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1-01-27 18:4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第一篇: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1

能在聆听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报告后,打开这本凝聚了一位坚守农村教育,耕耘行知沃土二十多年的校长的成长经历和管理经验的书潜心阅读,于我是心魂俱静的享受。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的阅读方式早就从随性天然走向了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的融合,那就让我从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谈谈我读书后的感悟吧!

一、主要内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级制,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是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呢?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2.花苞心态,发现“一个独立个体”的优势。

结合学校旁边的200亩荷花园,行知小学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炼“花苞心态”。就像走进花园我们既善待盛开的鲜花,我们也期待未开的花苞。人人修炼一颗“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读到这些朗朗押韵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学绽放异彩。

我们看到行知小学的孩子在优点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课程(12多)中多元成长,在“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理论中实现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这些来自农村小学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汗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没有潜力,缺乏后劲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厌恶学习,失去自我的孩子。我们呼唤“花苞心态”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上生根,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在自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3.联合办学,实现“一个行知基地”的辉煌。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的不是学校管理,而是教书育人,“联合”这个理念能否发挥作用呢?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二、思想感情,坚守农村教育情结。

杨瑞清校长在一所贫穷落后的农村小学坚守了二十多年,他致力于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致力于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致力于为了农村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农村小学身不离校的工作了32年。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能真切的感受到杨校长奔赴最边远农村学校的青春热情,感受到杨校长开展行知实验班的教育激情,感受到杨校长实施行知工程的万丈豪情。这种对农村教育执着坚守的情结深深的让我动容。在阅读中,我为行知实验班受到两任市教育局长的大力支持而兴奋,为行知小学牵动了国内外诸多教育家的关注而激动。我为行知实验班遭遇一丑遮百好而叹息,为行知小学流失的众多良师而惋惜。

第一届行知实验班因为遭遇了统考成绩倒数第一的现实,导致“一丑遮百好”的不利局面,当“春夏秋冬”合唱团,劳动实践、生活作文都受到质疑的时候,行知实验跌入前所未有的谷底。这再一次暴露里应试教育的死穴,也揭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真理。读到杨校长把升入各个初中的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分别进行跟踪统计后,得出了实验班学生潜力大、后劲足的结论后,我也有扬眉吐气之感。为杨校长执着行知实验的精神而打动。这种对农村教育的坚守,让杨校长排除万难坚持实验,力挽狂澜推进实验,最终从迷离失落中振奋起来,抖擞精神勇往直前,这就是坚守的动力,这就是坚守的魅力。

曾经去胶南送课,来到一所只有几排平房的小学校,走进墙壁斑驳、房梁破旧的'教室,看到的却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课堂上虽然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多,但是认真听讲的确是全部,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我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价值,我陶醉在自我实现的愉悦中久久不肯离去,从那一刻起,去农村教书的情结在心田播种。

听去农村支教的同仁回来说,那里的教学楼是全村最高、最好的建筑,那里的孩子穿着不合脚的大拖鞋去上学,我真的很震惊!关注农村教育,坚守农村教育,我们在杨校长的书中找到了力量!

三、表达方式,坚持记录教育日记。

纵观整本书的表达,语言朴实、言辞恳切,字字句句感人肺腑。尤其是穿插其中的教育日记,更让我们对这位写了六十几本200万字的教育日记的校长刮目相看。这本书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杨校长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的自然成果。都说“机会垂青有所准备的人”,杨校长准备了二十多年,才能在一个暑假的时间内成就此书,让我们再一次验证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真谛。

教育日记,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了解了行知实验的二十年;教育日记,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了解了杨校长的成长和经历;教育日记,让《走在行知路上》散发着诱人的鲜活气息,走进我们的教育思想,影响我们的教育生活。

我也在写教育日记,我发现写教育日记源于自己对教育工作不断的创新和研究,源于对学生细致的观察和无私的爱。我记录一堂课的教学策略和效果,我记录一个孩子的犯错与改正,我记录我的痛苦的欢乐,我记录我的感想和反思。我去年交流到一所借读生比较多的学校,接触这些新市民的子女让我有个更多的感悟,我给自己的教育日记起名为《七月流火》,我希望自己在一年中太阳最热烈的夏天来到孩子们中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能带给孩子们一生受用的经历。如今,我还想把我的教育日记改良成教育小说,让我对教育日记拥有更多的读者,让学生、家长都能读我写的教育日记,让教育日记成为架起家校沟通的七彩桥梁,为孩子们拥有绚丽的童年留下丰厚的记忆。

行知路上,你我同行!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2

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梦想是种力量!杨老师是农民的孩子,农民的孩子总有城里孩子没有的拘谨、自卑,甚至见识浅陋,但梦想是自由的。在晓庄师范表现平平的杨老师因为陶行知精神的熏陶油然而生一种理想:走行知路,办行知小学!作为第一批毕业生,他们放弃留城的分配待遇,选择了最不像学校的五里小学!当时,他们满怀的激情应该就是来自陶行知的诗篇吧: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信念是种力量!探寻杨瑞清教师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觉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只言片语地学,而是在实践中真学、真干、真发扬光大。

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杨瑞清教师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

坚持是种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仍是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村级大教育”的大旗。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对工作对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怎样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尽管我们也会在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想:在杨瑞清校长的精神支撑下,我会把教学之路走得更扎实、更坦然、更幸福。胸怀梦想,激情相伴,一切可待!

