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21:2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篇:2015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除法 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分 桃 子(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自我展示

(一)出示第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3.肯定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选择接近书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二)问题1: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1.学生独立计算“68÷ 2”。

2.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1)10个 10个 10个 10个 每只猴子可以分2篮零4个,一共24个。(2)60 ÷ 2 = 30,÷ 2 = 4 30 ÷ 4 = 34(3)、3 4 2√6 8 4 8 8 0 答:。

问题2: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6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组织交流。

三、精讲点拨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个位上。

2.平均分时,当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剩下的部是余数。计算方法同无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拓展应用:

1.小猴回家。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3.用竖式计算。

÷ 4 81 ÷ 3 90 ÷ 6 98 ÷ 7 84 ÷ 6 96 ÷ 4 4.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3、5题 板书设计:分 桃 子

教学反思:注重创设情境,努力使数学生活化。生动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橘子(教材第4—5页)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一)教师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分橘子”的故事。并用(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二)教师口头提问,学生交流回答:

师:同学们能帮忙吗?在这个故事中,同学们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交流展示 1.列式。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48÷3= 师:你选择了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橘子总数除以分橘子的人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人分多少个橘子了。2.展示方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代替橘子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边听学生叙述竖式边板演

师:刚才我们用分实物、口算、笔算的方法计算“48÷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1:口算。

生2:笔算。因为口算容易出错,分实物不方便也不切合实际。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的实际点拨

四、小结

师:大家想一下,笔算除法时应该怎样计算?

五、拓展训练

1.76÷4 57÷3 51÷3 96÷8 72÷3 84÷6 2.有64个苹果,平均装在4个蓝子里,平均每个蓝子装几个苹果? 3.做教材第5页“练一练”的题目

教学反思:教学中创设了知识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集兴趣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商是几位数(教材第6—7页)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视频投影仪出示: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列式。

师:该怎样列式呢? 2.学生尝试解决。

师: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生一起板演888÷6的笔算过程。

三、精讲点拨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师:谁能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练习

1.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只判断不计算。

389÷3 654÷4 478÷6 432÷5 111÷2 2.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算一算。256÷5= 456÷3 = 784÷7=

3.学校买来数学学具袋324套,平均分给一年级和二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少套? 4.做教材第7页“练一练”的题目。

五、师生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商是几位数

888÷6=148(天)148 6888 6 2 4 48 4 8 0 教学反思: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主动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猴子的烦恼(教材第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说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 理,能正确进行有关0的除法的口算。

2.在小组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能发现被除数的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竖式简便写法,学会正确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

3.通过独立思考,会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简单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会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 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0的占位作用。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师: 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遇到了烦恼的事儿,什么事儿呢?(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1的情境图)

师:三幅图各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帮一帮小猴子们吧。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探索新知、展示交流。

1.师: 爱思考的小猴子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2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试一试,看怎样帮助小猴子。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用竖式表示出来呢?)

师:有谁能叙述一下这个竖式的含义吗?

2.小结师:像这样上中间不够商1的写0占位,表示十位没有,再接着除。3.学习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才大家做的很认真,答案也很正确。不过猴子们还有一个烦恼。(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3的情境图)师:接下来我们怎么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情况,选择指名说或是同桌交流。(算法略)师边听边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先用除数6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8,商是1,在商的百位上写1;8减6后余下2,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再继续除以6,商是4,在商的十位上写4;没有余数,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除以6还是0,直接在商个位上写0占位。

(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9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08÷4 612÷3 840÷6 609÷3= 960÷4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就一定有0.()

(2)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就一定有0.()(3)570÷3的末尾只有一个0。(4)600÷3的末尾有2个0。

3.一共要运990把椅子,上午运走了450把。下午需要4次运完。下午平均每次运多少把椅子?

4.做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四、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做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3、5题。

教学反思: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节约(教材第10—12页)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余数的意义。

3.会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演算除法,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教具准备:小黑板、视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1.回忆旧知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 计算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我想这节课同学们依然会有很多收获。2.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0页情境图)师:大家看看,那些同学在干什么?

师:这样做既环保又有经济效益,我们也要这样做。师:这里有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师适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过程。1.列式

师:3个班买泉水瓶和旧报纸,一共收入912元,要求平均每个班买了多少元?怎样列式呢? 2.计算。

师:我们怎么计算呢?请大家试一下,看看会碰到什么问题,等会儿我们在讨论。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指名回答。

师:那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

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是指名发言还是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发言。

师:对呀,1平均分成3份,是不够的,所以商0是很合理的。那么,我们还可以简化他的写法吗? 学生观察,师指名发言。

3.小结:像以上这种中间有数字小,中间不够商1,那么我们就可以商0,再移下一位,接着除。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继续看大屏幕(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0页例2)师:谁能告诉我这道题说的是什么?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5.出示教材第11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师生交流。

三、拓展练习

1.先计算、再演算。

621÷3= 432÷4= 703÷5=

2.填空。

(1)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67×8=536 536÷8=()123×7=861 861÷7=()(2)()除以7,商是61,余数是3.(3)168除以(),商是9,余数是6.3.做教材第11—12页“练一练”第1——8题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解决问题时很少会去反思的,更不用说去验算了,其原因不外乎是老师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对、孩子爱玩的天性。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材第13—14页)教学目标:

1.回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每一步算理。

2.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良好的计算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具学具:课件、口算卡片。

一、回忆导学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1.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学生抢答。

42÷2= 24÷2= 12÷2= 142÷2= 124÷2= 112÷2= 55÷5= 155÷5= 255÷5= 505÷5= 22÷2= 220÷2= 2.师: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前面主要学的是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师参与,并巡视辅导。

二、自主展示。

依次出示教材第13——14页第1——8题。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练习并展示的情况进行随机点拨

四、拓展练习

1.计算并验算。

369÷3= 464÷4= 642÷6= 420÷3= 2.小红家果园今年收获了874千克苹果,每箱装8千克,可以装多少箱?还剩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集邮(教材第15—16页)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旧知,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中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2.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集邮的艺术性;从估算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81÷3= 402÷2= 812 ÷4= 625÷6= 师:做完后和同 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二、展示

1.解决问题

师:大家请看下面的情境图。(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如何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师:怎么验算他们算的对不对呢? 2.小结

首位上不够商1时,就看前两位。

三、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师:这道题怎么列式,怎么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学生展示?

