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的通知
(银发[2009]298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
为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加强反洗钱监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制定了《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现将《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引》结合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按照《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 [2006]第1号发布)等4个反洗钱部门规章,细化了对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工作的操作要求。
《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清算组织),包括银行卡组织、资金清算中心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9]第7号)要求进行登记的非金融机构(以下简称登记机构)等。
二、支付清算组织应根据《指引》要求尽快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启动可疑交易报告工作。对于在本通知发布前与其建立了业务关系且业务关系仍在持续的客户,支付清算组织应当在本通知发布后的两年内补充完成《指引》所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三、按照《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4个反洗钱部门规章的规定,对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此4个部门规章有关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督管理工作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参照《反洗钱现场检查管理办法(试行)》(银发[2007]175号文印发)的规定,对支付清算组织开展反洗钱现场检查;按照《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银发[2007]254号文印发)的规定,对支付清算组织实施反洗钱非现场监管。
四、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支付结算部门在办理完登记手续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本行的反洗钱部门移送登记机构名称、联系方式等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支付结算部门每半年向反洗钱部门通报一次登记机构变更登记的情况。
五、鉴于支付清算行业监管现状,对支付清算组织的反洗钱现场检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组织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确有必要开展现场检查的,应报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六、《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的通知》(银发[2009]107号)规定与本通知有抵触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
请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区内登记机构。
附件: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 二00九年九月十六日
附件
支付清算组织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支付清算行业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发布)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清算组织)。
第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支付清算组织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依法接收并分析支付清算组织报告的可疑交易。
第四条 支付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根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有关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内部操作规程,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合规管理工作,合理设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依照监管要求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制度。
支付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
支付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应保障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人员履职所需的必要条件。
支付清算组织应对管理层和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培训。
第五条 支付清算组织总部或集团总部应当制定有关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统一政策。
支付清算组织应要求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在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执行本指引有关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工作的要求,驻在国家(地区)有更严格要求的,遵守其规定。如果本指引的要求比驻在国家(地区)的相关规定更为严格,但驻在国家(地区)法律禁止或者限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实施本指引,支付清算组织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第六条 支付清算组织吸收境外机构加入服务网络或者与境外机构建立代理业务关系时,应当充分收集有关境外机构业务、声誉、内部控制、接受监管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评估境外机构接受反洗钱监管的情况及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并以书面方式明确本机构与境外机构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方面的职责。第二章 客户身份识别
第七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在遵守实名制等支付清算业务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勤勉尽责,建立健全和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业务关系或者交易,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第八条 支付清算组织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时,应遵守实名制的相关规定,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工作。
