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管理式的团队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项目管理式的团队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新疆博州党校行政学院 窦雁冰
研究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当前培训类机构包括党校行政学院普遍接受的教学理念,如果能给二者找到合适的载体和组织形式,对我们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更好的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项目管理式的团队教学简称“项目教学”就是一种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载体则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培训目标和学员状况,特别是结合州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定。
一、什么是项目管理式的团队教学? 首先从研究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说起,经过认真研究,2012年春季我们对应选定《博州城市化问题研究》和《研究东归西迁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二个课题,做成项目包。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课题及子项目、项目成果及认定方式、管理部门、负责人和标的等。
由于这两个项目内容都比较大,一个人去做很难短期完成,因此,我们采用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招标。投标成功的教研人员即为项目组长,由其组建项目管理教学小组,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选题立足教学,完成项目的过程既是教学过程、科研过程,也是精品课的培育过程,项目组教师可以把项目作为校级课题来申请。学校建立了项目教学工作制度,要求项目组按照设定好的教学目标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教务科负责做好指导、总结和验收工作。项目教学以质量提高为目的,以培育精品课为抓手,以带动队伍为重点,是师生协同的教、研、咨一体的教学科研模式。项目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出题目、科研出成果、成果进课堂的良性循环,充分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项目的开展可以起到锻炼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启发触动一批人的效果,是整个学校教学活起来。同时开展项目管理式的团队教学,也促进了党校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的改进。通过这段时间的运行,在教学上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与协作单位签订了建立教学基地的协议,这是挖掘利用博州本土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良好开端。其中《研究东归西迁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项目已经开始市场运作,并受到自治区组织部调研组的关注,将申请在博州党校建立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师生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忠实的执行者。课程实行三级管理,使得广大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具备了课程开发的广阔时空。特别体育课改更是鲜明地提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之下,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友情分组”便应运而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在理解中起航——抓住契机,努力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保持“扬弃”的态度:既要传承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又要清醒地发现它的不足。如,传统体育教学中,要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因为一上课就“放羊”;要么组织形式就非常固定、单
一、呆板,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一律采用四列横队或八路纵队。因此,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要抓住有利契机,立足校本,努力创新:研究从脚下做起,创新从点滴开始。于是就开展了六年级体育课应用“友情分组”的研究。
实际上,所谓友情分组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创新的一种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具体地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性别、感情、家庭住址等因素自愿组成的一种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之间,经过小组所有成员公推公选,选出组长,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组长和组员要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半学期才可调整一次。严格说来,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校本化概念,它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二、在航行中实践——立足平时,追求真实。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定体育课堂是开展实验的主阵地。树立“教学之时乃是研究之时”的理念,寓研究于教学之中,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又适当拓展到课外,渗透到家庭。
(一)问卷调查,确定选题。
关于“友情分组”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以前也曾经尝试过,但不系统,没有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来认识。为了稳妥和严谨,我们设计了问卷(内容见附件)。在六(1)、六(2)面向全体学生发放并全部收回。现对问卷中的主要数据做以下统计分析。
关于学科比较:喜欢体育的占94.6%,喜欢美术的占3.3%,喜欢音乐的2.1%,喜欢思品的占0%。为了尽可能体现公平,把小科目放在一起比较喜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天性好玩,一方面可能是六年级学生压力较大,想找个释放压力的时空。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喜欢球类活动的占90.2%,喜欢自由活动的占7.6%,喜欢武术的占1.7%,喜欢跑类的占0.5%。学生喜欢球类活动和我校长期开展“男篮女排”并把此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有关。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跑类,这是学生怕吃苦的表现,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喜欢自由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教学内容、教法以及小学生天生好玩等有密切关系。但不可否认,传统呆板、单一的组织形式也是促使学生想自由活动的重要原因。
关于体育教师类型:喜欢亲和幽默的占94.8%,喜欢严肃正统的占5.2%,没有学生喜欢另外两种类型的教师。这说明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尽早、尽快建立。
关于对“体育差生”的态度:能积极帮助的占76.2%,冷落不理的占22.4%,笑话的占1.2%,讽刺挖苦的占0.2%。想帮助别人的学生还是主流,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冷落不理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要引起重视。
