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弟子规》有感
观《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著名的启蒙教科书《弟子规》的总序,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由这一段序言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人对后辈教育的重心和重点,孝义为先,恭信为人,与人和善,最后才希望后辈学文而用以扬名。《弟子规》根据序言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在“入则孝”中训诫了孩子对父母应该恭敬孝顺,“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每次在读这一部分时,都会不自禁的想起自己儿时在家对待父母的事情,对待父母交代我的事情总是不以为然,虽说我对我的父母还是很尊敬的,在语言行为上也从未有过违逆过激的,但是在对待父母的恭谨态度上就做的很不到位了。“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上面所言,不论我们怎么变化怎么改变,我想对待父母的问题上都应该尽量做到这些,虽说不像古时候那样惟命是从但是也要事事恭顺,遇事不合尽量好言相商。
我们这一代也即将踏上社会,在外出行,古时候的先贤们提倡“出则悌”,兄弟和睦,亲友不疑,与人相处我们如果能做到言语忍让,忿气自泯,那么事端肯定会烟消云散。“称尊长 勿呼名····路遇长 急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虽然现在我们不用做的像它所言那样恭顺畏惧但是在对待长辈尊者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恭敬有加,“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尊者师长面前我们不应该窃窃私语或者高声喧哗,这也是当前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当然也抱过我在内的学生常常犯下的错误,在老师长辈的面前与同学朋友说话而不闻老师所言为何物,在千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告诉我们,对兄弟友朋要做到悌,对待师长要做到尊恭。这也是我们现代青年学生应该好好学习的事情,是我们在精神品德上更上一层楼。
在《弟子规》中我最喜爱研读“谨”和“信”两部分,我认为为人处世,做事行礼都少不了要按照这两部分行事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也能使我们更好地完善自身,取信于人。“谨”教导我们日常生活要注意细节,见人待事都要小心谨慎不可大意,无论事情有多大多忙都要三思后行,多纳良言忌讳掩耳盗铃的行径。古人非常看重信义,认为人无信而不立于世,也教导我们“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让我们分辨和认识什么是错误和恶行,让我们在人生当中树立有错勇于改过的心理和自立自强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对《弟子规》的研读,我对自己以往的行事方式,为人处世的观念都进一步的反思了一下,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经历和磨难,也有很多迷茫,但是请记住,善良才是正途,拥有一颗知孝悌,尊长爱幼和恭谨守信的心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
第二篇:观《弟子规》有感
观《弟子规》有感蓬莱阁管理处组织的春季培训计划中,在3月23上午观看了对《弟子规》的讲解和现实实例,看完后大受触动,感受很深。下班空闲的时候找了这本书看一看,才知道《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主要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在整个教学讲解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竟然用中国传统中最重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下跪这种方式,但更让人吃惊和难以承受的则是孩子的回答,“你们都去死吧,你们死了后再也没有人管我了,我就自由了”,得有多大的怨气才能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说出这样的话啊。俗话说,乌鸦有返哺之意,羊羔有跪乳之情,何况人乎。我也是刚刚做了父亲的人,不养儿女不知父母恩,以前总是觉得要求父母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但是真正的读了弟子规并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知道,做孩子的对父母在索取后又付出了什么,“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在西风东行,物质文明比较发达,崇尚自由的今天,我们的人伦常纲,传统文化,家庭教育该怎样发扬和继承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反过来说,在观看影片和听当事人的讲解的过程,现在大多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那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要星星绝对不会去摘月亮,太多的爱加诸于孩子的身上,不管对与不对,只
要是孩子说的、要的那就是对的,在这种绝对的顺从和过分的溺爱的环境中成长,更是父母对孩子的更大的不负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是不曾有任何礼教文化的熏陶,只是一味的宠着惯着,不但是孩子在生活和社会中难以生存,更是我们做父母的在家庭这一教育中最大的失败,也是我们对孩子的极端不负责任。
《弟子规》就这么短短的千余字,却字字珠玑,包罗万象,更是我们做人的立身之本。了解了弟子规,回头再看教学中的案例,更是让人唏嘘,感慨万千,就像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解弟子规时所言,“现在的我们是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能力缺修养”,也就是没有规矩。如果一个人,一个家庭没有规矩,没有修养、没有品质,其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但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文化不能落地生根,发芽成长形成文明,那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们的国家会是怎么样?这需要我们静坐沉思,扪心自问。希望《弟子规》能让我们有所启发。
