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第一课时(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21: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斗笠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斗笠第一课时》。

第一篇:斗笠第一课时

《斗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笠”,正确规范地书写“笠、戴、蘑、菇、袭、熄”,自主积累“我的词语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艺,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笠”、“蘑”、“菇”等8个会写字 2.熟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积累词语。

3.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教学重难点:

读通诗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整体感知诗歌,初步感受斗笠饱含的深情,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笠图片,师问: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2.课件出示课题“斗笠”,认识生字“笠”,教师顺势写生字“笠”。3.师述: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遮阳挡雨的器具,有一些旅游胜地,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出售。然而作者王宜振也对斗笠有份特殊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出示作者介绍,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教师相机补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5个学生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从读准字音,停顿的把握上去评论。

3.指名学生交流。

4.出示“我会读”,开火车领读,指名读,相机指导“蘑菇”、“春意融融”的读音。

5.出示“我会组词”,学生开火车组词,指名学生针对“侵袭”、“熄灭”、“挺直”三个词语造句。

6.指导学生写字,一导,二看,三记,四评,五仿,六赏。7.学生听录音,注意把握好停顿和节奏。8.指名再读,生评师评。9.指名配乐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读文,出示思考:课文又主要写了什么?(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戴上故乡的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和浓浓的乡情。)

2.过渡:诗虽然很短,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母亲的浓浓亲情,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

四、小结:生活中,斗笠很普通,每一顶斗笠都是一个故事,每一顶斗笠都有着一段历史。但诗人王宜振笔下的斗笠却寓意深刻,这顶特殊的斗笠,它寄托了一个母亲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思恋和关爱。下节课,让我们再同诗人一起走进诗中,去感受一下这血融于水的亲情吧!

作业设计:

1.工整、美观地书写本课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好停顿。

第二篇:12 《斗笠》(范文)

《斗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本诗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戴上故乡的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尤以诗句“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回旋反复吟咏,奈人寻味。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笠”,正确规范地书写“笠、戴、蘑、菇、袭、熄”,自主积累“我的词语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艺,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通诗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整体感知诗歌,初步感受斗笠饱含的深情

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读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意,感受母爱。激发学生感激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感受母爱,从生活的点滴体验亲情的无处不在及伟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思美。

1、课件出示斗笠图片,认识斗笠。

2、课件出示课题“斗笠”,认识生字“笠”。

3、师述: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更有一些旅游胜地,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十分受人欢迎。许多家庭,还在墙上挂上一顶斗笠,作为装饰,令人赏心悦目。作者王宜振也对斗笠有份特殊的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愿意听老师先来读读这篇课文吗?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师范读课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同时播放伴奏音乐。)

2、听完老师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想说点什么?

3、自读课文,说说自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课文,感悟意境美。

1、同学们,读课文时,你把自己当谁了?(一个孩子的母亲)那你对“孩子”说了什么呢?

2、分节品味课文。

(1)谁来当一回母亲,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那一节?读出了母亲的心情吗?(评议朗读)母亲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一节?(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美、情感美和想像美。)

(2)谁再来读读自己喜欢的诗节?还有不同的读法吗?“编进的鸟鸣”会是怎样一种声音啊?你听到了吗?

(3)当有学生读到最后一节时,相机分析:“让他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3、小组内自选诗节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4、组代表汇报朗读情况。

5、喜欢整篇课文的同学请你们一起大声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能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吗?(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6、课堂小结,找关键词,课件板书。

四、即兴作诗,实现创造美。

过渡:孩子们,此时此刻,老师也想当一回诗人,想写写这样深情的诗歌。

1、教师即兴作诗。(模仿书中诗节作诗)

2、你们能行吗?(模仿作诗)

3、假如你就是那“孩子”,会用什么样的诗歌来回答“母亲“呢?课后用文字的形式告诉老师吧!(拓展延伸)

4、此时,老师还想唱一曲,让我们一起来唱一曲《他*的吻》,以表达对他*的爱吧!(课件出示《他*的吻》之歌,学生随音乐唱起来,课堂到此结束。)

板书设计:

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乡情

斗笠 感 故乡的温暖

闻 故乡的芬芳 母爱

戴 故乡的明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重难点:

感受及体会母爱,并从生活的点滴体验亲情的无处不在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词。

2.配乐朗读课文。

3.谈读文的感受——母爱。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组织自学。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读中感悟:

a.你觉得“编进的鸟鸣”会有怎样的声音?读到这里你的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b.“故乡的声音”会是怎样的?诗句让你想起了怎样的情景?

c.在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灯”可以干什么?有何作用?(带来光明、温暖、信心、勇气等允许学生畅谈,引导学生感受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其中渗透着浓浓的母爱。)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诗节。

2.借助课文结构图师生合作背诵诗歌。

三.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讨论: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一物寄情深)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浓浓的亲情?

(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3.齐读《游子吟》交流: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感受母爱,感谢母亲,激发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四.实践作业。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诗歌。

(推荐:《同步阅读》之《慈母情深》、《我的母亲》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选一个体现母子情的事物,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自创诗歌。

第三篇:《斗笠》教案定稿

《斗笠》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事物中去感受母爱的伟大。

2、学习“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并大胆模仿、创作诗歌,以表现母亲的爱。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请看黑板(板画斗笠),认识吗?对,这是斗笠,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诗歌就是《斗笠》,它是著名儿童诗人王宜振在母亲节的时候写的。请看老师板书。(提示写字)齐读课题。斗笠中包含着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吧!

2、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你听出了什么?(范读,你听出了母亲在叮咛孩子,板书叮咛)

(二)重点研读诗歌《斗笠》,感受母爱。

1、那母亲在叮咛孩子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谁找到了?(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再读读,注意关注这个句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了5次,你有一双慧眼。对,儿童诗歌中就常常运用反复,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现在和老师一起来合作读读这几个句子,好吗?请看大屏幕,当儿子背上行囊,即将远行的时候,妈妈深情地叮咛——当儿子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时候,妈妈面对背影轻轻地叮咛——当儿子的身影最终消失的山口时,妈妈眼含泪光地叮咛——当儿子漂泊在外时,母亲眼望明月,轻轻地呼唤——

3、为什么妈妈要让孩子戴上斗笠呢?(因为斗笠是故乡的代表物,妈妈希望孩子不要忘了故乡,说得好。)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看看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与斗笠相关的事物,勾出来。(板书)那这些事物和斗笠之间是什么关系?(原来在母亲的心里斗笠就是故乡,她希望儿子一看到斗笠就会想起故乡的鸟鸣、故乡的热土、故乡的花儿、故乡的那一轮月亮。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总结,儿童诗歌中要有诗意的想象。)这样一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事物中都包含了孩子对故乡深深眷念,母亲缕缕牵挂。那母亲对孩子究竟有怎样的牵挂?让我们再去读读,注意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

4、交流:

(1)第一小节:第一小节里把戴上斗笠的作者比喻成故乡的蘑菇,让你体会到无论走到哪里,作者都是故乡的人。对,新奇的比喻也是儿童诗的特点。请再读读,作者为什么用蘑菇来比喻呢?(因为蘑菇是家乡常见的事物,同时和斗笠的形状很像。的确,在使用比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有感受吗?你从“不斜的身影”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的希望,希望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师总结:你看,刚才这两位同学抓住诗歌中拨动他心弦的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去感受、想象,这就是品读诗歌的方法。好,继续交流。

(2)第二小节的“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拨动了你的心弦。你从“滑”字中体会到母亲希望这顶斗笠化身成故乡的鸟鸣,让鸟鸣陪伴作者进入甜甜的梦乡。师: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一个好梦、一顿热饭都是妈妈对儿子的深情关爱。谁能读出这种关爱?那故乡的声音还会有什么呢?透过这些声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呢?(我觉得故乡的声音还有小溪的叮咚声,孩子们的欢笑声,透过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流淌的小溪中,村里的孩子们在尽情地游泳8,那溅起的朵朵浪花就像孩子们欢乐的笑脸。你的语言多有诗意!带着这份诗意读。我觉得故乡的声音还有蟋蟀的叫声,我仿佛看见作者和小伙伴一块,在皎洁的月光下来到了草地上捉萤火虫,那蟋蟀的叫声似乎在为他们伴奏。多么浪漫的画面,你有了诗人的情怀!带着这种感受读。)师:故乡的声音,承载了作者许多美好的回忆,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3)你对三小节的“春意融融”有所体会。你体会到母亲生怕儿子在寒冷的冬夜冻着了。师:读出母亲的担忧来。师:在外闯荡的游子,他会遇到自然界中寒流侵袭的冬夜,更会遇到人生中的冬夜,那么他将会遇到哪些困难?那每当他遇到这些困难时,他看到这顶斗笠就会想起(母亲的鼓励\妈妈的牵挂\故乡的人),这些事这些人这些景让他的内心感到春意融融,带着这种温暖来读读这句诗。原来诗歌也是有温度的。