关于组织形式:在“和好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开心地学习交流”一栏中“非常愿意”的占92%,“愿意”的占7.8%,两个班中只有一人不愿意。这说明教师要抓住课改的契机,开拓创新,因为学生强烈要求创新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另外,通过课中、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室内课中的专题讨论,加之问卷调查,使我更加坚定地选定该课题进行研究。
(二)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特长、技术水平、亲疏程度等,本着自愿原则,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不提倡一人一组,也不提倡10人以上或更多人形成的小组,因为人少不能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而人多则不能很快统一意见又不便于管理。经过小组成员推选确定组长。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体育成绩又比较出色的学生担当。组长是全组的最高领导,主要职责是带领、组织全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地开展活动。根据每组的实际情况,对组员也要分工:负责资料收集、负责提醒课堂常规、负责活动安全、负责组际间协调……我还特别规定:小组及组长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组长至少半学期可调换一次,但必须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组员调整至多一学期一次,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同意,且要报体育老师批准。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化的组名、口号和奋斗目标,这样,准备工作就全部就绪。
(三)改变评价方法。
评价成为了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新课程的评价不仅滞后,而且如何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众说纷纭。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评价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不评价学习个体,只评价学习小组。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小组的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帮扶后进生,同时使后进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自觉上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2、改变评价内容。根据每个小组学习的实际情况,提供多项考核内容供小组去选择。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害怕体育考试”转变为“我要展示”。
3、注重评价实效。关注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语言或表情进行及时评价,效果比较显著。如: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鼓掌;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拍学生肩膀或凝视;皱眉等。把这种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比奖励“大拇指、金杯、金苹果”等实物评价既简单易行,又有效果。
(四)培养问题意识。
本研究的主要背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与我校“十五”主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动力;还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单调枯燥的组织形式,长期的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单纯地进行“听—看—记—练”的方式,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依赖性很强,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无意识”: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做。因此,就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来开展本课题研究。
1、对体育“问题意识”的理解。
学生在体育练习中,常常意识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不断提出新问题。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品质就称为体育问题意识。通过理解,不难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
2、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思维具有活跃性和深刻性的表现。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矛盾时,主动地问一个人“为什么”时,思维才算是正式启动,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学生就能在各种体育练习中不断质疑、主动探究;其次,有利于“思”“练”结合,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不断的交替中获得成功和愉悦的情感经验;再次,是激发学生体育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少年儿童天生就有爱提问和乐于探究的心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3、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营造氛围,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敢提问题”。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亲其师、信其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其次,设臵问题情境,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提问题”。一是“榜样法”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如投擦板球,教师引领学生去思考:①要想把球投进,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②结合自身情况,哪些问题须马上解决?③小组的同伴会给你哪些建议?从他人身上你能学到什么?二是 “设疑法”,又叫“示弱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以“弱者”的姿态出现。请同学们帮忙,看哪组同学对老师的帮助最大?还以投擦板球为例,师用不同的方式投篮:力量太大或太小;角度太偏;球不旋转;出手太慌忙等,请学生找原因。最后,及时评价、充分肯定,让学生“乐提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对大家学习有较大帮助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价值不高的,也要肯定这种精神,但要适当给予建议,既保护了积极性,又要使之清醒地意识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挖掘其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更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1、所有组学习同一内容,但进度由各组自己掌握。如学习高手三步上篮,目标是每组每人跑篮三次,但须有两次高手投篮进球。达标的组就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打比赛,也可以玩自编的游戏。不能达标的组规定的时间练习规定的内容,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2、不同的组练习不同的内容。学习如登山一样。设臵不同的难度小组,在一个小组完成了一个较低难度后,就可以进行较高难度的练习。激发更多的组,所有的学生向更高目标自觉攀登。还以三步上篮为例,由低到高设臵为:原地拍球接三步上篮——运球接三步上篮——运球过人接三步上篮——传球、空切、接球三步上篮等。
3、组际间要进行互动互助。让做的好的组全组进行展示,增强荣誉感,让学生增强对成功的体验;还要让做的好的组的成员做“小老师”分散到各组中去指导,指导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更是团结互助的过程。
