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1.1.2《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框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课程标准】: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新课教学】: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正不断走向深入,社会政治关系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小辞典: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
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盖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课堂练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解析: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比如,教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因此,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点拨:教材此处的“专家点评”阐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如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这些不同的社会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课堂练习: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题目材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文化受经济和政治的制约,二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但材料又单独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独立的高度强调文化:的作用,结合题目的选择要求——主要说明,便可锁定D项。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很明显,B、C、D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
自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中叶又兴起了全球范围的新科技革命。20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在向传统产业广泛渗透的同时,催生了新的重要产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导致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新的世纪里,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尖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劳动者的改变而毅胃实现的(其作用如图所示)。通过这种影响作用,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者的生产经验,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进而创造性地制造出更为先进的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的效率。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这一点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人才。在这种形势下,现在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主要资源不再仅仅是埋在地下的煤、铁、油,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即使教育事业很发达的西方国家,也遇到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经济兴起的今天,资源争夺已从“物”转到了“人”。有实力的国家,早就开始用吸引留学、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级人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纷纷流向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国。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国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了很多办法。商业化的各种“猎头公司”也大量出现,活跃在人才竞争的最前沿。
中国要实现自己经济发展目标,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多培养人才,同时更要注意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战。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这种需求,一是规模巨大,数量惊人。我国当代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无论在数量上、强度上、实现方式(规模、途径、媒介)上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需求的多层次、多方位。从普通市民到文化人士,从大众娱乐到艺术精品,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者表现出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三是一轮接一轮的文化时尚表明了文化需求的迅速转换。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文化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或者反过来说,经济活动渗透到了文化领域,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地统计部门统计显示,2004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达到2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广州市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2003年增长17.8%。宁波市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支出3 190元,增长13.0%。济南市人均休闲娱乐等服务支出800元,同比增长19.7%。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让我们体会和感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发展前景。
◇小辞典: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课堂练习:
以共建“信用长三角”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论坛”于2004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长三角16个城市市政府之所以要联合建设“信用长三角”,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②国家要积极发展教育、技、文化事业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④国家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济调节、市场监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建设“信用长三角”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文化软环境,以更好地吸引投资,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通俗地讲,“信用”的目的在经济。因此,这体现的是信用建设的作用,故①③应选。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动的领域就越广,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就越强,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水平,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已经成为进行政治斗争、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之一。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争夺票房价值、争夺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对受众对象的争夺,对受众注意力这种特殊的稀缺资源的占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失去文化市场就意味着失去政治优势,意味着政治影响力的边缘化乃至萎缩或丧失。这一点,从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的空前规模的“文化战争”,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小辞典:什么是“文化战争”?
所谓“文化战争”,不同于一般单纯意义上的文化之间的争斗和碰撞,而是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文化大战,只不过和血肉横飞的世界大战相比采取的是另一种形式而已。应当看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太平,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凭借其军事、经济的实力,在世界各地炫耀武力,致使战火不断,使人们得不到安宁。对此人们有切肤之痛,但却往往忽略另一种战争,这就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场新的战争,属于软刀子杀人的文化战争。这场文化战争同样也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发动的。它们凭借其实力向世界各国输出其文化产品,就如当年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一样。现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精神产品、文化产品,如美国大片等。这场文化侵略的后果要比当年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后果严重得多。现在美国对我国既定的战略是“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它靠什么来实现这样的战略呢?靠的主要就是文化。古语说得好,“攻心为上”,文化战争、文化侵略具有武装占领、经济掠夺不具备的优点,即它不是用强力压服,而是用精神手段来“化”掉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俘虏。
◇课堂练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仅需要用经济的复兴来建设物质文明,用政治的进步来
支持、动力和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论断集中阐述了()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
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总体思想是强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进步,三者缺一不可,故A、B、C三项,无论选哪一项都是不全面的。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主要强调了()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
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
答案:C
解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这表明文化是“灵魂”。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要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要使其思想文化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附庸。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了复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
◇点拨:教材此处的“专家点评”主要说明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引导同学们明确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竞争形势,从而增强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课堂练习: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句话主要揭;示了()
A.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B.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c.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的四种说法都符合引言的含义,但只有D项最符合题意,因为题目的规定性是“主要揭示”。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或基本观点,而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课堂探究:根据上面的材料(见课本,此略),从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你能看出文化与综合国力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材料正表明,我国在科技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民族的精神力起到了较好地弥补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小辞典: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课堂练习:
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为首“巴统”在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问题上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技术和设备流人中国。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应该()A.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B.尽快改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C.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D.立足于自力更生,努力开发所有的高科技技术,以免受制于人 答案:C 解析: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国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开发出自己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国家之间必须加强技术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巴统”对我国进行技术出口方面的限制是基于其敌视中国的战略需要。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对我国的技术限制,我国必须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2.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我国成为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印度、日本也都公布丁自己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各国竞相发展航天技术说明()A.航天技术能够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B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太空技术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