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演示,师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行验算。

小结:我们可以把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四、师生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买新书(教材第17—18页)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列出算式。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算。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一、回忆铺垫、情境导学 1.回忆旧知。

请你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1)一个足球60元,3个足球多少元?

(2)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需要2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情境引入。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图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

生:一共有200本书,要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4层,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买新书”的问题。

二、展示

请你们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有些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先请同学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1.先画画图解答。(分学队解答)2.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解决,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方法一:200÷2=100(本)100÷4=25(本)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方法二: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方法三: 200÷(2×4)=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点拨

四、拓展练习

1.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为3分。一位学生选了一篇840个字的文章,在比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怎么办?请大家先小组讨论,拿出方案(给学生3-5分钟讨论)。

2.奇思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3个来回,共游了15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3.完成课本第18页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4.完成课本第18页练一练第2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的表现往往有惊喜,只待教师用心去激发他,用“伯乐”的眼睛去发现他。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讲故事(教材第17—18页)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

二、展示

1.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图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

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明确解题思路,理清算理,优化算法。2.师概括总结:

乘除法混合运算或除乘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四、拓展训练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教材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放在一起呈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两种题型的算法上的不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教科书p21—22)学习目标

1.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2.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计算:

120×2÷8 480÷(2×4)

二、复习练习

第1题: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第2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

第3题:巩固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

第4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也可画图来帮助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第5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6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第7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第8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

单元学习目标

1.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单元难点: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共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对称轴

(一)(教材第23、24页内容)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重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个图形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4.小结

上面个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虚线两侧的图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训练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对称轴(二)(教材第25、26页内容)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学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展示新知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

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三精讲点拨:

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教材第27、28页内容)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激趣展示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附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

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就是旋转。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第二篇:北师大版2018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除法(2018)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方法:画图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 2.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3.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口算:

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

(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2.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第2题,第4题。2.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1,2页 板书设计

http://www.xkb1.co m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七、教学反思: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学习目标:b1.co m

1、知识与技能: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

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2.列式:48÷3=(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干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上式与48÷2的不同之处:

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58÷7= 73÷6= 问题: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3、4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教学反思: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 888÷6=()

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2.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3.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2、3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4,5页。

六、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七、教学反思: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48÷2= 868÷7= 896÷8=。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1.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个猴子还能分到桃子吗?

0÷3=0.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100个呢?你有什么发现?

0÷10=0.0÷100=0.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现在3个猴子要分306个桃子,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

列式:306÷3=

口算:xkb1.co m

竖式计算: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十位上的0÷3=0,因此商的十位上要写0.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840÷6=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三、巩固练习练习题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1题、第2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七、教学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w W w.X k b 1.c O m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解决淘气的问题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522支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七、教学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624÷6= 846÷7=

二、导学新课

1.淘气在计算除法竖式时,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快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要用0补上。

估算:200÷2=100,502比200大的多,商肯定超过100,得26不对。

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商肯定是一个三位数,得26不对。好了,第二个算式商补上0了,对吗? 生:对的„„(犹豫)

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你是怎样来验算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验算:206×2=412 验算完了不对,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 师:同学们,竖式除法笔算的计算程序是正确计算的核心,验算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315÷3= 960÷8= 805÷5=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7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教学方法:复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并验算:

734÷2= 612÷2= 525÷5=

二、新课练习

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国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

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笑笑有邮票285张。

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张。(真棒)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生:每页放5页,285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 2.每页放5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

3.算一算,能放多少页?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列式:285÷5=(1):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 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 28÷5,应当在十位上写商“5” 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

规律: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位上,商是两位数。

4.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85÷8=()„„()(1)估计商是几位数? 生:8×100=800,商是2位数

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2)商“3”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十位上。

(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4)你会验算吗?

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1.co m 生:每页放8张,35页放多少张。放满35页,还剩5张,所以要加上5.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课本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3题。2.课后作业: 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集邮

验算:

七、教学反思: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

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2)200÷2÷4 =100÷4 =25(本)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3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200÷8 =100÷4 =25(本)=25(本)xkb1.co m 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七、教学反思:

讲故事(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w W w.X k b 1.c O m

一、导入新课

1.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1.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1):850÷5=170(个)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七、教学反思

练习(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

2、过程与方法: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计算:

120×2÷8 480÷(2×4)

二、复习练习

第1题: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第2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

第3题:巩固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

第4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也可画图来帮助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第5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xkb1.co m(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6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20×2÷8 =240÷8 =30(个)

第7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1):95+100+98+105+97+99=594(人)594÷9=66(人)简便算法:100×6-5-2+5-3-1=594(人)(2)

一、四年级一批,其他任意两个年级一批。第8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8×10=80(元)(2):(100-80)÷2 =20÷2

=10(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6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练习二

(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单元(单元主题)图形的运动

对称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

形。

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画图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天安门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1,3,4,5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对称轴

(一)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教学反思:、34

对 称 轴(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过程与方法: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导学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

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

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

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1.co m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对称轴

(二)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七、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附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

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就是旋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七、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是什么?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3格。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4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主题)乘法

找规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事情。

3.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40×30 140×30(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2.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找规律练习课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法,探究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 新知探究

1)活动一:探索3×20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2

个十,那么6就表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2)活动二:探索5×20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活动三:10×20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4)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三、巩固提升: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5×13=65()×30=360 5×()=650()×30=3600 5×()=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800()×()=1260 3.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盘呢?

