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11学年 公共管理教案.PPT.Convertor
公共管理学
开课寄语
一、自我介绍
名称&出产地、E-mail、QQ、Tel
二、教学目标
公共知识、公共思维、公共精神
学科研究意义、目标、方法和框架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三、评价方式
口勤、腿勤、笔勤、脑勤 公共管理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与理论 第一讲
公共管理学科大发展背景
一、改革方式
(社会变革方式:革命与改革)
渐进式:时间长,力度小,逐渐发展,不会出现动荡(优点),弱点:若遇到问题,改革会停止。
休克鱼式:突然改变,动荡较大。苏联解体40%的国民生产总值损失,通货膨胀几十倍
二、我国改革进程
1978年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 1982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001年 公共管理(政治)体制改革迫起
三、迫起表现及原因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收入差距过大)
取消农业税(城乡差距过大)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内陆沿海差距过大引发民族、宗教、统一、战略、经济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下岗职工、教育,医疗,房价三座大山、价值观扭曲、)
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缺乏、环保问题凸显)改革深入方向:
经济运行规范化
行政体制改革
社会保障完善
宪政民主政治
可持续发展
四、现象与变化
人物:经济学(樊刚,历以宁,吴敬琏) 政治学(张成福,王沪宁)政府职能的转化: 宏观调控(微观)、社会管理(经济)、公共服务(管制)公共管理呼之欲出:非营利性组织、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 Tips:
改革两种方式分别是什么? 我国改革深入方向是什么?
下课啦!
一、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发展历程
为什么不是公共管理学(TQ)行政学研究早期(19世纪末以前):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国家活动分为议事、执行和审判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宪政、三权分立、自由(民权)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 1865年,斯坦因“行政学”:
融汇社会学、政治学、财政学、宪法与行政法、行政组织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研究行政现象
事实上学者们主要围绕行政法研究
※早期行政学研究出于政治分权监督和法治行政的社会需求
宪政: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1887年,威尔逊《行政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1900年,古德诺《政治与行政》(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政治与行政二分论”
行政管理范式兴起
(范式的涵义)(TQ)※ “Pubic Administration”的由来
※“Administration”和“Management”区别:语义重叠、层次不同、色彩不同
※ 行政管理范式外延:政府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
(范式:指在一段时间内共同体成员所公认的那些信念、途径、技术和方法等集合,它为实践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公共”行政(20世纪50~70年代)(“Public ”Administration):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1961年,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1954年,萨缪尔森则《财政支出的纯理论》
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
※这些理论逐步完善成为公共行政实践与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渊源
新公共行政理论(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将公共价值、社会公平、公民参与和积极回应等理念注入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当中。
※ “公共性”(Public)日益重视,“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并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
公共管理(20世纪80年代至今)(Public Management):
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
一组信条或实践所构建优良的管理将是治疗较为宽泛的经济与社会病疾的良药
※管理主义是古立克POSDCORB管理原则的新装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技术运用于公共服务部门
※ 新公共管理运动促使公共管理范式兴起
※ 国外沿用公共行政学称谓,视公共管理为新近范式 新公共服务理论(New Public Service):
组织与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民主治理模式是基于社会连带关系与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基于物质激励;提出 “参与式国家”的政府治理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人依自利性做出选择——“政治”经济学,“经济人”防范、“公众偏好”汇聚、“政治决策”程序、“利益集团”博弈等体现公民参与或选择。治理理论(Governance)
主张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改造、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善治理论完善与实践
建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使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需要。
※ 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促使公共管理范式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我国公共管理学发展历程
学科跳跃式发展:
“行政学”/“公共行政学”(30~50)
“行政管理”(80~90)
“公共管理”(1997~)
※
“行政学”弃用、行政管理成为公共管理分支学科,公共管理学诞生
※ 我国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国外公共行政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Tips:
公共管理范式的含义是什么? 公共管理学名称的缘由是什么? 下课啦!
一、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阿伦特(生平)
劳动(labor)——私人领域(小农经济,自然条件生产)
工作(work)——社会领域(交换经济,摩登时代产物、“雌雄同体的领域 ”,“市民社会”,本质更高效的生产)
第三讲
公共管理学基本理论
行动(action)——公共领域(公民通过言论自由参与政治、展现自我和实现人生的意义)
※“公共领域”赋予人们生命的意义
※真正政治是人们交互行动和自由交流的活动
※反对非政治的私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政党国家化(极权主义)的合法性蔓延
※防止现代性下(孤立的追逐物欲满足的“原子”般的个人)极权主义(群众运动、宣传与恐怖、组织)的产生
※主张古典共和主义:建立公民参与、自由言论、审议式的民主体制 哈巴马斯:
公共领域:介于私人与官方之间
个体及其社团可进行自主交往和自由辩论的一种非官方的批判领域。
公众通过在这一领域的合理交往形成公共意志、公共观点、公共舆论。
重视各种媒体(尤其网络媒体)的在公共领域的作用 公共领域的存在前提:
公共议题
体制化的空间和法律保障
展开公共辩论的空间
理性的,非支配性的辩论
一般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狭义:阿伦特、哈贝马斯
广义:公共性的产品或劳务的生产与提供都应视为公共领域范围
二、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本义:公民团体或共同体
古典:政治社会(亚氏)、国家政治(孟氏),与自然状态相对应
发展:“国家与社会二分法”提出市民社会(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私人自主的公共领域)(黑格尔、马克思)
转型:依据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分模式,将经济领域从中分离出来,专指社会其他公共领域
一般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狭义:古典、发展、转型
广义: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公民可以自主自治的社会 公民社会的要素:
私人领域:充分的自主权和隐私权
公共领域:充分言论自由、展现自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和处理的空间
社会运动:可以为捍卫私域和私人公共领域自主发展的合法权利不受经济系统和国家的侵犯为目标的单一主题的抗议运动
公民社会组织(核心要素)
公民社会组织(核心要素):
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组织 公民社会价值或原则:
契约、法治、自治、志愿的价值
人本、多元、公开、参与的原则
※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手段,提高其参与能力和水平。
※其愈发达,公民自治水平愈高,愈利于社会良性互动与繁荣发展 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认识。Tips:
公共领域的含义是什么? 公民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下课啦!
一、公共性(Public)
(内涵和外延含义)(TQ)
内涵:某个社会或地区的全体成员基本的、共同的需求属性
外延:公有的、公众的、公益的、公用的(SE)第四讲
公共性
公共性(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实现:
公平(机会)
公正(态度)
公开(过程)
二、公共需要——本源
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涵义:具有公共性的需要
外延: 安全、经济、公用、保障、救济、公有、人权(不断变化中)
三、公共利益——动机
利益: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
物质利益、精神利益
涵义:能够满足公共需要的事物
四、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
事务:为满足需要,受利益驱动的活动
私人事务、公共事务
涵义:以满足公共需要,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活动
外延:追求公共利益、解决公共问题的一切活动
公共事务的内容:(P8)
1)政治事务。
2)经济事务。
3)非政治、非经济事务(狭义)
公共事务的特征:
公共性:公益性、基础性、长远性
非营利性:需要付费,但不以营利为目的(非盈利性、非嬴利性)
阶级性 : 为一定利益集团服务
课后视听:
观看《王浦劬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思考》视频材料(附演讲提要)作业1:
结合已学知识,谈下你对公共性的认识。Tips:
什么是公共性?
什么是公共事务及其分类? ※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的基础
一、公共权力的涵义
内涵: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权力转移:氏族国家社会
形成机理:公民权利让渡
(特征:综合性、约束性、阶级性、多向性、反向性)公共权力
二、基本形式
强制性权力、非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应具有合理性
※非强制性权力亦有暴力性
(公共权力的异化)
三、运行机理
赋权:代议制民主制度
分配:横向(制衡,非配合)
纵向(自治,非授权)
控制:权力制衡、公众监督 Tips:
什么是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下课啦!
※公共事务界定的分析工具和标准
一、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和劳务
二、公共产品界定(萨谬尔森)
非排他性(受益上):无法排除(国防)、不经济(路灯)和外溢性(教育)
非竞争性(消费上):边际生产成本为零(灯塔);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气象)第五讲 公共产品
推论1:公共产品的消费和生产不同于私人产品(规模效应、费用摊派、消除“免费搭便车”。)
推论2:产品经济属性随客观环境条件改变;
推论3:很多公共产品只存在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推论4:是否为公共产品取决于制度安排
三、准公共产品:
涵义: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充分性的公共产品。
特征:具有生产上(电信)或消费(教育)上的正外部性 准公共产品的分类:
1)具有非排他性,但非竞争性不充分:教育(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SE)
2)具有非竞争性,但非排他性不充分:公园(SE)
3)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均不充分:影视(SE)
准公共产品分布:见P25图
四、公共产品的分类
社会总产品分类(P20图)
1、纯公共产品类: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等。
2、准公共产品类: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及基础设施。
※ 纯—大量的准公共产品—私
※区域:
全国性、地方性 作业2:
尝试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城市道路的社会产品属性。Tips:
公共产品的特征是什么?
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区别是什么? 下课啦!
一、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
数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渐强 渐强 混合 人类科学文化知识 物理↔ 哲学 化学↔ 生物↔ 经济↔ 管理↔ 法律↔ 文史↔
※管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含专家和专业介绍)第六讲 公共管理学科巡礼 管理学(学科部门)管理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农业管理 军事管理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金融学 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二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 土地资源管理 社会工作 物业管理
公共政策
二、公共管理学科理论框架
1、理论基础:公共领域、公民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产品等理论
2、学科目标:
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2、管理对象:公共产品
3、管理范围:公共事务
4、管理主体:公共组织
5、管理性质:社会管理
三、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法
1、实践抽象法
(理论与经验关系:普适/单
一、稳定/不稳定、抽象/具体)
2、实体分析法(解剖麻雀)
3、案例分析法(SARA案例)
4、比较分析法(中外住房制度)
5、实验法(城市公交规划)
四、公共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1、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2、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变革
3、促进新型的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形成4、促进社会社会和谐的构建
(美与德、苏、日、中的比较;政治文明、经济强大、文化向往、制度可靠;美三大法宝:科技、军事、粮食;制度合理,《历史的终结》;拯救世界为己任;奥巴马的就职演说)Tips: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公共管理实践与研究意义何在? 下课啦!公共管理
第二部分
基本要素
一、公共组织涵义:
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公共利益,服务公众的组织
※组织性质不在于标榜什么,应依据组织目标和活动方式是否具有公共性判定(TE:私营医院)第七讲 公共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特征
1、组织目标增进公共利益
2、有公共权威性但受法律约束
3、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4、目标明确,评判标准模糊
(多元化,不似经济活动一元)
5、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6、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三、公共组织的分类
1)政府组织:主体和核心、官、强制性;
2)准政府组织:必要补充,半官(行业协会、消协)、部分强制性
3)非政府组织:必要补充、民、无强制性
非营利性组织 =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四、政府
政府产生: 止争论、自然论、社会契约论、社会分工论、阶级论
政府基本属性:统治性、社会性
政府基本职能:阶级统治、社会管理
(属性、功能与职能、性质、特征的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提供公共产品
消除外部性
调节收入及财产再分配
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五、非营利性组织
国家≠公民社会,两者相互补充
政府管理+社会自我管理
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
地位:公共管理社会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重要载体 非营利性组织作用
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承担者
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能力
提高公民化和民主化意识
※美:NPO(非营利性组织)、The Third Sector(第三部门)
英、欧、印:志愿组织、公益组织
东亚:社团组织
转型国家:公民社会组织
发展中国家: NGO(非政府组织)
(因各国历史、文化、法律不同)
※ “NPO”概念最为宽泛和普遍使用
六、当代我国非营利性组织问题及对策
1、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兴起
2、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不足
自身问题:身份不清、资金缺乏、内部组织不健全、行为缺乏代表性
外部问题:培养、管理、监督不足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3、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改革取向
培育角度:政社分开、资金资助
监管角度:完善法制、严格执行 Tips:
什么是公共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特征是什么? 作业3:
举出一个我国实际中运行的非营利性组织实例,简要说明它的组织目标、活动方式以及面临的困境。
实践作业
尝试组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了解组建流程以及运行方式。Tips:
什么是公共?
公共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下课啦!公共管理
第三部分
静态分析
一、公共管理环境的含义
含义:公共管理一切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积极因素、消极因素)
经典划分法:
自然环境(气候、地理、资源、人口)
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其他)
其他划分法:层次、国别
※对环境认识目的在于更好的决策 第八讲 公共管理环境
二、自然环境
1、气候:供暖、水利、防灾
2、地理:交通
3、资源:石油、矿藏
3、人口:数量、分布、结构、迁徙、家庭状况
三、社会环境
1、政治环境:
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关系
2、经济环境:
生产力发展水平(信息化技术、经济总量,影响管理范围、能力和效率)
经济体制(经济参与主体及其参与方式和关系,影响管理制度、行为特征)
※ 影响高层决策,税收(税率)与公共产品供求数量和质量的最佳平衡
3、文化环境(重点)
含义:传统思想习惯、道德风俗、宗教等文化因素导致人们对公共管理的认知和理解、价值取向、方式选择
特征:历史传承性、时代流行性
公共管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1、传统政治文化:集权与分权(自治)、独裁与民主、人治与法治
2、管理主体文化:
管理者价值取向
(父母官、管本位、考公务员热)
3、公众公共管理文化:
公众的公共意识
对公共事务参与热情、参与程度
对公共管理认知程度、行为倾向、评价基准
(包青天,顺民、人民、公民、纳税人)
官本位、考公务员热
官本位的表现(因)
1、地位高: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唯上不唯下
2、官官相互:互相利用,相互包庇
3、特权化: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穷不敌富,富不敌官 考公务员热(果):
国考、现代科举、范进和孔乙己、分配制度出现问题 案例:美元上的头像
美元上的头像都是谁?他们又代表了什么?什么是清教徒?(虔诚、教育、俭朴、创业、奋斗、拯救世界)宗教与迷信的区别是什么?(迷信就是“贿赂神仙”)
※公共管理方式受文化因素,特别是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和宗教影响
※我们需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理念重建我国公共管理价值体系
4、其他(社会环境因素):
公共关系:管理者之间,其与公众
国际环境:人权、人性化、低碳
※环境决定、制约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要适应环境,并促使环境改变(两者辨证关系)
※ 自然环境应付性管理为主,人文环境可以一定的创造性管理 Tips:
影响公共管理的文化因素包括什么? 下课啦!
第九讲 课堂视听
(一)观看《大国崛起(新国新梦)》、《大国崛起(危局新政)》视频材料。
PS: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课啦!
