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 初试科目) 二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教学论)专业 754 生物教育综合汇总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54]
考试科目名称:生物教育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普通生物学
150分
生物教学论
150分 4)题型结构
普通生物学(150分):
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论述题: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生物教学论(15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材料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设计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普通生物学
1)考试要求:
《普通生物学》主要考察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及时了解当代生命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的新动向。
2)考试内容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一)生命的特征
(二)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
(三)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四)生物学分科
(五)生物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六)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生命的化学基础
(一)原子和分子
(二)组成细胞的大分子
(三)糖类
(四)脂质的生物学活性物质
(五)蛋白质
(六)核酸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三)物质的跨膜转运
(四)细胞连接
第三章 细胞代谢
(一)能与细胞
(二)酶
(三)细胞呼吸
(四)光合作用
第四章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一)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
(二)细胞分化
(三)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
第五章 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一)动物是由多层次的结构所组成的
(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三)动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
第六章 营养与消化
(一)营养
(二)动物处理食物的过程
(三)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
(四)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食物的适应
第七章 血液与循环
(一)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水
(二)血液的结构与功能
(三)哺乳动物的心脏血管系统
第八章 呼吸:气体交换
(一)水生动物
(二)陆生动物
(三)鸟类的呼吸系统
(四)人的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
第九章 内环境的控制
(一)体温调节
(二)渗透调节和排泄
(三)肝在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一)人体对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二)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与化学调节—体液调节
(一)化学调节的性质
(二)脊椎动物的化学调节
(三)激素与稳态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
(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四)人脑
第十三章 感觉器官与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特性
(二)视觉
(三)听觉与平衡感受
(四)化学感受性:味觉与嗅觉
第十四章 动物如何运动
(一)动物的骨骼
(二)人类的骨骼
(三)肌肉与肌肉收缩
第十五章 生殖与胚胎发育
(一)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
(二)人类的生殖
(三)人类胚胎的发育
第十六章 植物的结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二)植物的生长和生殖
第十七章 植物的营养
(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二)植物的营养与土壤
第十八章 植物的调控系统
(一)植物激素
(二)植物的生长响应和生物节律
(三)植物对植食动物和病菌的防御
第十九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遗传的第一定律
(二)遗传的第二定律
(三)孟德尔定律的拓展
(四)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五)性染色体与性连锁遗传
(六)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七)高等植物的细胞质遗传
第二十章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一)遗传物质及其结构
(二)DNA复制
(三)遗传信息流是从DNA到RNA到蛋白质
(四)遗传物质的改变
第二十一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特异性的基础
(二)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三)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第二十二章 重组DNA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相关技术
(二)基因工程主要的工具酶
(三)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
(四)重组DNA的基本步骤
(五)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成果简介
(六)遗传工程的风险和伦理学问题
第二十三章 人类基因组
(一)人类基因组及其组成
(二)人类遗传性疾病
(三)癌基因与恶性肿瘤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二十四章 达尔文学说与微观进化
(一)进化理论的创立:历史和证据
(二)生物的微观进化
第二十五章 物种形成
(一)物种概念
(二)物种形成的方式
第二十六章 宏观进化与系统发育
(一)研究宏观进化依据的科学材料
(二)生物的宏观进化
(三)生物的系统发育
第二十七章 生命起源及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
(二)原核生物多样性及其进化
(三)非细胞型生物—病毒
(四)原生生物多样化及其进化
第二十八章 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的进化
(一)植物可能由绿藻进化而来
(二)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进化
(三)真菌的多样性进化
第二十九章 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一)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进化
(二)脊索动物的多样性和进化
(三)动物界的系统进化和地理分区
第三十章 人类的进化
(一)人类与灵长目
(二)人类的进化过程
第三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十二章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二)种群的数量动态
(三)种群的数量调节
第三十三章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
(二)群落内部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群落的演替及其实例
第三十四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四)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三十五章 动物的行为
(一)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和遗传基础
(三)动物的防御行为和生殖行为
(四)动物的社群生活与通讯
(五)利他行为和行为节律
三、主要参考书
教
材: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书目:
[1] 张玉静.分子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赵寿元,乔守怡.现代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2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周云龙.植物生物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生物教学论
1)考试要求
《生物教学论》课程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生物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问题。
2)考试内容
绪论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性质
2、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研究的范围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3、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我国7-9年级学段的生物学课程总目标
5、我国高中阶段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