这样,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间、组际间的差异资源,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课堂效益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小组自主探究的关系。
传统组织形式下的体育教学,也有教师指导。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教师指导过细过多,乃至包办代替。学生毫无创造性,老师叫干啥就干啥;另一种是教师指导过分宽泛,缺乏针对性,甚至放任自流。学生想干啥就干啥。(也就是经常说的“放羊式教学”)采用 “友情分组”,由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强烈,如何处理小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确定一个原则,采用三种方法。具体得说,确定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原则。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的不指导;经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能够解决的不指导。采用三种方法,或教师的有效指导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关键处指导。这个“关键”是指技术关键和学习关键。如在学习运球过人时,当运用体前变向过不了人时,就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让学生经过尝试失败后,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介绍新的技术动作:胯下运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胯下运球总是做不好,不是球不能顺利通过胯下,就是球通过了而后面的手接不住球,学生的学习热情骤减,这时教师就要加强指导,指出关键是“反弹球”并加以示范。二是在易错处指导。学习蹲踞式跳远时,学生的起跳大都是错误的,不是双跳双落,就是单跳单落,这时教师就要挺身而出,加以指导。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越探究,越容易形成错误印象就越糟糕。三是在整组都解决不了时指导。先是由其他组来帮助解决,若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加以指导。
(七)开展“新闻早知道”和 “开心时刻”活动。
利用“友情分组”组员之间团结紧密和分工明确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新闻早知道” 活动,弥补室内理论课不足的弊端,平时室外实践课渗透体育基础知识,加快新知更新的速度,让学生收集新的体育新闻并在体育课上交流,各组之间要开展评比竞赛;另外,传统组织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开公开课时整理放松就跳一段舞蹈,当然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至于是否达到放松目的,那就没人管了;要么就是没有放松。新课程要求学生身心放松,因此就尝试开展“开心时刻”的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笑话或体育笑话,下课之前约3—5分钟时,争相讲给大家听,达到身心放松之目的。课前在组长的监督下填好《信息收集卡》。为了体现公平和便于评比,须填上收集者姓名和组名.。
三、在实践中收获——激发参与,提高效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实验,整体上,我们感觉在六年级开展友情分组的应用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少年儿童更喜欢与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情分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有可能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实际上,运动参与就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甚至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运动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运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你就会积极参与;你对某个运动项目很投入,技术提高很快,就会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和愉悦,你的兴趣就会更浓。从而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想运动了,会运动了,当然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会提高,甚至还渗透到家庭,现在就有一部分家长开始喜欢篮球和排球,继而喜欢参与一些体育活动。
(二)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
以往的体育课中,学生不需要提问题:因为练什么,如何练都是老师规定好的,甚至是规定死的;学生也不敢提问:“含金量”太高的问题提不出来,太浅显的问题,提出来又怕被大家笑话,太无关紧要的问题,老师不仅不屑一顾,甚至还要挨批评。这样,长此下来,学生不会提问了,导致问题意识淡泊,甚至是问题意识丧失。自从在体育课中尝试应用友情分组以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喜欢直接给予,告诉或直接呈现答案,而喜欢自己先去思考,先去尝试。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究而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不是急着问老师,而是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小组成员集中在一起,出谋划策;若还找不到答案,组际之间还可以进行合作。即使最终找到了,老师还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仍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给一些提示,引领学生逐步地去解决问题。
3、提高了学生自我诊断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主动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诊断的能力,会利用以往的方法和经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和经验还可以在组际或全班进行共享。
(三)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互助氛围形成。
在友情分组的探究过程中,合作可谓无处不在:组员之间,组际之间,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氛围已经形成,体育课堂凸显浓浓的人文关怀,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消灭“差生”,共同进步。
消灭“差生”,这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是一个我孜孜以求的且已经初步实现的令人感动的目标。这也算“教育公平”在体育课层面上的一种尝试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差异不等于差生,我们通过友情分组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全组学生的集体智慧,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团结互助的氛围已形成,一位同学在学习某技术时处于落后位臵或遇到较大困难,他(她)决不会孤立无援,同组的其他同学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无私地进行援助。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他(她)还会害怕吗?还会没有信心吗?作为被帮助的同学,在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过程中,不会觉得自卑、无助、害怕、而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要以实际行动为小组争光,这种内驱力是克服困难的真正动力。还有,前文已有叙述,特有的评价方式:只评小组,不评个人;只有差组,没有差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谁愿意成为拖小组后退的人,哪个组又愿意成为差组?