C.各国在争当世界第三宇航大国
D航天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答案:B 解析:科技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的因素。航天技术具有高、精、尖的特点,能够反映一个国家
◇本课小结:本课作为全书的起始课,明显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框“体味文化”,它既是本课的前言,又是本单元的前言,还是全书的前言。具体地说,它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为全书的学习起到“引子”的作用;第二层次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种力量”,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一课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课讲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部分即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重点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突破这一核心内容,课本又分了五个层次:第一,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二,讲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第三,讲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四,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五,得出结论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第二篇:2013学年高中政治 1.1.2《文化与经济、政治》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认识文化的反作用;理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特征;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辩证分析能力,分析不同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运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分析我国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等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的现象,体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深刻理解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
二、重点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三、预习提纲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
(3)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基础知识梳理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阅读教材第9页,思考并分析探究与共享问题: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
分类么? 2.业余有的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么?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想一想: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是什么?
阅读教材第10页的相关内容,想一想:(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变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3)文化对经济、政治有什么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1)相互影响: ①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想一想: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A B
阅读教材第10页“相关链接”材料,进一步理解一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关系。(2)相互交融:见下一目题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阅读教材10~11页相关内容,思考一下:文化与经济、政治是如何相互交融的?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4.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①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②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④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6.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C.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D.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水平也会提高
7.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 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8.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销售额猛增,2003年已达到13.2亿元人民币。专家预计,到2007年,我国的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67亿元,并以1:10的规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表明()
A.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龙头产业 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我们应鼓励支持一切文化产业的发展 D.网络游戏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9.2007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化产业发展》一文。文章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闲暇时间的郑家,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文化产业在国家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说明()
A.每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方式 B.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因素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不同 10.与以前相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了新的表现,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对别国文化进行侵略,企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与别国。这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反作用与政治
东西重新泛滥,这是为什么?
(3)文化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不是可以认为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第三篇:经济与政治教案
吉林电大桦甸市分校附设中专
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 案)
主讲人:张丽
2010年4月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掌握价值规律
◆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 教学难点: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 ◆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教学时数: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
在经济生活中,商品价格总在不断变动,不仅不同商品的价格不同,就是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价格也不尽相同;而且商品的价格不会无限上涨,也不会无限下降,似乎有规律可循。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
市场上商品的价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它们的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其次,价格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时间、地域、文化等。
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
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短缺会造成该商品紧俏难买,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当某个商品供过于求时,过剩造成商品的积压,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被称为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消费和消费观
(一)不同的消费行为
消费方式主要分为钱贷两清的消费和信贷消费。消费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因素,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商品价格、消费心理等也是影响消费的因素。
(二)常见的消费心理 影响人们消费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求同心理
2、求名心理
3、求实心理
(三)科学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当消费。
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商品。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都是不可取的,应该适度消费。
2、统筹兼顾,合理消费。
消费者应处理好消费和积累、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处理好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的关系,使消费既能满足现实需求,保证身心健康,又能兼顾长远需要,促进全面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消费者应该选择绿色产品,注意垃圾的处置,注重环保,节约资源。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应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第二课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
人们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由企业提供的。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商品,同时也源源不断的向市场输送自己生产的商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的含义和类型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商品的经济组织。
按所有制形式划分,我国的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按组织形式划分,我国企业主要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占据着支配地位,大中型企业通常采取这种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三)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销售收入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即产出与投入之比。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具体生产经营中,主要方法有:
第一、面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第二、创新技术,推动企业集约型发展。
第三、提高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第四、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中的劳动者
(一)劳动模范显身手
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企业中的劳动者包括管理者、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等,他们的工作岗位有所区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能有所作为,都应受到尊重。
(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第一、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第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第三、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保证。
(三)成为高素质劳动者
要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确立职业理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第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第五、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第三课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一、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多元的家庭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
