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体验式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构建体验式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我园从2009年提出了“礼仪文化育人”这一办园特色,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为目标,以礼仪教学活动为抓手,礼仪区域活动为支撑的礼仪课程模式。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说教”现象浓重、区域游戏中孩子的“刻意”游戏普遍,让我们不断思考、探寻:如何让礼仪文化育人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言传”和孩子的“练习”,怎样找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体验式园本礼仪课程,关键要把握 “三准”:选准切入点、瞄准落脚点、对准关键点。
一、聚焦问题,反思自省
我园将“礼仪教育”作为幼儿园的特色,开发了礼仪教育特色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基本行为礼仪、文明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人接物礼仪,并以此为基点,设计相关主题和活动,并通过情境化、活动化、过程化的方式来积极践行“礼仪教育”,随着课程的实施,出现了一些问题。
镜头一:“老师,你像十万个为什么!”
在礼仪活动“勤劳的人们”中,孩子和老师一起讨论着:
师:你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吗?
幼1:我妈妈是医生
幼2:我妈妈是工厂里的。
师: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呢?
幼1:给病人看病的。
师:哦,给病人是怎么看病的呀?
幼1:要打针。
幼2:给病人听来听去。
幼3:还要给病人配药。
师:除了医生还有什么职业呢?谁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
幼1:警察叔叔会抓坏人。
幼2:(站起来,挠挠头,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师:图片上有什么?谁在做什么事情?这是一件什么工作?这份工作给大家带来什么方便?假如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这些劳动者这么了不起,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
幼:老师,你像个十万个为什么?
?音刚落,所有的孩子都笑了起来。
为了达成“育人”这一目标,老师们总是想尽办法紧紧围绕“知识点”展开层层深入的讨论,最后,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在看是丰富多彩的背后,总是在提纲挈领地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只注重挖掘活动内容中“礼仪”的形式,“一问到底”式扭曲的活动形式充斥在礼仪教学活动之中,困在“教学”的圈子出不来,成了孩子眼中的“十万个问题”老师。
镜头二: “有礼貌就是不要钱”
礼仪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选择来到“西餐厅”,有的认真地穿起服务员的衣服;有的来到餐厅找到位子拿起菜单“点单”;有的在厨房忙碌地制作“牛排”,一切显得“秩序井然”。
这时,一个高个子的男孩拉着一个小辫子女孩来到西餐厅,坐下点餐。不一会儿,服务员端上了一盘“牛排”,并说了一句“请慢用。”两个顾客拿起刀叉,这里切切,那里切切,把叉子放到嘴边,吧唧吧唧地“吃”起来。这样三次后,两个顾客站起来,来到服务台,问:“老板,这个多少钱?”老板笑眯眯地,伸出两只手比划着说:“十元。”两个顾客拿出一张上面写着5字的彩纸,说:“我只有5元。”老板说:“那就不要钱吧。”两个顾客高兴地说:“谢谢!”手拉手,高高兴兴地跑开了,多么有礼貌的顾客,多么善良的老板,原来,有礼貌是不要钱。
显然,老师们为了让区域游戏成为孩子习得礼仪的“练习场”,花了很多精力,“精心”布置的区域环境,“精心”投放的游戏材料,让孩子追寻着老师的痕迹,在目标明确的“环境暗示”下规范地“游戏”,在这里,游戏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扮演”,礼仪变成了简单的标识性语言“请”“谢谢”!这样“精心”却不“走心”的区域创设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把握“三准”,有效开展
礼仪区域游戏,应该是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感受规则的力量、体验交往的浓情,游戏过程中对准关键事件,习得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礼仪区域游戏应符合幼儿生活的逻辑,以幼儿的交往、游戏的需要为主要源泉。
教学活动中出现以上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缺少站在幼儿发展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正确观念的缺失,改变势在必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基于此,我们教研组马上展开了“礼仪园本课程”建构的深入研究实践,从主题说明、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入手,实践中反思,反思中跟进,发现“礼仪教育”园本课程有效开展的落脚点应体现在以下三个“准”。
1.找准切入点――真实生活是源泉
体现在主题说明中:以往我们建构主题时,教师考虑的是知识点需要,把礼仪要点分化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其实礼仪来源于生活,又付诸生活,礼仪文化育人离不开生活这一大背景。因此,我们厘清思路,在预设“践礼仪,从体验开始”这一礼仪课程时,我们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关键事件为支撑、以情感内线为线索,从主题说明中清楚地看到,课程思想紧紧围绕生活,从孩子真实生活中来,以幼儿发展这一切入点,建构主题思想,从观念上做好引领。
“践礼仪,从体验开始”这一主题围绕我园礼仪四个方面中的“公共场所礼仪”展开,是幼儿礼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要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组织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关键点在“体验”,落脚点是“实践”,在此过程中激发幼儿尊重、悦纳、感恩、责任等良好的亲社会品质。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需要,抓住与幼儿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点,确定小班――文明小乘客、中班――文明小顾客、大班――文明小游客三个子主题(详见附表)。
在“文明小乘客”主题中,以亲自体验――父母带孩子坐一次公交车为前提,经过公交之旅的集中交流、礼仪情景剧的欣赏、朗朗上口礼仪儿歌的吟诵、音乐游戏的开展等,让孩子们在情境中逐步感知乘车的基本礼仪,体验文明乘车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们在生活中争做文明小乘客的意识和行为。
在“文明小顾客”主题中,借助家长助教的平台,把超市工作人员请进来,在问答互动中了解超市布局的特点、正确购物的流程及文明购物的注意事项等。在此基础上,通过“逛超市”的生活体验,“葵花小超市”的游戏体验等,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习得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文明小顾客。
