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调解工作方法 全力化解劳资矛盾 修改版(大全)
创新调解仲裁方法 全力化解劳资矛盾
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调解,不但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的选择权和参与权,增加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影响力,还有助于促进劳资双方的和解与合作,迅速、有效地处理这种多发的纠纷,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正是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强调解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的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各种复杂的日趋增多的群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矛盾和纠纷,使之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避免矛盾的升级和扩大,使之有利于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有利于独立、公正、高效地行使职能,从而及时疏导关系、协调利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下面,就我院劳动仲裁工作情况向省厅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劳动仲裁调解法》实施三年多以来,我县劳动仲裁案件类型更加多样,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和劳动仲裁工作的难度也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我院始终坚持“以化解矛盾为己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做好调解工作为重心”的工作思路,2010全年共受理案件XXX起,全部按期结案,结案率达到XXX%,裁决结案仅XXX件,调解率达到 XXX %,案件调解率位居全市第一,全县劳动仲裁工作在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了重
法院。“二裁终局”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缩短时间,快捷、及时地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实行调解员日常值班制度。日常值班负责日常劳动者劳动争议调解咨询、申请、调查和处理。确保人员到位,制度到位。
(4)制定各项制度,落实政务公开工作。制定了“立案制度”、“开庭制度”、“合议制度”、“仲裁监督办法”、“挂钩联系制度”、“回访企业制度”、“仲裁建议书制度”等20项工作和管理制度。同时,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工作,利用局域网,将调解仲裁政策法规、办事指南、风险提示、办案流程图、仲裁员名册以及案件调解、开庭通知、组庭通知等相关信息上传,向服务对象公开,方便当事人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2.组织方法到位,确保调解工作取得实效。我院不断探索新的调解方法,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创新调解机制。
(1)重视基层建设,建立多层级预防调解处理机制。为积极应对劳资纠纷爆炸式增长,造成仲裁机构不堪重负的局面,我们按照以基层为主、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下移工作重心,着力完善基层调解。认真落实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精神。2010年我院以县政府XX政办[XX]XX号文件转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建立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中心的意见的通知”,在全县各乡镇、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及县直八大行业等用人单位普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处机制。全年基层调解程序前置试点企业累计调处各类劳动
仲裁员队伍。我院今年注入新鲜血液,并积极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培训档次,着力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培训层次,探索建立系统的培养体系,逐步提高仲裁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从维护司法仲裁严肃性出发,对新进人员提高准入门槛,坚持公开招收、考核录用、持证上岗。举办多期全县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班,对县直各企事业单位劳资人员、各乡镇专兼职劳动争议调解员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调解方式和技巧方面的培训。通过仲裁庭观摩,使参培人员切实体会了当庭调解与庭外调解相结合、说理与讲法相结合、依法维护与合理让步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受到了全面、立体、生动的教育。总之,要多形式多渠道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品质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民群众满意、善于解决矛盾和纠纷的劳动仲裁员队伍。
(二)重构仲裁流程,加强部门联动,推动调解工作实现新跨越。
劳动仲裁案件涉及部门多、法律性强、辐射关联性大,且各部门都有各自的调处依据、程序和制度,因此,构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机制,充分整合调处资源,明确组织架构职责,重新构建流程规则是关键所在。为保证调解实效,必须充分依托工会组织劳资双方相对认可、调处相对柔性的特点和劳动、司法等部门丰富的调处实践经验,组建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以完备的制度将分力汇聚成合力,形成各方配合、共同协作、高效顺畅的劳动争议联合调解机制。
线职工面对面沟通交流,征询对劳动仲裁工作意见和建议,现场解答企业、职工在遵守劳动保障法规时应注意的事项。此活动的开展受到企业和职工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做好“三沟通”,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1.加强与各调解组织之间的沟通。普遍建立与各乡镇、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及县直八大行业等用人单位的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中心之间的沟通,畅通交流渠道,互通有无,及时掌握矛盾苗头,遇到疑难案件尽快通过沟通形成统一共识。并定期去基层了解情况,参与案件讨论。
2.加强与总工会之间的沟通。本院建立了劳动争议仲裁“三方驻会”制度,三方合力共处劳动争议,化解矛盾,把劳动关系调处从事后延伸到事中、事前,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下发了关于建立“三方驻会”制度的文件,制定了方案,落实了责任。“三方驻会”已能够明确职能,高效运行;三方联动,全面推进。真正做到三方合力、及时、就地化解矛盾。
3.加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沟通。保持与县法院沟通协调,共同提升业务水平,促进裁审一致,全力化解劳资矛盾,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先,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情况,统一裁审尺度,做好裁审衔接。其次,实行案件分类处理、繁简分流制度。对近两年来劳动争议的典型案件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这些案件的案情、仲裁结果反馈给县法院,促进同类案件的裁审一致。
(四)突出“三为主”,开好“三座庭”
第二篇:创新矛盾化解机制 促进矛盾化解
创新矛盾化解机制 促进矛盾化解
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为此,中央政法委将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列入“三项重点” 工作之一, 本文就当前社会矛盾的现状和规律,如何探索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进行探究。
