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0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黄梅花

[摘要]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因此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应注重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全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关键词]学习活动

语文

设计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的质量,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难免的,一是重教材,轻学生。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二是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人教版教材的全面实施,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优势和思路,(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优势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是基于学习者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个体具有个人意义的内容,课堂的教学活动体现灵活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课堂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2.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利用学生潜在发展的优势,寻求以生为本的和谐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多种智能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自主自动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享受。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使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全面提高语文素养。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把对外部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和改造,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充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思路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课过分倚重知识的现象,丞须纠正。重视知识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进步。但受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家把知识当作了语文学习的法宝,认为教好了知识,语文教学就万事大吉,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堂便成了“复制车间”,学生整天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中。他们生吞吞剥地接受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予以了批评,“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终生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因此,“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成了课改的一大目标。这诚如包围平教授所说:“知识,作为教育学的大厦最底下的一块砖石,一旦挪动了,智慧才可能进入,智慧与知识互补地闪烁光辉”。

就语文学习规律而言,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知识有关,但主要依靠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我们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关于阅读的知识,而如果学生不开展大理的阅读实践,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永远也无法提高;我们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关于写作的知识,而如果学生不开展大量的写作实践,那么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写作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只有和读写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现实意义。2.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全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先天基础有别,后天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千差万别更是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在智能上,除了传统看重的语言、逻辑数学智能外,还有音乐、空间、身体动作、内省、交往、自然观察等6种智能。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这8种智能的错综复杂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领域。只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才有利于大脑开发和潜能开掘。例如,我在设计《窃读记》一课活动时,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了“我朗诵”的小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既穿插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和适时、中肯的点评,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产生新的感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在预习和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组内能解决的问题理解解决,认为有价值或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做好记录,留到下一环节,全班合作探讨。再次,我引领学生结合上一环节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探究文本。在这课堂活动中,我们完成了赏析语言、感悟主旨、整理并归纳写作手法等。这些有梯度的、渐进的课堂活动,一方面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对他们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当然,在开展各个小活动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由易到难,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2)关注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有助于革除目前教学弊端,迎接时代挑战。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统一的教材内容,统一的桌椅排列,统一的学习方式,统一的考试检查……说到底,这是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流水线”式教育——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学校的专业也就越来越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标准件。而今,人类跨理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回应时代的这一挑战,“扩大了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蕴藏在我们敏个人身上的财富”(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因此,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便成了今天语文教育要完成的历史使命。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时代的挑战,只有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是学生学会自主,学全合作,学全探究。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人文词语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目前,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繁琐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发现学习进入语文课堂而成了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形式。(1)鼓励质疑,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动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

(2)恰当好处地运用讨论。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师生的对话。而教师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对话,有效的课堂活动既是学生高效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生生、师生思想碰撞,生成新能力的过程,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探究学习手段。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的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有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快乐。如我在小学一年级语文《快乐的节日》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以谈话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知道的节日,使学生的注意力有课间游戏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时的快乐心情。接着我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而后在老师范读时又配以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景音乐,这样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以至产生迫不及待的去读课文的兴趣。

其次,在课上学生读书的同时,我出示了相关的学习小建议,让学生们在读书时明确目标,清楚重点,知道现在的读书任务是什么,然后按照建议中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显著。在初读课文时,我在小组学习之前出示了“学习小建议”,第一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顺利的进行学习活动,第二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在学文时,穿插了说话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在快乐的氛围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想象空间,从知识、能力的维度进行学习。我还设计了全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也倾听到别人的想法。

接着,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把看到的说一说,并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你是什么心情,谁的心情和他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最后以赠送爱心卡为结束,在之前把快乐的孩子和苦难的孩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把自己快乐给予他人,爱别人自己也会同样得到快乐!

4.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教学设计必须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备如下特点:第一,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理会新发展,第二,在结构方面,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课程。第三,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第四,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第五,从实施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封闭,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小学语文 新课程 标准》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 信息化 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系统论 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 高 级。随着小学素质 教育 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战斗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不能局限在书本里,自我封闭。如果语文教学还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 技能,就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语文课内和课外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 教学内容 本身间的开放性联系,而且要有横向思维,注重语文知识跨学科间的联系,还要把教材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沟通,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及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 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就是让他们能正确运用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 过程 中使其人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效 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必须首先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长期的应 试 教育使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和 评价 重分数不重素质,重 结果 不重过程。教师的年终考核乃至教学奖励无一不与学生的 考试 成绩挂钩。这样就限制了教师开放性思维的发展,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性课堂教学无从谈起。例如:教授《田忌赛马》一课时,传统教学是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出孙膑是一个善于 观察、机智聪明的人。如果有学生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的角度出发,说出孙膑的这一做法违反公平竞争 原则,存在某种投机取巧的欺诈成分,显然教师是不赞同的。因为这种想法如果出现在试题 答案 中,肯定是不会得分的。然而该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因为他把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教师若要有效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就必须尊重学生由现实引发的这种理性思考,增强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师还要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现行教材虽然绝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但随着人们进步观念的更新,难免会出现一些 问题。学生在学习“铁棒磨成针”这个成语时提出老奶奶的决心是可佳的,但对她磨铁棒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说她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铁还污染河水,不如把铁棒拿到铁匠铺去,可以做许许多多的针,老奶奶也可以用这些时间干其他更多的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 认识 到学生这种开放性思维的重要作用,避免因自己开放性教学意识的薄弱而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方设法增强自身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