对于下列客户,支付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应通过合理手段审核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
(一)要求与清算组织建立业务关系的客户。
(二)要求利用支付组织的业务处理系统或服务网络收款的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但个人非经常性转让物品且当月累计收款金额在2万元以下或者外汇等值2000美元以下的除外。
(三)现金交易金额单笔或当日累计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汇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个人。
(四)进行现金交易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九条 对于委托清算组织的客户通过清算组织的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机构,清算组织应要求客户审核该机构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该机构的身份基本信息,留存该机构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该机构的经营活动基本状况,并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执行实名制有关规定。
对于采取利用客户自身业务处理系统与支付组织业务处理系统对接方式进行网上支付的客户,支付组织在与其建立业务关系时,应当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取得来源可靠的资料信息,充分了解其经营活动状况。
第十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制度,按照客户的特点,并考虑地域、业务、行业、客户是否为外国政要等因素,划分客户的风险等级,加强对高风险客户的管理。
支付清算组织应提醒客户及时更新身份信息。客户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或身份证明文件已过有效期,但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没有提出合理理由的,支付清算组织应中止为其办理业务。
第十一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预防利用假名交易、匿名交易进行的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未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影印件的客户,其当月资金收付金额累计达到或超过人民币5万元或外汇等值5000美元的,支付组织应通过合理手段审核该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二条 支付清算组织可委托境内或境外机构代为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并应通过书面协议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
支付清算组织应确认受托方具有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所需的能力和条件,并可在必要时从受托方获得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第三章 可疑交易报告
第十三条 交易资金直接在银行账户间流动时,清算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或交易主体涉嫌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业务相关的客户发出预警通知,提示客户依法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经核实后,客户认为不存在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的,应在收到预警通知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发出预警通知的机构提交情况说明。如果清算组织认为客户所述理由不足以解除疑点的,应在收到情况说明的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通知。
第十四条 除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支付清算组织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或交易主体涉嫌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发现相关情况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十五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在勤勉尽责的基础上,对异常交易进行分析、审核和判断。如果确定交易与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相关,或者不能排除交易涉及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通知。如果某一交易客观上具有异常特征,但支付清算组织有合理理由排除疑点,或者没有合理理由怀疑该交易或客户涉及违法犯罪活动,则不能将这些交易作为可疑交易报告的内容。
异常交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一)客户当月资金收付金额接近但未达到或超过人民币5万元或外汇等值5000美元的,已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的客户除外。
(二)客户姓名或名称与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监管部门、联合国安理会所发布的恐怖组织、恐怖分子、犯罪嫌疑人名单相同或类似的。
(三)客户经常性发生单笔在人民币2万元以上或外汇等值2000美元以上的整数交易。
(四)客户的交易频率、交易金额或交易时间,与其所经营的业务明显不符的。
(五)短期内,客户或他人通过相同IP地址为多名客户办理网上支付业务,累计金额较大的。
(六)短期内,有单笔或多笔累计金额较大的资金注入客户在支付组织开立的账户,但该账户并不发生任何支付行为,或者发生交易金额相对注入资金金额明显较小的支付行为的。
(七)短期内,有单笔或多笔累计金额较大的资金注入客户在支付组织开立的账户,又单笔或分多笔将与所注入资金金额大致相当的资金转出的。
(八)客户使用来自于反洗钱监管薄弱国家或地区的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且当月累计交易金额较大的。
(九)两个或少数几个支付组织的客户,相互间频繁发生资金收付,交易金额较大的。
上款所称的“金额较大”,对于个人客户的交易,是指交易金额接近或超过人民币10万元或外汇等值1万美元;对于机构客户的交易,是指交易金额接近或超过人民币20万元或外汇等值2万美元。
第十六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交易信息。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发现支付清算组织报送的可疑交易报告有要素不全或者存在错误的,可以向提交报告的支付清算组织发出补正通知,支付清算组织应在接到补正通知的5个工作日内补正。第四章 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
第十七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确保能足以重现每项交易,以提供识别客户身份、监测分析交易情况、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