一、社会矛盾现状与成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进入了易发、多发、高发期,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涌现出较多的社会矛盾。其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有:
二、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
当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基本特点看,表现为“五个交织”:即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利益诉求与政治权益诉求相互交织;合理要求与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织;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相互交织;群众的自发行为与敌对势力恶意渗透操纵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利益产生的矛盾,因此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核心内容。当前的利益矛盾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因建设需要征占集体或个人财产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征用土地补偿费偏低,补偿政策欠平衡,征用费分配和使用不公等造成的矛盾。二是因历史原因发生的身份、处境、待遇改变,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经济困难或心态不平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下放人员、军转人员、农婚知青、民办教师等提出待遇要求造成的矛盾。三是因不同人群的经济待遇变化程度不同,互相对比而造成的利益矛盾。如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调资的对比,在职和退休经济待遇之间的对比,社会特殊人群补助标准变化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层收入对比而造成的矛盾。四是因个人或群体的权益遭遇外来因素侵害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规划实施方案与居民的相邻权发生冲突,企业排污和道路噪音影响居住,产品侵权或劣质产品侵害,经营权期限随意变更或垄断经营等引发的矛盾。五是因生产经营或管理不善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土地、山林、水面权属纠纷,债权债务、房屋宅基地、边界坟山纠纷,以及村级财务混乱、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不平等造成的矛盾。六是因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医疗事故、人身伤亡事故等一些突发事件而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的利益矛盾。主要是涉及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赔偿的标准尺度问题,由于法律规定和现实之间赔偿标的实际差距,以及事故认定的复杂性和处臵的可协商性等原因引发的利益矛盾。七是农村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各种工程建设用地补偿过程中因补偿标准不合理、不一致、不到位;城镇拆迁过程中侵害居民利益等原因引发的利益矛盾。八是企业改制或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 职工的医疗保险及社会保险一时难以落实;复元转业军人就业安臵及有关待遇问题,;建设工程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民营企业职工相关福利待遇问题产生的利益矛盾。九是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新型案件引发的利益矛盾。这些案件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极易在少数人的串联或煽动下发展成群体性事件。十是一些涉法涉诉、群体性上访事件等等。少数人的诉求未得到完全解决,便缠诉缠访。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格外复杂,处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这些矛盾不断升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处理内部矛盾时方法不当,造成矛盾上升激化。近年来,由于干群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笔者列举三起因小纠纷而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
三、社会矛盾增多的原因
社会矛盾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敌对势力的干扰和渗透,使社会矛盾加剧。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际敌对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他们长期操纵支持“藏独” “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极力培植反党反社会的骨干力量,频繁插手利用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尤其是近年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政局动荡,境内外敌对分子和重点人员借机煽动仿效,企图制造事端。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领域由于国家的直接调控,意识形态领域集中于搞阶级斗争,人们的收入差距不大,利益冲突不明显,物质矛盾被淡化或处于隐性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局面,而且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追求自己的实际利益。三是网络舆情的炒作,有些群众不明真相,跟着起哄闹事。随着现代通讯、信 息、网络的发达,给社会带来进步,也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舆情进行恶意炒作,颠倒是非,混淆视听,使事态扩大,矛盾升级。四是地方有些干部不作为或乱作为,引起群众不满,造成矛盾激化。乱作为表现为,搞官僚主义,任意侵犯群众利益,造成群众不满,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声誉。不作为表现为,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发现问题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以致事态扩大,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前述几例,都是因小纠纷,酿成大事件。
四、社会矛盾表现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利益主体的群体性。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致使社会内部形成多元利益群体。他们深知团体力量的强大,往往采取结成群体的方式诉求利益,他们小则十几人,多则几百人,希望以人多势众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从上访和闹事的情况看,群体的人数增多、规模扩大,互相串联企望形成声势的迹象时有出现。二是相关矛盾的连锁性。各种利益矛盾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对矛盾的发生可以引发另一对矛盾。有时一对矛盾的解决,甚至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矛盾。由于政策的不平衡,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客观上的差异,带来连锁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复元转业军人就业安臵、企业破产改制等有关待遇问题。三是利益矛盾的复杂性。各种利益矛盾中,既有应该解决但因条件不具备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也有因情况变化而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既有客观、直接的利益矛盾,也有因工作滞后造成群众利益损失的矛盾。既有群众的要求合理,但按现行政策难以解决,也有群众不了解政策或期望过高造成的矛盾,甚至也有为要挟政府而移花接木、混水摸鱼的诈访等。四是表现形式的激烈性。以往上访的群众情绪比较温和,多为找有关部门讨个说法不同,现在上访群众的情绪往往表现为容易失控。不少上访人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观念,采取群体围攻、拉横幅、喊口号、拦车、堵门等方式以期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诉求。动辄赴省或进京上访,有时甚至出现打骂国家工作人员、扬言跳楼、服毒自杀、爆炸等极端做法,呈现出对抗性加剧的态势。五是事件出现的偶然性。有些突发性事件偶然发生,真是令人防不胜防。如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医疗事故、人身斗殴伤亡事故等一些突发事件,稍有不慎,处臵不及时,被一些人幕后指使,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成为群体性事件。六是媒体炒作的影响性。每一事件出现后,迅速被有关媒体炒作,成为爆炸性新闻,加上网友 跟贴,转入互联网后大肆炒作,西方一些国家也大做文章,大肆指责我国人权制度、社会制度等等。严重影响我国的尊严和国际地位。