总结 板书设计

找规律 3×20 5×20=100 10×20=200

一2 队列表演

(一)学习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

(一)”的问题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理解算理。

2、经历算法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横式笔算,并选择合理简洁运算途径。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探索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教学难点:两位数乘探索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主要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练习本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12行,每行有14人(如图所示)

二、教学新课

1、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它,再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2、引导学生利用点图算出14×12的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上。(2)、展示学生的想法

方法一: 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习,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那么0除以一个数又会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小结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板书。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例6第(1)个问题。

①你会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②组织学生试算,思考。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③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馈。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⑤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⑥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写清计算过程。

(3)例6第(2)小题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要商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3.师:怎样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n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完后,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例6:(1)208÷2=104(2)216÷2=108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我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n的规律,掌握了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对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在哪里?怎样避免这些错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时每一步都要认真计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

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

四、教学进度表安排:

周次 时间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1 2、9—2、13 位置与方向 3

2 2、16—2、20位置与方向2+2

3 2、23—2、27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3+1

4 3、2—3、6笔算除法 4

5 3、9—3、13 笔算除法 4

6 3、16—3、20 整理和复习2+2

7 3、23—3、27简单的数据分析、平均数2+2

8 3、30—4、3 整理和复习、年、月、日2+2

9 4、6—4、10 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2+2

10 4、13—4、17 口算乘法 1

期中复习考试3

11 4、20—4、24 笔算乘法 4

12 4、27—5、1 整理和复习、面积 2+2

13 5、4—5、8 面积 4

14 5、11—5、15 面积、整理和复习2+2

15 5、18—5、22小数的初步认识 4

16 5、25—5、29 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 1+3

17 6、1—6、5 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2+2

18 6、8—6、12 总复习4

19 6、15—6、19期末复习4

20 6、22-6、26 期末复习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第四篇:2017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二部分,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并能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相对位置;第三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向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继续学习确定位置打下基础。教材以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懂简单的平面图,了解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教学难点

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七个方向,描述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教具准备

指南针、东南西北卡等。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东、西、南、北:教材第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出示课题:东西南北)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出示例1课件情境图,完成填空。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6.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背儿歌: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____,后面是____,左面是____,右面是____。(2)南风是从____吹向____的风。

四、课堂小结

在你回家的路上辨一辨四个方向,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平面图:教材第4页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辨别地图上的方向,通过学生填图活动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绘制校园示意图。教学难点

能正确用词语描述建筑物的位置。通过在练习活动中熟练判断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1)汇报课外认识方向的情况。(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3)玩“认方向”的游戏。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前

南 北

西

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发口令,另一个同学做动作。如 :面向南方,你后背对着的是什么方向。左边是哪个方向,右边又是哪个方向。2.寻找首都北京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预设:能,北京在祖国的北方,又是首都,看到首都的红色五角星标志才找到的。我们能在图上找到指定的地点,我们是否能利用学到的知识画平面图呢?(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课件出示例2。

1.观察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小组合作画示意图。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师: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师: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4.指导学生完成例2下面的填空。

教学楼在操场的()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操场在图书馆的()面,图书馆在体育馆的()面。教学楼在大门的()面,大门在教学楼的()面。学生总结规律:

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明确观察方法:先找准要作为观察点(标准)的建筑物的位置,在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看看它的各个方向都有什么。

描述方法:以观察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进行具体描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的“做一做”。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完成题中的三个问题。2.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3题。检查评价:(1)邮局在公园的(东)面,学校在公园的(北)面。(2)小娟家在学校的(南)面,小娟家在小峰家的(东)面。(3)体育馆在博物馆的(北)面,体育馆在学校的(西)面。小结: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观察点不同相对应的物体所在的方向也会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教材第7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吗?(板书:四面八方)四面是指哪四个面?(四面是指东、南、西、北这四面)

2.教室的哪一面是东面?你是怎么知道的?与东面相对的是哪一面?(学生回答后在西面贴上一个“西”字)教室的哪一面是南面?与南面相对的是哪一面? 通过复习东、南、西、北,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7页例3情境图。

通过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5.我们已经知道南和北相对东和西相对,那么东北、东南又和哪个方向相对? 学生讨论后明确:东北和西南相对,东南和西北相对。

三、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8页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情景,能够确定场所的位置,进而能进行行走路线的叙述。2.综合运用所学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3.通过知识的运用,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八个方向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及简单的行走路线。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八个方向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及简单的行走路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新课教学

1.展示动物导游图。

我们乘坐公交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有很多,请先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动物馆?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见教材第8页例4)。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1)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

(2)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唯一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路经我们学校的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强调对角的特点记住四个方向两两相对。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5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用估算解决问题,按照“口算——笔算——用估算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编排,体现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都真实自然地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之中,都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重视口算。

2.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3.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的关系。4.把估算融于解决问题教学之中。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口算除法的探索过程,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笔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

4.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课时安排(共计13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

2.笔算除法„„„„„„„„„„„„„„„„„„„„9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除法(商是整

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第11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商是整

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商是整

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教学准备

彩色手工纸10盒,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教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2.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沓有()个十张;(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3)80张纸有()沓;(4)2盒纸有()张,()个百张;

(5)400张能装()盒,有()个百张。

二、新课教学

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1)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 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预设2: 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预设3: 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 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预设6:20+20+20=60 所以60÷3=20。(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

4÷2

9÷3

8÷4

50÷5=

40÷2

_____

_____ 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

600÷3=

(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2)那么6000÷3呢? 3.师生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13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口算:教材第12页例

2、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十几)的口算除法的过程,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理解算理;进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6÷3=