6、中国生物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
7、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1、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
2、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内涵 第三章 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1、西方学习理论的两大主要流派及相关学说的代表人物
2、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主要观点
3、概念的获得过程
4、生物学概念的三种同化学习模式 第四章 基本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
2、教学语言技能
3、提问技能
4、讲解技能
5、变化技能
6、强化技能
7、演示技能
8、板书技能
9、结束技能
10、课堂组织技能 第五章 教学策略
1、中学生物教学过程的特点
2、教学模式的概念
3、教学模式的要素
4、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
5、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区别
6、现代教学模式设计的特点 第六章 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
1、直观教具的概念
2、直观手段的类型
3、语言形象化的主要途径
4、直观教具的演示方法
第七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育
2、计算机、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 中学生物学实验
1、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2、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3、动作技能要求的类别
4、学生实验的类型
5、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6、演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 生物教学设计与实践
1、教学设计的概念、依据、程序和基本要素
2、一份完整教案的内容
3、教学目标的表述
4、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5、板书的基本要求
6、导言设计的方式
7、上课的基本要求
8、课堂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综合量表法、分析法、调查法)
9、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 生物教育评价
1、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3、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4、试题的分析(难度、区分度、诱答力)
5、试卷的分析(平均分、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6、影响评价结果信度的因素
第十一章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
1、生物学教师怎样深入教育科研领域
2、生物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三、主要参考书
教
材:刘恩山主编
《生物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张迎春、汪 忠主编 《生物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周美珍等主编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施良方等主编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汪忠著 《生物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皮连生主编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教育学(0401)”又包含“教育学原理”(040101),“课程与教学论(040102)”、“教育史(040103)”、“比较教育学(040104)”、“学前教育学(040105)”、“高等教育学(040106)”、“成人教育学(040107)”、“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特殊教育学(040109)”,“教育技术学(040110)”等十个下位学科。因而,“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1] 作为专业
目 前,一些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都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少数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等教学论等三级学科)”。作为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目 前,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埔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编辑本段课程教学
多年来,学术界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致使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区别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具有不确定性。尽管人们在界定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时,似乎已显示出二者之间较为明晰的界限。如奥利瓦认为:“课程是方案、计划、内容和学习经验,教学是方法、教授活动、实施和描述。”麦克唐纳德把课程看作是活动计划,而把教学看做是计划的运用。这些界定都力图把课程和教学看做是学校教育的两个子系统或亚维度,但这种表面化的概念限定并没有使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得以厘清,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学科领地之争也还将延续下去。奥利瓦总结的四种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模式。二元论模式
在二元论模式中,课程位于一边,而教学则位于另一边,二者从不相遇,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似乎与课程计划中所阐述的课堂中应该进行什么没有什么关系,课程设计者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互不理睬,对课程的探讨与课堂中实际传授的内容相脱节。在这种模式中,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变化没有什么互相影响。连锁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每一种形式中,教学和课程的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无论在左边还是右边,都暗含着同样的关系。这一模式清楚地说明了这两个实体相结合的关系,如果把一个同另一个分离开来,对两者都会构成严重的损害。同中心模式
在同中心模式中,相互依赖是同中心模式的主要特点。这一模式中,课程与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系统,一个被视为另一个的亚系统,A、B的变化表达了当一个实体占据主导位置时,另一个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同中心模式A使教学变成了课程的一个亚系统;同中心模式B则把课程纳入教学的一个亚系统。这一模式反映出了一种清晰的等级关系,在模式A中课程占优势,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从属于课程;在模式B中,教学占优势,课程则从属于教学。循环模式
在循环模式中,课程与教学两个实体具有一种连续的循环关系。课程对教学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影响,相反,教学也影响课程。教学决策的制定在课程决策之后,反过来,课程决策在教学决策实施和评估后被修改。这一过程是连续的、重复的、无止境的。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影响下一轮课程决策的制定,继而又影响教学的实施。课程与教学用图表为两个独立实体,但又不被看成是独立实体,而是一个圆体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循环往复,以促使两个实体的不断适应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这种根源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基础。20世纪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其实,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系统地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节课程概论 第二节教学概论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
第一节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现代课程与教学主要流派 第一节经验自然主义的课程与教学
第二节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课程与教学 第三节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 第四节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 第五章后现代课程与教学思想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概念 第二节后现代课程思想 第三节后现代教学思想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课程目标 第二节教学目标
