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化教学实施情况总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Android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课程
项目化教学实施情况总结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崛起,并且有可能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使得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当前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课程教学改革,因此项目化教学的理念提出,可以说是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本课程在实行了一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之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在项目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所做的工作
1.精心设计项目
将基于岗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岗位需求与素质要求进行剖析,提取训练技能点,设计项目,尽可能做到技能点和项目的融合性。本课程中设计了一个贯穿全课的大项目,在大项目中设计了四个分项目,在每个分项目中又设计若干子项目,通过子项目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训练,然后整合每个分项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最后综合这四个分项目,融会所学的东西,达到本课程的开设及训练目的。
2.项目化教法尝试
在学生完成一项确定的工作,他们需要计划并且完成工作。将传统的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 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是项目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设计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情境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环境,项目中实际任务安排做到与实际项目的一致性,让学生体会岗位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以便于以后实习或毕业后,对实际工程项目的无缝连接。
(2)规范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工程化操作分析、设计、解决需求,安排时间讲解、重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然在以后的项目中,学生会自动参考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自主和创新项目打下基础,在入门项目中,教师在项目中讲解和操作时间会比较多,但也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以确保学生能够接受。
(4)协作学习。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的全局性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了明确分组,要求各个小组独立承担一个项目的所有任务。可以同学间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担当技术顾问,以确保完成工程项目。
(5)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本课程考核主要包括项目教师评价、项目学生自评、综合实践考核、工作报告等几个部分。
3.兼顾学生的层次
在本次项目化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因素,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项目设计中进行适当的完善:将项目任务进行层次化设计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基本任务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提高任务针对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设计,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保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二、实施效果分析
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分析需求——设计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等环节基本能做到工程化操作,职业素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总体来说,在本课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对于课程效果,在课后座谈中学生谈到两点:
1、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知道了通过学习后具体能实现什么效果或得到什么成果,具体项目中会根据对某个技术点的实际应用深入分析,用需求来验证项目的完成情况。
2、学会了学习方法:以前学习只是看教材,教材上有的能够模仿完成,教材上没有的就不会操作了。现在则会尝试参考相关资料,通过与他人交流、跟老师互动等方式独立完成任务。
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把学生送到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实训,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地方
1.课程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体现,也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的重要依据。我们需要根据当前项目化教学改革来制定与传统教学课程不同内容的教学,不再与学科中理论知识相关联,而是以指导工作任务为主的系统归纳的方案。而且教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动态的,需要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地区的市场变化来制定教材内容,作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指导手册。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走上实践岗位的第一道关卡,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与多个企业联合,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在组织形式上,可以让在校学生组成工作任务团队,在实践的地方进行实际项目的操作,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学校需要重视就业引导工作。职业院校作为高等的教育机构,就是需要将岗位需要的人才进行输送,而一些学生并不能够找准自己的目标,因此应当在项目教学的同时进行职业的引导工作。根据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来帮助学生选择职业。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找准自己就业的方向。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项目化教学实践,我们缺乏的不是思路与理论,而是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应当根据实际的实践条件与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改革,构建以生产需要为出发点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而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为市场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
第二篇:会计系项目化教学总结
会计系实施项目化教学阶段性总结
本着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认真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开始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根据我院对各个系部实施教学改革的要求,本学期我系教学改革重点是在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中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以社会真实的实际工作任务为项目内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为线索,实现工作结构向学习结构转化的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教学模式。2012-2013第一学期我系实施项目教学的课程包括《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税务仿真实训》等课程,主要是针对大二和大三年级的职业技能课。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位教师辛勤的付出,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项目教学法实施的状况
本学期我系部分职业技能课程初次采用项目教学法,自实施以来,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和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将课程内容重新组织安排,按照工作过程进行专业操作项目划分和单项工作任务的提炼,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实际操作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1.《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为2011级会计电算化专业14个班的学生。课程模拟企业实际财务操作流程,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项目化教学实际案例设计,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企业财务部门等单位合作进行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的课程情景设计。
