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

时间:2019-05-12 21:0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是站在人文性的立场上,教好的营造了“和谐”“发展”的氛围,建构一种充满浓郁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关系: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设计 变式与重构

一.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极其思考

从2001年开始我市就开始了《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具有“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等一系列新理念的特点。新课程改革是改学科本位、书本知识为综合课程、从实践中学;改教师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为满足个体差异的服务辅导作用;改重视课堂间接经验的学习为重视生活中直接经验的获取。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如今,新课程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不管是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更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课新课程追求的价值。

(一)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

1.新课改的教育观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而笔者却发现一些历史与社会课程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认为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方法单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教学过程乏味,照本宣科,缺乏师生互动。如何落实新课程追求的三维目标,构建课堂教学合理框架,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学习需求,是广大历史与社会课程课教师思考的问题。2.穿新鞋,走老路”

打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实行的是旧有的教学模式。要课改,学校大会、小会天天讲,落实上,组织几堂公开课,组织教师听一听课,评一评课,管它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讲完了,任务完成了。新课程改革又可以暂告一段落。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最盅惑人的一句话是:“新课程改革谁都无什么经验可言,一切重新“洗牌”。于是乎,课堂教学“新”的东西多了:幻灯、录音机、课堂提问

生较少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显得十分必要.二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策略

传统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师的行为,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着眼于师生的双项活动。认为学习有自身的独立过程,把学科知识嵌入活的认识过程之中,使师生在双边互动中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感悟和创新。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提高素质。

(一)寻求新颖载体,进行主题式串连教学的设计

所谓”主题式串连教学”所谓,主要通过“确立教学主题——寻求串连主题的点——围绕每个点铺设问题与热点探究——串点成主线——揭示主题”等环节,在实现“点线面”有机整合的同时,能有效的克服教师“一味采用讲授,忽视学生活动与问题情境”等不符合新理念的错误做法,有效提高教师教材的整合能力,更大程度上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1)用诗歌为载体,进行主题式串连教学

诗歌的语言精辟、生动,琅琅上口,易于记忆,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精心引用一些好诗或采撷诗中佳句对史实进行概括,串连,可收以少胜多之效。为教学增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笔者在萧山中学听过黄科飞老师一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诗说唐朝盛衰”就是用唐诗为载体,把唐的盛衰穿连起来。先亮出杜甫的诗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然后设计系列问题:1诗中反映哪个时期的景象?(开元盛世景象)2诗中表现了那些方面的盛世景象? 3为什么会出现盛世局面?

然后教师指导下,学生对诗歌逐一解析,解决以上问题,对盛唐的“盛”有全面了解,然后又出示了《春望》《神鸡童谣》 《过华清宫绝句》,《长恨歌》等系列诗歌来分析唐朝衰落的现象和原因。„„

总之用诗歌穿连主题可以使学生以诗知史,见微知著,析现象而得精髓,知识和能力,用诗歌、问题贯穿,教学过程一线到底,一气呵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虚设系列小故事,创设情景进行主题穿连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根据《历史与社会》综合性,社会性等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设计系列小故事把课堂穿连起来使学生在身临起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的建构知识,解决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感悟历史与社会,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

如富春中学曹振华教师在《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中,虚拟了一个外来打工者的子女小红的系列小故事,将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本来理论性很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内容变的有血有肉,而鲜活起来。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师: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朋友,她叫小红,一个外来民工的子女,在富阳某中学读书,她最近很烦恼,有件事情想我们帮她做个出出注意。

紧接着幻灯片显示小红的烦恼:

烦恼A:小红的爸爸妈妈从山区来到县城打工,小红听爸爸说在他工作的那家企业里凡是外来民工进出厂门都要被搜身,待遇也与城里工人相差很大。今年初,小红爸爸因为举报了厂里的质量安全问题而遭老板的毒打,并被扣发了工资。

