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议论文写作——论据的选用和雕琢》教学设计(张建勋)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展示课教学设计
《高考议论文写作——论据的选用和雕琢》
张建勋
《高考议论文写作——论据的选用和雕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掌握议论文基础知识,理解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和结合方法写作,现场点评,让学生领会高考议论文写作中主体议论部分的成文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困惑,激发学生对议论文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热情。【教学重点】
把握议论文总体结构层次,学习议论文中主体议论部分的论据选用。【教学难点】
把握议论文总体结构层次,学习议论文中主题议论部分行文构造。【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学生作文写作展示并点评。【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人贵神智,兵贵神速”,在分秒必争的高考考场上,如何快速、准确、较高质量地完成作文写作,是我们集中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好的写作方法,就显得极其重要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二、温故知新篇
(一)、对议论文行文最通俗简单的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中心论点:①总论点;②总论点+分论点支撑
论据类别:道理、举例、比喻、引用
论证方法:论据类别决定论证方法
(三)、说说你眼中的高考好议论文的标准:一看全文正合题意,二看长相眉清目秀,三看行文干净利落,四看结构主次分明,五看内容浑然天成,六看情感顺理成章。
(四)写法千千万,万法源一本。
A、开头:明明白白总论点,清清楚楚是议论。破题方法:①阐释;②对比;③设问;④假设。B、结尾:高调回眸谢幕去,入木三分见识来。
表现形式:①意犹未尽;②设问共鸣;③引用名言;④号召劝诫。
三、论据撑起主体
照镜方知得失
(一)、论据选用注意事项:真实典型新鲜感,古今中外要有序,引经据典要准确,比喻对比要关联。
(二)、案例分析
案例1: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展示课教学设计
《高考议论文写作——论据的选用和雕琢》
张建勋
思考:这段文字在使用论据进行论证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明确:叙而不议,堆砌材料,议论文之大忌!!
案例2: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 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存在的问题:这里的分析空洞,先是讲述材料,然后直接得出结论,缺乏分析说理的具体过程,材料的讲述是叙事性的,如果不跟分析说理结合起来,不仅论述无力,而且文体特征也不鲜明。
(三)、合作探究讨论,总结出议论文中间主体议论段落构造:摆论点---解说论点---举例---分析论据---小结论点
四、学以致用,随堂练习。
(一)、材料1: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请以“坚守职责就是增加生命的厚度”为中心论点,写作主主体议论部分。
(二)、坚守职责就是增加生命的厚度,(中心论点)坚守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加的过程,而坚守职责的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生命的厚度。(解说论点)他把昔日的荣誉抛在脑后,面对自己的职责,他毫不退缩,他始终坚持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的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即使当他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毅然决然地坚守自己的职责,因为他始终相信:因为他是用自己的坚守、用自己的生命会换来一个美好的未来。他就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举例论证)他也是众多打击暴恐活动公安干警的普通一员,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这样去坚守呢?那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家乡和父老乡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力以赴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维稳戍边的兵团精神;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父老乡亲的生命财产安全。(分析论据,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由此可见,坚守职责是多么可贵,增加生命的厚度是要付出不可估量的奉献,我们渴望这种正能量,更要坚守这种正能量。(总结论点)【共计420字】
五、本课总结。
想要写好议论文,总体把握三步走。明明白白总论点,清清楚楚是议论。论据选用要恰当,多种分析做小结。高调回眸谢幕去,入木三分见识来。
六、作业。
请以“守住内心真诚,就会人生坦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
高考议论文写作——论据的选用和雕琢
提出问题
开头
分析问题
中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用论据论法)解决问题
结尾
第二篇:写作训练教学设计: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
写作训练教学设计: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 教学目的:掌握对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方法。
重点难点:剪裁要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想象扩充和概述。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议论文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论点、论据、论证。论据又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我们用得比较多的事实论据又能从不同角度证明不同论点,所以使用时是需要剪裁的。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方法。
一、了解同一材料可以多角度立论。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并请学生阅读例文。
二、明确剪裁原则。
三段例文对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有的突出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突出这个点而其它则都省略了,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点而省略其它呢?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论点一突出“请见”;论点二突出鲁庄公采纳建议;论点三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三、探讨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从鲁庄公的角度确定一个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请看例文:
观点之一: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例文: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再看例文二:
观点之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例文: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第三篇:议论文专项复习-事实论据教学设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第 单元 第 课时 总课时数: 时间: 授课教师:12月27
课题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
准备
学生准备 议论文阅读——事实论据
课型
复习
知识与技能:能准确说出事实论据的特点、作用和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能总结出事实论据的相关考点及答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总结的答题思路解答学案卷上的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选文观点,丰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结“事例为何能证明论点”和“事例能否调序”的答题思路
能运用总结的答题思路解答学案卷上的具体问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教师准备
课件 学案卷
教材、笔记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知识回顾 回答明确 议论文三要素:论回顾复习点、论据、论证
明确考点
论据的类型: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根据题型
二、考点归纳 找准考点 1.事实论据的明确思路
概括: 人、事、果(扣论点)2.事实论据的特点: 真实性 典型性/代表性 广泛性/多角度 条理性:时间、递进、照应 3.事实论据的作用:证明论点
三、题型归纳 1.文中事例的特点 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广泛性 2.文中事例的作用
教师调控
提问导入 提问引导 归纳考点
屏幕展示 归纳题型 引导思考 明确考点
设计
意图
明确任务 回顾旧知 明确考点 明确题型 找准考点
(多角度)证明论点
3.文中事例是否可删
删:不能证明论点、事例不真实、不典型
不删:广泛性、照应
4.文中事例能否调序
时间、递进、照应
5.文中事例为什么能证明论点 事例与论点的联系 6.补充事例 证明论点
四、明确重点
明确思路
1.文中事例为什么能证思考回答 明论点
自主思考
2.文中事例能否调序
合作交流
五、突破重点
回答问题
㈠文中事例为什么能证明论点
明确思路 1.答题思路:找出论点 思考回答
屏幕展明确思
示 路 答题思学以致路 用 引导思巩固练考习指导回利用幻答 灯片展
示学生
引导点答案,概括事例 自主思考 分析事例与论点的联系合作交流(事例如何体现观点)
回答问题
2.例题解析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简要分析马克思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观点? 3.实战演练
完成学案卷《自尊》的相关试题
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中心论点?
