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走在行知赏识教育的路上
我们走在行知赏识教育的路上
——浅谈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如何践行行知赏识教育
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从2014年开始践行赏识教育。为什么要践行行知赏识教育呢?因为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我校的办学理念(创建幸福教育,享受幸福教育)非常吻合。按 照曾桂安会长的理解,赏识教育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知赏识符合自然规律:天下父母在教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所呈现的允许失败、尊重差异、无条件的“真爱”,是百分之百成功的教育现象。天下父母原本就是伟大的教育家,这种面对孩子成长无限的爱的心态和表现,是一种符合大自然规律的爱。二是行知赏识符合人性需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获得别人的赏识。” 在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及包容下,孩子心中的巨人才会被唤醒,潜能才会在心灵舒展中获得发展。培养人格健全、自信的下一代。三是行知赏识符合时代社会需求:行知赏识最高目标就是达到:与已和(赏识自己),与人和(赏识别人)及与天地万物和(赏识大自然)。符合时代需求,有利于协助人类迈入人与大自然和谐大时代。是一项推动社会前进的“心灵环保”希望工程。四是行知赏识是人生之道教育上,做错做对都是好孩,孩孩好孩;生活中,阴天晴天都是好天,天天好天;人生中,逆境顺境都是佳境,境境佳境。赏识做好的孩子容易,赏识还没做好的孩子才是真功夫;赏识顺境谁不会,赏识逆境才是真英雄!
而康巴什一中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建校仅仅三年),教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对于成熟教师来说,肯定是依依不舍离开自己深爱的故土,离开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学校,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来到全新的康巴什,全新的康一中,这需要适应、调整。对于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说,离开大学校门又进入校园大门,但角色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由听课的变成讲课的。如何增强教职工对康一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拥有幸福感,是一所年轻学校特别是以面向未来、长远发展和培养人才为己任的现代学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教师的认同感强容易形成主流意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动力,(凝聚力就是战斗力,就是生产力)。一所好学校绝对是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而不应该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因此扎扎实实做好行知赏识教育对学校健康良性发展,落实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的阐述我校是如何践行赏识教育的?
一、赏识环境
先说我们生活的城市康巴什。康巴什的汉语意思是老师。居住在这个叫老师的地方的我们这些老师,绝对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康巴什是一个依山傍水、高端大气、天人合一、舒展宜居的城市。它既有城市的大气,又有乡村的宁静,还有花园的美丽。它没有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混乱嘈杂等城市病。康巴什新区有四大特点:特、大、美、清。康巴新区七大文化工程(包括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大剧院、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新闻中心、会展中心和体育中心)都各具特色,气势宏大,给人以美的视角享受;市政府门前到音乐湖,直线距离几公里左右,广场大、绿地大、园林大、音乐人工湖大。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的乌兰木伦喷泉,是亚洲最大、最高的喷泉组之一;康巴什的四季特别是春夏可谓是花团锦簇、百花争艳,美不胜收;另外康巴什空气清新、气候清爽。在这里我们能真正体会到: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每天特别是傍晚漫步在康巴什的街道上,欣赏着美景,感受着凉风,释放着心情„„
再说我们工作的的地方康一中。康一中毗邻鄂尔多斯市一中和蒙古族学校,紧傍青春山,远眺乌兰木伦河,是一处人杰地灵的教育宝地。学校占地57020平方米,主要有四栋主体大楼,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米,各项设施齐全而先进。另外学校民主的管理、宽松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给老师们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这样说,在康一中工作我们是轻松的、愉悦的、幸福的。
二、赏识团队
(一)创建幸福教育关键在于打造卓越幸福的教师团队。打造幸福教师团队首先需要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发展既离不开学校硬件(办学条件)的发展,更离不开学校软件(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会影响教师的职业感受,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会变的更加自信,更能享受在工作中那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因为工作干得出色漂亮,更容易获得领导的赏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反之,挫败感、沮丧感、焦虑感会一直困扰着职业素养低的老师。一所品牌学校绝对有一批名优教师,是名优教师树立了学校的品牌。年轻的康一中为实现尽快成长(争取成为康巴什新区乃至鄂尔多斯市的品牌学校),从建校以来就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通过业务学习、外出培训、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师徒结对、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力求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教师的教学理论又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提升。随着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学工作中就更自信,更愉悦,更幸福,赏识教育让老师们成长的更快。
