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鲁教版
课评一:教学录相“死海不死”
初中生,年龄约在13~14岁之间;学生有一定知识和语文基础,对汲取知识态度积极,乐于思考。
二、授课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训练朗读语音的准确性;增长有关“死海”的科普知识;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3.培养正确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不迷信,不盲从,学会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主动学习。4.增强学生关心科学、关心世界的情怀;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教学重点(具体内容、是否合理)
《死海不死》是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和阅读方法的教授,以及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地看待说明文。
钱老师就在课堂过程中一直针对说明文的科普性来教,从基础的语音、文字知识,到说明文的科技性以及启发学生正确对待说明文的这种特性,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明显,我认为对于说明文这样的重点设置是非常之合理的。
(三)教学难点(具体内容、是否合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发现说明文的乐趣,如何在看似枯燥的说明文学习中既掌握科普性的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习的感性认知。
同散文、小说不同,说明文没有其他文体那样多的优美语言或者阅读的趣味性,因此要抓住说明文的特点来针对性地教授学生,让学生从文字中发现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把文学与科技联系起来,这就要看教师的功力了。
(四)教学的具体内容
1.导入:钱老师先是和同学们开了个玩笑,说自己思想年龄74而心理年龄才18岁,引起学生注意,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2.正式上课:首先,钱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带领同学们浏览书本的目录,通过与其他
课文性质作对比来解析“死海不死”这篇课文的题目,引起同学学习的兴趣;之后,钱老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死海的所知,引导学生发言提问,活跃期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了解科学常识的意识,注重口语表达的严密性;接着,钱老师正式进入课文,带领学生读课文,注重语音的准确性,在阅读中认识字音,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生字问题;然后,正式引入说明文,教授说明文的写法和语言运用的方法;最后,乔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错误,告诫大家不要迷信课文,要独立地思考。
3.收尾:钱老师鼓励同学主动上网、看书搜集资料,提醒同学课堂结束了并不代表知识学习的结束,要主动寻求各种方式学习,特别是科学性的知识靠平日的积累。
(五)其他
无
三、授课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
教学主旨: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教学要点:
1.设立切入点。钱老师以提问“死海”相关知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既引起同学兴趣,又不失与课文教学的联系,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教学。
2.抓住聚焦点。钱老师重视教学重点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围绕说明文的科普性进行教学,以科学性作为教学重点。
3.设置兴奋点。钱老师的教学为课堂进程设置了几个兴奋点,包括提问死海的知识,启发同学思考说明文和散文、小说的不同,以及最后让同学们找课文的错误,都是刺激同学学习神经的教学行为,让课堂始终保持高活力。
4.建立拓宽点。钱老师的教学不仅仅是课文,不仅仅是说明文的教学,他更为他的教学设立了知识、思想的拓宽点,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思考科学知识的正误,理解说明文的特色,教同学学会搜集资料、主动学习。
(二)教学方法
钱老师的教学不是老师与学生的对立教学,而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教学;也不是老师与某一个、某一群学生的教学,而是老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学。
这是一种全面的、互动的、成长型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媒体
钱老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板书和话筒进行授课。
(四)其他
无
四、其他具体内容
无
五、课评
(一)教学内容
钱老师对于《死海不死》的教学抓住了说明文教学的特点,围绕说明文的科普性和知识性,一直以课文作为重点进而拓展深发,就像一个圆形,由圆心不断向外扩展,包含丰富,又重点突出,教学效果非常好。
并且,钱老师的教学内容不死板,既有传统的课文教育,又有自己创新的独立思想教育,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钱老师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个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前后互相照应可以相互关联的过程。从由目录而进行的题目解析到死海知识的提问再到课文理解最后到分析课文、找出错误,都是一步步积累并反馈的过程,四个点的设立,不仅让同学们感觉自然,学习轻松,而且体会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并反思过去的错误,是一种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
另外,钱老师的教学幽默风趣,从开头的年龄玩笑到课中的死海的知识讲解都将同学置身于一个很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持是很有好处的。
我最欣赏钱老师教学的一个点就是他引导同学大胆怀疑课本,建立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认知,训练同学自由、敢于怀疑的学习精神,这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他们的做人、做事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师生互动
本课师生互动活跃,老师有热情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积极回答问题,参与思考和讨论,课堂气氛很是高扬和融洽。
(四)教师能力
钱老师是特级教师,他的教学能力毋庸置疑,也体现在了本次教学中。
1.语言能力: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语言幽默风趣,既严肃又轻松,语言表达能力强,课堂用语恰当有力。
2.教师教学引导能力强,能够自然轻松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进行独立思考,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几次提问都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3教师课堂掌控能力强,始终明确教学重点,不跑题,明确地实现自己的教学步骤(由导入到课文文本再到独立思考的过程),很好地掌握了课堂节奏,完成教学活动。
