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时间:2019-05-13 01:2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第一篇: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2015年春季备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文章接着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学生敬慕老师的渊博,学习认真,一有机会便玩乐、游戏、画画,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笔触细腻,细节精美,表达出来的是深情的回忆和美好的情思。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

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

(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在这里没有谈论比较阅读的内容。实际上在“联读”的内容组合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比较”的因素。

2.它需要我们巧选角度。

巧选教学角度能够表现创意的新颖与精致,有时候那种见解独到的创意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金点子”。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联读教学,可能有这样几种教学角度: 第一,岑参诗联读。第二,吟雪诗联读。第三,送别诗联读。第四,边塞诗联读。第五,诗行体诗联读。第六,军营诗联读。

这几种教学角度都是可用的,都可以用来设计精致的教学方案。但“边塞诗联读”无疑更好一些。它的内容组合,它的文化内涵,它的异域风情,散发出让你饶有兴趣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吸引力,你会想着让你的学生在这样的诗歌联读中感受什么是边塞诗,感受祖国古代边塞视野的辽阔、景物的荒寒、风光的绮丽、征战的悲壮、拼杀的惨烈以及战友的情怀。

这样的联读教学,一定能够表现出一种宏阔大气的风格。

在谈到“联读”这个话题的时候,需要强调一个“理性思考”的问题。目前有不少的阅读课喜欢“早出”。所谓“早出”,就是用缩短时间的方式,在对课文有了一些感知理解后就早早地离开课文,进行所谓的非语文的“迁移拓展”。这就欠缺一些理性思考,没有掌握好所谓“迁移拓展”一定要有利于语文学习的这个“度”。其实课标里面并没有“迁移拓展”的提法,课标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教师要注意“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宫玺

(普希金有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反其题)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节选)

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一挥手!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 时间呀,时间不会倒流,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莫说失去的很多很多,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伤”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可“伤”之事,说可“伤”之理,表可“伤”之情。若能以“伤”为线,串起全文的教学,定能达到以尽可能单纯的教学线条带动尽可能丰厚的教学内容的课堂高境界。

1、读文中叙事部分,简述作者“伤”为何事?作者是怎样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明确:作者“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作者详细地描写了仲永5岁时才能初露的情景,通过仲永“求书具”、“写诗”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突出其才能之奇。

2、读文中议论部分,说说作者讲了什么道理,仲永何以可“伤”?“受于人”从文中看至少应包含哪些意思?

明确:本文启示人们,要充分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受于人”从文中看至少应包括父亲、邻人的教育和培养。

3、文中哪些词句、哪些安排可见作者的“伤”情?这些地方该怎样朗读?

明确:仲永由天资过人到“不能称前时之闻”到“泯然众人”的过程最见作者的“伤”情,流露出作者的惋惜和哀伤之情。

4、你认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明确: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教学设计中的多媒体技术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吗?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 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画出这些句子品读)集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3)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1)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3)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一、默读,思路探究

1.默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2.学生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l)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2)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

(3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味(5)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

思路: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进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二、赏读,品味语言

1.找出文章的比喻句,和同学合作,读一读,理解它们的含义

(I)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历程;“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不可阻档的发展趋势;“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顺利时期、繁荣昌盛时期

(2)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用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说明人类在历史上只有经过艰难曲折,奋斗 流汗,才能深切体验到奋斗的意义、成功的乐趣

(3)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用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用扬子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2.联系上下文,仔细体味这些比喻句的妙处、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

三、研读,探究主旨

1.题目中“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各指的是什么?

“艰难的国运”指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社会动荡,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雄健的国民”表现了国民的一种大无畏精神,一种乐观的精神

2.哪些词语表现了国运的艰难?哪些词语显示了国民的雄健? 艰难的国运:回环曲折 极其险峻 崎岖险路

雄健的国民:奇绝壮绝 壮美的趣味 浩浩荡荡 浊流滚滚 一泻千里 3.把握文章的主旨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1.学生齐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这一部分,进一步欣赏文章的语言,感受情感。

2.将范文逐句分解,与学生一起分析文段写作的顺序,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角度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幻灯片展示)

先写眼前实景→由与将回忆的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导入下文→描写植物→描写动物→由森林动物到田野植物→由植物到动物→由作物到矿产→由丰饶的物产到狂野的生活。

总结:因为对家乡土地的感情强烈而复杂,作者不断变化视角,但是有一定的顺序。我们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也一定要有顺序,否则会显得混乱。并且,我们多数同学平时在表达一种情感时,常常会很单调,表现对某一事物的喜爱之情,常常就用一两个词语表达。想想,假如你要请人吃饭,是一个馒头、一碗素粉还是一桌满汉全席对客人有吸引力呢?我们现在就来试试做一桌“满汉全席”。

3.指定话题,师生同时尝试运用文章的结构及思路进行写作。

话题:每个人都曾到过美丽的溪旁、河畔、湖侧„„现在,请按照由下至上、由水下到岸上的顺序,用一系列事物表现你对它们的思念之情。

思路指导示范:(幻灯片展示)

由眼前景物引出对小溪(小河、湖水、海水„„)的回忆→总写依恋、喜爱、怀念→水下→水面→水边→岸上的景物→由景到人→再次表达情感。

4.学生自主写作、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5.学生成果展示。

6.教师示例并再次分析。(幻灯片展示)

当我耳旁轻拂着春的暖风,当我感受着风中星星点点的雨滴,那柔润而亲切的触碰,让我回想起家乡的小河。当我回想起家乡的小河时,我看见河水里嬉戏的小鱼、顽皮的明虾、慢行的螃蟹、缠绕的水草;我看见水面上轻柔的水波、游荡的落花、浅蓝的水雾、似在欢笑的杨柳的枝条;河岸上有杂色的野花、斑 斓的杂草、还有明艳的小鸟,在明媚的柳槐中卖弄婉转的歌喉„„春的小河、家乡的小河,用它美丽的姿容向我传递着回家的邀约。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一)中国某老师《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第二环节: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4.语言品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第三环节: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①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②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③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第四环节: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2.拓展延伸: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⑤诗歌凝练的语言分析;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二)美国某老师《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为什么木兰一得知战争的消息就立刻告诉母亲?

2.如果木兰以女性士兵身份申请出征,可能会发生什么?

3.为什么与木兰并肩战斗的男性士兵如此惊讶木兰其实是女性,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

5.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6.木兰和AXEL(《攀援者》)各自都有艰难的任务,他们面对的困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第二环节:表达:写一封信

多少个日日夜夜,木兰远离父母、家乡,出征在外,请代木兰写一封信给父母亲。告诉他们自己离家后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现在的状况怎么样?

提示:请使用生动的词汇描述任务、地点和事件,可仿照诗歌“五部分”的格式。第三环节:社会学习——制作一个“领导者奖状”。

我们知道木兰是一位优秀战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木兰也是这个群体里的领导。讨论并选出你们群体里的领导者,为他制作一个奖状,并写上他的名字。第四环节:课后思考——文本与电影的比较 你已经读完《花木兰》,现在请你比较书中的观点与电影《花木兰》的不同。

1.使用venn图标,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请你选择一个在文本和电影中都很精彩的场景,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2.上网,发表评论:①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讲一讲你读完《花木兰》之后的想法。②请你针对花木兰的故事写一个评论,并把你的作业发到网站上。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的写人记叙文,表现在它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可读性极强还表现在本文篇幅很长,内容繁多琐细而多变,教材处理是有难度的。本设计打算抓住文章横式结构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一、理读一篇——走近人物

1、引导学生反复读《中国男儿歌》,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读出诗歌的诗眼“奇丈夫”

2、以“奇”为线索纵横连贯本环节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内容感知 问:邓稼先“奇”在何处?

