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时间:2019-05-12 21:2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第一篇: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附件1 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简介及设计理念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985”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中心目标是完成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到2015年,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主要办学指标在国际公认的评价体系中达到研究型大学的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对行业发展有重要引导作用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现由3个校区组成,但总体占地面积仅812亩,办学空间狭小和三址办学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事业发展。在中央领导及教育部、北京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在昌平区南口镇征地1964亩建设新校区,建设规模为90.3万平方米。

一、项目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位于昌平区南口镇东北部,处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边缘。项目用地东部为北京警察学院、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北部为虎峪风景区,西南部隔八达岭高速与南口镇中心区相对,西北部为军都山山脉。

新校区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实施。一期建设周期从2013年至2017年,征地、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教学楼、实验室、体育设施等34万平方米用房;二期建设周期从2018年至2020年,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30万平方米用房;三期建设周期从2021年至2025年,建设科研及实验中试等用房26万平方米。

新校区总用地规模1309609平方米,其中可建设用地10337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共1062600平方米,其中地上903000平方米,地下159600平方米,建筑密度22.5%,绿化率40%,容积率0.88。园区总停车数3612辆,其中地下停车3412辆,地上停车200辆,自行 车停车位15000个。

二、设计理念

通过研究和分析,设计单位最终提出了“一片院子,两个园子,三条廊子”的概念,创造一个办学理念与校内景物交相融合的美丽校园。

1.“一片院子”

学生可以在校园内的任何场所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室、实验室内的学习时间只占学生总体学习时间的不到五分之一。学习和休息环境的多样化,可以激发思维的交融和创新。当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来源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多科性的大学,学生可以从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取其他领域的知识。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强化了这种交流场所的存在,将公共空间分散到每个单体建筑所围合的内院,创造更人性化的校园环境,让不同院系的学生有机会一起激发学科交融的创新。

2.“两个园子”

我们要建设成为国内独特的校园,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师生,学校的景点和建筑将会印成明信片广为流传,而昌平新校区也必将继承化工大学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并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公园是校园的重要景观,它将学校的精神理念和周围景色合二为一,在点缀整体空间的同时为师生提供了放松休闲的场所。通过对校内公园的建设与打造,新校区优良的生活品质将会辅助师生的工作学习,先进的运动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舒适的交往空间将会帮助这些现在和未来的科学家、专业人士们成为国际舞台上更加全面和有创造力的精英。入口三个弧形建筑形成的序列称之为“天工之门”,它以谦虚的姿态、包容的态度,来向社会展示学校。设计通过将学校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将整个校园的建设与维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打造主要轴线上的景观公园,成为中国校 区建设的典范。

3.“三条廊子”

体育馆、公共实验楼和第一教学楼围成校前区的“天工之门”,从这里到图书馆前面的“宏德广场”形成了一条的礼仪通廊;景观通廊串联起师生的生活区,二者将山坡和水渠生态优化,与自然互动,提升师生的生活质量;八大院系组成的“博学之路”,创造了一系列院系间的交流空间和科研场所,是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活动的学术通廊。

三、规划布局

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以南北向的礼仪通廊为主轴线,以宏德广场为核心,周边环绕多个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包括天工之门,礼仪通廊,宏德广场、图书馆、教学组团、行政中心等空间片断及节点,图书馆是该空间序列的焦点所在。

1.“礼仪通廊”

校园主入口经第一教学楼至图书馆的南北向空间形成严谨的礼仪通廊,象征着校园的庄重。校园核心区始于南面的“天工之门”,可以在此看到“礼仪通廊”两侧的教学科研楼以及图书馆在群山环抱下呈现的核心区姿态。“礼仪通廊”经过图书馆转而对景双峰山顶,体现了传统知识对自然的尊重,更能突出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即图书馆是广集知识、传播文化的摇篮,是师生通往学术巅峰的坚实基础和有力后盾。整个校园沿“礼仪通廊”顺着山坡走势错落呈现,并与山水相融合。第一教学楼、行政楼和会议中心在“礼仪通廊”的西侧,相邻学生生活区。建筑通过与自然坡地间的互动,创造了独特的内院景观。实验楼和科研楼位于主轴线的东侧,同时也在中央绿地景观设臵通廊入口。图书馆位于校园最核心的位臵,从东西南三个校门进入时都能成为对景。

2.“景观通廊”

校园的西侧布臵了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区,通过内院组织建筑和景 观的关系,并由一条贯穿“化育学园”的步行体系引向北边的马鞍山。防洪渠的河床向东移动,并在核心区一侧设臵校园核心水体景观。南侧地势最低处设臵水体处理设施,利用学校科研技术对校区内的中水、雨水、废水进行处理,再转化成为景观水。由北向南的“景观通廊”贯穿生活区,并连接核心区,既是生活和教学区的缓冲带,又最终和校园的整体景观体系交融在一起,形成景观脉络。景观廊道会成为学生喜爱的约会场所,并在暴雨期分担防洪渠的一部分任务。一系列的桥将会成为连接核心区域与宿舍区域的重要景观元素,并成为校园里独特的风景。临近“景观通廊”的是研究生公寓,临近西门区南侧的为本科生公寓,教师及留学生公寓则位于北侧的山坡下。所有公寓均有半围合的内院,内院串接了整个生活区,大的内院为开放空间活动区,小的内院为交流空间。西校门的公共绿地两侧布臵商业和服务设施,为师生们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也创造了师生交流休憩的场所。

3.“博学之路”