总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教学设计,构建了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易东平译).大丰: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志佳.新课改与语文个性化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参考文献:

[4]田荣俊.新课标 小学语文开放阅读[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01).[5]开放 教育教学 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09).[6]欧阳晓华.对小学语文课堂开放教学的思考[J].素质教育论坛,2007,(66):58-59.[7]《活动教学论》 宋宁娜 江苏教育出版社 [8]《现代教学办法导论》

高艳 学苑出版社

[9]《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湖北教育出版社 [9]《构建“活动——成长”教学新格局》

上海教育 1990(9)

第二篇:设计“以学习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版]

三、设计“以学习为核心的”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要通过合理的学习活动设计来实现

(一)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的关系

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学习方式之下的具体活动,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不能停留在转变学习方式层面,而要深入到学习活动设计层面,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具体的学习活动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不是简单地放任学生自学、小组学、带着问题学。因为学校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面对的是大量的、系统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单靠学生自发地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就想达到三维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所谓“学会学习”,是学习的高级目标,而绝非已有前提,换句话说,学生绝不是本来就已经“会学习”了,更不是凭“自学”就能学会学习。只有在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也就是说,“自主、合作、探究”要通过合理的学习活动设计来实现。

(二)什么是以学习为核心

以学习为核心也不同于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关注的是“学什么”。以学习为核心,关注的是每一个具体的内容“怎么学”,针对的是在当前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的问题。

(三)什么是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是以学习目标为核心,遵循学习心理学规律,对应具体学习内容,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形式。学习活动设计总是要对应具体的学习内容,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的学习”是不存在的。课程内容不同,学习活动的方法、形式就应不同。同样,具有共同特点的课程内容,学习形式上也可以一致。这是我们探索学习活动设计的价值所在。

学习活动设计本质上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设计,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其重点是思维活动过程,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另外,学生心理活动要有外部行为的支持,因此学习活动设计应体现出学生的外部行为,即与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例如,朗读、发言、抄写、描述、举例、绘图、计算等等。学习活动设计,既包括对学生个体的活动设计,也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交流活动的设计,如相互讨论、回答提问、轮流发言、分工合作、小组竞赛、调查访问等。通过学习活动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从本质上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下面选取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形式,具体探讨学习活动的设计。

第三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现代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更是整堂课的组织者,教师为学生设计、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并事先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准备。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对教学来说越来越重要了。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认真分析教材,正确理解教材。为了准确把握课时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确定知识点,明确课时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间的结构关系揭示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为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做好首要的基础工作,这一步极其重要。

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就如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做的学情分析,它与正确理解教材一同作为基础,不可忽略。事实证明,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积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积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积累程度与掌握程度,积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怎样的感觉倾向与领略底蕴,积极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预测与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三、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怎样的课堂活动,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考。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清晰、恰当的课时目标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研读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是设计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过程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教学活动的好坏重点看这个活动是否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好的作用。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无论是单元的总体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指导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谐。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3、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 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自行探索学习,其首要前提是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索目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提供结构性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疑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篇: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说课稿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说学生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应用和歉意能力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课程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四、说教法

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确立以下教法:设定特定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以解决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适时地结合演示法、讲解法、引导法来完成教学。通过辩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等。

五、说学法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确立以下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记理论内容,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在辩论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六、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以极域电子教室控制系统为平台进行统一教学和管理。

七、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过十字路口,看红绿灯可以告诉我们交通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电视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超时的优惠活动是昨天的,今天我们知道后对我们来说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1)信息资源共享。(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2)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设计意图]:总结问题,突破难点。通过填空、案例和列表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步骤的掌握知识点,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八、说教学反思

1.教材内容较多,涉及面比较广,需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讲,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堂需要精心的设计,有目的的取舍,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2.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五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安庆石化由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分立所造成的收入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实际生活,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情境展示为主线,进行情境模拟、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诱导学生在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的撞击中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1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运用: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通过本框的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快板(《老汉说事》老汉一家收入的来源)导入新课 问题:请问同学们看出来什么门道?快板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出课题(老汉一家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可见我国的分配方式多样化,我国目前有哪些分配方式?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就请听胡总书记告诉大家吧)多媒体播放视频,十七大报告。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二)新课讲授

(以石化为背景,以三位员工为载体,学习几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让学生介绍石化有关分配的情况)

然后走进石化车间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员工:(多媒体展示三名员工的情况,先整体介绍,然后介绍工资)

情境一:石化车间的三位工人的工资

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完成简单的初步工序,月工资2000元。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思考:

1、安庆石化是什么所有制经济?