3、学生理读全文,有理有据地畅谈初读感受。

如:背景奇,一百年以前,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杭,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卜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茫,披着朝霞,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功勋奇,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弹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一。他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中国的“两弹”元勋

人品奇,和美国的奥本海默相比,邓稼先是一个最不愿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民族气节奇,邓稼先告诉老朋友杨振宁,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为了中国的国防事业,邓稼先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拼搏精神奇,在荒凉而凄婉的戈壁滩上,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人生价值奇,邓稼先的无私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我们中国人永恒的骄傲〔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4、请同学们思考:邓稼先最“奇”之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

小结:邓稼先最“奇”之处是他的“鲜为人知”。一位贡献巨大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甘当无名英雄,把一切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这是多么伟大而高尚的人格!

三、精读一节——走进人物

1、教师导引:本环节我们用“微型话题”的方式来探究第五部分的内容,每位同学所探究的,都是一个小小的“话题”

2、出示话题:①一段古文②一个排比③两个问句④一句话语⑤一首歌词⑥自设话题

3、自选话题,精读第五段

4、学生根据所选话题朗读相应内容并发表见解 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l)这段《吊古战场文》的意思是: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文引用这段古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2)这部分中的排比句是:“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这组排比写出了邓稼先从事这项伟大工作时所具备的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

(3)问句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问句二:不知稼先在关健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这两个问句首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和想象:当邓稼先痛失同事和朋友的时候,心情应该是悲痛万分的吧?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因为只有核武器实验的成功,才能告慰亡灵当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他的心头承受的是泰山一般沉甸甸的责任啊!通过思考和想象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问句寓已知于未知,更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咀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对老朋友的真诚关心和担忧,还有无限的钦佩和哀思,着实感人至深)

(4)“我不能走”这句话集中体现了邓稼先临危不俱、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能集中传达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品质,令人难忘。读这句的时候,应读出邓稼先内心的镇定和坚定这句话作为本部分的小标题,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5)课文之所以引用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是因为这正是邓稼先的写照,他正是这样有血性的中国男儿,四、突破一点——评论人物

1、请同学们积累文中的四字词如: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当之无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2、为邓稼先写硕奖词

教师导引:中央电视台从2002起每年都进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并给每位人物都写上一段评论性的颁奖词。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高尚的品德、无私的奉献精神早已感动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今天我们也要为他写一段颁奖词,以此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

结合本课提出示例:费俊龙、聂海胜: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宵,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巡天遥看,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写作要求:颁奖词中最好用上几个本课积累的四字词

3、颁奖词展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本文是一位诗人用诗意的语言纪念另一位诗人的散文,既有诗一般的富于音乐美的语言,又有典型的人物形象,还有精致严谨富于建筑美的结构,所以本设计拟用分步品读法,师生平等互动,在分步品读课文的结构、形象、语言中领悟文意,受到熏陶。

二、全文朗读,体会结构美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

3、组织感知阵叙述活动:本文有段,就课文的结构说话如: 本文有总说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文章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本文有总结段:“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秋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本文有过渡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段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段落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重点选读,评说形象美

1、再读课文,找出描写闻一多先生的形象的段落。

明确:第3、6段展现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第10、18段展现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形象。

2、有感情地朗读第3-6段,组织品析性评说活动: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学者。品析过程:教师要注意课堂调控,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评说 根据课文内容评说: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的学者、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学者产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厂楼”的学者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评说: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放眼历史、胸怀天下、高屋建杭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耐得住寂寞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学者

3、情感性演读第10一18段,组织品析性评说活动:本文有一位的革命家如: 根据课文内容评说:

本文有一位“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明知凶多吉少,而大无畏地大骂特务,慷慨淋漓”的革命家,本文有一位“指着特务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斗的前线的革命家二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评说:

本文有一位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投身于民主运动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大义凛然、勇于牺牲的革命家

4、小结

教师像主持人一样将评说性的语言串起来,学生相应地将课文串起来有感情地演读如:

师:闻一多先生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生:朋读第3段

师:闻一多先生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演读第15一18段。

生:演读第15一18段

师: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总之,他,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四、自由选读,体味语言美

1、请同学们自选内容,找出富于语言美的语句,品味课文美点。

2、同学们准备小组交流讨论

3、同学们开始课堂发言,老师的评点穿插其间如:

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教师小结: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厚度,能更为形象更为深刻地表现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本文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并且显示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作者不单纯是外表和外貌的简单描绘。币是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所以本设计的创意是:采用“创编式”与“写读式”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在巨人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心桥,引领学生走进巨人的内心世界,并学习作者肖像描写的技巧。

教学设计片段:

让我们走进创作室描写肖像

1、探究写法,总结规律。

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作品肖像描写的技巧。

明确: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2、学习写法,练习仿写。

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文中肖像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描写的对象是谁,最后学生集体评议,看谁写得最传神。

品析肖像描写的有序如从“脸”到“头发”到“眼睛”到“鼻子”到“嘴”到“下颇”,体现的是由上至下的描写顺序。

品析肖像描写的以形传神如“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在描写中显示着贝多芬的刚毅、顽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品析语言描写的传神美如“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倒落的火山”,他用这样一个比喻为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的时候,遭到了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体现出的是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在学习时,要着重体会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本设计打算以“体验”作为教学的线索,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以学习写作方法为目的,组织起比较丰富的学生实践活动。

一、同学们进行“朗读”体验——认识他们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四位人物画像,问:他们是谁?

2、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肖像描写的语句 福楼拜: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晴 屠格涅夫:白皙的脸

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

3、学生交流人物的外貌特点,猜测多媒体出示的四位人物画像的名字,并穿插介绍这四位作家的一些生平情况

二、同学们进行“发现”体验——了解他们

1、发现人物个性。这四位作家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你是怎么发现的?

2、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找出文中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语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3、全班交流,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奔放、和蔼可亲的人,从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来:“门铃一响,立刻把红纱毯盖在办公桌上”“他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屠格涅夫”“他做着大幅度的动作,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着他的衣裤鼓起来”“他把客人分别送到前厅,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福楼拜是一个博学睿智的人,从这些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来:“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屠格涅夫是一个热爱文学、博学多识的人,从这些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来:“无论讲什么事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都德是一个活跃、健谈的人,从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来:“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习惯用手井着自己的胡子尖”“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左拉是一个温和、寡言的人,从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来:“很少讲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跺,很细心地听大家讲”

4、总结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

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春智、屠格涅夫—怀着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5、发现写作技巧作者在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动作三方面描写时,对四位作家各侧重写了哪方面?

6、总结写作技巧:

短短一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而且每一位作家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作者在表现人物时能够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兼顾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做到了同中有异,同中显异〔在对四位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时,最详细最具体的是左拉、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构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其个性差异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一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做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做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这样的人物刻画显得生动、丰富,错落有致,摇曳多姿,人物形象自然令人过目不忘

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模仿他们 i、观察插图,再认形象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以最快的速度辫认出五位作家

2、完美再现,模仿形象

假如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正谈话时,莫泊桑来了,这四位大作家会有怎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你们能合作表演一下吗?

下面是一个表演实录:(门铃响起、))

福楼拜(打开门,一看是莫泊桑,一下抱住):啊,莫泊桑!真没想到是你呀!(拉着莫泊桑向里屋跑去,边跑边叫着)大家快看呀,我们的莫泊桑来了!莫泊桑(热情地):老师好!各位前辈好!屠格涅夫(仰坐在沙发上,用一种轻柔的声调慢慢地说):莫泊桑,好久不见了,你还记得以前我们在你家谈论文学史方面的事吗?最近又有什么新作品了?可不可以让我们一饱眼福呀‘了

莫泊桑(有点不好意思):这些日子我确实很忙,我今天来正是想让大家时我新写的这部小说提意见,还希望您对我多加指导!都德:想不到福楼拜竟有这么优秀的弟子,你看他浓眉大眼,气质非凡,像不像当年的我呀?(大家哈哈大笑)

莫泊桑(走到左拉跟前):最近过得好吗?

左拉(歪坐在沙发上,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腕):好,谢谢!