“博学之路”位于校园东侧,规划时将有废气排放的实验室布臵在下风向,避免对校园公共区域的污染。建筑都拥有内庭院,为师生提供交流场所。“博学之路”是将这些建筑彼此串联的步行道。弧形的道路连接入口和远处的山脉,也象征着科学研究是无止尽的探索。作为校园内重要的步行体系,在“博学之路”上,室外和室内都拥有可供休息和交流的公共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激发灵感、交融思维的场所,意味着学校鼓励不同学科交融的探索。科研实验室面朝“博学之路”开放,和各个院系一起,将一定的展示面朝向这条连接校园主入口和创新中心的步行通廊。这种相对集中的布局也有利于未来不同院系规模的灵活变化。屋顶考虑对设备的遮挡,使整个屋顶形成连续的界面,强化校园的整体感。

礼仪通廊,景观通廊和学术通廊,这三大通廊互相交融,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新校园。

四、功能分区

新校区校园大致分为四大功能区:

1.公共教学区:包括围绕中心广场集中布臵的公共教学楼组团、图书馆、教学实验区等,其中具有标志性的图书馆是核心区中的主角。教学楼、实验楼等分布在通廊两侧。

2.教育科研区:位于用地的东侧,八大学院成团成簇,围合出一条博学之路。

3.生活配套区:生活配套区分别为本科生宿舍、研究生宿舍、青年教师及留学生公寓,每个组团内布臵相应的食堂、生活设施。

4.体育活动区:主要的体育活动区分为两组,分别为南部的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以及北部的体育场及球类运动场。学生宿舍区内则布臵了大量的小型运动设施,为同学们日常健身提供充足的设施和场地。

五、交通规划

结合新校区地块的空间特点,加强校区南北、东西不同功能地块的相互贯通,新校区的道路交通规划是以校区南侧的主入口进入,向东西两侧分支的校区主环路和东西向多条支路相结合的路网模式,创造便利的内外交通道路系统。

1.入口设臵

根据新校区的功能分区,以及周围市政规划路的条件,在校园核心区南侧面对南口化工南街和南涧路为校区主要出入口,校区东侧南口镇东一路设有一个人行出入口和一个车行出入口,校区西侧南口化工西路设有两个人行出入口和一个车行出入口。

2.车行道路

新校区车行道路以环状主干道为主,通过此主干道可车行到校区的每一幢建筑。主干道规划为城市型道路,红线宽17米,其中路面宽8米,两侧绿化带宽1.5米,人行道宽3米。校园支路4-8米不等,可满足消防车的通行。

3.人行系统

沿中轴线在教学及科研区内形成连续的步行和休闲活动区,并通过次要轴线与教学及科研建筑组团内部步行道路相联系。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及科研区之间结合自然环境和景观组织舒适便捷的步行系统。“博学之路”位于校区中轴线东侧,是校区主要步行道之一,道路两侧都有内庭院,可提供师生的交流场所。

4.停车场

新校区的机动车以地下停车为主,沿环路布臵地库出入口,并配臵适量的地面停车。地面停车在校区的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公共建筑及运动场等附近集中布臵,以保证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

六、绿地规划

新校区绿地规划采用了点(建筑组团内的庭院绿化)、线(道路两侧行道树绿化、沿泄洪渠两侧十米宽的林荫道)、面(广场绿化、体育场绿地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强调了生态型的绿色校园模式。

结合新校区的特点,利用了北侧山体的优美的绿地景观,同时也充分利用贯穿校区南北的泄洪渠,经对雨水的收集、中水的利用使此泄洪渠起到景观水系的作用。泄洪渠两侧十米宽的绿化带是连接南北校区绿化的纽带,对整个校区的绿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侧山体绿化以保留原生树木形态为主,泄洪渠两侧绿化带采用种植常绿乔木及花圃、草坪,并沿园林步道设臵各种小型雕塑及休闲座椅等,使之成为教师学生喜爱的休闲约会场所。

建筑庭院内的绿化采用冬天落叶乔木,以利夏天遮阳和冬天采光。建筑周围适当种植常绿灌木和花圃、草坪以增添景观效果。

七、建筑设计理念(一期)1.第一教学楼

教学楼的设计概念的灵感源自校区总规划,即在校园入口处创造 出一个重要的入口空间。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排布的教室得以实现,同时教室的设臵也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创造出学生与教师自由交流的机会。两幢建筑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沿校园主轴对称的势态,但它们也有细微的差别,以回应不同的周边校园环境。两幢建筑分别位于中央台阶式庭院的两侧,从而在视觉和实际空间上形成了与草坪及图书馆的联系。位于中央广场前的大阶梯教室设有呼应地形的走廊流线。两部分建筑之间有高架透明连廊,其余的教室被分别布臵在两幢建筑中中央庭院的四周,同时在入口处均有高大透明的门厅空间。这些庭院以及中庭空间可以用来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聚集,同时也可以形成不同教室之间的交通空间。它充分遵循了校园总体规划中的“教室环境外学习”以及“交流的重要性”原则。

进入建筑的三个主入口分别出现在校园规划的重要的位臵上,在东北角靠近“探索之路”和教学实验室,以及在西北角邻近校园宿舍区和水景轴线,同时其中一个位于校园轴线上主广场的一角。第一教学楼的规模以及重要性使得其能够在校园内通过不同的入口进入。建筑的体量通过不同的立面强调了这一点,每个立面也考虑到了相应的从校园不同位臵望向教学楼的视觉效果。

2.第一实验楼

第一实验楼通过地面一层的透明性来激活两侧的立面。在四方庭院一侧,沿建筑的长向形成了一种有覆盖的退界,即骑楼。骑楼仅在建筑角部与东西向走廊交会处被打断。而面向“探索之路”一侧的立面设计则考虑到未来的“探索之路”东侧的研究楼。