35÷5=

18÷2=

4÷4=

24÷6=

49÷7=

60÷2=

50÷5= 600÷2=

500÷5= 6000÷2=

5000÷5= 2.填空:

里面有()个十;400 里面有()个百;46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9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把 6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多少根?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2。(1)提出问题。

同学们,是不是很想用这样的手工纸在手工课上大显身手呀!(是),老师这里有1盒另外加2沓彩色手工纸,想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三个组。

师:1盒另外加2沓是多少张?要把手工纸奖励给3个组,怎么分?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一共是120张彩色手工纸。

师:把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发给3组,每组得到多少张?应该怎样列算式? 教师板书:120÷3(2)小组交流怎么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想到的计算方法。

组1:100张是10沓,加上20张的沓,一共是12沓,将它们分成3份,每份里4沓,就是40张。

组2: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所以120除以3等于40。教师有针对性板书:因为12÷3=4,所以120÷3=40 组3:我们是先不看末尾的那个“0”,先算12除以3等于4,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所以120除以3等于40。

追问:为什么算了12除以3等于4以后,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呢?

因为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得到的是4个十,所以要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组4:我们是想40乘3等于120,所以120除以3等于40。(3)优化算法。

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用起来最简便?(先算12除以3等于4,再在4的末尾添上一个“0”,用起来最简便。)(4)小试牛刀。

240÷6=

250÷5=

120÷6=

160÷8= 2.教学例3(探究66÷3 的口算方法)。

(1)读题审题。

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样写算式?(板书:66÷3=)

(2)独立学习。想一想:66÷3应该怎样口算呢?

先自己独立想想,可以小声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

(3)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4)小组汇报。

师:哪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 1:我是这样想的,66张就是6沓加6张。将6沓分成3份,每份里2沓,再将6张分成3份,每份里2张,合起来 就是22张。(课件演示。)师:请大家按他说的方法,摆一摆、分一分。

生 2:我是想22乘3等于66,所以66除以3等于22。

生 3:先把66分成60和6,分别除以3后,得20和2,再相加得22。(板书:60 ÷

=20,6÷3=2,20+2=22)

(5)引导小结。

师:仔细观察第三种方法,想想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能发现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试一试:90÷3= 30÷3= 96÷3= 36÷3=

师: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说一说第二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应该怎样口算?

小结: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解决。

三、巩固练习

1.红红苹果谁来摘。以学生抢答形式完成,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小羊儿快快跑。46÷2= 84÷4= 40÷2= 80÷4=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思考并 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位数):教材第15、16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正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竖式写法。

3.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学难点

除法竖式中商的书写位置及算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为什么要植树?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实验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问: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1)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2)说一说,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3)那你打算怎么计算?交流算法,方法汇报。方法一:口算。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0除以2等于20,2除以2等于1,合起来就是21,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种21棵树。

方法二:摆小棒。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方法三:笔算。请几个学生上台板书竖式。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师: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4)再同桌互说计算方法。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5)试算:46÷2=

63÷3=

48÷4=

55÷5= 2.进一步探究竖式计算。

(1)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列式:52÷2=)(2)尝试用竖式计算52÷2,并汇报交流。

强调从高位算起;十位余下的数和个位相加再除;

(3)练一练:64÷4=

91÷7=

72÷6=

85÷5= 3.比一比42÷2和52÷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归纳总结计算方法: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4.我们一起总结一下笔算的方法。

(1)紧紧围绕除的顺序、商的位置、余数比除数小和十位上有余数要与个位落下来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2)明确每求一位商要经过除、乘、减三步,并根据余数来决定商是否合适。(3)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书写格式要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改错题)。

师:树伯伯们遇到了问题,身上长了虫子,你们帮帮他们吧。

说一说在笔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每次除后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2.课件出示练习四第1题(笔算题)。帮助青蛙过河来观赏小朋友们种的树。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吧。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19页练习四第1~4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达标训练

1.练习四第1题。

本题是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两种情况(首位能整除和首位不能整除)对比编排,在巩固笔算基本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动笔计算前先观察数据的特点”这一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2.练习四第2题。

本题是通过出示典型错例,供学生判断和纠正,加深学生对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算法。(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小组分工进行改正。(3)作补充练习。3.练习四第3题。

本题是利用笔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多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让生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3)解答后集体订正。4.练习四第4题。

第4题也是利用笔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本题连续两问,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的其中一个信息,要从第一问的答案中找寻。(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学生并评讲。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教材第17页例3、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都喜欢拍照,来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可是你整理过你的照片吗?看!小梦和小欣兄妹俩正在在家整理照片。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3情境图。师:观察情景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信息并列式:一共有256张照片,用2本这样的相册正好插完,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相片?算式:256÷2。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新课教学

1.教学教材第17页例3。

(1)用已有经验,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尝试计算:256÷2=?师指明板演。师:你是怎么想的?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2)师生交流算法。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明确:用2去除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1表示1个百,所以要写在商的百位上。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5”写下来,用2去除5,商2,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除数“2”相乘得4,将4写在5下面,5减4得1,将1写在4的下面,再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6”写下来,6与十位上的数合成“16”,2除16商8,将8写在商个位上,8与除数2相乘得16,16减16等用于0,将0写在余数的位置上。

(3)这样计算正确吗?请你验算一下。

师指明板演:其余学生将验算写在教材第17页的虚线框里。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式 12×2 或 2×128 进行验算,如果乘得的积等于 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验算过程:256÷2=128(张)验算:128×2=256(张)或 2×128=256(张)

2.出示信息,教学例4。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师:用竖式计算:256÷6,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1)生交流办法。

生:应把百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也就是用25个十除6。师:25个十除6,商应写在哪位上? 生:十位上。

师:25除以6为什么商是4而不是3?

生:三六十八,25减18余下7,比除数6还大,所以不能商3。

师: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2)生继续计算。

生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教师:25减24等于1,这个1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6落下来,与1个十合并起来是16。1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 生在小组内说完整的计算过程。3.验算。

师:怎样验算?