观片反思与启示:
1、虚假繁荣(市场失灵,自由过度,需要国家调控;
2、扒粪运动(历时20年);
3、解放黑奴(自由与平等);
4、自治、分权与民主(自治基因);
5、发战争财(孤立主义、韬光养晦);
6、专利制度(创新环境);
7、美国精神(梦想、冒险、不屈);
8、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9、中美发展历程相似(矿难、垄断、食品安全,监管);
10、宪政(制宪会议);
11、宗教(清教徒)
(原则、目标、理念、宗旨、路线、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公共管理原则含义:
围绕公共性的基本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规范和引导管理主体的行为,保证公共管理目标实现。
第十讲 公共管理原则
一、公众为本原则
公众为本:以全体社会 公众的共同利益为本
二、服务原则
公共管理的本质和立足点是服务。
让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达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三、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在公共管理中,必须社会效益为先,首先解决公平问题。
社会效益:保证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分配。
※经济管理讲效率,社会管理讲公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四、市场化原则
市场化可循的路径:
1、调整公共管理主体系统尤其是政府管理系统。
2、在具体操作上,通过管理理念和管理职能输出方式市场化的改革。
※市场化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食堂饭菜质量问题)
五、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的重点:
1、从宪政的角度讲,公共管理主体特别是政府应受到严格的立法和司法的法律监督。
2、从具体操作角度讲,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程序,不得超出法律权限并且歪曲法律原意。Tips:
如何做到公众为本原则?
如何理解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一、公共管理模式演变
保守模式: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亚当·斯密理论——“守夜人”(国防、防止相互戕害、保护私有财产和市场秩序)(注:亚当斯密或许被误解)
干预模式:20世纪30年代~80年代,政府全面干预、垄断公共事务(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公共管理模式
政府与市场关系:市场失灵(马克思)、政府失败(机构膨胀、财政赤字、效率低下、腐败寻租),但不可相互替代(还存在灰色地带)
市场模式:20世纪80年代至今,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新公共行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
二、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
涵义: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主体构成及其相互间关系。
实质:政府、市场、社会如何分工
五、现代公共管理模式
1、需求、投资、管理主体多元化
2、政府主导和统筹(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规划和支持)
3、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
4、法制化和规范化(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支出)Tips:
公共管理模式的本质是什么?
市场可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机理是什么? 现代公共管理模式是什么?
一、行政方式
二、经济方式
三、法律方式
四、教育与心理方式
五、公共合同
定义: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协议
表现:服务外包、服务购买 公共管理方式
六、公共管理方式运用特点
基本分类:刚性方式、柔性方式(宣传、说服等非强制管理手段)
运用原则:
1、多种方式综合使用(系统化)
2、经济方式、法律方式重点使用
3、刚性方式变柔性方式
4、公民参与提高质量(民主化)
5、高科技化提高效率 Tips:
公共管理的方式包括哪些?
公共管理方式运用原则是什么? 下课啦!
公共管理
第三部分
动态分析 课堂讨论:
小张同学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总是强调需要有较强的项目推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小张不清楚这些具体指什么,你能告诉他答案吗? ※任何管理过程职能都是类似的,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它们含义是什么?SQ)
一、计划职能
含义:将个体或组织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目标和目标实现途径做出预先筹划和安排,并将之转化为管理文件 第十一讲 公共管理职能
二、组织职能
含义及步骤
分解目标组建机构配置资源划分权责(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三、指挥职能
含义:运用科学的手段、合理的制度或者凭借权威的使组织成员能够统一意志和行动,积极履行职责,从而实现组织的计划目标
四、协调功能
含义:
对内增强沟通、增进配合、消除误会;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际关系处理
协调的根本——沟通
(谈一下!从生意、工作到生活)
五、控制职能
含义 :
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Tips: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含义? 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公共产品的住房产品包括商品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它们的生产与提供模式有什么不同呢? 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的基本组合模式
一、基本组合模式
1、案例中的房屋分属何种模式?
2、采用何种模式主要考量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举例说明)
管理效率、资金来源
3、请说出现实中你所看到或想到的采用不同模式的实例。
二、当代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1、公共提供
完全政府无偿提供
2、市场提供
私人生产和提供,通过收费回收成本,政府进行统筹管理
3、混合提供
补贴+收费:政府经营,政府补贴、私人经营,政府采购
三、企业公共投资
目的:不是做“慈善”,而是为了在限定条件下的营利
表现:公共企业(SE)趋势为上市公司化、民营化、逆市场化趋势 融资方式:BOT、BOOT、BOO BOT的新变形还有BT、DBT、DBTO、BLT(Lease,租赁)等新形式
※配置效率分析目的在于使我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配置效率的含义
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
在有限的资源要素投入下,通过最佳的组合方式,可以达到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数量或服务的质量最优。
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
资源分配的最理想状态,即假定人群和可分配的资源不变条件下,已不存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的可能。
※故配置效率又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某种经济境况下如果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交换,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而不会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
※帕累托改进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此时资源配置就达到配置效率。
一、具有非竞争性和一定排他性的公共产品配置效率分析(以桥梁为例)公共产生,公共提供
私人产生,市场提供 私人产生,混合提供
二、具有非排他性和一定的竞争性公共产品配置效率分析(以教育为例)私人产生,市场提供 公共产生,公共提供 混合提供
下课啦!
一、涵义
本质一种公共责任,其特征在于体现追求公共性及相应效率 第十二讲 公共管理责任
你认为公共责任具体表现有那些,请举例说明?SE 观点:
国外有关公共责任(accountability)有三层意思:
在行为实施之前,公共责任是一种职责(responsibility),负责任意味着具有高度的职责感和义务感——行为主体在行使权力之前就明确公共权力所追求的公共目标
在行为实施之中,公共责任表现为主动述职或自觉接受监督(answerability),受外界评判机构的控制并向其汇报、解释、说明原因、反映情况、承担义务和提供账目等。在行为实施之后,公共责任是一种评判并对不当行为承担责任(liability),撤销或纠正错误的行为和决策,惩罚造成失误的决策者和错误行为的执行者,并对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二、公共管理责任控制机制
含义:实现责任的一套制度安排或确保责任实现的途径
1、行政控制机制
科层制
行政监督检查
行政监察
审计
行政复议
“双规”、“双限”、“双开”
2、立法控制机制
立法明确公共责任(SE)
构建责任型政府(议会制、总统制、人大制)
3、司法控制机制
行政诉讼
案例:110不出警被诉案
行政赔偿
案例:规划更改造成损失赔偿案
4、公民参与控制机制
听证会制度
民意调查制度
专业委员会咨询审议制度
相关群体或公民建议制度
弱势群体申诉或救济制度
案例:我国上访制度的困境
5、信息公开控制机制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官员配偶子女就业及财产公开制度 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行政决策信息公开制度
行政执行信息公开制度
行政效果信息公开制度
财政预算公开制度
会议公开制度
6、其他控制机制
媒体舆论监督机制
问责制
引咎辞职制
※前三种机制是基本的、传统机制,但是没有民意的体现,驱动力不足,特别是在我国“议行合一”的体制下容易出现“官官相互”的现象,后三种机制在我国承待发展。Tips:
公共责任表现为什么? 公共责任控制机制包括哪些?
一、公共管理伦理含义和价值
1、内容是什么?SQ
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追求善良、正义、公平、自由和和平
2、价值何在?
“跟着感觉走(价值观、良心、信念、道德、宗教信仰)”,自觉、自控、自省的作出正确选择作用 公共管理伦理
二、公共管理伦理的具体内涵 SQ
以人为本、民主与法治的意识、规则与公正的原则、责任与敬业的精神、服务与效率的观念、廉洁与诚信的品行等等
(“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公共管理伦理的建设
1、传统模式:
思想教育(好像超市促销)
开会培训(贪官讲的最好)
树立典型(一个导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好警察)
时代变迁,基本没用
2、应变模式:
完善责任控制机制:良心制度化,让责任与激励、惩罚正相关
改变教化内容: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公共管理理念、信念或宗教
改变评价标准:改变30年来的唯GDP论,改善贫富差距过大制度,创造人们多元信念追求的环境
Tips: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应变模式是什么? 下课啦!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党和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法规及制度的统称,主要包括:
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内容。(具体参见《公务员法》)第十三讲 我国公务员制度概述
二、在我国那些人员算公务员?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国家机关:政府(包括警察)、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军官
参公管理:党委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人民群众团体(妇联、消协)、部分事业单位(银监会)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特征是什么?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国家机关:政府(包括警察)、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军官
参公管理:党委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人民群众团体(妇联、消协)、部分事业单位(银监会)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特色是什么?
1、不搞“政治中立”
2、不搞“两官分途”
3、坚持“党管干部”
五、我国公务员任用原则是什么?
1、竞争原则
2、功绩原则
3、德才兼备原则
4、法制原则
5、党管干部原则
六、我国公务员能力标准是什么?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概括为九种:
政治鉴别能力
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七、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包括什么?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共科目考试大纲》
《行政能力测试及应试技巧》
《申论及应试技巧》
《申论万能八条_百度百科》
《“万能八条”解读玉树救灾》
《申论万能八条的使用“弊端”》
一、良好的政治素养。
能够以科学、客观和公允的态度分析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政治制度与行政治理模式的必要性
正确看待诸如地方自治、间接民主、普选制等政治现象的利弊
始终能够保持清晰的政治头脑和良好的政治鉴别力。第X2讲
公共管理人才特征
二、现代公共行政素养
具备公共精神
决策和行为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掌握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和科学方法
能够自律于公共行政职业道德及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
三、合理知识结构素养。
具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科技类等多学科知识体系
(特别要加强法学、经济学知识)
四、复合型职业能力
1)计划组织能力
2)文案写作能力
3)计算机应用能力
4)财务管理能力
5)调研分析能力
6)创新能力
7)良好外语能力
8)其他相关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和文体特长)
Tips:
公共管理人才特征是什么?
公共管理人才需要怎样的职业复合能力? 基本涵义
绩效管理:成绩和效果的管理,结果导向型,目标导向型
成因:政府管理变革所致;公共管理发展需要。
※责任控制机制是宏观环境,绩效管理是微观控制。
第十四讲 公共管理中的绩效管理 案例:
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缘起及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信息时代来领,美国政府却因传统预算模式、规制过多,效率低下面临着空前的管治危机。
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将绩效与部门预
算和个人激励挂钩。各部门依据管辖需要选取公共项目,进行绩效目标的确立和分解、绩效目标的实施、绩效目标的评估。(公共项目的目标管理:
目标体系、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要使政府各部门绩效管理成果能够相互比较并且可持续,就必须推行横向的绩效评估、绩效衡量、绩效追 踪措施。(标杆管理:确立各方面标杆、找出绩效差距、缩小差距)
政府部门绩效以外部评价为依据:社会指标评价,包括效率、效果、职责履行等因素(社会评价时要注意剔除惯性因素);公众满意评价可以通过民意调查、市场分析等手段获得,包括:生活水平、服务质量、选择自由 度提高来衡量。
虽然美国政府绩效管理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问题:职责泛化与重叠、避重就轻等。(“绩效管理悖论”:研究“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启示)
总之关于政府绩效管理问题美国政府走在了前面,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又该怎么办呢? Tips:
什么是绩效管理?
目标管理、标杆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绩效管理悖论”是什么?
一、公共管理体制
由法律地位、供给范围、组织形式、提供模式、调节控制和监督方式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公共管理体系
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二、我国近年来社会变化与转型
体制变革:“单位人”—“社会人”
科技进步:通信、互联网、地铁
社会进步:质量更高、范围更广
需求更多样
外延改变:传统+新增(民办学校)+新定位(收容所->救助站)
三、我国公共管理体制变革趋势:
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与方式
市场化同时注意弥补其的不足
强化公共性、非营利性的意识
公共权力在依法行使前提下合理的使用和受到监督
增强公民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及能力 Tips:
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趋势是什么?
关于人文科学需要搞清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有哲学家?
社会分工不同
社会科学传播什么?
水波式传播(摇旗呐喊)
社会科学研究什么?
思想启蒙(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来源和内容是什么?
复兴(创新)古希腊文化与精神
(思维过程、创新含义、创新过程)
文艺复兴的特点?
创新(螺旋式上升,古为今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中国需要文艺复兴盛唐文化?
创新、开放(通商、女权开放)、务实(胡服);叹长安城;走向衰落
※国家和民族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繁荣,更需要政治文明和科学文化能标榜世界(如同现在的美帝国)下课啦!
公共管理
第X部分
公共管理人才特征
一、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
1、小时候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崇高)
2、不要错把初等教育等同低等教育
二、大学的作用:
技能(人际,专业,组织等)
人生的过渡和缓冲
个人修养提高过程
第X1讲
对高等教育的一些见解和感悟
三、大学生活的认识
大一,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大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大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四、大学学习的认知
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五、大学文理科学习的区别
1,理工科学习辛苦,技术见长,好找工作,一生比较稳定。
2,文科学习轻闲,没有专长,不好找工作,但前途未卜。
文科要加强:口才,笔头,心智和体能。
六、大学要学什么:
知识:专业知识,英语,计算机等,构建倒“T”型知识结构
思维:层次:逻辑,推理,创新
过程:模拟,修正,重构
人格:善良,正义,坚韧
创新:创新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还包括管理模式、运营流程、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七、高等教育目标:
掌握基本的知识
提高思维能力
健全人格和价值观
强健体魄。
八、大学“五个一工程”:
一本好书、一位挚友、一位良师、一场柏拉图恋爱、一门专业课。
九、如何学习好一门课程
1、了解这门课程学习的意义、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2、浏览前言和目录掌握这门课程重点和框架(形成学习地图和坐标)
3、知识在脑海中应形成树状或图状结构(不能成线状或墙状结构)
4、亲其师,信其道
5、“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这些内容通常在课程的开始阶段。
第一课的价值:
知识在脑海中应形成树状或图状结构,不能成线状或墙状结构。
北大同学认为学习的是框架和范式。Tips:
大学学习是什么?
大学学习应该做什么? 下课啦!