(4)你对第四小节有体会,读出你的感受来!

(5)第五小节很让你感动,读出你的感动来!读出心中的感动吧!

5、总结: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顶普通的斗笠吗?(这不是一顶普通的斗笠,这顶斗笠里包含了,绵绵的故乡意,浓浓的慈母情。板书:故乡意,慈母情)看到斗笠作者就会想起妈妈的叮咛,回想起故乡的鸟鸣、热土、花儿、月亮。正是这些温暖让他一路前行,读资料。你认为王宜震的成功离不开——妈妈的叮咛,那想象一下,母亲还会怎样叮咛孩子呢?请你试着用反复的方式把诗歌往下写: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让这棵门前的大树为你作伴。走到哪里,它都为你遮风挡雨,即使是大雨倾盆的日子,你也会感到异常温暖。

6、作者抓住斗笠这种最有象征性的事物来表现情感,这种写法就是“一物寄情”,老师再给你们提供几首儿童诗,仔细读读,看看你读出了什么情感,这种情感是寄托在什么事物上的?

三、拓展阅读多首现代诗,感受母爱。

1、妈妈

当我认识你,我十岁

你三十五。

你是团团脸的妈妈

你的爱是满满的一盆洗澡水 暖暖的,几乎把我浮起来。(从这首诗里我读到了母爱就是那一盆洗澡水,我就想到了我的妈妈。指导朗读)

1、妈妈的爱像块糖 妈妈的爱,就像块糖,包在唠叨里,藏在责骂里,让我东找西找,直到我懂事,才找到。

2、(冰心)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6、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为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他的衣裳,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在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来接我,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他的身上,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次,我病了,妈妈抱着我去医院,他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一次,我打碎了暖瓶,对妈妈又说了谎,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我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一次老师叫用“最”字造句,我说:“我最爱妈妈。”

四、仿写练习:

1、同学们,你们看,一顶普通的斗笠、一盆暖暖的洗澡水、一把雨伞、一句责骂都是妈妈的爱,原来妈妈的爱就藏在生活中,那你觉得生活中哪些事物令你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呢?(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每天早晨准时叫我起床的轻轻呼唤„„)是啊,妈妈深深的爱就藏在这一件件具体的事物中,你能抓住最能表现你妈妈爱你的事物,仿照课文,运用反复、比喻这样的方法来写写妈妈的爱吗?(模仿作诗)

2、交流诗作

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会变魔术,一会儿变成

我嘴边甜蜜的棒棒糖!一会儿变成

我手上可口的冰淇凌!一会变成

我头上美丽的蝴蝶结。变呀变,变呀变,把我变大了,把她变乐了!

第四篇:斗笠说课稿

12、《斗笠》说课稿 黄玉花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a五年级上册版第12课《斗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斗笠》主要写了儿子在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吩咐儿子戴上一顶斗笠,然后由斗笠生发开去,把故乡情思和母爱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一份母亲崇高而伟大的胸怀,展现了一位母亲崇高的思想境界。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但要透过文字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

感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这就需要老师的巧妙引导、点拨,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想象,学习课文的表达

方法,理解“春意融融”“芬芳”“侵袭” 等词语的意思。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感激母亲,热爱母

亲的情感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意,感受母爱。教学难点是: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品悟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品、悟”(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本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

为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更好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产生共鸣,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所以开课伊始,我先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再通过谈话:阎维文用他的歌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母爱,而作者王宜振却是用一顶斗笠来告诉我们。顺势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把握,感知全文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我将让学生先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他是用谁的口吻来写的?读后,让学生汇报交流,这样为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积极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根据上一环节学生的反馈交流,让学生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找出最能体现母爱的句子,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挺直”感受母亲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堂堂做人的心愿,并通过读把母亲的心愿读进文中。

