝装饰自己要用道德和文化才能充实自己。
(二)讲授新课
1261年设置学校及管理官员掌握蒙古教学是一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广泛交流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梦圆时期重视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特别是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元代开发的有李红的朋友,男友男友描金等新品种不仅丰富了瓷器的品种,也为明清致辞工艺技术的更趋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梦圆时代的教育科学成就。
四、课堂小结
蒙元时代的教育科学成就技术成果。
五、板书
第五节蒙元时代的教育与科技
一、教育
二、科学成就
三、技术成果
六、教学反思
使学生掌握学习蒙元时代的教育与科技。
第二篇:潍坊历史与文化
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
一、先秦历史
1.东夷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2.夏商时期:大禹后人建立斟灌国和斟国、寒浞建立寒国、商代的逄国。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潍坊地区属于齐国管辖,周代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此外还出现过杞国、纪国、莱国等。少康复国的战争发生在潍北大地。3.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鲁班制鹞。
二、秦汉 —明清的历史
1.秦: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当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于胶东郡、齐郡、琅琊郡管辖,秦驰道的开发,对打破当时潍坊地区的封闭隔离状态、实现同外部世界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汉: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州”的称号开始在我国出现。潍坊大部分县市属于青州,只有诸城属于徐州管辖。2.三国:潍坊地区属于魏国属地。
3.隋唐至元:隋朝在潍坊设立北海、高密、琅琊3郡。唐朝,潍坊地区主要属于青州、密州管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潍坊直属中书省管辖。4.明清:潍坊属青州、莱州管辖。
三、近代潍坊新发展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潍坊境内共设9个县,有潍县、昌邑、高密、益都、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
2.1948年,潍县攻坚战胜利后,成立了“潍坊特别市”。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撤县设市。最早撤县设市的三个县:益都县改为青州市,诸城县改为诸城市,寿光县改为寿光市。
4.走进新时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潍坊人口共计8495300人,有50个少数民族。
5.潍坊是风筝的故乡。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风筝会使潍坊找到了一条 “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成功之路。近年来,把潍坊的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三台大戏”是:国际风筝会、蔬菜科技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
6.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被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为例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品牌展会。王乐义被誉为“中国蔬菜大棚之父”。
7.今天的潍坊拥有公路8000多余米,境内分布着济青、潍莱、东青、威乌、青兰5条高速公路,津汕、青红、潍日3条高速公路正在和即将开工建设。308、309国道横穿东西,206国道纵贯南北。胶济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除胶济铁路外,益羊、青临、大莱龙、胶新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到沿海,潍坊先后建成了羊口、下营、潍坊北港3个地方小港,后又改造扩建潍坊港。海陆空大交通的格局已经在潍坊形成。
8.全市教育系统推出了多项教育民生实事,在“普九”教育基础上,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了高中办学体制,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第二章奇才俊杰贯古今
一、勤学不辍的经学大师——郑玄
1简介:郑玄 字康成 ,北海郡(今高密)人, 东汉晚期 著名的经学大师,也是古代一名杰出的教育家。
2最大贡献:编辑、注释了“三礼”,被后世治理学者奉为典范,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3代表作: 《毛诗笺》, 《三礼注》.4曾参与的战役: 官渡之战.5纪念物: 郑公祠(峡山区郑公街办).其弟子将其言论编成《郑志》。
二、官清艺绝的清代名相——刘墉
1.人物简介: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绰号 “刘罗锅” , 今高密人。清朝,乾隆年间的政治家, 书法家。
2.主要事迹:①乾隆年间,奉旨查办山东巡抚 国泰 贪污库银案;②嘉庆年间,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 和珅 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③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
3.书法:(1)特点: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2)地位:与 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 等齐名.(3)其子刘鐶之将其部分墨迹加以整理,以 《清爱堂石刻》 刊行.4.代表作:著有 《刘文清公遗集》 和 《刘文清公应制诗》.三、枝叶关情的潍县县令——郑板桥
1.人物简介:郑板桥, 江苏扬州兴化人,清代 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
2.主要政绩:在任潍县县令期间 赈济灾民 ,被称为 “郑青天”.3.政治抱负:“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4.郑板桥“三绝”: 诗 , 书 , 画.他一生只画 兰 , 竹 , 石.其书法艺术别具一格,极具个性,自称“六分半书”。
5.诗文书画成就:①1751年,作 《难得糊涂》 横幅;②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 《城隍庙碑记》;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6.代表作: 《潍县竹枝词》40首.四、名誉华夏的收藏大师——陈介祺
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潍县城里(今潍城区)人,他将收藏钟鼎、印玺、古陶等珍宝的楼命名为“万印楼”自号“万印楼主人”,万印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著《十钟山房印举》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成为篆刻学家的必备之书。