第二篇:公共管理学教案.ppt.Convertor
公共管理学
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
讲授:吴湘玲
老师
xianglingw2000@yahoo.com.cn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黎民
主编
ISBN:7-04-012262-6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管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3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公共管理相关专业本科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管理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等请参见光盘中教学建议文件夹 目录
第一讲
绪论:什么是公共管理
第二讲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第三讲
公共管理的主体 第四讲
公共管理职能 第五讲
公共管理的过程 第六讲
公共管理的绩效 目录
第七讲
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 第八讲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 第九讲
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 第十讲
公共物品管理 第十一讲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第十二讲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第一讲
绪论:什么是公共管理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
一、公共管理的涵义
(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
“公共”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和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是公共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2.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1.管理
一般说来,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 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2.公共管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公共管理活动具体类型的“三分法”:
(1)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
(2)政府管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3)非政府组织管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3.公共管理学
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特点: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 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当前特点
(1)鲜明的实践导向性(2)理论上的包容性
(3)学科的年轻性
二、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
(一)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 理活动。
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见图1-1。
图1-1 公共管理主体结构图
(二)公共管理的对象
公共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各类公共事务。
(三)公共管理的资源和手段
公共部门最重要的资源是合法性。包括合法地组成公共组织和成为管理者,合法地进行管理,以及被管理者对管理者及其行为的认同。在公共管理的具体资源构成中,强制力和税收能力尤其重要。
公共管理的手段最基本的手段是制定和执行 公共政策。
(四)公共管理的环境
在公共管理的宏观环境分析中,人们用得较多的是以内容为标准而划分出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国际环境等。
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内容
公共管理学作为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从属于管理学科。但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体,除了与公共行政学学科的逻辑体系不同外,与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应有区别。
(二)公共管理学的前沿领域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公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B途径)。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与P途径的公共管理比较,目前B途径的公共管理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显得更有影响力。
作为同一的公共管理的不同组成部分,P途径和B途径的公共管理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的眼光并不局限有行政机关内部,而将关注的焦点放到公共部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上;它们都尊重政治因素在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它们都重视经验性的材料。
(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方法
2.实证方法
3.案例方法
第二节 4.系统方法 5.比较方法 6.数理方法
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
(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二、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
(一)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地扩大
(二)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
(三)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三、传统行政学的局限
(一)理论框架局限
(二)管理主体局限
(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第三节
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
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一)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二)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三)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
3.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二)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一)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4.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1.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2.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
4.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途径。第四节
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
(一)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
(二)公共管理学“亲市场”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
(二)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有力地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
第二讲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的管理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的经济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学的两个发展阶段
各国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重点分析管理学和当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影响。
一、管理理论
(一)古典学派理论
弗里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经 济”。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管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既可用于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二)行为学派理论
通过梅奥(J.E.Mayo)的著名霍桑实验,证实了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士气的高低。霍桑实验用“社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同 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
(三)决策学派理论
决策学派以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为开端。西蒙指出,决策在行政中处于中心地位,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的各个层面存在,但在领导高层尤为重要。
决策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Lindblom)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
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五)新管理主义理论
新管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信息革命背下产生的理论。
还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管理主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再造理论。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取得业绩的革命性进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
2.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存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网络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管理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
3.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这种组织由多个创造型团队构成,由于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愿景,所以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二、当代经济学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M.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经济与政治行为,从而拆除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传统壁垒。公共选择具有3个规定性:第一,集体性。
第二,规则性。第三,非市场性。
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在交易上存在着3个重要差别。
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3个理论启示。
(二)政府失败论
“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在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或非市场缺陷时所涉及的一个主题,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
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为什么政府干预会产生“负效应”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1.公共决策失效。
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治决策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效。
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2)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但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
(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
(4)选民的“短见效应”。
(5)选民的“理性而无知”。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1)缺乏竞争性压力。
(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缺乏监督信息。3.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
政府的内部性(internalities)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
以美国为例,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而在1949年占23%,1987年占34%。
4.政府的寻租活动。
寻租(Rent-seeking)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 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带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寻租是指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现代社会中的寻租活动,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以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因为它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它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间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政府失败论”对于公共管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具体表现为3点。
(三)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1.代理理论(Agent Theory)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委托—代理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典型的例子有雇主与雇员,律师与当事人,选民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
代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处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加上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偏离和冲突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委托方如何将代理人的行为限制在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范围内。它 所关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二是减少“代理成本”或由代理所引起的资源耗费;三是签订最优合同,防止双方尤其是代理方寻机违约为自己谋利。7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委托方如何将代理人的行为限制在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范围内。它所关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二是减少“代理成本”或由代理所引起的资源耗费;三是签订最优合同,防止双方尤其是代理方寻机违约为自己谋利。2.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费用理论,是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所谓交易费用是指所有与制度或组织的建立、变迁和使用有关的费用。交易费用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首先是由科斯(Ronal H.Coase)于1937年提出的。科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的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所花的费用。
科斯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科斯认为,企业从一个专业化的交易经济中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当企业出现以后,依靠价格纽带形成的交易关系,就被企业内的契约关系所代替,外部问题被“内部化”了。原有的市场交易以及由此导致的交易费用被企业内协调和组织费用所代替。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被看成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由此可见,在科斯的理论中,经济资源的配置机制既可以是市场又可以是企业,在市场上,经济资源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引导配置,在企业中,经济资源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进行计划配置。企业的起源就是由于组织协调比价格协调更为有效,即节约了交易费用。
当企业规模扩张达到某一边际点,即企业再多“内化”一项市场交易所引起的管理费用等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费用,静态均衡就实现了。这时,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规模边界也就确定下来。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历史并不长。1887年以前,公共管理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1887年后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比较而言,学术界倾向于用历史分期的方法来归纳公共管理的学科史。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我们倾向于先用欧文·休斯的标准做一级分期,而后再用其他标准对公共行政时期作二级分期。也就是说,公共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大时期。
对于公共行政时期,依据学科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不同,还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
公共行政学科关注的焦点贯穿始终的核心是政府机构的运行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公共管理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公共管理职能在政府与其它组织、其它方面(包括市场、社会)之间的分配,以及公共管理品质的提升。
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年代末)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1887-1960)。
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是处于西方国家从传统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型的阶段,行政或管理在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管理中的地位日渐上升。
1.就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来看,这一时期前后有变化。
2.在管理组织体制运行方式方面,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官僚制理论,同时先后流行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管理思想。
(二)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
1.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激烈的社会运动和美国人对越战的强烈不满,行政活动中的价值倾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3.从具体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来看,这一阶段的公共行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影响。
4.这一时期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大有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
二、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
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时期,与公共行政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
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
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
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新公共管理主要体现了企业管理途径(又称“B途径”)的公共管理理念。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一、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一)英国新右派的政府改革
主要特点:
(1)视民众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选择权。民众可以市场机制下,选择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
(2)创造市场或准市场的竞争机制。以众多的公共服务供给者取代单一的垄断供给者,通过纳入私部门来形成竞争机制。
(3)扩大个人及私部门的活动范围,使个人更能够自力更生,自愿性团体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增加私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政府机构则将注意力放在原先被视为不必要,但却是民众真正需要的服务上。
(4)将公共物品购买者的角色与供给者的角色分离开来,防止政府机构利用自己的裁判员地位,为自己谋得额外的好处。
(5)对于公共服务供给者与购买者的关系,强调用契约或半契约的方式来加以控制。
(6)由市场来检测绩效目标。在部门内,管理者对资源的支配运用必须与管理目标相结合,即管理者的目标在于实现目标,而对部门绩效的评判,则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
(7)弹性薪酬。即由实际的市场和绩效水平来决定薪酬,使薪酬待遇成为一项激励工具。
(二)美国的新治理
特征:
(1)强调与非营利组织建立联盟关系,采取与公、私部门合作生产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取代过去那种僵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2)鼓励民间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吸引并授权公民团体直接参与者公共方案的设计,并强调决策过程的分权化。
(3)强调公共行动的重点在于任务而非方案,在于实际的绩效而非预算的盲目投入,在于投资而非花费,在于认知顾客的需要而非政府机构自身,同时强调公共服务的品质而不仅仅是服务的效率。
(4)在手段上运用企业管理、授权、建立工作团队、运用市场机制、信息技术等新和管理方法。
(三)其它西方国家的实践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遵循下列9项原则:
(1)政府只能在那些非政府机构(如私人企业和志愿者团体)无效率和无效能时才能涉入其活动。
(2)一切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必须被改制为私部门公司。
(3)必须尽可能明确和清楚地界定政府各部门、皇家机构及每个官员的目标。(4)必须尽可能地把存在潜在冲突的职责安置在不同的机构中。
(5)内阁部长和各部执行长(Chief Executive)职责要明确,部长对选择方案负责,执行长则在最少干预下,对该方案的投入及产出负责。
(6)公共基金的使用包括购买政策须经辩论及市场竞争;公共基金服务的品质、数量和成本均须由购买者而不由生产者决定。
(7)制度设计必须使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获利最小化。
(8)治理结构应趋向于降低代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9)行政效率、顾客反应及决策权力的利益必须尽可能与执行紧密结合。
(四)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
综合各国行政改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可以总
结出以下具有共性的几点。
1.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减轻,而且探索出了一条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
2.为改革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3.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作出调整,主要做法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依据社会需求的优先次序实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使执行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必要的优质社会服务上。
4.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
5.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要想真正做到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
(五)当前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动向
1.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作公共选择。虽然在实践上依然更多地偏向于政府,但更多的市场,更小而有效的政府已经成为西方各国乃至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并继续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指导思想。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在美国等国家转化为一场重塑政府的运动。虽然在削减
社会福利支出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有的国家甚至有些回潮,但是在放松管制,公共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公共领域的内部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实践变成了一场重塑政府运动。20世纪80年代强调采用信息技术,90年代开始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革原有的工作程序、组织等结构方面的问题。
4.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政策制定能力的提高和政策执行效率的改善,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了强化政府政策执行部门自主权的改革,从而重新塑造了政治(政策)与行政(执行)之间的关系。
二、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一)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
1.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主题创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
2.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
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显现出对市场的回归,90年代则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政府权力、职能和责任的全面退却。政府从社会制高点上后撤,是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有人认为,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人们也在政府取向和市场取向之间左右摇摆,而新公共管理只不过表明这次钟摆又一次摆向市场而已。但更多的人认为,基于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全球化的深刻变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公共管理体现了这种新的关系格局,并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3.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
政府与市场关系新格局的形成,关键是由政府职能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引起的。这种转变就是政府由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人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在公共管理中,这种转变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二)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
新公共管理在化解西方政府运行面临的问题或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特色,集中体现在“谁来管理”以及“如何管理”(目前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如何管理)这两个方面。在“谁来管理”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认为,与市场相比,政府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因而,以往由政府垄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切基本方面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政府应该全面后撤,只做那些只能由自己做、同时又有能力做好的事情,而把那些社会有能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尽可能地交给社会,让社会实现自我管理。如何实现传统的政府职能向社会的转移?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将政策职能(掌舵)与管理职能(划桨)分开。
在政府“如何进行管理”的方面,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2.政府服务以顾客为导向。
3.由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
4.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
5.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施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