第二篇: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XXX XXX)

最近我读了杨瑞清先生的《走在行知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知道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读后感《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充满缺点的学生”视为“朽木”。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活到老,学到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会继续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用自己的真诚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真爱给孩子们支持起一片幸福的蓝天。

第三篇:《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青岛包头路小学“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暑期读书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青岛包头路小学 胡萍

最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更加耐人寻味,让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

一、我对“生活即教育”的感悟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我从事的是英语教学工作,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是需要刺激——强化——再刺激——再强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教育要具有恒心,要具有信心,要反复抓,要抓反复。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具有“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那“生活即教育”的工作就能够做细,做实。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做合一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

青岛包头路小学“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暑期读书读后感

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三、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第四篇:《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六年前在南京我有幸聆听了杨瑞清校长的报告,对我的学校管理及教学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年假期我又怀着对杨先生的崇敬之情再次拜读了他的专著《走在行知路上》,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使我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进一步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源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杨瑞清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接触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深感农村教育的重要性,立志毕业后到偏远地区创办一所学校,但毕业后他所在的地区村村都有学校,只好要求分配自己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任教,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个教师的传奇,一步步成长为当代中小学十杰教师、十杰校长、当代教育家等。他首先实验并在全国推广的不留级制度,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教育精髓:“20多年来,我从事乡村教育有这样三点收获和体会:第一,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学会联合,回答的是农村学校怎么办的问题,解决的是办学模式问题。第二,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回答的是如何教育农民子弟的问题,解决的是育人模式问题。第三,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学会自信,回答的是乡村教师如何成长的问题,解决的是乡村学校的“留人”模式问题。”对解决农村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杨瑞清认为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也就是爱学生:“学会爱,要做三件事。第一,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现在常常是老师说爱,孩子却感觉到你不喜欢他,不爱他,说明这个爱没有真正被孩子理解和接受。第二,要引导受教育者去爱别人,去施爱。第三,要让孩子自爱,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学会自爱,学会自己爱自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被爱,学会施爱,学会自爱。”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

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儿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儿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使学生受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爱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做到杨先生提倡的“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

关爱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杨瑞清校长的又一基本教育思想。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充满缺点的学生”视为“朽木”。当我们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顺利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杨瑞清校长对教师的农村教师的看法是:“农村教师学会自信很重要,过去只有当官、进城、发财才算有出息,而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不当官,不进城、不发财,也会有出息。陶行知说要立大志,做大事,杨瑞清认为农村教师还要立大志,做小事,这是一个做小事的时代,用10年、20年做小事,将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最终也能成就

大事。他信奉:小里见大,乃是真奇”。农村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少,农村教师要做出与城市教师同样的成绩,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用“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用自己的用自己的耐心与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真爱给孩子们支持起一片幸福的蓝天。

第五篇:《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职业让我们生活的有意义,读完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专著,感受其人其事,内心敬佩、感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杨瑞清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却不在县城里当官,几次反复要求回到行知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从教20多年,始终以满腔热情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结了20多年来办好乡村教育的三点经验,即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探寻杨瑞清教师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觉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还在于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片言只语地学,而是在实践中真学、真干、真发扬光大。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恁是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在猎猎飞奔。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讲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在中国搞教育的人,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一是曲阜孔庙,孔子代表了中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思想的极致,堪称万代师表,二是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代表了近代教育家的思想,陶行知是被毛主席尊称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所以,学习、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在万世师表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真学、真做、真发展。正因为杨瑞清真学行知,认真做事,坚持不懈,真正学到了本质上,所以才能在全国学行知的千千万万学校中,明确地提出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对工作对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尽管我们也会在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寻我们一定会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下载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在行知的路上》读后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滑县产业集聚区小学 任华玲 今年暑假我读了杨瑞清老师《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杨瑞清老师被人称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师。他为人谦和,教书育人,......

    《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微机组 史 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这句话告诉教师要懂得无私奉献。人们通常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幼苗,......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会宁县党岘初级中学 席晶 我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读完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专著,感受其人其事,内心敬佩、感动之情......

    走在行知路上的心得体会

    走在行知路上的心得体会 我个人对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接触、了解的时间很短。从2004年进入祝塘中学至今还不满四年。说实在的2004年之前我对“陶行知”三个字是十分陌......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会宁县党岘初级中学 席晶 我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读完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专著,感受其人其事,内心敬佩、感动之情不......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李小龙 读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感触颇深。 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实的话语,平常的生活,没有华丽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磅礴的气势......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栗斌 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读完《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我感觉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