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沟通渠道,从源头化解农村矛盾 发言稿
创新沟通渠道,从源头化解农村矛盾
————罗富荣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叫罗富荣,是今年刚到岗的村官。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创新沟通渠道,从源头化解农村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近些年群体性事件高发,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也常由于土地拆迁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群体性冲突。
在今年7月份就接连发生了四川的什邡事件和江苏的启东事件,这两个事件都是由于担心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事件虽然经当地政府努力平息了下来,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值得深思。
一是反映出当地党和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基础薄弱,无法及时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事件发生后也无法通过基层组织有效化解矛盾。在什邡事件中,如果市政府能通过基层组织及时了解群众的关切,了解到群众的动态,在早期就采取措施去化解,就会大大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事件发生后也能依靠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特点去做群众工作。
二是反映出群众的维权意识增强,但缺乏有效的途径去表达利益诉求,与政府也没有有效的沟通途径。在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中,两个项目都通过了环保审核,但没征询群众意见,结果导致群众抗议,引发冲突。这就需要政府有一个有效的沟通途径,去及时了解群众的 1
声音,多征询群众的意见,多了解群众诉求再做决策,才不会造成这种严重对立的局面。
面对现阶段的农村工作,更需要建立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及时掌握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的变化,通过沟通去化解矛盾,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我认为沟通渠道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针对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力度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大学生村官等途径去加强,基层乡镇政府和大学生村官保持密切联系,指导大学生村官工作,指导其能下基层,了解民意,通过开展干群恳谈会等形式搜集民意,并及时上传信息,形成一种工作制度;同时政府多倾听大学生村官意见,让这些带着群众呼声的意见得以实施,使群众认可基层组织是能办事的。这样建立起基层政府—大学生村官—群众的沟通途径,让党和政府能时刻掌握群众的关-切。
二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基层党委政府要重视群众接访工作,明确信访负责领导,强化信访工作部门的工作力度,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并做出答复,建立起群众—信访部门—政府的沟通渠道。同时可开展定期的民情恳谈会、主管领导接访日等活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
三是重大项目决策要征询群众意见。对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等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再做投资;矿山开采、工业建设等可能引起农村环境污染的项目要征询群众意见再上马。
大禹治水的成功在疏不在于堵,农村矛盾的化解也多在于疏导,我相信只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途径,让政府及时了解基层群众的关切,在做决策时多倾听群众意见,这将能从源头上有效化解农村矛盾,有力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我的发言完了,诸多不足,还请大家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沟通化解小矛盾
第二课 沟通化解小矛盾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年人际冲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
1、听老师讲故事。
2、说说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说一说。
1、丁丁做得对吗?他应该怎么做?
2、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事,说说你是怎样处理的?
3、你认为你这样做对吗?如果错了,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三、演一演。
1、同学不小心把你的文具盒碰落地了,你怎么办?各同桌配合演一演,看谁处理得最好。
2、学生评一评,选出处理得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
四、读一读。
1、先读一读,说说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应该怎样做。
2、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第三篇:浅谈农村矛盾纠纷及其源头预防
浅谈农村矛盾纠纷及其源头预防
--固厚乡综治办
固厚乡党委政府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始终高度重视政法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为了进一步认清该项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进一步夯实工作根基,进一步提高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的能力,固厚乡认真组织了有关调研活动。
经过深入村组农户认真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固厚乡的矛盾纠纷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有关鹰瑞、石吉高速公路建设的矛盾纠纷,主要表现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损坏道路、影响生产、妨碍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农业产销中发生的问题。如农田灌溉、土地流转、养猪户与屠宰厂等矛盾纠纷;三是经济纠纷。如债务问题引起的吵口打架;四是家庭内部矛盾、邻里纠纷。如夫妻感情不和、邻里争田争地的问题;五是乡办企业遗留问题。如固厚综合厂职工要求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六是乡村组织与村民矛盾纠纷。主要表现为部分群众对组织有关做法不满引起的纷争。对于这些矛盾,固厚乡通过村组综治维稳网络,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用教育疏导、协商谈判、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积极化解,没有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遇事以自己个人及家庭利益为出发点,以主观意愿为中心,无视法律法规,无视方针政策,无视他人利益;二是一些人道德素质不高,性格存在缺陷。如遇事容易冲动、急躁,缺乏宽容、理解气度,斤斤计较,不尊重他人;三是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信息公开不够,乡村组织和农民群众交流少、沟通少,造成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都存在问题;四是一些站所、企业、个别村委会和其他组织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党纪国法,侵犯群众利益;五是农村生产力仍然不发达,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六是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剧,经济社会活动纷繁复杂带来的一些影响。即“新”、“旧”碰撞,可能会产生一些矛盾纠纷。