在“文明小游客”主题中,我们让幼儿一起讨论公共场合的礼仪行为要求,形成图文并茂的“美丽约定”,引导幼儿文明出游,争做文明的旅游参观者。同时,通过“我当小导游”“设计文明小标识”等活动,从我出发,小手牵大手,讲文明、倡文明。
体现在内容选择上:我们从内容的预设中看到这些内容的选择都是幼儿身边的、孩子感兴趣的。生活场景是幼儿教育发生的场所和根基,也是教育意义得以构建的场所,只有融入生活之中,才能焕发和提炼其内在的价值。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对幼儿生活的整理、修饰、提升,源于生活,超越生活,将基本的、必需的礼仪要素给以体现和融入,让每一个活动充满生活的灵动性。
2.瞄准落脚点――真实体验是基础
礼仪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引导幼儿去感受、去操作、去体验。一方面我们积极提供与现实情况相适应的礼仪情境给幼儿体验尝试,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到真实情境中充分感受、体验,瞄准课程实施的落脚点,在感受中唤醒,在体验中习得。
如“我是文明小游客”主题中“我去过的地方”这一活动,教师首先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了中国地图的拼图,让孩子在拼图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大概的分区(为孩子找到自己去过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做准备);接着,让孩子和家长找来孩子出游照片一起回忆印象最深的出游故事,请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孩子和大家分享出游故事做准备);然后把这些有趣的故事、照片根据地区张贴到中国地图上。把地图上没有呈现地点的集中起来,每天中午睡前请孩子分享自己的出游趣事,孩子听了以后发现,出游地点集中在自己的家乡或者周边,原来我们的家乡很美,孩子爱家乡的情感被点燃。最后,请孩子想想如果大家要出游,最想去什么地方?孩子们的反馈表中,大都选了幼儿园附近的公园,原因一栏中有的说:这样近一些很方便;有的说:那里也很好玩;有的说:选小伙伴都想去的地方,一起玩才开心……显然,这样的活动组织形式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传统教学活动的理解,它打破时间的限制,破除地点的约束,前后贯穿链接,遵循着孩子发展、思维的内在逻辑线索,把孩子的真实体验融入到具体的事件当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怎样才能让孩子文明出游。就是要在真实的体验中激发孩子爱的情感,只有在美好情感带动下,一切才会变得顺理成章。
3.对准矛盾点――真实问题是关键
礼仪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转变观念找准切入点,在孩子真实体验中进行之外,我们还发现要对准矛盾点,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矛盾的激发与解决,真正让孩子明白真正的礼仪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自我的成长与修养,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如秋游时,老师让孩子们找一块合适的休息地摊上野餐垫坐下来休息,有的找到附近的凉亭,有的找到空的草地,其中有一组孩子找到了公园的一条路上,老师好奇地问:“为什么坐这里啊?”孩子解释:“不想坐着草地上,会把小草踩坏的。”“坐在小路上合适吗?”老师追问道,孩子们笑眯眯地说:“我们要保护小草。”老师没有告诉孩子挡住别人的路也是不文明的行为,而是等待、关注着。这期间不时有其他的游客路过,看着孩子可爱的样子,都没有为难他们,而是绕道草地走了过去。老师问:“孩子们,刚才很多叔叔阿姨路过我们这里,你们发现他们是怎么过去的啊?”一个孩子说:“草地上走的。”一个孩子马上接话:“他们不文明。”另一个孩子似乎发现了什么说:“我们挡住路了。”老师说:“是的,像这样挡住别人的去路,给他人带来不方便是不文明的行为。”大家还一起谈论了方便他人的礼仪行为。当然,孩子出于保护小草的想法得到了老师充分的肯定,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就这样的话题展开了调查讨论,发现小草在春季的生长的时候不能破坏,到了生长旺盛期可以适当地踩踩,促进草地的生长、强壮,更好地过冬。从谈话活动了解自己去过的地方,到美丽的约定,再到真正出游,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一直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体验。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促发的问题,才是真正驱动孩子内驱力的关键事件,抓住关键事件,把故事中、图片中的不文明行为真实地呈现出来,强烈地冲击,让孩子深刻的感受社会公共礼仪其实很多时候是一种正确地选择。
礼仪园本课程在一个班级尝试――找问题――反思――改进――年级组实施――改进――全园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我们发现幼儿真实生活是课程的主要来源,真情体验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聚焦矛盾点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点。基于此,我们认为,创设情境,触发体验,让幼儿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触发包括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在内的多种体验,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让礼仪文化育人园本课程循着真生活、真情境、真实践的有效途径中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第二篇:园本课程
何为园本?何为课程?园本即本园,立足于本园实际,体现本园特色,符合本园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应该是由本园教师进行的,以促进本园孩子的发展为目标的,解决的是本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课程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在这里我们所指的课程是狭义的课程,是专指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课程是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等在内的非常复杂和系统化的概念,而非只是有几个教学活动内容就行了。
(1)园本教材(2)园本课程下的幼儿园活动
(3)教师园本化教研(4)园本课程下的环境布置与区域活动
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报告
以往的幼儿教育过于注重统一和评价的知识学习层面,忽视了幼儿、教师、环境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深刻领会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旧模式、旧课程的束缚,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化幼儿教育的课程模式,为我园的幼儿教育注入活力。
一、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本研究涉及全体教师和全院幼儿,着眼于教师的成长和幼儿课程的多元化,研究的内荣和意义:
(一)研究的内容