(二)打造幸福教师团队需要帮助教师感受职业幸福。众所周知教师是一个幸苦和付出的职业,有人曾这样调侃老师:当了老师,幸福将离我们远去。因为一旦成为老师必将面临如下的烦恼:早出晚归、作业成堆、大会小会、物价昂贵、家事琐碎、职业倦怠、身体疲惫、心力交瘁、麻木受罪,老师的生活真是累。可是作为老师在辛苦忙碌的同时,还有别人无法体会的职业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一方面需要教师自己去体会和品味,另一方面需要学校作为单位层面去营造和创建,让老师们收获的职业幸福能够彼此分享,实现传递。比如每年的教师节我校将精心策划和组织一系列“难忘师恩”主题活动:有最优秀教师的表彰,让先进得到及时的肯定和宣传,获奖的老师能不幸福吗?有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选,每个学生投出宝贵的一票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也许是老师一生的心愿,是对教师最高的褒奖,能不幸福吗?有最感动教育故事的撰写,教师难忘师生情,学生铭记教诲恩,点点滴滴滴的记录却字字饱含真情实感,能不幸福吗;有最美教学瞬间的展示,对师生教学互动的最美瞬间进行抓拍,制作成精美的图片并附上沁人心脾的文字,在主楼大厅进行集中展览和宣传,师生们驻足观看久久不愿离去,是回忆,更是铭记,能不幸福吗?另外康一中每学期举行的“书香浸润人生”教学反思和教育故事征集、表彰活动,也让人印象 深刻。老师们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有教学成长的喜悦,也有教学失误的遗憾,却都是老师们对教育工作不懈的坚守,对教师职业深深的敬畏。如吴治国老师《学生如斯,了无遗憾》的教育故事让人感动;王秉娟老师《三个班》的教育故事让人温暖;石婷老师《写给你们》的真情流露,虽是遗憾,更是收获,这样饱含深情的教育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不能一一枚举。还有,康一中工会的人文关怀,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职工子弟考上大学,工会代表学校及时表示祝贺,与教师共享孩子金榜题名时的喜悦;教职工不幸生病,住院医治,工会代表学校及时表示慰问,祝福我们的老师早日康复„„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康一中的老师是幸福的,这就是真正的赏识教育。
(三)打造幸福教师团队需要帮助教师实现团结协作。我们首先应该相信老师,激发老师的潜能。鼓励是教师和谐团队建立的的基础。学校各级领导不要吝啬自己对老师适时地鼓励和表扬。青年教师上好一节课,值得肯定;骨干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突出,应该表扬;班主任班级建设效果明显,就要激励。教师只有经常受到关心和鼓励,就会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感受到在学校的温暖和幸福,工作的积极性自然会增强。康一中在李强校长的带领下,要求各级领导(包括副校长、各科室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老师们工作成绩的眼睛和一张善于及时表扬老师的嘴。当然对于老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善于提醒。如果一个团队是和谐积极的团队,善意的提醒和批评也会暖人心扉、催人奋进。
教师之间能够真正团结协作是以包容和交流为前提的。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曾对人字结构这样解释:一个“人”字一撇一捺告诉我们,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都会有上坡得意扬扬的时候也会有下坡败走麦城的时候,“撇”和“捺”相互支撑才能成为完整的“人”字。既然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就应该包容他的缺点,激发他的优点。力求全体教师做到:尊重与赏识同步、理解与包容并行、合作与竞争共生,使每位老师收获和谐相处的幸福。李校长的《宽容与协作》的校本培训让老师们感触颇深、收获颇多。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团队的团结协作,我校在制定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时以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团队合作为指导思想。从强调个体考核到强调团队考核,如我们对班级教学效果考核就是对该班所有任课的相关老师进行捆绑考核,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之间合作才能共赢的思想。2014年我校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全体初三年级老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语文、物理、历史三科的中考成绩在全市43所中学能够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绝对是备课组成员群策群力、团结协作的结果。2015年和2016年康巴什一中的中考再创佳绩,升学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总之,团结协作、赏识教育能消除彼此的误会,增进彼此的友谊,同时会释放出更大的集体能量,取得更大的职业成绩,从而收获更多的职业幸福。
三、赏识教学
(一)活用模式。正如著名教育专家林格教授所说:“中国的教
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或者是应试教育机制的问题,中高考把老师和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二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育理论满天飞,今天这个专家一套理论,明天那个学者一种观点,后天那个学校一个模式,让我们老师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我们都知道“没有模式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蓄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具有僵化的特点,没有适合所有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模式,没有适合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最理性的态度应该是,我们不迷信模式,但也不能简单的排斥模式,因为教学模式有许多功能和作用,比如操作性强,推广速度快,见效明显等。我们希望老师能够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教材的不同而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因此康一中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如语文组的板块式教学,数学组、物理组、生物组导学案的灵活运用,思品、历史组的问题式导学等„„我们不想用统一的条条框框来束缚老师的教学设计和灵感,提倡发扬个性,让学生从不同的科目获取不同的知识,从不同的老师身上汲取不同的优点,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回归教育的本真。