4.教师具有很高的指导能力,能够结合时代特色教同学们运用网络搜集资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五)其他 无
第二篇:鲁教七年级下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鲁教七年级下《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掌握说明文把握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
4.学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5.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重点:
1.掌握列数字 作诠释 举例子的几种说明方法。
2.死海特征
教学难点:
1.把握事物特征说明事物。
2.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把握:根据中学语文大纲要求,初二学生应能够阅读简单的说明文,掌握基本说明方法,学会动笔写简单的说明文。针对 《 死海不死》这篇文章趣味较强,尽量调动学生对该文的趣味性喜爱。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请学生课前3分将准备好的《美丽的牛栏冈》的习作范读交流,让学生领略美丽的海滨风光。自然导入同学们想不想有一个既能安全而又可以畅游大海的地方呢?——请到死海来吧!(板书课题)——不死。
1.目标导向:
请学生齐读自读提示,引导学生明确该文是自读课,确立自读目标。文章介绍了死海哪些特点?
作者又怎样以生动性的语言进行说明的?
2.理清结构:
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文章都提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开始通读全文。
明确阅读目标:
1.死海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3.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4.死海的未来将怎样?
3.品读文章(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了解几种说明方法。)
在该环节中突出字词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语言
①生动性从词语入手:
游弋(yì)谕告 安然无恙(yàng)大惊失色 执迷不悟
对游弋、执迷不悟词语进行引申,通过研读课文把握词意,用造句的方式来达到字词的巩固。
②语言生动性从体会修辞手法中来归纳。
让学生自由寻找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好处。
A设问句:但是,谁能想到,……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B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采用叙故事的方法。
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
③说明方法:
列数字:重点第4自然段理解。
举例子:重点研读第5自然。
4.知识迁移:
①请学生仔细阅读七、八自然段
列出死海开发的前景和存在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
2.死海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人为破环。
②答记者问(请几位学生扮演 死海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通过学生提问和自我回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综述全文(通过板书要达到小结的作用)
重点讲述题目两个“死”的区别。
板书设计:
《 死海不死》
1目标导向 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 游弋
2理清结构 不死:人不会被淹死 谕告
3品读文章 传说浮力 安然无恙
(狄杜故事)大惊失色
咸度高传说 执迷不悟
(重点)(上帝惩罚的故事)
形成原因
4知识迁移 展望未来
5综述全文
6.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二.请你请教物理老师海潮相关知识写一篇关于海潮的小说明文。
第三篇:《死海不死》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1、(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
2、〈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订正生字:
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三)解题:
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
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
(1)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说明死海的成因。
(3)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
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
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
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⑤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如何排列?(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这样”代什么?(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先引用神话传说,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后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以突出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话传说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神话是人们无诀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技术,古人对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种种猜测的迷惘中。
③6节哪句话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见书)
这句话有哪两点含义?(死海的本质特征,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么?(一、地形特点二、化学成分,矿物质多三、物理变化,蒸发、沉淀)
朗读第三部分:
①课文最后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见书P47)
“也可能”是人们对死海未来的一种预测,是据当前情况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未来下完全肯定的结论,因此,加上这三个字,文章的语言更准确。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么?(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不复存在)
第四篇:语文:第23课《死海不死》同步训练(鲁教版七年级上)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第23课《死海不死》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含义。
①安然无恙()A.事,B出事C病D危险
②漂砾()A瓦片 B碎石 C.石头 D.花岗岩 .
③臭名昭著()A.特殊 B十分 C.耀眼 D,显著 .
④肆虐()A虐待 B侵犯 C.残暴 O.侵占 .
⑤不毛之地()A.草木已毛发 C.皮毛区粗糙 .
