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带答案
程朱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纲要求】
1、宋代的程朱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前预习】 [感悟高考] 1.(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答案】C
[主干梳理] 金版教程
【课堂导入】 [问题探究]
【问题思考】
想一想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
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的哪种主张?如何评价程颐的这种思想?
问题思考
想一想 “存天理,灭人欲”。评价:这种思想要求克服私欲,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需求,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说一说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结合上述材料及图片,你如何认识理学?
“贞节牌坊”
说一说(1)理学提倡“三纲五常”,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读一读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想一想 李贽的思想为什么被称为“异端”?
想一想 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这就挑战了圣人及其学说的教化作用。
议一议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否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什么?
(1)不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未形成。(2)没有。因为当时理学思想占主流。
读一读 明清进步思想家们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学,反对理学的僵化和对人性的压抑,因而是对儒学进行有选择地继承和利用,而且他们的思想还促进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结合下列图片,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三教合一
精讲(1)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2)原因:①政治上,两宋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③思想上,是北宋时期“重文”思想的产物。2.(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程颐说:“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程颐和朱熹所说的“理”是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程颐、朱熹和王阳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1)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2)由此可以看出心学与佛学有何关系?
5.(追踪社会热点)理学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影响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探讨儒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启示,已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立意的热门话题。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2011·江西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2.明清之际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精讲(1)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统治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4)八股取士,因循死板,统治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3.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4.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精讲(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宋代的程朱理学
课堂活动区 考点一
2.A [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是“1913年”,当时宣统帝已经退位。而该知识分子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袭洋夷之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据此排除B、D两项;材料内容中提供的人们拜年穿着的变化,说明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变化,故C项错误。综上述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 3.(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4.(1)D(2)心学吸收了佛学思想。5.C 考点二
1.C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根据教材知识可知,黄宗羲思想的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反映的是顾炎武的爱国思想;B项反映的是民本思想;C项反映的思想是民治(法治)而非君治(人治);D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民贵君轻既主张民治,也主张君治,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有所不同。] 3.(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反对“天命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
【课堂小结】
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内心的修养,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明清之际出现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思想,因而带有民主启蒙色彩,但并没有冲突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各地高考】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考点】唐代三教合一潮流
【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C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
3.(2014·浙江文综·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亚里士多德;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思想主张 【解析】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与材料的主张不符,故①错误;题目中的‚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去人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分别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故②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
4.(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考点】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它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反映,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答案】A 5.(2014·全国大纲卷·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见此时纂修族谱并非名门望族的特权,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带有森严的等级色彩,但是材料并未体现等级色彩,故D项错误。【答案】C
3.(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所以选D。【答案】D
5.(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答案】C
2.(2012·浙江文综卷·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答案】A 3.(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答案】D 4.(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答案】A 2.(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无法体现。故选A项。【答案】A
4.(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选A。【答案】C
2009年题组
2.(2009·广东理基·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答案】A
2013年题组
1.(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错误,答案选C。其他都正确。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答案】A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答案】C
3.(2011·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答案】D
4.(2011·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所以B符合题意。【答案】B
2010年题组
.(2010·海南单科·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解析】考查阅读理解材料,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选D。【答案】D
第二篇: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
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D.维新思潮
2.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提到,《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探察事物从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不过了。由此可知朱熹所倡导的“格物致知”
A.强调探讨人类认识的现象与结构
B.突出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C.充分探求事物外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D.强调人们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3.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元朝灭亡的原因
B.理学的影响
C.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4.《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5.“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6.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提倡人人平等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7.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李贽()()()
A.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
B.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
C.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
D.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
8.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
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
B.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工商皆本
9.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黄宗羲“工商皆本” ②陆九渊“心即理也” 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A.②③④
C.①②④B.①③④ D.①②③
10.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二、非选择题
1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少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一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12.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两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第三篇:历史③必修1.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要求学生从教科书、课外读物、互联网等处,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提问:如果你是古代的人,你敢挑战孔孟权威吗?甚至敢把九五至尊的皇帝批得狗血淋头吗?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盛极而衰;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阶级上,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4、思想上,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认识:经济是基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生平(1527-1602)
2.著作《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李贽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1602年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焚书·何心隐论》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书》 不必须等待从孔子那里取得知识之后才算完满,如果必须等待从孔子那取得知识成为完满,那么千年以前没有孔子,那时的人始终不能够成为人吗?
否定孔子的权威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
3.(归纳)观点(重点)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3)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4.评价
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2、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
反对君主专制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农工商皆本 归纳:观点(重点)
(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农工商皆本 3.评价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生平(1613-1682)时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2、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阅读材料,总结顾炎武的思想观点
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
佛教语,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见到自家的“本性”。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这个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这个道理,即使佛也变成了普通人。佛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
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解决现实问题)
何谓“经世致用”?