第三章圣贤巨著煊古城
一、天下第一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被誉为“天下第一农书”,与《农政全书》等并称为“中国五大农书”,并冠以“中国五大农书之首”的美誉。唐宋时期到日本称“贾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作参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
2.作者:贾思勰,北魏著名农学家,古益都钓台里(今潍坊市寿光)人。著有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农学文化名人,被人们称为“农圣”。
3.《齐民要术》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齐民”,即平民,“要术”,指谋生的方法。“齐民要术”就是为平民百姓提供谋生的主要方法。内容:
《齐民要术》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日用品的生产等等。不仅总结了当时及以前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下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以及各民族间生产经验相互交流的情况。体现了当时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农学思想:(1)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
(2)重视选育良种;
(3)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达尔文的人工选择思想就从《齐民要术》得到启发。)
二、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
1.作者简介:张择端,潍坊诸城人,北宋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有风俗画《清明上河图》。2.《清明上河图》简介:《清明上河图》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 街道的繁华景象(城市生活),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此图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传统最突出代表。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3.典故传闻:有诗云:“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画线部分各指什么?
三、金石第一录——《金石录》
赵明诚,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北宋末年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与李清照合著的《金石录》是研究古代金石刻首读之书,也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四、天下第一卷——《状元卷》 1.发现:1983年,在山东益都县(青州)发现了一份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国家一级文物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图:P42第一甲第一名)
2.地位:状元卷属于典型的明代科考八股文样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政治、文化尤其是科举制有重要意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件归青州博物馆收藏和展出,复制件分送故宫、山东省博物馆和赵焕彬老人。3.状元卷的试题是: 《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状元卷体现出的民本思想、法治和德治主张,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古迹名胜耀北海
一、云门献寿——云门山景观群
云门山,是古代青州的象征;“寿”字则是云门山的象征。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云门山是佛、道两教文化胜地。它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共同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
二、鲁东明珠——十笏园
1.简介: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此园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被潍县文人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光绪十一年改建为私人花园。
2.地位:“十笏园”的精巧之处,就在于设计家集中国南北园林之精华于一体,以小巧精致著称,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是潍坊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园林建筑。它也为我们研究明清园林建筑、金石学及潍坊历史人文提供了宝贵资料。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绚丽奇葩——杨家埠木版年画
1.杨家埠(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
2.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为省级保护单位。清代乾隆年间,是杨家埠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
3.走出国门:改革开放后,年画重获新生。杨洛书老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4年杨家埠木板年画列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4.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为我们研究古代印刷术及潍坊地区的风土民情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潍坊城市名片——风筝 1.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也成为当今潍坊市的一张名片。青州西南的鲁山是风筝的发祥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翟在鲁山制造的“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潍坊风筝兴起在宋代,至明代更加普及,清乾嘉年间遍及民间,潍坊风筝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色彩淡雅的文人画风格,一类是色彩艳丽的民间传统绘画风格,龙头蜈蚣风筝为其代表作。
3.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1988年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国际风筝会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国举行了第29届潍坊国际风筝会。2013年,将举行30届。
第五章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革命发端——五四运动在潍坊
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因山东问题而起,山东的反应强烈而迅速,5月9日,以益都(今青州)县5 城的省立第十中学、省立第四师范为先导的数千名师生,联合举行游行点燃了潍坊地区五四运动的烈火。