对于矛盾纠纷,必须认真排查、调处。但更重要、更有意义的是从源头上预防。
从源头上抓起,最根本的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决不能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作决策、上项目,不仅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看能不能干。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风险评估机制,使之成为维稳工作长效机制。要切实提高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增强把握运用法规政策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要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对社会稳定风险做到先期评估、先期预防,努力实现由被动保稳定到主动创稳定的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属地、民主公开、谁决策谁评估。在责任主体上,要突出政策制定部门、决策作出部门、改革实施部门、项目报建部门以及重大事项牵头部门的主体责任。
要更加注重农村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把加强社会管理与社会保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搭建农村社会保障新平台,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切实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保障他们的权益,帮助其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要使农村孩子不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不因为父母不在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要高度重视农村低保、五保、优抚、残疾、受灾、重病、失业、纯女户、困难家庭等弱势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充分保障。要切实创造条件让农民充分就业和创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要帮助农民工解决工资被拖欠、被克扣问题,解决农民养老、医疗、生育等问题。要加强和改进涉及农业种子、化肥、农药、药品、食品、粮油、家电、农用机械等安全问题的监管,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农民人身财产安全。要认真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平安建设的良好局面。特别要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扎实做好护农安、解农忧、保稳定工作。
要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加强农村政法综治单位建设,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健全农村综治工作网络和平台,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强化基层工作,完善工作机制,筑牢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要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进一步提高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政法机关的执法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执法不公不廉,特别是涉及农民群体的,很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引起上访事件。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实现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求,真正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坚决纠正乡村组织农村基层站所的不正之风,遏止侵犯农民群众利益的现象。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和各项禁令,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努力培养党员、干部严格依法办事、自学遵章守纪和扎实严谨、服务农民的工作作风。强化内部管理,强化群众监督,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深入开展干部入户下访活动,多和农民群众沟通、座谈、谈心,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送到农户家中,把他们的实际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切实解决好。使他们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利益诉求得到公正合理的满足。
要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积极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强公乡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乡农民服务中心,建设村组服务代办点,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的快捷、方便、高效服务。认真抓好农村普法教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要积极畅通农村利益诉求渠道,千方百计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要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扬团结奋进、友爱互助、互谅互让、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筑牢和谐平安的道德防线。
第四篇:如何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如何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销售公司
当前我们国家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管理方式滞后、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以及国际对敌斗争尖锐复杂等情况,就必须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社会矛盾是引发各类案件的主要因素,案件是各类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最突出、最严重的矛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基层调解组织,深处基层群众第一线,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排头兵”。但是,社会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全部解决的,还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如何从源头预防来化解社会矛盾,就成为了基层调解组织的重要使命,怎样才能预防和化解好社会矛盾呢?