第三节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资源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系统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利用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开发
第八章课程研制与教学设计和策略 第一节课程研制的模式 第二节课程设计和课程组织 第三节教学设计 第四节教学策略
第九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和原则 第一节 课程实施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十章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和方法 第一节课程模式 第二节教学模式 第三节教学方法
第四节教师备课上课方法
第十一章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 第一节网络课程 第二节网络教学概述 第三节网络教学资源 第四节网络教学环境 第五节网络教学设计 第六节网络教学模式
第十二章潜在课程与教学环境 第一节潜在课程概述 第二节教学环境概述
第三节潜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第十三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象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评价方法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评价实施 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研究 第一节课程教研活动 第二节课题研究活动
第十五章新课程实施与教学革新 第一节中国新课程实施 第二节中国教学革新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 040101004。
(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ies
(三)授课对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
(四)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五)建议学时: 54 学时。
(六)学分: 3 学分。
(七)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基本构成,也是核心构成。因此,课程与教学论与教育基本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论以教育基本原理为价值观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般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和升华,因此,课程与教学论反过来又会丰富和发展一般教育价值观;课程与教学论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科学基础,但课程与教学论又不局限于心理学的既有研究成果,而是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应用,从而在多学科基础的角度研究和审视课程与教学论,可以形成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独特理解,并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改革。此外,课程与教学论还与哲学、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统计学等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八)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考试科目,安排在期末闭卷考试。学期中最少应有一次书面作业,应结合学生平时上课情况以及参观、见习、讨论和其他教学实践环节,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 40%,期末考试占 60%。
二、课程的性质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以阐述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管理和心理学等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我校教师教育公共选修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详细介绍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分析了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及主要流派,阐述了课程研制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描述了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获取课程研制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更新课程与教学的理念,提升学生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方法,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加深理解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养成注重研究的意识和反思的习惯,逐步形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概论(3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不同观点。、使学生知道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基本情况。、使学生懂得相关理论是如何影响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基本内容
(一)课程概论、课程的涵义、课程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学概论、教学的涵义、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小课程观与小教学观 ” :课程与教学分离、“ 大教学观 ” :教学包含课程、“ 大课程观 ” :课程包含教学、“ 整合观 ” :课程与教学论
(四)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哲学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简要回答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试述课程与教学之间关系的几种不同的观点。
分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为什么要学习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3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历史上课程改革情况、了解国内外历史上教学改革的情况、初步养成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意识和态度
教学基本内容
(一)课程的发展历程、我国课程沿革、西方课程沿革
(二)教学的发展历程、我国教学改革、西方教学改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近现代课程与教学改革概况、难点:近现代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思考与讨论
课程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古代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名词:六艺 七艺 班级授课制 导生制 合科教学 广域课程
“ 泰勒原理 ” 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分析传统教学理论的三个界碑。
评价哥白尼式的教学革命-杜威的教学思想。
试述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主要流派(6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各流派的课程与教学的情况和基本观点、使学生能批判地吸取各流派观点去分析我国课程与教学有关问题
教学基本内容
(一)经验主义课程与教学、代表人物、著作、基本观点
(二)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三)要素主义课程与教学
1、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四)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
1、代表人物、著作、基本观点
(五)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六)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七)后现代课程与教学、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后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验自然主义与建构主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
难点:、经验自然主义、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观的区别、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
思考与讨论
当代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主要流派的课程与教学观点。
简述经验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简述要素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简述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结合实例分析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主要思想。
简述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3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及其依据、使学生了解教学目标的概念和分类理论、使学生掌握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及表述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表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教学基本内容