2.5月24日,以益都为中心,潍坊地区的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了高潮。这天,游行队伍在益都城西的法庆寺,举行万人大会,历数帝国主义及卖国贼的罪行。省立第十中学杨同照咬破手指在白绫上写了“赤心报国,身死志存”八个大字。进入6月后,山东学生联合会代表王尽美、王翔千、王统照等回到诸城老家,指导学生运动。给潍坊的“五四”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四运动为潍坊地区建立中共党组织奠定了基础。二、一大代表——王尽美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山东代表王尽美(诸城人)、邓恩铭回到山东后,积极发展党组织,多次到潍坊宣传马克思主义,1924年,成立后了潍坊最早的地方党组织--寿光支部干事会。后又建立起了以庄龙甲为书记的中共潍县县委,(这是齐鲁大地的第一个中共县委)张玉山任书记的中共寿光县委,宋伯行任书记的中共益都县委,尚鲁民任书记的中共高密县委等县级党组织。
三、抗日名将——马保三
1.马保三,是寿光牛头镇人。192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因宣传抗日被捕。经过党组织营救,于1934年保释出狱。
2.抗日战争爆发后,马保三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活动,创建了“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建立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领导了潍坊抗战史上的抗日大捷—五井战役(被誉为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战斗)。
3.解放战争时期,由八支队扩编的部队成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1949年3月,中央任命马保三为青岛市市长,1956年担任省委统战部部长,1958年,马保三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64年2月15日病逝。
四、潍县攻坚战
1.潍县攻坚战,是潍县战役(又称昌潍战役或胶济路中段战役)的攻坚战斗,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作战部队是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潍县素有“胶东走廊”之称,是济南、青岛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潍县守敌有国民党整编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45师师长陈金城的4个正规团,加上两个保安旅和其他土顽。1948年4月2日,山东兵团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直接指挥下,打响了潍县攻坚战。27日,占领全城。陈金城被生俘,保安司令张天佐被击毙。潍县攻坚战胜利结束。2.潍县攻坚战结束后,我军又一举消灭了安丘、昌乐等地企图撤逃的残敌。5月8日,潍县战役宣告结束。
3.在潍县战役中,步兵是主要作战力量。我军采用了一套攻坚战术:连续爆破;坑道作业;近迫作业;抛射炸药包;集中兵力和火力突破一点,实行穿插分割等“尖刀战法”。潍县攻坚战历时25天,共歼敌4.6万人余人,为解放济南和青岛创造了条件,有利地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潍县攻坚战战,是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
4.在潍县攻坚战中,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79团,首先突破城堤,攻入城内,对潍县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授予“潍县团”光荣称号。
2011年潍坊历史与文化提纲概要
1、新石器时代,潍坊的“东夷人”创造了“青州桃园遗址,诸城呈子遗址,寿光边线王遗址,安全景芝遗址”,在明清时期潍坊属于青州莱州二府管辖。
2、鲁台经贸洽谈会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性对台、对外招商活动,是山东省的三大经贸活动之一。每年的鲁台经贸洽谈会成为海峡两岸企业界沟通的桥梁。潍坊的三台大戏指的是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菜博会。
3、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是我国“蔬菜生产革命”的发源地。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率先试验成功了日光温暖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塑料大棚技术),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的蔬菜革命。王乐义被誉为是“中国蔬菜大棚之父”。1992年,寿光又在全国率先推行无公害蔬菜。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体系、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蔬菜产业化的“二次革命”。2000年第十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寿光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蔬菜博览会。寿光市决定每年4月20日至5月7日举办一届国际蔬菜博览会。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蔬菜专业品牌展会。
4、经学大师郑玄,东汉北海郡(今潍坊)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对于诸子百家的学说无所不通,他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是编辑、注释了“三礼,”存世的作品有《三礼注》《毛诗笺》。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
5、刘墉,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山东诸城逄戈庄(今高密)人,曾编撰《四库全书》《西域图志》等书,刘墉为官清正廉明,《诸城县续志》:“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赂,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皆望风畏之。”是对刘墉为官清正廉明,雷厉风行的真实写照。刘墉的墨迹有《清爱堂石刻》。
6、郑板桥,江苏扬州人,清朝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又分别列为“楚阳三高”“雍嘉七子”“潍县三贤”之一,曾担任潍县县令,他为官期间,最大的历史功绩是赈济灾民。他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最喜欢画兰、竹、石,做《难得糊涂》横幅。
7、陈介祺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家,潍县城里人,他将收藏钟鼎、印玺、古陶等珍宝的楼命名为“万印楼”自号“万印楼主人”,万印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 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著《十钟山房印举》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