第十八条 支付清算组织在办理支付清算业务时,应当尽可能全面地登记交易双方姓名或名称、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和号码、关联银行账号、交易金额、交易时间、交易目的等信息。
支付清算组织应向直接接入支付清算业务系统的金融机构提供交易对方金融机构名称,交易双方姓名或名称、金融账号等信息。
第十九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按照下列期限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
(一)客户身份资料,自业务关系结束当年或者一次性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年。
(二)交易记录,自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年。
如果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涉及正在被反洗钱调查的可疑交易活动,且反洗钱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支付清算组织应将其保存至反洗钱调查工作结束。
同一介质上存有不同保存期限的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的,应当按最长期限保存。同一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采用不同介质保存的,至少应当按照上述期限要求保存一种介质的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
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
第二十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采取必要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防止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的缺失、损毁,防止泄漏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
支付清算组织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方式,便于反洗钱调查和监督管理。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其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进行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
第二十二条 支付清算组织应当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反洗钱调查。
第二十三条 支付清算组织违反反洗钱规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发现支付清算组织违反反洗钱规定的,应当报告上一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由上一级分支机构按照前款规定进行处罚。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指引相关用语含义如下:
“清算组织”指依法从事银行票据跨行清算、银行卡跨行清算等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
清算组织的“客户”指直接接入清算组织业务处理系统办理清算业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支付组织”指清算组织以外的其他依法开展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
自然人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国籍、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以及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
机构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经营、开展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文件的名称、号码。
第二十五条 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指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16日 实施日期:2010年01月01日
中央法规)(
第二篇: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第一条为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指导和管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和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其他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参照本指引。
第三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应当根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健全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合规管理工作,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人员履职提供所需的必要条件。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对管理层和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培训。
第四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要求直接参与者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等法律规定开展反洗钱工作,依法配合其反洗钱工作,加强对间接参与者反洗钱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中国银联应要求其境外分支机构在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执行本指引的要求,驻在国家(地区)有更严格要求的,遵守其规定。驻在国家(地区)法律禁止或者限制中国银联境外分支机构实施本指引的,中国银联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第六条在与直接参与者建立业务关系时,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审核直接参与者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对于境外的直接参与者,中国银联在建立业务关系前,还应当充分收集有关该直接参与者业务、声誉内部控制、接受监管等方面的信息,以书面方式明确中国银联与该直接参与者在反洗钱方面的职责,预防银联卡相关业务被用于洗钱和恐怖融资。
第七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要求直接参与者,在与间接参与者建立业务.关系时,审核间接参与者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