(2)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肆虐(ying2)轻盈(yiny2)点缀(zhui4)月晕(yun4)
B葱笼(long2)粼波(lin2)丘墟(xu1)侵袭(qin1)
c.干涸(he2)弥漫(ni2)游弋(yi4)趋势(qu1)
D痉挛(jing1 luan2)黏膜(nian1)麻痹(bi4))
(3)找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A开垦 威胁 绫纱 屡次
8家眷 沉淀 衰竭 铁锹
C.汲水 蹬口 覆盖 岩隙
D.充沛 青苔 塌陷(4)AB成果 结果 后果
C 勾结D谨慎 慎重 拘谨
(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______ A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俺不死,大惊失色,只好将他们全部释放。
B狄杜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因为他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C.奴隶们屡俺不死,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D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1)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_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2)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3)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0米。()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死海不死》第6自然段。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①,东西宽5至16146米③,最深的地凸方大约有400米④。死海的源头[[主要]]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句,主要说明了。
(2是句_________和_________句,运用约数的是_________句和_________句。
(3)①是_________;②是_________;③是_________。
(4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东西宽 5至 16
”“主要”删去后意思发生了什么变化?
除了直接的气象原因外,还应看到沿江严重的人口超载。目前 长江流域人口量已大大超过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而那三条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过多的人口势必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远远大于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显著下降。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 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 a____10%,水 土流失面积却上升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目前的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甚至后来者 居上了。正是流域生态的破坏b_____了水患,去年长江洪峰流量虽大,但并非最大。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
虽不是最大,但却连续创下新的水位历史记录。这一现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积的d_____减少这一原因来解释。据水利专家调查、研究与测算,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②比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与湖争地,导致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湖群消失。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一湖群_________。据统计记载: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若干年来,因国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的面积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九百里洞庭湖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gui4)然而,都阳湖同样是(e4)运难逃,40年中湖水面积缩小了 1/5以上。
③洞庭湖、都阳湖与江汉湖群,5O年代以来丧失淡水贮量350正建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严重的水土流失,中小水库淤积减少库容1/4~1/6'悬河'。每到洪期,洪水全靠大堤(xie2)
④可见,人口问题,确实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在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态破坏--灾难加剧的老路子。
(1
gui4()e4()运难逃
(2)在第①段中a。
A.加剧 急剧仅有 加剧 至少 急剧
C急剧 D.至少 加剧 急剧 仅有
(3
(4
(I)调节洪峰(II)与长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III)容纳百川
A.(I)(II)(III)B(II)(III)(I)
C(III)(I)(II)D.(1)(III)(II)
(5)为什么说人与湖争地是造成长江水患的原因之一?
(6)列举本文所使用的三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
A.长江流域的人口比亚马逊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还多出许
B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20.8%。
C.去年长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还要高。
D.洞庭湖的面积,1984年比19世纪初减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
(二)、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脉又能_______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
1.)
A.强劲 阻塞B.强健 阻挡C.强劲 阻挡D.强健 2.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昆明四季如春。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3.文中昆明“地处海拔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昆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5.?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B.从概括到具体
C.从本质到现象D.从部分到整体
6.从内容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事物说明文B.事理说明文
参考答案
一、(1)①C②B③D④C⑤A(2)B(3)D(4)A(5)C
二、(1)分类别(2)举例子(3)列数据
三、课内阅读
(1)第一死海形成的原因(2)①③ ②④(3)地形物理变化化学变化(4)作比较(5)不能,'至'字能准确表达出死海宽度的范围。'主要'删去后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四、拓展阅读
(一)(1)桂厄 挟(2)B(3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了水患。(4)C(5蓄水面积大大减小。(6)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B
(二)1.C2.D3.列数字
4.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
5.B6.B
第五篇:说明文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包兰芳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 的方法.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二,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 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2 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A 失生去命 B 不顾性命,坚决 C 不活动,不灵活 D 不通的 E 指“干涸” F 固板 G 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G,A)④……受神楸S樱叛筒凰馈 A)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三,分析课文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 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3 ,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 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4 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5 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 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死海不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二,范读课文.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 游弋 2 安然无恙 3 氯化钠 4 告诫 5 干涸 6 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1 安然无恙 2 告诫 3 大惊失色 4 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五,讨论作者思路.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第二段:2~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第三段:5~6节,写死海的成因.第四段:7~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六,新课
1, 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2, 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 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3 ,齐读第4自然段.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 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1, 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 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 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2 集体朗读7—8自然段.四,讲析说明方法.1, 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2 ,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 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3 ,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六,布置作业: 1 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2 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 172—1 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 021—1 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