2、扭转“常规”,齐抓共管
体育课常规,内容非常多。但就“带规定的器材”和“穿规定的运动鞋”两项,就会令人头疼,每堂课处理这类问题都要耽误一些时间。自从进行友情分组以后,体育课堂常规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甚至好得有点出奇和超乎想象。即使是进入“冬锻”以后,每堂课除了球,还要带跳绳和毽球,几乎没有人忘带一样,穿运动鞋的事就更不用说。此大好局面得益于两个方面:采用整体评价。一人不好,全组受 “罚”:男同学向女同学鞠躬,女同学向男同学鞠躬(这一招效果非常显著);全组每一位同学向大家唱一支歌(不得重复);二是各组自想办法,有的采用明确分工,有的采用轮流提醒,有的采用组长告之,有的还采用组内警戒等,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把遵守课堂常规看成大家的事而不是个人的事,效果非常显著。
(四)和谐意识增强,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构建和谐课堂。由于在体育课中尝试友情分组,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小组之间。和谐意识的增强,更加促进构建和谐课堂的建设步伐,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这种师生关系的 “新”表现在“平等”与“民主”两个方面。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语言温柔,态度温和以及蹲下来与学生说话等外显行为,更为主要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作为活生生的、发展中的、潜力无穷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样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具体实践中,有层次地扮演三种角色①技术顾问。学生在平时练习和活动中,争论的焦点或最感困惑的地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问题:什么是违例,什么是犯规,包括犯规尺度的把握等。二是技术问题:如何提高命中率。如何保证既能抬头,球又不被别人抢断;如何使对垫垫多;学习蹲踞式跳远在空中为什么不能做“蹲踞”姿势等。教师首先要肯定、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欲望。其次要引导。一般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作一些提示,让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迁移一些旧知,让他们温故而知新。②合作伙伴:完全融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同思同练同乐:设臵不同梯度的练习,让学生来挑战擂台;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组成小组,去挑战其他小组或班级的高手;参与学生的讨论,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愉悦地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③知心朋友:不仅要解决“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更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包括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成长中的烦恼、家庭中令人困惑的矛盾等,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就是不能“一言堂”,有许多事情多和学生商量; “民主”就是不能“一刀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一方面师生协商教学内容:《课标》要求,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大家的意愿,协商确定教学内容,一般是在开学初进行。涉及到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依据教学进度、内容难度、学生意愿作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于师生协商确定的教学内容,小组有权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步骤、学习程序等。
(五)积累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拓展。
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重技能训练,轻基础知识,有限的几堂室内课,又上得极不正规,导致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严重匮乏,甚至连篮、排球场的长和宽是多少?亚运会、奥运会每几年举行一届等基本问题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青春期的营养,锻炼与卫生” “怎样才算身体好”“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等与身体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在体育课中进行友情分组的尝试之后,深深地理解体育知识也要注重积累的道理。深入开展“新闻早知道”和“开心时刻” 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体卫知识面变广、视野变宽。这种“化整为零、每课渗透、紧扣时事” 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每到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欢呼雀跃,教师还适时请一些同学复述、最后还重点强调,确保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学生在轻松、愉悦、欢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使体育卫生的基础知识变得更加夯实。与此相关联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沉着、冷静、果断)等有明显提升。
四、在收获中思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友情分组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组织形式。也许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续研究中,将侧重于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对于其科学性、有效性及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作一验证。
(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有许多好处,但费时费力,往往一课时的内容要两三课时才完成,影响教学进度。如何处理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提高课堂效益的关系,这也是我们的后续研究中须关注的一个重点。
第三篇: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
效
教
学
一.基本介绍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三.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关注全体学生
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要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2.关注教学效益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化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取决于再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3.关注测性量化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只有目标具体,措施才具有针对性,也便于检验教师的教学效益。有效教学主张科学的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4.实施反思教学
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不断地追问“自己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因此,没有反思性教学就没有有效教学。5.有效教学核心
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
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6.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策略和选择。譬如: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教学策划与设计的基本功、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的基本功,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意义构建”的基本功等等。
四.有效教学途径 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途经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途经
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五.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二)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
(三)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并处理学生的先前经验和直觉;
(四)鼓励学生学业求助的行为;
(五)以学生学习的真实的认知过程为基础展开教学;
(六)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有条理地思考
有根据地思考
批判性地思考
反省性地思考
彻底地思考
思维的品质:
流畅性;原创性(独到性);深刻性;敏捷性;精进性。
(七)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
产生想法;发展想法;促进多元理解
学生的想法之间要有实质性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建构
(八)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1、在不同的情景下应用知识;
2、用自己的话解释;
3、解变式题,解相关问题;
4、解综合问题,实际问题。
(九)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
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