该学习领域打破以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采用以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创设的学习情境的学习,熟悉和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任务的基本思维能力。设置完整的课程项目载体,通过完成真实业务强化能力培养。
考虑企业、学校实际,不可能让学生实际参与一个企业会计工作全过程,可以通过模拟某中小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采取整个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
调研企业实际业务,根据地区、行业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两套业务项目,将其中一套分解为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最终完成这个完整的实际项目;另一套则由学生分角色独立完成。教、学、傲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在任务(项目)完成后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
2.《税务仿真实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融税法与会计于一体的综合型
课程,具备一定的难度,授课对象为2010级会计电算化专业14个班的学生。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很可能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税务仿真实训》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与思考。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采用“每个税种为一个项目”的教学模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紧紧围绕完成纳税申报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际操作技术与能力的培养,以主要税种纳税申报典型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突破了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单一的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引导、实物直观教学、实务案例、模拟情境、示范操作、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趣味性更强,为学生加强实际操作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3.《会计综合实训》是将原有课程会计手工实验进行大幅度改革而来,实训内
容为模拟企业手工账与会计电算化同步进行的“甩账”期间的会计业务,授课对象为2010级会计电算化专业14个班的学生。
该课程为纯实践课程,在学生学完全部理论课程之后,由教师提供一个工业企业
一个会计期间完整的会计资料(含期初资料、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内控制度和企业会计人员分工基本情况等),学生自主结组成立“财务部”,来进行期初建账、凭证填制与审核、凭证传递、账簿填写、科目汇总、试算平衡、期末对账、期末结账、报表编制、凭证整理装订、归档保管等手工账操作和建立帐套、设置操作员、分配操作权限、帐套初始化设置、凭证编制与审核、期末自定义转账、转账生成、记账、对账、结账、出具会计报表等电算化操作。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根据本组特点由“会计主管”分配角色,分别扮演出纳、制单会计(手工)、明细账会计(手工)、总账报表会计(手工)、成本会计(手工)、电算化操作员等角色来承担不同的会计工作,并适当进行岗位轮换。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变换工作岗位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了解和体验岗位之间的合作与牵制,感受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与会计资料传递与核对的真实过程,更能够加强同学间业务知识的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在会计业
务的错误查找和差错更正方面的职业判断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本课程授课对象为2011级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通过调研发现,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要具体到每一个岗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突破了传统会计专业的理论体系,按岗位设计教学模块。建立了出纳、往来结算、财产物资、资金、成本核算、财务成果、会计主管七个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弥补了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上坚持“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在实训中学”、“在企业里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要求,并以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在学校内将教学内容岗位化,并按岗位模拟企业经济业务,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与知识。设计出“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模式的遵循、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环节的把握、考核体系的构架均围绕教学过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训操作系统地掌握实务知识,增强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会计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1.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发生的较为显着的变化,教师在课上讲得少了,指导学生操作的多了,站在前面的时间少了,下来单独和重点指导的时间多了。教师力图想办法、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多给学生活动、交流、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如对项目化教学的操作,教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典型课程,而是积极地探索,以实现适合本门课程的方式设置项目和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从分组、到分工、到合作、到评价,都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规范,优生、弱生互助,学习效率较高。再如,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把项目任务延伸到课下继续完成、扩展完成的越来越多,学生不再依赖课堂和教材,而是在宿舍、自习室、阅览室、实训室等一切可利用的学习场所自主的完成专业课的学习。这些都说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进,这种意识是很值得肯定的。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学生有机会
展示学习的思维过程,经常会听到“老师,我来!”这样声音;课下后续活动增多,如以个体、集体不同形式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实验讨论等。学习方式的变化多体现了学习的自主过程,在过程中多体验感知,进而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效益。
3.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得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这样的双向互动客观上必然引起师关系的变化。新课改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4.学校教研氛围发生了变化
以往学校开展研究工作时,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而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学校教师参与和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观。教师不但通过集体备课来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单元和项目,还比以往更加有兴趣深入讨论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改进,教师深入参与教研活动是从思想上、感情上、习惯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这些教学研讨,让更多的老师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方面有一不定期的发展;老师还通过参加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使自己在科研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的难点
一是专业课如何合理进行项目设计。由于深化项目教学改革需要立足专业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从职业要求和职业典型工作中提炼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化安排。这些工作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必须以深刻的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这些事专业课授课教师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做到的。
