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感想(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03:3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感想(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感想(本站推荐)》。

第一篇:读《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感想(本站推荐)

读《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感想

 【《前卫与庸俗》】在篇论文里,格林伯格首先提及当时艺术的状况——受后期希腊化风格和学院主义主导的艺术形式僵化、机械、重复、停滞不前,创造性不断萎缩,艺术家专注于琐屑的细节技艺,没有新东西诞生。格林伯格说这是我们文化的末期。这种时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革命思想的突飞猛进,提供了资本、理论和道义,欧洲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头列举的)最好的诗人中的诗人、最好的艺术家中的艺术家,社会精英、有思想的人、“波西米亚开拓者”促成了前卫艺术的产生。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庸俗艺术也应运而生(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垮掉的一代,摇滚、涂鸦、朋克、嬉皮士、浪迹天涯、社会崩坏、刷存在感;19世纪末美国的“黄色新闻潮”,社会极度混乱、不负责任;失去民间文化无法触碰高雅艺术)。【浅层解释:以上,深层解释,不能浸润心灵】值得一提的是格林伯格在文章中运用了几个对子“法西斯和斯大林”、“列宾和毕加索”,来阐述公众的评判依附于统治阶级(李普曼的《幻影公众》,公众的摧毁力),调动公众的是统治者,前卫艺术一直以来依附的统治阶级,但逐渐被统治阶级抛弃,文化不可能在没有社会基础,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发展。举例一个俄罗斯农民站在一副毕加索的画和列宾的画面前的反应。毕加索的画更多的是褪去造型的直接印象生成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思(比如格尔尼卡,对战争的情绪),列宾的画,更多在坦白的告诉观众某个事件、某个道理,不需要观众深层思考。同样是战争题材,毕加索画的是原因,而列宾画的是结果。这就揭示了前卫艺术模仿的是艺术的过程,体现自己思考的过程,而庸俗艺术模仿的是结果,更像是政治宣传。所以,在**的年代,在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需要前卫艺术来唤醒人们麻木的神经,一旦政权稳定或独裁出现,政治上、正统上更趋向于庸俗艺术,它有利于独裁者的政权巩固。

 【问题】【前卫艺术的走向_抽象艺术】格林伯格关于前卫艺术的发展问题他前期后期观点还产生了矛盾,他认为前卫艺术是纯粹的、自律的,强调的媒介性、平面性,应该走向抽象,但他无法接受60S后的波普艺术,他的观点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观念艺术有着冲突?

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是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艺术批评家,持有现代主义艺术理论。他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这篇《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1939)和不久后发表了《走向更新的拉奥孔》(1940)形成了他早期前卫艺术理论,这两篇论文成为美国60年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论战的焦点。

第二篇:艺术与文化上课感想

艺术与文化

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社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艺术,在每个艺术的背后又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艺术以含蓄为主要特征,于是当郎世宁将西方的油画呈现在康熙面前时,于他是一件很美好的艺术品,而从中国人的传统视角看来,油画里人的样子太过逼真,这根本不能称其为一件艺术品。艺术应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也因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得到的不再是普通生活酒足饭饱之后的感受,而是震撼心灵、滋润精神的享受,现代人的内心已经干涸地太久,根本原因就是一方面过度关注于普通生活的营营苟苟,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的穷尽物欲,于是乎艺术与文化便离我们越来越远。很喜欢上诸如《自然辩证法》和《艺术与文化》之类的或哲学或人文类的课程,很感谢老师讲课不拘教条,气氛自由,于我却是思维的发散和莫大的享受,这样的感受是专业课程上所得不到的。

思维不断发散,某一天将《自然辩证法》与《艺术与文化》对比起来思考,发现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文化都与自然紧密相连,才恍悟上天恩赐给我们自然,人类却以此为基础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科学技术注重探索自然,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并使其为人类所用;艺术与文化之路则对自然充满了敬畏,甚至对人类本身这个自然界的产物充满了敬畏,因为敬畏所以会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所以有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殊途同归,科技让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艺术和文化则使人精神饱满,对人类而言两者都不可或缺,甚至犹如天平的两端不能失去平衡。而当下社会,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而愁,只要坐在电脑前你便能买到想要的一切,人们在尽情为物质的享有狂欢时,也同样经受着物欲横流另一面的折磨,当欢笑的声音散去,一切都静下来的时候,内心却感到无尽的空虚和无所适从,精神失去了归属感。节假日到来,去故宫、长城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漫步郊外去感受自然的美丽,人们想通过这些来寻回那些迷失已久的精神慰藉,但常常事与愿违,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偶然的触动给我莫大的精神享受,“纸质山水,文人心性”课上偶得“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萦绕心头很久的一个问题似乎找到了答案:为什么热衷于爬山,爬山又是为了看什么?