3、模仿写法,现场写作。

下面是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进行人物“速写”时说的一段话,请你照此写几个人,然后全班交流

“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家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的时候,请你给我描绘出这杂货商和这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全部身体外貌„„要请你在其中能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面貌,以便我不会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怎样让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多一点欢笑,多一点畅想,多一点创造,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故事性很强,本课教学打算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围绕“一次竞赛”“两层内容”“三个人物”“四个问题”展开教学,以创造活波多姿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风景这边独好”。

一、自读课文,进行一次知识竞赛

二、理读课文,理清两层内容

1、请同学们理读课文,读出课文的层次,并从不同角度对内容加以概括。

2、学生读课文,然后自由发言。

3、小结。可以从不同角度理清本文思路,如: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以“劝学”为线索,先写“劝学”的起因,后写“劝学”的结果。本文用对话组材,先写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后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三、演读课文,分析三个人物

1、演读课文。

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这个课本剧?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样表演呢?

小组编剧,表演。(略)

2、分析人物。

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明确:(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为吕蒙的进步感到由衷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得。

吕蒙、鲁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概括形象

结合人物的身份背景,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孙权身为人主,对臣子寄予厚望,真诚关怀,可算是一位有远见、有胸怀的明君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吕蒙起初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总算能够从善如流,好学上进,取得成绩后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率真坦然,踌躇满志,无论是在君主还是在同僚兼上级的面前都十分坦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鲁肃:慧眼识人。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却能对吕蒙发出由衷的赞叹,并和他结友,可见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的气质、磊落坦荡的襟怀。

四、悟读课文,解决四个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明确: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明确: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明确: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从自身出发谈感受,如: 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才干,给人以自信。

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体验反思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从写法上看,前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讶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后文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巧妙切入,一词经纬,用“好”字提纲琴领,顺藤摸瓜组织全篇教学。

找出全文最余韵悠长的段落,抓住“好豆”“好戏”两个关键词

一、戏真的好看吗?豆真的好吃吗?

1、品读14—21段“赵庄看戏”部分 从表演者上看,“铁头老生并不翻筋千”,“很老的小生”,最怕的老旦“后来竞在一把交椅上坐下了”唱个没完,最喜欢看的蛇精跳老虎的戏却没有演。

从看戏者上看,“支撑着看”“打呵欠”“扫兴”“破口喃喃的骂”“忍耐的等着”“终于熬不住了”说明戏不好看。

2、品读22一30段“归航偷豆”部分。只一句“用手撮着吃”,并没有提到豆的味道如何,可见豆也很一般。

二、看“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得出:心情好、风景好、气氛好、朋友好、意境好、童心好、友情好、乡邻好„ 着重品析三“好”:风景好,人情好,童心好 从写景技巧上品味风景好; 从人物细节上品味人情好; 从语言表现上品味童心好

三、围绕“好”探究主题

思考:三“好”中落脚点在哪一好上?

明确:所有的美好,都因用童年的眼来观察,用童年的心来感受,用童年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落脚点 在“童心好”上,本文写出了一个成年人的童年童话,童眼最真,童言最美,童心最纯。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课文集美,通过朗读美文,品味美点,积累美句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在品中体会美,在背中积累美。从语言、构思、情感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美。

1、语言美

本文用词凝练,修辞丰富,多用短句和排比,尤其是排比句的形式多样,有句内排比,句间排比,段落排比等。

2、构思美

(1)层次渐进之美

本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成三个部分主要部分在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又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标志,分三层,分别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声响,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来写,清晰的层次是由于作者用了一种很具美感的构思技巧——“点题式抒情与反复”来表现了文章的层进之美、(})动静映衬之美

文中有两处动静转换,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活泼有致。先是开头由静入动,意在蓄势开始时高粱、后生构成了一组沉静的背景,映衬了后来腰鼓表演时的动感,结尾处第二处动静转换,意在酝酿余味,当腰鼓最响、舞姿最狂的时候,却戛然而止,归于静寂,留下悠长的余味,以静衬动。

(3)虚实相生之美

本文实的描写既给人以最强烈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又把人带入虚的境界:写现场感受“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鼓声“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鼓声引发出主观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以“思索”的空灵形态附于“鼓声”之上;写舞姿“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由实而虚,实的形体幻化成虚的思绪。还有化虚为实,如“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虚实相生使安塞腰鼓充满了迷人的光晕。

(4)大小结合之美

从大的角度看,为适应腰鼓表演的恢弘气势,作者采用全景式乃至俯瞰似的视角,将阔大的场面、深远的背景尽收眼底,如“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从小的角度看,作者又擅长把最耀眼的细节提出来,如“捶把上的流苏—旋风一样,舞姿中脚步—乱蛙一样,明眸里的瞳仁—火花一样··„”这些最精粹的局部内容给浑然壮阔的大场面点染上灵动的一笔。

(5)繁简交错之美

本文总体而言是简练的,粗线条的,所有烦琐的交代都省略掉了,但是又存在着很多精细的繁笔,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些句子中“发狠”“忘情”“没命”;“震撼”“烧灼”“威逼”,一组组近义词的铺排连用,虽然没有产生出新的语义内容,但多层次的复沓表达,深化了感情。

3、情感美

本文表现了一种激情迸发、尽情赞美的昂扬情感,作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但更是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赞美宽厚辽阔的黄土高原,赞美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的人民。

四、积累美句

将本文最喜欢的句段背下来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巧妙切入,选点突破。本课要突破的难点很多,既有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对语言的欣赏,还有对主旨的把握,选择童眼童趣童心的角度去解读本文,既贯穿了难点,又组合自然。

一、丰子恺说“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本文孩子们对艺术的认识的提高都是充满了童真童趣的。

1、童眼发现艺术——品析景物描写。

提问:孩童眼里的天空、月色、人影是怎样的?有哪些充满童趣的描写?——体会修辞的妙用和动词的表现力。

2、童趣模仿艺术——品析人物描写。

提问:孩子们是如何学画竹的?(从作画的工具,作画的方法来思考)又是如何评价成果的?——体会充满童趣的对话。

3、童心探求艺术——品析对话描写

提问:父亲谈了哪些绘画的知识?孩子们的认识有了怎样的提高?哪句话能看出来?

四、品评人物

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拓展延伸

本文中孩子们的看天看月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美呢?比一比,看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美。

大致明确: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殊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辫歌词——文学类

六、归结主旨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但是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品,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重趣 屏幕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采用变式阅读,模仿积累语意丰美的语句,赏析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品评语言魅力,拓展文学视野,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一、赏读模仿,积累语意丰美的语句

1、先看后说,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说一说对印度舞蹈了解多少。播放一段经典的印度舞蹈(电影片段),让学生运用比喻句描述舞蹈片断中的动作表情。

2、先读后找,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冰心描写的句子哪些写到了视频资料中的动作,越多越好,找到后读一读。

3、复看再说,再次播放视频资料,对照舞蹈片段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以上三个环节是一个模仿积累美言美句的过程,通过自己体验、比较、模仿、运用,作家的丽词华章 已经内化成学生自己描写表述的语感。

二、诵读想象,体会舞蹈飞动的旋律

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学生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朗读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而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用起伏有情的音调、缓急有致的语速诵读。作者详细描写卡拉玛姐妹曼舞的段落: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体会几个“忽而”之间动作的转换。在情景交融的诵读中,体会作家笔下的舞蹈那飞动的旋律。

三、品读感受,体会文段语言的美

面对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作者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的呢? 细细阅读文章,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句画。

1、分组朗读,用“„„美,你看„„”的句式叙述出来,如: 卡拉玛形体美,你看她低头合掌,抬起头来„„ 卡拉玛舞姿美,你看„„ 卡拉玛衣饰美,你看„„

2、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齐读17小节,将散文句式改为诗歌形式读。

3、点评式品读,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这部分文字非常优美,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读一读,用“„„好,好在„„”句式进行点评,赏析〔(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点评)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本课的创意展示了文言文教学中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的设计风格。用“善”这个词“一词经纬”,铺展“读,说,做”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本设计既展示了一种文言文的教法,又展示了一种文言文的学法。