教学实验楼在与校园总体规划概念保持一致的同时,也突出了其对于主要四方庭院以及“探索之路”的重要性。沿建筑周长布臵实验室的方式也定义了一对能够作为师生间重要交流场所的室外庭院空间。

建筑线型的体量布臵也加强了四方庭院和“探索之路”之间的东西向联系。这样的格局也形成了二期实验楼符合逻辑的选址,即在北 面进一步围合成庭院的空间。

实验楼在功能排布上遵循了清晰高效、按学科排布的布局方式,是当代学习和研究环境的集合体,并配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支持研发,是兼顾各个学科的个性和学科间互相交叉互动的综合体,是一组注重强化室内外空间交流的建筑。

通过这样一个清晰的系统,一些重要的公共交流空间得以被嵌入在功能空间之中,比如在建筑主要入口,在长廊中间部分以及在不同院系空间交会处。这些空间将在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小组以及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验楼在面向四方庭院以及“探索之路”的两侧都形成了重要的立面。

3.图书馆

建筑立面的灵感来自书籍本身。在图书馆中,书籍堆叠的方式安排周密。有些书是“开放”的,而有些则是“封闭”的。通过对这个想法的三种不同表现手法,我们创建了一个活泼、可持续,同时隐含在校园总体规划中、尊重材料使用的立面。

使用灵感主题有两种策略:南立面是正式的,呼应从校园大门开始的主轴线的正式感;其他立面是非正式的,形成多元和愉悦。图书馆南立面加强校园主轴线的正式感,柱廊严谨的结构呼应窗户的衔接。图书馆的位臵按照总体规划精心安排,保持校园的连续性。

大景窗象征着我校欲在北京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远大愿景。中央聚会空间中,中庭体现学生能量,其中之一就是勇敢和希望。这个空间注入了丰富的合作体验,将校园的协同能量增强。虽然图书馆广场被看作是一个沉思的空间,但中庭却是充满活力的能源:一系列想法的迸发,分享学习。中庭通过大台阶将南北入口连接。中庭的“悬空间”为学生互动空间,可设演讲台和书吧。

图书馆内部的各种功能是独特、丰富而全面的。读者服务/公共空间、阅读、学习、检索和教学区、信息中心、研究区和工作区围绕 作为中央聚集空间的大型中庭,同时提供自然采光,以及可看到各种功能空间活动的视线。这些功能还通过一个高效的过街桥联系交通核心和自动扶梯。利用南北入口间5米的地形高差,巧妙地将台阶式梯座组织到建筑内,增加了大型公共活动类似露天剧场的室内空间。

4.体育馆

体育运动意味着激情与活力,能够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馆是大学中重要的建筑之一。体育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运动中所蕴藏的能量。在常识中,体育馆将多样且独特的运动都汇集在同一个屋顶下,运动中所蕴藏的能量能够使体育馆成为一座代表着激情与活力的建筑。

体育馆的建设仔细考虑了总体规划的规划原则。积极的体育运动和社区影响力并列是设计的主要思想,其中篮球馆是该体育建筑物的焦点,它承载着学校的社区影响。体育馆面向“发现步道”那面充满活力,视线可以从室外体育场向学生公寓延伸。

第二篇:建校新校区规划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河南省建筑职工大学)新校区

一期工程方案设计

摘要: 创建一条人文与自然景观之轴,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以人为本,并结合传统文化——院落,为学生提供交往空间。创造出一组既符合时代特色,又充满活力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 景观之轴 院落 交往空间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河南省建筑职工大学)新校区位于郑州市西南马寨开发区,工业路以南,曙光路以西。一期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学校大门、校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基地位于新校区主轴线上,东临运动区,西临实训工场及活动区,南临学生生活区,位置重要,规划基地面积7.6公顷,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

校区用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北主轴线纵贯教学区,主入口设在北部开发区主干道,标高115米,南部轴线端点图书馆标高约120米。东西轴线横贯学生活动区,东西入口为校区次要入口。

一、设计理念

1.深化与发展学校总体规划,为学校创建一条人文与自然景观之轴,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2.以人为本,平面布局明确合理,并结合传统文化——院落,多创造室内外灰色空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交往空间。

3.建筑格调高雅,宏伟尺度与细腻的处理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组既符合时代特色,又充满活力的建筑形象。

二、总体布局

本方案总体布局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一条主轴线贯通校园南北,轴线上依次串联了三个主要广场,形成校园的主体空间。这一空间序列有收有放,一张一弛,逐步展开。主轴线上第一座建筑是大门,顶部中间相连,形成一个取景框,把校园景色收摄进来,增加空间层次深远效果。进入校园,首先是绿树掩映下的迎宾广场,结合水景,铺地,文化墙、反弧形道路把大门、办公楼、教学楼、体育馆融为一体。穿过迎宾广场,来到知识广场,西侧为院系办公组团及实验组团,东侧为教学组团,东西两条连廊将两楼群联系起来呈合抱之势,富有韵律感,强化了广场的边缘和界面。知识广场由北向南结合地形分为四个小广场,逐步升高,广场以绿化为主,乔木、灌木结合草坪,构图上借鉴西方造园理论,几何状布局,颇具西方 图1 总平面图 园林风韵,景色宜人,环境优美,成为师生共享,交流的重要场所。绕过教学区来到图书馆楼前广场,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图书馆是从主校门进入广场的收头,是校区最重要的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更是校园人行活动、人流集散的中心点。