(二)强化集备。不用统一的模式并不是对老师的教学放任自流,缺乏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我校的办学方针是“相约幸福一中,构建高效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主要方式就是优化教学,而落实优化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强化集体备课。真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可以说就是一次教学研究,它能解决我们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成员资源共享、集思广益,经过个性解读、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康一中强化集体备课:一是细化集体备课流程,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训练和活动,统一单元测试或阶段性诊断诊断测试)。二是落实全员参与,鉴于以前集体备课时一人行动,别人不动的问题(主备人负责备详案,其他老师集备前几乎不做任何准备),教科室经过认真调查和研究,汇编出《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手册》,要求中心发言人(即主备人)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等,写出一轮教案。同一备课组内的其他教师都要在集体备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写出教学简案,为讨论交流做好准备。每位备课组老师要做好以下几点:备教材、备课标、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还要备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并做好与中考试题的链接。然后组内成员综合大家的意见,最后形成“二轮”教学详案。要求各任课教师既要吸收别人设计的长处,又要根据班级水平、学生差异、自身风格,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三是加强监督指导,行政领导蹲点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科的集体备课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价。另外,邀请市区教研中心的教研员参加我校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对我校各学科的教学进行诊断、指导。老师们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又提升了自己教学的能力,还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和团队的温暖。
(三)加强教研。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除了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外,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这样教学才有科学理论的支撑。而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一要鼓励教师的个体学习,二要学校的整体推进。康一中是这样做的:
1.要求教师课课有反思,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要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梳理,提醒自己以后的教学要扬长补短;要求月月有阶段反思,对自己一个月之内的教学(或教育故事)进行回头看、再诊断,并发表在学校的博客圈,教科室要统计、反馈、考核,学期末要对每一位教师本学期的所有教学博客进行评选,对优秀作品要宣传和表彰,同时学校上报市区等教育报刊杂志进行投稿,李强、贾丽清、石婷、高娃等许多老师的教育教学文章都有幸被选中。
2.组织各级教研培训,取名“一中讲坛”。康一中在学校层面上特别重视对教师的业务培训,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为:从讲授人员上来看,我校采取知名专家、本土专家和一线教师相结合的原则。知名专家的培训,可以让我们的一线教师国家教育政策、教育前沿理念、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受益匪浅,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至于偏离轨道。三年来,我校先后邀请知名专家钟琪(《如何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余映潮(板块式语文教学)、刘银华(《和谐教育—教师职业幸福的生成》)洪锡寿(《你在为谁工作》)等十多位知名专家来我校讲学、培训;同时我们更多的邀请本地名师和安排我校一线骨干教师登台主讲,由于大家在同一个地区甚至是同一个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比较接近,讲述的方法和策略更接地气,可操作性更强。让老师们学习身边的榜样,如鄂尔多斯名师荣赛娜、奇斯琴老师,我校李杰老师(《班级管理心得》)、张玉庭老师(《累并幸福着》)、王新梅老师(《我的二班》)、贾丽清老师(《以水一样的情怀,做山一样的事业》)、马言国老师(《走近孔子 走进孔子》),本学期李强校长的《宽容与协作》、李美荣副校长《小组合作累并幸福着》、张玉庭副校长《相约幸福一中》、付宝林副校长《教育无痕、幸福永存》、马言国主任《做一个快乐幸福的班主任》等,以自己的教育故事谈自己的职业收获和职业幸福,老师们感同身受,特别是对年轻老师启发很大,感触颇深。我校的业务培训坚决避免出现假、大、空,从而让老师们感到业务学习既无趣又无用。从培训形式来看,可以说形式多样,让教师始终有新鲜感,并且争取让每一位教师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如专题培训、教师讲座、教师研讨、业务考试、教学沙龙等,可以说新颖别致、活泼有趣。特别是本学期初的第二届“书香浸润人生”-“传承 成长 盛放”教育故事表彰暨青蓝工程出徒会,因新颖的策划、感人的内容打动了所有人,也把康一中的幸福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培训内容来看,既有高端大气的先进教学理论的培训,又有朴素实用的教学、教育管理经验的展示,也有温暖幸福的教育故事的分享,还有创新课堂教学的探索等等,业务培训从教师的内在需要出发,立足于学校的实际需要,使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升,问题得到解决。如我校教师对撰写教学案例、进行课题研究普遍存在无从下手、不会操作的问题,为此张玉庭副校长进行《撰写教学案例、助我教学成长》、刘俊丽主任《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