二、评说课文—评说与品读相结合

1、评说口技表演之“善”——从“口技”者的表演看 “善”在声音的大小、如,其夫吃语。既而儿醒,大啼 “善”在声音的远近二如,遥闻深巷中大吠

“善”在声音的内外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善”在声音的动静如,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善”在声音的疏密,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善”在声音的有分有合,如,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善”在声音有点有面,如,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2、评说语言文字之“善”——从作者的描述看 “善”在文字简洁,全文365个字。

“善”在文字生动,具有“画面”的特点,如变色离席、惊觉欠伸、呓语等。“善”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如从“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可见母亲性情的温和,父亲态度的严厉。“善”在表现出人们的情态,如从“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可见胆大的与胆小的不同神情意态。“善”在口技人恰当地处理了声音的远近、高低、强弱、轻重,有单声、有混响,节奏快慢有别。“善”在用排比、夸张、反复的手法以及众多的短句,渲染出一片“火海”。

3、评说布局谋篇之“善”——从作者的构思看 “善”在有正面的细腻描写; “善”在有侧面的尽力烘托; “善”在有首尾的反复映衬; “善”在有比较复杂的情节; “善”在有作者的评议赞叹;

“善”在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有照应; “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 总之,“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I、速读课文,请同学们概括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巧妙解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说斯科特一行探险队员的“悲”与“伟大”的具体体现(可尝试用“悲在,而 伟大”的句式表述)

点拨:

悲在孤独寂寞,而勇于探索的豪情伟大;

悲在为成功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遭受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气概伟大; 悲在探险失败,而集体主义精神伟大; 悲在永别亲人,币对他人无私的爱伟大„„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活动一:感受大漠

1、用一句话概括文意。(文章写了“我”被围困沙漠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2、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说出。(学生概括时,老师给予鼓励。)活动二:身处大漠

参考下面问题,各个活动小组围绕文章思想内容自主设计问题,合作讨论。要求:一人主持,一人记录,共同展示小组的风采。主要参考问题:

1、“我”身处大漠中,“我”的生命受到了哪些考验?“我”想了哪些求生的办法?什么地方你感受最为深刻?

困难:干渴、寒冷

喝乙醚、酒精;挖坑,用沙子把身体埋起来

2、找出其中文中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冻死的想法让我难受——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除了你们的痛苦,什么我都不 在乎了——我不抱怨——我没有一点儿遗憾绝望——痛苦—平静一乐观

活动三:绿洲寻美 小组合作讨论:

1、漫漫黄沙中,“我”的心似乎干枯得挤不出一滴泪。但“我”的精神家园却是这荒凉的沙漠里的绿洲,它如一股清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我”身上值得学习的美。

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责任的承担。这个责任就是对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为此冒险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2、课文中的沙漠毫无生机,作者的语言让我们读起来却有漫步在绿洲的芳草地上的感觉。试从文中找出你认为美的语言,诵读品味一下语言的芳香。

①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写出了在生命面临缺水和寒冷双重威胁下死神即将来临的感觉。

⑦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贴切地描述出夜晚沙漠寒风对生命的威胁。

③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贴切地写出飞行员的期待:寻找真理,探索人生意义。活动四:大漠连线

身在教室的你肯定想对为了人类的进步而身困大漠绝境的“我”说几句话。现在我们就进行连线大漠。同学们说说你最想对“我”说什么。

活动五:探险之旅

1、探险人物。除了本文作者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探险勇士?(课件出示图片举例:郑和、徐霞客、麦哲伦、余纯顺)

2、探险名言。你知道哪些探险名言?

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

——[美]卡耐基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英]卓别林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一、情境引入——激兴趣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呈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播放攀登珠峰的视频。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二、预习交流——展成果 1.书写和注音。

砭骨(biān)窒息(zhì)崔巍(cuī wēi)镶嵌(xiāng)匍匐(pú fú)锥形(zhuī)2.词语解释。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锐,锐气。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三、整体感知——理思路

1.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讲述这是一个怎样激动人心的过程。

2.明确突击主峰的经过:(1)登山队出发;

(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3.明确复述重点:

(1)5月24日9时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他们冒着严寒,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用了五个多小时。

(3)天渐黑,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无氧攀登。(6)凌晨,登顶成功。4.各小组派代表复述。

四、自主参与——学朗读

1.思考:文中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详写的内容有征服“第二阶梯”以及刘连满舍己为人等。2.录音范读详写的内容。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详写的内容。

五、合作探究——找问题

1.问题预设:①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②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③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④文章集中写了刘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刘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⑤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2.小组合作探究后全班交流。

六、品味语言——谈感受

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比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以美的享受。

2.学习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单篇教学可以联系单元教学设计 跳读法是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略读文本的方法。指导学生用跳读法迅速从文章中获取所需的关键信息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切入点可选用《真正的英雄》中的语句:“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整个设计从《真正的英雄》中的一句话切入,目的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立足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仿写《真正的英雄》中的排比段,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语句在演说中能起到振奋精神、激发情感、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以前面三篇课文的阅读体验为写作内容,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三是立足前三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仿写,帮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概括课文要点及积累优美语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跳读,仿写演说辞,记住英雄。

师:刚才我们已经阅读了《真正的英雄》的课前提示,你觉得哪句话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这篇电视讲话。”

这是一篇里根总统面对美国公众发表的电视讲话。在这篇讲演稿中,他抒发了对逝去宇航员的哀悼之情,号召人民从悲痛中振奋起来,继续去探索茫茫未知的宇宙。所以我们在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读出怀念之情和哀悼之意,语气不能太欢快。

1.学生自主阅读第6~12段。

2.提问:刚才我们阅读了第6~12段,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每段都运用了“我们记得„„”句式。(板书)

3.里根总统希望美国人民记住什么?我们以第8段为例,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明确:写的是宇航员生前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读到这些留在大家记忆中的细节,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小结:里根总统用叙述性语言追忆了七位英雄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他用七个结构相同的段落构成了排比。今天,我们从《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两篇课文中结识了一批英雄,黑板上列出了英雄们的事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描写一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来表达我们的敬意,段落首句要使用“我们记得„„”这个句式。

4.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展示。5.写作范例(略)。

6、把我们今天结识的所有英雄都写出来,组成一个排比段。

《短文两篇》的扩写与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1、学生竞讲熟知的神话故事,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讨论归纳神话特点。明确: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

一、是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如我国古代的《女娟补天》《后并射日》《大禹治水》等。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失,但它叙人、叙事的艺术传统,在后世小说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同学们轻声吟诵课文,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请同学们用白话的形式扩写《夸父逐日》这个故事

扩写不等同于用现代汉语翻译,不要脱离原文,不要违背原文,不要构于原文;要合理补充,要大胆想象,要生动形象。《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一、说猫

下面同学们齐读记叙第一只猫的部分,从中找出相关的信息 第一只猫: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活泼死亡 这是第一只猫。再来看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二只猫:舅家抱来的浑身黄色更活泼更有趣丢失

作者更为钟爱的第二只猫就这样不见了,可故事并没有完结。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只猫的故事。第三只猫:张婶捡来的并不好看懒惰忧郁死亡

作者养了三只猫,曾经给他带来无尽的快乐。乐在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新鲜民快乐;乐在我们可以领受到一家人的温情乐在我们可以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但其中也有浓浓的痛。痛在失猫,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养猫人的痛。

二、说人

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失猫之痛的句子 一缕酸辛(可怜活泼可爱的小猫的离去)

——好久不养猫(怅然愤恨心爱之物的丢失)爱之深,痛之切,不想再发生这种痛苦 ——永不再养猫(难过的刻骨铬心)

为什么一只又丑又懒的猫让作者的心如此沉痛呢?