(一)课程目标理论、课程目标的概念、三级课程目标(标准)、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二)教学目标理论、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的分类(横向纵向)
(三)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
难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思考与讨论
l、什么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三级课程目标是怎样界定的?、试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简述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简述奥苏伯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分析和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及案例分析法。
第五章
课程研制与教学设计及策略(3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课程研制、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概念、学生了解课程研制的阶段,教学设计的过程、使学生懂得课程研制模式、课程设计模式、课程研究模式和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了解教学策略的分类和学习策略 教学基本内容
(一)课程研制、课程研制的概念、课程研制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课程设计(或课程规划,或课程决策)、课程组织
(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环境设计
(三)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概念、教学策略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课程研制模式,课程设计与组织,教学设计模式
难点:课程研制的模式
思考与讨论、课程研制的模式有哪些?、评价各种课程设计模式的利弊,尝试构建你认为合理的课程设计模式。、参考有关资料,分析课程研制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功能有哪些?、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有哪些种类?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以及案例分析法。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和原则(6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懂得课程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的概念、使学生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因素及条件、懂得教学过程的要素、本质、规律和环节、使学生掌握各种教学原则
教学基本内容
(一)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概念、影响因素、实施过程、价值取向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交往性、认识性、发展性、教育性)、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师生关系、间接与直接经验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关系,教书与育人关系)、教学过程环节
(1)
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2)
教师上课过程的基本环节
(3)
教学工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三)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概念、常用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同一原则(含义、来源、要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含义、来源、要求)
(3)启发性原则(含义、来源、要求)
(4)直观性原则(含义、来源、要求)
(5)因材施教原则(含义、来源、要求)、国外教学原则(含赞科夫的五个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课程实施的取向和条件、教学规律、环节、第 1-2-3 个教学原则
难点: 1、对教学规律的理解、熟练运用教学原则
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有哪些?
简述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为什么说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课程实施的意义是什么?简述课程实施的范围。
试评价课程实施的不同观点。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和条件有哪些?
什么是教学原则?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第七章
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和方法(6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概念、使学生懂得著名的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方法,并懂得选用。、使学生能联系我国新课程,实际思考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转换。、了解课程模式的生成方式与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一)课程模式
(二)教学模式、问题的提出、教学模式的概念(含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教学模式的类型、著名教学模式
(1)自学辅导教学(创用者,具体做法)
(2)六课型单元教学(创用者,具体做法)
(3)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教学(创用者,具体做法)
(4)掌握学习教学(倡导者、运用程序)
(5)发现学习教学(倡导者、运用程序)
(6)问题教学(倡导者、运用程序)
(7)探究教学(倡导者、运用程序)
(8)活动教学(倡导者、运用程序)
(9)情境陶冶教学(或暗示教学)(创用者,具体做法)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概念、具体的教学方法(常用方法:讲授、谈话、读书指导、演示、讨论、练习、实习、实验、参观)
(1)讲授法(含义、要求)
(2)谈话法(对话)(含义、要求)
(3)读书指导(含义、要求)
(4)讨论法(含义、要求)、我国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对话合作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反思法、实践法、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法)、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目标任务、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学校条件、教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学模式的概念、著名教学模式与方法、我国新课程倡导的方法
难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区别、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与手法的选用
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课程模式?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有哪些类型?
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什么是教学方法?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试述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
选用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
第八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节(6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 使学生懂得活动课程、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概念
• 使学生了解活动课程的要素、组织形式和实施过程
• 使学生懂得班级授课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加以改革
• 使学生懂得备课和上课。
教学基本内容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班级授课制仍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缩小班级规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综合化;、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交往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教学发展;、广泛采用分组式。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组织形式的沿革与发展、教学的基本环节
难点:上课的要求
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活动课程?简述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
什么是班级授课制?试析班级授课制的利弊。
怎样备课?教案的编写方式有哪些?