二是对学生项目活动的引导。首先,学生项目活动中需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全权的主导者,学生作为主导者的同时,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其次,教师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总结和深入思考,避免学生仅仅流于对活动本身的关注,缺乏深入思考,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免得失于肤浅。第三,要兼顾学生人数和活动参与人数的容纳量,专业型授课模式有时不能做到每个人参与项目活动,但是要设计活动参与人和其他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四、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项目化教学需要继续努力
1.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要广泛开展项目化教学仍需要对专业课授课教师进行规模化、长期性的培训,是教师深刻理解项目化教学的真正含义,转变思想,从根
源上打破传统课堂讲授意识。教师每学期听课要在12节以上,重点是听好各年级、各教研室集体研究的研讨课,写好听后感。
2.要适时抓好课题研究,以科研带动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靠课改,二是靠教科研。在广大教职工中树立教科研的意识,使教师尽快走进课程改革,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项目化体验,及时总结经验。组织开展好各级各类教科研论文的征集工作,写好教科研札记,写好课后反思,为课程改革实验留有宝贵资料。
3.拿出力量,对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要进行深刻的行业企业调研,把握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职业技能,以“工学结合”的要求整合课程内容,为项目化教改真正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第三篇:游戏化教学实施探讨
游戏化教学实施探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①要求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小学游戏化教学应运而生。所谓游戏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中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师分析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后,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②然而,能否在小学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关键基于游戏精神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游戏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指出,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游戏化教学中应该把这种思想贯穿进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因此游戏教学内容选择至关重要。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要经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小学生的年龄段为6、7岁――
11、12岁之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感知事物主要来自直接观察和亲身接触。而且小学生活拨好动、集中注意时间较短、有较强的好奇心等。因此游戏内容的选择应具备直观性和趣味性。老师应努力设计有趣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回归游戏课堂,发挥其主体作用。二是游戏内容要“健康向上”。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小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游戏教学应用的原则。
第一、“三适”原则。即适当、适时、适度。适当,就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及教学策略;适时,就是游戏教学要选择好时机;适度,指游戏内容难易程度适中。第二、游戏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推成出新。才能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让游戏充分发挥学习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游戏设计注重学生个性需要。游戏教学设计面向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班级,教师在对游戏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大多考虑的是班级整体效果,这就容易轻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要。因此在游戏教学的设计中,要体现学生个性化需要。第四、增强游戏内容的实效性,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游戏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主动建构,主动体验,主动创造,享受生命的美好。
三、游戏教学应用方式
一是利用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新课前,要让学生对游戏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也可以亲自演示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用到学生还没学习的知识点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游戏介绍从而轻松导入新课,不知不觉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三备”原则。即教师准备,学生准备,游戏教学实施准备。教学之前,教师对课堂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着手进行准备。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好游戏过程中所需要的道具。在游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动向,积极灵活的应对游戏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教学课堂之中有着沉着、冷静、有序的教学智慧。三是实施监督,及时反馈。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监督学生的行为,学生也要及时反馈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必要的还要给予学生刺激强化,及时调整课堂的节奏,便于游戏教学安全有效地进行。四是利用游戏检查学习效果。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准备一个简短的小游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来检测学习效果。五是利用游戏进行课后练习。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游戏教学平台让学生自愿完成学习任务来巩固学习内容。
总而言之,小学游戏教学的科学实施,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现代教学发展趋势的。它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师生互动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素质。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第四篇:服装项目化教学阶段总结
服 装 项 目 化 教 学 阶 段 总 结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周秋明
我于1999年步入服装教师行业至今已有近十个春秋,每每同行问我服装学校的毕业生系统学习了几年可进入社会都无法独立工作是为何时我都十分茫然,为什么?经常的思考也不得其果。后来有机会接触了企业并且在企业中也兼任了工作,更幸运的是由于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我开始开始担任服装专业的负责人,今天的我慢慢的找到了一些答案。当然观点不是十分完美,却是我近十年来服装教学和管理的切肤体会。我的答案是探索针对职业教育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解决职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达到毕业生与市场的零距离交接。初探如下:
服装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改革初探
一、分析服装专业素质的社会需求:
为了探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我多次深入企业、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如下观点:
(1.)一方面服装企业现有的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多样,但特定岗位能力较差。如目前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行业的人员较多,但是服装设计、服装制版的针对性不强,比如说专攻某类服装的制版人员或专攻某类服装的设计人员。
(2.)服装企业特别重视行业素质,重视培养行业习惯与行业细节。比如说缝制中科学的手势对服装的制作就可提高缝制的速度。
(3).虽然设计与制版在服装行业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同样需要服装工艺的支撑,想要学好设计与制版必须要过工艺关。
(4).传统的制作理念与现代技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如手工制版与服装CAD制版需同时具备。
二、培养目标的定位的改革
高职生的定位是-----高不成低不就,准确的定位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技术工还是设计人才?按照学历层次应该是居于中间的一种状态!国家定位是(五年制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的高职学校的现状是按照综合设计人才的层次来培养,本人一直觉得有所偏差。所以培养目标的定位的改革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我的设想是从服装专业中的细分专业入手培养具有特长的服装人才。具体做法是先从女装、男装、童装、或牛仔装、针织装等等服装细分行业中找到一个适合本地域发展的行业,再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制版、工艺、后 整理、营销等知识的培养,在专一知识的同时再进行其它知识拓展,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切合职校毕业生的一专多能!