6.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密切互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相互渗透。
7.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困难与受到的批评
1.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
2.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Market fundamentalism)。
(四)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
四方面的启示:
1.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或公共物品基本上由政府提供)的局面;
2.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4.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第三讲
公共管理的主体 学习要点:
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公共组织的基本结构
公共组织的类型和作用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领导方式
公共组织的变革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主体(1):组织
一、公共组织的概念
(一)组织
所谓组织,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简单地说,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体系。
(二)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此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与其它社会组织一样,构成公共组织的要素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大类。
1.物质要素
(1)人员。
(2)经费。
(3)物资设备
2.精神要素
(1)目标。
(2)责权结构。
(3)人际关系。
二、公共组织的性质
(一)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1.活动的目的不同。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 会中的相关利益者服务。公共组织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它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国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
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3.管理对象不同。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对于本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则无权干涉。而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则可以是整个社会,对其职权范围内的管理措施,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
4.活动的依据不同。非公共组织主要服从商品买卖的价值规律,以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为活动依据,其权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平等的契约关系之上。公共组织则以国家强制权力为活动依据,以国家法律作为活动的依据和准绳。依法管理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特点。
(二)公共组织的性质
1.社会性。
2.权威性。
3.法制性。
4.系统性。
5.主动性。
三、公共组织的结构
(一)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公共组织纵向结构分工的职责分配关系是:最高层次的公共组织为决策层,负责制定本部门行政的总目标、总方针、总政策和总的实际方案,最高层次的公共组织,是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的公共组织。中层公共组织为协调指挥层,负责执行本部门最高公共组织制定的总决策、目标、方针和政策,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具体工作对象的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等实施工作中层公共组织为半封闭半开放系统。中层公共组织的实施方案,在中层公共组织的协调、指挥之下,负责具体的带技术操作性的工作。其组织基本为封闭型,采用什么技术方法执行任务,纯属公共组织内部问题。基层公共组织为技术操作层,其任务是执行中层公共组织的实施方案,在中层公共组织的协调、指挥之下,负责具体的带技术操作性的工作。其组织基本为封闭型,采用什么技术方法执行任务,纯属公共组织内部问题。
公共组织纵向结构形成的公共组织层级制,在公共组织运行中有其优缺点。
优点:
(1)分层负责,使各级政府在各自管辖地域范围内,能做到事权集中,统一指挥;
(2)行动迅速,能及时地根据本地情况做出决策,就地组织实施,并有利于就地监督、控制;
(3)能发挥各个层级公共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主动开展工作;(4)各层级行政首长负责全面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的管理人才。缺点:
(1)各层级行政首长管辖事务过多,责重事繁,难于事事精通;
(2)容易形成地方的块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容易形成地方主义,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宏观控制。
(二)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
1.按业务性质分工
按业务性质分工,是指按公共管理的业务性质异同来组成公共组织单位。例如:财
政、外交等均为不同的业务,就以此为基础,设置不同的单位。
优点:
(1)符合分工专业化的原则。每个部门只负责某一项业务工作,有利于工作人员熟悉本专业工作,以提高管理效率。
(2)有利于统一管理业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一性质的业务由同一单位管理,使公共组织易于统一同一性质业务的方针、政策、法规,避免政出多门的混乱状态。(3)体现事权一致的原则,便于协调。
缺点:
(1)业务事权过于集中,容易形成条条分割,利于不同业务性质工作之间的合作、协调。
(2)分工过细,易造成部门林立。
(3)有些业务性质混淆不清,不易作出明确的划分,易产生组织冲突。2.按管理程序分工
按管理程序分工,是指按公共管理工作过程的程序不同来分别设置公共组织部门。公共管理过程有咨询、决策、执行、信息反馈和监督等环节,根据这些程序划分咨询部门、领导决策部门、执行部门、信息部门和监督部门等。优点:
(1)注重公共管理工作的技术方法,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
(2)由于从事该项工作采用同样的技术设备、工作程序,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3)使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程序有专门机构去完成,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整体效能。缺点:
(1)工作人员易产生重技术、轻政策,重过程、轻目的的倾向;
(2)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对那些有较大独立性的程序才可以设置部门,而多数工作程序则无法独立出来。3.按管理对象分工
按管理对象分工是指按公共组织服务的人群、财物为对象进行的部门设置。这一 分工方式最常见的是政府经济行业主管部门的设置。如农业部、铁道部、交通部,均是按不同对象类别实行分部管理。
优点:
(1)根据服务对象分工,可使公共组织统筹考虑,满足其管理对象的需要。
(2)群众对公共组织的职责一目了然,易于沟通和监督
缺点:
(1)随着管理的对象日益增多,势必导致公共组织部门林立,不利于精简节约。
(2)容易忽视甚至割裂管理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可能产生综合性的工作无人管理的现象。
(3)容易造成本位主义,考虑问题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有碍于整体的利益。
(4)按服务对象划分部门往往与按业务性质划分部门发生重复、交叉关系,可能出现互相推诿责任、踢皮球的情况,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公共组织的主要结构形式
1.直线制。
2.职能制
3.直线职能制。
4.矩阵制。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类型与作用
一、政府
(一)政府的概念
在国际法意义上,政府是主权国家的要件之一,它指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合法代表者,它是主权国家的代理者。
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人民; 二是必须有定居的土地,流浪的民族不是国家;
三是必须有一个政府,有一个或更多的人来代表人民,并且按照本国的法律进行统治。政治学中的政府,是统治集团借以实现其统治意志的政治统治机关。政府是国家实体的一部分,是政治组织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行政学意义上,政府则专指根据官僚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学一般将政府视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它与一般的社会组织如家庭相比,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综上所述,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政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国家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机关。其中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行政机关负责执行法律,司法机关负责运用法律审判案件。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这里所研究的对象主要就是狭义的政府。二)政府的主要类型
现代国家的政府有三种主要形式:
1.总统制政府
总统制是以总统为政府首脑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行政权力集于总统一身,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行政机关首脑。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其政府机关较彻底地采用了三权分立原则。其中,总统是国家机构中的主要部分,由选举产生,拥有实权。美国是这种体制的典型代表。2.内阁制政府
这是一种在形式上由国家元首负责,实质上由政府总理负责的政府体制。在内阁 制国家中,国家元首不负实际责任,没有行政实权。总理担负实际行政责任,并握有行政实权。
3.委员会制政府
委员会制,或称合议制政府的职权不是由一个行政首长行使,而是由一个委员会集体行使。
二、非营利组织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与非营利性组织的有关定义很多,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组织”、“民间组织 ”、“免税组织”等等。
我们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公众的非官方性公共组织。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类型
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来看,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分类如下:
宗教性组织。包括教会、教会的联合组织、协会,福音传道运动。
社会性组织。包括奉献俱乐部、友爱团体。
文化性组织。包括美术馆、博物馆、交响乐团、歌剧团、美术联盟、动物园。
学术性组织。包括私立学校、私立大学、研究机构。保护性组织。包括同行业者联合会、工会。
政治性组织。包括政党、政治后援集团。
慈善性组织。包括私立福利团体、私立财团、慈善医院、老人院、看护中心。
社会运动组织。包括和平运动集团、家族计划推进组织、环境保护组织、人权运动组织、消费者运动组织、女权运动组织,犯罪扑灭运动组织。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参照国际惯例,可以从管理体制和功能两个角度对我国的非营利 组织进行具体分析。
一方面,按照管理体制,可划分为公办的非营利组织与民办的非营利组织。公办的非营利组织是指由政府主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推进社会公益事业为宗旨的社会组织。从层次角度而言,还可分为中央、地方以及基层政府主办的非营利组织。在某种意义 上,政府也属于广义的非营利组织。民办的非营利组织是指由民间主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机构。民办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
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各种慈善会、慈善基金会。
社会福利机构。如民间兴办的老年福利院、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公寓、医疗康复中心、文化体育设施、孤儿院、儿童健康娱乐中心。
文化教育事业。如各类民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中专、中学、小学、幼儿园,等等。财团(基金会)机构。这是通过接受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政援助或者个人委托的专项基金,而成立的财团(基金会),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等等。
群众团体。这是由群众自愿组合而成立的各种团体,如同学会、老乡会、动物保护协会、球迷协会,等等。
三、公共组织的作用
(一)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主体
(二)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支点
(三)公共组织汇集和放大了管理人员的力量 第三节 公共管理的主体(2):个人
一、公共组织中的领导者
(一)领导与领导者
“领导”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领导活动,即指挥、带领、引导、鼓励和影响下 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二是指领导者,即担任某项领导职责、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施领导过程的个人或集团。理解领导的含义必须把握三点:
(1)领导必须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否则就不成其为领导。
(2)领导者拥有影响被领导者的能力或力量。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被领导者达到组织的目标。
领导者的影响力可以分为两种:
1.权力性影响力。这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与资历等所构成的,其特点是对部属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与不可抗拒性,以外推力的形式发挥作用,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作用是有限的。
2.非权力性影响力。它与法定权力无关,是由领导者自身的因素所产生的,并非外界所赋予 的。其特点是自然形成,比权力影响力具有更大的影响,起着权力影响力所起不到的作用。
公共管理学还从另外的角度研究领导者的行为,这就是权力基础或者说基础性权力问题。一般来说,领导者的权力基础或基础性权力有5种,即合法权,惩罚权,奖励权,模范权,专长权。
(二)领导者的素质
优秀的公共组织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文化知识、杰出的领导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
2.文化知识素质
3.领导能力素质
4.心理素质
5.身体素质
(三)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大体上有4种类型:
1.集权型领导方式,2.民主型领导方式,3.放任型领导方式,指领导者撒手不管,下属享有完全自由,领导者完全放弃领导职责。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领导方式。
4.“无为而治”型领导方式,对于上述领导方式的运用,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标准。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F.E.Fiedler)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理论。权变理论关注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该理论认为,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可能到处都适用,有效的领导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E = f(L,F,S)
其中:E——领导的有效性
L——领导者
F——被领导者
S——环境
f——函数关系
即领导工作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的特征和环境的函数。
二、公共组织中的一般管理者
(一)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者与领导者是有区别的: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相反,领导者则既可能是被任命的,也可能是从一个群体中自然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二)管理者的主要类型与职责
根据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地位与作用的差异,可以将公共组织中的管理者划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与参谋人员等不同角色。
三、被管理者
(一)作为被管理者的公共组织成员
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静态划分
2.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动态划分
(二)作为被管理者的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从几个方面影响着公共管理:
社会公众的利益是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产生与存在的基础。
社会公众的意见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合法性程度。
社会公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着公共组织的结构设计。
社会公众的素质影响着公共管理方式的选择。第四节
传统公共组织的困境与变革
一、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科层制(或译官僚 制)理论,是其庞大的政治社会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 17
靠权威来维持的,而合法的权威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基于习俗惯例的传统型权威;二是基于领袖个人超凡魅力的超人型权威;三是基于理性法规的法理型权威。他指出每一种权威各有其理想的组织,而科层制则是与法理型权威最适宜的组织形式。
(二)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具体而言,在公共组织的管理中,科层制方法的主要方法(特征)是:
1.组织标准化。为了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科层制管理在组织中推行标准 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效。包括3个方面:(1)分工专业化。(2)工作指标 化。(3)人员统一化。
2.工作秩序化。秩序是一切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层制管理方法强调在公 共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相关组织之间互相协调,密切 配合,形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工作流。它要求理顺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包括命令服从关系、信息沟通关系、意见反映与反馈关系等。
3.管理规范化。科层制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干扰。包括:
(1)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坚决排斥一切人为的、情感的、偶然的因素,尤其是排斥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
(2)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平等感和公平感。
(3)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使各个成员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和冲突。
(4)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依据进行奖惩,公正、客观、合理地处理问题。
3.管理规范化。包括:
(1)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坚决排斥一切人为的、情感 的、偶然的因素,尤其是排斥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
(2)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平等感和公平感。
(3)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使各个成员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和冲突。
(4)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依据进行奖惩,公正、客观、合理地处理问题。
二、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困境
(一)对传统科层制理论的评述
传统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贡献:
首先,把专业化分工原理广泛地引入组织管理之中,提出了职能化(专业化)管 理的原理,为构造科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奠定了一般的原则基础。
其次,总结概括出管理的基本原理,提出建立理性组织结构的依据,力图构建高效的等级制组织。
第三,倡导“理性化-法律化”的组织形态,强调组织的运作应以法律为规范。总之,传统科层制组织的研究者们所追求的理想组织是一个目标明确,专业分工,指挥统一,层级节制,幅度适中,权责相称,协调 一致,法规完备,高效合理的组织体系。不足表现为:
第一,他们只研究了公共组织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面的研究。他们关注的重点是组织的结构,以及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层级节制的体系,如何订立法令规章及工作标准等,未看到如果法规、制度失之繁琐,可能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他们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面的需求的研究。把人简单视为生产工具与经济动物,忽视人的尊严与价值。
第三,他们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没有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二)科层制组织的内在缺陷
1.科层制管理造就了一种刚性的官僚系统,就象一部机器,没有灵活性和主动 精神,只有齿轮之间的被动运转。
2.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忽视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排除了竞争的必要与可能,组织成员照章办事,默守陈规,以至造成得过且过、不负责任。
4.依靠条块分割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导致机构不断膨 胀,职能交叉重叠。科层制曾经意味着组织方式的理性和效率。它给公共组织带来的逻辑规范,与装配流水线给工厂带来的逻辑规范一样,十分稳定、公平和精确。但是,公共组织的科层制,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官僚体制,它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和等级节制的指挥系统,导致 中央集权、层次繁多、行动迟缓的弊端。如果环境稳定,任务简单明确,社会需求单一雷同,那么传统的官僚体制还是可以胜任的。然而,在新兴的信息社会,人的个性与要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事物的变化幅度与速度也大大增加了,科层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运转,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方法。
三、公共组织的变革
(一)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因
引起公共组织变革的外部因素有许多,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体制的转轨推动公共组织的变革 2.政治制度的更迭导致公共组织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促进或制约公共组织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公共组织的变革
(二)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
1.公共组织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力、改造力。
2.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
(三)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1.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
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的。
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
从职能的分化程度来看,公共组织的职能是由原来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
从职能行使方式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2.公共组织结构的变革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个要素的排列 组合方式。组织结构包括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 门结构。
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从公共管理的作用领域来看,由于“有
限政府”的出现,使政府许多微观管理职能交给社会,从而精简、撤并了相应的部 门,与此相应,增强了政府对社会尤其是对经济宏观管理部门。
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结构有着从集权式、尖塔型的结构形式向着分权式、扁平型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3.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
首先,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
其次,横向分权。
最后,在纵向权力分配上,有着集权与分权互相融合的趋势。第四节
传统公共组织的困境与变革
一、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科层制(或译为“现代官僚制”)理论,是其庞大的政治社会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靠权威来维持的,而合法的权威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基于习俗惯例的传统型权威;二是基于领袖个人超凡魅力的超人型权威;三是基于理性法规的法理型权威。他指出每一种权威各有其理想的组织,而科层制则是与法理型权威最适宜的组织形式。
(二)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1.组织标准化
为了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科层制管理在组织中推行标准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效。包括3个方面:
(1)分工专业化。
(2)工作指标化。
(3)人员统一化。2.工作秩序化
秩序是一切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层制管理方法强调在公共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相关组织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工作流。它要求理顺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包括命令服从关、信息沟通关系、意见反映与反馈关系等。3.管理规范化
(1)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坚决排斥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
(2)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平等感和公平感。
(3)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使各个成员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和冲突。
(4)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依据进行奖惩,公正、客观、合理地处理问题。
二、科层制组织的评述
(一)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贡献
首先,把专业化分工原理广泛地引入组织管理之中,提出了职能化(专业化)管理的原理,为构造科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奠定了一般的原则基础。其次,总结概括出管理的基本原理,提出建立理性组织结构的依据,力图构建高效的等级制 组织。
第三,倡导“理性化-法律化”的组织形态,强调组织的运作应以法律为规范。
总之,传统科层制组织的研究者们所追求的理想组织是一个目标明确,专业分工,指挥统一,层级节制,幅度适中,权责相称,协调 一致,法规完备,高效合理的组织体系。
(二)科层制理论的不足
第一,他们只研究了公共组织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面的研究。他们关注的重 20
点是组织的结构,以及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层级节制的体系,如何订立法令规章及工作标准等,未看到如果法规、制度失之繁琐,可能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他们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面的需求的研究。把人简单视为生产工具与经济动物,忽视人的尊严与价值。第三,他们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没有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三)科层制组织的内在缺陷
1.科层制管理造就了一种刚性的官僚系统,就象一部机器,没有灵活性和主动 精神,只有齿轮之间的被动运转。
2.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忽视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排除了竞争的必要与可能,组织成员照章办事,默守陈规,以至造成得过且过、不负责任。
4.依靠条块分割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导致机构不断膨胀,职能交叉重叠。
总之,科层制曾经意味着组织方式的理性和效率。它给公共组织带来的逻辑规范,与装配流水线给工厂带来的逻辑规范一样,十分稳定、公平和精确。但是,公共组织的科层制,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官僚体制,它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和等级节制的指挥系统,导致中央集权、层次繁多、行动迟缓的弊端。如果环境稳定,任务简单明确,社会需求单一雷同,那么传统的官僚体制还是可以胜任的。然而,在新兴的信息社会,人的个性与要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事物的变化幅度与速度也大大增加了,科层制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运转,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方法。
三、公共组织的变革
(一)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因
1.经济体制的转轨推动公共组织的变革