生独立验算,余数怎么办?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师生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的“做一做”。

学生计算、验算并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19~22页练习四5~20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四第6题。

说一说商是几位数,学生在书上填写首商(看谁算的又对又快)。然后指名选择其中的两道题笔算并说说计算过程。

2.练习四第10、12、16题。

先让学生判断商的位数再计算,小组交流答案。3.练习四第7题。

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四第5题。

先判断商的位数,并说说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2.第15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3.练习四第18题。(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自主练习

练习四第9、13、17、20题 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教材第23、24页例

5、例6。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并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的除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292÷2

358÷6

407÷9

2.口算。

28÷2=

240÷8=

36÷3=

84÷7=

0×2=

3×0=

0×9=

8×0=

二、新课教学 1.学习0÷5=

师:0×5=?那你知道0÷5=的意义吗? 生:把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道算式的意义?

师:0÷5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分的每份是0,所以0÷5=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5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5相乘得0? 因为0×5=0,所以0÷5=0。

2.练习: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0÷3

0÷4

0÷7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3.出示例题6。

学生根据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要求: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每套花了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208÷2=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2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0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法,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起占位作用。(2)要求小红买了2套世界名著,每套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216÷2=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方法。最后小组展示,优化算法。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1除以2,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观察教材第24页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4.练习。

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比较前两道和后两道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解0占位问题。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2题。

分4个小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3.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在计算除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教材第25页例7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掌握商末尾有0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应运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掌握商末尾是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360÷9=

640÷8=

0÷26=

40÷8= 2.尝试笔算80÷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跳绳?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兴趣,我们去运动器材超市看一看。教师出示教材第25页例7,让学生观看例7主题图,然后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探究问题1:通过观察主题图,要知道650元可以买多少根短跳绳,必须知道每根()跳绳()元。

师:要求什么问题?你会列出算式吗? 列式:650÷5=

师:你会笔算吗?

尝试笔算,小组交流算法。

学生反馈(列式见教材第25页):

2.探究问题2:要知道245元可以买多少根长跳绳,必须知道每根()跳绳()元。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笔算:245÷8。

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

提问: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个位上的5去除以8,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个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5乘0得0,把0写在5的下面,5减0得5。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3.计算正确吗?请验算一下。4.小组合作交流。

(1)想一想,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么办呢?(2)说一说,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异同?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末尾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笔算: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7页第5题。2.看谁本领高(森林小医生)。完成教材第27页第6题。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7页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课:教材第26页练习五。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要商0的笔算方法。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30÷7

36÷8

68÷9

60÷7 44÷6

53÷8 27÷4 14÷3 54÷9 48÷9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700÷7

720÷9

400÷8

880÷4

600÷2

540÷6

550÷5

390÷3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3、4题。

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五第5、10题。

小组分工认真计算,交流计算结果。3.完成练习五第12题。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的信息。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

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尝试多种解答方法。全班汇报,比一比哪组解答既合理方法又多样。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4.完成练习五第13、14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解答。

三、点拨练习

完成练习五第7、8、9、11题。理解题意,口头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7天传递了840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3)分析数量关系。(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2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3)精确计算。(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能摆出5个同样的蝴蝶图案,每个蝴蝶图案需要多少盆花,还剩多少盆?(1)出示题。(2)理解题意。(3)分析数量关系。(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在哪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做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材第29页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用估算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出下列各数接近哪个数:

278

267

499

502

246

182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29页例8:丽丽一家三口外出旅游,在宾馆住了3天,住宿费一共花了267元,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收获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生: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里有哪些词需要注意?

大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与解答。

分析完了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算的?

生1:求大约多少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把267看成300计算简便。生2:把267看成270也可以。4.回顾与反思。

比较以上两种方法是不是都合理?小组讨论。

生:267看成270和300都可以,但是看成300离267比较远,所以270比较合理。

实际的住宿费是比90元多还是少呢?比80元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哪个结果更合理一些?为什么?

师生一起回决问题的过程,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出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更快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同学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更加细心,多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思考。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小结:思考把被除数看成多少计算比较快?

除法估算时,被除数有时要看大,有时要看小,我们首先要看除数是多少再来确定。

(2)练习六第2题。

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2.应用练习。

教材练习六第3题。(2)解决问题。

练习六4题,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材第30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用估算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例9,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看看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教师解释“够装”一词的意思,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小组交流解题策略,指名学生板书展示解题思路。方法一:18≈20

20×8=160(个)方法二:182≈180

182÷8>20 师生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以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2.对比这两种策略,你们更喜欢哪种? 3.师: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展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7题。

本题是通过插图和对话提供信息,提出需要解决“能不能装下的问题”,将计算与计量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解题策略多样。可以先用乘法和加法求出水果的总质量再与1吨比较。主要还是让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你对解决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材第33~3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点

1.学生自读教材第11页~33页,梳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4.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二、反馈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草地?