并提问:你认为老板侵犯了小红爸爸的那些权利?并引导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内容

烦恼B: 小红妈妈为此埋怨小红爸爸多管 闲事。小红建议爸爸向人民法院起诉,她爸爸认为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哪里都只有受欺负的份,对付老板之类的人只能以暴制暴,以牙还牙

。你如何评价小红、小红妈妈、小红爸爸三人的想法?上述事例对我们启示公民应该如何行使权利?……

烦恼C:前几天,小红的表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小红和家人纷纷鼓励他去给自己的小发明申请专利。

你认为未成年人有资格申请专利吗?请说说理由……

这样,曹老师就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与社会课堂中,为小红的悲而悲,乐而乐。同时让学生从多个维度去认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的一个多维空间,一段鲜活的形象,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需要,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沉浸在教学情景中难以自拔„„

(二)“时尚元素”的引入并运用于课堂设计

新课程倡导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追求个性化的生成有效课堂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围绕教学主题,(1)设计对联、(具体事例要整合一下,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可引用进去)

三、对教学设计变式与重构的思考

1、增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强调的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这样的课堂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历史与社会课堂是作为学校实施人文教学的主渠道,理应关注生命,关注人的发展,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氛围到教学评价都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它摆脱了工具理性主义的束缚,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是站在人文性的立场上,教好的营造了“和谐”“发展”的氛围,建构一种充满浓郁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关系: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

2、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的专业性

(1)更新了教学理念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依据了新课程、建构主义、教学系统的理念。通过学习,参与研究和过程实施的教师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调整了教学视角。大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真正内涵,感受到课堂应该是一个民主、开放、宽容、生成的场所,教学的过程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的权利应更多地下放到学生身上,教师的目光应更着眼于学生的生命发展。

(2)提升了教学水平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美国,Thomas Armstrong著,张咏梅、望振强等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二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感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感悟

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学 金英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性,有效教学因此成为当今研究课堂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今年三月底,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定海举行的“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策略研讨会暨农村课改‘携手行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了三节教学活动研究课,分别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生活》、《洋务运动》,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颇有感悟。

一、基于理解教材的目标确定与内化,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的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言的,一节课是否成功有效,首要条件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与否和内化程度如何。

现实中,许多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手中有标,心中无标”,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往往是参考书上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的几段文字,备课时加以整合,抄下即可,课堂教学时依然“我行我素”,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出现师生精力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结果。

如讲授“知识就是力量”一课时,老师按照教参上列出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很多的情境,如印刷史的发展演变、介绍海伦凯勒、张艺谋、肖琴和肖燕云两姐妹的命运,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就是力量。但给人的感觉是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的落实并不十分紧密、有效。笔者认为对教材没有进一步挖掘,过分遵循教材的编写体例,把教材的编写顺序作为了教学的顺序,没有把教学目标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按我对教材的理解,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不必完全依据教学参考书上所列的条目,可以确定地更简洁明了些:①感受知识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知识是推动变化的巨大力量;②理解学习、教育与获取知识、创造文明生活的关系。教学内容的重心抓住“改变”,着眼于知识的“贡献”,所以课堂上应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不仅举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例子,而且举不同社会时代(如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里知识改变生活的例子,在讨论知识所起的推动作用中感受知识的巨大力量。

课程标准往往是对一单元或一大课而言,在具体到一课时的教学时,我们必须充分解读本节课及本课所在单元的课程标准是如何表述的,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老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读教材,找出教材的重点、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们要“依标施教”,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大胆删减取舍,重组开发,不能以教学参考为中心,甚至有时可以质疑课本的表述,理性、全面地看问题,尽可能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宽广的领域,而不是片面、狭隘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到位、更科学、更有效。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核心和灵魂,为有效教学而选择、创设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情境都要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而展开,都是为这一教学目标而服务。反过来,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是否具有激趣性、科学性。