2.政治制度的变革导致公共组织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影响公共组织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公共组织的 变革
(二)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
1.公共组织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力、改造力。2.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
(三)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1.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
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的。
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
从职能的分化程度来看,公共组织的职能是由原来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
从职能行使方式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2.公共组织结构的变革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组织结构包括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门结构。
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在改变。从公共管理的作用领域来看,“无限政府”的职能观在改变。
在纵向层级上,从集权式、尖塔型的结构形式向着分权式、扁平型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
3.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
首先,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
其次,横向分权:直线权力关系与参谋权力关系并存。
最后,在纵向权力分配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着集权与分权互相融合的趋势。第四讲
公共管理职能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公共管理职能的程序性构成与任务性构成;
前资本主义时期公共管理职能的形成背景及特点;
资本主义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公共管理职能的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公共管理职能的特点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职能存在的依据,基本任务与运行限度。第一节
公共管理职能概述
一、公共管理职能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一)公共管理职能的一般内涵
所谓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公共管理职能则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具体理解:
1.公共管理职能的实施者是整个公共管理系统,包括以政府行政机构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管理组织。
2.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实施的依据,是国家或社会通过某种途径赋予给公共管理组织以某种特定权力或者权威。其中,对于各种类型的政府机构而言,国家往往要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赋予它们一定的公共管理权力,就当代政府而言主要是行政权力。一些社会性公共管理组织往往并不具有实施公共管理的正式权力,而是依赖由于某种特定因素而自发地形成的权威来运行的。例如,各种社会慈善机构与志愿者组织,它们行动的权威恰恰来自于它们自身扶贫助弱的种种慈善行为自身及社会对它们的认同与信任。
3.公共管理职能的内容涉及公共管理系统对一国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进行管理的全部事务,诸如国防、公安与内政、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福利保障等。
4.公共管理职能也是公共管理组织特定功能作用的一种反映。
5、公共管理职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由上可见,公共管理职能与通常所说的政府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政府职能是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一个核心构成部分,随着社会自治能力的不断加强和政府职能社会化改革在各国的展开,公共管理职能越来越超出政府职能的范围。
(二)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的存在原因
首先,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其次,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也是当代各国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
求。
第三,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尤其是其存在状况还与特定社会的自治能力密切相关。
二、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
(一)决策
(二)组织
(三)领导
(四)控制
三、公共部门的任务性职能
(一)经济职能
1.宏观调控职能。所谓宏观调控,主要指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总量管理,包括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各种重大的国民经济政策、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适当调整社会产业与区域结构、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和良好的经济投资环境,加强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国内外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等等。
2.微观管理职能。在这里,公共组织微观经济管理主要指作为市场主体存在的各类公共组织,如公共企业、公司等单个经济主体所从事的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经营有关的管理活动。
(二)政治职能
1.民主建设。
2.社会治安。
3.国家安全。
(三)社会职能
1.提供社会保障。
2.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
3.环境保护。
(四)文化职能
第二节
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传统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
所谓传统社会,有时也称为前资本主义时期,一般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极其简单:首先,其公共管理职能大多数都是与谋取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直接相关,主要是进行劳动分工。其次,不存在专门的公共管 理组织或职能。最后,其职能的运行方式是习惯化、非强制性的。前资本主义国家时期的公共职能体系
存在3个基本特征:
(1)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重心相当清晰,即是以政治统治职能为中心。奴隶主或封建主贵族通过强化政治镇压职能和国家安全职能,对内镇压广大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抵御或实施侵略,以维持本阶级的政权与经济统治地位。
(2)包括经济、文化职能在内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十分薄弱。这也是由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3)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运行以国家暴力手段的镇压为主要特征,这是与其公共职能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一致的,也是由其社会矛盾的对抗程度所决定的。
二、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及其变迁
根据其内在特点,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
能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
(一)自由放任主义
具体地,这一时期的公共管理职能体系呈现以下特点:(1)政治职能仍然占据中心地位。
(2)在经济与社会职能方面,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公共部门基本上起着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的“守夜人”角色。
(3)出于对整体利益的考虑,公共部门应该向社会提供某些类型的“公共商品”。早期资本主义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积极的社会管理职能。
(二)国家干预主义
从19世纪末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主义时期。在这一历史 阶段,西方各国政府对其公共部门的职能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调整,具有以下一般特点:(1)政府权能体系迅猛扩张,“行政国家”取代“守夜警察”成为各国政府职能体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2)各国公共部门政治职能总体上进一步得到加强。
(3)在经济与社会职能方面,各国普遍采取了积极干预的职能模式。
(三)新古典主义
干预主义公共管理职能模式发挥了积极的正面效用,成为促成战后西方各国社会经济持续二三十年“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它也存在系列问题:
首先,它试图将政治置于经济之上,将国家集体置于社会个人之上,这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是相违背的。因此,一旦条件允许就很难获得广泛的政治支持。其次,公共部门的干预能否持续有效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论题。事实上,自由主义公共职能模式主张一直试图重新取代干预主义,再次取得主导地位;而自由主义既更符合西方各国文化传统,也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最后,或许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事实日益表明,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公共部门也未必解决得好,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损害。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普遍出现了以低经济增长、高通货膨胀、高财政赤字与高失业率,即所谓“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滞胀”现象。所谓新古典主义,又称为新自由主义,其基本理论要点是在重申个人理性假设的基础上主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市场力量的角色最大化和政府角色的最小化。结合新古典主义理论基本主张,当今西方各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1)政治职能的对内的统治职能尤其是暴力镇压职能相对有所弱化,而民主建设职能则得到进出一步加强。
(2)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在各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核心政府职能。
(3)公共管理职能主体的多元化与政府相关职能的不断强化趋势相并存。
三、建国后我国公共管理职能的嬗变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公共管理职能体系
我国传统的公共管理职能体系是参照前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模式建立起来的,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在这种职能模式下,传统公共管理职能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以阶级斗争作为整个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相应地,政治统治职能占居绝对主导性地位,而民主建设职能则受到忽视。
(2)经济管理职能方面,由于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政府包揽一切经济管理职能。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市场,也不存在现代意义的企业,或者说微观经济主体。
(3)社会、文化等管理职能也基本是由政府统包统揽,服务职能相当薄弱。除了党与政府及其有关附属组织之外,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实际上几乎被禁止存在。
(4)在公共管理职能的运行方面,传统公共管理体系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强制手段的运用,尤其是一味依靠用行政强制手段来推行各项公共管理职能。
(二)我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转变及其基本方向
1.职能重心的转移
2.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转变
我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具体构成正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国内统治职能日益次要化,地位相对弱化;
(2)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培育职能地位日益突出,且占有主导性地位;
(3)教、科、文等发展职能将不断得到重视与加强,以建立起健全、高效的教育体系与科学文化发展体制;
(4)对外交往职能急剧扩张,不仅外交部,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甚至其他公共管理主体都将强化其外交功能;
(5)国家防卫职能也将适当加强。3.职能方式的转变
具体地,我国公共管理职能方式呈现出 以下特征:
(1)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上,由传统体系下重计划反市场机制转而要求实现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2)在社会经济职能的运行方式上,由传统的微观、直接管理方式向宏观、间接 管理方式转移。
(3)在管理手段方面,由以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4.职能关系的转变
(1)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间及各职能部门间职能关系的转变。
(2)政企关系的转变。
(3)党政关系及各国家权力机关间关系的转变。
(4)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间关系的转变。第三节
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职能
一、市场机制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通过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高效、合理和优化的目标。
然而,市场决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即 存在着所谓“市场失败”问题。
(一)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
(二)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三)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四)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
(五)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二、市场经济中公共管理职能的内容
(一)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
(二)界定和维护财产权,克服外部性
(三)提供公共产品
(四)保障收入分配的公正化
(五)调控宏观经济
三、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
公共管理部门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手段本身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公共部门的过度干预或无效干预,往往可能使事情变得更糟,造成“政策失败”的现象。
首先,公共决策的复杂性导致政策选择的偏差。其次,政策实施的复杂性导致政策结果的扭曲。
再次,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最后,公共部门系统存在低效率常态。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市场的失败要求公共部门介入,公共部门的作用是弥补或矫正市场的缺陷,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市场。公共部门的功能措施要奏效,也必须建立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第五讲
公共管理的过程 学习要点
公共政策的概念、性质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政策的过程,即设计、执行、评估、修正与终止
公共权力与领导
领导方式与效能
公共管理中的激励与控制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准则,是公共管理实践的灵魂。
(一)公共政策概念
1.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看公共政策
2.从公共政策的职能看公共政策
3.从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看公共政策
4.从公共政策的全过程看公共政策
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威当局),在职能范围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 的(如解决和处理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活动(或协调)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贯穿于公共政策过程始终
2.公共管理是公共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 图5—1 公共政策过程图
二、公共政策的性质
(一)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
(二)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
(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
(四)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时效性
(五)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和多效性
三、公共政策设计
(一)公共政策问题
1.公共问题的概念、特性及其类型
(1)公共问题的概念与特性。
公共问题具有两个基本特性:
①公共问题具有影响的广泛性。
②公共问题具有影响的不可分性和“社会共享性”。
界定: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到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2)公共问题的分类。
第一,按地域和行政区划划分。
第二,按公共问题的性质划分。
2.公共政策问题及特点
特点:(1)相互关联性。(2)主观性。(3)可变性
3.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现、提出与确认。
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存在,并加以注意。
(2)各利益集团通过政治途径反映问题。
(3)部分公民、民间组织或媒体,通过呼吁或请愿的方式提出问题,引起有关公共决策机构的关注。
(4)专家、学者提出社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判别和确定公共政策问题的准则。
(1)公共政策问题应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应是影响程度大的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应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4)公共政策问题应是政府及其公共组织职权范围内的问题。4.公共政策问题分析
准则:
(1)客观、清晰地描述政策问题。
(2)减少政策问题的传递层级。
(3)明确政策问题的目标。
(4)坚持全面分析和重点分析相结合。
一般程序包括:思考问题,划定问题边界的轮廓,收集整理有关数据、资料,列出目标,界定政策适用范围,概算成本与收益,检查并确认问题。
政策问题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原因分析法,系统分析。5.公共政策议程
一个国家要使重要的紧急的公共问题能够较容易地进入公共政策议程,需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具备问题觉察机制;(2)社会政治系统必须建立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3)民主的国家政治体制;(4)社会各政治团体和利益集团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5)有完善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二)公共政策制定
1.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
(1)公正无偏的原则(Principle of impartiality)。
(2)资源集中配置原则(Principle of centralized –disposition)。
(3)个人受益原则(Principle of individuality)。
(4)延续性原则(Principle of distributive continuity)。(5)预见性或挑战性原则(Principle of foresight and challenge)。
(6)信息完备原则(Principle of perfected system for information)。
(7)一致性(Principle of consistency)。
(8)弹性政策原则(Principle of elastic policy)。2.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步骤(1)确立公共政策目标。(2)估计需要。
(3)确定要达到的具体目的。(4)设计公共政策方案。(5)评估公共政策方案。(6)选定公共政策方案。(7)设计执行。3.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四、公共政策的实行
(一)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
政策执行可检验与修正政策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
1.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Top-down Approach)
2.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Bottom-up Approach)
(三)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公共政策问题的性质
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
任何一项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3方面因素。首先是政策的正确性,这是有效执行政策的根本前提;其次是政策的明确性,明确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相对简单、容易,效果也比较明显;第三是政策资源的充足性。1.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
目标团体对政策的态度。
执行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目标团体之间的沟通。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
其他社会、政治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五、公共政策的评估
(一)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1.政策评估的概念
政策评估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有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对政策过程、政策绩效进行分析判断的行为。政策评估的目的在于调整、修正政策和制定新政策。
2.政策评估的意义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
1.效果指标
2.效率标准
3.公正标准
4.政策回应度
5.生产力标准
(三)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
1.政策方案调整
2.政策方案持续
3.政策方案终止
4.政策方案重组 第二节、公共管理中的领导 权力与领导
权力是描述人与人之间影响能力的概念,领导则是指影响过程。
权力的内涵与来源
1.权力的来源
权力(power)表示由某人或某一群体(A)对他人或其他群体(B)按所需要的方式施加影响的能力。
(1)权力是潜在的,一个人可以拥有但不运用权力,它是一种能力或潜力;(2)权力存在一种依赖关系。
(3)受影响者有一定的行为自主权。在公共组织中,职权是制度化了的权力。2.权力的来源
(1)强制权(coercive power)(2)奖酬权(reward power)
(3)合法权(legitimate power)
(4)参考权(referent power)权力(5)专家权(expert power)
二、领导的内容
(一)引导
(二)沟通
(三)指导
(四)奖惩
(五)培育
三、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
(一)以领导者对权力运用的方式为标准 1.独裁式的领导
2.放任式的领导 3.民主式的领导
(二)以领导者的作风与态度为标准
1.以人员为中心的领导
2.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
(三)领导效能
四、公共管理的领导者
各级公共管理的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是:规划目标,制定规范,合理用人;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指导激励,放权考核;调查和了解情况,制定方针、路线和政策;培养、挑选、使用干部;组织和动员群众实现预定的意图和决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
第三节、公共管理中的激励与控制
一、公共管理的激励与控制
激励与控制在公共管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相对以往公共行政理论中更强调控制的作用而言,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则更多地强调采用激励的管理手段。
(一)激励及激励理论
现代激励理论作综合框架性概括(见图5—3):激励理论的要点包括:(1)目标引导行为。(2)期望理论。
(3)成就需要理论。
(4)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5)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二)激励与控制
激励与控制都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手段,激励是激发公共组织成员潜能,使公共组织的绩效最大化;控制则是监督公共管理活动和纠正偏差。两者在公共管理中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有效手段。
二、公共管理的控制目标与过程
(一)公共管理的控制目标
1.对公共管理者的控制
2.对公共管理资源的控制
3.对公共管理信息的控制
4.对组织绩效的控制
(二)公共管理的控制过程
1.确定标准
时间标准
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标准 行为标准
绩效标准
2衡量绩效
3.采取管理行动(1)修订评价标准(2)纠正行动
(3)维持原状
第六讲
公共管理的绩效
学习要点
绩效与绩效管理的概念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4E”取向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方法和主要指标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要困难及其改进策略
公共部门目标管理的含义及过程
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及在公共部门运用的限制
第一节
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
一、绩效管理概述
(一)公共管理中的绩效概念
所谓绩效,是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 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效能则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投入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公共管理的绩效概念包含3方面内容 :
1.公共管理的成本或目标
2.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效益
3.公共管理成本(或目标)与收益(或后果)的比较
(二)公共服务中的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在设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3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1)绩效指标化(Performance measurement)。(2)绩效监控(performance monitoring)。(3)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
总之,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是由收集绩效信息,确定评估目标、划分评估项目、进行绩效测定,使用评估结果的行为体系,是持续提高管理绩效、不断促进有效管理的过程。2.绩效管理的作用
(1)使公共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
(2)能较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
(3)体现了公共管理的结果导向的精神。
(4)满足了评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双重要求。
从实践的角度看,绩效管理对当代公共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1)建立了一种诱因机制(incentive mechanism),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2)提供了一种管理工具。
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选择
常见的,是用反映公共部门绩效的价值取向的“4E”(Economic,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概念来构建指标体系。
1.经济(Economic)
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2.效率(Efficiency)
效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体现。
效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Productive efficiency),另一类效率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的不同偏好。3.效能(Effectiveness)
效率作为衡量指标,仅适用于可以量化或货币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许多公共服务性质上很难界定,更难量化,不能适用于效率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效能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效能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
效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现状的改变程度;另一类为行为的改变幅度。4.公平(Equity)
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照顾了吗?”但公平作为一个绩效评估指标,存在的具体困难是在市场机制中难以界定,在现实中也比较难以测量。在确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时,还应满足 以下5个要求。
1.客观性。
2.可比性。
3.时效性。
4.易操作性。
5.综合性。