(2)丁晓林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3)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七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梳理本单元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材第33~3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估算:70÷8

44÷9

79÷2

161÷2

344÷9

688÷8

99÷5 85÷4

51÷5

13÷2

46÷7

23÷3

81÷2

176÷8

二、新课教学 1.第4题。

本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采用了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2.第5题。

教师提醒学生看清题意: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3.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7题。

2.解决问题:有2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40页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学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2.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解读能力。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教材第36、37页例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2.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对复式统计图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境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爱好。师:我们班男、女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哪一项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引出主题——用统计解决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师:这里有6项活动,现在想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哪项活动,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同学只能选一项活动。预设1:全班一同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同,喜欢的活动差别较大,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请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3)分析数据。师:从这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是相同的,但统计的对象不同,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用投影出示两张并排放置的统计表,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师:女生最喜欢看书的人数与男生相比,是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

师:男生最喜欢踢球的人数比女生多多少? 学生回答。

生:两张统计表这样放,比较起来有点麻烦,要是放在一张表上就方便了。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先议一议,然后发表你们的意见。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创造”统计表。学生介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格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和“女生”;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3.完善认知,揭题。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2)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下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女生呢?(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1)现场统计: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做助手,统计、记录数据。(2)交流答案:四人小组交流答案。

(3)解读信息:完成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2.练习八第1题。

(1)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阅读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验统计表的结构,体会表中数据所传递的信息。

(2)让学生继续观察统计表,说一说自己还有什么想法,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深化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本题是熟悉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这个复式统计表中的纵栏和横栏中都有三项内容,与例题相比,增加了一个调查对象。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说一说可以怎样看表格,再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明确: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2.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本题是让学生再次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方法,体验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统计态度,养成良好地思考问题和梳理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收集数据时,可能会出现漏数的情况。教师可请学生介绍好的方法,如“边数边做记号”、“最后将人数加起来比照验证”等。还可以提问“从我们的体育成绩可以推断全校男、女生体育成绩的情况吗”,从而渗透在数理统计中由部分数据(样本)推测全体数据(总体)的思想。

3.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本题通过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的图书情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整理信息,如何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调查、收集数据。看看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让学生明白统计的准确性。

三、实践活动

完成练习八第4~6题。

学生先调查后填表,并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复式统计表”,你有哪些收获呢?(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59页内容。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内容。

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它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部分是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乘法主要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

1.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2.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3.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共计约11课时。

口算乘法

3课时 笔算乘法

7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教材第41页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性,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乘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口算练习:

30×2

30×6

13×3

20×4

9×50 20×2

40×7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教材第41页例1。让学生观察,看看知道了哪些信息?和同桌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2.解决问题。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师:分析上述几种方法,讨论各自的特点,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以及原因。学生先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1页“做一做”。

比较上下两式,然后快速说出每组第二道算式的结果。2.口算加强。

20×4

60×6

80×4

23×3

500×4

3×50

240×2

40×9

70×3

500×2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除法:教材第42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新知,经历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多种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学难点

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下面各题。

13×4

130×4

15×4

47×2

33×3

13×7 2.说一说13×4

130×4

15×4的口算方法。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口算乘法掌握得比较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乘法。板书课题:口算乘法(2)

二、新课教学

1.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2主题图。)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1)橙子每盒6个,10盒有多少个?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6×10 10×6(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教师板书:①10×6=60

②6×1=6

6×10=60

③6×9=54

54+6=60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要求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小结:一位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3.出示例题2第(2)题: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汇报:12×2=24

24×10=240 4.小结:用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整十数、整百数,再在积的后面加上一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讲评时提问:310×3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120×3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2.思维训练。

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的铅笔。(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3.动脑筋。

()×30=900 40×()=2000 80×()=32000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43~45页练习九。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不进位)。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计算过程。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口算。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知识上一节练习课,看谁表现得最棒!(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2.看谁反应最快。

出示口算卡片。70×70=

60×90=

80×50=

11×40=

30×80=

20×70=

40×60=

31×20=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二、新课教学

1.练习九第1题。

本题配合例1,主要是让学生分步写出口算过程和结果,强调了对于算理的理解和巩固。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进行口算,同桌订正。2.练习九第2题。

本题是直接口算的计算练习,也是配合例1使用。通过练习,巩固口算 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派4名同学,利用开小火车的方式口算其中一列题目,展开小组比赛。在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3.练习九第5题。

本题配合例2,主要练习乘数为整十的口算。通过练习,巩固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例如,165的口算过程如下:10×5=50,6×5=30,50+30=80。

4.练习九第6题。

本题是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一方面利用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用“单价、数量与总价”等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九第3、7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九第8题)

3.合作完成练习九第10、12题。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在口算时应注意什么,和同桌探讨体会。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材第46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关:口算。

27×10=

28×10=

5×4+3=

2×3+2=

34×20=

20×40=

6×8+2=

5×9+4=

第二关:笔算。

用竖式计算:14×2 231×3 课件展示:

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呢?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一位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哪一位满几时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算法。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怎样列式呢?

板书:14×12=? 交流算法。(1)我这样算:14×4=56,56×3=168,所以14×12=168(本)。

(2)还可以这样:14×10=140,14×2=28,140+28=168,所以14×12=168(本)。

师:把12个14分成了2个14和10个14.我们要算12个14,把两部分合并起来。分开算后就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了。(3)竖式计算。展示学生的竖式书写(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

竖式见教材第46页。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强调每一步的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2.观察比较。

师:今天学习的笔算乘法和以前学习的笔算乘法有什么联系? 生:都是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要分别和乘数的个位、十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1.跟我一起来算一算,说一说吧!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2.解决问题。

(1)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2)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应注意什么?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2题。(小组比赛)(1)学生独立笔算。

(2)小组校对。

(3)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辨析。

完成练习十的第3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第4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2)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3)全班交流。

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8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独立完成练习十第5、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估算讨论出乘积的大概范围的场景,体现估算的价值。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38×10 20×14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新课教学

1.探究例2。

教师: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1)估算方法。

48≈50 37≈40 50×40=2000(盒)大约有2000盒。(2)笔算方法。学生说算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2.学生接着在教材上完成竖式计算,掌握算理。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4.完成下面的练习。

23×34 54×13 39×27 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做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三、巩固练习

1.24×41

22×74 44×59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50、51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37×82

65×31

59×64

39×43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过渡: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76×18

45×36

89×46

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2.完成第51页第6题。

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第51页的第7、8题。(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2.完成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当堂达标

1.完成第50页第 5题。

2.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

68×53

18×24

48×79

24×28

3.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用连乘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教材第52页例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掌握分析连乘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会列综合算式,掌握运算顺序。

2.在探索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建立连乘模型,锻炼学生数学思维。3.解决连乘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分析连乘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数学问题,老师适时板书:一共卖了多少钱?)