因为作者一直不喜欢它,所以稍有怀疑便妄下断语,去打,最终使猫至死,于是作者在深深的自责与懊悔中永不养猫。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第三只小猫那样不起眼的、弱小的生命,或是我们身边的人,或是那些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小生命,那么同学们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一些对待弱小生命的或骄傲或悔恨的故事?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该如何对待相对弱小的生命?同学们边看大屏幕边回忆。

说完故事,指明应该怎么做。

通过作者深深的自责与懊悔,通过同学们一个个故事,我们要知道生命是平等的,我们要帮助弱小,并尊重他们。

同学们看,作者只是记叙他生活中普通的养猫经历,却能引起我们对生命深深的思索,这不得不归功于文章巧妙的创作。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文,说说本文有哪些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三、说文

语言:写出个性(三只猫,要抓住特点来写,不类同)

结构:时间推移,感情越来越深的顺序来组织材料,引起共鸣。今后我们要把这些优秀之处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

最后,八个字与同学们共勉。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不要做让自己无限懊悔的不该。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一、描绘彩虹桥

]、录音范读:学生画出描写彩虹的句子,体会其作用、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学生绘画:陡峭的山峰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

3、小组讨论:说说这种衬托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明确:彩虹是虚幻、美丽的虚幻而美丽的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依赖美丽的彩虹和残酷的现实成为鲜明的对比,镰刀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也是向往投身于美好的理想世界吧。

二、复述生命桥

重点研读“飞渡过程”这一段,有条件的可用多谋体展示其飞渡画面。

1、复述“飞渡”,抓住关键动词,运用文中精妙的比喻句。

示例:斑羚飞渡的情景,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山润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坦然面对死亡,为的是群体的衍生,这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井然的秩序,坦然无私的等待,更令人叹息不已,肃然起敬“我没有想到„„”这的确是始料不及的,不能不令我们这些万物之灵的人类感叹不已,赞叹不已。从“竟然”“从容”“心甘情愿”等词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斑羚的敬重之情

2、再现“画面”可多媒体展示,亦可让学生绘制。

3、刻画“细节”,小组合作研讨,说说最感人的地方、最让人惊愕的地方或者是最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方,并讲出理由。

示例: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在危难时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视着这只头羊,头羊沿着悬崖巡视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绝路,而后面又有狩猎队的追击,头羊一时想不出拯救这群斑羚的办法,只好仰望苍天,悲鸣数声,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4、赞扬“生命”,探究这种以牺牲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明确:通过斑羚群的高度团结、奉献自己,保全种群、以身试探,毫不畏惧、临危不乱,组织有序等等,我们可看到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为自己、也为人类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放射出灿烂无比的人生光彩。

三、搭建情感桥

1、建立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的情感。

探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动物也有母爱吗?

明确:这种情感更高于母爱,这是斑羚们根据自己的天性、本能行事的。老年斑羚只为种群做出牺牲;年轻斑羚也没有什么感激,有的只是再生的喜悦。

2建立人与斑羚的情感。

探究:人类将斑羚逼上绝境,十分残忍,而斑羚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精神令人敬佩,那么人与斑羚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而文中的“我”则已经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3、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

探究:人类应该怎样做?你对狩猎队说些什么?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机会,可引导学生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立意出发,结合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联系生活,思考一下人与动物的关系

四、整理方法桥

I、整理文中的佳词雅句(1)生字(2)雅词

(3)精妙比喻:如“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4)“斑羚”心理描写佳句:如“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宵,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恍惚,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2、整理文中的表达技巧,如铺染烘托、详略结合的手法

如:情节紧张、层层推进是文章在叙事上的一大特点。作者采用设置悬念、利用铺垫的叙述手法,展现了斑羚自救时惊心动魄的全过程,扣人心弦、如:详略得当是文章叙事的另一特色作者在写自救时只抓住了其中的一对斑羚详细叙述,从时间上来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作者却用大段文字细细道来,其他的则一笔带过。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一、诗歌塑造的主要形象是华南虎,诗人笔下的华南虎是一只怎样的老虎?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和关键词语加以说明。请同学们先把描写老虎的句子划下来,带着问题有选择的再读,边读边思考。(给同学们个人思考时间,再分组交流思考成果)

明确: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的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鄙视庸俗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我看见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坚强不屈勇于抗争 „„

(边分析边板书边指导朗读,重点强调重读、节奏、句调。)

二、改写训练:

老虎也是一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老虎眼中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它又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从老虎的视角改写这首诗的三、四两节。(提示开头:我是一只华南虎„„)把改写的内容读给本组的同学听,推荐最精彩的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随机采访“华南虎”:

1、你在铁笼里有吃有喝不用捕食,难道不好吗?

2、你的反抗是无效的,为什么还这样做?还是屈服了吧。

3、你的心情如何?

三、联系作者背景

通过改写大家更真切的体会到华南虎困厄的处境和不屈的抗争精神。那么1973年6月,作为诗人的牛汉第一次到桂林没有写甲天下的美景,而是回去的当天就完成了这首有煞桂林风景的老虎诗,有什么机缘吗?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近那特殊的时代。

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作者牛汉,生于1923年,原名是史成汉,山西人,四十年代就进行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关入“牛棚”,被迫从事“强制性劳动”。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当时作者在湖北咸宁干校被迫进行“思想改造”,言论得不到自由,也不能回京,心情异常沉重。

《梦游人说诗》内容:

“„„就我个人来说,我当时只能这么写老虎,而当时奇遇似的让我看见了这只老虎,而这只虎与我当是的境遇何其相似啊!„„”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当作者看到那些见证了老虎象勇士那般做过无畏无惧的抗争的抓痕时,一下子被震撼了,这岂止是抓痕,这简直就是用破碎的趾爪作笔,用鲜红的热血作墨而写的表达强烈抗议的血书。连老虎都„„兽已如此人何以堪?

四、深层探究: 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什么?请同学们补写省略号的内容。如果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写出来,好不好?我为什么羞愧?离开了动物园的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齐读。应该怎样理解这部分内容?还仅仅是在写一只困于囹圄中的猛虎吗?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象征。

出示课件:

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五、深情诵读全诗:

要求:读出华南虎高傲不羁的个性;读出诗人既同情又崇敬的感情;读出困境中诗人的人生感悟。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马》的作者布丰善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同时比较完整地展示了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这是一篇既有散文的语言,也有说明文信息的小品文。针对这些特点,我把《马》的教学设计成了两个板块:作散文读、作说明文读,即“一文两读”,将课文从体裁的角度进行两次阅读整合,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情感精神有双重把握。

一、读课文,明确要求。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直接提出学习要求:用“一文两读”的方式学习本文,完成读“散文”和读“说明文”两个步骤,去感受文本、领悟文本。

二、读“散文”——选点寻“美”。

这一板块是侧重于教师的指导,用学习散文的方法,意在学习语言、体验情感,感受好马,并做一定的语言积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词语、句子的品味到情感的抒发、句式的仿写,循序渐进,始终贯穿朗读、探究,让学生发现文章文笔的优美之处,由读入情,由情入理。其基本节拍是:

第一,跳读课文,从描写的角度讲读文本的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马的雅词与描绘马的妙句并积累,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大量贴切而生动的形容词与描写句所产生的美。

第二,品读课文,从情感的角度讲析文本的美。问题探究:文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的马,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各有什么特性?

通过品析,我们可发现文章写人类驯养的马,表现了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写天然野生的马,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马的情感正如散文的“神”,将作者的体验与感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人类能否因为拥有超过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就有权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方式,甚至主宰它们的生死呢?