五、探索工作新思路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发展中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矛盾能得到妥善化解的社会。从性质上来说,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绝大多数是涉及利益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既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用民主的方式,针对矛盾的不同特点和规律,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化解。就目前而言,政法部门仍然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是职能部门,但政法部门处理社会矛盾都是事后处理,有其局限性,而且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单靠政法部门几家之力已难以应对。因此,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的态势,应建立以下几种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
(一)尊重民意,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决策前听取民意。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出台有关政策时,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减少和防止政策决策的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畅通便利的诉求表达途径。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从源头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出台一些让更多民众受益的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三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按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改革实施和重大建设项目,应先期调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预案,特别对影响民生、危害生态的项目更应慎重考虑,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掌握动态,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快报机制。各级政法委、综治办对辖区内敏感的热点纠纷及时收集信息,第一时间上报,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在敏感时期实行“零报告”制度,掌握情报信息,把握工作主动权。按照警示在前、关口前移、防范在先的原则,不断完善矛盾纠纷预防信息体系,发挥好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村企业综治工作站(室)作用,充分发挥镇(街道)驻村干部、派出所民警,村居、社区各类调解组织、调解员及信息员扎根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健全和落实矛盾纠纷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对典型性、突发性、影响大的重大民间矛盾纠纷随时报告,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 住,处理得了。
(三)及时调研,落实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各级政法委、综治办要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定期分析预测辖区稳定形势,重大不稳定情况随时上报,提高防范和处臵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将矛盾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快速反应,建立重大矛盾纠纷应急机制。为了应对重大矛盾纠纷引起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要成立以各级政法委员会牵头,由政法各部门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应急领导小组,指导各类调解组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法,积极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对于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及时准确决策,及时掌握信息,审时度势,准确定性事件,确定处理的基本原则和调控手段,及时控制局势。同时善于充当协调者,善于做出有理有节的妥协,对现场群众和有关媒体进行公开,适时反馈,特别是牵涉到群众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以不拖延、不推诿、不搪塞的态度给予落到实处的答复,引导群众合法有序地表达意愿和诉求。
(五)防患未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各地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超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主动出击,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准确掌握影响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做到早发现、早掌握。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性质和特点,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妥善加以解决,把重大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坚持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县级每月排查一次,村居每周、乡镇每半月一次大排查制度。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季节,组织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重点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对象,进行重点排查,逐一建立台帐,逐一解决。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处臵,变被动调处为主动调处。
(六)形成合力,落实矛盾纠纷调解联动机制。许多矛盾成因比较复杂,涉及面广,一旦发生,仅靠个别部门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特别是已上升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要充分发挥“三调联动”作用,必须由事发地的县一级党委政府负责统一指挥处臵,党委政府主 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上级主管部门协助并参与处臵。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应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统一指挥调度,既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又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七)注重实效,完善矛盾调处工作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矛盾调处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其在综合考核和综治维稳考核中的比例;各乡镇(街道)、各有关单位每年也应对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因排查调处不力使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应责任。