3.深化课题研究。通过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学校的业务培训,最后要整体推进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课题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我校语、数、英、物、史、信等科目申报并立项国家级课题,其它学科为校本课题。其中语文、英语两个学科已进入结题阶段。历史组对《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设计研究》这一国家级课题的前期申报、立项、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在全校进行了展示,得到市历史教研员和全校老师的高度评价。
总之,教学是一个学校工作任务的核心。我们在赏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相约幸福一中,打造高效课堂”为主要抓手,通过强化集备、加强教研等途径来逐步提高康一中的教学水平,真正落实赏识教育。
四、赏识德育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服务,这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所在。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情绪多变、可塑性大,但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是具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做怎样的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教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教学时,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是本职,育人是天职,两者是相互作用、促进的有机整体,尤其是育人问题,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是当今社会最关注的教育热点和焦点。这就需要学校具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德育教育体系。康一中在行知赏识思想的指导下,力求落实赏识德育:赏识德育育人、赏识团队研修、赏识主题活动、赏识社团活动。
(一)赏识德育育人。根据初中三年不同阶段的德育任务,康一中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划分和布置,如初一主要进行养成教育,帮助初一新生尽快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和过渡,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生活习惯;初二主要进行感恩和青春期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二这个易逆反、易躁动的特殊阶段,实现懂感恩、求上进的德育目的;初三主要进行理想教育,面对中考的临近和年龄的增加,初三的学生对自己未来人生应有初步的规划,这需要学校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帮助。这样的德育工作安排,既有实效性,又有延续性,从而实现康一中德育的系列化、序列化。学校通过常规检查、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教育讲座、家教培训的多种形式使德育任务得到扎实有效的落实和推进。例如:初二年级的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就是通过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四个德育内容来落实的。
(二)赏识团队研修。为了让康巴什新区班主任队伍业务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在教育局德育办的带领下成立了康巴什新区班主任研修室,选聘一个业务能力强、工作态度积极、年龄结构合理的班主任队伍加入研修室,大家群策群力一起研究初中德育工作的得与失、成与败。我校顾玉洁、李艳红、王宇老师就是研修室成员,她们成功的德育经验在全区德育工作会议上与新区所有班主任进行了分享,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另外,每周五的第六、七节课,是我校全体班主任集中进行德育研讨的时间,德育处打破以往领导发言、教师听会这样落后、陈旧、低效的班主任例会,而是有计划、有主题、有策划、有形式,既有德育理论的学习,又有先进经验的交流,还有共性问题的研讨。比如针对学生最近集中出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最后德育处整合、提炼大家的真知灼见,形成育人方案,落实执行,从而真正实现德育为先,而不是简单、粗放甚至粗暴式的管理。每一个班主任把自己一学期的亲身经历、令人难忘的德育故事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德育处汇总整理成册,与全校师生一起阅读分享,感动了同事,温暖了学生,幸福了自己。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赏识教育。
(三)赏识社团活动。不等不承认,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确实够重,升学压力确实够大,如何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得到适当的休养和调整,还初中生多姿多彩、积极阳光的快乐生活,是每个学校必需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校从建校以来,就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争取让孩子们爱玩,更要会玩,要玩的高雅,玩出水平。学校要求三个年级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最少报名参加一项社团活动,学校选聘业务精湛的专业老师在每周一、二、四下午第九节进行授课,文学社的激扬文字、话剧社的激情四射、书画社的挥毫泼墨,运动场的飒爽英姿等等,乃是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的所有精彩节目就是孩子们社团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可以说,社团是孩子们乐不思蜀、流连忘返的快乐阵地。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社团活动的授课形式和内容,争取实现“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转化和提升。孩子们学习压力在这里得到释放,爱好特长在这里得到展示,青春活力在这里得到张扬,自然就更自信、更阳光,同时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了。孩子们的幸福成长,就是赏识教育。