二、新课教学

我们一起解决:一共卖了多少钱? 1.独立尝试。

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可以先求出每箱保温壶有多少个,然后用这个数量乘保温壶的单价。2.组内交流。

(1)说一说,同位间互相说一说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2)想一想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如何列式。

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解决,看哪位同学想的方法多。3.小组汇报。

班内交流,列出算式。

班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分步做,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45×12=540(元)

540×5=2700(元); 12×5=60(元)60×45=2700(元)。可能会用连乘做,板书:12×5×45 4.教师点拨。

(1)找学生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先算了什么,又算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一种算法:45×12=540(元)

540×5=2700(元)。(2)列综合算式,分析分步与综合的异同。

这位同学和大家列的都不一样,他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12×5×45)。我们请这位同学上台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1.基本训练。

25×6×7

104×4×6

40×7×4

12×8×7

5×18×23 今后遇到像这样的连乘运算我们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总结出从前往后或从左往右的运

算顺序)。2.拓展练习。

一只啄木鸟每天大约吃300只害虫,4只啄木鸟3天可以吃多少只害虫? 3.出示一箱暖瓶,求买6箱暖瓶需要多少元?(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能,因为没有条件,你可以帮忙把条件补充完整吗?学生可能会补充以下几个条件:一箱暖瓶的价格、一个暖瓶的价格,补充完整后解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1.总结解题思路。

两种方法结果一样,列式却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先求得问题不同,不管何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再去列式。2.课内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连除问题:教材第53页例4。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策略,会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2.在探索过程中,理解题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辆卡车一次能运3吨货物,仓库有54吨货物。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 学生汇报:54÷3=18(次)。

说一说解题思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我们就按照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二、新课教学

1.情境引入问题。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2.解决问题。

方法一:先求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再求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方法二:3×2=6(组)

60÷6=10(人)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8盒装一箱。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方法一:(1)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960÷6=160(盒)(2)可以装多少箱?160÷8=20(箱)方法二:(1)一箱共有多少个杯子?6×8=48(个)(2)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960÷48=20(箱)2.请你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共折了216 只纸鹤。布置教室需要2行纸鹤,每行要4串纸鹤。平均每串有几只纸鹤? A .216÷2÷4=27(只)

B.216÷2×4=27(只)C.216÷(4×2)=27(只)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连乘连除问题练习课:教材第54~57页练习十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综合算式题。2.使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每一道应用题。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列综合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在没有括号的三步式题里,有加(或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什么?有括号时应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在黑板上补充两道题:(254-195)×(108÷9)41×(115-12×8)

巡视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复习连乘问题。

第2题:一个西瓜大棚有8垄,每垄种35棵,每棵结2个西瓜。一共结多少个西瓜?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汇报:8×35×

235×2×8

2×35×8 第4题:一箱矿泉水24瓶,每次可以运走12箱,3次恰好运完这些矿泉水。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汇报:24×12×

312×24×3

3×12×24 2.复习连除问题。

第15题:陈老师花36元买了3盒肥皂,每盒4块。平均每块肥皂多少钱?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上面的信息,先说说这是一个求什么的问题,然后列式计算。师: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吗?想一想怎么解决? 学生反馈:36÷3÷4 36÷4÷3 36÷(3×4)3.引导学生思考,师生整理解题思路。(1)每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数与哪个数进行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教师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把题意读懂,再按照题意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教师巡视时,及时纠正错误,然后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十二第6、7题。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根据最后要求的是什么,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再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十二第16题。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题意,先求出玩1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考虑还可以怎样租船,要花多少钱?

注意: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就应该进行表扬。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58、59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掌握算理。

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连乘连除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整理与复习。

二、新课教学

1.主要知识。

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主要学习那些知识?

生:口算、笔算、解决问题。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2.举例。

(1)口算。

师:那关于口算,你们能不能出一道,你觉得比较容易犯错,或比较有挑战性的题目给我们其他同学做一做呢?动手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品:如:40×50=

请学生说,你觉得这道题目为什么比较容易犯错?

生:末尾的零可能会写错。

追问:那这道题你会算吗?说口算方法。

算完再追问:为什么积的末尾会出现3个0呢?

师:看来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中,积末尾有几个0是我们尤其要留心的地方。根据你们刚才的发现,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

(2)笔算。

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让大家做了四道题目,并统计了做题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错例:

算式 43×22 =

75×31=

63×27=

76×54=

师:现在请你当小医生,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

学生讲解错误原因。

师: 接下来我们再来练习几道题目。32×33=

43×87=

师:同桌互改,如有错误,同桌说一说他错在什么地方? 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说一说错的原因。

3.应用。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师: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拓展。

用1、2、3、4这4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想一想:怎样组合才能使它们的积最大呢? 引导:先确定十位:列出算式:42×31

41×32

师:仔细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很快的比较这两个算式得数的大小吗?

学生笔算比较。

师: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一个因数在慢慢变大,第二个因数慢慢变小,积在慢慢变大。

引导学生观察:积在慢慢变大的过程中,两个因数的关系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

两个之间的差越来越小。

总结:两个乘数相乘,如果两个乘数之和相等,那么这两个乘数之间的差越小,他们的积就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的时候,积最大!

引申:其实这个知识,在学习第五单元面积计算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当两个乘数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时,也就是说,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的时候!长和宽的差越来越小时,他们的面积也就越大!当长和宽一样长时,也就是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

第五单元

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75页的相关内容。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

共计约8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面积:教材第61页例1、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认识面积的含义。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物体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情境图。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引出新课: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认识面积的意义。

观察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教师引导学生黑板表面的大小是什么?国旗表面的大小又是什么?