第八条对于直接参与者中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中国银联及其分支机构发现其所涉及的交易异常,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由中国银联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九条除第八条所规定的情形外,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发现直接参与者相关交易存在异常情况,或有合理理由怀疑直接参与者相关交易涉及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向业务相关的直接参与者发出预警通知,提示直接参与者依
法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经核实后,直接参与者认为不存在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的,应在收到预警通知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向发出预警通知的机构提交情况说明。如果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认为直接参与者所述理由不足以解除疑点的,应在收到情况说明的3 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十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和各类交易记录,以提供调查可疑 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要求直接参与者妥善保存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和各类交易记录。
第十一条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交易记录的保存期限如下:
(一)身份资料自业务关系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5 年。
(二)交易记录自交易记账之日起至少保存5 年。
上述资料和信息涉及正在被反洗钱调查的可疑交易活动,且反洗钱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应将其保存至反洗钱调查工作结束。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章对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
第十二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现场检查。
第十三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按照中国人民银
行的规定报告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四条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省级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反洗钱调查,并协助中国人民银行及其省级分支机构做好对间接参与者进行的反洗钱调查。
第十五条本指引下列用语含义如下:
直接参与者是指直接接入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间接参与者是指直接参与者以外的、委托直接参与者利用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的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机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开展经营、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或者文件的名称、号码和有效期限。
第十六条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解释。
第十七条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指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指导和管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和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其他银行卡组织和资金清算中心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参照本指引。
第三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应当根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健全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合规管理工作,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人员履职提供所需的必要条件。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对管理层和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培训。
第四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要求直接参与者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等法律规定开展反洗钱工作,依法配合其反洗钱工作,加强对间接参与者反洗钱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
中国银联应要求其境外分支机构在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执行本指引的要求,驻在国家(地区)有更严格要求的,遵守其规定。驻在国家(地区)法律禁止或者限制中国银联境外分支机构实施本指引的,中国银联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第六条
在与直接参与者建立业务关系时,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审核直接参与者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对于境外的直接参与者,中国银联在建立业务关系前,还应当充分收集有关该直接参与者业务、声誉内部控制、接受监管等方面的信息,以书面方式明确中国银联与该直接参与者在反洗钱方面的职责,预防银联卡相关业务被用于洗钱和恐怖融资。
第七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要求直接参与者,在与间接参与者建立业务.关系时,审核间接参与者的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了解其经营活动基本状况。
第八条
对于直接参与者中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中国银联及其分支机构发现其所涉及的交易异常,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由中国银联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九条
除第八条所规定的情形外,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发现直接参与者相关交易存在异常情况,或有合理理由怀疑直接参与者相关交易涉及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的,应在交易发生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向业务相关的直接参与者发出预警通知,提示直接参与者依法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经核实后,直接参与者认为不存在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的,应在收到预警通知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向发出预警通知的机构提交情况说明。如果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认为直接参与者所述理由不足以解除疑点的,应在收到情况说明的3 个工作日内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报送方式另行确定。