1、积极利用地方及园所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幼儿教育应是回归生活化的教育,在幼儿所处的鲜活环境中自然的开展和实施。西安是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大都市,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生长在这里的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本土化的教育,由生活经验出发,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作为目标,必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因此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为我园所用,将我园一贯的“养成教育”与西安独特人文历史相接合,开展园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是保证我园紧跟教育现代化脉搏的有益尝试。
2、在课程多元化中寻找适合我园的模式 《新纲要》颁布以来,很多地方及幼儿园都作了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出版了不少指导手册和活动方案,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参考和学习了这些资料之后,更加深了我们对适合我园实际的园本课程开发的迫切期望。课程的多元化,给了我们很多选择,但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尝试寻找一种最适合我们的。
3、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新教育改革给了教师更多的权力,教师要脱离教书匠的被动境遇,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将教育变成创造性的艺术。新的课程改革更多的依靠普通教师,走出了专家本位。我园的园本课程研究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教师,激发教师在课程研究与创设中的积极性,在课题研究中促成教师专业化成长,锻炼一支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的意义:
园本课程依据本地实际、幼儿需要设计,是不断变化中和丰富中的课程,介于预设与生成两种课程之间的,是具有较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在实施中对幼儿、教师、社会三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园本课程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
园本课程由教师制定,课程来源于幼儿熟悉的周边生活。幼儿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开放式的活动目标给幼儿极大的活动空间,可以说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是主动的建构者,建构的过程通过课程主题间的联系而系统化。关注与尊重幼儿是园本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以幼儿为主体创设的活动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情绪,强调幼儿情感的体验,注重学与做的结合,在幼儿乐学、乐于参与的情况下实现生活化的教育,不仅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更教会了他们快乐、自信、分享的心理品质。
2、园本课程更符合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是培养社会人的活动。园本课程通俗的讲就是生活化的课程,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集合体,在生活中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目标,培养健康、快乐的小公民。
3、园本课程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园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主力军,单单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将无法应对。园本课程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教师的教与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信任、包容与尊重的氛围中,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是园本课程研究中教师的迫切愿望。
4、园本课程研究是教师学习、支持和交流的平台
园本课程研究对于一个幼儿园来说,是有难度的研究。但是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弥补先天的不足。这种学习既有园所之间的,又有教师之间的;既有借鉴应用的,又有改良实施的,总之这种学习是带有创造性的。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课题的开展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在这里自然频繁的学习和交流,支持和鼓励同伴,整个教师团队研讨意识浓厚,和谐团结氛围明显。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最美好的愿望。园本课程以幼儿生活为蓝本,以情感和情绪为突破口,以幼儿身心建康发展为目标,以幼儿主动参与为前提,溶全面发展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二)陈鹤琴教学法:陈鹤琴先生20世纪二十年代创立的陈鹤琴教学法,对于我们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五指教学法”及培养“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于社会的儿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鼓励儿童去发现它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强制的命令”。借鉴和应用陈老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莫大的启迪和帮助。
(三)新纲要与现代教育理论:《新纲要》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点,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新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为园本课程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深入思考和挖掘纲要精神,是保证园本课程研究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其理论核心与纲要精神是统一的,对于园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的过程
本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4年的时光,与其说是一个研究过程,倒不如说是一个团队的历练和成熟。
(一)实验阶段(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
园本课程研究对于习惯了教书的我们,刚一接触之下,是个庞大而茫然的工程。但是,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以我们的执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可喜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我们成熟了!