三、课程结构的改革:
服装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以培训目标为依据,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来设计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体系,模块化设置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法,不再呆板的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更注重知识的行业性、实用性和各种知识的联系性,并要较好解决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之间的关系及专业理论知识为技能培训服务的问题。
服装专业的课程较多,就是服装的细分专业也同样如此,所以将它加以精简、整合,穿插于整个服装生产流程中是服装专业模块化的一个设计重点。参照当前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同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服装专业模块化可按照基础、专业、提升三个层面进行划分:(1)、服装基础模块设置
在基础模块中分设绘画基础、服装制图基础和服装工艺基础三大单元模块,每个单元模块下设基础理论课题和基础技能课题。
1.绘画基础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图案基础。
2.工艺模块中的基础理论包括缝纫常用工具及缝纫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基础技能包括常用手针工艺、平缝车上机、基础缝型的缝纫方法等。
3.制图模块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包括人体知识、服装号型、常规款制图等。通过上述的教学,力图使学生形成服装的基本概念以及掌握一些基础技能。4.基础模块的改革重点:
①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服务:按照课程学习发展规律,科学的安排课程的开课次序,由浅入深。例如:低年级以基本工艺为主,制版为工艺服务,再辅以服装史、材料学等课程。美术基础课是为设计服务的,考虑在设计课开始之前再开设。如:绘画素描---绘画色彩---设计基础---设计
;工艺---制版---设计。
②把握课程之间的关系,整合基础模块:素描(速写)+ 色彩 +服装画 ;服装画+图形处理软件 ;构成与服装图案 ;纺织材料与染整基础。(2)、专业课题模块设置
1.专业课题模块是服装教学的中心所在。在这个专业模块中,我们按照服装款式进行单元模块的设置,如可分为下装、上装、针织三大体系。下装中设有裙和裤课题;上装中设有衬衫、两用衫、西服、棉袄、大衣等课题。设置针织服装是因为该门类是市场需求的一个新的课题,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针织服装的工艺方法和生产流程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服装企业生产运作,每一个课题都进行以下教学流程:款式图构思、设计— —订单制作——制图——工业样板制作(包括服装CAD与立体裁剪)——生产准备——裁剪工程——缝制工艺——成品检验——整理、包装、储运——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以期更贴近企业大生产流程。经过同种形式的循环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了缝制技能及专业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应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的教学引导。并且重点抓好服装缝制考级与服装CAD考证工作。
2.专业课题模块改革重点:
①整合工艺、制版、设计三门主干专业课程,以(工艺、制版、);(工艺、制版、设计)为两大模块开展针对性练习,每学期以若干个项目来引领课程的实施。
②在各阶段模块课程中各有重点,并且在每学年都有专业课程上的重点。如(黑体字为重点课程):第一年重点目标:工艺 制版;第二年重点目标:工艺 制版:第三年目标:设计
制版工艺;第四年目标:设计
制版工艺 :第五年目标:实训
(三)、提升关键能力模块
提升关键能力模块应该说是一个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说是岗位能力的培养。两个思路:
1.学生人数少可以整体的定岗为某一细分专业的设计师助理岗位,加强某一细分专业的生产流程掌握和设计师助理岗位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保证特长专一能力的培养。2.学生人数多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面:30%左右的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强)可定岗为某一细分专业的设计师助理岗位,加强某一细分专业的生产流程掌握和设计师助理岗位能力的培养。30%左右的学生(专业能力强)继续深化专业模块,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的综合能力,培养技术管理人才;40%左右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模块中生产流程的某一项有兴趣的环节进行研究、深化,培养操作人才。同时请服装企业中资深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学指导,以达到最佳效果。
当然这些理念只是我的项目化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管理的一些体会,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和后续的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需要我们所有服装院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努力,相信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一定会有收获!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周秋明
2007.10
第五篇:韶山南路学校生命化德育项目实施总结
育人为本,特色创新