8、《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与《农政全书》等并称为“中国五大农书”,并被冠以“中国五大农书之首”的美誉。《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北魏著名农学家,今寿光人。这部书不仅总结了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齐民要术”就是为平民百姓提供谋生的方法。唐宋时期,《齐民要术》传到本,成为“贾学”。明朝时人们称它是“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就参阅过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贾思勰被人们称为“农圣”。
9、张择端,诸城人,北宋画家,名作《清明上河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清明时节宋徽宗时代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最突出的代表,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清明上河图》成为集艺术性、历史性和思想性三者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这里的一代巨匠指的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享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美誉。
10、赵明诚,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北宋末年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与李清照合著的《金石录》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物的史学名著。
11、赵秉忠(明朝万历间)的状元卷1983年在青州发现,状元卷是古代科学考试中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试卷,状元卷体现出的民本思想、法治和德治主张,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状元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2、“寿比南山”的“南山”指的是古代青州的云门山,云门山是古代青州的象征,“寿”字是云门山的象征,云门山的“寿”字高7.5米,宽3.7米,为明朝嘉靖年间周全所作。云门山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共同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是齐鲁石窟之冠。云门山在1985年被山东省列为省级风景区。
13、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其主人原为清末潍县人丁善宝,十笏园融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因而享有“鲁东明珠”之美誉。它建于明代,是潍坊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园林建筑。它为研究明清园林建筑、金石学及潍坊历史人文提供了宝贵资料。1988年被列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4、潍坊的杨家埠以盛产木版年画而名扬四海,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成为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乾隆年间杨家埠年画发展到鼎盛。2002年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潍坊历史上“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指的是杨家埠年画。
15、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木鸢”。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国际风筝会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今天潍坊风筝已成为当代潍坊的文化象征物、城市名片。风筝会使潍坊找到了一条“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之路。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的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今年是第28届国际风筝会。2004年,潍坊风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从而成为国际文化品牌。16、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1919年5月9日,益都县(今青州)数千师生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点燃了潍坊五四运动的烈火,以青州为中心的五四运动达到了高潮,省立第十中学、省立第四师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打倒倭寇,打倒卖国贼”“收复胶济铁路,还我山东”等口号,山东学生联合会代表王尽美、王翔千等领导了潍坊的五四运动。
17、王尽美,诸城人,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潍坊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董必武诗句“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的君指的是王尽美,恩铭指的是一大代表邓恩铭。
18、马保三,山东寿光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马保三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活动,创建了“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总司令,创建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领到了潍坊抗战史上的抗日大捷——五井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由八支队扩编的部队成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11月3日的《大众日报》誉为是“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战斗”就是指的八支队参加的五井战役。
19、潍县素有“胶东走廊”之称,是济南、青岛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潍 县攻坚战,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潍县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城市攻坚战,又称胶济路中段战役,潍县攻坚战是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1948年4月2日山东兵团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指挥下打响了潍县攻坚战,4月27日潍县攻坚战胜利结束,历时25天。潍县战役胜利的意义:使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青岛的国民党军队,有力的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潍县攻坚战,是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潍县攻坚战。潍县攻坚战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潍县攻坚战的攻坚战术:连续爆破;坑道作业;近迫作业;抛射炸药包;集中兵力和火力突破一点;实行穿插分割等“尖刀战法”。潍县战役是山东兵团从运动战向阵地攻坚战转变的开始,也是济南战役的一场预演。潍县的解放,使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青岛的国民党军队,有利地推动了山东乃全国的解放。潍县攻坚战是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潍坊的解放。