㈡文中事例能否调序 1.答题思路: 概括事例 分析事例 事例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事例是层层递进的 事例与……相照应 2.例题解析
自信成就辉煌的核心要素是创新。2008年,我
拨
明确失展示学分之
处。生
学以致
答案 用
屏幕展示巩固练习答题思路 引导思考 指导回答 引导点拨 展示学生 答案
们用自主创新的理念实现了“科技奥运”的目标;2010年,我们再次用技术创新铸就了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点亮了世人的双眼。
文中的两个事例能否颠倒 3.实战演练
完成学案卷《自尊》的相关试题
②③⑤段的事实论据能否颠倒?
六、课堂小结
七、当堂检测
八、布置作业
议论文专项复
习——事实论据
板 书 设 计
事例为什么能证明论点
事例能否调序
找出论点 概括事例 概括事例 分析事例 分析事例与论点的联系
反思
第四篇: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写作缺乏整体
认识的现状,又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不会使用道理论据,他们大多会用事实作为论据的情况,以学生的原有记叙文写作能力为基础,探讨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进行议论文写作方法得初步指导,指导学生就是论理,学会写作议论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三要素,并在作文中予以明确。
2、了解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区别,掌握议论文写作方法,在作文中合理运用事实论据,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求真表达见解,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叙事的区别,以及议论文写作的方法。难点:事实论据在作文中的合理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都是有思想的,一个人对人、对事总会有自己的看法、主张,把这种看法、主张说出来,便是发议论。如果写成文章,便是议论文了。议论文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我们要学会写作这种文体,必须先了解这种文体的基本要求和这种文体写作所必需要有的内容。
(二)复习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论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注意: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三)结合所学课文,比较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1、比较阅读《我的老师》(魏巍)和《纪念白求恩》 [《我的老师》(魏巍)可在课前进行介绍。]
2、总结归纳:
(1)从题目上看:
记叙文以人或事作题,议论文的题目表现为谈论的话
题或人们的观点。
(2)记叙文侧重记叙,以写人记事为主,通过具体完整的事件叙述,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表现一定的中心。议论文则侧重分析议论,以阐明见解,让人信服为目的。
(3)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议论,即在叙述中穿插议论,议论的作用是: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表现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如《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处理学生间的纠纷一事后,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啊!”高度赞扬了中心人物的品质,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
而议论文中有时也用叙述,但议论文中的叙事,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为议论服务,叙事要简洁明了。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80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各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行文非常简洁。
(4)记叙文中议论着重用在文章最动人出,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点示全文主旨时。常常采用“泼墨法”和“点示法”。“泼墨法”一般在文章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此处可举平日练习中学生熟悉的文章为例] “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的关键语句,在文章结尾点一下,人们常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此处可举平日练习中学生熟悉的文章为例] 而议论文中议论应是文章的主体,针对事情谈见解,重在把事分析清楚,把道理说透。
(四)写作前练习
选一学生喜欢的话题,如“我看‘追星’现象”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点作为论点,然后在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作论据,接下来让学生把自己的例子写出来,然后看看是否适合放在议论文中,如果过于详细就要指导学生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使之适用于议论文中。
五、参考题目
1、以“我看‘追星’现象”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2、电视上有这样一条饼干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 请你以“由‘口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选这两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它们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从第二 个题目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教育的缺失——祖国自豪感,引导 学生对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去思考有助于他们独立思维习惯的培养,不随波逐流,更可以通过他们的思考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言行,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自豪——祖国]
