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正方形(一)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矩形、正方形(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矩形、正方形(一)教学设计》。

第一篇:矩形、正方形(一)教学设计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4.矩形、正方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像框;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 学生用具:皮筋,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设计分成四分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第三环节:新课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给出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请学生观察当它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形成怎样的特殊图形情况.(进行演示,如图)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矩形。(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示)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主要环节:

(1)根据演示过程,请学生尝试给矩形下定义。(2)寻找生活中的矩形。(3)探索矩形的性质。

(4)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矩形性质的理解。(5)矩形的判定。

(6)从对称的角度再认识矩形。第(3)-(6)的主要过程:

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来做一做: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像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1)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3)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矩形的性质)

当∠α是锐角或钝角时,两条对角线是不相等的.

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这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 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1.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60°,AB=4 cm.

(1)判定△AOB的形状;(2)求对角线的长。

分析:要判定△AOB的形状,由于∠AOB=60°,所以可考虑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由矩形的性质知:OA=OB.即△AOB是全等三角形.由“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得出结论.

要求对角线的长可直接应用矩形的性质.

解:(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互相平分且相等,于是OA=OB. 又∠AOB=60°,可知△AOB是等边三角形.(2)OA=AB=4cm,DB=CA=2OA=8cm. 因此:对角线的长为8cm.提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与同伴交流.(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如图,在 ABCD中,AB=CD,BD=AC,BC=BC ∴△ABC≌△DCB(SSS)

∴∠ABC=∠DCB. 在ABCD中,AB∥CD,∴∠ABC+∠DCB=180° ∴2∠ABC=180°,即∠ABC=90° ∴ABCD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解决.)

①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②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进一步得到一个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第三环节 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从知识与鸶性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第四环节 课后作业

(一)看课本

(二)课本习题4.6

第二篇:矩形、正方形(一)教学设计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4.矩形、正方形

(一)教材分析

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又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学习矩形也为后面学习正方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一节课在整章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课标依据

新课标要求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探索并证明矩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以及它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也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对于类似的问题有一定的学习精力、经验和感受,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思维目标: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具:

教具准备:像框;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 学生用具:皮筋,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分成四分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第三环节:新课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给出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请学生观察当它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形成怎样的特殊图形情况.(进行演示,如图)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矩形。(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示)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主要环节:

(1)根据演示过程,请学生尝试给矩形下定义。(2)寻找生活中的矩形。(3)探索矩形的性质。

(4)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矩形性质的理解。(5)矩形的判定。

(6)从对称的角度再认识矩形。目的:

1. 矩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图形,小学甚至更早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但是当时对于矩形的理解和认识是停留在表象层面的,即提到矩形,学生往往联想到的是具体的图形和形象,不能离开实物去研究图形。随着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这里采取的动画的方式,请学生给矩形下定义,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从把握矩形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对矩形的理解上升到形式化的高度。2. 对矩形性质的探索,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基础上加强条件。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 通过将性质“反过来”的方法(逆命题),得到矩形的判定条件。

第(3)-(6)的主要过程:

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来做一做: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像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1)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3)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矩形的性质)

当∠α是锐角或钝角时,两条对角线是不相等的.

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这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

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1.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60°,AB=4 cm.

(1)判定△AOB的形状;(2)求对角线的长。

分析:要判定△AOB的形状,由于∠AOB=60°,所以可考虑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由矩形的性质知:OA=OB.即△AOB是全等三角形.由“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得出结论. 要求对角线的长可直接应用矩形的性质. 解:(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互相平分且相等,于是OA=OB. 又∠AOB=60°,可知△AOB是等边三角形.(2)OA=AB=4cm,DB=CA=2OA=8cm. 因此:对角线的长为8cm.提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与同伴交流.(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如图,在 ABCD中,AB=CD,BD=AC,BC=BC ∴△ABC≌△DCB(SSS)

∴∠ABC=∠DCB. 在ABCD中,AB∥CD,∴∠ABC+∠DCB=180° ∴2∠ABC=180°,即∠ABC=90° ∴目的:

采用逆命题的方式得到矩形的一个判定方法,进一步总结矩形的两个判别方法: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解决.)