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归纳)观点(重点)
倡导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评价
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生平(1619-1692)世称“船山先生”
2、著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王夫之,湖南人,曾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对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都深有研究,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王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3.观点
(1)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4.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归纳总结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济上:工商皆本;学术思想上:强调 “经世致用、提出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拓展】(重点)
归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出现的背景,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性认识? 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抗清、反专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黄宗羲提出重商
思想:①程朱理学思想专制 ②“西学东渐” 经世致用;王夫之哲学思想
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深化与提高: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和谐社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解决三农问题)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 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五、明清儒学的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第四篇:必修三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教学设计
(1)必修三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中的第4课,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是儒学的新发展,是中国思想界的又一活跃时期。它上承宋明理学下启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又由于它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几乎处于同一时期,故其思想与西方近代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本课内容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以前基本未学习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知识面相对较窄,但经过高一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学会史论结合学习历史。
(2)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对知识进行整合,探究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感受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主张的思想价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
五、重难点
1、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2、难点:探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形成的原因与影响。
六、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图表演示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同时采用指导阅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活跃课堂气氛。
七、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背景导入→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产生,首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
情景导入→ 在世界文明史上,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在古今泉州的这块土地上,李贽是一位可能被忽视,但不能被遗忘的大思想家。他就像一道闪电,掠过了400年前那片冥暗的夜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道永恒的印记!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发表的《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详见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编写的《中华英杰录》,也将李贽选为我国历史上83位英杰之一。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推进新课
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18,列出本节内容提纲。
1.李贽的离经叛道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问题情境1:从教材的各目标题来看,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各自思想的重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18。
问题情境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具体主张有哪些?他们的思想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自主学习1:李贽思想——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说教:人有正当的私欲,人伦物理。问题:教材介绍李贽用了一个词:离经叛道。请问李贽“离什么经,叛什么道”?他曾称自己为“异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异端”思想?
多媒体展示材料:“经”与“道”
材料一 道学家一般指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那些学者。唐朝时韩愈提出“道统论”,宣扬只有儒家的“先王之道”和“人意之道”才是正统思想,以此树立儒学在社会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并用来规范一切政治和道德行为。北宋以后,这种道统思想被理学家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行恶劣之人以此为幌子,为自己涂脂抹粉。由此,正直的学者就揭露他们的伪装面目。
材料二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师生互动:说李贽离经叛道,主要是指他的思想背离了传统儒学的正统。产生这样的思想与他的经历有关。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20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李贽生活经历的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李贽对自己的思想影响、处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明知道会被毁禁,但还要著述,明知道这样坚持,会命运多舛,但他还是宣讲,他以死表达了他的信念。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第五篇:2015-2016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案.doc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目标】
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那是一个遗憾相随的时代导入,通过当时东西方思想对比 引出明清情况。(课件1—3)
【讲述新课】学生阅读ppt5、6,概括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课件5---7)老师总结:
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经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盛行,束缚思想,阻碍进步;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开阔国人视野,注入新的生机。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特别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李贽及其“异端”思想:(课件8---12)教师简述李贽有关生平。
学生阅读ppt5、6,概括李贽主要思想: 老师讲解概括: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 道学家的虚伪;
(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
【合作探究】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老师总结:强调一分为二
(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3)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主观唯心的哲学思想;很多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的是假道学,对真道学还是肯定的;不能提出一套新的标准与封建正统标准相对抗)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课件13---17)
(一)1.教师简述黄宗羲有关生平: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其父为东林党名士,被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后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屡拒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代表作是《明夷待访录》。2.学生看书总结黄宗羲观点: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臣民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
d、限制君权的主张
②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
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老师点拨:对黄宗羲思想评价:
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②是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二)、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顾炎武生平:(学生讲)
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他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社会的危机,家境的窘迫,逐渐孕发为学以救世的思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2)主要思想:(老师点拨)
(A)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B)提出了“众治”的主张(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三、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王夫之的生平:(学生讲)
字而农,号姜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代,他关心国家大事,注重研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明亡,他在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匿于湘西山区,闭门著书。他著述甚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刊行的共70种。(2)主要思想:(老师点拨)
(A)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B)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C)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合作探究】(3)评价(1)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2)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合作探究】填表: 老师总结: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生平反宦官,抗清隐居著述作品《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王夫之江苏昆山人湖南衡阳人反宦官,抗清抗清隐居著述。隐居著述《天下郡国《读通鉴论》利病书》①抨击君主专制①倡导经世致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提出“天下为主用②事物是可认主张君为客”,以天下②把亡国和亡识的。③静止之法代一家之法天下相区分是相对的,运②农工商皆本动是绝对的明末清初人,参加抗清斗争,隐居著书立说;相同点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猛烈抨击君倡导经世致用朴素唯物论和不同点主专制制度和爱国精神辩证法思想
四、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学生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老师总结: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本课小结】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
2、继承: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继承:新思想体系。【板书设计】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二、李贽及其“异端”思想: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四、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