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动感片尾大展示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21:0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6课动感片尾大展示教学设计(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6课动感片尾大展示教学设计(共)》。

第一篇:第6课动感片尾大展示教学设计(共)

第6课 《动感片尾大展示》教学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6册

一、教学内容

《动感片尾大展示》作为学习制作视频的最后一课,在片尾加上制作人等等信息,使视频本身具有完整性。通过学习在片尾添加文字、设置字体格式、设置字体动画效果、设计片尾内容和布局等,熟悉相关操作软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感片尾制作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在片尾添加文字的技能。

2、掌握设置片尾文字格式的方法。

3、掌握设置片尾动画效果的方法。

4、设计片尾内容和布局,能将作品发布为电影文件。

5、通过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增强学生对视频的完整性的敏感度,对动态视频的观察性和敏锐度。

三、教学重难点。

1、设置片尾动画效果的方法。

2、合理设计片尾布局和内容。

四、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内容。

(2)提问:你们平时看电影或电视剧在结尾的时间会看到些什么?

(3)总结片尾的一般元素:标题、制片人、导演、演员等,并引出本节课的任务。

2、知识新授(1)添加片尾文字

a)引导学生回顾在制作片头时,添加文字后是如何美化字幕的?

b)布置任务A:参照设置片头效果或教材“设置效果”部分,自主设置片头动画和字体效果。

c)巡视并提醒学生保存项目文件。d)组织分享字幕效果:随机抽取两位学生,转播屏幕,并让学生交流对片尾元素和效果的想法。e)教师疑难解答。(2)发布并分享视频

a)教师:我们保存的项目文件在别的计算机上可能无法打开,即使打开,也会变样。所以还要发布成视频文件,以便分享。

b)演示发布文件,并提醒注意保存文件时的路径和文件的扩展名。c)布置任务B:发布文件。

d)巡视并提醒发布视频需时有点长,让学生耐心等待。e)组织全班分享。

3、扩展与巩固

(1)引导学生回顾“添加过渡效果”的情景模式,并提问:过渡效果与PPT制作中的什么环节相似?

(2)与课件中幻灯片本身也有动画效果一样,视频剪辑本身也可以设置特效。

(3)布置任务C:打开“课外活动真精彩”项目文件,修改片尾动画,并阅读教材“知识库”中的“设置视频效果”,为前面的剪辑添加一些特效。

(4)巩固练习。

4、评价与作业

(1)组织学生进行评价。(2)组织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3)布置课外作业:利用自家计算机的照片,参照“知识扩展”制作“自动电影”并发布。

四、小结

通过学习在片尾添加文字、设置字体格式、设置字体动画效果、设计片尾内容和布局等,熟悉相关操作软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感片尾制作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与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主操作为主,教师适当予以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种“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给了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第二篇: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

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梁启超的言论,使学生自主掌握维新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社会各派对变法的态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思想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主要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3、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进步意义和思想启蒙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痛哭失声,捶足顿胸,深受刺激的典型材料和《时局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中国科举制中,举人的地位明显要高于秀才,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件怪事,一位举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却拜了一位秀才为师,这位举人叫梁启超,这位秀才叫康有为。两位广东师徒在19世纪末共同上演了一出救国图存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探讨这段历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请同学们来介绍收集到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资料)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为变法做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什么事件?从而认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1)公车上书

(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指出“公车上书”这一名称的由来。汉代地方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应试的举人。由于这次签名上书的都是举人,故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公车上书”是清朝史无前例的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过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为了组织力量,为了给维新变法做舆论准备,维新派创办了报刊,成立了政治团体。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展示维新派创办的刊物和建立的政治团体。让学生感知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的组织宣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二、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互动,逐条分析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提倡办实业。是指建立经济实体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奖励发明创造是指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其目的就是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给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3)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鼓励倡导近代教育,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其作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军事上:学习和利用近代军事技术,训练新式海陆军。加强国防,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维新派通过这四方面的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由此课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放映“戊戌政变”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了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知道“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然后展示谭嗣同图像和临刑前的豪言壮语。

问:这些豪言壮语反应了谭嗣同什么样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课件展示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讨论:“我看谭嗣同” 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教师: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有什么异同 学生:„„

教师归纳:①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导致这一分歧又根源于阶级属性的差异。

教师: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学生:„„

教师归纳: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教师: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学生:„„

教师归纳: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四、作业布置

1、出示训练题,学生练习巩固

2、课后思考: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五、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时局图》

科举制:举人——梁启超

秀才——康有为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1)公车上书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时间

2、变法的内容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性质

2、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时学生感到新颖,多媒体的辅助,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短剧的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学生必然是有诸多的感慨,此时如果能够想办法将学生的这种感慨上升到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前瞻性的高度,那么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特意设计了这么一段口述文字,以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在学习历史中,今人更智慧,祖国更强大,虽然康、梁、谭等的维新富强梦已成历史,但他们为救国救民而勇于改革的高度责任感永存!它激励着我们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永远与时俱进!