校园的建筑为组团式布局,位于校园中心轴线上的一系列广场庭院是本方案最大特色。如果把迎宾广场类比为迎宾纳贤的“厅”的话,那么知识广场就相当于交流待客的“堂”,组团内庭院就好比生活休闲的“院”。大大小小的多个院落赋予不同的主题,使之具备归属感与领域感,图2 鸟瞰图 同时大小院落相互渗透,加强了院落内交流的空间意象。见图1,图2

三、单体设计

1.大门

大门是校园景观轴线的起点和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礼仪性出入口,对整个校园的形象和风貌起着重要作用。造型采用现代、简练的设计手法,结合教学区建筑风格,大方的体块穿插,体现出现代建设类高校特有的博大、创新的校园精神。见图3

图3 大门 图4 办公楼

2.办公楼

总体布局:办公楼位于校前区,紧邻大门西侧,呈“L”型展开,面向环路,层数为三层局部四层,总建筑面积5751平方米。见图4 办公楼场地位于较缓的坡地上,因此局部就势设置了缓坡草地,除了进入办公楼的广场为硬化铺地,其余均为绿草茵茵,为学校办公创造了优美的环境,办公楼主要入口位于南侧。

造型:建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建筑专院校,在造型上着重凸现其“建筑”特色,力求表现建筑的雕塑感和力度,采用穿插,对比,挖空的手法,一横一竖,一高一低的两个实体碰撞在一起,相互穿插契合,并利用实板的翻卷覆盖内部使用空间,两个体量的局部处理也要用凹凸的对比,局部玻璃柱体插入底部的缓坡草地上,主入口处挖空以强调人流导向。

3.教学楼

教学区建筑呈组团式布局,西北组团为院系办公用房,既相对安静,避免与学生人流交叉,又与校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联系密切。西南组团为实训用房,既与西侧实训工场融为一体,又与教学区紧密相连。东侧两个组团为教学组团,与生活区、图书馆、实验楼、运动场联系方便快捷。

人流从知识广场内侧到达每个组团门厅,沿连廊进入各组团建筑内,最后到达位于各组团外侧的阶梯教室或展厅内。各组团之间由连廊相互贯通,联系方便,室外连廊的存在增加人行间的空间趣味性,建筑端部结合楼梯等形成宜人的交流空间。各组团内庭院,消防车可从校园环形主干道直接抵达,满足消防要求。

教学区组团依照地形呈阶梯状发布,建筑高低错落有致,每一组团内地面平坦,便于使用。南侧两个组团北楼底部结合地形设半地下自行车车库,位置适中,对内对外联系便捷。

教学楼立面采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法,体现出现代“建筑”特色。南北主立面采用结构外露的做法,上下形成严谨的三段式处理手法,外露结构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强烈的光影变化。建筑端部局部升起的楼梯间,形成建筑的制高点,韵律感很强。各组团临知识广场内侧,结合遮阳要求,设计二层高的飘板,舒展飘逸,形成一种大尺度的入口感觉,入口部位设计了弧形的幕墙与方形建筑体量形成鲜明的对比。见图5

图5 教学楼 图6图书馆 4.图书馆

图书馆是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处于校园的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是校园两条主轴线的交汇点。见图6 结合图书馆前教学建筑的规划布局,同时尊重原规划,为了营造出中心主轴线应有的气势,我们决定选用以南北主轴线为中心对称的一个布局形式,同时,为了兼顾东西轴线的立面效果,使其不至于产生山墙头的单调感,我们把山墙加宽采用了部分东西向房间,由此而产生了本设计的体型—— 山字型。

功能布局:考虑到本建筑是以图书馆为主,同时兼有计算机中心与多媒体教室,我们将主要部分——图书馆部分放在中心位置,阅览室等房间均为南北向布置,满足其采用通风要求,同时将对采光要求不是很高的计算机中心与多媒体教室,置山字型建筑的两侧。

图书馆的形象主入口设于北侧,面向教学区与校园的主入口,通过气势恢弘的大台阶直接步入图书馆二层,进入图书馆的中心位置——二三层通透的共享大厅,它是图书馆的交通、服务、疏散与景观中心,也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开敞的公共交流空间。

图书馆的东西西两侧分别设有次入口既为了避免不同的人流出现交叉,同时是多媒体教室与计算机房的主入口。

南侧一层设有图书馆的次入口,便于生活区同学们出入,同时南侧东入口也兼有图书及设备出入的功能。

通过整体的功能和流线设计,本方案基本上达到图书馆内部读者,工作人员、书籍物品,及教室学生等人流互不交叉的目的,这也是本建筑运营与管理的理想状态。

立面设计:充分考虑校区南北与东西两条轴线,而面向北侧主入口的立面作对称处理,建筑的几何体形简洁有力,显得气势恢弘,同时其它立面也作了一定的景观处理,简洁,现代的立面,增强了学校的整体气质与文化内涵,更好的达到了标志性建筑的要求。

5.食堂

食堂位于校区南侧,靠近宿舍区,将主要入口设计于北、东两侧,顺应学生流向

食堂造型在体型基本方整的前提下,同样强调体量感和雕塑感,主要立面均为大面积的实墙,入口处向内凹进,为玻璃材质,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局部穿插一高一低,粗糙的红色圆锥台体,图7 食堂 形成色彩和体量上的活跃元素.见图7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河南省建筑职工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是实施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步骤。该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河南省的经济建设产深远影响。

第三篇: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雅沁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XXX XXXX

XXXXXX

一、规划项目基础信息概况 ⒈项目名称:沁雅小区

⒉地理位置:项目基地西北和盘龙江相连接,北边与公共绿地相互连接,东、南两个方向与居住小区相连接,整个地块面积约为54337平方米。地块属于二类居住用地,在地块的东南角还有一个幼儿园和一所小学相邻。