①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②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进一步得到一个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ABCD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第三环节 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从知识与鸶性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第四环节 课后作业

(一)看课本

(二)课本习题4.6

教学反思

矩形和菱形一样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强化条件得到的。两者的地位是一样的,前者强化了角的条件,后者强化了边的条件。因此这两节课在处理方式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通过这种类似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上解决问题的常用的方式:可以通过类比,可以通过在类比的基础上强化条件等手段得到猜测。

第三篇:矩形、正方形(一)教学设计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4.矩形、正方形

(一)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也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对于类似的问题有一定的学习精力、经验和感受,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像框;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 学生用具:皮筋,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设计分成四分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第三环节:新课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给出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请学生观察当它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形成怎样的特殊图形情况.(进行演示,如图)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矩形。(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示)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主要环节:

(1)根据演示过程,请学生尝试给矩形下定义。(2)寻找生活中的矩形。(3)探索矩形的性质。

(4)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矩形性质的理解。(5)矩形的判定。

(6)从对称的角度再认识矩形。目的:

1. 矩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图形,小学甚至更早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但是当时对于矩形的理解和认识是停留在表象层面的,即提到矩形,学生往往联想到的是具体的图形和形象,不能离开实物去研究图形。随着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这里采取的动画的方式,请学生给矩形下定义,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从把握矩形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对矩形的理解上升到形式化的高度。

2. 对矩形性质的探索,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基础上加强条件。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 通过将性质“反过来”的方法(逆命题),得到矩形的判定条件。

第(3)-(6)的主要过程:

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来做一做: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像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1)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3)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矩形的性质)

当∠α是锐角或钝角时,两条对角线是不相等的.

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这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

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1.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60°,AB=4 cm.

(1)判定△AOB的形状;(2)求对角线的长。

分析:要判定△AOB的形状,由于∠AOB=60°,所以可考虑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由矩形的性质知:OA=OB.即△AOB是全等三角形.由“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得出结论. 要求对角线的长可直接应用矩形的性质.

解:(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互相平分且相等,于是OA=OB. 又∠AOB=60°,可知△AOB是等边三角形.(2)OA=AB=4cm,DB=CA=2OA=8cm. 因此:对角线的长为8cm.提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与同伴交流.(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如图,在 ABCD中,AB=CD,BD=AC,BC=BC ∴△ABC≌△DCB(SSS)

∴∠ABC=∠DCB. 在ABCD中,AB∥CD,∴∠ABC+∠DCB=180° ∴2∠ABC=180°,即∠ABC=90° ∴目的:

采用逆命题的方式得到矩形的一个判定方法,进一步总结矩形的两个判别方法: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ABCD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解决.)

①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②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进一步得到一个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第三环节 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从知识与鸶性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第四环节 课后作业

(一)看课本

(二)课本习题4.6

四、教学设计反思

矩形和菱形一样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强化条件得到的。两者的地位是一样的,前者强化了角的条件,后者强化了边的条件。因此这两节课在处理方式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通过这种类似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上解决问题的常用的方式:可以通过类比,可以通过在类比的基础上强化条件等手段得到猜测。

第四篇:矩形教学设计一

矩形(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2及推论.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加深对矩形的概念的理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

三、教学方法

观察,启发,总结(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教学手段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的特殊性质,同样对于平行四边形来说,也有特殊情况即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恃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写出课题).

(三)讲解新课

制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堂上进行演示图4-34,使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角的变化,当变到一个角是直角时,指出这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使学生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在于一个角是直角),深刻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矩形的性质:

既然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应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殊的乎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继续演示教具,当它变成矩形时,学生容易看到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角线也相等(写出这两个结论),指出观察出来的结论不能做为定理,需要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证明得出.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 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Rt△的一个重要性质,即Rt△斜边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部分关系时经常用到)例1 已知:如图4-35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行代数计算)小结:(用投影打出)(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从属关系如图4-36.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归并为:

(四)练习

教材P.149中1、2、3、4.(五)作业

教材P.160中2、5;P.192中7.