(四)赏识主题活动。隐性的德育教育有时候需要通过显性的主题活动来落实、操作和推进。康一中主题德育活动有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增强意志的初一年级新生军训、消防安全演练、少年宫社会实践等;有增强体质、强化集体荣誉感的师生田径运动会、温馨教室评选等;有永记师生情、难忘父母恩、不舍同学谊的感恩教师节系列活动、庆祝三八妇女节系列活动、初三年级毕业典礼等;有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星级学生评选、“博学雅志”知识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有内涵、高质量的德育活动也是赏识教育。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简单的叙述了康一中是如何践行行知赏识教育的,并取得的一些成绩或成果。当然康一中的赏识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精细、课堂不够高效、沟通不够顺畅等„„,但我们坚信康一中的赏识教育因为有全体师生的参与,我们从不孤单;康一中的赏识教育没有终点,我们一直在路上。
第二篇:《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微机组 史 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这句话告诉教师要懂得无私奉献。人们通常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幼苗,只有园丁精心培育,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教导下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尊师爱教,知恩图报,这个民族就有希望,桃李芬芳、下自成蹊,这个民族就有未来。教师,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你身上,一头上拴着祖**亲殷切的期待,一头系着孩子嗷嗷待哺的渴求,用你的忠诚和智慧,维系着共和国不散的链结;用你的才华和力量,力擎着共和国绵延的伟业,用你浩气长存的底气,怒斥着乱收费的腐蚀,用你肝胆相照的坚韧,维系着共和国铁打江山的命脉。
一晃,我在讲台上已经辛勤工作了5年。想想5年前那个刚出茅庐的我,带着困惑和憧憬来到了江苏省泗阳中学。这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重点学校,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领导班子,有着雄厚的教师队伍有着过硬的硬件实施。在这样优秀的环境里,我认真研究教材,做到先听课后上课,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时刻记住先生说的话关心爱护每个学生。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我很快成长为合格的老师,能够胜任教师工作,也能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都要谢谢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是你把我从困惑中解救出来,是你告诉如何去做、什么是正确的,是你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是你给了我思想上的支持,是你给了我成功。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时刻铭记先生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耗尽甘霖、熬白银发的春蚕、红烛。人民赋予她崇高的使命,历史倾注她无限的希冀。家长期盼高素质的教育,带给子女无限美好的将来。祖国期盼她的儿女,个个奋发向上、朝气蓬勃。我以中国教师特有的执著。开发这属于跋涉者寂寞而又崇高的事业。我铆足劲,默默地匐行。让祖**亲骄傲这血凝的作品。
被时代委以重任的教师们,是精英,就要有开拓创新的魄力;是尖兵,就要有锐眼识骏马的勇气,是闯将,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第一个吃螃蟹的胆识,在你面前,即使有险滩暗礁,你羞于绕过而是直面趟过;即使有地雷阵暗堡群,你应像当年的董存瑞、黄继光那样,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去炸雷轰堡。这就是教师的风采,教师的精神,教师的品格,教师的斗志。人民需要向人民敞开胸襟坦荡无私敬业勤业的教师,民心如镜,鉴定着我们的教师功过是非;业绩如鉴,激励着我们的教师禅精竭虑。我深知,每一位21世纪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我要让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沿着我宽宽的肩膀,去征服宇宙间所有的峰巅。都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
二十世纪,以陶行知等一大批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教育家为培养新一代不求回报,心甘情愿。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应该是也必须是每位中国教师的榜样和楷模。托起共和国明天更加伟岸的身躯,是每位中国教师的光荣!那就请我们以黄河的雄浑、长城的威仪,并以祖**亲忠诚儿女的身份,捍卫着共和国不屈的尊严,记住,我们是站在蔚蓝地平线上,与五星红旗一起升起的------人民教师,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做一名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XXX XXX)
最近我读了杨瑞清先生的《走在行知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知道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读后感《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充满缺点的学生”视为“朽木”。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活到老,学到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会继续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用自己的真诚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真爱给孩子们支持起一片幸福的蓝天。
第四篇:《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青岛包头路小学“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暑期读书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青岛包头路小学 胡萍