二、设计依据

本设计主要有一下书籍为参考文献,结合该地块域内的基本情况和基础资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条文为设计依据。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⒉《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昆明市规划局 2012年6月);

⒊民用建筑设计通册GB50352—2005;

⒋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5.总图制图标准GB/T50003—2001;

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7.城市规划原理;

8.城市详细规划;

9.规划设计中的社会调查方法和实践;

三、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的关系,就是小区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设计构想

构想一:人车分流,综合考虑风向、景观营造

该小区设计是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小区如果综合考虑人的活动(居住、工作、游憩、生活),以人所有活动的主体,因此,一进口处就设置地下地下车库入口,使人车分流,而整条道路通而不畅,综合昆明盛行风向设计道路,是整个小区的空气得以较好地改善。

构想二: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景观轴线向两个方向延伸,一个方向是公共绿地,而另一个方向是面对盘龙江方向的人行道主入口方向,建筑高度也密切配合该设计思路,是整个小区有良好的景观取向。

五、总体规划

⒈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围绕着中心公共建筑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小区分散设置了三个出入口,其中,人行主入口在西面濒临盘龙江,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西南向、东北向各有一个车行主入口。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公共建筑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2.功能、结构形式: 结构分析

两带一中心——以北边公共绿地、西边盘龙江为两个景观带;以公共建筑区和中心水景区为中心。将住宅区中心有机的结合,体现了优良环境与服务共存的原则。功能分析

宅 ——分为A、B、C、三个类别,以及中央公共建筑区;

景观区域——由中心公共建筑区、中心水景区,以及北边公共绿地和西边盘龙江两个带状绿地组成;

公共服务设施——由会所、餐饮店组成。

分析过程:整个规划区以水景与广场为中心,各住宅分片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小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中心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作为小区的中心它不仅是供人们居住的居住区,而却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总结:各个住宅区域、景观区域、公共设施区域有机的组合形成整体,并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特点为整个小区服务,延和了小区内部各类用地充分“为居民服务”的规划设计宗旨。

⒌交通组织:

车行主入口道路红线宽度6m;人行主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4m;宅间小路红线宽度2.5m;道路系统犹如人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器官、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然而,道路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联系起来.⒍公共建筑布局:

公共设施布置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主要公共设施包括餐饮、会所及相应的卫生、商业等设施。

⒎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

“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公共建筑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其中,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公共建筑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⒏住宅布局:

为了满足更多人对更多形式的住宅形式的需求,在本设计中我考虑了环境条件,并结合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我选择了适当的户型结构形式。其中,有A区住宅有较好景观,户型也采用大户型而且层数只有11层,这样也是小区景观视野更加开阔,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北边不值得B区住宅有18层,而在东边和南边的由于景观不是较好,所以采用32层建筑丰富了小区整体的立面空间,使得更有层次干。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需求,延和本设计的宗旨。

六、附表

1.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类型 住宅用地 其他用地 总 计

注:人均用地面积计算略。

2.经济技术指标表 基地面积:54337

面积(㎡)7846.15 46490.85 54337

占地比例(%)

14.44 85.56 100 建筑密度:15.74% 容积率:2.9

3.建筑物边界退让控制(参考)

第 1 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 2 条 沿城市道路的两侧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后退城市主干道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8米,后退城市次干道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后退城市支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3米,后退居住小区内城市支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1米。第 3 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会展场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设施及包括住宅在内的高层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并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

第 4 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10米(均自道路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第 5 条 地块与地块之间考虑开设消防通道的可能,两侧需各退后用地边界3米。

第 6 条 地块靠近绿地及广场一侧,在解决市政、交通、消防等问题的前提下可不退让绿化控制线。

第 7 条 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雨棚、阳台、招牌、灯饰等可在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外挑,但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

第 8 条 具体建筑工程的的退让距离除以本规划为基本原则外,需同时满足消防及日照间距等相关规范要求。

4.建筑相关指标计算(参考)

建筑容积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附属建筑物也计算在内,但应注明不计算面积的附属建筑物除外)。

建筑密度:即建筑覆盖率,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基底面积之和与规划建设用地之比。

绿化率: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以上所提到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一般包括建设区内的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筑物(构筑物)所占面积、运

第四篇: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依据

本设计主要有一下书籍为参考文献,结合澜沧县县域内的基本情况和基础资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条文为设计依据。

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和房屋建筑部分;

⒉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

⒊民用建筑设计通册GB50352—2005;

⒋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⒌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⒍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⒎总图制图标准GB/T50003—2001;

⒏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⒐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

⒑居住规划与设计;

⒒规划设计中的社会调查方法和实践;

⒓城市规划与设计; ⒔城市规划原理。

二、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主题。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的关系,就是小区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设计构想

有了人的存在必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动作{工作、居住、学习、集会、消费、娱乐},人作为所有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发掘“人”与人的活动之间联系,尊重人们的活动,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并却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为“人”服务为轴线。

因此,我将“自然”这一话题充分考虑到本次设计中,认真的思考了“人——建筑——健康——自然”这个四元体之间的关系,充分的利用和改造原有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些人工环境,让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是建筑空间更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四、总体规划

⒈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小区四周分散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北角面向南朗河,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东北向有一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结构分析

两轴两中心——以东南向城市干道为轴;以城市发展方向为重心;以服务规划区为中心。将住宅区与城市中心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发展与服务共存的原则。在本规划设计中得以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两 界——以纵向两条道路为界。

规划区南侧为公共设施用地,则在南侧考虑了对外商业价值,将住宅与商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该地段的商业价值,也体现了服务小区的规划设计的宗旨。功能分析