一、建立1+X立体化解格局,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
为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应建立以基层调解组织为主,基层调解组织、乡镇司法所、派出所和行政执法单位参与的1+X立体化调解格局,让诉讼调解与基层民调调解、司法机关调解相对接,构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立体化解格局,让社会矛盾无论到任何环节都能及时化解,防止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大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1+X立体化解格局不仅能化解民事纠纷;也可以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进行调解,达成民事赔偿协议,促使被告人能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使双方仇恨予以化解,也使得被告人能够得到从轻处罚;还可以参与到行政诉讼之中,达成行政赔偿协议,消除官民之间的矛盾。为此,建立1+X立体化解格局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石,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调
/ 5
解组织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
二、创新工作方法,排查矛盾抓苗头
面对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出现的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不断创新方法,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主动排查,超前防范,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详细情况和动态,做到未动预知,异动先知。以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问题为重点,详查基本情况、诱发原因、性质类型、表现形式、危害程度、化解难度和潜在趋势,做出分析判断。以血缘、地缘、业缘、亲缘、情缘为延伸点,详查流动人口、外出打工人员和社会闲散人群等不确定对象的情况并做好登记,防止“盲区”和“死角”。要注重专项排查,做好辖区的群众宣传和防范教育工作,准确了解各种矛盾纠纷的特殊情形。对一些涉法涉诉、多年上访等容易反复的矛盾,要采取措施防止扩散蔓延,在查明历史背景、摸清来龙去脉、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予以解决,失去条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相关解释说服疏导或救助工作。在处理社会矛盾时要始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向,切实履行基层调解组织的职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三、健全长效机制,预防矛盾走前头
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必须着眼于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实 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建立完善超前预警机制。对重大矛盾纠纷、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重要紧急信息,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报送、处理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坚持调解
/ 5
优先原则,积极推行诉前告知、诉中委托制度,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配合机制,努力做到能够在人民调解中解决的问题,力求不上升到行政调解上来;能够在行政调解中解决的问题,力求不上升到司法调解上来。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和履行率,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民间、解决在基层。要把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全过程。要根据广大群众的法律需求,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突出抓好社会治安,调整规范经济利益关系、基层民主、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注重建立合理有序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学法、用法、守法、坚持依法办事,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
四、维护群众利益,减少矛盾堵源头
群众利益无小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矛盾就会滋生蔓延。要牢固树立“离群众越近离稳定就越近,离群众越远离稳定就越远”的观念,始终把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矛盾不激化、问题不积累。要抓好积案清理化解工作,特别是“五七工”、工伤亡家属、困难户等一些特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如不能当时解决的要给予说法,让他们了解相关政策及办事程序,感受到关怀,着力推进平安和谐单位(部门)建设,努力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的发生,从源头上夯实和谐社会基
/ 5
础。
五、建立信息大畅通机制。
为使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抓早、抓小,必须建立信息大畅通机制,只有信息畅通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一是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遇事找领导是群众的正常心理,为畅通民意沟通渠道,确保群众能当面向领导反映情况,必须建立信访接待制度。领导亲自接待群众,亲自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亲自批办和处理反映事项,建立了群众与领导之间的“绿色通道”,群众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想法,可以得到诉求,避免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二是建立耐心听诉制度。许多矛盾纠纷解决起来本身并不困难,但在矛盾纠纷初解决时,个别人不重视,处理态度不端正,不能认真听取意见,不善于做思想工作,不能使当事人服气,从而引发其不满情绪,导致要求越来越高,怨气越来越大。为此,接待、调解人员必须耐心听取群众的诉说,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心声,才能为化解纠纷掌握第一手资料。从领导到一般调解员要做到:不分场合,不论身份,不限次数,只要群众来,不管他们情绪多么激动,都要耐下心来热情接待。一方面,让来访者敞开胸怀,尽情倾诉,一次倾诉不完,下次还来,下次说不透彻,三次再说,直到苦水倒尽,怨气全无。另一方面,领导和接待、调解人员跟群众交心、交谈、交底,把话说在当面,对诉求答复在当时,有问题解决在当场,赢得群众信任,取得群众理解,博得群众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建立矛盾排查和及时化解制度。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及早排查出社会矛盾,并及时化解,以防止矛盾激化影
/ 5
响社会的稳定。对矛盾纠纷排查要做到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在排查矛盾纠纷时要全方位、拉网式进行排查,横到底、纵到边、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建立台帐,制定化解措施,确定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及时化解。
六、深刻剖析社会矛盾,做到胸中有数
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当前,我们仍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社会矛盾触点增多,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较为突出,这些社会矛盾背后集中反映了各种利益的冲突。我们要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特点,探求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反腐倡廉等层面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地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总之,如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我们大家要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长期课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力求人民群众满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基层调解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 5
第五篇:创新矛盾化解机制 促进矛盾化解
创新矛盾化解机制 促进矛盾化解
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为此,中央政法委将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列入“三项重点” 工作之一, 本文就当前社会矛盾的现状和规律,如何探索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进行探究。