教学情境的激趣性、科学性是指创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知识的逻辑体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内在感受是愉悦的、轻松的。如上“洋务运动”一课时,老师为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为下一个环节的活动辅垫,安排了抢答,但课堂上却变成了提问,因为抢答的问题比较简单直白,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如“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哪本书里提出来的?”等等,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其实这一环节可以变通,这些直白简单的问题安排小组抢答,在规定的短时间内以准确率作为小组竞赛成绩的评价标准,可能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又如为突破“洋务运动的意义、历史评价”这一重难点时,老师创设了“材料证史”的情境,列举了大量史料。学生依据材料证史是动心动脑的过程,这本是很好的一种活动形式,但笔者认为教师选取的史料不适宜,除“李鸿章把自己称为大清国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段材料形象、生动外,其他材料过长、过难、而且枯燥,问题设计直白,特别是第一问“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能否达到‘自强’的目的?”与材料联系也不大。这种问题情境肯定是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如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学情境作一优化整合,保留视频材料和④,重新创设问题,这两则材料既有视听效果,文字描述也较为生动形象,容易拉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落实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表现为,情境的整合优化。有一种现象较为普遍,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追求观赏价值,没有深入挖掘情境内部蕴藏的知识要素,情境利用率不高,匆匆行客般在学生面前呈现,浮光掠影,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再精美的情境,假如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我们就要大刀阔斧地砍掉。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其内涵而言,指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变化,产生愉悦的内在感受。教学要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首先就得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新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知识改变生活”一课时,教师构建学生主体型的课堂。教师导入开门见山,“老师的角色是同学们的服务员,是陪伴者,同学们是男主角,女主角”,第一步:向学生呈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要求自主研读;第二步:师生共同探讨阅读方法,总结历史与社会学科独特的阅读方法,即“看引言――看标题(往往是一课的论点,即重点)――找论据(子目之间的关系)――找联系(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列问题”;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如各小组围绕学习目标提出2-3个有质量的问题;第四步:小组各亮观点,自评互判;第五步:奇思妙想,展望20年后的生活。整堂课老师不拘泥于教材,也没有使用多媒体,用板书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贯彻始终的是老师的点拨引导和务实的学法指导,可谓是“原生态”,可谓是敢于创

新,敢于探索。这种课堂结构和教学风格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梳理是自主学习的真谛,它比机械告诉学生本课重点要有效得多。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教学中要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的,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对不同意见有理解和评价的机会,这时学生不仅有思维的“灵感火花”的闪现,还会出现思维的“偏差和短路”,有利于或干扰着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处理好教学开放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宽广的知识储备,而且具备基于课堂生成的点拨和引导的娴熟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师生双赢的,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上从少知到多知;过程与方法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兴趣高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老师呢,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内化后,收获了通达;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收获了经验,在和谐、流畅的对话教学收获了灵感,捕捉和巧用动态的生成性资源时感受到思维碰撞的快乐。每一堂课我们用心去解读,认真去设计,最后收获的就是个性化教学的风格。有效教学应当成为每位有志于历史与社会教学者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5版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3.牛学文:依标施教,有效教学

4.徐建红: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二、为什么要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结合展茅小学王志贤老师就六(上)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设计作具体说明。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求全而简;二,教材的要求,即编写者的意图;三,教材前后联系,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即教材的体系。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材分析”这样表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第1课。教科书先以3幅图片引出3种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对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一个整体、感性的初步认识,再以一个好学生因迷恋网络而最终一步一步沦为阶下囚的事例,敲响了“警世钟”,教育学生引以为戒。而后,以“审判”的形式,列举了烟的种种危害,较为形象直观。对于“世界无烟日”和“禁止吸烟的标志”,学生应该不会太陌生,所以课文中没有直接出示,而是让学生自行去查询。少量饮酒可以增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抵御寒冷,是有益的,但酗酒则是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在“警示栏”中罗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留下一些空白,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平台。教科书的最后设置了小调查,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从而坚定远离恶习的信心。本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与本教材相关的:五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第1课“我是小小安全员”(确保居家安全的生活习惯)第2课“小心„电老虎‟”(确保用电安全的生活习惯)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叙述的是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三维”角度分析,尽量做到详尽。由于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抽烟、酗酒、沉溺网络世界、毒品和邪教宣传等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认识不良习惯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就显得尤为必要。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是教材分析,特别是学情分析,并力求“三维”目标与“两纲”的结合,写法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表述明确具体规范,以学生为主体,要可检测。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远离这些恶习。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重点:通过学习,较为清楚地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自觉远离这些不良习惯。