第三,背读课文,从句式的角度讲解文本的美。文章句式优美,长短相间,很有节奏感,使表达轻松、自由。可要求学生背诵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并作仿写(说)训练。

在这一板块中,教者将“读散文”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节拍,这实际上是要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受课文散文化的美点,进行人格品质的熏陶。

三、读“说明文”——整理练笔。

这一过程侧重于学法的渗透,让学生充分地活动,通过列表格比较获取知识,通过写解说词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整理知识、获取信息,并作小“说明文”式的练笔。

第一层次:读课文,了解科学小品文在说明手段上的特点。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进行点评。

②重点阅读第五段,通过与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用图表的方式、平实地说明马的身材、颚骨、眼睛、耳朵、鬣毛、尾巴等外部特征。

第二层次: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要求是选取某一段落,以解说员的口吻写一段解说词,多角度介绍马。如家马、野马、好马、有人性的马、懂感情的马、千里马等。

四、整合理解,交流感受。

把文本的内容、语言、感情在这一过程中整合,让学生归纳出布丰写这类文章的特点:对动物的描绘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去介绍,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他们画像,因而读来既生动具体,又饶有兴味。然后推荐阅读布封《自然史》中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分组用汇报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综观教学过程,“读散文”中侧重于老师的教,“读说明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这两个板块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为了分别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解读文体的阅读形式,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体的比较把握、综合理解。通过迁移对布封的同类作品予以再了解,能进一步了解小品文的特点。我对这篇科学小品文的研读与设计的基本理念是:

语文课堂的教学应是不拘一格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找到教材的规律,有创意地解读,这既是教法,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法。

一堂课的设计应该既是语言的设计,更应是思路的设计;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表现教师的风格,更要给学生以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智能。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方案一:诵读———朗读课文,背读课文。

诵读训练实施过程:1.学生自由竞读课文,理解文意。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所谓“分层背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演读全篇课文。4.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中的情景。5.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6.运用各种形式竞读、竞背课文。

方案二:说读———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阅读。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1.引导学生对课文读出情景,读出叙、议的层次。2.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①阅读提示中说,这个故事表现屠户和狼的斗争,层层相扣,紧张曲折。你能否就“紧张曲折”从课文中举一例说明。②阅读提示中说,故事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些地方?③综合课文内容,说说“狼”的狡诈表现在哪里”。3.同学们自选问题进行准备,争取发言。4.就以上三个问题组织小小组、小组、全班等三个层次的发言。5.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思考要求。6.“添枝加叶”讲故事。

方案三:写读———就课文内容写课本剧。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1.说明:编课本剧,是一种改写训练,就是将带有情节性、故事性的课文用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2.介绍有关“台词”、“舞台说明”的知识。3.同学们进行编写。全班若分为四个小组,则两个组的内容要以“狼”为主角,两个组的内容要以“屠户”为主角。4.组内交流,评选。5.全班交流。

方案四:听读———听不同方式的朗读,听记有关的资料。

听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出层次,学生听读、学读。2.听对课文第四段的配乐朗读,学生跟读。3.听老师对第五段的不同语气的朗读,学生竞读。4.听(两遍)课文分析的录音,学生作听音笔记。5.学生以“《狼》中之‘狼’”为题发表看法。

从“一课多案”的设计,我们还可以想到:“多角运思”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对同一篇课文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评点,对同一篇课文写出多篇赏析文章,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对同一个作文题进行多个构思角度的指导,就同一个话题多角度地组织学生的课中活动,对同一个研究课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化,等等。应该说,多角度地看待生活,多角度地分析事物,多角度地考虑方案,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更不用说生活在创新时代中的语文教师了。

第二篇: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黄梅花

[摘要]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因此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应注重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全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关键词]学习活动

语文

设计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的质量,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难免的,一是重教材,轻学生。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二是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人教版教材的全面实施,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优势和思路,(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优势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是基于学习者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个体具有个人意义的内容,课堂的教学活动体现灵活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课堂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2.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利用学生潜在发展的优势,寻求以生为本的和谐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多种智能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自主自动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享受。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使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全面提高语文素养。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把对外部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和改造,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充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思路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课过分倚重知识的现象,丞须纠正。重视知识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进步。但受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家把知识当作了语文学习的法宝,认为教好了知识,语文教学就万事大吉,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堂便成了“复制车间”,学生整天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中。他们生吞吞剥地接受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予以了批评,“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终生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因此,“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成了课改的一大目标。这诚如包围平教授所说:“知识,作为教育学的大厦最底下的一块砖石,一旦挪动了,智慧才可能进入,智慧与知识互补地闪烁光辉”。

就语文学习规律而言,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知识有关,但主要依靠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我们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关于阅读的知识,而如果学生不开展大理的阅读实践,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永远也无法提高;我们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关于写作的知识,而如果学生不开展大量的写作实践,那么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写作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只有和读写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现实意义。2.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全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先天基础有别,后天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千差万别更是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在智能上,除了传统看重的语言、逻辑数学智能外,还有音乐、空间、身体动作、内省、交往、自然观察等6种智能。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这8种智能的错综复杂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领域。只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才有利于大脑开发和潜能开掘。例如,我在设计《窃读记》一课活动时,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了“我朗诵”的小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既穿插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和适时、中肯的点评,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产生新的感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在预习和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组内能解决的问题理解解决,认为有价值或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做好记录,留到下一环节,全班合作探讨。再次,我引领学生结合上一环节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探究文本。在这课堂活动中,我们完成了赏析语言、感悟主旨、整理并归纳写作手法等。这些有梯度的、渐进的课堂活动,一方面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对他们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当然,在开展各个小活动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由易到难,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2)关注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有助于革除目前教学弊端,迎接时代挑战。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统一的教材内容,统一的桌椅排列,统一的学习方式,统一的考试检查……说到底,这是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流水线”式教育——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学校的专业也就越来越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标准件。而今,人类跨理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回应时代的这一挑战,“扩大了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蕴藏在我们敏个人身上的财富”(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因此,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便成了今天语文教育要完成的历史使命。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时代的挑战,只有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是学生学会自主,学全合作,学全探究。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人文词语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目前,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繁琐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发现学习进入语文课堂而成了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形式。(1)鼓励质疑,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动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

(2)恰当好处地运用讨论。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师生的对话。而教师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对话,有效的课堂活动既是学生高效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生生、师生思想碰撞,生成新能力的过程,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探究学习手段。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的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有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快乐。如我在小学一年级语文《快乐的节日》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以谈话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知道的节日,使学生的注意力有课间游戏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时的快乐心情。接着我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而后在老师范读时又配以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景音乐,这样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以至产生迫不及待的去读课文的兴趣。

其次,在课上学生读书的同时,我出示了相关的学习小建议,让学生们在读书时明确目标,清楚重点,知道现在的读书任务是什么,然后按照建议中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显著。在初读课文时,我在小组学习之前出示了“学习小建议”,第一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顺利的进行学习活动,第二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在学文时,穿插了说话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在快乐的氛围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想象空间,从知识、能力的维度进行学习。我还设计了全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也倾听到别人的想法。

接着,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把看到的说一说,并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你是什么心情,谁的心情和他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最后以赠送爱心卡为结束,在之前把快乐的孩子和苦难的孩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把自己快乐给予他人,爱别人自己也会同样得到快乐!

4.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教学设计必须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备如下特点:第一,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理会新发展,第二,在结构方面,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课程。第三,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第四,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第五,从实施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封闭,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小学语文 新课程 标准》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 信息化 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系统论 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 高 级。随着小学素质 教育 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战斗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不能局限在书本里,自我封闭。如果语文教学还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 技能,就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语文课内和课外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 教学内容 本身间的开放性联系,而且要有横向思维,注重语文知识跨学科间的联系,还要把教材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沟通,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及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 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就是让他们能正确运用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 过程 中使其人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效 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必须首先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长期的应 试 教育使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和 评价 重分数不重素质,重 结果 不重过程。教师的年终考核乃至教学奖励无一不与学生的 考试 成绩挂钩。这样就限制了教师开放性思维的发展,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性课堂教学无从谈起。例如:教授《田忌赛马》一课时,传统教学是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出孙膑是一个善于 观察、机智聪明的人。如果有学生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的角度出发,说出孙膑的这一做法违反公平竞争 原则,存在某种投机取巧的欺诈成分,显然教师是不赞同的。因为这种想法如果出现在试题 答案 中,肯定是不会得分的。然而该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因为他把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教师若要有效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就必须尊重学生由现实引发的这种理性思考,增强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师还要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现行教材虽然绝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但随着人们进步观念的更新,难免会出现一些 问题。学生在学习“铁棒磨成针”这个成语时提出老奶奶的决心是可佳的,但对她磨铁棒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说她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铁还污染河水,不如把铁棒拿到铁匠铺去,可以做许许多多的针,老奶奶也可以用这些时间干其他更多的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 认识 到学生这种开放性思维的重要作用,避免因自己开放性教学意识的薄弱而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方设法增强自身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