蓬莱阁彭月华
第三篇:观弟子规有感
观弟子规有感
我今天第一次听蔡老师讲弟子规,有相听恨晚的感觉,如果早些时候能听到这些道理,我的人生会更快乐更幸福。
今天听课内容是学贵立志,有志向的人学习才非常扎实。学习和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范仲淹从小就认为唯有良相和良医才可以救人,所以从小立志长大后一定当宰相或者是医生。现在的教育比较注视知识和技术的培育,许多小孩子增长了傲慢之心和浮华之心,却缺乏德育的教育。常见许多小孩子用所学的东西瞧不起自己的父母兄弟,长大后就会祸国殃民,如果德行扎好,长大后就知道利益他人。
现在离婚率最高的人群就是读书人。许多人学习许多年,觉得心高气傲内心空虚,学问不扎实,因为很少人教他们如何做人。我们应该妨生傲慢心,不要用你所学的知识去看不起别人,去说别人,知识越多应该越谦虚,知识越高,德行越高。
我小时候就有上大学的梦想,所以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毕业后,我的志向被生活磨灭了,感情和生活波波折折。现在我的思想简单明确些: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蔡老师学习,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大家,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学习中华文化的志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是几千年来是礼仪之邦,经过几千年的验证,圣贤教诲的确可以让国家稳定,社会昌盛,企业长存,家庭幸福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思想却不一定先进,生活在过去社会,古人的思想却不一定落后。因为物质不能决定一切,与圣人接近的思想和对
生活的创造力才是最先进的。
希望大家都看看弟子规,学学中国老祖宗是如何教育他的子孙的。
推荐
最近,监狱组织新录用4年民警观看《弟子规》光盘,在我看来,《弟子规》本来是一种儿童启蒙读物,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允许,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读物,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就当一次回到孩童时的补课。而经过4天的学习,经过钱教授的特色讲解,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心中触动不少。也就有了几点体会:
一、百事孝为先,入则孝的循循教诲让我感动万分。钱教授讲孝道,引经据典、如数家珍。我就想到了老家的父亲,一次我回老家,发现父亲的嘴上多了两颗银牙,土生土长的两颗门牙光荣下岗。“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没有做到像张之洞那样寄补品给双亲补出病来,更没能向汉文帝那样不离床侍奉母亲。家里人为了让我安心工作,报喜不报忧,对父亲骑自行车摔倒磕掉门牙的事,父亲也说,这是个小事,补好牙就没事,你不用惦记家里的事。这更让我感到自责,家里更多是付出,而我更多是索取,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我没有尽到多少做
儿子的责任。通过古人的经典案例教诲,让我明白以后应该怎样去勇敢承担赡养的责任,并且使父母愉快度过晚年。
二、家和万事兴,出则悌的循循善诱明确提出要尊长爱幼。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钱教授讲东汉一个家庭,父母双亡,由哥哥照顾弟弟三人共同成才的故事。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大业,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已经不多了。碰到这种新情况,《弟子规》里要求我们对于身边的人要有仁爱的心,不为名利也不为虚假。这就是《弟子规》里的“泛爱众”,多为他人着想,共同营造一个互相关怀,互相体谅的温馨、和谐社会,这就是“天同覆,地同载”的美好境界。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体现出尊长的可贵品质。想象一下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两个年轻人去拜访老师,看到老师睡着了,不忍心打搅,一站几个小时是怎样的精神啊。
三、细节决定成败,《弟子规》谨如耳响起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以及“衣贵洁,不华贵”等。钱教授举了多个生活细节的例子,其中一个大致是讲一个唐朝的故事。一位大官的远房孙子想到爷爷那里去要一份工作,本来贫苦的一个人吃饼时竟然把饼皮
撕下来,这种吃相让老人很伤心、也很失望,工作的事就因为吃相不佳泡汤了。想到多少个日夜,自己坐在电脑面前玩到深夜,平时穿衣服也不是很整齐,生活习惯不是很好,学习弟子规后,让我重新认识这些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自己以后也要保证个人的修养的培养。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严于律己才能使自己的素养有所提高,发扬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精髓。
四、学海无涯苦作舟,《弟子规》里严谨的学风让我认识到善于学习天命可改。
在《弟子规》里,对学习经典、笔墨的爱惜,对学习态度都高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历史上刻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例子多如牛毛,比如东汉的牛角挂书,在放牛都不忘刻苦学习,还有年近三十才奋发图强的苏询,以及现在许多继续教育获得高学历人士。自己今后也要认真学习,继续提高,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弟子规》它正是一种能够指导我们工作、生活、接人待物的根本理论。作为一个监狱工作者,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来接人待物,对待生活工作。我将继续感悟,对《弟子规》的学习并未因视频的结束而终止!