(八)强基固本,落实调解组织及经费保障机制。大多数矛盾纠纷源于基层,疏导化解的成效也体现在基层。要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理念,形成“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保障往基层倾”的工作导向,做到力量、责任、措施、经费“重心下移”和优先落实。要按照“五有”(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必要的办公设施、有精干的调解队伍、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规范的工作台账)的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切实壮大基层调解队伍,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和调解技能,确保矛盾纠纷在基层有机构管、有专人办。要在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建立健全专业性调解仲裁组织,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各级财政要切实落实调解组织经费保障,每年在制订财政预算方案时就应将此项经费列入预算,以确保此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这样,从根本上确保此项工作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落实。总之,只要我们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第三篇:关于创新矛盾纠纷化解 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
关于创新矛盾纠纷化解 健全大调解工作格
局的实施意见
关于创新矛盾纠纷化解,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
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是创新矛盾纠纷化解的有效形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根据上级对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现就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 “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大调解”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构建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综合协调,司法行政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基本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原则,统筹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条块联动,形成合力;坚持依法调解、公正高效原则,注重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提高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坚持调解优先、尊重自愿原则,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解。
工作目标。建成覆盖市、乡、村、村民小组和各部门、各行业的调解组织网络,实现调解工作全面覆盖。按照“小纠纷不出村民小组、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镇的总体目标,确保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民转刑”案件和集体进京赴省上访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人民调解由市司法局牵头,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密切配合,围绕当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全面排查掌控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按照矛盾化解“层级管理办法”,发挥乡镇、村、村民小组的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强化各级干部的包保责任,妥善运用各种办法,及时有效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发挥综治维稳第一道防线作用。
认真履行行政调解的职能职责。行政调解由各级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市综治办牵头,各级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要认真落实行政主管责任,对有重大影响和涉及全局的矛盾纠纷,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人民调解组织共同进行调解。对调解不成功,应当告知当事人司法救济权利和渠道,并主动配合人民法院帮助其解决问题。
有效发挥司法调解的主导作用。司法调解由人民法院负 责。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以调为主、案结事了的原则。要进一步拓展调解工作范围,大力推行诉前调解、协助调解和委托调解,最大限度提高调解结案率。对调解不成、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纠纷,畅通诉调对接绿色通道,畅通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为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发挥积极作用。
注重强化专业调解的行业作用。建立健全城市拆迁、劳动争议、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交通事故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发挥专业组织调解行业性矛盾纠纷的优势,共同化解社会矛盾。
三、强化“大调解”工作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政组织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大调解”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定期研究解决“大调解”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分管领导是“大调解”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肩负起“大调解”工作的重任,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各类问题有效解决。各级治调主任、调解员是“大调解”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牢牢把“大调解”工作抓在手中,务实工作,不辱使命。
搭建工作平台。“大调解”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在基层,要积极搭建与“大调解”工作机制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平台。要进一步发挥乡镇综治维稳中心的作用,加强村公共服务站建设,完善说事室,聘请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复退军人等“五老人员”为综治维稳信息员,按每10户1名,建立档案,延伸调解网络。要加强教育、培训、管理,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落实工作保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调解工作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足额到位。各村委会和单位也要落实专门的大调解工作经费、工作人员和办公场地,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办公设施和制定建设,切实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