一、社会矛盾现状与成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进入了易发、多发、高发期,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涌现出较多的社会矛盾。其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有:
二、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
当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基本特点看,表现为“五个交织”:即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利益诉求与政治权益诉求相互交织;合理要求与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织;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相互交织;群众的自发行为与敌对势力恶意渗透操纵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利益产生的矛盾,因此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核心内容。当前的利益矛盾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因建设需要征占集体或个人财产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征用土地补偿费偏低,补偿政策欠平衡,征用费分配和使用不公等造成的矛盾。二是因历史原因发生的身份、处境、待遇改变,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经济困难或心态不平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下放人员、军转人员、农婚知青、民办教师等提出待遇要求造成的矛盾。三是因不同人群的经济待遇变化程度不同,互相对比而造成的利益矛盾。如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调资的对比,在职和退休经济待遇之间的对比,社会特殊人群补助标准变化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层收入对比而造成的矛盾。四是因个人或群体的权益遭遇外来因素侵害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规划实施方案与居民的相邻权发生冲突,企业排污和道路噪音影响居住,产品侵权或劣质产品侵害,经营权期限随意变更或垄断经营等引发的矛盾。五是因生产经营或管理不善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土地、山林、水面权属纠纷,债权债务、房屋宅基地、边界坟山纠纷,以及村级财务混乱、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不平等造成的矛盾。六是因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医疗事故、人身伤亡事故等一些突发事件而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的利益矛盾。主要是涉及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赔偿的标准尺度问题,由于法律规定和现实之间赔偿标的实际差距,以及事故认定的复杂性和处臵的可协商性等原因引发的利益矛盾。七是农村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各种工程建设用地补偿过程中因补偿标准不合理、不一致、不到位;城镇拆迁过程中侵害居民利益等原因引发的利益矛盾。八是企业改制或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 职工的医疗保险及社会保险一时难以落实;复元转业军人就业安臵及有关待遇问题,;建设工程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民营企业职工相关福利待遇问题产生的利益矛盾。九是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新型案件引发的利益矛盾。这些案件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极易在少数人的串联或煽动下发展成群体性事件。十是一些涉法涉诉、群体性上访事件等等。少数人的诉求未得到完全解决,便缠诉缠访。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格外复杂,处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这些矛盾不断升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处理内部矛盾时方法不当,造成矛盾上升激化。近年来,由于干群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笔者列举三起因小纠纷而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
三、社会矛盾增多的原因
社会矛盾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敌对势力的干扰和渗透,使社会矛盾加剧。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际敌对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他们长期操纵支持“藏独” “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极力培植反党反社会的骨干力量,频繁插手利用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尤其是近年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政局动荡,境内外敌对分子和重点人员借机煽动仿效,企图制造事端。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领域由于国家的直接调控,意识形态领域集中于搞阶级斗争,人们的收入差距不大,利益冲突不明显,物质矛盾被淡化或处于隐性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局面,而且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追求自己的实际利益。三是网络舆情的炒作,有些群众不明真相,跟着起哄闹事。随着现代通讯、信 息、网络的发达,给社会带来进步,也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舆情进行恶意炒作,颠倒是非,混淆视听,使事态扩大,矛盾升级。四是地方有些干部不作为或乱作为,引起群众不满,造成矛盾激化。乱作为表现为,搞官僚主义,任意侵犯群众利益,造成群众不满,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声誉。不作为表现为,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发现问题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以致事态扩大,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前述几例,都是因小纠纷,酿成大事件。
四、社会矛盾表现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利益主体的群体性。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致使社会内部形成多元利益群体。他们深知团体力量的强大,往往采取结成群体的方式诉求利益,他们小则十几人,多则几百人,希望以人多势众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从上访和闹事的情况看,群体的人数增多、规模扩大,互相串联企望形成声势的迹象时有出现。二是相关矛盾的连锁性。各种利益矛盾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对矛盾的发生可以引发另一对矛盾。有时一对矛盾的解决,甚至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矛盾。由于政策的不平衡,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客观上的差异,带来连锁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复元转业军人就业安臵、企业破产改制等有关待遇问题。三是利益矛盾的复杂性。各种利益矛盾中,既有应该解决但因条件不具备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也有因情况变化而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既有客观、直接的利益矛盾,也有因工作滞后造成群众利益损失的矛盾。既有群众的要求合理,但按现行政策难以解决,也有群众不了解政策或期望过高造成的矛盾,甚至也有为要挟政府而移花接木、混水摸鱼的诈访等。四是表现形式的激烈性。以往上访的群众情绪比较温和,多为找有关部门讨个说法不同,现在上访群众的情绪往往表现为容易失控。不少上访人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观念,采取群体围攻、拉横幅、喊口号、拦车、堵门等方式以期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诉求。动辄赴省或进京上访,有时甚至出现打骂国家工作人员、扬言跳楼、服毒自杀、爆炸等极端做法,呈现出对抗性加剧的态势。五是事件出现的偶然性。有些突发性事件偶然发生,真是令人防不胜防。如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医疗事故、人身斗殴伤亡事故等一些突发事件,稍有不慎,处臵不及时,被一些人幕后指使,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成为群体性事件。六是媒体炒作的影响性。每一事件出现后,迅速被有关媒体炒作,成为爆炸性新闻,加上网友 跟贴,转入互联网后大肆炒作,西方一些国家也大做文章,大肆指责我国人权制度、社会制度等等。严重影响我国的尊严和国际地位。