住 宅 ——分为七个组团,以及沿街商业组团;

景观区域——由中心绿化广场区、中心水景区,象山公园以及道路两侧和院落内若干片状绿化带组成;

公共服务设施——由中心广场、幼儿园组成。

分析过程:整个规划区以水景与广场为中心,各住宅组团分片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小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中心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作为小区的中心它不仅是供人们居住的居住区,而却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方便居民我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小区的中间位置(主入口两侧),由于小区的规模的限制,幼儿园只考虑设置3班;会所内有供人们参观和集会的场所,还有为整个小区服务的业务部门。

总结:各个住宅区域、景观区域、公共设施区域有机的组合形成整体,并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特点为整个小区服务,延和了小区内部各类用地充分“为居民服务”的规划设计宗旨。

公共设施布置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主要公共设施包括幼儿园、会所及相应的卫生、商业等设施。

其中,为了更方便居民我将幼儿园、会所布置在小区的主入口出;商业设施南向沿路布置。

⒎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

“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其中,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山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⒐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因此,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经济的排水,在管网的布局中根据原有的地形顺势布置水管网,采用分流制的排水形式。给水管网则是树状和环状两种形式相结合,一方面满足了有足够水压、水量;另一方面满足了方便管网的检修要求。

第五篇:某学院新校区校园网规划与设计

本文由不耻也下问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某学院新校区校园网规划与设计

校园网建设现状 某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现有在校生共计 12000 余名。学校 于 1999 年 1 月接入 CERNET,经过近几年前三期的校园网建设,出口速率由最初的通过微 波共享 2M,2002 年 5 月升级为 1Gbps。某学院老校区校园网以四号教学楼(网络中心所在 楼)为中心,通过单模和多模光缆连接校内各办公楼、教学楼、家属楼、实验楼和学生宿舍 楼等,实现了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连接校内所有建筑物的快速校园网络。目前老校区接 入校园网的计算机主机数已达 6 千多台,信息点 1 万余个。某学院校园网现有 AVAYAP882、AVAYA P333R、华为 8505、华为 6506、华为 3526、华为 3026、华为 3526FM、华为 5516F、华为 2403H、华为 3500、华为 2016、CISCO 2514 路由器,BAY1100、BAY350、BAY450,博华网龙千兆防火墙、CISCO 4006、CISCO 3548、CISCO 3524 等三百多台 高、中、低档交换机,曙光 TC-1700、HP LH4、HP LC3、Dell PE6650,Dell 2650,Dell2600,Dell1600sc,Dell PV770N NAS 存储服务器,Dell2800,HP Proliant BL 刀片服务器等一批高中 档服务器。提供有域名服务、电子邮件服务、WWW服务、VOD 服务、ftp 数据存储服务等。除提供基本的网络应用功能外,还搭建了教学、教务、办公、课件开发、数字图书馆等一系 列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平台。

目前校园网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老校区的网络建设和运行,目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2.1 网络可靠性差 由于网络结构中没有设备、电源、线路等的冗余和负载均衡,中心核心设备或分中心设备故 障等问题出现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网络中断,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且每次出现问题后网管 人员需要作出相应响应,网络不具有自动愈合功能。2.2 网络安全性差 由于教学、办公、公共机房等的计算机管理责任不明确,以及管理不善,经常造成 ip 地址 冲突、计算机感染病毒造成网络拥塞、国际流量异常以及资料泄密等安全事故,这些事件的 发生严正影响了该校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3 用户管理、认证效果差 虽然学生宿舍区应用了计费认证系统,但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4 网络应用平台繁多和孤立

在校园网上运行有邮件系统一套,OA 一套,教务管理系统一套,网络教学平台两套,课件 开发平台一套、英语网络教学平台三套等一系列平台,但这些平台都彼此孤立和不能互相兼 容,致使用户登陆每一个平台都需要输入不同的帐户和密码,特别是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率极 低,使投资浪费。所以在新校区的网络建设上要彻底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要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彻底保证 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3 新校区校园网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3.1 新校区概况 由于该校发展需要,2004 年学校在郑州郑东新区龙子湖征地 1770 亩,在 用于建设新校区。目前已完成 1-5#学生宿舍楼,1-4#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教工活动中心等建筑物的 建设,已入住 2005 级新生 3000 余人。根据《某学院校园建设规划》 “2007-2008 年全部完 成新校区工程建设和配套工程、校园绿化美化等主要工程”“新校区是学校的办学主体,以,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新校区的学生规模为 18000 人,总建,筑面积 492600平方米”以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 功能齐全、信息畅通的数字化校园”,新校区将布信息点 2 万多个。3.2 新校区网络需求分析 基本需求:为加快该校新校区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响应新校区校园网建设工程,满足该校信 息化需求,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为各个子网日常办公、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源共享、E- MAIL、FTP、WEB 信息发布、VOD 视频点播、信息传递、共享文件打印机、宏观协调及科学 决策服务,新校区网络主要实现新区网络中心到办公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以及教师生活 区、实验场馆等地光纤高速接入校园网。应用需求:新校区将来是办学主体,网络规模会比较大,用户数也会很多,并且会有很多依 赖于校园网所运行的平台,例如一卡通系统,这些都对网络的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稳定 性提出了有很大的要求;由于网络管理的需要,对用户入网认证、网络监控管理,也都提出 了需求;另外为满足重要应用优先的运行对 QoS 应用提出需求,而视频远程教学又对组播 应用提出需求,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则对 ipv6 部署也提出了需求。3.3 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3.3.1 先进性和成熟性 系统设计既要采用先进的概念、技术和方法,又要注意结构、设备、工具的相对成熟。不但 能反映当今的先进水平,而且具有发展潜力,能保证在未来若干年内占主导地位,保证该校 网络建设的领先地位,网络主干设备选用高带宽的、千兆位及万兆位线速路由交换技术。3.3.2 高性能