(二)个人的收入和分配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也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坚持效率原则,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结合起来,就是要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打破平均主义,激励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多劳动、多积累。
坚持公平原则,就好似要防止分配不公,比卖弄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
二、依法纳税
(一)个人纳税面面观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产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最直接的形式,也是征收面积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税收有不同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取得各项收入征收的一种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三)确立纳税人意识
纳税人是税发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不仅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而且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三、投资理财
(一)安全方便的储蓄
储蓄是指将货币存入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当存款到期或储户随时提取时,由金融机构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活动。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 限
(二)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证券
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
证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工具,通常有利率固定、风险较小的特点。根据发行者不同,我国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三)冷暖相知的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工具。商业保险一般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教学重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难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
◆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自主创业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四课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图例分析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还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是因为:
第一、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第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和市场两种基本手段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两者地位并不等同,市场的调节作用实际上是价值在起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计划是对市场失灵的校正和补充。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市场 经济。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实行强有力调控的市场经济。
(二)遵循市场规则 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要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良好的微观经济秩序。一方面,要求企业与居民自觉遵循市场规则;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的规则主要包括:资源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等价有偿。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国建设小康社会
(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面小康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我国设计了实现现代化分三步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第三、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明显增加,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第四、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一)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等内容。
(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包括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经济中要坚持资源节约与 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一)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
通过30多年对外开放,我国逐步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大国。
(二)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贸易
改革开放强,我国处于半封闭状态,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很小。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30年。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走出去”的规模将越来越大、范围将越来越广,并将与“引进来”共同构成支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两大支柱。
二、面对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技术、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和社会发挥在那的客观要求。
首先,对外开放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其次,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对外开放。
组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三)增强风险意识
在经济全气话过程中,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收益的同时,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全面增强自我保护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是要正确面对全球化。
二是积极参与全球化。
三是在全球化中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八课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一)从农民工中产生人大代表谈起
根据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草案的有关规定,2008年我国首次在不断壮大的农民工队伍中产生全国人大代表。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利都来自人民、属于人民,这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抱住那个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从我国民主政治的实践谈起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中,是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
(二)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重点:
◆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人民政府服务人民
◆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教学难点:
◆公民如何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九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一、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一)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利机关代表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利机关代表的权利。
第二、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权利。
(二)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有多种合法的途径和方式。
第一、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第二、通过人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行使监督权。
第三、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村务公开栏、民主日、监督箱等新形式、新方法,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
二、人民政府服务人民
(一)感受服务型政府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必然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二)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政治职能: 2.经济职能: 3.文化职能 4.公共服务职能
(三)监督政府权利的行使
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公民监督政府权利的行使,也是在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公民监督政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批评、建议、举报、信访、行政复议、申诉、行政诉讼、民主评议、民主测评。
第十课 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
一、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一)体味公民政治性义务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
(二)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
政治性义务,指的是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性义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第二、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三、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第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意义
公民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不仅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有利于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充分地实现。
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第四、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生活是人民重要的生活领域。选举投票、两会召开、听证会、媒体监督、国际交流、评议政府工作、公益活动等,这些都是政治生活的表现。
(一)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政治意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政治参与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公民的一种责 任,公民应当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繁荣,这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第十一课 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 进入新的世纪,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更加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采取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更为深入地、全方位地参与、融入国际社会。
(二)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历来注重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定亲疏。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依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作出判断,根据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的福祉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不盲从、不屈服于任何势力。
在国际经贸往来中,中国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在对外交往中,都必须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这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国家安全。
