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单的数据分析》练习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认识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传播信息。教学重点: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教学准备:网络教室,多媒体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统计的知识,请看下面这些统计图
学生在网页上浏览学过的一些统计图,并简要地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评价。
二、过程
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分析。
打开网页上的“我会调查”栏目,参与喜欢的牛奶口味调查,全部提交后,出示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竖向统计图和横向统计图,并向学生介绍横向统计图,与竖向统计图作简单的比较。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体会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作用。
小结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一看,二想,三议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分析
提供两个分析的统计图并配有帮助分析的问题: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图书室要购买一批新书,你认为应该怎样购买?
1、打开“我会分析”栏目,小组合作分析;
2、全班交流分析结果,小组互相评价。
第二篇: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2)班 王翠红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画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课前让你们调查的课间每个年级买珍珠奶茶的数量,你们调查了吗? 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每个年级买珍珠奶茶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买珍珠奶茶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不同的年级。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P40—41的练习。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第三篇: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青岛版信息技术第一单元
第二课《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高密市城南中学 范 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据分析》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应用。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应用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工作表原始数据的建立之后的学习内容,工作表数据的处理是信息加工的重要手段,是体现EXCEL强大功能和使用价值的内容,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EXCEL整章的学习过程中既是重点,又是后面图表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平台。
【学情分析】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EXCEL的基本概念、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新课程特别强调“要教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培养其信息素养”,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些纯粹的技术。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希望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双眼、双手以及思考来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一点一滴的分解知识点,从而减轻他们对新知识的畏惧、降低理解的难度。
【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教师除组织常规教学外,更多的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并充分给予鼓励和肯定。考虑到学生学习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差距、个性的差异,所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强化,让学生处于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状态,通过意义建构,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分析方法的特点与意义
2、能运用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让这生体验利用数据分析手段分析数据的过程,感受数据背后所蕴涵的丰富信息
4、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情感和从数据中探求信息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难点是如何利用这些分析方法实现数据分析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提出问题
屏幕展示一与课本阅读与思考相符合的短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亲自实践的欲望。
打开待处理的数据表(大屏幕上显示),导入新课。
“同学们,各小组上交图书统计表我已经经过整理,录入到Excel工作表中。这是各个小组上交的各类图书记录,按照要求,我们需要从中得出全班每类图书的总计情况,看一下哪类图书最受同学欢迎,以便确定今后的同学们的阅读方向,在这节课学习后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分析报告。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从Execel2000的公式入手。”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首先将学生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实践和研讨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要求借助计算机进行实践并在小组内思考、研究如下问题。(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教师同时巡视指导)
(1)Excel2000常用公式的种类有哪些?
(2)Excel2000输入公式的方法
(3)Excel2000复制公式的方法
(4)“自动求和”按钮如何使用?
总结规律:公式在格式上以“=”开头,后跟单元格地址、运算符号或常数等,并且在英文状态下输入
三、自学教材,实践操作
结合课本和老师的提示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1 每一类图书的总和
任务2 分别按每一类图书的总计排序,找出最爱同学校欢迎的图书
任务3 利用筛选功能分析数量都大于10的小组。
任务4 计算每组的图书总和,确定每小组图书冠军名称。(分类汇总)小提示:
(1)、每种计算公式完成第一次操作后,可将此公式复制到其它类别,以节省计算时间(2)、排序方法:请参考课本P8,注意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排序方式以及自动填充名次序列的方法
(3)、筛选方法:请参考课本P9,注意筛选只是将不满足条件的信息暂时隐藏,不等于删除操作,筛选对文件信息没有破坏作用。学生可自己尝试如何恢复显示所有信息。
(4)、分类汇总:操作思路:先分类(排序)再统计(求和、平均值、计数等)操作过程参考P12,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类汇总前,必须先按分类项目对表格数据进行排序,否则,将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后,得出基本操作步骤,然后由学生为四小组,相互协作自主合作完成上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各组学生上传自己的报告,并解释操作过程和得出结论的依据,并由其它组同学对所有作品做出评价,(2)教师点评。
A、教师从学生在操作技巧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数据处理结果正确?方法是否得当?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补救?