——韶山南路学校“生命化德育”项目2016-2017工作总结
雨花区韶山南路学校地处韶山南路393号,北靠香樟路,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门首相望。学校占地面积约14亩,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875人,教职员工50余人,我校是雨花区定点外来务工子弟就读校,近七成的学生为进城随迁务工人员的子女。2016年下半年,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为落实雨花区教育局《关于开展雨花区中小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把生命教育作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深化学校德育改革与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工程,同时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生命化德育工作项目《开发国际象棋课程 丰富学生生命内涵》,现将2016-2017项目实施工作汇报如下:
一、培训先行,形成了共识:
生命化德育项目的实施的最初设计是希望开发国际象棋课程,通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和载体来促进广大师生健康成长、素质提升及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帮助师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一年多来,学校先后组织校本培训,邀请湖南省棋类协会副主席彭涤泉、秘书长代卫华、湖南师范大学心灵导师团导师曹斌、《湖南教育》杂志社的刘良初博士、省教科院石曦晨教授来校指导对生命化教育进行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同时,派出教师48人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大家充分认识到,生命化教育必须必须依靠教育实践,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和载体来实现。对于我校确定的生命化德育工作项目《开发国际象棋课程 丰富学生生命内涵》形成了充分的高度的共识——
1.国际象棋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内涵和育人价值。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操,思想的竞技,文明的战争,高尚的娱乐,传统的文化,典雅的艺术。它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加强分析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它能培养人的战略技术思想意识和全局观点,增强人们工作中的计划性和灵活性。它还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进友谊,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沉着、机制灵活等优秀的意志品质。
2.国际象棋课程开发实践适合我校开展生命化德育实践。国际象棋项目的开展门槛低、投入小、普及快,公平又实在的特点非常适合在我校实施开展。我校为随迁进城务工子女定点校,经过深入思考和调研,我们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家庭经济及教育状况,以及进城随迁子女在自信心不足、社会适应性有待提高的现状,决定以国际象棋为依托,以棋启智、以棋育心、以棋怡情,便捷、有效打开孩子的视野,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一下子消除城乡孩子之间的差异。
二、确立目标,明确了思路
有了共识,必须确立目标与方向。我校国际象棋特色项目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关键是如何实现“生命化”三个字。
经学校反复论证与研讨,2016年8月30日,在学校召开的“首届生命化德育项目实施研讨会”上,我们确定了思路与目标:在已经取得基础之上,将我校的国际象棋教育从兴趣特色活动课程真正向校本课程转变,实现“国际象棋”课程化,深度挖掘国际象棋的启智、育人,强志、养性的文化内涵,真正地、全面地发挥国际象棋的生命教育功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提供一条独特的途径。
同时明确提出开展生命化教育实践实现“国际象棋”课程化的具体的工作思路。即:制定课程纲要,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育心”实践,—2—
提升师生幸福。
三、项目推进,取得了实效
《开发国际象棋课程 丰富学生生命内涵》生命化德育项目的实施,我们首先做的的就是让国际象棋课程,进课堂、进课表、进生活。并扣住生命教育主题与学校的德育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活动课紧密结合,全方位、多角度、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生命化德育。为有效的推进,一年来看,我们狠抓项目落地,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1.制定了课程纲要。学校成了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校本课程的实施首要是必须制定课程纲要,学校成立以国家级的国际象棋教练员、裁判员罗耀仁老师为核心成员的课程纲要编写小组,聘请雨花区教科中心的臧迎春老师为课程指导专家,确定了将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校本,充分尊重生源与学校特点的课程纲要。纲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等方面解决的课程实施的重要理论问题。