(十)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十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他们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十二)以某种建设性、乐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引导学生制定行为改进计划
(十三)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
(十四)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提供选择
(十五)鼓励和接纳学生自治权、主动性,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
(十六)、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六.有效教学的十二个基本原理
基本假设:第一、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所谓最优化教学肯定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第二、不管哪一个学科,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是随着学习能力及其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三、教学应该落在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学生即使单凭自身力量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在老师的帮助下,也能够应对自如。原理一:建立支持性的课堂气氛
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总是洋溢着对学生的关爱。它意味着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为创造和谐一致、富有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与人为善、情绪稳定、真诚可信和认真负责的品质,既把学生当做一个学习主体来对待,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严格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原理二:学习的机会
如果教学时间能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学习机会原理关心的是:如何将学习时间尽可能最大限度的用在与课程有关的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教师总是尽可能的把教学时间花费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他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有效利用时间的观念强,按时上下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转换紧凑,并要求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和作业的布置具有最佳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原理三:课程一致性
课程的所有方面都应该有机的整合为一体,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案。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东西的手段,为他们将来承担社会角色、发挥个人潜能打好基础。课程目标体现在各种学习的结果上,如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基本素养,这些都是社会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围绕课程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促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体现学科之间内在一致、结构清晰、联系紧密和便于应用的特点。原理四:建立学习定向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初步的结构来帮助学生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提示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得他们做好学习准备,实现学习定向。导入的具体方式有:说明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出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告知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反应类型等等。在导入新课前,教师通过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明确学习的价值或应用前景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或要求还可以是:关注具体的学习目标、概略介绍内容要点或主要步骤、预先检测将要学习的要点、事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等。原理五:连贯一致的内容
研究表明,围绕着基本观点,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学生理解和保持的效果好,且便于应用。教师应该清楚的讲解,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在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说明和给予示范时,有效的教师表现出很高的教学热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排序,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明确、一致的特点。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采取小步循序渐进,运用节奏、手势和其他口头交流的技巧来帮助学生理解;尽力避免笼统、含糊的用语和东拉西扯的讲解;教学结束前,要复习要点,再次强调基本概念,布置相关的问题和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明教材内容以及在新的情境中如何加以应用等等。原理六:深入细致的对话讨论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对话讨论之中。教师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处理和思考内容,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观点的启示,以便学生做出自己的思考,并运用所学的东西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或实现较高层次的迁移。精心设计提问的先后序列,以系统有序的方式来展开内容,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便加深理解,并在对话讨论中彼此分享各种认识。通常,最初的课堂对话讨论可能是问答式的,随后,会逐渐转向生生、师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不同见解的提出。原理七:练习与应用活动 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机会来练习和应用所学的东西,并需要得到如何改进的反馈。练习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练习是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达到应用自如,而不是仅仅依靠试误的方式来学习。要让练习取得成效,不仅要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而且也要及时得到反馈: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者肯定的赞赏,帮助学生依据目标明确其进步程度,了解并纠正自己的缺陷和错误。原理八:支持学生参与学习
教师所提供的一切帮助,都要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教师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充分多样、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忱,使学生经历一种意义学习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无休止的机械重复。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精心选择内容、课堂呈现和监控调节。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准备,活动中要提供指导和反馈,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全班进行反思总结。教师还要评估学生学习的质量,当学业表现不够理想时,教师就要提供补救教学和相应练习,以便使其达标。大多数情况下,作业只有经过老师的讲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理九:学习策略指导
教师应该向学生示范和指导各种学习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研究表明,作为学习策略的各种技能,只有经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并促成学生自我调节的意识以后,才会真正被学生掌握并取得实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是命题性知识(做什么的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如何去做)和条件性知识(什么时候和为什么做)。策略教学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尤为必要,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学科领域的策略外,教师还应该示范和指导学生一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如“复诵策略”(通过重复加深记忆)、“精细加工策略”(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内容并且将他们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组织策略”(梳理内容、理清结构和加深记忆)、“理解监控策略”(努力运用适当的策略帮助理解,确保其达成学习目标,必要时加以调整)和“情感调节策略”(维持注意力、专心致志,尽量减少焦虑和失败的忧虑)等。原理十: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具体任务的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策略,也可以开发学生认知和元认知潜能。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应该事先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如何认真倾听、分享体会、吸收别人的意见以及如何建设性的处理分歧等。原理十一:聚焦学习目标的评估 教师要采用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估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业的进展情况。有效的教师运用评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进步以及自己如何改进教学,并不全是为了给学生定等打分,他要兼顾各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将评估看成是一项连续不断的工作,同时也是单元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评价结果,教师要仔细分析,看看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是否有错误的地方需要纠正,课程目标、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等方面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包括评估本身是否还需要完善等。原理十二:成就期望