20、新中国成立后,潍坊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广泛开展体育运动。近年来,在潍坊市素质教育带动下,学校体育运动显示出勃勃生机,“阳光快乐大课间”等教育改革引起中央电视台、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况技体育发展迅猛,涌现出象林伟宁(27届奥运会举重冠军)、刑慧娜(28届奥运会中长跑冠军)等许多体育方面的杰出人才,他们在为祖国增光的同时也为潍坊人民赢得了荣誉。
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庄龙甲率先建立齐鲁大地的第一个重工县委—中共潍县县委,陈少敏投身革命,成为潍坊历史上的女革命家,毛泽东曾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当日寇侵犯山东时,马保三揭竿而起,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八支队威震敌胆。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古埃及地图的解读,掌握阅读历史地图、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
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短片:《埃及——无可比拟》学生欣赏。
教师课前导入: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设问:四大文明古国。
设计意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接续七年级最后的单元“文明探源”,有必要对几个大河流域的早期区域文明做知识回顾。
2.教学环节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出示:赞美尼罗河诗歌、尼罗河图片。
设问: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教学预设: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设问: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教学预设: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设问: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教学预设:便于航行。
片段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3.教学环节二:金字塔
出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设问1: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教学预设:胡夫金字塔等
出示:金字塔建造想象图1和教材P3资料1、2,想象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教学预设:利用滚木等 出示:金字塔建造想象图2、3
设问2:金字塔主要是由谁来建造的?你从中能够悟出什么道理? 教学预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片段小结:金字塔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建造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4.教学环节七:做文明游客
出示:材料2013年5月24日,某网友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
课堂小结:
(1)回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列举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提示:从文字、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学、政治等方面)
(2)举例说说古埃及的文明成就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3)从古埃及文明成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课后作业: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热爱历史,发掘远古文明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地位及其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园指的是哪里吗? 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本节课我们学习古代两河流域。
二、自主学习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含义:“两河”,是指 的幼发拉底河和 ;两河流域,又称“ ”,又称“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 的狭长地带。
2.文明起源: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 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断。
3.文明发展: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在后来1800年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建立了强大、统一的 国家。
(二)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过程:古巴比伦王国原是 中游的一个小国。第六代国王 对外采取 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史称。
2.统治:汉谟拉比实行,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 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 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的石柱上,正文公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 :(1)古巴比伦分为 的自由民、的自由民和 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
三、合作与探究
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住处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
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
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