接着,我将让学生品读第2小节,先让学生读一读,找出最能体现母爱的句子?让学生说说故乡有哪些声音?让学生想象有林间的鸟语声、亲朋好友的欢喜声、母亲的叮咛声,以此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母亲的牵挂。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并借助这一方法自学剩下的三个小节。自学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在交流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引导学生紧扣“不熄”来感受母亲希望斗笠能给孩子带来光明、温暖等,体会浓浓的母爱。接着我通过引读,你就是这位母亲,你对即将远行的孩子说。让学生齐读全诗,以此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我会设计这样一段结束语:这首诗以母亲的口吻,运用相似结构的句型,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首诗的语言美,韵律美。让我们在读全诗,把这种美,这种情感记在心头,学生读后,我将接着说,请你以孩子的口吻仿照本文的写法,向母亲诉说你的爱,以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我是按文章的主题线来设计的,该板书力求简洁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就能对文本有所感悟,有所思。

做 蘑菇

声音

12斗笠感 温暖 闻 芬芳 母爱 戴 明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篇二:《高原汽车兵》说课稿

《高原汽车兵》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四《高原汽车兵》。课文讲述了张全林率领进藏物资车队,运输途中遇到一场暴风雪,他为自己的战友,为了边疆的军民,不怕牺牲,勇敢探路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张全林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是训练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由于故事发生在川藏公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尽管学生可能会看过一些关于这条公路的纪录片,但是缺乏感性认识,很难留下深刻印象。两地相距甚远,学生又缺乏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础,对体会高原汽车兵与边疆同胞之间的深情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从而走进文本,真正体会文本的内涵。

基于以上的教材简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像张全林那样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描写环境、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高原汽车兵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汽车兵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站着就要当一座生命的路标”这句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时是阅读课,我打算按“情调感染;紧扣文题设疑;朗读感悟、深入学文;复述课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我设计的理论依据是:这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整个单元都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高原汽车兵》是歌颂当代军人的课文。按照五年级的阅读要求:要教学生学会读书。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语文,让学生在自己读懂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情操,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和素养。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做到“批文入情”,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抓住文章题眼“高原汽车兵”让学生“批文入情”地读课文是教学主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看军事片、听高原歌曲,让学生产生“曲调未成情先行”的感情基调,在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这样的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于一体。复述课文把学生的语言与文本再次结合,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说教学过程:

(一)曲调未成情先行。

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汽车兵在高原行进时的视频,听听高原歌曲,让学生对高原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为理解“高原汽车兵”的真正内涵提供直观的认识。

(二)紧扣文题,抓住中心。

大家还记得哈尔威船长吗?为什么记得他?是呀,我们都被船长的精神震撼了,所以记忆深刻。今天我们来学习选读四,这些高原汽车兵们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呢?大家先自己读一读。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扣住课题,通过提问,让学生简要回答,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概了解。第一个问题检查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以便教者及时调整教学流程。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让学生心中有中心,为学习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最后一个问题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主脉。

(三)细读文本,批文入情。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坐以待毙:坐着等死或等待失败。

不期而至: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魔域”:本指魔鬼出没的地方,这里指环境异常恶劣的地方。

2、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找出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魔域”。先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再举手发言。

3、文章的重点是赞美汽车兵,特别是张全林,可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恶劣的环境呢?(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让学生紧扣文本,体会汽车兵在高原行进中的困难,条件之恶劣,进一步体会高原汽车兵的奉献精神。同时让学生悟到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适时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带着着急与担心之情进行朗读,进一步体会环境的恶劣。先个别读,后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行军的困难。

(设计意图: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这种由面到点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在探究句义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个环节分三步走,第一步读与想,第二步是找,看看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如何;第二步是交流,进一步体会对句子的理解,提高语感能力。)

(四)、走近人物,展开想象。

过渡: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魔域”,面对这样恶劣的气候,张全林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里找到答案,举手发言。他又是怎样说的呢?(课件显示张全林说的话,同学们一齐来读。)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参与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结:文章学到这里,你喜欢我们的张全林吗?(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强。在学生的回答中一