因为家住山区,自己就是在山地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因此对山总怀有特殊的感情,小时候喜欢爬到山顶,看着连绵不断的群山,遥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及至后来上学来到城市,看多了“山那边”的风景,又开始回想家乡的山了。城市忙碌的生活,周边虽也有山但不常爬,课上看到的那些山水画和这些优美的语句引发了我的遐想,仿佛给自己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又某一日,读得“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又再次被感动,仿佛将自己置身于白雪苍茫天地之中,那种微妙的感觉是自己置身其中也感受不到的,如是提前读及这些古人的文字,再置身其境,那感觉肯定会更加美妙吧!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人无限的意境遐想和内心感动。有些艺术家以此为题材创作的山水画,将自己的触动和意境融入其中,这种从生活中提炼的文化以更多样的形式传承下去,同时艺术品也因拥有文化底蕴而更加珍贵,这算作我对艺术与文化的一点理解吧!

纵观世界发展,艺术文化的繁荣几经起落,这与社会发展和人性的禁锢程度紧密相关。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文艺复兴,人性的禁锢、解放、纵欲再到一股力量将人性禁锢,这个过程不断进行着循环。艺术文化总是在人性禁锢后的解放中变得异常繁荣,比如说文艺复兴时期就出了很多大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等,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解放后的人们在享受自由和快乐的同时,压抑的欲望也释放了出来,开始变得无所敬畏并放纵自己的物欲,“快乐是唯一的目的”、“娱乐至死”,过度物的追求让人变得肤浅,很难再出现一些大的艺术家,好的影响久远的艺术作品也不多了。文艺复兴之后人性再一次被解放,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社会朝着纵欲的方向发展,引发了当代社会一系列危机,物欲横流,世风日下,身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只好去前人的文字、艺术作品中去寻找真实的存在感。不仅想起了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时的心情,感觉无比的温馨和踏实,那块厚重的黄土地养育了上面辛苦劳作的人们,那里曾发源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黄土地也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让我对其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想象。可惜,现在能静下来读这些平凡文字的人并不多了!

活着就要吃饭,但我们并不能为吃饭而活。人类有幸生在地球这么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里,生存要依赖这片土地,但绝不能为了生存而生存,我们汲取土地的养分就要开出最灿烂的花朵,而那花朵就是艺术和文化,艺术和文化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第三篇: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残暴,代表的是凶残的德国和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从楼上跳下来的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在他后面,是熊熊的火焰。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零乱的肢体从各个角度诉说着当时德国法西斯人性的残忍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

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

第四篇:读文化苦旅感想

《文化苦旅》读后感

初读《文化苦旅》你会觉得这不就是平平常常的游记而已嘛,为什么总有人念念不忘余秋雨,又念念不忘这部《文化苦旅》呢?到底是余秋雨成就了《文化苦旅》,还是《文化苦旅》点缀了余秋雨呢?它的苦到底来源于何方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步入这次文化的苦旅吧。经过慢慢品味,才发现每个角落中总藏着中华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在这里不断地呈现,也许正因为此次的旅途涉及了大量的文化历史而称之为文化的旅程。至于文化苦旅中的苦的来处,也许这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说的那样“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吧。而我们在旅途中所看到的风景也许只是历史呈现的一种载体,而当我们慢慢体会其中的文化遗迹时,我们才发现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忧伤却潜藏于残景之后。就如一道风景曾经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历程,而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只是一片废墟。也许这会让你去努力回忆它魅力之处,但更多的却是为它的逝去而痛心,为文化的遗失而烦恼。苦便是在深切感悟后的深深忏悔吧。在一切经历、体验后的感悟中总是离不开苦,衰退的文化让人将历史的灰色变成心中的苦涩;如今璀璨的文化也会给过去的暗淡填了不少淡淡的苦味。也许这也是在<<文化苦旅>>中获得的些许收获吧,因为我们的那么一丝痛代表我们还有着那么一丝觉悟,那

么至少说明我们的文化还没有完全被遗忘,我们的文化还有重新辉煌的机会。因为我认为感悟到苦往往就意味着心的觉醒。

<<都江堰>>不过是<<文化苦旅>>中的小小一篇,但要说起都江堰它也是可以与长城并肩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因为它的水利作用,而且是它把四川孕育成天府之国,更让人诧异的是这浩大的工程居然出自一位对水利完全不懂的外汉--李冰。《都江堰》的写法也许平常但也是一种适宜用于平常的写作中的手法.当我们欲言此物时,何不像他那样先描彼物.<<都江堰>>的开篇就赞许长城的工程宏大,接着慢慢引入话题,不断地凸显都江堰的独特之举.而其中的“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就实实在在地占据了渺远的时间。”这不更好地将都江堰的优势展现地琳琳精致了嘛。作者又认为它毫不夸张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确实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续,因为有了标志性的象征,而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这样一个强悍的民族。

民族应该感谢都江堰,更应该感谢给了她生命的李冰!然而关于李冰,人们能追想到的更多的也只有这样一座小有名气的的都江堰,作者也这样称赞道“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也许正是这个疑惑才使我们对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虽然未学过水利然而凭着“以生命为学校,死钻几载”的精神,终于总结出治水三字