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保证系统具有足够的数据传输带宽,并为 可预计的业务提供足够的系统容量和提供 QOS,COS 服务品质,建设新校区的高性能网络系 统,保护该校的投资。3.3.3 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还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厂 商技术支持及维修能力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 障时间。方案中涉及核心层设备,要求提供电源备份,模块的热插拔维护。核心层设备的系 统模块,如交换引擎、电源模块等均能 1+1 冗余备份。在网络结构设计中,也考虑了一定 的冗余和负载均衡,保证网络高可用性。3.3.4 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系统设计中,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更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因此系统应分别 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 权限控制等,如划分 VLAN、MAC 地址绑定、802.1x、802.1d、802.1w、802.1s、VRRP、ACL、PORT+IP+MAC 绑定等。3.3.5 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 为了适应系统变化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以最简便的方法、最佳的投资,实现系统的扩展和 维护,所以全线采用可网管产品,提供堆叠、集群功能,降低人力资源的费用,提高网络的 易用性、可管理性,同时又具有很好的可扩充性,实现网络的可维性。3.3.6 结构化设计 接入层:连接各端末设备,做为网络智能安全接入和策略的边缘。汇聚层:连接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的接入设备,提供负载平衡、快速收敛和扩展性,完成路 由选择,提供冗余。核心层: 连接各汇聚设备或接入设备和服务器群设备?提供路由管理、网络服务、网络管理、数据高速交换、快速收敛和扩展性,完成高速转发。3.4 建设目标和未来校园网发展方向 某学院新校区网络建设在实用的前提下,在保护投资及长远性考虑原则下,在技术上、系统 能力上要保持五年左右的先进性。采用标准、开放、可扩充的、能与其它厂商产品配套使用 的设计。结合实际建网情况和前期网络建设,在充分研究了目前国内外网络界对校园网设计所采用的 各种网络主干技术,并充分考虑到技术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后,选择万兆以太网为目标,IPV6 协议为基本协议框架构建新校区的网络建设,设计“核心层之间万兆链路,核心层到汇聚层 千兆主干、百兆交换桌面”的网络拓扑结构,核心层和汇聚层硬件实现 IPV6。考虑到校园 网管理的智能化和校园网发展的良性循环,要求能够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平台实现基于 802.1X 协议的全分布式校园安全认证计费目标。整个网络能够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可运营、可管理、可增值的智能安全网络。经过未来几年的努力,校园网作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将建成一个高速、开放、先进、智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1]。在将来,某学院的校园将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校园。4 新校区校园网规划和设计 4.1 方案拓扑设计 方案设计以千兆以太网技术为基础,万兆以太网为目标,采用“主干万兆,支干千兆,百兆 交换桌面”的三层设计思路,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核心层设计 2 台高性能万兆核 心路由交换机,和分中心的万兆高性能交换机组成全冗余的万兆双链路,保证了校园网的高 速数据路由交换,并且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整个网络分中心由 6 个分中心构成,每个分中心部署一台万兆高性能交换机,每台万兆设备 和核心设备之间两条万兆链路实现负载均衡的同时完成链路的备份,为了更好的加强整个网 络架构的稳定性和健壮性,每个分中心之间进行千兆链路的连接,从而完成链路更好备份需 求。汇聚层部署 IPV4/IPV6 双栈硬件转发路由交换机通过千兆链路实现和各个核心层分中心的 互连,构建新校区高性能、高稳定、高可靠的 IPV4/IPV6 双栈汇聚层网络。各楼栋汇聚层 采用全千兆 IPV6 路由交换机分流核心数据压力并终结各 VLAN 信息。接入层全部采用千兆智 能安全交换机,实现接入安全控制。核心层的万兆链路以及汇聚层的千兆链路连接可以轻松提供高速数据包吞吐量和高可用性; 并采用 OSPF 协议更是保证了园区骨干网的服务不中断时间,而且核心设备的可热插拔接口 模块、管理模块冗余和电源冗余也提供了进一步的可靠性保证。新校区部署管理平台和认证计费平台,从而完成新校区全网的用户管理、设备管理和日志管 理等。上述的高速网络配置的部分功能特性,为新校区高带宽应用(如视频流和 IP 组播)提供了 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的理想解决方案。整个链路网络拓扑见图 1: 图 1 某学院新校区网络拓扑图 4.2 设备和系统选型

设备的选型是网络设计当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严格的选型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即系统相对 独立,升级简便,组网方式灵活,以保护现有投资和未来的发展。所以为了满足学校目前的 需求,立足长远发展,网络设备的选型除了依据提出的需求外,还需遵循上面的原则。根据知名品牌主流网络产品性能、功能和技术,结合网络应用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网络方 案中的交换机设备和网络平台选用以下系列产品。4.2.1 核心层设备选择 在本方案中,中心交换机采用锐捷网络 RG-S6810E 万兆核心交换机作为整个校园网核心层 的双核心交换机,该款万兆交换机完全可以满足组网要求。RG-S6810E 万兆核心交换机具 有 1.6Tbps 的背板带宽,个插槽,10 万兆端口密度为 32 个,二、三层转发速率为 572Mpps。可配置冗余电源模块及管理引擎模块,而且所有模块支持热插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 用性。RG-S6810E 万兆核心交换机是锐捷网络专门针对园区网骨干和中高密度接入一体的高速局 域网络,提供一个高性能、多层交换解决方案,其设计宗旨是满足主干/分散和服务器集合 环境对千兆位密度、可伸宿性、高可用性及多层交换不断增加的需求,是大中型网络核心骨 干交换机的理想选择。对于核心层各个分中心而言,采用同样支持万兆的高性能路由交换机 RG-S6806E 作为核心 层分中心的交换机,完成各个分中心业务的汇聚交换处理,达到整个核心层的稳定运行。4.2.2 汇聚设备选择 本方案汇聚层交换机采用锐捷网络 RG-S3760-12SFP/GT 全千兆交换机。RG-S3760- 12SFP/GT 最多支持 12 个千兆端口,具有 48Gbps 的背板带宽,三层包转发率达到 18Mpps。

