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时间:2019-05-12 04:0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第一篇: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会宁县党岘初级中学 席晶

我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读完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专著,感受其人其事,内心敬佩、感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杨瑞清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却不在县城里当官,几次反复要求回到行知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从教20多年,始终以满腔热情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结了20多年来办好乡村教育的三点经验,即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探寻杨瑞清教师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觉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还在于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片言只语地学,而是在实践中真学、真干、真发扬光大。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恁是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在猎猎飞奔。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讲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在中国搞教育的人,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一是曲阜孔庙,孔子代表了中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思想的极致,堪称万代师表,二是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代表了近代教育家的思想,陶行知是被毛主席尊称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所以,学习、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在万世师表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真学、真做、真发展。正因为杨瑞清真学行知,认真做事,坚持不懈,真正学到了本质上,所以才能在全国学行知的千千万万学校中,明确地提出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对工作对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怎样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尽管我们也会在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寻我们一定会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学会善待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中学教师吧!

第二篇: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杨瑞清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却不在县城里当官,几次反复要求回到行知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从教20多年,始终以满腔热情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结了20多年来办好乡村教育的三点经验,即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探寻杨瑞清教师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觉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还在于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片言只语地学,而是在实践中真学、真干、真发扬光大。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恁是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在猎猎飞奔。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讲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在中国搞教育的人,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一

是曲阜孔庙,孔子代表了中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思想的极致,堪称万代师表,二是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代表了近代教育家的思想,陶行知是被毛主席尊称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所以,学习、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在万世师表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真学、真做、真发展。正因为杨瑞清真学行知,认真做事,坚持不懈,真正学到了本质上,所以才能在全国学行知的千千万万学校中,明确地提出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对工作对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怎样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尽管我们也会在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寻我们一定会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因为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从陶行知身上学到了怎样教学生学习,其实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第三篇: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完《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我感觉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同时我为他的教育理想、信念与意志所震憾,为他长期的勤奋和对教育的爱与责任所感动,为他长期对教育的思考、探索与实践终有所得而高兴。从事教育二十年来如一日,目标就是一个,为农民的孩子办出最好的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受到最好的教育。非常纯朴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把这种想法化为自己至高无上的追求,融进了他的教育信念中,支撑着他的教育意志与引导着他的教育行为。所以就有了他人生路上的几次重大选择而最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五里小学。毕业分配他在进城与回乡之间选择了后者,后来有了出任团县委副书记的机会,本来前途一片大好,却依然挂冠而去最终还是回到了五里小学。有人惋惜也有人不解,更有人以为他傻,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他是属于哪一片土地,他的生命注定就属于教育的。于丹教授说,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无疑杨瑞清校长做到了。虽然这样的选择也有着他后来的自我剖析所说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但是幸运的是他因此真正找到了生命的感觉,找准了人生的坐标,找对了让生命力勃发的突破口。

探寻杨瑞清教师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觉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还在于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片言只语地学,而是在实践中真学、真干、真发扬光大。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恁是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在猎猎飞奔。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对工作对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怎样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尽管我们也会在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寻我们一定会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石门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第四篇: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定稿]

——读杨瑞清校长《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寒假,我潜心拜读了杨瑞清校长撰写的《走在行知路上》,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刚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就想:“行知”是否含有“知、情、意、行”中所指的“知”和“行”的意思?读罢,我明白了,其实“行知路上”,还应该主要是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行知”。

读这本书,发现杨瑞清从工作开始就喜欢写教育日记,工作二十多年了,已经有多本,但《走在行知路上》却是他写的第一本书,他自己说这本书写的太早,因为他想用一生来写这本书,用一辈子的心血来浇灌她,验证她、完善她。他的确是用一辈子去做,我们的确应该用一辈子来读。杨瑞清校长是一名信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毕业分配时,他写下志愿书,要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他在进城与回乡之间选择了回乡,迈出了探索乡村教育的脚步。后来调他出任团县委副书记,在工作之余,他放不下行知班和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他辞职回到了农村小学。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太傻,断送了大好前途。在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前,杨瑞清也曾经犹豫过,但为了自己的信念,他选择了做一名农村教师,因为他对走行知路有了新的憧憬。杨瑞清校长的一生理想,就是做一个像陶行知一样的教育家,办一所真正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想学校。有了理想就有了激情,所以他能坦然面对现实,去克服一切困难。突破层层困境,顽强的毅力使他总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后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知道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 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活到老,学到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会继续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踏踏实实地做起那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2015年3月

第五篇: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会宁县党岘初级中学 席晶

我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读完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专著,感受其人其事,内心敬佩、感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杨瑞清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读完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专著,感受其人其事,内心敬佩、感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却不在县城里当官,几次反复要求回到行知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从教20多年,始终以满腔热情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结了20多年来办好乡村教育的三点经验,即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探寻读完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专著,感受其人其事,内心敬佩、感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恁是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在猎猎飞奔。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讲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在中国搞教育的人,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一是曲阜孔庙,孔子代表了中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思想的极致,堪称万代师表,二是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代表了近代教育家的思想,陶行知是被毛主席尊称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所以,学习、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在万世师表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真学、真做、真发展。正因为杨瑞清真学行知,认真做事,坚持不懈,真正学到了本质上,所以才能在全国学行知的千千万万学校中,明确地提出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对工作对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怎样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尽管我们也会在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寻我们一定会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学会善待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中学教师吧!

下载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李小龙 读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感触颇深。 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实的话语,平常的生活,没有华丽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磅礴的气势......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职业让我们生活的有意义,读完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专著,感受其人其事,内心敬佩、感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青岛包头路小学“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暑期读书读后感《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青岛包头路小学 胡萍 最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

    《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微机组 史 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这句话告诉教师要懂得无私奉献。人们通常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幼苗,......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XXX XXX) 最近我读了杨瑞清先生的《走在行知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六年前在南京我有幸聆听了杨瑞清校长的报告,对我的学校管理及教学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年假期我又怀着对杨先生的崇敬之情再次拜读了他的专著《走在......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大全5篇]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走在行知路上......

    走在行知路上的心得体会

    走在行知路上的心得体会 我个人对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接触、了解的时间很短。从2004年进入祝塘中学至今还不满四年。说实在的2004年之前我对“陶行知”三个字是十分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