4、本堂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明显。

第三篇:第6课 蝴蝶泉边 教学设计

第6课 蝴蝶泉边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基础类目标: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2、综合类目标:掌握在Word中对文字进行“复制”→“粘贴”和“剪切” →“粘贴”的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提高输入效率。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接触计算机,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3重点:

掌握Word中文字的“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难点:正确区别“复制”→“粘贴”和“剪切” →“粘贴”方法的异同,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出示以蝴蝶泉为背景的幻灯片,播放歌曲《蝴蝶泉边》并显示歌词。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学生纷纷猜测)

2、根据猜测情况,引出并板书课题:第6课蝴蝶泉边 活动2【讲授】发现问题,分享目标。

1、师:仔细观察,歌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第一段歌词的后两句是重复的。

2、打开桌面《蝴蝶泉边》文档,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歌词重复的两句只出现了一次。)

3、如何简便快速的补充完整歌词?自学课本第34页第一、二段。找出解决方法: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

4、分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2)、掌握在Word中对文字进行“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的操作方法。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1、在常用工具栏中,尝试找一找“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2、带领学生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二)预习展示,掌握操作方法。

1、拿出自己的预习生成单,班内交流:“复制”→“粘贴”方法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2、总结:“复制”→“粘贴”方法:选定→复制→定位→粘贴(三)小组合作,尝试操作。

1、出示学路建议:

(1)、打开桌面“蝴蝶泉边”文档。

(2)、根据预习生成单,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把歌词补充完整。(3)、先完成的同学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

2、小组推荐组员,在教师机上展示操作过程,全班点评。

3、掌握:“剪切”→“粘贴”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剪切方法:“剪切”→“粘贴”方法:选定→剪切→定位→粘贴。

4、动手操作,巩固方法: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操作,巩固“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方法的操作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讨论:区别复制和剪切方法的异同。

(1)、小组讨论:复制和剪切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小组推荐组员汇报,全班点评。活动4【练习】技能大比拼

(一)、幻灯片出示用word文档收集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歌词。(二)、出示比拼要求:

1、仔细倾听歌曲《两只老虎》,找出歌词中不完整或顺序错误的地方。

2、打开桌面上“两只老虎”文档,用你喜欢的操作方法把歌词补充完整,把顺序错误的调整正确。

3、先完成的同学,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最先完成的小组为获胜小组。(三)展示比拼结果。

活动5【作业】课堂小结。

1、畅谈收获: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第四篇:第6课《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的分析,理解海外游子思乡爱国之情。

2、领悟本文巧设悬念的独特构思。

3、体会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紧扣语言文字,进行揣摩、品析,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教学难点:揣摩、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次内涵。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ppt课件。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乡爱国之情)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嫣红(yān)倘若(tǎng)山坳(ào)掀启(xiān)镶嵌(qiàn)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

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3、总结:一事一物总关情。乡愁在每个人心中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思恋、依恋的。正如作者的友人想要告诉我们的,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她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集住宅、称心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她托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回几颗枣核,来寄托她对民族、故土的眷恋。同学们,希种纯真而浓烈的思想情怀,能荡漾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心田上永不凋零的合花。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1、你准备怎样说?

2、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用途蹊跷)

见(故弄玄虚)

话(为解乡愁)

议(民族之情)

枣核(线索)

思乡爱国

见(大)传(情)

以(小)

以(物)

第五篇:第6课 艺术美和形式美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美术教学设计7】:

第6课 艺术美与形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一些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描述、分析自己身边的美与艺术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对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教学难点: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 欣赏、判断

让学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的图片及“艺术美”的作品,并判断其类别。

[提问](1)、请指出哪几件作品是体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举例出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美。

自然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参岑)

社会美: 社会美可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直接形态,如物质环境、物质产品、人的服饰仪表、行为举止、话语谈吐等,这类社会美是形之于外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我们的审美活动大都体现在这一范围之内。

社会美的另一种形态是间接形态,如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时代精神、社会治安、社会风尚等等,这类社会美并不体现在某一具体现象上,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需要透过复杂的现象,经过分析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的本质。总之,这类社会美我们无法直接欣赏,只能间接地进行体味,这无疑增加了欣赏活动的难度。

(2)、罗丹的《欧米艾尔》,我们能不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这种作品的艺术美呢?