总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教学设计,构建了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易东平译).大丰: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志佳.新课改与语文个性化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参考文献:

[4]田荣俊.新课标 小学语文开放阅读[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01).[5]开放 教育教学 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09).[6]欧阳晓华.对小学语文课堂开放教学的思考[J].素质教育论坛,2007,(66):58-59.[7]《活动教学论》 宋宁娜 江苏教育出版社 [8]《现代教学办法导论》

高艳 学苑出版社

[9]《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湖北教育出版社 [9]《构建“活动——成长”教学新格局》

上海教育 1990(9)

第三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

您了解您教学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吗?您有反思过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吗? 您会备课了吗?您能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吗? 当您拿到一个课题准备备课时,您首先应该做些什么?您应如何思考,按照怎么样的路径来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要优化教学全过程,打造“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这种认识很到位,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中,这种理念充其量只是一种唯美的“空中楼阁”,并不能根本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最到位的认识必须与教学实践对接。怎么对接?就是实施教学的行为主体之一线教师们,首先要积极 地响应和行动,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起就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形而上”的条条框框,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过程,不知道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设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亟需一种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核心体系结构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这几年,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大量课堂观察,梳理出了教学设计中的典型问题和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经过多轮实践论证,提炼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现把这些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供一线教师

交流、参考和反思。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结构层面问题

(1)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机械填充已有教案结构。(2)教学设计思路不清,教学过程没有内在逻辑。

(3)教学设计看上去很美,不能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2.教材处理和教学目标确定问题

(1)没有真正弄清楚这节课到底要教些什么、学生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2)唯教材是论,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对教材进行处理。

(3)没有根据学生基础和需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或整合。

(4)对本课要教什么、怎么教不明确,导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定位发生偏离。(5)三维目标层次不清晰,文字描述抽象、泛泛而谈。3.教学方法选择和设计问题(1)没有真正理解“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方法的本质涵义,只是觉得这些方法“理念新”、“时尚”,具体在课堂实施时却偏离方向,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等角度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

(4)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思考过“教学方法”这个问题,上课采取放羊式教学,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后,教师就撒手不管,让学生“自生自灭”。

4.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1)教学设计关注了教师的教,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对学生思考、体验、自我认知设计得不够。

(2)对一些操作想当然,没有精心备课,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教师自己并没有认真操作,从而缺少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估,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精细。(3)教学导入如同“鸡肋”,可有可无,没能引发认天口冲突、激发学习动机。(4)教学环节连接生硬,没有“软着陆”过渡,也没有形成知识逻辑。(5)忽略对教学细节和课堂管理等的考虑和设计。5.课件问题

(1)课件设计华而不实、喧宾夺主。

(2)PPT代替学生思考,留白-的空间和生成性不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没有清晰的课堂逻辑和执教思路,教师教得糊里糊涂,学生听得糊里糊涂。(2)学生看似完成了一个个任务,实质并没有真正建构知识。

(3)课堂中学生并没有获得持续性学习支架,也没有学习方法的自然形成过程。

(4)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成被不断灌输的容器,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教学没有取合,没有生成,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还在拼命讲。

(5)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操作,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体验和实践时间过少。(6)追求教学形式,忽视实效。

(7)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学效率低下。(8)“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9)教师无效语言太多,问题表述、课堂语言不够清晰简洁,无针对性,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10)教师成为一个PPT播放者。(11)部分教师采取“放羊式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到底该如何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下的实施流程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笔者建议教师们按照实施流程中的十二个步骤认真开展您的教学设计。刚开始实施时也许您会觉得烦琐,或者当您遇到问题时,您试图略过一些步骤。这时,请您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经历痛苦又丰富的思考和科学的实施过程,您才能真正感受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实质,体会到学生发展的幸福感。

当然,您在具体备课时不一定要把每一步的推进过程都写下来,您可以用这样的思考路径,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来理清思路。当然,这十二个步骤不是完全顺序执行,在思考、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循环往复、综合起来统筹考虑,需要教师通过不断推敲、反复论证、多重积累,最终理清思路,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确定教学设计起点拿到一个课题要开展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该做什么?建议大家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二是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三是这节课中,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 第二步:处理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这节课中什么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二是学生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什么内容上?三是什么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次审视教材,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整合等,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

第三步:制定教学目标时.各维度应思考的问题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即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学生要理解的核心知识和重点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怎么学)。即创设怎样的学习体验环境,用什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应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深入地获得新知、掌握技术、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感悟、怎么体验、怎么培养态度)。即这节课学生能体验、感受、感悟到什么?这节课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什么态度?这节课可以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这节课能培养学生什么兴趣? 第四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这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二,这节课中,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 第五步:确定教学方法应考虑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去学?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学生被灌以知识?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学生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看似学生都会的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原先知识结构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温馨提醒:选取的方法不要流于形式,应真正能提高课堂效率、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第六步:建构教学过程总体逻辑结构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执教思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握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则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基于此,首先请教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应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二是怎样的教学步骤能推进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意义建构?三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应形成怎么样的知识逻辑结构? 建议可通过以下四种教学过程总体逻辑建构的方法来理清上课思路一(1)串行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挖掘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或任务把知识点串接起来,学生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探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和意义建构。

(2)螺旋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通过“入境一出境一再入境”的教学模式,螺旋式递进、呈现知识序列和维度,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明确初步的知识。出境是指离开刚才特定的情境,提炼、总结出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再入境是指学生在这些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的支撑下再在新的情境中独立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梳理和稳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格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序列关系的基础上,精心构建一节课的整体逻辑,把它作为一级网格,再把组成一级网格的各逻辑要素分解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次级逻辑网格,依此类推,逐级分解,以多级网格体系推进学生全覆盖建立知识结构,并在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4)并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以开放性任务为明线,把课堂的知识点内隐在任务中,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对任务的理解,齐头并进,殊途同归,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个体体验中,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在一个“学生教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优化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跨越式发展。

第七步:教学设计撰写

根据前面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过程总体逻辑思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整理学生任务。

第八步:教学设计完成后建议反思的问题

(1)这样的执教思路是否足够清晰?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听明白吗?(2)我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得太少、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3)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吗?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4)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吗?有兴趣吗?(5)这样的设计在课堂实施后,学生能否用所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6)我有没有非常认真地操作过所有的课堂任务?(7)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估到了吗? 第九步: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和学生任务。第十步:上课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第十一步:课后反思供您参考的问题(1)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2)学生上课兴趣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3)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4)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6)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学生时间?(7)哪些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原因是什么?(8)知识点讲解、语言表述等是否简洁、清晰、易懂?(9)课堂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十二步:形成教学设计终稿

根据课后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完成稿。

第四篇:以《故都的秋》为例谈新课改教学设计

◎张钰萌 卢 静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新思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把人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必然首先要反映到教学设计上来。本文以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故都的秋》为例,来探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设计问题。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是一般立论的基本标准。语文教学设计不是凭空设想、主观臆造的幻影。无论作为一种教学实践还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语文教学设计都应该是有根有据的。[1]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成果丰富了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征、语文教学原则赋予语文教学设计以活的灵魂;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根本基础,而语文新课标、新的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则推动了教学设计的改革和发展。笔者认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除了语文教学学科特点、语文教学原则等因素还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新课标和教材