2.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2016年至今,项目组以生命教育为引导,巩固学校已有成果,组织本校教师编写《国际象棋入门》《国际象棋中级教材》《国际象棋高级教材》,构建了我校的生命化德育工作项目《开发国际象棋课程 丰富学生生命内涵》教材体系,并以此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工具和依据,让教师实际上是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来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让孩子的生命在文化熏陶中实现“学棋艺 悟棋道 树棋品 促素养”。有效的提升了生命化德育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率。
3.开展了“育心”研究与实践。在《开发国际象棋课程 丰富学生生命内涵》的生命化德育项目实施中,我们既要对学生进行国际象棋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不仅仅是下棋,—3—
更是育心怡情。如我们制定了《国际象棋弟子规》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国际象棋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紧密结合;如我们开展国际象棋亲子活动,课程的推进与学生思想、心理、品德、行为的提升与相互促进并取得相应研究成果。
四、凸显文化,彰显了活力
《开发国际象棋课程 丰富学生生命内涵》实施中,我们不忘初心,即文化才是育人的根本力量。一年来,我们逐步探索创建了国际象棋校园文化,彰显生命的活了,提升生命成长幸福感。
一方面,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我们通过校本课程的普及,拓宽国际象棋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参与面面,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国际象棋带来的魅力。一年来,我们创造了奇迹,培养陈赛、陶思漩、陈逸、罗雪橙四名国际象棋棋协大师或候补大师,还有更多的一级二级等棋士。如第一学期组织组织“国际象棋班级对抗赛”,历时一个月,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第二学期组织“擂主挑战赛”,关注并发展有特长有潜力的孩子,在挑战、竞技中体验生命教育的文化内涵,以生命发展促进生命成长,以个体的生命成功唤醒整体的能量。每学期组织“校园亲子国际象棋比赛”“国际象棋进社区”志愿者活动;2017年10月,组织了面向教师、学生、家长以国际象棋主旨的的征文、摄影、书画作品的征集与评奖活动;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实现了让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去,让孩子以国际象棋为媒介,参与到社区的文明创建中去,彰显孩子的生命活力,实现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家校、社区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国际象棋的校本研究,价值上满足教师生命成长需求,收获幸福感。一年来,我们派出了12名教师参加了湖南省棋类协会组织的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从实践技能提 —4—
升落实课程的技能。同时确立的校本研究的课题,到深圳、江苏参观学习国际象棋校本课程推进的经验。在课题实践中,老师们提交了十余篇有价值的论文,从理论上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和项目实施理解的深度与价值的认可度。同时,组织“教师国际象棋对抗赛”“教师国际象棋志愿者服务”;如2017年10月,我校国际象棋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来到了年轮骨科医院,为脑瘫儿童送国际象棋到病房,送课教学到病房,得到了了中国福利基金会大力支持与肯定。2017年,四名国际象棋教师先后三次牵手跳马学区和关刀小学、喜雨小学送国际象棋课送教到乡镇等。截止到今天,我校共有国际象棋的裁判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12名,其中有8名老师参与到2016、2017湖南省棋类协会组织的省级赛事中担任裁判,其中副校长张亚会、校长李长清先后三次担任湖南省棋类锦标赛的仲裁委员会的副主任。老师们在国际象棋的文化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
五、特色创新,引发社会关注
《开发国际象棋课程 丰富学生生命内涵》生命化德育项目实施以来,我校不断提升国际象棋项目开发的科学性,始终坚持普及与竞技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建设紧密结合。国际象棋课程进课表、进课堂;组建校队,班队,加强训练,逐步完善梯队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象棋活动,实现全校100%的同学都会下棋,形成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引发社会及媒体的关注。
2016年下半年,我校被湖南省棋类协会推荐,由中国棋院和中国国际象棋协会评审通过授予“全国国际象棋特色学校”称号。
2017年7月湖南卫视午间专题新闻报道我校国际象棋校本课程实施的新闻。
2017年我校再次获得湖南省第20届国际象棋锦标赛小学组团体冠
—5—
军;实现了六连冠。我校参加2017年全国国际象棋特色学校锦标赛,获得了团体二等奖,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总教练叶江川、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孙旗南亲自为学校题词“以棋启智、以棋育心、以棋怡情,做文化人”。
2017年3月《教师》杂志封底全面介绍我校办学特色。2017年10月,校长李长清在《教师》杂志发表《国象之路 魅力之旅》一文,全面介绍学校国际象棋校本课程项目实施的经验。并在雨花区“校长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生命化德育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是我校“立足校本,特色兴校”开辟的一条创新之路,目前我校国际象棋水平在全省处领先位置。但我们坚信:国际象棋本身只是教育的载体,用心呵护生命,用爱浇灌教育,让孩子们幸福成长才是根本的目的。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前行。
2017年12月19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