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直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这种治水的韬略竟被替代为治人的计谋,这不就是人类的智慧嘛!与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相比,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这正是他被世人永记的原因,民族的延续也正因为有了这样高尚的起点才变得强大。

李冰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给我们的深思那样丰富而美丽,这也是李冰赐予都江堰最珍贵的礼物。

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试水位,这“三神石人”的其中一尊就是李冰雕像。因为人们懂得了唯有哪里才是他最适合的岗位。然而我们却应问问自己:活着应该站在何地?死了又该立于何处?也许还会有人觉得这样一个问题是好笑的,但这种职业精神如今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

看到“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人一点的人” 这句话,你难道不为人类的这种行为而无地自容吗?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旅程,更是人类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洗礼吧。若果你的心还能为之有所触动,说明此次苦旅还是有价值的。无论是苦涩后的回味,还是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都将是一种旅途的收获,更应该是民族历史进程中的收获。

通过《都江堰》,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也不单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师—李冰,更应该是一个民族

所在的精华与衰败的缘由。

让你与我心中的那一丝疼痛化作奋起的动力。将民族的华丽再次呈现吧,取而代之的不再是让你隐隐作痛的苦旅,而是一趟文化的盛典!一本文化艺术修养的作品往往能让我们对生命多了一份灵动的诗情画意,《文化苦旅》就这样丰富着我的思绪,而我将继续品读它其余的精华。

从此次文化旅程中,我们看到了都江堰的自然风光,也跟随着它穿越时空看到了悠远的历史踪迹。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我们在其中也有所领略。但我相信在《文化苦旅》中藏着的秘密远大于我此时所看到的,那么就让我们一同研究,一同发现那更深层的真谛吧。乔晓光2013-9-25

第五篇:七年级作文:高贵与庸俗

七年级作文:高贵与庸俗

贝多芬,一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一生写出了大量的世界名曲,但很不幸的是他在26岁失去了听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他继续了他的音乐生涯……这样一个极具传奇和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身上当然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是令世人津津乐道的,这次,我就来说说他与歌德之间发生一事。

9世纪初,贝多芬已是欧洲极富声誉的音乐家,歌德设法要认识贝多芬,一八一二年,终于他们在波西米亚的浴场特普利相遇,结果却不很投机。贝多芬过于自我和过于暴烈的性格,不能和歌德的比较温润的性格融合,而不免于伤害他。

一次,他向友人说起他与歌德一同散步时发生的一事,当时他这位骄傲的共和党人,把魏玛大公的枢密参赞教训了一顿,这使歌德永远不能原谅。

那时,贝多芬与歌德在散步的归路上遇见了皇族,歌德跑去,大概是想去对皇族表示尊敬。然而贝多芬穿过了人海,表现出一种对皇族毫不尊敬的意思,他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扣子,背着手走了过去。但没想到的是皇族的一位走了上来先脱了帽子向他敬礼,接着皇后再与他打招呼。

我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性格倔强,面对强权不卑躬屈膝的人,即使面对皇权毫不退缩,这一点我很钦佩和赞叹。

这事使我联想到《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书中有一回写天上的神仙下来让孙悟空上天当官,但神仙下后,悟空是对他毫不客气,而且神仙也没有让孙悟空对他尊重点。等到悟空上天做了弼马翁以后后,面对官职更大的神仙也是不敬的,而且面对玉皇大帝的时候不但没有下跪,还叫他“玉帝老儿”这是何等的豪迈啊。

两个人的不同表现,站在不同的立场,我们也不能评判谁的对与错。歌德是在这个国家具有很大官职的人,所以他向皇族尊敬是应该的。然而贝多芬是一位皇族的老师,虽然其没有官爵,但他是老师,学生自然要向老师敬礼。

高贵还是庸俗,就在于你的选择,做人自然要具有不畏强权的勇气,也许具有温润如玉的品质,我们不能凭借主观以高贵或者庸俗来区别人与人。

下载读《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感想(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感想(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字与文化感想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

    文化自觉与艺术自信

    文化自觉与艺术自信饶曙光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周恩来万隆之行》等影片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周恩来的艺术形象......

    读《千字文》感想——传统教育文化篇

    《千字文》读后感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

    读《中国兵学文化》后的感想

    读《中国兵学文化》后的感想 前几天,整理自己的书柜,偶然翻出了自己中专时候读过的一本书,――《中国兵学文化》。这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物理与艺术学习感想

    物理与艺术学习感想 姓名:周灿 班级:0110109 学号:011010915 在写自己对物理与艺术的学习感想的时候,还是先谈谈自己选这门课的初衷吧。当初选报选修课的时候,当我看到《物理与......

    读吾国与吾民感想

    ......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中西绘画的差异与比较 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这些相似与......

    苏绣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苏绣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摘 要:作为中国刺绣中的一支具有独特表现特色的苏绣,不仅具有悠长的历史传承,同时具备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成为四大名绣之首并享誉世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