附例文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
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在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第五篇:语文教学素材:议论文写作中的一句话经典论据
议论文写作中的一句话经典论据
议论文写作中的一句话经典论据
1、勤奋与成功或坚持与成功
我国著名的语言家、教育家叶圣陶,一生勤奋,共出版了400多部著作。
2、执着与成功或逆境与成功
诺贝尔在发明炸药时,炸死了亲人,也炸伤了自己,但他还是坚持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3、自信与成功或机遇与成功
1973年,拿破仑还是一个普通士兵,在参加攻打土伦的战役时,他敢于提出自己的作战方案,最后被采纳,战斗胜利后,他被重用,从此步步高升。
4、独立与成功或自强与成功
原南非总统曼德拉从小自强自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成为著名的政治家。
5、淡泊名利或谦虚与成功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誉满全球,奖杯无数,但他视之如草芥,不以为然。
6、坚定的友情
宋朝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但好友秦观仍旧与他友好如初,并宁愿与他一起受罪。
7、敬老典范
1962年,已是国家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为大小便失禁的母亲换洗裤子。
8、爱幼典范
湖北小女孩吴青患了先天性的心脏病,上海各界人士为她捐款2.85万元,在各界人士的关怀下,她终于病愈出院。
9、严谨与成功
美国当代小说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写作态度非常认真,写《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共修改了39次才定稿。
10、粗心与失败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因一个小小的橡皮垫圈失效而导致发射失败。
11、勤能补拙
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因小时无机会读书,到了当大将时,常因无知识而被人讥笑,后来他发奋苦学,终于成了文武双全的大将。
12、积累与成功或坚持与成功
元未明初人陶宗仪,在劳动时,常把自己的心得或佳句记录在随时摘下的树叶上,坚持了十几年,积下了十几缸的“笔记”,终于靠它完成了著名的《辍耕录》。
13、惜时与成功或勤奋与成功
巴尔扎克在生病时,一天只睡4个小时,其余都用来写作,正是他这种勤奋的态度使他成为伟大的作家。
14、博学与成功或知识与成功
毛泽东在诗、词、军事、政治、历史等各方面都是博学多才,这与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分不开的,仅在1974年,他借过、看过的书就有1100册。
15、好问与成功或谦虚与成功
一代圣人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博学多才,与他的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16、求实与成功
日本著名微生物学家北里柴三郎,他敢于指出导师论文中的错误,他最终靠这种求实的精神取得了成功。
17、刻苦与成功或坚持与成功
京剧演员关肃霸,几十年如一日,扎实实地练功,最终成为身怀绝技的演员。
18、尊师与成功或好学与成功
五代时期南唐画家钟隐,为了多学技艺,屈身拜名气不如他大的乾晖为师。
19、思考与成才
潜舰的发明者莱克是一次游戏时扔酒瓶时,因善于思考才得到启示的。
20、坚持与成功或执着与成功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达尔文写的《物种起源》花了20年。
21、实践与成功
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才定稿。
22、创新与成功
周信芳在学京剧时,因善于创新,最终成为麒派艺术的创始人。
牛顿晚年因保守而无所作为。
23、自信与成功或自荐与成功
战国时的毛遂,因为自信,敢于自荐,最终成为卓越的外交家。
24、勇敢与成功或自信与成功
1818年,挪威16岁的阿尔贝,因自信、勇敢,敢证明著名的世界数学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取得成功。
25、探索与成功或执着与成功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仑,因勇于探索,终于证明了地圆说。
26、拼搏与成功
跳水名将伏明霞在为亚特兰大奥运会作准备时,是带伤训练的,正是她的这种勇于拼搏
精神,使她取得了成功。
27、毅力与成功或执着与成功
当代成功人士李阳,大学时的英语极差,为了考试过关,他几年如一日的复述了10本英语原版书,终于通过了四级考试,成为当代中国人学英语的典范。
28、信念与成功
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因坚持信念,最终推翻地球中心学说,建立了太阳中心的学说。
29、诚实与成功
美国前总统林肯,因诚实而被人爱戴,最终当上总统。
30、合作与成功
世界名牌旅店希尔顿是靠善于合作的团队取得成功的。
31、人才与成功
美国成功的一个秘诀就是善于引进人才,特别是外地人才,因为那少了一层经济投资。
日本从二战战败崛起为经济大国,是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
32、俭朴与品德
明代清官海瑞,常以“公以生为明,俭以养其廉”,他毕生俭朴,最终被世人所敬仰。
33、改过与成功
法国诗人散文家热内,小时候因为偷东西而被关。从此,他发誓改过,最终成为名人。
34、敬业与成功
爱因斯坦临终时还在工作,正是这种敬业的精神使他成功了。
35、选择与成功
我国植物学家蔡希陶,原是学文学的,后来他认识到祖国更需要植物方面的人才,他毅然改行,最终成功。
提示:
1、任何一个论据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用。
2、任何一个名人、伟人在许多关于成才、成功的题目中都可以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