[讲述] 《欧米艾尔》既不“漂亮”,也不“好看”,但给我们以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美”或是“凄美”。

[提问] 漂亮、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讲述] 如果我们要掌握美术鉴赏的标准,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和形式美。

二、展开新课

1、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比较、分析

(1)《开国大典》的摄影相片与油画作品比较 摄影作品是真实的场面和形象——分散、零乱、主题不突出。

油画作品是经过改造后的艺术形象——庄严、气势宏伟、形象典型、主题突出、鲜明。提问:自然美或者社会美可以代替艺术美吗?为什么?

(首先,社会美与自然美本身的形式与内容,无论是在历时性方面还是在共时性方面都难以做到完全一致。社会美的内容是普遍的、自由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常被特定的情势所限定,常常是不自由的、偶然的,缺乏普遍性的。例如“勇敢”品质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不同情况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美的形式是规律性和自由性的统一,但是与之契合的内容,常是多义的、游移的,甚至是与形式相冲突的。因而自然美也难以表达普遍自由的内容。

其次,自然美与社会美总是存在于现实的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没有空间流动的自由性和时间流传的永久性,即它们常处于活动状态,缺乏稳固性和普遍性。社会美的直接现实性消逝后,如无富有艺术性的传播媒介的帮助,美感影响也就消失了。而自然美则依赖于自然状态,时序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自然美存在的永恒性和自由性。

再次,现实美还常带有芜杂性。美的成分与不美的成分或可有可无的成分共处一体,各成分之间内在的联系不够协调,因而作为整体,和谐程度不够。毕竟现实美是缺乏充分加工的自然形态的美,即便经过加工改造,也常常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实践主体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就曾指出:“自然美(社会美也类似)和艺术美在下面这一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即归根到底自然不像艺术那样有意识地把美的创造作为目的。”

①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缺陷,使它们不能充分满足人们更高级更全面的审美需求,也不能充分表现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因而需要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自由自觉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将社会美和自然美纳入心灵,用情感去冶炼它,用想象去完善它,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激情熔铸进去,化为作品的血肉和灵魂,从而使现实美升华,成为心物一体的美的对象。

黑格尔曾指出:“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

②这种对现实美的升华,主要是通过典型化和理想化来实现的。艺术家对现实材料进行加工,把现实美中不美的部分“清洗”掉,把分散的美集中起来,创造出典型形象,使之更符合美的规律,更纯粹、更精致。同时,艺术家建构的艺术形象具有十分紧密、协调的内在联系,是用一种完整的面貌向世界说话,表现出一种理想美的色彩,因而是普遍自由的形式与普遍自由的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美的形态。“艺术美高于自然。”①黑格尔的论断是正确的。

讨论、交流

(2)《欧米艾尔》 [讨论内容] 请从社会、自然、艺术的角度来比较是“美”是“丑”,罗丹是如何使我们感到“艺术美”的?

[引导分析] 社会的角度——出卖肉体的妓女——是“美”还是“丑”?

自然的角度——风烛残年、浑身皱纹等——是“美”还是“丑”?

艺术丑和艺术美

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的丑,艺术丑和艺术美是相对应的。

衡量艺术作品的美丑的标准主要不是看作品所反映的对象的美丑性质,而是看艺术家怎样去表现对象。艺术家反映事物,由于自己主观条件的影响,可以使作品成为美的,也可以使作品成为丑的。在艺术中使用丑的概念常有不同的含义。例如:

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罗丹说:“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脸,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

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例: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列宾《祭司长》、达分奇《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

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刘熙载在《艺概》中写到:“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实际上这里所说的丑,是指山石的错踪变化的美。

正是因为丑得让人惨不忍睹,才激发出人们对现实中丑恶的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丑的,但蕴涵着作者“构思美”和其对受欺凌妇女同情的“心灵美”的艺术作品本身是美的。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历史上,许多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亚里士多德从审美认识的作用来阐释艺术丑。他说:“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维妙维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体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②雨果认为艺术应将美与丑结合起来,“正是从滑稽丑怪的典型和崇高优美的典型这两者的圆满结合中,才产生出近代的天才。”③罗丹更是强调丑在艺术中的意义,“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④