优秀的学校常常体现出强有力的教学领导,追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教师对学生有能力取得好成绩持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学生取得优良成绩往往同教师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分不开。这些教师坚信:学生是有能力学习的,教师也有责任、有能力教好。教师对学生学习效能所抱有的期望,一方面会对教师自身所作的努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对学生的期待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期望。这是教师对学生发展所持有的基本信念,应该在教学中努力贯彻。在进行个别辅导和提供反馈时,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而不是拿他与别人做比较,或者只看他在班级的成绩位次。教学评价关键的作用是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
这些教学原理带有普遍适用性,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七.给教师的建议
1、在上课铃声敲响之前,您务必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别忘了以您自己的方式向学生问好;下课铃声敲响之后,如有可能,您最好不要急着离开教室,也许有学生需要您的帮助,当然,还不要忘了向学生道别;
2、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监护:学生在校期间,教师是学生的监护人,您务必把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让学生远离危险,远离伤害,切忌麻痹大意或心存侥幸;
3、教学是一种仪式,当您走进教室时,务必带着课本、教案和学生名册;还有,希望您带着微笑进课堂、带着欣赏进课堂;
4、教师的仪容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我们提议:美育,从教师的仪容开始;德育,从教师的言行开始。
我们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着装,努力做到整洁、大方、庄重、体面;教师的言行切忌粗鲁、低俗,而应该文明、和蔼与慈爱,为此,我们提醒您除了注意措词,还需要注意说话的声调与音量;
5、我们提倡对学生激励性、期待性的评价。将讥讽、挖苦、轻蔑等等变为宽容、惋惜和同情,当发现学生的不足时,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能够克服掉这个弱点,你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可爱”;
6、如果您有吸烟的习惯,请不要在公共场合以及学生出没的场合吸烟;相信您会模范地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如“爱护我们的绿地,爱护学校校园的一草一木”。
7、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给自己多一点积极的、乐观的心理暗示。
收集整理人:黄文兴
第四篇:什么是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的教学提倡老师少说精讲优释,提倡学生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较浓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教”的不苦“学”的不累,学生的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
二、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关注什么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
(二)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多化时间多出效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和化多少时间,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四)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三、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1、备好课;
2、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5、合理利用多媒体;
6、营造和谐课堂氛围;7.及时教学反思。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要做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大约15分钟,保证了能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有所悟,有所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批注在书旁,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课堂上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2.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学中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学习好的学生,他的能力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知识和能力两者不一定是正比关系,能力不会随着知识的增加而自然形成,关键是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配合、努力实践,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活动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学科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3.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课堂上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我们强调衡量是否有效教学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学法。
4.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因此老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重视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学不失为影响学生兴趣、情感、注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三)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1.练习有“方”
“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练习有“味”
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处处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练习还有那么点儿趣味,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会陡增。而一定的思考味对那些喜欢动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帖最好的兴奋剂。因此,丰富多彩有“味”练习,学生往往趋之若骛,而练习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3.练习有“层” 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4.练习有“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遗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常常因遗忘而出现思想干扰或障碍。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同时,“艾宾洛斯遗忘曲线”证实了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循环练习的间隔时间也应由短而长,以确保练习的最佳效果。
总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使练习的设计趋于多元化。教师应该因人因材,适实地优化每一次练习的设计,让练习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让学生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我爱练”“我会练”。
第五篇:什么是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书 名: 有效教学 作 者:崔允漷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背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途经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途经
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