第十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和各类交易记录,以提供调查可疑 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要求直接参与者妥善保存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和各类交易记录。
第十一条
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的身份资料、交易记录的保存期限如下:
(一)身份资料自业务关系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5 年。
(二)交易记录自交易记账之日起至少保存5 年。
上述资料和信息涉及正在被反洗钱调查的可疑交易活动,且反洗钱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应将其保存至反洗钱调查工作结束。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章对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
第十二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现场检查。
第十三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报告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四条
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省级分支机构依法进行的反洗钱调查,并协助中国人民银行及其省级分支机构做好对间接参与者进行的反洗钱调查。
第十五条
本指引下列用语含义如下:
直接参与者是指直接接入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间接参与者是指直接参与者以外的、委托直接参与者利用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的业务处理系统办理资金清算业务的机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开展经营、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或者文件的名称、号码和有效期限。
第十六条
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解释。第十七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北海石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要求,为贯彻执行我公司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工作,结合支付事业部互联网支付业务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北海石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支付事业部及各分支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
第三条 支付事业部在公司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职责。
(一)按照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要求,负责制定适合我公司的制度安排及操作流程,落实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具体措施。健全签约管理办法、业务审批流程,按照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相关规定,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和风险等级管理办法;
(二)根据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的要求,形成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的检查机制,确保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按照我公司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要求妥善保管;
(三)采用系统监控和人工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可疑交易进行重点分析和调查,及时向公司风险管理部汇报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信息和动态;
(四)定期开展覆盖事业部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培训工作。指导各分支机构在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时,遵循国家在反洗钱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按照我公司制度和相关规定,执行本细则。
/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第二章 客户身份识别和资料保存
第四条 支付事业部互联网支付业务涉及的客户包括在线特约商户、支付账号持有人、服务提供商等三类。在线特约商户是指基于互联网信息系统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并接受北海石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互联网支付服务完成资金结算的法人、个体工商户、其他组织或自然人;支付账号持有人指购买由北海石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行的可在线支付的预付卡客户;服务提供商是指使用北海石基互联网支付平台发行支付账户的合作机构客户。
第五条 支付事业部互联网线上特约商户的身份识别。支付事业部和分支机构在与特约商户建立业务关系时,须通过合理方式准确识别特约商户身份基本信息,核实特约商户有效身份证件,并留存特约商户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一)建立特约商户在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初次识别机制。1.各分支机构应通过合理方式对申请入网的特约商户进行资质审查及核实。要求特约商户申请必须 “三证”齐全,且真实、有效。“三证”是指特约商户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负责人身份证件、银行结算账户证明。
2.特约商户应具备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基本条件,且在境内有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的电子商务平台。各分支机构指派专人验证特约商户资质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3.发展特约商户要求坚持安全核查制度。要求坚持针对线上的受理电商平台进行安全及性能检测,对特约商户ICP证进行监督核对。
4.北海石基互联网支付业务发展的所有特约商户必须在石基商户管理系统中进行特约商户资料的录入与保存。
/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5.支付事业部对特约商户按照特约商户所属行业、行业知名度、营业规模等多种评级标准进行综合评级,根据评级分数划分为A、B、C、D四个特约商户等级。