B、教师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上进行评价: 例如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否恰当?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否新颖独特?有无独到的见解?有无值得大家学习的精神和勇气?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展示作品,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运用自己的知识为我们班的同学读书情况作了统计和分析,我很为你们骄傲。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掌握了信息处理的知识,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自己信息能力的培养和积累。
六、巩固与提高:(1)完成课本P11的大显身手
(2)本周五,我校要举行“感动我的老师”演讲比赛,请你们纪录下所有参赛的学生成绩,并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
第四篇: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杨昆
教学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统计,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统计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统计表?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老师这里给大家找了一些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统计表。(课件出示图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一课时——简单的数学分析。板书:(简单的数据分析)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来看两道复习题。
1、A:课件出示复习题一,让学生先回答问题。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统计表。
2、A:课件出示复习题二,同学告诉老师体重你最爱的水果。B:老师根据每个水平学生喜欢的人数,完成统计表。同学们这两道题就是利用统计表分析解决问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数据分析。其实这种简单的数据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应用非常广泛。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例一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题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横向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4、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课件展示例二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题意。1)投影出示课前收集的几名同学的身高、体重统计表(如例2统计表)。
提问:如果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几个同学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2)小组交流,实际动手在空白统计图上画一画.
学法尝试:我们小组大致有以下两种画法:①每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这样画的条形统计图很长,②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这样画的统计图比较适中,但很难直观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3)全班交流,教师将每个小组的不同画法在视频展示台上投影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矛盾。
(4)讨论:这些方案都不太理想,那么到底该怎样画呢?引导提示:①这些同学的身高都在多少厘米以上;②最高与最矮之间相差几厘米?
(5)教师展示出教材上的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个统计图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呢?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它的优点是什么?
学法反思:哦,我们的画法虽然正确,但都不是很适当,当数据都较大,并且数据之间的差距都较小时,我们就可以将起始格用折线来表示较多单位,这样画的条形统计图大小既适当,同时也不影响数据的表示。
(7)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提问:①图中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②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学生回答后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8)分析数据
通过以上两个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鼓励.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五种动物的最高时速统计图。师:这是什么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⑴、哪种动物跑得比鸵鸟快?哪几种比它慢? ⑵、如果它们赛跑,谁跑第一?谁跑后面?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第2题:光明小学图书馆上周借阅情况统计图。师:这是什么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⑵、讨论:图书馆要购进一批新书,你认为怎样购买?
四、作业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各与其他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能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第五篇:《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谈话:这学期以来,大多数同学的作业有了进步。通过课前调查,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谁来说一说自己的作业得过多少次优?
2、指名说一说,师板书,制成统计表。
3、我们已经学过了统计,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
4、指名说一说怎样完成统计图。
5、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制统计图,统计图的作用可大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探究体验
1、刚才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出示横向统计图)。观察思考:这个统计图与我们原来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呢?(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几次?)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指名说一说,师课件展示统计图。象这样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给它标上数据,便于看得更清楚。)
4、生自主学习例1。
(1)课件出示例1,观察。
(2)独立在书上完成统计图,小组内互相检查。
(3)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4)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分小组统计组内成员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制成横式统计图。(自己的次数由自己涂到统计图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从统计图上知道了什么?
2、完成P40页第1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设计
共4课时
总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本P39统计表,观察分析: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1)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3)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4)师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二、探究体验
1、学看统计图。
(1)引导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呢?这样画有什么好处?(3)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4)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使用这种统计图?它的优点是什么?
2、尝试画统计图。
(1)观察体重统计图: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格呢?(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3)集体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3)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4)师引导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
三、实践应用
生独立完成P40—41的练习十第2、3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我认为一月份这种饮料刚上市大家都想尝一尝,可是这种饮料不好喝,因此销量开始下降。生4:我认为一月份的销售量是600瓶、5月份销售200瓶、8月份销售700瓶。我认为一月份这种饮料刚上市大家都想尝一尝,可是这种饮料不好喝,因此销量开始下降。于是生产厂家开始调整产品,味道好了销量又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