最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更加耐人寻味,让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
一、我对“生活即教育”的感悟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我从事的是英语教学工作,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是需要刺激——强化——再刺激——再强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教育要具有恒心,要具有信心,要反复抓,要抓反复。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具有“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那“生活即教育”的工作就能够做细,做实。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做合一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
青岛包头路小学“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暑期读书读后感
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三、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第五篇:《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六年前在南京我有幸聆听了杨瑞清校长的报告,对我的学校管理及教学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年假期我又怀着对杨先生的崇敬之情再次拜读了他的专著《走在行知路上》,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使我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进一步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源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杨瑞清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接触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深感农村教育的重要性,立志毕业后到偏远地区创办一所学校,但毕业后他所在的地区村村都有学校,只好要求分配自己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任教,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个教师的传奇,一步步成长为当代中小学十杰教师、十杰校长、当代教育家等。他首先实验并在全国推广的不留级制度,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教育精髓:“20多年来,我从事乡村教育有这样三点收获和体会:第一,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学会联合,回答的是农村学校怎么办的问题,解决的是办学模式问题。第二,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回答的是如何教育农民子弟的问题,解决的是育人模式问题。第三,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学会自信,回答的是乡村教师如何成长的问题,解决的是乡村学校的“留人”模式问题。”对解决农村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杨瑞清认为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也就是爱学生:“学会爱,要做三件事。第一,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现在常常是老师说爱,孩子却感觉到你不喜欢他,不爱他,说明这个爱没有真正被孩子理解和接受。第二,要引导受教育者去爱别人,去施爱。第三,要让孩子自爱,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学会自爱,学会自己爱自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被爱,学会施爱,学会自爱。”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
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儿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儿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使学生受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爱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做到杨先生提倡的“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
关爱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杨瑞清校长的又一基本教育思想。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充满缺点的学生”视为“朽木”。当我们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顺利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杨瑞清校长对教师的农村教师的看法是:“农村教师学会自信很重要,过去只有当官、进城、发财才算有出息,而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不当官,不进城、不发财,也会有出息。陶行知说要立大志,做大事,杨瑞清认为农村教师还要立大志,做小事,这是一个做小事的时代,用10年、20年做小事,将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最终也能成就
大事。他信奉:小里见大,乃是真奇”。农村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少,农村教师要做出与城市教师同样的成绩,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用“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用自己的用自己的耐心与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真爱给孩子们支持起一片幸福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