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被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例如罗丹的雕塑《老妓》,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等等,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艺术的角度— 和精湛的技巧所创造的形象,构思美(揭示社会的丑,(丑得如此的精美,矛盾,使我们产生无限的联想及心 暗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的对立统一)

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社会丑和自然丑)(社会丑和自然丑的提升)小结

艺术形象源于现实形象,而高于现实形象。艺术形象其实就是“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美的再现和美的表现。艺术美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的。

2、什么是形式美?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乞求神赐于力量。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这就是形式美。因此,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到了古西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均衡、比例、对比、节奏、对称、和谐、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形式美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形式美?广义地说,它是客观 事物外观形式的美,狭义地说,它是大量 具体美的形式提炼、概括出来那种抽象形 式所具有的美。它是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 诸因素的美,即点线面、色彩、空间、构 图、质材等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的美术作 品的形式之美。

[提问]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元素:点、线、面、色(构成形态变化)

(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构成审美意象)

(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 韵律(构成审美关系)

美术的语言元素和手段还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用才能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形式。形式美是以上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的综合体。

作品剖析

(1)《雄视》(中国画,局部,潘天涛)

语言元素的构成 语言手段的运用 语言规则的体现 艺术美

(点、线、面等)[构图、肌理(墨韵)等] [在险峻中求平衡(掉毛、松乱的善斗雄鹰;

(矛盾的对立统一),雄健的傲骨)点、线、面的比对与和谐]

下面,我们就列举并结合一些实例做简单的解释。

1、变化和统一: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宋人所作的《秋浦蓉宾图》《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一段

2、对比与和谐:林风眠的《静物》潘天寿的《水仙》

3、比例与尺度:刚欣赏过的雕塑《维纳斯》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的《萨平妇女》的构图

4、对称与均衡:如(学生回答:螃蟹、蝴蝶、人体、贵州的《蜡染头巾》、马蒂斯的《蓝衣妇女》、花瓣);王雪涛的《牡丹》、马蒂斯的《静物》

5、节奏与韵律:如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朝元仙仗图》《古代塔》

学生作品欣赏:《西斯庭圣母》《巴黎圣母院》提问:请指出这两张作品中五种形式美,教师小结。《西斯庭圣母》《巴黎圣母院》

课堂总结

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法则本身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在西方美术史上,哥特式艺术大师对教堂建筑形式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和古西腊完全不同。巴洛克美术为了强调动态和激情,也背离了古西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古典艺术的形式规范。尤其是在现代艺术中,为了达到创新而打破传统形式法则的创作,更是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对形式法则的理解,应该是作品产生的主观条件,更好的欣赏美术作品。讨论、交流

[提问] 观察生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说说它们符合哪些形式美的法则?(1)《校园风景》

(2)《自然景观——月亮湾》

三、互动实践

请几个学生上来,根据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形式美,以身体为元素(也可以加其它道具)来完成一幅画。

四、教学总结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下载第6课动感片尾大展示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6课动感片尾大展示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专题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海南中学历史组 郑锋 【总目标】 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

    第6课 网上图书馆 教学设计

    第6课 网上图书馆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浏览电子书,熟练掌握分类搜索的方法。2.通过在线阅读喜欢的书目,激发读书兴趣,树立版权意识。3.了解常......

    第6课 初识 Scratch 教学设计

    第6课 初识Scratch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启动和关闭Scratch程序的方法; 2.认识Scratch的工作界面; 3.学会使用Scratch的编程过程,重点掌握“外观”和“动作......

    第6课 网上图书馆 教学设计[模版]

    第6课 网上图书馆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共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初识网上图书馆,主要让学生了解在网络中能分类查找到自己想阅读的书籍。第二部分是主要介绍如何根据......

    教学设计及动感课堂[共5篇]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龙门小学 六年级 路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六年级下学期第6课《地震》教学设计

    第6课《地震》教学设计科学知识: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了解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科学探究:搜集并整理关于地震的资料,运用简单材料模拟地壳运动,知道这种运动对地表的作......

    第6课 眼镜设计 美术教学反思(汇编)

    第6课 新颖的眼镜 美术教学反思 2015.1.26 《眼镜的设计》是新版浙美版四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各种各样的新颖的眼镜为探索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含课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①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②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探索建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