试述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方式
讲授法、问题解决法以及模拟教学法。
第九章 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3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懂得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络、教育教学网站、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概念。
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3、使学生了解网络教学设计
4、使学生懂得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
5、使学生懂得教师个人网站的设计
6、使学生了解网络教学环境的类型及其作用
7、使学生懂得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
教学基本内容
(一)网络课程
(二)网络教学概述
(三)网络教学资源
(四)网络教学环境
(五)网络教学设计
(六)网络教学模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制作。
2、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
思考与讨论
? 什么是网络课程?什么是网络教学?
? 如何构建学习专题网站和教学资源库?
? 简述教学课件开发与制作的程序和方法。
? 结合学科特点谈如何运用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与自学指导法。
第十章 活动课程与潜在课程及教学环境(2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潜在课程和教学环境的概念和功能
2、使学生了解教学环境的结构
3、使学生懂得潜在课程和教学环境的设计
教学基本内容
(一)活动课程
1、活动课程的概念 ]
2、活动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3、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班集体活动)
4、活动课程的实施
(二)潜在课程概述
(三)教学环境概述
(四)潜在课程的设计有教学环境的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潜在课程和教学环境的设计
思考与讨论
· 什么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 什么是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有哪些特点?
? 根据实际论述如何设计潜在课程。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第十一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2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管理的任务、特征
2、使学生懂得课程与教学管理的过程、原则和内容
教学基本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
1、课程与教学管理任务
2、课程与教学管理特征
(二)课程与教学管理过程
1、计划决策
2、组织实践
3、监督检查
4、总结评价
(三)课程与教学管理原则
1、方向性
2、教育性
3、整体性
4、计划性
5、规范性
6、程序性
7、责任性
8、民主性
9、效用性
(四)课程与教学管理内容
1、课程计划管理
2、课程标准管理
3、教材管理
4、教学条件管理
5、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难点:课程与教学管理过程与方法
思考与讨论
? 简述课程与教学管理的任务与特点。
? 课程与教学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 简述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内容。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问题解决法。
第十二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3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功能和对象。
2、使学生懂得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
3、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一)教学评价概述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定义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及类型
1、评价的对象
2、评价的类型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案
1、评价原则
2、评价方案
(四)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及实施
1、评价信息采集的方法
2、评价信息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3、评价的实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掌握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
2、评价方案的设计
难点: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
思考与讨论
? 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 影响课程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 试述确定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象的基本要求。
? 比较、研究课程评价模式发展的特点。
? 总结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 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 试析我国教学评价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第十三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2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程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2、使学生了解课题研究活动过程和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研究概述
1、教师的教研活动
2、课题研究活动
(二)调查研究
1、意义
2、选题
3、订计划与提纲
4、常用调查方法
5、写调查报告
(三)实验研究
1、概述
2、实验控制
3、实验设计
4、实验实施
5、实验报告
(四)行动研究
1、概述
2、类型
3、经验总结过程的步骤
4、写经验总结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校本教研、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
难点:教育实验法
思考与讨论
? 根据实际谈如何进行调查研究?
? 简述行动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 简述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趋势。
? 简述当代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问题解决法。
第十四章 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6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2、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教学基本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 课程改革的涵义
? 课程改革的动因
?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国内外课程改革情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1)前六次改革
(2)后八次改革、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2)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内容
(3)新理念
(4)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5)国家课程标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课程的开发
(1)校本课程
(2)地方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
(4)综合课程的开发、国外课程改革概况
(1)国外课程改革的回顾
(2)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 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 当代国外教学改革的情况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课程改革的动因;资料信息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思考与讨论
? 什么是课程改革?导致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国外课程改革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 简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 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如何?