6.分支机构按照行业属性划分的风险等级管理要求设置交易限额、保证金政策、验证方式。参照特约商户属性(如特约商户行业类别)划分特约商户风险等级;对于高风险等级的特约商户,加强特约商户现场回访内容,提高回访频率;加强高风险等级特约商户交易调查控制。高风险等级特约商户发生异常交易时,应对特约商户进行实地调查,出具调查报告。
对高风险等级商户的回访调查内容包括商户身份基本信息、日常经营活动、交易情况(包括交易时间、笔数、金额、资金来源、去向、交易模式、分布地区),同时应结合商户身份对商户账户交易总量、交易频率、交易对手、交易模式、交易分布地区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建立特约商户在互联网支付业务的持续识别机制。1.特约商户在系统中建立后,系统对于特约商户的异常交易进行持续监控,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特约商户回访。回访内容包括复核特约商户基本信息(如注册名称、营业地址等)和日常受理情况,开展业务和风险培训,及时更新特约商户信息和资料。
2.特约商户信息发生变更,或通过特约商户回访发现特约商户信息变更的,要求特约商户提交变更资料,检查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并在石基特约商户管理系统中更新特约商户信息。
(三)建立特约商户在互联网支付业务的重新识别机制。在特约商户发生重大异常交易时,由支付事业部发起对特约商户的风险等级进行重新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做出警告、下线、禁止入网等处理。
/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第六条 支付事业部互联网支付账户持有人的身份识别。支付事业部和分支机构在为互联网支付客户开立支付账户时,应当识别客户身份,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通过合理手段核对客户基本信息的真实性。
(一)客户为单位客户的,支付事业部及分支机构须核对客户提供的有效身份证件,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二)客户为个人客户的,出现下列情形时,支付事业部及分支机构应核对客户提供的有效身份证件,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1)个人客户办理单笔收款金额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 美元以上支付业务的;
(2)个人客户全部账户30 天内资金双边收付金额累计人民币5 万元以上或外币等值1 万美元以上的;
(3)个人客户全部账户资金余额连续10 天超过人民币5000 元或外币等值1000 美元的;
(4)通过取得网上金融产品销售资质的网络支付机构买卖金融产品的;
(5)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支付事业部及分支机构在为同一个客户开立多个互联网支付账户时,必须在系统上设置建立支付账户间的关联关系,并做统一记录登记,按照客户进行统一管理。
第八条
支付事业部及分支机构在向未开立支付账户的客户办理支付业务时,如单笔资金收付金额人民币1 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
/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值1000 美元以上的,应在办理业务前要求客户登记本人的姓名、有效身份证件种类、号码和有效期限,并通过合理手段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信息的真实性。
第九条 支付事业部服务提供商的身份识别。
(一)建立服务提供商在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初次识别机制。1.分支机构对于客户经理/营销人员推荐的客户机构,应谨慎签约,并采取严格的调查措施和审批程序。
2.所有合作的受理机构必须有合法经营资格,并在境内有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的线上运行平台。机构上线前必须提供“三证”以及机构合作协议,且真实、有效。“三证”是指特约商户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负责人身份证件、银行结算账户证明;对于个体经营者,应至少具有负责人身份证件。所有证照应在有效期内。
3.分支机构委派客户经理/业务人员与审批/考察通过的机构办理签约手续。机构签约的基本要求是:客户经理应对机构填写的内容进行核对,并在协议中正确填写充值服务费率、消费交易服务手续费率、系统使用服务费、分润标准的收取标准和要求。
4.客户机构在系统中入网成功后,支付事业部将机构的用户账户等信息交分支机构作业人员,由其安排使用培训,支付事业部业务人员在最大程度上给予支持。
(二)建立受理客户机构在互联网支付业务中的持续识别机制。1.分支机构指派专员负责受理客户机构的日常维护,对于客户机构的日常运营情况全程辅助,并对重大变更进行跟踪。
2.机构信息变更时,按照是否影响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可分为重要信息变更、一般信息变更。
重要信息包括:工商注册名称、工商注册地址、开户行行号、开
/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户行名称、收入/支出账号、收入/支出账户名称、保付标识、清算类型、本金/手续费清算周期、交易账户类型、收费类型、计费类型、区间上/下限、费率类型、费率、计费周期、保底费收费方式、保底费金额等;
一般信息包括:机构营业名称、机构证件类型、证件号码、联系人/紧急联系人、联系人/紧急联系人电话、联系人传真、联系人Email、所属部门、拓展机构、拓展人员。
3.机构一般信息变更时,分支机构应对变更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核实,同时填写《机构信息变更申请表》提交支付事业部作业人员。
支付事业部作业人员根据《机构信息变更申请表》、相关证明材料等,在2个工作日内,对机构变更申请进行审批;审核通过,更新机构档案资料,并办理入网注册信息变更手续。
4.机构重要信息变更时,分支机构应查验变更证明材料,填写《机构信息变更申请表》,由分支机构和机构加盖公章确认,同时提交支付事业部作业部。
机构工商注册名称、账户等信息变更时,分支机构应向支付事业部作业部提供变更后的营业执照、相关部门出具的变更证明传真件/扫描件。机构交易资金结算账户信息变更时,应至少提前7个工作日办理变更手续。
5.信息变更影响协议法律效力的,应与受理客户机构重新签订协议或签订补充协议。
A.机构工商注册名称发生变更,必须重新签订协议; B.机构经营主体发生变更,必须重新签订协议;
C.收费信息有变,还应与机构重新协商确定服务费率、系统服务
6/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费用等,并至少与机构签订补充协议。
支付事业部作业部根据《机构信息变更申请表》、相关证明材料以及与新签订的协议或补充协议等,在2个工作日内,对机构变更申请进行审批;对经审核通过的机构,更新档案资料,并办理入网注册信息变更手续。
(1)审核申请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2)审核信息变更后机构的互联网支付业务资质;对经审核,不具备线上互联网支付业务资质的机构,应终止协议,并按照本章第三部分机构注销的要求办理机构注销手续;
(3)审核确定变更后手续费率;(4)审核协议或补充协议是否合规。
机构代码变更时,应登记变更前后机构代码的对应关系。对变更前的交易,如发生退货、预授权撤销、预授权完成时,应采用手工单方式处理,并将其交易资金并入变更后的交易流水进行结算。
(三)建立客户机构在互联网支付业务的重新识别机制。合作受理机构发生重大异常交易时,由支付事业部发起对受理机构的进行重新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做出处理。
第十条 支付事业部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