语文教学设计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还应明确:课程标准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2]课程标准设计是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这样,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才能使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需求,适应教学实际,适应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动机,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重视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只有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进而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寻找到培养、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1.语文教学设计要因“人”制宜,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沉睡潜能、共同创造奇迹的过程。[3]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的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各方面的能力,分析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材本身所呈现的人文内涵,将课程的多种功能目标与学生实际相匹配,从而选择教学设计的重点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每个班级的学生有着其与其它班级学生不同的特点,比如,对于同一个作文题目“我的影响力”,有的班级学生存在选材上的问题,而有的班级存在审题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上作文批改课时,就要根据不同班级的问题选择相应的授课内容和训练方法。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指导和设计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要明确全面性的教学目标,突出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

语文课要达到教学的目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的各种学习器官都参加活动,耳听、眼看、手写、口说、脑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得到充分地发挥和施展。

3.语文教学设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任何一堂语文课它的精彩不是你预先设计的,而是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包括筹划与设计。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成长。[3]”我们必须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征,二者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有人以为新课程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就是动态生成,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这是完全错误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科学、艺术的预设使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

4.语文教学设计要恰当地规划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之中,全方位地体会故事情节的感染,产生运用语文的激情。电化教具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由被动变主动。新课程实施以来,电化教具被广泛引进到学校教育中来,被看做新课程实施的必备环节。

二、当前语文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故都的秋》为例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学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关注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关注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伴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渐入佳境,教学设计中依旧存在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比如《故都的秋》一文,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教学设计中就存在如下问题:

(一)忽视文体特点,教学模式单一

文体即文学体裁。作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一定的文学样式,使文学产生各种各样、各具特征的类别。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理解作者选择特定体裁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用意。王荣生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文体教学。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个性化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故都的秋》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结构形散而神不散,语言优美和思想深邃。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对于《故都的秋》这样一篇散文,应该体会其语言、结构的特色,突出散文的文体特点,让学生从课堂上直观地体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和其优美的诗意,给他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不明确

一堂课的容量有限,每篇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内容应该经过老师的筛选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不同学情,我们应该更多的考虑课文的相对重难点,例如,有的班级同学对于散文的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不是很擅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来学习《故都的秋》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品位作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有的班级同学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不明确,可以通过《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识别意象、赏析意境,为以后的散文阅读和诗歌阅读打下基础。

(三)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使用不合理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传统的线性、封闭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弊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角度、多层次地关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不断孕育生成。多媒体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都的秋》是一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质朴的名篇佳作。在该课文的教授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精神,还可以呈现优美动人的意境,达到德育乃至美育的目的。

三、对语文教学设计的建议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应该以新课标和教材为根本依据,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按照文体的特点来教学,要因学情而制宜,根据学生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及口语交际训练,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合理运用。笔者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将据此进行如下设计:

(一)分析新课标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和教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教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所选的四篇散文都是能够体现“自我”个性的情文并茂的典范作品。笔者确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以情驭景、以情显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品位作者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确定教学内容及材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该课时的教学内容重点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材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典型材料,即课文《故都的秋》,第二部分是延伸及检测材料,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历代作家对秋都非常喜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景象,我们读到的是悲凉。柳永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我们读到的是凄苦。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的一篇写秋的文章《故都的秋》。我们又能从中读到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2.揭示

(1)在朗读全文后,请同学找出作者眼中故都的秋的特点。明确:“清、静、悲凉”

(2)通过哪些景象来表现这种“清、静、悲凉”的呢? 明确:景象 画面

秋院 ———— 清晨静观

秋树 ———— 落蕊轻扫

秋蝉 ———— 秋蝉残鸣

秋雨 ———— 闲话秋雨

秋果 ———— 佳日胜果

(3)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景象来写“清、静、悲凉”的呢?(揣摩语言)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紧扣“清、静、悲凉”。(4)作者所写的是北京秋天的真实景色。秋色是冷色,秋形是有点儿落寞,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但是,北京的秋还有暖色的香山、热闹的公园,为什么作者不选择这些方面来写这故都的秋呢?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略)。

(5)一直以来,人们对这篇文章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的问题争论不休。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6)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明确: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四)教学拓展设计 1.课文延伸

类似《故都的秋》这种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的文章还有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请同学们课下认真研读,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2.课文回归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希望能“清静”,内心还有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秋景自然地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胜境,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词语,来描绘景物。只对景物作寥寥几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无限秋意之中。

(五)板书设计

本文结合《故都的秋》,通过对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和依据的分析与阐释,以期促进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语文教学设计的发展,推动新的语文课程设计理论的建立。

第五篇: 以《法国》教学设计为例,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以《法国》教学设计为例,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东昌府区斗虎屯镇中学

任海霞

段风华于12-8-1 23:15推荐五法,法法高效。可谓教无定法,灵活运用。学生动起来、课堂火起来最重要。

郭成强于12-8-2 00:04推荐并加20分有时我们认为所谓的难点,往往是因为教师所设计的方法没有针对性而导致的,还有些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把问题放给学生去动脑、动手导致的,方法的多样性取决于教学诸要素,但教师能否根据学情和内容选择最佳的方法,往往是主要问题。得法则易,反之则难,建议任老师能结合具体教学片段介绍一下所述方法,更易于大家借鉴。

一、模拟旅游,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法国》一节课中,分2个小标题:“欧洲的经济大国”和“文化与旅游”,分别介绍法国的经济特点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旅游,我决定在教学中将教材顺序改变一下。从学生感兴趣的“文化与旅游”开始进入教学。

搜集一些有关法国的图片:文物古迹(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等)、景色如画的田园风光、浪漫多情的民风民俗、时装表演、艺术表演、香水以及来来往往的游客。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使学生恍如置身其中,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让学生感受到法国即是一个文化大国又是一个旅游大国,激发学生认识法国、了解法国的欲望。

二、发现式教学,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

我们了解到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家想去法国旅游吗?学生说:想。那么我们要知道法国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知道呢?学生说:查地图。在世界政区图上学生找到法国,学生从图上很容易看出法国是欧洲西部的一个大国。

教材提供了一幅“法国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法国轮廓特点)、定位能力(临海和邻国、城市位置特点)、判断能力(河流的流向和地势特征)、归纳综合能力(地形气候与农业)。

观察“法国地形”图,说出法国的轮廓特点。(呈六边形)学生进行绘图比赛,绘制法国的轮廓图,并在图上填出法国的临海和邻国。学生总结法国的位置特点:海陆兼备。然后将学生所画的图进行展示,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学生读“法国地形图”,总结分析法国的地势特征。学生回答:东南高,西北低。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有的同学可能说从教材内容上找到的,有的说根据图例从图上看出来的,有的说根据河流流向看出来的。这个追问少不得,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三、温故知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综合能力。

“法国的气候与农业”可根据法国的地理位置,联系前面已有的欧洲气候知识,学生不难总结出法国大西洋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教师说明小麦、葡萄的生长习性,让学生总结出小麦、葡萄在法国最适宜生长的地区。最后点明法国的葡萄酒驰名世界。

四、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增强感性认识.“法国的工业”,可展示法国的资源分布(煤、铁)图、汽车公司和飞机制造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展示法国的夜景和主要核电站图片,以及法国发电类型所占比例的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法国发电以核电为主。

五、开放式教学,畅所欲言谈收获。

最后,学生积极发言,理清思路,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实际上,课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即使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教无定法,要灵活运用。

以上是我对教学方法多样性的粗浅认识,请各位老师给与指点,谢谢!

下载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作者:杨开诚 读书心得: 本书不是对已有教学设计理论的概括或者综述,而是在此基础上发现不足,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型或观点,以下几......

    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二、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围绕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数学学习理论和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作者:曾海波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5期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在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并以车刀体设......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

    以语文教学为例谈高效课堂教学(精选合集)

    以语文教学为例谈高效课堂教学 黄育芬(2012-1-7)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

    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以地理为例)

    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以地理为例)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生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

    以《泥人张》为例谈小说阅读教学设计要点

    以《泥人张》为例谈小说阅读教学设计要点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不用做调......

    以《乌塔》教学为例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在现实中,教学有四种取向: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