1、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园本课程?
在做课题伊始这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在翻阅了大量手头资料之后,全院教师达成了一致看法,我们将其设定为“环境教育综合课程”。所谓的环境,指的是西安独特的历史与人文环境以及我园长期以来开展的“养成教育”下创设的园所环境与文化。这种环境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在它上面做足文章,利用好它。综合课程是在说课程的丰富性和生活化,有别于整合课程,我们不强调整合,因为活动之间的整合是必然的,自然的,不需要刻意操作和设计的。
2、园本课程研究都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清醒地知道园本课程的研究绝对不仅仅是一套丛书的形成,它有着丰富的内容。经过多次全园性的大讨论,我们将园本课程的研究分出了四个重点:
(1)园本教材(2)园本课程下的幼儿园活动
(3)教师园本化教研(4)园本课程下的环境布置与区域活动
四者之间是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统一于“环境教育综合课程”课题之下,构成课题的全部内容。
3、怎样做好园本课程的研究?
理解了园本课程的内涵之后,怎样操作课题便成为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议题,在争执与讨论之下,我们确立了一个过程三个环节。
环节一:理念建设
园本课程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理论作为精神内核,围绕理论展开所有相关活动。这是我们对园本课程与理论关系的认识,并且将“全面发展理论”、“陈鹤琴教学法”、“纲要精神与现代教育理论”确立为我园园本课程研究的指导思想,贯彻在课题的每个细节上,保证课程的方向性。
环节二:构建课程
课程构建是整个研究的重中之重,是最庞大的一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啃树叶”的方法,逐渐的,一点一点的理清课程的脉络,填补内容,几乎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加入到其中。在那段日子里,在幼儿园人人讨论的都是课程和活动,集众人的力量创造性的开展课程的构架和活动的编制。
园本课程的构架是课程的脊柱,统领全局。我园形成的园本课程是以主题活动为单元的综合课程,在上百个可供选择的主题方案中,我们作了精心筛选。将深受幼儿喜欢的,与时间、地域相适合的主题单元保留下来,按照主题单元各自的特点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排列顺序,构建起主题框架。
有了主题框架,更加繁琐的活动是在主题单元中填补活动,可以说这其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必须由我们自己设计,自己斟酌。既要开发蕴含本土文化的课程,又要紧跟时代的气息;既要有创新有突破,又要适合幼儿,符合他们的接受水平。记得在大班《我的祖国》主题活动的编写过程中,一个早晨,有一名教师,走进办公室连包都来不及放,就急匆匆兴奋得告诉我们,她昨天梦到了一个活动“中国红”。当时,我们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就当即几个人坐下来讨论这个活动„„正是靠着这种执着和精神,一个个活动被创造出来,一起构建起我园特色化的园本课程。
环节三:不断修订
到2005年6月我园的“环境教育综合课程”已经初步定稿,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课程是不是能经得起实际的考验,能受到幼儿的欢迎?为此我们坚持了一种观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和补充,将课程的编写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使得园本课程真正成为一种发展中的课程,适合幼儿、适合我园实际。
修订是要对课程作再思考,将不合适、不确切、不适合幼儿的活动剔除和做相应修改。补充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生成活动的添加,是园本课程的活力所在。
(二)研究的全面试点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
全面试点阶段开始了,这是我们最忙的阶段,不敢说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其实也差不多。
1、编订教参及幼儿操作手册的日子里
(1)教师活动案例集的编订
教师活动案例集的编订是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了的。主题框架、活动方案早都准备就绪,就是未编成册。在编书的体例上我们作了大胆的尝试将书分为了以下几个板块:
Ⅰ、主题网络图与主题框架表Ⅱ、区域活动建议
Ⅲ、家园互动Ⅳ、活动案例Ⅴ、小资料库
(2)幼儿操作手册的编订