第十一条 客户身份资料按照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要求,自业务关系结束当年或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年,反洗钱调查或相关法律法规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便于反洗钱调查和监督管理。
7/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第三章 可疑交易报告
第十二条 互联网支付系统通过产品参数设置从支付产品端进行可疑交易的初步过滤,并依据特约商户行业业态建立交易监控规则和风险控制模型。反洗钱专员依据客户的交易情况及业务处理情况,在系统中设置风险预警参数,每日监控符合异常交易特征的交易。
互联网支付系统后台设置客户支付账户内产品的单笔交易上限、单笔充值上限和账户最大余额,加强对产品的交易控制,从而降低交易风险。所有设置的改动均实时生效。
第十三条 系统前台监测方面。每日逐笔核查交易,对于可疑交易及时核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支付事业部的互联网支付系统,根据互联网支付业务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商户设置相应的风险校验规则,系统按照规则每日出具风险异常系列报表,设置的风险监控规则有:
(一)单特约商户单笔交易金额超过该类型商户的预设上限;
(二)单特约商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超过该类型商户的预设上限;
(三)单卡当日异常交易笔数超过20笔;
(四)单特约商户单日交易金额与前30日平均交易金额(含)比较,波动大于50%的,由系统进行筛选和报告。
第十四条 人工筛选与分析。反洗钱专员对特约商户交易进行过滤和分析,根据风险异常系列报表中列出的特约商户交易,进行逐条过滤与审核,并填写“疑似风险特征”与处理意见。
第十五条 对于疑似风险特约商户,反洗钱专员填写《互联网线上特约商户风险调查表》并以邮件形式发送到特约商户管理分支机构风险处理岗位,分支机构风险处理岗位按照特约商户的拓展人进行业
8/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务的派发,进行风险特约商户调查。
第十六条 分支机构风险处理岗位根据风险特约商户调查情况填写《风险特约商户调查处理工作单》,同时在《互联网线上特约商户风险调查表》填写相应反馈内容,在三个工作日内将表单反馈到公司反洗钱专员处,分支机构风险处理岗人员须妥善保存表单的原件。
第十七条 分支机构风险处理岗人员按照反洗钱制度要求对交易进行逐笔核实和调查,内容主要涵盖: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可疑交易活动是否属实;
(三)被调查对象的关联交易情况;
(四)其他与可疑交易活动有关的事实。
第十八条 对于核实的严重风险情况,当日采取冻结特约商户交易结算资金、关闭交易功能等措施;
第十九条 建立协同防范机制,由反洗钱专员每日将风险异常系列报表发送给各分支机构,由分支机构联合相关合作机构进行审核,联合防范和控制洗钱风险。
第二十条 可疑交易调查核实:坚持现场风险调查制度。对于发现的疑似洗钱风险,必须按业务要求进行现场调单核查。对于核实的风险情况,要求按规定的时限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条 反洗钱专员对异常交易进行筛选后,将涉嫌反洗钱或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按流程提交公司风险管理部,由风险管理部根据涉及交易的风险程度和权限,向公司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可疑交易的报告要素包括:报告部门名称、报告机构名称、报告机构所在地、可疑交易/行为处理情况、可疑交易/行为特征描述、可疑交易/行为主体名称/姓名、可疑交易/行为主体身份证件/证明文件
9/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类型、可疑交易/行为主体地址及有效联系方式、可疑交易/行为主体职业/行业类别、可疑交易/行为主体注册资金(对公客户)、可疑交易/行为主体法定代表人姓名(对公客户)、可疑交易/行为主体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类型(对公客户)、可疑交易/行为主体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号码(对公客户)、可疑交易/行为主体的银行账号、可疑交易/行为主体的开户银行名称、可疑交易/行为主体的支付机构账号、可疑交易/行为主体的支付机构名称、可疑交易/行为主体的IP地址、交易时间(精确到秒)、资金划转方式、资金收付标志、资金用途、币种、交易金额等。
若能获取其他交易信息应同时提供,如交易对手姓名/名称、交易对手的银行账号、交易对手的开户银行名称、交易对手的支付机构账号、交易对手的支付机构名称、交易对手的IP地址、交易商品名称、支付机构发给银行的订单号、银行返回至支付机构的订单号和业务标示号。
第二十二条 支付事业部反洗钱报告流程。
(一)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过程和结果,报告至支付事业部;
(二)支付事业部汇总负责的业务的反洗钱工作情况,报告至公司风险管理部。
第四章 交易记录保存
第二十三条 石基互联网支付系统详细记录每笔交易信息要素,同时对交易数据做系统备份保存。
第二十四条 支付事业部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每项交易记录数据信息,以提供识别客户身份、监测分析交易情况,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
10/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第二十五条 清结算记录由支付事业部作业清算人员制作清结算报表,按照会计凭证保管的原则进行归档保存。
第二十六条 交易记录按照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要求,自业务关系结束当年或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年,反洗钱调查或相关法律法规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便于反洗钱需要的时候能被检索与调阅。
第五章 协助反洗钱调查的内部程序
第二十七条 支付事业部配合风险管理部进行可疑交易的调查,如实提供互联网支付业务有关可疑交易活动的文件与资料。
第二十八条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协助监管机关和司法机关对可疑交易资金的调查;组织和推动支付事业部和分支机构开展反洗钱预防、监控、协查和报告,并定期进行专业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反洗钱专员负责根据该可疑交易的具体账户信息、交易记录,出具《互联网线上特约商户风险调查表》及《风险特约商户调查处理工作单》,并传递给相关分支机构风险处理岗处理。
第三十条 分支机构风险处理岗负责调查风险特约商户,通过实地、电话、信函或其他调查方式,根据调查要点和风险类型分析可疑交易的具体账户信息、交易记录,出具调查结论和相关处理措施,并如实填写《互联网线上特约商户风险调查表》及《风险特约商户调查处理工作单》并在三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反洗钱专员。
第三十一条 反洗钱专员将反馈的《互联网线上特约商户风险调查表》及《风险特约商户调查处理工作单》汇总归档,并将该可疑交易情况汇报给风险管理部,完成协助反洗钱的调查。
/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第六章 反洗钱工作保密措施
第三十二条 我公司反洗钱调查涉及资料和信息全部为公司高级机密,相关工作人员对依法履行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义务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信息应当予以永久保密;非依法律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私自对外泄漏信息或提供资料。