第五篇:矩形、正方形(二)教学设计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4.矩形、正方形

(二)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也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对于类似的问题有一定的学习精力、经验和感受,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正方形的定义,弄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2.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3.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题。能力目标:

1.通过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

2.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主动探究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理解四种四边形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正方形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方形的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木框、白纸、剪刀. 学生用具:白纸、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分成四分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第三环节:新课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进入正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正方形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主要环节

(1)呈现两种通过不同途径得到正方形的过程,给正方形下定义(2)讨论正方形的性质

(3)通过练习加强对正方形性质的理解

(4)寻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5)寻找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目的:

1.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因此想得到一个正方形,可以在矩形的基础上强化边的条件得到,也可以在菱形的基础上强化角的条件得到。于是在课上呈现这两种变化,为后面寻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2. 由于采用了两种正方形形成的方式,因此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都可以从中挖掘和发现。

大致教学过程

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正方形的全过程.(演示)

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先把平行四边形木框的一个角变为直角,再移动一条短边,截成有一组邻边相等,此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这个变化过程,可用如下图表示

由此可知:正方形是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即: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木框还可以这样变化:先移动一条短边,截成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再把一个角变成直角,此时的平行四边形也变成了正方形. 这个变化过程,也可用图表示

你能根据上面的变化过程,给正方形下定义吗?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是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所以可以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由此可知: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即是邻边相等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即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因为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所以它的性质是它们的综合,不仅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也有矩形和菱形的特殊性质,即: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的性质:

边: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即:两条对角线,两组对边的中垂线.

例题

[例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求∠AOB,∠OAB的度数. 分析:本题是正方形的性质的直接应用.正方形的性质很多,要恰当运用,本题主要用到正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即正方形的轴对称性.

解:正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一定互相垂直,所以∠AOB=90°.正方形ABCD是矩形,又是菱形,所以:∠BAD=90°且对角线AC平分∠BAD,因此:∠OAB=45°

拿出准备好的剪刀、白纸来做一做

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一个角,打开,怎样剪才能剪出一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折叠,想,剪切)

只要保证剪口线与折痕成45°角即可.因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把折痕作对角线,这时只需剪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打开即是正方形.

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又是菱形,那么它们四者之间有何关系呢? 正方形、矩形、菱形及平行四边形四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的包含关系如图:

此图给出了正方形的判别条件,即怎样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判定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然后再判定这个矩形是菱形;或者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是矩形.

由于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方法各异,所给出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的具体条件相应可作变化,在应用时要仔细辨别后才可以作出判断.

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

教材 随堂练习1,2

第四环节 课时小结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可比较如下:(出示小黑板)

第五环节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4.7 1,2,3.

四.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给出正方形的判定定理。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明确判定的方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就采取了两种方式呈现正方形的形成过程,在直观上帮助学生认识了正方形与矩形、正方形与菱形之间的关系;在讲解正方形性质的过程中又再次强化了这种认识。通过层层铺垫,让学生明确矩形+邻边相等就是正方形,菱形+一个直角就是正方形,如何判定图形是矩形或是菱形,前面已经学习过,因此关于正方形的判定是需要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叠加”完成的。

下载矩形、正方形(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矩形、正方形(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矩形、菱形、正方形》教案

    《矩形、菱形、正方形》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矩形的判定定理并会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意义,并会求两条平行线之间......

    矩形教学设计

    《18.2.1矩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 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大屯学校 杨绪高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教材53页练习后到55页练习(包括练习),是18.2.1矩形的第二课时《矩形的判定》......

    矩形教学设计最终稿5篇

    第18章 四边形——矩形(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 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矩形......

    正方形教学设计

    正方形教学设计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 2、掌握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方法。 3、能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

    正方形教学设计

    示范课: 正 方 形 教 学 设 计 授课教师 : 胡传菊 授课班级 : 八(2)班 授课时间 : 2017.5.2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

    正方形教学设计(推荐)

    18.2.3 正方形 教学目标: 1、掌握正方形的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练习证明题

    1、已知如图,在□ABCD中,E、F分别是边BC和A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CF 2如图,在□ABCD中,∠ADC的平分线与AB相交于点E,求证:BE+BC=CD 3、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过点A、D......

    八年级数学上册《矩形、正方形》教案

    初中中考数学资源-www.xiexiebang.com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 总课时:12课时执笔人:刘丽娟使用人: 备课时间:开学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七周 第6课时:4、4矩形、正方形(1) 教学目标:知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