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建立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应包括3方面的内容:(1)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包括目标任务的确定,考核指标的计算,分析评估,奖惩措施以及监督工作的实施等方面的内容;(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3)把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
(一)政府绩效的测评标准和方法
1.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4方面。
(1)数量标准。
(2)质量标准。
(3)时效标准。
(4)费用标准。
2.公共部门绩效的测评方法。主要有4种方式。(1)职能测定法。(2)费用测定法。(3)标准比较法。(4)要素分析法。
(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1.业绩
2.效率
3.效能
对公共部门的效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核:
(1)行为合理化水平
(2)政府机关效能。
4.管理成本
公共管理成本是指公共部门管理行为所占用和耗费的资源及其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维持政府机构运转所产生的费用,二是为了履行其职能所产生的投入,如发展教育、科技等的投入。一般而言,人们所说的公共管理成本指的是第一种含义。
四、公共管理绩效的改进
(一)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4)科学技术因素。2.内部因素
(1)组织因素。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组织因素主要有3个。第一,机构设置。第二,职位的设置。第三,管理各环节的衔接。(2)人员因素。
(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困难
1.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据此进行绩效衡量。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品质好坏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
2.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规模大小的不同,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其绩效并进行比较,并不公平。
3.绩效管理的成效取决于绩效指标的制定是否周全、合理、客观,是否能涵盖该组织的重要绩效。
4.绩效管理的结果有赖于可靠的信息。
5.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利益机制的复杂性,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利益取向定位和价值取向定位具有更多的争议性和主观性,这种争议和主观性也阻碍着公共部门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
(三)改进公共部门绩效的策略
具体地说,绩效改革表现在管理实践创新和管理理论创新这两个方面。
1.改进公共部门绩效的实践创新
2.改进绩效的理论创新
近十几年来,管理学研究者在寻找绩效改进方面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并产生了一些新的理 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组织修炼和知识联盟这两种理论。
(1)组织修炼论(Organization discipline)
(2)知识联盟论(Knowledge linkage)第二节
公共部门的目标管理
在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中,由于公共部门在投入产出计量上的困难,效率分析法的运用范围相当有限,在更多时候,是运用将成果与目标进行比较的效能分析。因此,在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中,目标设定非常重要。同时,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设定后,必须通过对目标的管理才能实现目标。
一、目标管理的涵义
(一)目标管理的涵义
目标管理定义: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二)目标管理涵义的变化
可以细分为5个阶段。
1.作为一种管理哲学阶段。
2.作为绩效评估工具的阶段。
3.整合组织与个人目标阶段。
4.重视长期和战略后果阶段。
5.系统改善生产力的阶段。
二、目标管理的过程
(一)设定组织目标
关键要注意如下几点:
1.透彻地分析判断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实力,可调动资源的多寡,组织存在的问题和相对优势所在,从而判断自己有无核心专长。
2.透彻地分析组织外部环境以及构成这些环境的因素的未来变化。3.组织目标一旦设定就成了组织计划工作的前提或依据。
(二)目标的具体化。
1.将组织目标按组织体系层次和部门逐步展
开,直至每一个组织成员。
2.组织体系中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每个成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部门、层次、岗位分工和职责要求,结合初步下达的目标进行思考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目标。
3.组织将自下而上的目标与下达目标比较,分析差异,征询下级意见,再进行修订;然后再下达,下级各方仍可以修正。
(三)目标完成检查和业绩考评。
目标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目标分解下达后成为组织内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单位的工作业绩的衡量标准。因此,目标管理全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根据初期下达的目标对各方工作和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
三、目标管理的实施
(一)实施目标管理的前提
1.组织成员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2.组织具有统一的价值理念。
3.组织高层领导重视。
(二)有效地设定管理目标
1.定性目标向定量方面转化。
2.长期目标的短期化。
3.目标实施的资源配合。
(三)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
目标管理一般分为4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改进。为了发挥目标管理的潜在优势,防止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管理学家韦里奇(1985)归纳出15项指导纲领,作为实施目标管理的指引。(教材P178)
四、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和在公共部门应用的局限
(一)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1.目标管理的优点 目标管理的优点至少有5个方面。(1)激励明显。(2)管理有效。(3)任务明确。(4)控制有力。(5)自行管理。
2.目标管理的局限。
(1)容易注重短期目标。
(2)设置目标存在困难。
(3)难以权变。
(二)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限制
1.由于公共部门所处的环境比较私部门所处环境要复杂多变,因而目标管理运用范围和程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但研究表明,在官僚体制中建立信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3.公共部门的目标往往比较模糊,不易量化,其结果也不容易衡量。
4.目标管理的实施通常以一年或少于一年为周期,这种强调短期目标的管理,容易忽视组织长期目标发展的规划。第七讲
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 学习要点
公共权力的形成与发展
公共权力的概念与性质
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统一
公共责任的性质与落实
对公共权力监控的概念及监控机制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
一、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
(一)公共组织发展及公共权力的形成
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组织影响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能力。
(二)公共权力的内涵及其特性 1.公共权力的内涵
(1)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者是公共管理者;(2)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赋予的合法权。(3)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4)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2.公共权力的特性
公共权力与一般权力相比具有其特性:
(1)社会性。
(2)政治性。
(3)工具性。(4)独立性。(5)多元性。
(三)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统一
二、公共责任的性质与落实
(一)责任的概念
责任(Responsibility)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主观责任(Subjective Responsibility)和客观责任(Objective Responsibility)。
客观责任的具体形式有两个方面: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
(二)公共责任的性质
1.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
2.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
3.公共责任是监控与约束的条件。
(三)公共责任的落实
1.公共责任的分配应当清晰明确,而且分配关系是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对应,即拥有多大的权力必须相应课以多大的责任。
2.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的落实必须通过监控方式实现。
3.落实公共责任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
4.公共责任的落实需要兼顾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的落实与监控。
第二节 权力的监控
一、对公共权力监控的含义
定义: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是指包括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监控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控制。1.对公共权力监控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2.监控对象是具有公共权力的所有公共组织或公共管理者。
3.对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
二、公共权力监控的机制
(一)公共权力监控机制的必要性
对具有公共权力的组织及个人的公共权力行使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主要是出于以 下几方面的需要:
1.公共管理者受到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外界的监督和纠正。
2.公共管理者也具有“经济人”的特点,在失去权力监督时,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损害社会公众利益。
3.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机制的建立,不仅要考虑监控效率(即降低监控成本,增进监控效果),而且要考虑监控方法的科学化。
4.对监控者必须赋予相应的权力,同时对监控者也要实施监控。
5.监控者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使监控活动更加准确、有效。
(二)公共权力监控的类型和机制
1.公共权力监控的类型
2.公共权力监控的机制
既要有监控又要是有效监控,而且要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的监控方式,36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监控机制,也有的称为监控体系。
(三)外部与内部监控机制
1.外部监控机制
(1)立法监控
(2)司法监控
(3)政党和社会团体监控 2.内部监控机制
(1)结构监控
(2)纪律监控
(3)法律监控
3.对公共权力监控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公正性原则。
(3)经常性原则。
(4)广泛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四)公共权力的监控方法
1.指导
2.绩效考核
3.工作汇报
4.预算与审计 5.6.7.8.审核与批准
视察与调查 质询
受理申诉和控告
三、正确处理对公共权力监控中的问题
(一)公共权力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1.对被监控者实施监控的问题(1)专业知识与信息不对称。(2)专职地位的优势。(3)人事制度的保护性质。(4)被监控者设法逃避监控。2.对监控者实施监控的问题(1)监控者内在动力不足。
(2)对监控者的公共权力的监控与约束。(3)监控者之间的协调。3.政治指导的监控手段缺乏
4.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分割问题 5.公共权力的监控成本问题
公共管理的范围庞大,公共部门雇佣了大量的人员,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天花费大量的经费,这使得监督变得十分困难。
(二)正确处理监控中的问题
1.建立监控机构
2.完善监控机制
3提高监控机构绩效
4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1)社会公众参与监督(2)舆论监督
第八讲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 学习要点:
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
政府与市场的区别
改善我国政府与企业的措施
构建我国新型的政府与社会关系
政府再造的含义
西方国家政府再造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 第一节
政府的性质与作用
一、政府的含义与性质
所谓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 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同时,政府也可以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政府”概念在不同层次上使用时其涵义很不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指制定规则、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机构,这是最广义的政府,也可以称为“超弱意义的政府”。
2.指治理国家或社区的政治机构,这可以称为“次弱意义的政府”。
3.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一切公共机关,这是广义的政府。
4.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如我国宪法中的“人民政府”就是各级行政机关。这是狭义的政府。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主体通常指狭义的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我国政府具体包括以下组织与人员:
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
行政首长:
政府普通公务员:
二、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机关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与功能,包括政府应该管什么、怎样管的问题。
政府职权是指某一职位依法具有的权力,这一权力是由法律所规定的,与一定职位相联系。
三、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一是能力限度,二是效率限度,三是合法限度。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政府与市场的区别
(一)运行目的
政府运行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如法律、规则、制度、福利、安全等)。
市场运行的基础是交换,市场中的交换与其他社会生活中的交换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
(二)运行方式及特点
政府的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技术贸易政策等来调控市场运行,通过各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规范、约束各个市场主体及其行为。政府行为一般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和非盈利性等特征。市场的运行方式及特点为:市场行为包括市场主体者(独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和市场机制,市场行为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市场信息传输效率高、适应性强、行为简便、组织容易革新,遵循平等基础上充分竞争的行为准则。
(三)运行的结果
政府运行的结果可能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或者是资源的浪费;市场运行的结果也有两种情况: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并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四)担负的职能
政府的最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政府在市场方面的职能主要包括:
1.为市场交换界定产权,并为其确定交易规则,为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条件。
2.政府应该具有监督约束经济主体的功能。
3.政府应该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功能。
4.政府应该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
市场行为是指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通过价格的变动和供求的变化,自发配置资源的过程,市场担负的职能有:
1.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满足人们私人物品需要。
2.传递生产者、消费者所需的价格信息,以减少当事人行为决策时的不确定性,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3.微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4.参与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提供。
二、政府与市场的联系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有大量事实证明,市场和政府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并不是只能作非此即彼的选择,两者的组合存在着如下4种情况:
1.市场有效,政府也有效,但是两者的结果和目标不同。
2.市场有效,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4.市场失灵,政府无效。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时,容易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是政府“全能”、市场无用论。
另一种是政府“无为而治”、市场万能论。
四、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措施
(一)重视发挥市场的功能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过几百年发展,才逐渐形成的复杂的制度安排。
判断任何一种制度的优劣主要有两个标准,即是否较好地解决了信息问题与激励问题。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市场经济在信息传输上主要采取横向传输方式。从激励机制看,市场是刺激竞争和优胜劣汰规律起作用的场所,经济当事人有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就为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足够的内在动力。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市场的功能,真正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二)正确认识市场失灵
(三)减少政府失灵
1.货币主义认为,减少政府失灵的方法是取消政府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干预。
2.合理预期学派认为,解决政府失灵的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即政府不干预私人经济活动,一切让市场经济自发调节。
3.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为了有效地控制政府官僚阶层的蔓延,促使政府的行为真正有利于市场和公民社会,最重要的方法是全面地重新创造市场。
4.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把握好干预的力度以及要采取适当的形式。从我国的现实出发,规范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措施:
1.尽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2.解决市场分割问题。
3.主动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第三节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益,实行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关系,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关键。
一、政府与企业的差别
政府与企业分别提供个人消费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企业主要关心经济利润,而政府主要考虑社会效益。两者的差异:
(一)组织性质
政府成立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它运行的基础是合法的公共管理权力,其权力具有垄断性,权力的行使具有强制性。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组织生产、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单位,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其行为具有独立自主性,自负盈亏性,市场导向性等特征。
(二)运行的目的
政府管理的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而一般的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达到营利的目的。
(三)管理的限制因素
从管理的限制因素来看,政府的运行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政府严格地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内运行。对于企业管理,法律在其活动中仅仅是一种外部制约因素,服从法律规则并不是企业的原始动力,其主要运行是在利益轨道上进行的。
(四)物质基础
政府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源于税收,有时候也来源于发行债券,其耗费的资源也是公共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经费预算不能任意由公共管理人员支配,而必须公开化,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在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源于企业投资的回报,来源于企业所获取的利润,管理中的耗费属于企业的“内部事务”,其他人无权干涉。
(五)管理人员
政府主要管理人员是选举或任命产生的,选拔政府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他的政治才干和政治倾向性,由专门的部门或机构相对独立地加以考核评估。在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一般根据他的能力聘用,由于“职业生存”的威胁,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办事会有更高的效率。
(六)绩效评估
政府管理的绩效评估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
管理的绩效评估则强调经济效益。
(七)擅长的任务
政府擅长:政策实施,保证公平,防止歧视和剥削,保证服务事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社会凝聚力。
企业擅长:执行复杂的任务,模仿其他组织的成功做法,提供需要迅速适应变化的服务产品,提供纷繁复杂的服务,提供时尚的服务。
二、政府与企业的联系
纵观国内外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这些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程度不同,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不同:
(一)政府规制型——美英模式
这种模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代表,主要特点:
1.充分鼓励自由竞争
2.主要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
3.不制定政府经济计划和系统的产业政策
4.对企业依法实行必要而严格的管制
(二)政府引导型——欧洲模式
以德国和法国为主要代表,基本特点:
1.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
2.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
3.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
(三)政府主导型——东亚模式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代表,基本特点:
1.政府用严厉的规制来迫使企业遵守市场规则
2.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的行为
3.利用计划和产业政策来引导企业按指定方向发展
4.通过行政指导来说服企业服从政府的意图
三、我国政府与企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使国有企业既不独立,又不受制约
(二)以产值为核心的“政府承包责任制”强化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
(三)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艰难处境,加重了它对政府的依赖
(四)传统的企业人事制度,是政企不分的脐带
(五)片面的政企分开论,使政府放松了对企业的监督
四、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措施
(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内外约束机制
(二)加强对国有企业经理的管理
(三)重塑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
(四)政府为国有企业解困创造良好的制度、市场环境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指一个特定的民族国家范围内除国家机构、制度外的个人、群体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总和。
一、政府与社会的联系
1.制度供给的视角
2.市民社会的视角
3.政治合法性的视角
二、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时,理论与实践上存在两种偏颇,一种是过分夸大政府的作用,一种是过分夸大社会的作用。
(一)政府与社会关系中缺失社会带来的问题
1.社会自主性缺失,可能造成社会的虚弱及社会对政府的依赖,从而使社会最终失去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2.那些不同于政府的个人目标受到强力的压制而不能实现,最终将造成个人、社会对政府的疏远与冷漠,甚至引发社会对政府的反抗。
3.体制外的活动导致政府与社会的离异,政府所能控制的社会资源也因此而越来越多地流失。
4.导致社会对自身发展的冷漠。因为社会对政府的目标没有兴趣,又没有可能满足自身目标,人们就对未来失去信心。
(二)政府与社会关系中政府权威不足带来的问题
1.过多否定了作为一种强制力的国家政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呈现出一种愈益明显的分散化的倾向。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国家作为社会管理的强制性机构的一面却依然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市场原则也不可能完全取代非市场原则。过分强调社会自治,会助长分裂主义倾向和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措施
(一)明确良好政社关系的发展目标。
良好政社关系的发展目标是政府与社会关系达到良性互动,“小政府、大社会”模 式能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含义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扩大社会自治功能,即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自身的作用,把原来由政府包办的大量社会事务交还给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
(二)按“小政府”的客观要求改革政府。
1.转变政府职能
2.改革政府机构:
3.规范政府行为
(三)按“大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社会。
1.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2.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3.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
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政府再造
一、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就是通过“政府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再造不只是注意政府在量方面的成长,而更注意的是质方面的改变。它涉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
二、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模式
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具有如下特征:
1、与行政环境变化相适应。
2.着重于政府如何运作。
3.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
4.基于美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州与地方政府的改革实践。
5.重新探索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西方国家政府再造采取的管理方法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托 各类社会组织来克服政府垄断经营的弊端,运用合同承包、绩效测评、目标管理等方法进行管理。
政府再造要求政府着力培育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包括发挥公营部门、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三、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再造”一方面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特定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一方 面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 理论,要求政府必须高效、精干、廉价。我国如引入市场化管理方法,既应抛弃西方国家的混淆公私经营部门的差别、完全实行私有化等错误做法,又应借鉴其成功之处,推进我国政府改革。我国政府公务人员同样需要企业家般的创造精神,需要结合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管理方法。这需要政府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以解决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的再造模式
(一)从效率行政到民主行政。
(二)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三)从只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到强调发挥政府、市场共同作用。
(四)从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
(五)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六)从中央集中权力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七)从官僚组织到适应型组织。