二、RG-S3760-12SFP/GT 支持冗余电源接口,需要另外配置专门的冗余电源模块提供电源。RG-S3760-12SFP/GT 对于 IPV6 的全面支持,满足新校区的全面部署 IPV6 网络的可能性。该款交换机完全可以满足组网要求。4.2.3 接入设备选择 接入层交换机选择锐捷网络 STAR-S2100G 系列千兆交换机。STAR-S2100G 系列千兆交换机 是全线速可堆叠千兆智能交换机,可以配置百兆、千兆模块或堆叠模块。STAR-S2126G 可 实现与 STAR-S2150G 的混合堆叠,最多可以实现 8 个设备进行堆叠。STAR- S2100G 系列 千兆交换机可以实现支持 802.1x 的五元素绑定认证,包括用户名、机 IP 地址、机 MAC PC PC 地址、接入交换机 IP 地址、接入交换机端口号元素。提供智能的流分类和完善的服务质量(QoS)以及组播管理特性,并可以实施灵活多样的 ACL 访问控制,支持基于用户的带宽控 制。4.2.4 安全认证系统

全网安全认证系统选择锐捷网络 RG-SAM,实现全网用户的接入控制、安全认证管理,并 可以提供增值的上网计费的管理。4.2.5 网管平台系统 全网网络设备管理系统选择锐捷网络 STARVIEW,实现全网网络设备的集中统一管理、配置、拓扑发现、故障排除等管理。4.3 无线网络的部署 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为部分布线较困难的区域和需要移动办公、学习的用户提供 全面、无缝的网络覆盖。拟在校内建立 3-10 个无线 AP 基站,覆盖校内全部区域。4.4 新老校区的连接 新老校区通过租用或买断通信光缆的方式,通过单模光纤千兆或万兆互联,使新老校区可以 资源互享和共享,另外还要在新校区再建立一个到教育网的节点。另外新老校区的办公语音 电话、校内有线电视节目、视频电话会议等都可通过该线路传输、互联。4.5 新校区 ip 地址规划 如果有充足的 ip 地址,则可以给每个入网计算机分配一个固定的 ip 地址,但若地址不够,则可规划入网计算机使用动态 IP 地址分配,用户访问网络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在没有认证 或认证不通过的情况下用户计算机获得是内网 ip 地址,如 10.0.0.5,仅能访问特定的服务器 或网段,而通过身份认证的则获得公有 ip,如 202.196.155.5,可以访问校内所有资源和互 联网,并开始计费。4.6 运行模式规划 新校区网络调试和试运行期间不收费,学生通过学号或自己的测试账号可以在宿舍、(通 室外 过无线)、公共机房等体验、测试校园网络。试运行结束后学生无须开户,教工以工号作为 账号登陆校园网。新校区网络中心设至少 3 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网络维护和管理及值班,另需招聘 10 名学生作为勤工俭学协助工作人员指导用户使用网络和解决网络问题。4.7 用户计费模式规划 用户计费采用多种计费方式,如包月、包天(账号名为位置编号),计时(账号名为学号,每生一个账户)等,包月和包天比较适合宿舍中有电脑的用户,时时计时比较适合在公共机 房上网的用户。其中对包月、包天用户要进行 IP+MAC+PORT+设备 IP+帐户等多方面信 息绑定进行认证。缴费方式,采用一卡通方式或冲值卡冲值等方式。6 总结 校园网要能很好地应用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方案(包括组网技术、拓扑结构、IP 及路由规划、设备选型等)的设计实施成功与否。本文从校园网工程的实际出发,从理论、设计、实现等多方面阐述了校园网设计实施方案。

下载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站前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规划设计说明一、概况本项目位于滕州市东沙河镇境内,三养德村村东。本次规划区域位于京沪高铁滕州东站站前区域,根据最新一轮的滕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位该区域为今后滕州市城市......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2 (2009-03-04 11:57:33) 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专业 五、总体规划⒈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

    某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2011-09-20 19:34 一、规划项目基础信息概况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 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

    湖南工业大学规划设计说明书

    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 湖南工业大学(筹)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1.1 项目背景 湖南工业大学(筹)是2003年9月经湖南省人......

    新校区图文信息中心设计要求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 建 筑 设 计 要 求 根据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总体建设规划,于2005年初开始设计图书馆。新图书馆是重庆大学新校区建设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进入新世纪的一......

    公园规划设计用说明书目录

    天津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现状概况及设计构思 ................................................. 1 一、背景分析 ....................................

    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共五则)

    一 前言 二基本概况 (一) 自然条件: 淳化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北部,地处东径108°18′—50′,北纬34°43′—35°03′。北接旬邑、南连泾阳、礼泉,东与三原、耀县毗......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五篇范例]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一.设计依据规划区域为杨陵区一小区,设计依据有:杨陵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发出的设计邀标文件。杨陵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蟠桃居住区地形图”及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