心为公、舍己为人的高原汽车兵的形象就高大与丰满起来了。)四个小时后,车队终于翻越了雪山,可同学们想一想,这四个小时他们是怎么过来的?这四个小时里又发生了什么险情呢?(这样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锻炼了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汽车兵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隐隐约约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对文本的兴趣又增加了。)

(五)、总结全文,复述内容。张全林不愧为共产党员,他确实是一座生命的路标。我们为有这样的军人而骄傲、自豪。张全林从担任汽车团团长到兵站部部长的14年间,指挥部队沿着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川藏公路为西藏运去了30多吨的物质,先后历险上百次,他与广大官兵一起创造了“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三不倒精神”。2003年4月3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为兵站部记三等功。

请同学们用自己生动的语言为你身边的人深情地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学生把自己当做是一名藏民,激起学生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愿意去想,愿意去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几座雪山、几辆汽车为背景,雪山下“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高原汽车兵

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篇三:认识地球说课稿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说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

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

“认识地球”这一节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在地球

仪上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另外教材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除地球仪外,地图也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主要工具。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

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度、纬度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地球仪”、“经纬网”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认识地球的形状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将奠定重要的作用。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

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地球仪”部分通过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学习。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看到地球的全貌,需要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由此引出地球仪,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点、线、面。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趣导引: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被确定为球形这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深入掌握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等方面的知识。

三、【说学法指导】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好经纬线为以后判别半球位置、方向和确定地球表面任何点的位置等打好基础。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组织教学: [导课]回忆之前播放的图片,包括各种美丽的风景: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河流、巍峨的群山、深邃的峡谷、广袤的平原、雄伟的高原、苍凉的大漠??那么我们从宏观来看,地球到底是个什么形状的呢?

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小学时学过的科学进行思考。

学生:圆形??球形?? 老师:地球是球体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展示ppt:地球卫星图片

学生直观的观察图片,地球是球体。

教师讲述:(引导学生认识到探索科学的过程,培养其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地球是球体这个认识不是人类一开始就知道的,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p14“阅读”部分的内容,最初对我们人类的家园的认识,“盖天说”和“浑天说”

展示ppt: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教师讲述:古老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一些人认为,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笼罩。

承接: 但有些人提出质疑了,那么这个托盘的边际在哪里呢?于是又有人说,天空像一把斗笠,罩在地球上边。经过各种质疑,依然没有一个成形的,大家都认为正确的理论,于是,“浑天说”出现了。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张衡某天观察星宿的时候踱步语,天上的太阳是球形,月亮石球形,那么我们的地球呢,也应该是球形才对。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也”。伟大的“浑天说”第一次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概念,是人类认识地球史上的伟大的飞跃。

问:同学们,我们现在都认为地球是球形的,那么有没有谁能举出生活中见过的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呢?给大家一分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学生讨论的回答 展示ppt上的图片:事例

一、人观察船向远处航行所观察到的船身的变化情况

分析:

事例

二、月食观察月球上地球的影子 分析:

事例三:从不同纬度看北极星与地球的高度角

分析:

承接:我们刚才所有的事例都是推测,可是有一名伟大的航海学家,他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请同学们阅读p14---p15“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一分钟)展示图片“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简要介绍麦哲伦航行,帮助学生完成p15的活动。承接: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据科学家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而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要比极半径约长21km。那么赤道到底有多大,表面积有多大,半径到底又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找出这三组基本数据,即赤道周长,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

二、地球的大小

展示ppt。观察地球大小的动画(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地球的三组基本数据)

承载:地球这么大,我们将来要学习地球绕太阳运动,地形地势,山川河流等,怎样才能更方便的观察地球,方便我们学习篇四:江雪说课稿

《江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多,山虽然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了,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学情分析:因为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这首古诗比较熟悉,很多学生都能够背诵,但对古诗的诗意理解不够精确,对诗人的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 对诗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理解不够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古诗特点我们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的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四、说教法: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比赛

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五、说学法:

在课堂上,我设计让学生用诗意来朗读古诗,去理解古诗,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品读悟情]、[朗读训练]、[拓展积累] [总结写法]六个环节。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们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们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1、导入新课:

我们先让学生交流有关雪的诗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还为《江雪》的教学做下了铺垫。在学习《江雪》这首诗之前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柳宗元,让学生知道《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为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孤独寂寞奠定了基础。

2、初读感知:

对于诗文的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读法,让每个学生神情十足地读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入情入境的吟诵中去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律动美。

3、品读悟情:

古诗语言凝炼,意境深远,光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走进古诗去深入理解它所包含的意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注释,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看看你能读懂其中的哪一句?将学习成果跟小组的同学共同分享。自学古诗后,以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为主,教师只是起到银线串珠、搭桥接榫的作用。真正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完成由“配角”向“主角”的转变。其次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品词析句,要让学生知道“千山”“万径”是一种虚指,是古诗中一种夸张的写法,实际是指很多山所有的路。并让学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情况下阅读,不仅加深对诗的理解,而且还会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学习“孤舟蓑笠翁”的时候因“蓑笠”对学生来说很陌生,于是我们课件展示“蓑笠”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古诗意思的理解,更好地感受老人那份寒冷和孤独。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后,让学生带体会反复诵读古诗。并让学生读古诗每行的第一个字,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不是我们说的一般的孤独而是千万孤独。在这里我们出示柳宗元被贬后艰苦生活资料,让学生再次体会柳宗元的孤独和坚强。最后,播放《江雪》的配乐朗诵,学生欣赏后再让他们配乐朗读。这样学生不仅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中,而且还把柳宗元坚强不屈的精神永远铭记。

4、拓展积累

俗话说“闻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积累的重要性,当前积累已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更是尤为重要。于是我们还为学生准备了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在学习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和《江雪》有什么异同?通过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样不仅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满足了学生成功心理。

5、总结: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歌,古诗里有情,让我们走进古诗,尽情领略其中的韵味吧。播放《古诗新唱》,让学生伴着这优美的旋律结束这一节课的学习。

6、布置作业。

针对四年级学生知识水平,我们布置的作业超市:(1)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说和写的能力。(2)搜集柳宗元的其他作品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7、板书设计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强调诗人的千万孤独,以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借景抒情”的板书不仅让学生知道了《江雪》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写法同时还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篇五: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1)寄情山水说课稿

教室里响着中国古曲声

一. 交流导入 1.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音乐,边听音乐边来看几张风景图片。(桂

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世外桃源的泸沟湖,美丽神秘的九寨沟)2.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大河山川这些都我国山水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看

中国山水画——古代和当代)

提问: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山水画有什么感受?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

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中国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3.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写山川的美好诗句,请小组汇报你们搜集的有关诗

句。

二. 欣赏感受

4.提问:这是谁的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

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5.提问:画面画的是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一首诗吗?作者展现了怎样的意

境?

(傅抱石轶事:傅抱石作画爱饮酒。他常常一手执笔,一手执壶,不时仰头饮上

几口,烧起一腔豪情,于是肆意挥洒勾勒,如有神助。1958至1959年间,傅抱石与

著名画家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毛泽东诗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在作画时买不到酒喝,口内苦淡,灵感枯竭,画兴索然。周总理知情后,立即派人送去好酒。于是他激情勃发,灵感顿生。《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大气磅礴的巨作,深受中外贵宾的好评,毛主席也表示赞许,认为较好地体现了诗句的意境。6.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和技法 7.设问:指出下列山水画属于哪种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

画称作“青绿山水”。如《千里江山图》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8.其次,中国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与国外作品比较)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

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中国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9.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表现各种山石的皴法,如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

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

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10.观看一段农夫山泉的山水广告片,小组讨论片子展现了怎样的意境?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山水画把自然山水的美表现出来了吗?在画中,除了自然的景色还有其它的内涵吗? 11.意境的含义:是通过对有形的景物描绘,创造出一种可给人以联想和思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画家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空间是虚幻的,是大于画面真实的景物的一种想象的心理空间,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三.实践体验

12.作业要求:选几句你喜欢的诗句,用你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13.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品描绘了一叶孤舟漂泊在无垠的水际,只有一位老者,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独自垂钓。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像水天相连、像茫茫白雪、像雾气迷茫,充分表现了寒冷的感觉。体会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的情与景交融。