? 试述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教学方式
本章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根据教学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教育参观与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活动,通过中小学的实际考察、教学观摩、教学实习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 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② 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 ③ 教育发展中课程与教学的热点问题。、教育调查。组织学生考察和调查粤西地区的教育状况,了解中小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进展,写出调查报告。、撰写论文。指导学生写作 1-2 篇研究性论文。题目由学生自选或由教师出题目。撰写研究论文的目的,既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情况,也使学生逐步具备初步的调查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改变考试方式,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及学年论文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核心基础课,所以一定要求学生学得扎实,理解和掌握牢固,并提高理论水平。每个学生在学完课程,并完成教学训练项目后,应写一篇 5000 字左右的学年论文,交老师评阅。考试成绩采用多元评价体系,综合平时作业、考察(含讨论、实践活动)、书面考试和论文形成最后得分。、见习基地与课程资源利用:我院建有 10 个实习基地,为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得天
独厚的环境。本院资料室和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在实习课、自习课或课余时间自由使用实验室中的微机,在资料室阅读各类文献和参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资源库正在研究与建设中,并为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发挥作用。
六、使用教材
本课程采用负责人李方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2002 年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2004 年又再版)的教材。这本教材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高度评价,使用过程中反馈效果良好。
七、参考资料
[1] 汪霞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 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 钟启泉主编:《国外课程改革透视》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 江山野著:《课程改革论》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 黄政杰著:《课程改革》 台北:台北汉文书店,1989.[6] 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7] 冯生尧:《亚洲 “ 四小龙 ” 课程实践研究》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8] 杨启亮著:《困惑与抉择 —— 20 世纪的新教学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 任长松著:《走进新课程》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0] 王伟廉编著:《课程研究领域探索》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1] 顾明远著:《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 啥迹核拇 ń 逃 霭嫔纾 ?1989.[12] 袁振国主编:《对峙与融合》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3] 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4] 姬秉新、苟正斐主编:《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与趋势》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 冯生尧主编:《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6] 吕达著:《独木桥?阳关道? —— 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中信出版公司,1991.[17]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 —— 基础、原理与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 单丁著 : 《课程流派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9]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 欧用生著:《课程研究方法论 —— 课程研究的社会学分析》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84.[21] 王伟廉编著:《课程研究领域探索》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2] 陈伯璋著:《课程研究与教育革新》 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7.[23] 丹尼斯 · 劳顿等著:《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4] 黄甫全著:《阶梯型课程引论》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5] 吕世虎、刘玉莲主编:《新课程与教学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 李方编著:《课程与教学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 陈侠著:《课程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8]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0]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 —— 基础、原理与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1]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2] [ 美 ] 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 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育改革》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5] 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 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7] 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8] 单丁著 : 《课程流派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9] 张华、石卫平、马庆发著:《课程流派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0] [ 美 ] 布鲁纳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译:《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2] 约翰 · 杜威 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3]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4] 杨启亮著:《困惑与抉择 —— 20 世纪的新教学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45] 吴杰著:《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46] 郝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7]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8] 赵祥麟、王承绪编:《杜威教育论著》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49] 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50] 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51] 李臣著:《活动课程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2] 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3] 应俊峰著:《研究型课程》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54] 李健刚著:《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5] 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56] 靳玉乐著:《潜在课程论》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57] 陈伯璋著:《潜在课程研究》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58] 方炳林著:《生态环境与教育》 台湾:台湾维新书周,1975.[59] [ 日 ] 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0] 张华主编《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八、必要的说明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是以普通师范院校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本科)所确定的学校教育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 “ 培养具备从事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够在学校教育或相关机构从事教育实践、研究和管理,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 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的。本课程主学文档教材 1 本,课堂实录视频教材已完成 1800 分钟、课堂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授课教案等全套教学文件和各种网络资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利用并选择网络在线平台的资源材料进行自学,还可通过课程与教学论专题学习网站、博客互动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指导答疑,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三篇:生物教学论
1、你认为学习本课程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优势:(1)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2)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不足:(1)不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授受知识。(2)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3)长时间的讲解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
2、试述讲解技能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优势:(1)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2)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不足:(1)不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授受知识。(2)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长时间的讲解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
3、直观教学的优势有哪些?