(八)从人治到法治。我国政府要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政府必须服从法律,接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并使公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第九讲
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 学习要点:
非营利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机制。
正确处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概述
一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非营利组织是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一部门)、营利组织(第二部门)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总称,它提供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强调个人奉献、成员互益等价值观念,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非营利组织是为满足公众需要而不是为了积聚私人财富而成立的组织,这是它能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社会团体是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主要包括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 43
办的、从事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民间组织,主要包括各种民办的学校、医院、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社区服务中心(站)、职业培训(介绍)中心、研究所(院)、文化馆(所)、体育馆等。
二、非营利组织产生发展的原因
社会原因
经济原因
特定的时代背景
三、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①组织性,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
②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
③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 ④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
⑤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组织活动中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
⑥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
⑦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传教、礼拜等宗教活动。
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差异
(一)运行基础
政府运行的基础是拥有合法强制力的公共管理权力和纳税人所交的税收。
非营利组织的运行基础是它存在的合法性、它与其他社会组织关系的平等性。
(二)行为特征
政府行为一般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和非营利性等基本特征。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具有7个基本特征,即组织性、民间性、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与政府的行为特征比较,它也具有公共性与非营利性,但不具有普遍性与强制性。
(三)交易模式
交易模式是指买卖双方的交换关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都具有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的职能,但它们作为公共服务与产品的提供者,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四)税法规制
税法规制是指通过税收政策及税收法规,来对规制部门的活动进行调节,它包括积极诱导和消极压抑两个方面。
从理论和原则上讲,政府不仅不能从事经营活动,更不能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所以政府部门一律免缴税收。
非营利组织的捐赠收入、拨款收入一般都享受到税收优惠,甚至未被纳入征税范围。对于存在营利性收入的非营利组织,即视同于一般的企业来进行征税。
(五)管理职能
政府有4种基本职能,即政治统治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平衡职能。
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可以克服政府垄断机制的内在局限性,同时它又具有许多独特的社会职能与政治职能,如社会沟通职能,社会裁断职能,社会调节职能,社会协调、代理职能,社会文明倡导职能,政府合法性的资源供给者职能,政府权力的监督者职能,民主价值观的培育者职能。
(六)管理方法
强制性公共管理方法、诱导性公共管理方法、管理责任制、参与式管理方法是几种常用的公共管理方法。
政府主要使用强制性管理方法、管理责任制方法,辅之以诱导管理方法、参与管理方法,而非营利组织则主要运用诱导管理方法、参与管理方法,辅之以管理责任方法,至于强制性管理方法。
五、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的联系
1.政府从非营利组织输入信息。
2.非营利组织从政府输入信息。
3.政府以公平仲裁者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来化解、处理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矛盾,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基本的社会秩序,并以此实现各社会团体的有益互动。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既有密切联系的一面,也有彼此存在矛盾的时候:政府管理过强、力度过大,对非营利组织结社自由是一种限制;而放任不管,管理过轻,则容易造成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消极侵害。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与局限
有人把国外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概括为聚、立、推3个方面。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社会作用
(一)社会服务功能
(二)社会沟通功能
(三)社会评价、裁断功能
(四)社会调节功能
(五)社会协调、代理功能
(六)倡导社会文明职能
非营利组织发挥社会作用的主要途径有两类,即传统途径与现代途径。
二、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政治作用
(一)政府合法性的资源供给者
(二)政府权力的监督者
(三)民主价值观的培育者
(四)公民参政素质的促进者
三、非营利组织在中国转型时期所拥有的独特功能
(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培育和规范市场。
(三)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四)形成自律性的社会秩序。
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局限性
目前,非营利组织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但它的深入发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志愿组织的非志愿性:这主要表现在非营利活动所需的开支与非营利组织能募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慈善不足。
(二)独立组织的非独立性:非营利组织理论上应该是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但现实的发展中,三者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一部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活动没有什么区别。
(三)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非营利组织的兴起表面上看是政府职能转移的过程,但事实上,这并不能完全说明政府职能就完成了转移。
(四)受到责任和腐败问题的困扰: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公益事业,然而随着组织的发展,其结构和人员往往朝官僚化方向发展,最终导致组织的公益目标被置换成争取资金、为了组织自身的利益。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与管理
一、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制度及其法律地位
目前世界各国非营利组织成立制度,主要有许可批准制度、登记备案制度和登报声明制度3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的成立程序采取前两种方式,并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我国采取的是许可批准制。
二、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制度
据1992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等资料,国外非营利部门的资金来源有3个基本渠道:私人付费、公共部门、民间慈善捐赠。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的非营利筹资模式是私人付费主导型,即私人付费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公共部门支持,最后是民间捐赠。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统包。这是因为传统的许多非营利组织都是由国家兴办组建的,财政统包了它们事业经费的供给。另外,由于人们认为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是非产业化的,只有依靠国家财政来供养。
三、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制度
非营利组织管理如同企业管理、政府管理,需要科学的组织制度。一般地,西方国家非营利部门的组织形式采取会员制,其成员来自于不同工作岗位,他们根据自愿原则、承认共同宗旨、以会员名义集合而成松散的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式一般实行民主议事制度,实行理事会决策体制。
四、非营利组织的设计与分工制度
(一)非营利组织设计与分工的部门化。
一般地,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设计与分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依据组织功能分工来设置部门机构,通常设置财务部、人事部、计划部、推广公关部、募款部和业务执行部等。第二种是按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来设置部门机构,例如根据服务对象可分为儿童福利部、青少年福利部、老年人福利部、残疾人福利部等。
(二)非营利组织设计与分工的层级化。
非营利组织的层级设计通常需要在最严密管制的正式组织与松散协调的非正式组 织间权衡取舍。
非营利组织通常包括以下3个阶层。决策阶层;协调阶层;技术阶层。
五、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制度
国外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通常借助如下指标要素来测量非营利组织的绩效: 效益(B)、效果(OC)、产出(O)、投人(I)和成本(C),它们分别代表着 非营利组织的货币成果、非货币成果、非货币过程、非货币投入和货币投入。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世界上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概况
1.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一个庞大的非营利组织。
2.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
3.在非营利组织的就业人口中,包含大量的志愿者。4.在非营利组织中,各个不同领域的发
展是不平衡的。
5.从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服务收费(49%),其次为来 自政府的各种资助(40%),最低的是各种慈善所得(11%)。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由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 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民政部统计,2001年,我国已登记注册的县以上社会团体达 12.9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达8.2万家。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社不分。
2.经费不足。
3.能力不足。
4.法制的缺陷。
5.政策实施中的不足。
三、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措施
(一)鼓励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的合作关系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非营利组织发展
(三)政府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四)非营利组织积极加强自身的建设 第五节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势
一、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
(一)努力提高知名度
(二)明确法律地位
(三)密切与政府的合作
(四)大力倡导慈善捐助
(五)提高公众的信任度
(六)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
(七)非营利组织的全球化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展望
尽管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实中存在着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积极因素。
1.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凡事都依赖政府的观念已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互助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2.多元化趋势使政府不再是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惟一主宰,基层政权选举为代表的政治民主化正在稳步推进,这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
3.公民的社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公众参与机制逐步发展和健全起来。
4.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面前,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5.我国政府正在建立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方面的法制规范体系。
第十讲
公共物品管理
学习要点:
公共物品的含义、特性、类型
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
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
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混合物品的特点、供给
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两种方式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含义与类型
一、公共物品的含义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萨缪尔森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动,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他还用数学公式对纯粹的私人产品和纯粹的公共物品加以严格的区别:(1)私人产品
即某一商品的总量(X)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量的总和,这也就是说私人产品是能够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2)公共物品
即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个人消费所支配的公共物品数量实际上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X),这也就是说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
(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Non-divisibility),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二)消费的非竞争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
(三)技术的非排他性。
技术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三、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
图10-1 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注:用教材上的图10-1)
四、公共物品的类型
根据以上步骤的识别,我们大致可以区分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品:(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纯公共物品;(2)同时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纯私人物品;(3)具有 48
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公共资源;(4)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这四种物品的具体例子
可见图10-3
图10-2 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注:用教材上的图10-2 50
第三篇:公共基础知识0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公共基础知识0
1.7月31日至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研究部署了人民银行下半年工作重点。会议认为,2011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8月1日零时起,经过近两年稳定运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正式开通。同时,为满足3G用户对手机登录国防部网的新需求,手机国防部网及国防部网苹果手机客户端也在同日上线试运行。
3.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8月3日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 o.4———聚焦民生》。报告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所期望的“橄榄型”结构并未出现。报告还指出,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近年城市贫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人口比重一直维持在7%以上。
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这是中国在过去几年连续6次铁路大提速及多次冲击高铁最高时速后的首次降速运行,也是在“7?23”事故后,铁路系统对中国高铁的一次“补课”。
5.国家主席胡锦涛8月11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胡锦涛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众多,影响面广,对促进世界各国教育普及提高、科技发展进步、文化传承创新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6.深圳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8月12日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大运会开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8月16日至18日赴香港,出席“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和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典礼活动,并视察香港特别行政区。
8.国家副主席习近平8月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同美国副总统拜登举行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强调新形势下中美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承担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进一步加强合作是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期待,双方要共同努力,不断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9.卫生部部长陈竺8月18日在“第二届中国卫生论坛”上表示,中国居民医疗参保率从2000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10年底的近95%,共覆盖了12.7亿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10.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8月2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誉会长胡锦涛出席大会,为8名中国获奖者颁发奖章,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护理工作者、红十字工作者和志愿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南丁格尔奖章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立的护理界国际最高荣誉奖。
11.“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15周年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7周年工作研讨会8月27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会见会议代表,勉励大家发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服务西部、扎根西部、奉献西部,为西部培养更多的人才,使人才成为西部大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
1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7月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他强调,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13.在7月5日召开的2011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指出,我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
14.中央水利工作会议7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胡锦涛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
15.7月11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人口日,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题是“面对70亿人的世界”。当日,在天津召开的“7·11世界人口日”纪念大会上,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革开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生育水平显著下降。老龄化趋势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时期人口发展的突出矛盾。
16.在国务院新闻办7月13日举办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
17.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通车典礼7月17日下午举行。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是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2009年4月28日开工,路线全长37.8公里,工程概算总投资15.9亿元,将拉萨市区到贡嘎机场的行车时间缩短了半个小时。
1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9日在北京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较2010年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9.据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厦门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赖昌星于7月23日被加拿大有关部门遣返回国。
20.中共中央办公厅7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规定》的印发和实施,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关于重要岗位重点管理要求,加强地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市(地、州、盟)党政正职队伍,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北京时间7月26日,中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现场传来捷报,“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并成功回收至“向阳红09”船。经确认,此次下潜试验完成了既定目标,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对受伤人员和伤亡人员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决定采取坚决措施,以交通、煤矿、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
23.北京时间7月27日5时4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
2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研究部署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决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25.北京时间6月4日晚,李娜以2∶0战胜卫冕冠军意大利选手斯齐亚沃尼,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象征着网坛最高荣誉的苏珊·朗格伦杯第一次刻上了亚洲选手的名字。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6.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消息,6月9日17时10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我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正式飞离月球,奔向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深空。据介绍,这是嫦娥二号卫星在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至2011年4月1日半年设计寿命期满,圆满完成了各项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后,开展的拓展性试验任务。根据工程总体的统一部署,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组织卫星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精心组织开展了飞离月球探测试验的专题研究和论证,明确了技术试验和科学探测目标,制订了缜密的试验方案。据悉,此次飞往深空的拓展性试验具有轨道新、距离远、飞行时间长、准备时间短等特点,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对嫦娥二号卫星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都是极大的挑战,其最终的试验成果将进一步验证我国深空探测关键技术,深化科学探测,获取更多创新成果,并为探月工程后续任务乃至深空探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7.第三届海峡论坛6月11日在福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开幕式,并宣布第三届海峡论坛开幕。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致欢迎辞,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曾永权也在开幕式上致辞。本届论坛围绕“聚焦基层、共享成果”的主议题,规划了5大板块、13大项活动;内容更加贴近“草根”需求,包括百个家庭联谊、亲子阅读交流、烹饪大赛、体育竞技、影视展映展播等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其中,台湾特色庙会、台湾县市推介、两岸乡镇对接等活动是本届论坛适应台湾基层民众需求的特别安排。作为迄今为止两岸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参与界别最广泛、涉及范围最广的民间交流盛会,海峡论坛的“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定位,获得两岸基层民众的广泛认同。本届海峡论坛将聚焦民生议题,安排的活动项目更加贴近民众。
28.国家主席胡锦涛6月13日在阿斯塔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共同宣布发展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6月13日宣布,随着位于江西省遂川县的遂川江顶管隧道完成管道焊接,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工程由此全线贯通,并计划于6月底实现干线工程全面建成投产。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由一条干线八条支线组成,管线全长8653公里,起于新疆霍尔果斯首站,横穿我国15个省区市及特别行政区,止于香港。其中,霍尔果斯至广州段为干线,全长4865公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总投资约1422亿元人民币,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可稳定供气30年以上,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实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工程建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带动我国机械、电子、冶金等几十个相关产业发展,直接投资超过3000亿元。
30.中共海南省委群众工作部6月15日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群众工作部,标志着海南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同日,海南省信访局升格为正厅级,作为主管全省信访工作的省政府工作部门,与中共海南省委群众工作部合署办公,履行党的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双重职责。作为主管全省党的群众工作的省委工作部门,海南省委群工部的主要职责包括研究部署和指导推动群众工作,调查收集社情民意,协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政策的制定,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信访工作等。以前信访局只是省政府办公厅内设的二级局,在处理化解信访矛盾时权力有限,在协调其他单位和部门时,常常遇到推诿的尴尬局面。省委群工部和信访局合署办公,其权力和职责更加明晰,解决问题更有权威。