2、他们的工资收入是以什么尺度来确定的?

3、属哪种分配方式?(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们对按劳分配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按劳分配。

板书:(1)按劳分配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以下几点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解答)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还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是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福利性和保障性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收入)

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社会总产品扣除成本,企业利润,国家收入后剩下的部分,分给个人的,以货币的形式,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分配尺度: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一企业的同一领域)(师过度:刚才我们学习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我们就来学习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板书:(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联系前面的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板书:第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能不能有其他的分配方式呢?我们来听听三位员工的意见。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小李:我们都是同一车间的,我们应该一样多。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小张:谁干的多,干的好,谁分的就多!教师活动:(同学们讨论并分组回答)

1、他们每人的想法属于那种分配方式?

2、谁的分配方式可行?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先分析按需分配,然后分析平均分配,最后再分析按劳分配的意义)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两人的名言)分析按需分配

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主义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

讨论后得出结论: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大家讨论: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特点,在公有制经济中如果实行平均主义、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再分析平均分配)

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提示: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师小结并引出意义:我们知道由于目前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让学生归纳出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两点比较:一安庆石化分配制度改革前后的变化——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二把按劳分配和以往私有制经济的分配比较:因为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私有,所以他们不劳而获,广大劳动人民劳而少或,甚至劳而不获。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的不得。——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板书(3)按劳分配的意义 第一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根本否定了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按劳分配的确是一个好的分配方式,我们看看胡总书记的评价。(多媒体出示题目)

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的意义重大,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呢?为什么?(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小结: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从业人员占多数(包括了工人和农民等)决定了按劳分配占主体。

教师活动:除了工资奖金津贴这些按劳分配的收入外,他们还有哪些收入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情境三: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小张:我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老王:我利用技术入了股,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小李:我也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情境四:走出安庆石化车间

小李说:我给周边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每条也有300元

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 “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每月收入也有2000元。”

思考:你要是他们,还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收入呢?这些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板书:(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同学们结合教材59页思考以下问题:(1)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依据是什么?这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

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特点: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中,“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多角色合一: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所以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结同学们刚才金点子,得出哪些要素可以参与分配:劳动、技术、管理、资本、土地、信息要素。

辨别可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经营后的税后利润、储蓄所得利息、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等。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指私营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③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⑥按信息要素分配: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教师活动: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那么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呢?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从联想集团来分析)(多媒体出示图片)

意义:目前生产力水平低,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三个方面利益,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队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小结两种分配方式引出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板书)(多媒体出示关系图)分析得出结论 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直接原因: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承认其合理性,并让其参与分配。

(四)课堂小结

(多媒体示教学提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回家后能给你们父母提出更多金点子,通过多渠道获得更多的收入,让你们的家庭变得更加富裕。如果我们把这些政治经济思想迁延到我们的学习生活领域,你们有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是需要大家铭记的,那就是:付出、心态、智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唯有智慧,方能提高。而在这两者之中,蕴含一个“心态”,一个和平的、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是正视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的关键。希望同学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收入”,全力以赴,创造“财富”。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要素”,想方设法使你的“资本增值”,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知识上的富翁,将来也一定能成为经济上的富翁。

(五)课堂活动(多媒体展示习题:老汉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六)课后作业

调查家庭成员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 附: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基本内容和要求(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3)按劳分配的意义(4)按劳分配的地位——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构成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本课设计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与社会现象整合起来,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学生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高,参与面广。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寓抽象道理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更易理解,因此,通过一些资料对比、信息补充、情境分析等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和情境分析等教学方法。

分配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经济知识,但对于分配制度还是很陌生的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以“老汉说事”这一快板作为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快使同学们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接着我引用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话““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告知这就是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从而推进新课。

本节课要体现师生合作,分配制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对于分配制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当然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挥出来,教师创设情景“石化车间三个工人”作为关成全课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思考,逐步分析他们的不同收入分别是以什么方式分配的。带着问题,跟着教师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落实各分配方式的含义及适用范围,理解实行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教师负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发言及总结,要求学生学会判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既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课堂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下载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 您了解您教学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吗?您有反思过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吗? 您会备课了吗?您能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语文课教学设计范文

    如何进行语文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从字面讲,“设”即筹划;“计”即计谋、策略,“设计”即筹划与策略。从普遍意义讲,“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标要......

    浅谈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浅谈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本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兴起的一种教育技术。80年代介绍到我国。目前世界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趋向深入,有的国家还成立了教学设计公司,而我国对......

    谈语文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论文(xiexiebang推荐)

    谈语文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论文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1)让学生自......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作者:杨开诚 读书心得: 本书不是对已有教学设计理论的概括或者综述,而是在此基础上发现不足,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型或观点,以下几......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2015年春季备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

    以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区以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是利用**在线等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形成浓厚教育氛围,营造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在城乡显......

    以活动为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体验学语文之乐 上虞市百官镇叶家埭小学黄兰娟 教育的脉搏总是最灵敏地按照国际风云的节律跳动,自上海市研究性课程的率先开发以来,研究性学习正以人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