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直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直观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直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4、高中生物新课程计划在2010年在全国推行,谈谈你对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模块的认识。答:高中阶段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 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应用。2)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认识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5)初步了解生物科学及相关的应用领域,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
5、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使学生在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能更好的生活。生物教师要努力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渴求生物科学知识和一些生物技术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能领略到这些领域的工作和成就。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几方面的知识及技能: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对中学生物学课程性质价值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对自身工作、任务特点等的理解,这些理解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努力方向,是对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生物教师对中学生物课程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深入和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生物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生物学教育有两块基石:一是人们对生物科学,对科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二是人们对青少年认知规律的认识。生物老师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的认识,有组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性地组织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是生物学教育的另一基石。教师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后,可以减少实际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方面的知识是教师工作中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在第三章集中介绍一些影响当今科学教育改革方向的理论和观点。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明确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后,要有能力去设计一系列目标明确、教学方法适当的学习活动,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常动手实践,并在学习中较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有序、有效、有趣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要考察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态度、情感和过程技能等方面的进步,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我们将在第十章介绍评价的相关内容。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具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保持个人持续发展的才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生物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生物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是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同时,教师还应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和培训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技能。我们将介绍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开展教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如何实现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的途径和要求。
6、简述初中生物学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
(1)教师基本素质:①政治素质;②道德素质;③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学理论知识;④心理素质
(2)业务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3)参与和共事的能力
7、如何准备一节中学生物学实验课?
答: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准备一般应包括:(1)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部分。(2)编制实验教学计划。如:实验课时计划的编制,应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实验目的,确定重点、难点,认真备课写好课时计划。(3)采集和培养实验材料。(4)准备药品、仪器和用具等工作。
8、教案的一般格式包含哪些内容?
教学课题a)教学目标 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具e)课的类型f)教学方法(模式)g)课时安排h)内容要点(板书设计)i)教学过程j)教学后记(课后分析)。教案格式多样,具体的写法主要因人而异,常见的形式有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图文式等,也可几种形式综合使用。
第四篇:生物教学论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开辟新道路的起点,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这次全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经济全球化为主体的全球化趋势在今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其实,全球化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初就开始酝酿形成。对外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生产力水平得到长足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过去了,回首这段历程,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穷国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国家,这无疑体现出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也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所以,今天我想浅谈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不足。
首先,改革开放在中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使中国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束缚,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谈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其它体制。
改革开放中,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经济从一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二)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开放过程中, 我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并把它作为对外开放的立足点。
对外开放前20年,我国主要以“引进来”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对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二十多年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走出去”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 逐步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三)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正如小平同志的论断一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1978年,中国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2009年更是达到了333244亿元,年均增长9.7%。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回想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乡村的路都是泥泞崎岖的小路,基本不能开车,村民们出门都是骑单车,最多也就摩托车,没有电话,更谈不上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而如今在农村,都是宽敞的水泥大道,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这种巨大变化时那时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然而,在这些巨大进步的背后,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贫富差距扩大、特权与垄断现象普遍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问题,阻碍我们的发展道路。下面我将从上面所讲的三方面谈谈我们在改革开放当中所吸取到的经验:
(一)经济发展给环境和资源状况带来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过快地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宝贵的环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