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师:能像这样说说我们身边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生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生2: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2.教学例2:统一测量面积的单位。

(1)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出示例2两个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的方法。(有条件的可课件演示重叠过程)。

师:你比较出了大小吗?

追问:因为重叠以后剩下的形状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小组讨论)师:老师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纸片,有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每一种都有若干张,你能借助它们帮我们知道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吗?说说你的想法。

(2)统一面积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师:用这些图形你准备怎样拼? ①用不同形状来拼行不行?

②都用一种图形来拼,我们拼拼看。

③观察我们用三种不同图形拼的结果,说说你对这三种情况有什么看法,哪一种能清楚的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总结:圆形最然可以拼,但圆形不能完全将图形的面积覆盖,测量出来的结果会有误差;三角形也在拼的过程中出现了缺漏,测量起来也不太方便。而正方形没有以上问题,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来测量最合适,通过数小正方形个数就能很清楚的得出面积的大小。

3.练习: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

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图形的面积。学生独立说出面积各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第1题。

红笔描周长,涂色表示面积。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2题。

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的。小组交流方法。

四、课堂小结

小组内谈一谈你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常见的面积单位: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教具准备

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你见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教学教材第63页例3.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在黑板上画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然后教师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5)展示学生画的图。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4.加深理解面积单位。

(1)学具袋里找一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想办法记住它。(2)闭上眼想一想它们有多大?用手比划出来。

(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5.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4(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6~67页的例

4、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学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过程中,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现实性。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操作、探究活动中,自己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3厘米×5厘米的长方形纸,15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都掌握得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送一个童话故事给大家:狮子大王准备把两块地分给小山羊和小猪猪,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正方形。小猪猪一看,急急忙忙地挑了一块长方形地,然后得意洋洋地对小山羊说:“哈哈,你真笨,我这么胖都比你跑得快,看来我占到便宜拉。”可小山羊却不紧不慢地说:“真的吗?” 同学们,你们说小猪猪占到便宜了吗?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1)。

小组合作拿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得出面积

15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2.动手操作例4(2),摆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迁移、类推正方形面积。指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

师: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教学例5: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

三、巩固练习

1.把表格补充完整。名称 长 宽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8厘米 7厘米

9米 24米

正方形 边长5分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练习课:教材第68、69页练习十五。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巩固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及应用。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教学重点

1.长方形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再现

师:今天,小羊遇到了一个难题,你愿意来帮助它吗?

太阳升起来了,小羊“咩”的一声冲出了家门,想去外面走走,顺便吃点青草。当它停下来时,在它面前出现了两块草地,一块是长方形,另一块是正方形,小羊遇到难题了,“我到哪一块草地上才能吃到更多的草呢?”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动手操作:量出自己数学练习本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注意量的结果取整厘米数)学生独立完,全班交流。2.完成教材6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3.小明画了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把宽延长3厘米,现在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先算出加长后的宽是多少,然后再根据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4.聪明题。

一张纸长3分米,宽2分米,如果要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去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完成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达标,评价完善 1.填空。

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周长是()。正方形的边长是()分米,面积是4平方分米,周长是()分米。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米,长是8分米,宽是()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它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2.判断。

47(1)黑板的长是4平方米。();

(2)把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面积不变。()(3)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3.选择题。

(1)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A. 相等

B.不相等

C.不一定相等(2)20平方米是()计算的结果。A. 长度

B.面积

C.重量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面积是()。A.16米

B.8米

C.16平方米(4)铁丝的长度是()。

A.1千克

B.1米

C.1平方米 4.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0分米,长是36分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2)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长24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感觉自己表现怎么样?哪些地方还需要进步?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0页例6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与运用。教学难点

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与运用。教具准备

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一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抢答题: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米=()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教学

1.学习例6,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教师出示边长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1×1=1(平方分米)。现在把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再次列式计算:10×10=100(平方厘米)

(2)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练一练: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4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学生交流汇报: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米×()米=()平方米;

(2)边长是10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分米×()分米=()平方分米。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练一练:8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米=()平方厘米。

8平方米=()平方分米

1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

黑板的面积是3()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材第71页例7及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通过单位换算,进一步掌握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2.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认识到面积单位越大,数据越小,数据就比较简洁,体会单位换算的价值。

3.培养学生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过交通路口的视频,看后学生说感受。

师:行走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会看交通标志牌,遵守交通规则。你们认识哪些交通标志牌呢?

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牌,学生辨认。

师:其实在这些交通标志牌里也存在着很多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例7。

1.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交通标志牌是正方形的,边长是80厘米。师: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这一块正方形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转化数学知识。

师:怎样求标志牌的面积?

生:求标志牌的面积,就是求正方形的面积。结合正方形面积公式求标志牌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方法。

汇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边长是80厘米,80×80=6400(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答:面积是6400平方厘米,合64平方分米。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换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小结单位换算方法: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2.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3.学校的花园里有一个写着爱护花草树木的牌子,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合多少平方分米?(长150厘米,宽2米)师:单位不一样,应怎么办?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全班订正。

四、课堂小结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年月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03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 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三十整。

带领学生读儿歌。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认识平年、闰年 2003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04—2005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计算1989年到1994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什么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2)5月1日的前一天是(4)月(30)日(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8)月(31)日(4)四月份有(4)个星期零(2)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7)月和(8)月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作业

课本P56的第5、6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岩前中心学校 魏富珍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习,拓展运用

1、反馈练习: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习成果。

2、拓展练习: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一共行了 多少千米?

3、延伸练习: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岩前中心学校 魏富珍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交流反馈。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法。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师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第4题,第5题。

下载2015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教学过程: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面积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面积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面积》这单元的概念比抽象,备课时,我分析了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定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1)班有学生48人。学生通过两个学年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班里的学习......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

    一 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5篇]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

    2014春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买铅笔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