第四篇:观《中华弟子规》有感
观《中华弟子规》有感
今年暑假,我在肥城文明网上观看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我觉得这部动画片很好看,最重要的是里面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让人受益匪浅。
这部动画片主要讲了:一个温厚可爱的孝孝,漂亮又急性子的姐姐,精灵调皮的小弟弟和一个魔法小宠,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有孝心,诚实,礼貌……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其中也渗透了弟子规中的每一句话,其中的孝、悌、忠、信……等道理。
孝指的是孝顺老人。百善孝为先,古有曾参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今有田世国换肾救母,张尚昀背母求学……孝心是一个人具有爱心的前提条件,没有孝心的人,就没有爱心。动画片里的孝孝不仅外表可爱而且内心善良,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孝孝很有爱心,帮助大家伙做了不少好事。
在我们肥城,美丽姑娘冉梅孝心回报养育恩愿做父亲的“拐杖”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艰难行孝路上,冉梅从一个被收养的弃婴,成为现在聋哑父亲的“拐杖”,未曾有过片刻迟疑和犹豫。因为她只认一个理儿:没有养父就没有现在的我,不行孝无异于“白眼狼”。简单的话语却需要这个瘦弱的女孩用足够勇气和毅力去担当。真是令我们敬佩,赞赏和学习。
这部动画片不仅使我们明白孝的道理还让我明白了悌的道理。
悌指的是兄弟姐妹间的友爱,互相敬爱。从新闻上看到国家的二孩政策,妈妈也打算生个小宝宝,听到我可高兴了,有了弟弟或妹妹,我一定要好好爱他(她)。
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要讲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一次,我的朋友约我去看电影,我准时赴约,可我等了半个小时都没见到他,这就是没有守信。还有一次我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却没有问他,这是我不诚实的行为。
这部动画片为我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让我开始更广泛的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也更深入的学习理解中国的道德文化。动画片教给我的道理像烙印一般刻在我心里,永生难忘,像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要做一个孝、悌、忠、信……的好孩子。随着我们肥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展开,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努力,脚踏实地的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第五篇:一生学做人——观《弟子规》有感
一生学做人--观《弟子规》有感
前段时间偶尔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看到由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主讲的《弟子规》,其中的内容吸引了我,由于没有机会完全观看,后来索性借来《弟子规》DVD光碟进行观看,大为过瘾。通过观看《弟子规》,我直观的感觉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人生道德教材,这本应是学生必看的,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也不好,所以也非常适合自己学习思考。
关于孝道。百行孝为先,父母付出艰辛缔造了我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可爱的世界,她们呕心沥血,倾其所有去照顾我们、教育我们、帮扶我们,一直到他们西去。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电视剧《我的丑娘》《我的父亲》……都很好的诠释了父母的爱。
关于诚信。诚信,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是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人们通过这条纽带交流、交往、合作,使我们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如果没有了诚信,则人与人之间不再信任,彼此间都用疑虑的目光来审视对方,不断地试探对方的诚意,那么人们之间哪里还会有合作之言?哪里还会有和睦相处之说?
关于博爱。爱,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拥有了爱,才显得世界是如此美好。爱是相互的,在使别人幸福的时候,自己同样也会得到幸福。“与人为伴与人为善”,多善意的提醒,多友情的规劝,多体谅的包容,用广博的心去关照别人。
《弟子规》中关于孝道、诚信和博爱,都是做人的道理。做人需要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或是人生任何的时刻,都需要不断地去校正自己的律行,让自已以善美的心姿融入到生活的舞台上,赢得社会、生活、他人的信赖。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用纯净的心灵来感受父母的身传言教,耳染目濡种种关于人的行为。乃至上了学,又得到老师们关于做人更深层次的教育,让我们读懂了做人的道理。
人生的目标与做人相互结合在一起才有了美好的希望。当我们参加了工作,真正走上了社会,耳闻目睹了人的全部生活本真。处人与立世其实并不简单,仅仅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温暖它人,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美与丑共存,假与真并在,这时的做人真的很无奈,人的自私的一面,都会展露在你的面前。太多的时候不得不让我们为了生存左右逢迎而变得世故精练、圆滑,其实这才是做人生存中为了适应生活、社会的无奈之举。
有时候,做人也让我们颇费思量,诚如哲人所言,做人的极致是平淡,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因人的欲望、道德、修养、自身素质的不同,人也不尽相同,是为:人以群聚,物以类分,就很能代表这一点。
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会做人,但做人有时候却让我们在生活中永远也读不懂它。这就要我们一生都要学做人,并且仍是要做到善良与平淡才是最真。
2010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