五、探索工作新思路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发展中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矛盾能得到妥善化解的社会。从性质上来说,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绝大多数是涉及利益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既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用民主的方式,针对矛盾的不同特点和规律,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化解。就目前而言,政法部门仍然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是职能部门,但政法部门处理社会矛盾都是事后处理,有其局限性,而且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单靠政法部门几家之力已难以应对。因此,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的态势,应建立以下几种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
(一)尊重民意,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决策前听取民意。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出台有关政策时,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减少和防止政策决策的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畅通便利的诉求表达途径。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从源头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出台一些让更多民众受益的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三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按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改革实施和重大建设项目,应先期调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预案,特别对影响民生、危害生态的项目更应慎重考虑,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掌握动态,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快报机制。各级政法委、综治办对辖区内敏感的热点纠纷及时收集信息,第一时间上报,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在敏感时期实行“零报告”制度,掌握情报信息,把握工作主动权。按照警示在前、关口前移、防范在先的原则,不断完善矛盾纠纷预防信息体系,发挥好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村企业综治工作站(室)作用,充分发挥镇(街道)驻村干部、派出所民警,村居、社区各类调解组织、调解员及信息员扎根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健全和落实矛盾纠纷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对典型性、突发性、影响大的重大民间矛盾纠纷随时报告,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 住,处理得了。
(三)及时调研,落实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各级政法委、综治办要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定期分析预测辖区稳定形势,重大不稳定情况随时上报,提高防范和处臵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将矛盾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快速反应,建立重大矛盾纠纷应急机制。为了应对重大矛盾纠纷引起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要成立以各级政法委员会牵头,由政法各部门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应急领导小组,指导各类调解组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法,积极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对于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及时准确决策,及时掌握信息,审时度势,准确定性事件,确定处理的基本原则和调控手段,及时控制局势。同时善于充当协调者,善于做出有理有节的妥协,对现场群众和有关媒体进行公开,适时反馈,特别是牵涉到群众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以不拖延、不推诿、不搪塞的态度给予落到实处的答复,引导群众合法有序地表达意愿和诉求。
(五)防患未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各地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超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主动出击,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准确掌握影响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做到早发现、早掌握。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性质和特点,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妥善加以解决,把重大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坚持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县级每月排查一次,村居每周、乡镇每半月一次大排查制度。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季节,组织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重点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对象,进行重点排查,逐一建立台帐,逐一解决。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处臵,变被动调处为主动调处。
(六)形成合力,落实矛盾纠纷调解联动机制。许多矛盾成因比较复杂,涉及面广,一旦发生,仅靠个别部门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特别是已上升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要充分发挥“三调联动”作用,必须由事发地的县一级党委政府负责统一指挥处臵,党委政府主 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上级主管部门协助并参与处臵。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应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统一指挥调度,既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又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七)注重实效,完善矛盾调处工作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矛盾调处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其在综合考核和综治维稳考核中的比例;各乡镇(街道)、各有关单位每年也应对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因排查调处不力使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应责任。
(八)强基固本,落实调解组织及经费保障机制。大多数矛盾纠纷源于基层,疏导化解的成效也体现在基层。要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理念,形成“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保障往基层倾”的工作导向,做到力量、责任、措施、经费“重心下移”和优先落实。要按照“五有”(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必要的办公设施、有精干的调解队伍、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规范的工作台账)的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切实壮大基层调解队伍,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和调解技能,确保矛盾纠纷在基层有机构管、有专人办。要在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建立健全专业性调解仲裁组织,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各级财政要切实落实调解组织经费保障,每年在制订财政预算方案时就应将此项经费列入预算,以确保此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这样,从根本上确保此项工作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落实。总之,只要我们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