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七册《20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烟小学帮扶教师示范课教案
执教人:毛亚丽 执教班级:四(1)班 听课人:何丽
教学时间:2009年11月18日 第十二周 星期三 教学内容:第七册20《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教学难点: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 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第二篇: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主备教师:李永庄
备课时间: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具准备:
图片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009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附: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第三篇:《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六月西湖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知道诗的大意。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方法:
整体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进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板书设计:
第四篇: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主备教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绿线4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感悟诗的意境,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让学生在复读、诵读中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的意思。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一步步练习归纳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逐步增加自学成分,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用具:录音机、小黑板、投影片。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010
学习《望洞庭》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一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湖的美丽夜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望洞庭》 板书课题,齐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查字典理解不准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指名认读生字(见小黑板)
⑵听录音范读,学生反复诵读。
⑶再听录音,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把描绘的画面说出来。
⑷学生对图,朗读诗句。
3、师生共同描述画面。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行经洞庭湖,他被眼前奇妙的景色迷住了,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湖面平静的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是多么美的一幅“秋 月照镜图”,更妙的是洞庭的山和水,在皓月银辉下,融为一体,多么像那银盘里放着一个个小青螺呀,这简直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三、指导背诵
1、注意停顿和重音(见教本)
2、熟读成诵。
第五篇:20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