(1)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的主力,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残敌,中国大陆领土大部分已解放。(2)政治上,统治区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反动政权丧失民心。(3)组织上,共产党本着建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一贯主张,积极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作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会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2、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3、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历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4、地位
《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宪法制订前具有临时宪法作用。(要说明纲领之所以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因为它规定了:
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全国性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阅读提示:
会议召开当时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反动仍盘踞在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政协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请同学们参阅第4页“政协会议会场”的相片,说明会场是设在北平中南海的怀仁堂,强调会议召开牵动着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和国际舆论的关注,因为这个庄严的会议将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
6、讨论拓展
旧政协与新政协的区别:
(1)时间:
分别于1946年、1949年召开;
(2)地点:
分别在重庆、北平;
(3)结果:
旧政协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但不久撕毁协议,挑起内战;
新政协圆满完成了筹备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使命,胜利闭幕。
第五篇:法国葡萄酒历史与文化
法国葡萄酒历史与文化
【摘要】法国红葡萄酒被世人奉为世界葡萄酒的极品。它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不仅仅在于它与香水、时装一样象征着法兰西浪漫情调,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法国的红酒文化伴是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红酒文化是法国优雅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着法兰西历史,它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大国,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
【关键词】葡萄酒 法国 历史文化
法国曾有“浪漫的葡萄酒帝国”之称,法国的葡萄酒不仅名气大,对法国而言分量也重:每年84亿欧元的产值,其中50多亿欧元出口;提供30万个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葡萄酒和香水、艾菲尔铁塔一样,是法国的“名片”。法国葡萄酒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随着法国社会文明一起成长发展,可以说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中都可以看见它的踪迹和影响。正如有句法国谚语则这么说:“打开一瓶法国葡萄酒,就像打开了一本书。”葡萄酒文化不仅表现了法兰西民族对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国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18世纪末转内销的葡萄酒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酿造技术飞跃提高,已经可以酿造优质的葡萄酒了,同时开始逐步完善权威的酒庄评级系统。
一、法国葡萄酒的的发展史
法国葡萄酒的名声可谓是居全球之冠,但是葡萄酒的起源之地却并不在法国。一般来说,葡萄酒的历史,与西班牙葡萄酒生产历史息息相关,起源于早期腓尼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提起法国葡萄酒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腓尼基人和凯尔特人首先将葡萄酒的种植及酿造工艺传入现在的法国南部马赛地区,使葡萄酒成为人们佐餐的奢侈品。在古罗马时期,帝国的军队在征服了欧洲大陆的同时也将葡萄酒的种植与酿造推广开来。公元1世纪,在罗马人的大力推动下,葡萄种植迅速地在法国地中海沿岸刮起一阵雄风,也使得饮酒成为一种时尚。葡萄种植与酿造技术先后进入罗纳河谷(Vallée du Rhrne)勃艮第(Bourgogne)、波尔多(Bordeaux)、卢瓦尔河河谷(Vallée de la Loire)、香槟地区(Champagne)和 摩泽尔河谷(Vallée de la Moselle)地区,如今这些地区仍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出产地。随着罗马帝国衰落,葡萄园也随之衰落。基督教的兴起带来了又一次葡萄酒酿造的发展。法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土壤使其成为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在十八世纪之前法国的葡萄酒产业一直掌握在贵族及僧侣手中。
法国的葡萄种植业也几经兴衰。公元92年,罗马人为保护亚丁宁半岛的葡萄种植及酿酒业,逼迫高卢(今法国)人摧毁了大部分葡萄园,因此出现了第一次危机。公元280年,罗马皇帝下令恢复种植葡萄的自由,由此进入了法国葡萄种植与酿造的重要的发展时期。1441年,勃艮第公爵禁止良田种植
葡萄,葡萄种植和酿造再度陷入危机。1731年,路易十五国王取消了部分上述禁令;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葡萄种植获得自由,法国的葡萄种植及酿造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十九世纪,随着铁路交通的发展,法国南部的葡萄酒业渐渐赶超北部。20世纪,法国出台了各种法规条例更加规范了葡萄酒的生产与等级,这些法令使的法国葡萄酒更加完美并得到世界的赞誉。
二、酒庄文化与分级制度
“葡萄酒庄”(Chateau)一词就源于法国著名的葡萄酒之乡波尔多。法语“Chateau” 原意是指那些中世纪为防范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带有塔楼和护城河的城堡,后来,在著名的波尔多、勃艮第等酿酒区,Chateau逐渐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指那些专营酿酒的庄园,意为“酒堡”和“酒庄”。
发展到今天,葡萄酒庄的意思就是指一个独立的葡萄酒生产单位,是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和销售的场所。它包括葡萄园、一流的酿酒师、过硬的酿酒技术、一流的酿酒设备、贮藏葡萄酒的橡木桶及酒窖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从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到灌装,每一个生产过程都应在葡萄酒庄园内完成。专业化的葡萄酒庄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更需要良好的环境、精湛的技术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