(二)经济增长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因此,城乡收入实际差距应为6倍左右。2.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由于缺乏有效调控机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导致行业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证券业的年人均工资最高,达14.30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次是其他金融活动和软件业,达6.96万元和6.22万元;最低的是畜牧业、农业职工,分别仅为9521元和9861元。最高与最低的行业收入差距为15倍,比上年的7.8倍扩大了7.2倍。3.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虽然近几年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2007年全国人均GDP已达18934元,东部人均GDP为32283元,西部为13212元,东部人均GDP是西部的2.4倍,比1991年的1.9倍扩大了0.5倍。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上海人均GDP最高,达到66367元;不考虑直辖市,则在省区中浙江省人均GDP最高,为37411元,贵州最低,为6915元,两省人均GDP之比,由1991年的2.7倍扩大为5.4倍。
(三)特权与垄断问题
据《远东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报道,中国亿万富翁3220人,其中2932人即超过90%是高干子弟;在5个最重要的工业领域——金融、外贸、地产、大型工程、安全业,85%-90%的核心职位掌握在高干子女的手中。由于政府长期垄断权
力和资源, 在中国从上而下形成了诸多垄断行业, 如铁路、民航、邮政、电信、石油等行业。这些企业在政府的豢养下, 高成本、低服务, 排斥竞争, 独霸天下, 多以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出现, 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 成为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 也是百姓意见最大的行业。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展望
(一)继续坚持基本原则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
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二)重要改革:
第一,价格改革完成的结果就是,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最终商品的价格都是市场决定的。价格改革带来了什么样的重要成功呢?就是中国结束了短缺经济,以前有很多东西我们想要买,但是没有,因为价格由政府控制,不能完全的反应供求关系。在价格开放以后,最重要的是推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供给极大丰富,带来了一定程度上供求之间的相对稳定,再往前推进就是产品过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第二,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我们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80年代初、70年代末我们的经济基本都是国有,经过30年的改革,特别是90年代末 “抓大放小”,各小型的竞争企业都由国有改为私有,或者是股份制。还有”乡镇企业”的改革,乡镇企业原来都是集体所有,现在基本上已经私有化。数据显示,2004年整个固定资产里面国有或者国有控股占60%,但是今年上半年这个比重下降到了40%,为什么这个改变很重要呢?从生产的主体改变来看,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程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挖掘了整个经济的生产潜力,在我看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第三个改革的内容,就是外向型经济。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强调外向型经济,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我们比较穷,既没有东西卖给别人,也没有钱买别人的东西,我们有的是劳力,但是不能挣钱,因为那个时候经济本身就运转不了。陷在经济的陷井里面,怎么逃出来呢?就是引进向外,外国有很多市场,价格也很高,我们的东西比较便宜,收入也比较低,很多生产的潜力发挥不出来。外向型经济简单的意思就是,我们给外国人生产,外国人买了我们的东西我就增加了收入,国民经济就开始运转起来。外向型经济的出发点就是在国内交换频率很低的情况下跟外国人交换,这个交换发展到极致,就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涨 总结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我们的国家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这种种现象都暗示着,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所以,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汲取经验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时刻记住,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阜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参考文献:
[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2] 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五篇:生物教学论
一·读完绪论的感想:读完绪论后,我首先明确了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到底讲述的是什么,我们学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总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门课程就是对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其次,我更加明确了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和岗位要求,要想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并不断提高自己对中学生物学课程性质和价值的理解、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反映学生的进步、持续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再次,我深刻认识到了时代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以及新一轮的生物学课程改革对我们生物学教师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投入的学习实践,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能够胜任这个工作并且也越来越热爱这个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生物学教师。
二·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生物学科,是以生物学为背景,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和社会要求进行选择和排列生物科学内容,求得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学历形成的学校教育的一种载体。它的学科性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生命性:生物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命学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围绕生命运动这个核心展开的,目的就是探索各种生物的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它有很强的生命性,且生命性是其本质属性。
2、实验性:生物学教师的必备基础素养里明确规定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生物学是一门探索科学,众多研究成果都是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或验证的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3、现代性:生物学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学科,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十分奥秘复杂,生物科学知识是在不断变化的且不断有新的发现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要不断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跟上时代的步伐,都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说明这个学科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有太大潜力去挖掘,生物学科有很强的现代性。
4、思想性:生物学科虽说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但是他也是需要对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让学生不仅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并且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只有思想上认识正确率,人格强大成熟了,才能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
5、综合性:生物学科包含的内容广泛,包含了多门学科的知识,教学价值具有多重性,教学方法与途径多样化,生物学科具有综合性。
三·在教学中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性质的做法:我认为要想在教学中体现这五个性质应该做到(1)、体现其生命性可以经常带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去大自然中感受各种生命现象。也可以在课堂中多放一些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动态的感受其生命性。(2)、体现其实验性让学生多动手去做实验、动脑去设计实验,鼓励他们遇到不会的问题时用实验去验证、解决自己的疑问。(3)、体现其现代性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们讲述一些前沿科技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举例论证最新科技成果的益处作用等等,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快速发展,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4)、体现其思想性,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思想,如多给学生们讲一下课本上没有的一些科学家刻苦钻研、报效国家的例子,鼓励学生向那些肯动脑筋、学习认真的同学学习。(5)、体现其综合性,如遇到某一种生命现象时让学生思考这个现象可以用那种科学原理解释,然后自己在讲述过程中吧用到的物理化学等知识向学生们阐述清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