二、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一)感悟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比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在这些问题中,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是两个,这就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争取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加快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第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第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第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教育是兴邦之本
◆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意义 ◆和谐社会总要求
教学难点:
◆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 ◆参与建设和谐社会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一、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一)共享人民满意教育的阳光
(二)教育是兴邦之本
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第二、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
第三、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的必然要求。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二、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一)民生新蓝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生活的新图 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病有所医
建议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为保障人民健康,国家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通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全民医保;通过医疗救助温暖贫困人口,救助范围包括城市低保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户。
(三)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的各个部分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构成的统一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透过奥运看文化
(二)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文化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有着根本的区别。文化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还有腐朽反动的、低俗的文化。
(三)建设和谐文化
我国新时期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其次,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再次,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谁在“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 的任务事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四课 构建和谐社会
一、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一)“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二、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一)最新最美的画卷
描绘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二)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人人参与建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首先要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其次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理性行为。第三,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用于奉献、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
第四篇:2021文化与经济政治说课稿
文化与经济政治说课稿
文化与经济、政治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
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中学
党利
1、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课是《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的价值如同增加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必要性。
本书在思想政治课中地位:《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着.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时代的变迁凸显了文化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框的地位:
增加必修三必须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本单元包括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用“体会文化”和“文化与经济、政治”两个框题介绍文化的内涵。通过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为全本教材提供基础性的认识。为本书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与方向。
(2)
说教学目标
依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当地文化产业。
2.理解现代.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
融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分析不同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
题的能力,运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深刻理解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
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意识。
.培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
识
虽然教学大纲安排“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重要作
用’。但我认为把这一知识与单元探究放到一起讲更合理,因此
这一只简单提出知识,没有重点讲解。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1.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基本遵循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
舍、科学补充,构建了一套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体系。
2.飞速变化的时代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
识和独立性较强,.公共生活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并且开始理
性地思考.和人生的重大问题。高中生可塑性强,但情绪仍然
不稳定,有多变性,容易冲动或偏激,迫切需要提升思想意识,加强方法论的指导,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抽象的理论只有
与形象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凸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
识的学习与.实践、.现象的分析、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
系,力求贴近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2、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教学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重、难点确立的依据:
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文化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可以优化产业结
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底蕴和烘托。在当今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
如此。世界的文化在冲突碰撞中相互交往在当今世界越来越频繁,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彰显在各个领域。
2、说学生:
《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对象是高二年级。
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看,他们风华正茂,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兴奋点仍主要集中在直观感觉上。
从思维特征看,仍未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辩证思维有待培养。
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生活中感悟了文化的魅力。但又是刚刚接触《文化生活模块》,对一些具体问题未免有些粗浅、偏颇和模糊。从学习动力看,高中学生视野宽阔,有敏锐的洞察问题能力。对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比较关注,本课涉及的时事较多,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3、说教法
新课改要改变漫画中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上我认同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主流思想,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学生已经系统学习完了经济、政治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思维能力,但平时在积累素材和主动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对比和讨论等方法教学。案例材料的筛选坚持三贴近原则,既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4、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思路】
对每一节课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教学的基本流程。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形成理念——学
生践行
导入新课:(2—3分钟)
设置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文化?
学生答: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问: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什么关系?由此引出本课《文化与经济政治》
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讲授新课:本次说课只针对重难点
解析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之一: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的。
(一)我是这样来设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
情境导入——出示图片,今年的高考最年长者你了解吗?
?
设计问题有的同学能回答出,说明学生非常关心高考。
设计意图
?
情景创设遵循了多样化和综合性原则,一是注重利用图片、纪录片介绍、音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文化生活按教学进度在高考后结束进行,抓住学生关注的身边的事,生活中的事入手,很快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从而
攻克难点。
探究活动——
1、2021年以前汪侠老人为什么没能参加高考,继续进行文化学习。
2、1977年前汪侠老人多大,为什么没能参加高考实现大学梦。
3、中国的高考都有什么样制度上的变化?从古至今的科举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对.有什么样的影响?具体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形成理念——
通过讨论辨明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学生践行
在这里要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实质,不失时机的明确,我们能有今天这么好的环境进行学习,实现人生理想,离不开党的领导,国家的政策,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设计意图
?
《文化生活》所承担的任务与《历史》《语文》等课程有明显区别。《文化生活》课程不是一门文化知识课程,而是一门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牢牢
把握课程的思想性,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展开知识的传授
和能力训练。
?
《文化生活》课程不应把教学的重点简单地放在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讲授上,要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生发展奠定思
想政治素质基础。在这里要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实
质,不失时机的明确,我们能有今天这么好的环境进行学习,实现人生理想,离不开党的领导,国家的政策,要爱自己的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二)我是这样来设计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的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史上最严的高考”
探究活动——
1、,为什么2021年高考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高考”。
2、诚信对我们.的有利影响
3、诚信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形成理念——文化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
设计意图
?