四.学生山水作品欣赏 14.学生作品欣赏 15.课堂小结: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它们。今天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但大家发现只是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

第五篇:《斗笠》说课稿

《斗笠》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斗笠》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诗歌通过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在作者的眼中,斗笠蕴涵着爱,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以情为线,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诗歌韵律美。

结合教材特点和本单元的教育主题,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目标:自主识字,掌握会写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母爱,珍惜母爱,用爱回报母亲。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及体会母爱,并从生活点滴体验母亲的无处不在。

二,说教法学法

1,以情为线,积极创建情感氛围,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2,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以“文”悟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入 上课伊始,我说:“有一首美丽的小诗,就在我们手中,那是一朵新鲜的带着朝露的鲜花,散发着绵长优雅的清香。读这首诗,—1—

会让你情不自禁地为那一幅幅画而深深感动。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老师说;“读它,大人走进去变成娃娃,娃娃走进去变成大人!真神啊!同学们想读吗?想听老师读吗?接着我给学生范读一遍,这样教学就步入第二个环节。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在诗人笔下,娘给予孩子的斗笠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普通斗笠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在文中画出斗笠所蕴涵的母爱。最后,请同学们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此刻,我适时地对学生的感受给予评价,肯定,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品读诗歌

诗歌的美是通过朗读感受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当学生交流完毕诗中对斗笠的描写之后,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读,齐读,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其中哪些诗句让你感到新奇?新在哪?接着我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挺直、把故乡戴在头顶,在斗笠中编进鸟鸣......”所蕴含的母爱,暖暖的亲情殷切的希望。理解之后,再请学生个别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诗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如果学生读出了情,也就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鸟,我仿佛梦里听到了鸟鸣声。我仿佛听到了小溪的流水声,听到了人们丰收的笑声”这是只有走进书本中才有的感受。此环节的设计意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四),升华情感

我准备采用引读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体会母亲那份浓浓的爱,首先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引读内容:

—2—

如今,站在母亲的遗像前,我思潮汹涌,我多想听到母亲再说一声----后面让学生接读。

现今,我来到母亲长眠的山谷,听到耳边的鸟鸣声声,我仿佛听母亲她说----今天戴上你送的斗笠。母亲,儿子又将远行。走过千山万水,儿子终于明白,您送给我不只是一顶普通的斗笠,而是浓浓的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五),拓展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益于课内,更受益于课外的大量阅读。因此,我结束本课之后,设计了作业向学生推荐冰心的《纸船》,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巩固并运用课内所学方法。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四、说板书设计 12,斗笠

戴上斗笠成了故乡的蘑菇 听到故乡的声音 感到故乡的温暖 闻到故乡的芬芳 望见古的明月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它是作者的思路的体现,也是文本的浓缩版,结合教学程序,我采用边讲解边板书的形式进行.我的说课完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其实,那是母亲来自故乡的爱!

—3—

下载斗笠第一课时(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斗笠第一课时(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斗笠》教学设计

    凉桥完小大姚教学范式“培养能力,促进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教案 《斗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体会诗人......

    《斗笠》教学反思

    《斗笠》教学反思 《斗笠》教学反思1 《斗笠》是语文出版社第九册中的一篇母亲关爱孩子的现代诗,文章通过常见的斗笠来寄托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斗笠,是农民遮阳挡雨的主要工具......

    斗笠教学设计

    12、斗笠 教材简析 斗笠这首诗歌是语文(A)版第九册中的一篇教材,是著名儿童诗人王宜振所写。这是作者在母亲节的一天,怀着对故乡和母亲的深深思念,创作的一首反映故土情节和母爱......

    《斗笠》教学设计

    《斗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2斗笠教案

    斗笠》教学设计案例 发布时间:2017-9-2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鼓励学生大胆模......

    斗笠导学案

    公开课材料 斗 笠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3、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爱。 二、教学方法: 1、读中感知诗的意思,读中感......

    斗笠 教案(5篇范文)

    《斗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诗歌,初步感受斗笠饱含的深情 2、 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特点。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以及诗歌中所蕴......

    推敲第一课时

    推敲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