第三十三条 保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客户身份信息:工商注册名称、工商注册地址、开户行行号、开户行名称、收入/支出账号、收入/支出账户名称、机构营业名称、机构证件类型、证件号码;支付账户持有人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
(二)客户身份资料:特约商户、发卡机构的特约商户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负责人身份证件、银行结算账户证明、负责人身份证件等的影印件/复印件;支付账户持有人的姓名、有效身份证件等影印件/复印件。
(三)交易信息:石基互联网支付系统记录的每笔交易信息要素、交易记录数据、作业部清算人员制作清结算报表。
第三十四条 支付事业部及分支机构保密工作要求:
(一)支付事业部及分支机构的特约商户拓展岗不得向客户和其他人员泄露客户身份信息、客户身份资料;
(二)支付事业部作业清算人员不得向客户和其他人员泄露交易信息;
(三)支付事业部任何接触到保密信息的部门及个人不得向客户和其他人员泄露保密信息。
212 /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相关用语含义如下: 客户,包括个人客户、单位客户、特约商户。
个人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国籍、性别、职业、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客户有效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和有效期限。
单位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名称、地址、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代码(仅限法人和其他组织);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开展经营、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或者文件的名称、号码和有效期限;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办理业务人员的姓名、有效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和有效期限。
特约商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特约商户的名称、地址、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代码;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开展经营、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或者文件的名称、号码和有效期限;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办理业务人员的姓名、有效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有效期限。
个人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住在境内的中国公民,为居民身份证或者临时居民身份证;居住在境内的16 周岁以下的中国公民,为户口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为军人身份证件或居民身份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为武装警察身份证件或居民身份证;香港、澳门居民,为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为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者其他有效旅行证件;外国公民,为护照;政府有权机关出具的能够证明其真实身份的证明文件。
313 /
互联网支付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内控制度细则
法人和其他组织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是指政府有权机关颁发的能够证明其合法真实身份的证件或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
个体工商户的有效身份证件,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者或授权经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
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由支付事业部负责制定、解释和修改。
14/
第五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大额支付系统清算管理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大额支付系统清算管理的通知
银发[2003]193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海口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大额支付系统在13个城市运行以来,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和各系统参与者加强对资金清算的管理,防范支付风险,保障了大额支付系统的稳定运行。但也存在少数银行流动性不足,致使支付业务无法清算和系统延迟关闭清算窗口的问题,严重影响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行。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银行对自身及所属分支行的资金清算重视不够,清算账户头寸管理不严,未充分利用支付系统的功能及时调度资金;人民银行少数分支行业务主管部门对所管辖清算账户行的流动性情况关注不够,未按规定与开立清算账户的银行签订高额罚息贷款协议。为加强大额支付系统的清算管理,防范支付风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加大对各银行流动性情况的监测力度,加强对清算账户头寸的监视和管理,发现清算账户头寸不足或存在支付业务排队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有关银行调度资金。在系统业务截止时间,要特别关注各银行清算账户的余额情况,督促资金不足的银行机构在清算窗口时间内及时筹措资金,解救排队等待清算的支付业务。在规定的系统清算窗口关闭时间,有关银行的清算账户仍有同城票据交换等净额资金需要清算的,人民银行会计营业部门应按照协议规定主动对其提供高额罚息贷款。
二、人民银行分支行未与开立清算账户的银行机构签订高额罚息贷款协议的,自文到之日起10日内,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试行)、〈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手续〉(试行)及〈大额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银办发[2002]217号)规定,与有关银行签订高额罚息贷款协议。
三、各银行要高度重视资金清算,充分利用支付系统对清算账户余额的预警监视功能、余额查询和预期头寸查询等功能,加强对自身及所属机构清算账户头寸的及时监测和管理。清算账户余额不足支付的银行,应按规定积极筹措和调拨资金,保证支付业务及时处理。
四、严肃大额支付系统清算纪律。对日终清算账户头寸不足,致使同城票据交换等净额资金无法清算的银行机构,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应按规定对其提供高额罚息贷款,并视使用高额罚息贷款的次数和情节,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对其清算账户实施控制。人民银行总行将视情况,对使用高额罚息贷款的银行机构及其总行给予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