难点:区分少量饮酒与酗酒、网上学习和泡网吧之间的区别

4、教学过程及说明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要求,即怎样教。

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求能围绕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加工提炼;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程度加以补充和拓展,注意生成。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哪些地方容易生成要有所思考;教学设计内容不能过于饱满,要留有余地。

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探究,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训练活动有效;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尽可能要有预设。三是学习方式的完善要求重实践体验;重思辨探究;重主动合作。小组合作的指导也要有预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四是教学评价的运用要求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综合;重过程;重激励,但激励性评价中语言要有针对性。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必写详细的教学过程,只要粗略的线条,但要体现上面的要求。(2)“说明”的基本要求,即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围绕《课程标准》中的4条课程理念:一促进学生以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二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提倡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四促进学生知、情、行的综合性评价;要体现5条教学原则:一贴近学生生活,二注重知行统一,三鼓励自主学习,四促进教学创新,五注重课内外结合;要注意3条教学建议:一进行弹性化的教案设计和实施,二创建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三采用贴近生活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结合《两纲》的有关要求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各部分要素合理融入,简略地写,一般分别写在教学过程中和最后。

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1、了解吸烟危害:“看一看”(看吸烟危害健康的动画,谈启示);

“说一说”(一支烟中含有什么);

“听一听”(吸烟给青少年带来危害的故事,谈感受);

“审一审”(进行一次模拟审判,一人表演香烟,另一人演法官,列举烟的N条罪状);

“议一议”(看录像,交流被动吸烟的危害)

2、了解上网成瘾的危害:故事:《一个优秀学生由于迷恋网络游戏蜕变 》

录像:“某学生泡网时间过长造成脑瘫 ”

调查:我们班同学每天上网多长时间?到网上都做什么?你认为上网时间多少是科学的?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交通与生活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平泉县双桥小学

赵金刚

教材分析: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本课的设计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让孩子从小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树立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交通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对身边的交通事故有所了解,并对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切身感受,对目前世界上正在民明和生产的环保汽车,绿色列车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的交通在方便我们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2.面对我们学校面临的交通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想办法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秩序的重要性,明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4.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教学重点:

了解交通给人们带来的问题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通过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引发他们进一步对交通事故带来的问题的思考,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探讨分析探寻人们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汽车这种普及率比较高的交通工具在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认识交通标志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交通标志吗?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斑马线、非机动车通行、右转、直行和左转弯、机动车道、环岛行驶等。(利用多媒体课件)

活动二:自学课文,小组讨论:随着交通的发展我们身边出现了哪些交通问题?检查自学效果,小组长汇报,教师总结。(培养学生自学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发现出现的交通问题。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1、交通堵塞: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候,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多极了,有时候,车比人走得还慢;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交通堵塞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

2、交通事故:指名阅读66页小知识《车祸无情》;让学生朗读交流自己搜集的交通事故材料;幻灯片出示交通事故的视频:一辆大货车和一辆面包车相撞,面包车司机严重受伤,已经被送到了医院。我们再来看一组交通事故的数据。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都有哪些?(道路窄小,司机、行人违章,有些司机酒后驾车,有的车速过快,有的车超载)(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培养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播放视频,拓展了教材的空间)

3、学生谈感受:车祸是多么可怕的交通问题,在你的周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当你看到这样一个个场面心理是什么感受?(生:谈感受)面对这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和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最想对驾车的叔叔和阿姨说些什么? 你想对自己说什么?你想对家人说什么?(板书“珍爱生命”“文明交通”)

