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四册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 天天挂念 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看图理解。
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
生机勃勃更显得生机勃勃。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四册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
9、母亲的恩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注视 迟 著名 寸草 言 孟 郊 缝补 沐浴 生机勃勃(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三篇: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四册母亲的恩情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教学准备: 课堂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读课文
2、《游子吟》这首诗你也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比赛读。
二、指导背诵
1、看图背诵这首诗
2、同座位点背
3、指名读,齐背。
三、读《补充阅读》上的相关文章
四、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补()摸()针()恩()
扑()漠()什()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3、默写《游子吟》这首诗。
4、学了这篇课文,你此时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第四篇: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
教版二年级下册9《母亲的恩情》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南大村小学:杨昆红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游子吟》填空作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齐读课题:《母亲的恩情》。
2、教师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恩情。引出孟郊的《游子吟》。
3、课文填空,复习小诗《游子吟》。
二、细读课文、感悟母爱
(一)深夜缝衣:第一小节
1、出示“深夜缝衣图”。
2、默读第一小节:思考图上的这位老母亲是谁?她正在忙着干什么?
3、找一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用“——”划出“母亲对儿子关爱”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说话练习:用“忙着”造句。
4、母亲边缝补着衣服,边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课文,再看看插图,想一想。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齐读)
(二)天明送别:第二小节
1、男生齐读第二小节,想一想:临别时,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呢?
2、师生发挥想象,母亲在送别孟郊时还会说些什么?
3、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孟郊的眼睛湿润了?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想到了什么?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呢?
4、多么感人的场面,谁能来动情地读好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5、说话练习,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们的,“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
6、小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内容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三)触景生情:第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3、结合文、图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四)《游子吟》的由来: 第四、五小节
1、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就在他 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师生合作读)
2、教师指导学生读、背诵、书写。
3、学生讨论、交流:用什么来报答母亲对我们的恩情?
三、拓展升华、总结全文
1、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妈妈,我想对你说”
2、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妈妈,还有谁也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教育之恩?
3、送一份“最好的礼物”给妈妈。
第五篇: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沙华中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挤进阅读教学却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节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体验,增强感恩之心。
在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以“母亲的恩情”为主线,紧紧抓住“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等等感人的重点语句,运用“读——思——议——读”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表达训练,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地推向更高层次。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处。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通过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使学生与文本动情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丰富文本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益。
【教学过程】
一、运用词语,整体把握
1.复习导入。出示下列词语,请学生读一读。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恩情 慈爱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3.请学生用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词、读文、用词,使词语复习经历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抓住重点,反复训练
(一)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母亲对孟郊爱的句子。2.组织交流,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母亲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2)从“油灯”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缝补衣服的认真。)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出示:
夜晚,母亲在。一个小时候过去了,母亲还在,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母亲仍然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油灯光线昏暗,时间长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她还在 ;她手酸了,腰痛了,她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师:母亲缝补衣服时间长,光线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亲是怎么想的?(课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师: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对于低年级儿童,朗读指导方法最忌单调。上述设计,紧紧抓住最能反映“母亲的恩情”的句子,强化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打磨,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了体验。】
(二)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师: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
儿啊,你在外。(如:①儿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挂念母亲啊!②儿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③儿啊,你在外可不要饿着„„)
2.师:为什么课文只写了这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因为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回来了,妈妈才最放心。)师:从“早点儿”你体会到什么?(儿子早一点儿回来,母亲早一点儿放心!)指导朗读这一句。3.师:你从“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深夜里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母亲为儿子外出远行的“担心”。)
师: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湿润了。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儿子离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一点学生是有切身体验的。教学中,设计了“儿啊,你在外。”的补充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说的过程就是体会孟郊母亲对儿子一片真情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就能表达真情。】
(三)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会想到些什么情景?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
想到——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
想到——出发时的那天早上,母亲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想到——母亲头上又。
想到——离开家后,母亲天天。想到——现在母亲可能正在,母亲头上。
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3.说说“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师:为什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春天的太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慈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指名唱唱这首歌。4.师:是啊,只有在母亲的关爱下才能幸福地成长。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由“在外的孟郊抚摸着身上衣服会怎么想?”巩固前文的学习,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进一步体验“母亲的恩情”。特别是在理解“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通过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学习课文结尾。1.指名学生读《游子吟》。2.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3.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师: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铬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结合前文的学习,加以点拨。如:深夜缝补衣服的情景,送儿远行的话语,母亲头上的白发,母亲每天盼儿归来的情景„„)
【讲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述前文内容的训练过程。“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学生口头的表达训练,又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适度拓展
1.师:是啊,母亲的恩情让孟郊永远也忘不了。在我们身上,你也一定会体会到“母亲的恩情”!谁举例说说。(学生自由表达)2.师:是啊,母亲的恩情是伟大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无论怎样,都要将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小诗。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4.课后作业:用笔写写自己母亲的恩情。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贵在感染、熏陶,结合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母亲的恩情,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之情,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总评
不可否认,各个学科均有人文性的特点,但各个学科实现人文性的手段是不一样的。数学学科依靠数字、公式、几何图形等来实现,音乐学科依靠音符、节奏、旋律等来实现,美术学科依靠色彩、线条、明暗等来实现,体育学科则靠速度、力量、形体等来实现,语文学科靠什么呢?靠语言文字。所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其他学科的手段,而是主要靠语言文字训练来实现。
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语言文字训练题,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孟郊“缝补衣服”的劳动之苦,送行及思念的牵挂之苦,而这些苦,凭借学生的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了,在反复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的朗读就会入情入境,对诗意的理解也就不会停留在“翻译”的层面上。
语文教学,需要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需要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升华情感及认识有机结合,即训练点的选择、训练内容的设计要讲究,避免步入机械训练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