3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6月15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奥通巴耶娃出席会议。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这次峰会的主题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凝聚共识、巩固团结。会议主要回顾总结上海合作组织1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国际和地区形势发展,对该组织未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来发展方向作出战略规划。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题为《和平发展 世代友好》的重要讲话。
32.国家主席胡锦涛6月16日在莫斯科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两国元首全面总结中俄关系10年发展成果,并就下一个10年两国关系发展规划深入交换意见。会谈结束后,两国元首出席两国有关合作文件签字仪式,签署《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中俄元首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的联合声明》,并共同会见记者。
33.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20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德江主持会议。温家宝指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并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这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惠民政策,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34.法国巴黎当地时间6月24日晚,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这是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也是我国连续第九年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当晚,16个国家发言全部表示支持和高度赞扬,21个委员国一致赞成通过。“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总面积为3322.88公顷,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该项目遗产区和缓冲区划界合理,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管理体系,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充分的监测手段。
35.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6月27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行政强制法草案、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兵役法修正案草案,听取国务院关于201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国务院关于2010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10年中央决算审查结果的报告,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立法后评估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等。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虎作的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提交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草案,在综合分析研究各方面意见基础上,考虑到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以及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比重的测算情况,也考虑到与推进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增加直接税比重等税制改革相衔接的要求,维持初次审议稿中将现行工资、薪金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得减除费用标准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同时将超额累进税率中的第1级税率由5%修改为3%,以进一步降低工薪所得纳税人中70%较低收入人群的税负。
36.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8日下午就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研究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90年来,我们党在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对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必须十分珍惜并发扬光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我们要充分运用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及时总结党的建设新鲜经验,深化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37.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6月30日下午正式通车运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南站出席京沪高速铁路通车运营仪式,并乘坐首发列车G1次考察运营情况。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广大铁路工作者,向京沪高铁参建单位和广大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京沪高速铁路自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7省市,沿途24个站,最短旅行时间为4小时48分钟。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MPA考前辅导公共管理基础讲义(第二章).ppt.Convertor
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 公共组织环境 第二章 公共组织
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1、含义: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2、特性:组织是交往形成的行为关系的集合;组织有目标;组织有一定的结构与行为方式;组织有内在文化;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组织目标与组织行为是组织的本质特性,尤其是组织目标,被视为组织进行系统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1、公共组织的含义: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含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国家机关组织。
2、公共组织的要素:人员、目标、职能、机构、职位、职权、权责、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信息等。任何组织是以人为核心的,首先是人际关系的体现。组织设计是公共组织构成诸要素中最为复杂的部分。
三、公共组织的类型
1、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
2、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1)强制型公共组织,主要指政府部门。(2)半强制型公共组织,典型有仲裁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等。(3)非强制型公共组织,如学校、研究所、基金会、文化团体等。
3、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
(1)古典模型。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在最高职位中建立权威和明确责任管辖范围,再依次往下对各个行政级别职位进行权限的划分与再划分。效率是追求的首要价值,专业化与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古典模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组织具有四个基础,即目标(安全、教育、卫生等)、过程(管理环节)、顾客(服务对象)、领域(管理空间)。第二,组织中的基础有一个必须赋予优先地位;第三,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第四,任何上级仅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第五,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第六,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2)官僚模型。官僚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官僚理论与古典组织理论在许多认识上一致,但其更加强调稳定的服从必须依靠合法性的信念和对系统命令的服从。韦伯认为,官僚模型是最适合复杂组织的形式。官僚模型的基础是理性-合法权威,即根据在组织内所处地位而产生的职权,行政人员的职权依理性建立的标准、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确定,也就是说,组织不是依靠个体而靠非人格化的规则来管理的,理性意味着效率。纯粹官僚模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第二,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第三,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第四,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第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第六,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3)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特点:第一,公共事务往往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代表多元利益,职权与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的原则受到挑战。第二,政府在很多时候将工作通过合同委托给第三部门完成,政府官员在处理这些事务时用不上等级权力。第三,政府不可能轻易地监督组织之外的代理商,政府也不能随意利用等级命令来取消合同。第四,行政组织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它往往与其他公共组织形成一个网络,通过组织互动来实现目标。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
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1、含义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管理幅度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2、关系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小,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多、幅度小的组织结构被称为“尖形结构”,特点是管理层次分明,上级对下级控制严格、影响力强。优点是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行动。但可能因为信息传递过长出现失真,决策走样。此外,可能阻碍了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管理容易走向僵化。管理层次少、幅度大的组织结构被称为“扁平结构”,特点是层次少,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下级人员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空间。但可能出现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较大的情况。
二、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
科层组织是现代组织结构的主导形式,古典模型和官僚模型都是科层组织。
1、直线结构 特点是单一垂直领导,结构简单,领导隶属关系明确,主要为规模不大、工作较为简单的公共组织所采用。
2、职能结构 是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实施领导的结构。
3、直线-职能结构 各级部门之间既有垂直领导关系,又有水平领导关系。潜在的缺陷是垂直领导可能排斥水平领导,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4、矩阵结构 是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的结构,它的垂直领导和水平领导是并重的。矩阵组织因为更加灵活,适应能力更强,被称为适应性组织。与矩阵组织相似的还有一种叫旁系组织的结构,它是从科层结构的正式成员中抽出一部分人,按自由联合方式组成某一特定的常设机构,来解决特定问题。经济学会、专业技术职称等级评审委员会以及高校的学术委员会都是典型的旁系组织。
三、政府组织的结构
1、纵向结构,又称层次结构
宏观上的纵向结构是指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我国的行政组织可以分为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两大层次。地方行政组织又可分为两级制、三级制、四级制。另外,还设有特别行政区,它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用“中国**”的名义进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微观上的纵向结构指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
2、横向结构,又称分部结构
按照职能来划分部门是最普遍的分部方式,政府机关成立时大都采用这种方式。我国行政管理部门按职能大体可以分为业务部门和辅助部门,此外,还有按地区划分、按服务对象划分、按行业与产品类型划分等。
在我国,行政组织中的横向结构服从于纵向结构。
四、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
1、首长制和委员制 这是根据行政决策权所属人数进行的划分,也可称为领导体制。首长制又称为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于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古代君主制是首长制,美国总统制是典型的首长制。委员制又称合议制,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古罗马元老制是委制,瑞士联邦委员会是典型的委员制,我国建国初期的政务院实行的也是委员制。首长制与委员制各有优势,美国行政学家怀特认为,首长制适合于执行与指导事务,委员制适合政策寻求与决定的事务。
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过委员制,1954年宪法大体上采取了首长制与委员制相结合的体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首长制,但也吸收了委员制的长处。在国务院,实行了国务委员会议制度和常务委员会议制度,地方各级行政组织实行政府会议制度。一般情况下,重大问题都要经过会议的集体讨论,最后才由首长集中。行政首长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受其监督。
2、层级制与职能制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职能制又称为分职制,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行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
现代行政组织大都是将层级制与职能制有机结合,以层级制作为基础,在每一层级进行职能分工。我国的行政组织也是实行层级制和职能制相结合的双重体制。
3、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仅有有限的裁量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优点是政令统一,统筹兼顾,缺点是容易独裁和导致下级缺乏活力。分权制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裁量权,上级组织不干预的组织体制。在联邦制国家,分权制的行政组织体制最为普遍。优点是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行政。缺点是权力分散,导致地方主义或分裂主义,协调困难。
4、完整制与分离制
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我国实行完整制。优点是权责集中,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缺点是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容易造成属下单位因循守旧的作风。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的指挥、监督的行政组织体制。美国是实行分离制的典型国家。在分离制下,各机关彼此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优点是机关独立性大,措施灵活,能发挥相互监督的作用。缺点是机构间协作难度大,个别机构的行动可能导致整体的工作混乱,降低行政效率。第三节 公共组织环境
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1947年美国学者约翰·高斯较早对行政生态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了解行政生态的各种因素是解释行政行为的唯一途径。1961年,美国学者里格斯出版《行政生态学》,首次将行政生态模型划分为农业社会型(融合型)、过渡社会型(棱柱型)、工业社会型(衍射型)。
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环境、中介环境和宏观环境。又或者分为外部环境,包括中介环境。公共组织环境就是指公共组织之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
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在公共组织一般环境中,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舆论环境是最重要的环境构成因素。
政治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结构、政府机构、政治制度、公共政策等方面。经济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利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文化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认知、价值、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道德传统等方面。技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经验技术、实体技术和知识技术。
政治环境的影响:第一,政治体制确定了公共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第二,政治权力划分赋予公共组织影响力和约束性,并决定了组织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家结构形式决定了各类公共组织的活动范围;第四,政府机构的设立意味着行政组织处于强势地位;第五,政党制度使部分公共组织能够更有力地参与公共决策;第六,公共政策是公共组织活动的工具和条件。
经济环境的影响:第一,经济体制决定公共组织的行为方式;第二,经济利益决定公共组织目标。
第三,经济实力为公共组织提供权力来源;第四,产业结构影响公共组织的发展。
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一,认知水平决定公共组织对问题的界定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第二,价值观决定公共组织的态度;第三,意识形态约束着公共组织的政治、经济目标;第四,行为规范决定公共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沟通交流;第五,道德传统使公共组织扮演更加积极的社会角色。
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组织结构模式出现“去中心化”的倾向。第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公共组织管理方式出现变化,行政权力下放、基层自治以及虚假组织的应用。第三,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组织运作的物质依靠条件,使组织适应性不断提高。第四,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内在动力使组织内部分化出专门进行技术创新的新部门,组织管理追求卓越,具备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精神。
舆论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公共组织的目标和行为。
第五篇:MPA考前辅导公共管理基础讲义(第三章).ppt.Convertor
第三章 公共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
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问题
一、决策的含义
1、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决策”一词及其理论的形成,发韧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
2、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政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3、决策的特性:预见性、选择性、主观性
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进行决策时,确定目标是首要的。目标要具体、恰当、具有可检验性。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性之一,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人们习惯上把只的一种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一种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类型
1、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这是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进行的区分。
2、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这是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进行的区分。
3、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这是根据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进行的区分。
4、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这是根据决策的权限安排来区分的。
5、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这是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进行的划分。原始决策的实施会带来很大的沉积成本。追踪决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障碍。
三、决策的前提
决策的前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即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
价值前提的本质含义,是指在决策前人们往往对问题及其处理会有先入为主的意见与想法。每个人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些东西在遇到问题之前都先天存在着,影响着问题的判断和方案选择。价值判断常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价值目标是对实践结果的意义评价,因此它与决策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决策目标称为“事”,价值目标称为“愿”。
事实前提是指问题客观所处的环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如同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事实前提主要表现为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三个方面。
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第一,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要不需要和值不值得作出决策提出问题,事实前提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角度提出问题。第二,认知形成的依据不同。事实前提的依据是客观标准,价值前提的依据是主观判断。第三,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决策目标的确立上,而事实前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
1、含义: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2、特性: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即主体是行政机关;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决策的权威性。
二、行政决策系统
每一个决策系统可以在横向上划分为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策子系统和监控子系统。
1、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设备及有关工作程序组成的专门从事决策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贮存等工作,它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机构,为行政决策提供资料。其作用或职能主要是:(1)收集信息。(2)加工处理信息。(3)传递信息。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2、参谋子系统。是由掌握各门类知识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实务人员组成的,它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机构,保证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集体性、科学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其作用或职能主要是:(1)界定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2)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和方法。(3)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3、决断子系统。是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的特点。其功能或作用主要有:(1)界定政策问题。(2)确立政策目标。(3)设计政策方案。(4)选择政策方案。
4、监控子系统。是决断子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行政决策行为以及对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情况依法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其作用是:(1)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2)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3)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三、行政决策体制
各国政府的决策体制主要有独裁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三种。
独裁制主要特点是通过传统继承或政变等方式产生的权威人物享有最高决策权,其具体类型分为宗教领袖型(以伊朗为代表)、君主亲政型(约旦、阿联酋)、军人独裁型。议会制体制的特点是由公民选出代表或议员,然后由代表或议员决策的体制。主要有议会-总统制(美国)、议会内阁制(英国)、议会-委员会制(瑞士)。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一种,主要内容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政权力;实行议行合一,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职能的划分是在遵循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但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关系和工作联系关系;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
一、问题界定
问题是预期、需要与实际满足状态之间的差距,任何决策都从发现问题开始。问题界定要经过症结分析、原因分析、确切表述几个方面或阶段。
问题界定主要的方法有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二、目标确立
行政目标具有层次性、多样性、从属性。目标确立阶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规范性、具体性。目标确立的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标法、主要目标列举法、目标排序法、综合评分法、逐步淘汰法。
三、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是行政决策的中心环节,也是决策咨询系统参与得最多的一个环节。包括轮廓设计和细化两个步骤。主要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又叫自由思考法)、对演法、综摄法(又称比喻法或集思广益法)。
四、后果预测
后果预测是对决策方案实施条件的变化和方案的各种可能效果的预测。基本步骤包括收集资料、确定方法、计算和分析、评审结果。主要方法有德尔斐法、会议法、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
五、方案抉择 主要的环节是确定标准、可行性分析、合法化。可行性分析包括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行政可行性、技术可行性。
主要方法有经验判断法、决策树法、试验法、模拟法。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及其利弊
1、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群体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两种形式。领导群体决策是指领导集体决策,群体参与决策是指群众参与决策。
2、群体决策的优势:能够集思广益、提供更多的方案;由于参与决策增强了对决策的认同感和自身行为的满意感,使决策便于执行;有助于加强沟通,增强组织凝聚力。
弊端:工程程序慢、时间长;障碍多,不利于意见的真实表达;决策容易出现极端,导致冒险或保守;加重组织内冲突,难以形成决策结果;决策被少数人把持,伤害群体的感情;决策无人负责;需要一定的素质基础,如对决策知识的认知、决策能力、决策程序等基础;决策目标不明朗时不宜运用;决策过于强调民主的激励作用使决策目标本身被忽略。
二、参与决策的特征
通过参与的形式作出的公共决策被群体认同和接受的程度较高,易于贯彻执行,决策的满意度也高,有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和促进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参与决策代表了现代公共管理以人为中心的决策观念,它不仅可以使群体成员更清楚地认识到组织的期望和群体的作用,从而提高自我价值判断和群体合作意识,而且可以对群体的工作行为和社会行为产生超出群体决策本身的更为广泛的心理影响,从而有助于增强领导对群体的指导与控制。
但参与决策也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依赖于下属的工作成熟程度,否则不断不会提高决策的质量,还会把事情搞坏。
三、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
1、一票否决(全体一致),如联合国安理会的决策规则。
2、多数规则,即少数服从多数,以多数票通过中选方案的抉择规则。有相对多数和绝对多数。多数规则的修正方法有孔多塞标准,又被称为“两两对比法”或“成对表决法”;博尔达计数,也被称为“偏好次序表决法”;造成投票法,也被称为“同意表决法”;淘汰投票制,又被称为“否定表决法”;正负表决法。
3、等级决定规则
最常见的办法是先由群体成员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大家充分交换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由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往往是群体中的领导者负责最后拍板,这类似于我国党政机关的决策方式。严格来讲,等级决定规则属于个人抉择规则而非群体抉择规则,尤其是极端化的独裁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