4、污染严重:指名阅读67页《观察笔记》和68页小资料;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汽车污染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

5、能源消耗:能源是有限的,消耗后不会再生。据估算,中国汽车行业每年消耗的汽油总量大约为6000万吨。(上网搜集,拓展教材)

6、寻求解决办法:错时作息、绿色交通(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电瓶公交车、天然气公交车、磁悬浮开车的图片)。

小结:看来,未来的交通一定是绿色的、环保的。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发明出更多绿色的新型交通工具。

活动三:小组讨论:我们学校的建设还没有完全竣工,现在存在着哪些交通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检查讨论效果,小组长汇报,教师总结:

1、违反交通规则。

2、拥挤。

3、车多。

4、学校措施:合理安排放学时间和行走路线、值周教师、值周学生。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老师这有一首关于交通安全的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儿歌:(配音乐)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是第一,你拍二,我拍二,过马路时要注意,你拍三,我拍三,行走要在人行道,你拍四,我拍四,过街要等灯变绿,你拍五,我拍五,大小拐弯左右看,你拍六,我拍六,自行车要慢慢骑,你拍七,我拍七,不要边走边玩耍,你拍八,我拍八,生命才是第一位,你拍九,我拍九,遵纪守法最重要,你拍十,我拍十,做个文明小公民。

三、总结思考: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交通志,讨论了现在的交通问题,也分析了我们学校存在的交通问题。老师相信大家对交通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把今天了解到的交通问题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带动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懂得——珍爱生命,文明交通,实现安全每一天。(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四、扩展延伸:

动动手,制作一张交通安全卡,把你想对自己,想对家人或者是想对其他人说的话写在上面。也可以画一画,畅想未来的交通,让更多的人关注交通,思考交通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板书设计: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堵车

污染

事故

时间集中

噪音

不遵守交规

道路窄小

尾气

超速、酒驾

„„

绿色交通

„„

珍爱生命

文明交通

教学反思:

交通问题一直是社会上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私家车也多了,堵塞现象也严重了,事故更多了,问题受到好多人的重视,所以我利用谈话引入,直接切入本节课的主题。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教学活动是认识交通标志。教师出示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斑马线、非机动车通行、右转、直行和左转弯、机动车道、环岛行驶等交通标志。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讨论随着交通的发展我们身边出现了哪些交通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个教学活动是小组讨论我们的学校现在存在着

哪些交通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了总结,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扩展,希望学生把今天了解到的交通问题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带动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懂得——珍爱生命,文明交通,实现安全每一天。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学习: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通过创设情境,看交通标志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走进生活,实践参与。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走进生活、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本课为小组活动提供了平台,从小组内成员交流到小组共同合作探究,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有锻炼、展示的机会。

本节课的设计我本着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赖学生的教育新理念,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最大潜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思考交通带来的问题,同时还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孩子自己查寻一些资料或者动手制作一些卡片等,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料呢?这是我存在的困惑。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请老师指正。谢谢!

第五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3、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时间

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小结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缴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下载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变式的生态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福建省龙岩一中 ( 364000) 方秦金 变式是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特殊属性,概括出事物的一般属性的思维方式.瑞典教育家马登认为:学习就是鉴别,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教......

    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从有利于教学相长的目的出发,在促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历史......

    历史与社会(5篇模版)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 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明天——新中国60华诞 材料一:新中国60华诞国庆阅兵彩车系列: 图一:“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图二:宪法单行本模型主题彩车 图......

    《历史与社会》学习心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甚至出现厌学的学生。尤其作为新教师的我,在实践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方面......

    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非预设生成”的应对策略 【摘 要】课堂教学是开放、动态师生多向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意味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要求教师......

    变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定稿)

    变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罗平县第一中学:李谷新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是指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不同起点的变式,以放映问题本质特征,揭示不......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品德与生活课堂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

    历史与社会7下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五单元 走 进社会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 1 2 人离开了社会,就是长大了,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3 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