葡萄酒庄象征着传统精致的工艺和高质量、高品味的产品。同一般的中低档葡萄酒相比,庄园葡萄酒的品质纯正优良。为了保证口味的纯正,庄园葡萄酒大多采用传统手工方式酿造,酒的价值高。有时候,如果某年的葡萄酒品质未能达标,顶级酒庄甚至不生产葡萄酒,这也是葡萄酒庄园保证其品质的最有力措施。
葡萄酒庄园还具有传播葡萄酒文化,普及葡萄酒知识的功能。在这里,葡萄种植和酿酒不仅是一个生产过程,还能让参观者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葡萄酒的内涵。葡萄酒庄还有旅游、休闲的功能。葡萄酒庄代表的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品味,代表一种精致的工艺态度,代表一种无可挑剔的高质量,是葡萄酒中的贵族。
法国不仅是葡萄酒的消费大国,而且也是一个葡萄酒的生产大国。比我国海南岛面积还小一点的波尔多地区,就有9000多个酒庄。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早在上世纪30年代,法国的一些葡萄酒生产商,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法国“全国葡萄酒原产区研究所”,为葡萄酒建立了等级系统。时至今日,该研究所将法国葡萄酒分为四级,即:
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地区葡萄酒、地区佐餐酒、日常佐餐酒。法定产区葡萄酒:法定产区葡萄酒,级别简称AOC,是法国葡萄酒最高的级别。原产地地区的葡萄品种、种植数量、酿造过程、酒精含量等都要得到专家认证。只能用原产地种植的葡萄酿制,绝对不可和其他地区的葡萄汁勾兑。法定产区葡萄酒的产量约占法国葡萄酒总产量的35%。
优良地区葡萄酒:优良地区葡萄酒,级别简称VDQS,是地区佐餐酒向法定产区葡萄酒过渡必须经过的级别。如果普通地区佐餐酒比优良地区葡萄酒的质量表现良好,可以升级为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
地区葡萄酒的产量只占法国葡萄酒总产量的2%。
地区佐餐酒:地区佐餐酒的法文是VindePays,是由日常佐餐酒中最好的酒升级而来的。地区佐餐酒的标签必须标明产区。地区佐餐酒可以用标明产区内的葡萄汁勾兑,但仅限于该产区内产的葡萄。地区佐餐酒的产量约占法国葡萄酒总产量的15%。法国绝大部分地区佐餐酒产自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
日常佐餐酒:日常佐餐酒的法文是VindeTable,也可译为普通佐餐酒,是最低档次的瓶装葡萄酒,作日常饮用。可以由不同地区的葡萄汁勾兑而成,如果葡萄汁限于法国各产区,可称法国日常佐餐酒。不得用欧盟以外国家的葡萄汁。日常佐餐酒的产量约占法国葡萄酒总产量的38%。
三、法国红酒的气质与精神内在法国红葡萄酒被世人奉为世界葡萄酒的极品。它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不仅仅在于它与香水、时装一样象征着法兰西浪漫情调,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法国的红酒文化伴是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红酒文化是法国优雅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着法兰西历史,它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大国,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
(一)宗教赋予法国红酒的独特魅力
红酒是构建法兰西文化的功臣,曾几何,它总是身在古老的修道院地窖的橡木桶里静酿,在修炼它的酒性和酒品。《圣经》中521次提到红葡萄酒。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把葡萄酒递给圣徒时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此后,基督教把红葡萄酒视为“圣血”,每次弥撒都要饮用。于是,种植葡萄并酿造酒浆,成了各地修道院一项重要的工作。法国很多地区著名的葡萄酒,都可以在中世纪的修道院里找到源头。在“地理大发现”的年代,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随着传教士不知疲倦的脚步播撒到世界各地。葡萄酒终于从拯救世界的圣血,化身为俗世的琼浆玉液。
葡萄酒一旦从神的世界走进世俗文化,马上被赋予种种美好的寓意。欧洲中世纪葡萄酒小贩使用的招牌上,都把葡萄酒作为增进人际友情的圣物来推销。当时的画家也喜欢在画布上表现手持葡萄串的爱神。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形象寓意“丰收与和平”在欧洲人的隐喻习惯中,葡萄酒代表着味觉,而当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味觉快乐的时候,实际上就意味着和平。
(二)法国红酒的现代文化内涵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种、严格的管理制度,让红酒文化在法兰西这片充满浪漫色彩的土地上蔓延开来,从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生产及贮藏、品酒、饮酒到酒器和配餐等等,学问之广博,不得不令人为之感叹。其实,一种东西喜欢人多了,便会渐渐烘托出一种氛围,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红酒也是如此,法兰西特有的浪漫柔情和红酒的浓郁热烈有着某种特殊的契合。
如今,法国人在推销自己的葡萄酒时,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在推销一种饮品,而是在推销一种高雅和浪漫的生活方式。围绕葡萄酒已形成一种有关高雅和浪漫的神话。葡萄酒就是葡萄酒,本来与高雅和浪漫沾不上边。但从十九世纪开始,法国人就成功地把法国生活方式塑造成了全球的标准。于是,属于这种生活方式的一切东西全都变得高雅和浪漫起来。例如蜗牛,原本是一种令人恶心的动物,一旦它进入法国大餐的菜谱,连最讲究的时髦女人都趋之若骛。因为法国葡萄酒已经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有关高雅和浪漫的检验标准了。
总之,法国的酒文化十分发达,从葡萄的种植、酒的生产、储藏、品酒、饮酒到酒器和配餐等等,学问之深,不得不令人为之感叹。孔子说得好,“食不厌精”,在法国酒文化中得到充足体现。有时候甚至精到近乎神秘的程度。这种广博而神秘的酒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我所不在。它所具有的魅力经久不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自觉不自觉地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新酒上市,都要召告全国,人们争相品尝,城乡各地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酒情。
法国葡萄酒是法国优雅文化的表现,凝聚着法兰西的历史。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大国,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可以这么说,了解法国葡萄酒文化将有助于我们对法国文化的整体认识。
参考文献
1.王亚军 著,《莱茵散记》(Une promenade romantique entre les Vosages et la Forêt-Noire),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3,2.李艳,牟德华。营销文化与葡萄酒的文化营销。酿酒,2007,(05)。
3.李世隆。葡萄美酒是文化——德国葡萄酒文化巡礼。中外文化交流,2008,(08)
4.法国:葡萄酒文化的发祥地。国际市场,2011,(10)
5.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5%9B%BD%E8%91%A1%E8%90%84%E9%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