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依据诚信对经济的影响明确文化生活道理。
(三)我是这样来设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
情境导入:
古代的科举有弊端,但古代有优秀的文化,欣赏视频《都江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探究活动——
1、从《都江堰》讨论,经济决定文化,是不是经济进步文化就能
发展,经济落后文化就落后。举例说明
2、依上述观点由学生提出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是不是也有这样结
论。
形成理念——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设计意图: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新。要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观察文化现象,讨论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中的难点是过分专注于对概念定义的要求,在教学中就不能“抠概念”“背概念,注重辨析,是体现教材形式创新的重要标
志。解决难点。
学生践行:练习巩固。
(四)我是这样来设计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境导入:
上一个环节欣赏视频《都江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里播放图片《三峡工程》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总结出现代.经济决定文化,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探究活动——
探讨: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三峡上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形成理念——
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技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引出文化生产力重要性。为下节课文化与综合国力奠定基础
学生践行:我们家乡的文化产业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学生潜力,集思广
益,多角度思考文化的重要性
2.视频播放让学生轻松学习,享受学习,并在音乐中产生共鸣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关系在这节课虽是重点。但因时间原因,会在单元的探究活动中侧重讲解。
5、说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之间的知识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归总知识,清晰思路,便于理解把握。课堂有放有收,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统一,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六、即练即评
设计意图
即讲即练,及时评价,加深巩固。
第五篇:《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文化与政治、经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理解不同的文化对不同民族的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化对经济、政治产生影响的案例,以及教师对知识的讲述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文化对经济政治影响的分析,使学生树立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意识;
2、通过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贡献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重难点突破:引用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文话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述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前一节课我给大家展示的文字载体的变化吗?从甲骨文到简牍到纸质版的文字再到今天被普遍使用的电子书,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那种形式的文化载体,它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的载体。可见文化与经济之间是有密切的联系的,那文化与政治呢?它们之间的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示他们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讲授新知 :
请同学们看第九页的这几项活动,然后把它们按照经济、政治、分化分类。(学生阅读课本材料进行分类并作出回答)
请大家看第三个: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若我是一个古字画收藏家,我听说某地有个画展,我去了,并在画展上买了好几幅我中意的字画,我的这种购买行为除了经济活动之外还可以把它归纳为什么活动?还有,请看最后一个,若这个听证会是一场价格听证会,那么这只是一种单一的政治活动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活动我们难以简单地把其归结为经济或者政治或者文化活动,这都是因为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关系!而且,经济、政治、文化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板书]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不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都举行了一系列的文艺表演等节目是吧?甚至还出了一部电影《建党伟业》。这些文艺节目和电影无疑都是文化活动。那我们同学想想若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为我们表演文艺节目来庆祝建党90周年这一政治活动提供表演的场地吗?能拍出那样效果的电影吗?
(学生回答)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板书]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这里,我们同学要注意:那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石中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世博会不仅是一场展示各国、各地区科技、文化特色的盛会,其背后给是一场“暗潮涌动”的经济盛宴。据专家估算,上海世博产出影响794.77亿元,增量消费468.64亿元。其经济产出效益抵得上3个北京奥运会。
材料二:世博会还是一个外交盛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和谐世界,从邻开始”,我们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大力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并作出回答)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除了相互影响之外,还相互交融。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首先请同学们看材料:
材料一: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材料二:有材料显示,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产品,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它们不经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而且到处推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解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这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并陈述观点,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根据同学们所陈述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材料一反应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板书](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3)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根据同学们对材料二所反应问题的陈述,我们看以看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板书](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动的领域就越广,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就越强,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水平,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举例:代表的提案权、审议权需要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政治文明建设本身也有文化的内容,如听证会的民主参与、执政为民的人本主义文化思想等。(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电影《阿凡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浓重的美国政治色彩:如崇尚暴力“美学”,武力解决问题,个人英雄主义、承担拯救文明的重任等,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美国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
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重视发挥文化的力量,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1页的内容,找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源于民族共同的生活条件和生产过程源于民族董彤的语言、风俗、只是、思想道德等文化内容。文化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东、保持团结稳定的强打精神力量。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现代的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嫦娥号等等一系列的发明,都深深地有着我们中华文化的印记,展现着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应该怎样做呢?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功夫熊猫》是美国导演马克导演的一部以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为原型,利用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片,该影片在中国内地上映三周就得到1.35亿的票房。同样,还有根据我们的历史传说制作的大片《花木兰》,让我们在看着影片的时候五味杂陈。
面对如此情景,我们应该如何让应对类似情况的发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我们归纳一下同学们所说的,那就是要充分地开发我们国家的文化资源、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课堂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知识要点)【板书设计】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除了相互影响之外,还相互交融。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板书](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3)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