规范调解程序。各级调解组织要规范调解的受理程序,搞好受理登记,认真了解当事人双方的诉求,对事实根据进行调查取证,在认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对达成协议的要制作调解协议书,整理归档,做到一人一卷。
严格检查督办。市综治委把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定期和不定期到各地各部门检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因排查不及时、调处不力或隐瞒情况,而发生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问责,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XX年3月
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XX年3月 印发
共印120份
第四篇:基层法官要强化调解化解基层矛盾
罗殿龙:基层法官要强化调解化解基层矛盾(2009 年 8 月 17 日)
近日,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罗殿龙在百色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韦瑞灵及百色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丁山等领导的陪同下,到德保县人民法院、靖西县人民法院及渠洋人民法庭等调研。罗殿龙强调,基层法官要进一步强化调解工作,化解基层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经济稳步发展。
罗殿龙每到一处,都详细了解基层人民法院、法庭在审判、执行、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听取德保、靖西两县主要负责人汇报近年来的法院审判、调解工作。罗殿龙充分肯定了德保县人民法院、靖西县人民法院及渠洋人民法庭的各项工作。他强调,当前稳定压倒一切,大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把调解工作贯穿于诉讼的始终,尽力做好当事人的疏导、教育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经济稳步发展;要全面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精通法律、熟悉政策、通晓民情的法官队伍,不断提高基层法官的调解水平、准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水平,和谐调解、依法调解,引导当事人自觉化解矛盾,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互相尊重、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办案质量,要把加大调解力度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通过调解化解社会矛盾,做到“案结事了”;要立足大局,紧密结合“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调解工作,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广西良好发展势头”的工作目标作出贡献。
第五篇:元谋县平田小学矛盾调解化解工作总结
元谋县平田小学矛盾调解化解工作总结
为了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及时化解和消除不安全、不稳定、不文明的因素,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根据县教育局有关全力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活动工作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文明坤 校长 副组长:李艳阳 法制副校长
李华富 副校长 张春海 工会主席
成 员:文自勇 总务主任
王诚仁 政教主任 康 虎 教务主任 普玉成 少先队辅导员 各完小负责人
二、制定了目标任务
坚决防范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有效调解校园内各类社会矛盾,防止各类校园矛盾纠纷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或刑事犯罪案件,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
三、制定了工作要求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持把“ 事要解决” 作为矛盾纠纷排查活动的重中之重坚持力量下沉,有效疏通民意渠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强化不稳定因素排查,有效化解矛盾事件。坚持法要管用,有效解决缠访事件。坚持活动结束后机构不散、人员不散、工作不停,有效确保有关人员满意。坚持信息畅通和及时报送,努力创造和谐、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
四、确定了工作主题
“尽职尽责,热情服务”,变上访为下访,主动热情服务群众、家长,力争把各类涉教矛盾纠纷化解在校内,确保“小事不出校、大事不出镇、疑难事不出县”
五、确定了工作原则
坚持责任明确、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妥善解决原则;坚持事要解决、法要管用、矛盾化解、群众满意原则;坚持有话就说、有怨就诉有难就解、有事就办的原则。
六、工作措施
一是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与重建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
二是将社会矛盾与环境卫生大整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将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出现主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矛盾纠纷理顺、分清,着力解决,不断完善。
三是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与感恩相结合,继续深化校 园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深化“小手牵大手”活动内涵,让师生、家长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逐渐将各种怨气、矛盾纠纷转化到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上来。
四是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与环境净化相结合。全面摸排校园内可能仇视危害社会的重点人员、执意上访人员、“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人员,逐一落实管控措施,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五是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与挂包帮活动相结合。对学校内疏离出的问题矛盾,实行校领导包教师、教师包学生机制,形成做到每个问题(矛盾)有人管、有人参与、有人解决、层层负责的工作格局。
七、工作成效及经验
本阶段,通过平田小学“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努力工作,学校没有出现大的纠纷和矛盾,分析其中的工作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平时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教育,包括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2、强调理性爱国,正确对待“中日”关系。
3、加强对各类不和谐事件的防控工作,努力将其化解在萌芽状态。
4、加强学校与村组、家长、派出所等的沟通协调,共同力保学校平安和谐。
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应将“小手牵大手”活动持久深入的开展下去,让学校积极、正确的教育影响周边地区,为创设“和谐平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九、下阶段工作打算
1、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机构人员职责,加强对各类矛盾事件的预防,力争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宣传作用,深化“小手牵大手”活动。
元谋县平田小学
2010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