幼儿操作手册是根据教师活动案例集编排的,凭借多年来的幼儿教育经验,我们大胆的尝试着编写幼儿操作用书。从设计、排版、美术编辑、到绘制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干过来了。不会电脑排版的从此学起,画得不好的一遍又一遍返工,就这样3个年龄段30册主题活动的操作用书,硬是我们靠我们自己的手、靠团结协作一页页创编出来。
(3)自己的书自己印
我园的园本课程研究课题是自筹经费开展的,为了节省经费开支,我们决定自己印刷。很多老师打趣地说这里是“校办工厂”,老师们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帮忙,上万本用书,全靠我们一张张的印、一页页的分,制作出来后免费的提供给全园的幼儿使用。
2、全面实施园本教材试验的日子里
暑假过得真快,忙完了编订的工作,又开始了实验和试用的阶段。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以下几个任务:
(1)对活动方案进行实施,评价和修订(2)在实施中关注活动的生成,补充和丰富课程
(3)完善幼儿操作手册
(4)创设园本课程框架下的区域活动、环境布置与装饰
(5)构建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所活动及亲子活动
每学期一次对园本课程的修订,是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的一次大的调整,至今我们已经修订了四次。可以说这种试验和修订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开展而变成一种长期的习惯性的活动,这也正是园本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三)研究形成成果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
经过了1年多的试点与修订,我园的园本课程已相对成熟,在第二年的试验中我们更注重在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形成和整理。
四、研究的结果
从2004年起,环境教育综合课程的研究就成为我园的全部工作的重心。到今天结题之前,成果累累,这里只是将主要的呈现出来作一汇报,余下的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的整理和界定。
(一)环境教育综合课程幼儿操作手册及教师活动案例集
环境教育综合课程的主要成果是幼儿操作手册(分大、中、小各年龄段共计30分册,自试点以来共印发给幼儿免费使用近4万余册)与教师案例集(分大、中、小年龄段共计6册)的成形。按照我们对课程的认识与思考,我园的园本课程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我们不盲目跟风,而是尽量以事实考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幼儿制宜的编写和设计。
1、教师活动案例集形成自身特色
(1)是整合还是综合?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尝试中,出现了课程的整合与综合两种倾向。整合活动是将原来六科教学中,各领域割裂的情况加以修订,包括了方法及内容的整合,是建立在课程自身层面上的课程体系。综合活动则是基于课程间自然整合下的,注重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不强调刻意的整合资源,但是在丰富的内容中,培养教师和幼儿自然的教与学的统合,它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学习者层面上的人本位的课程体系。所以两者对比之下,我们选择了综合活动课程,适合孩子、适合老师也就成了该课程最大的特点。
(2)教师活动案例集是个丰富的课程载体
教师活动案例集其内容包括了:Ⅰ、主题网络图与主题框架表
Ⅱ、区域活动建议 Ⅲ、家园互动
Ⅳ、活动案例 Ⅴ、小资料库
这样的编写模式涵盖了我园几乎全部的活动内容。三个年龄段,30个主题,近千个活动案例统领起我园一年365天的教育教学生活。
我们以月为单位,每月开展一个主题,其下每周设立一个分主题,分主题有8个预设活动每日开展两个,留有两个生成活动供教师自行安排。这种形式将预设与生成紧密地结合起来,关注孩子的兴趣,也给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主题下的每一个活动案例,我们不刻意寻找和编排各个活动间的关系,而是以一种宽泛的综合观将精品活动案例纳入其中,以丰富的活动给幼儿整体的体验。留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供幼儿做进一步有兴趣的追问与尝试。
2、幼儿操作材料是可操作的幼儿活动用书 注重操作性地想法一直贯穿在幼儿操作手册的编制中,通过幼儿自己、同伴协作、家园互动完成,形式上包括了信息统计表、手工、绘画、资料搜集、小实验、益智游戏等。总之我们想尽了办法保证这套操作手册受到幼儿的欢迎,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幼儿操作手册按照教师活动案例集编写,服从了课程的主体精神。但是又不完全束缚于活动案例集,对活动案例集是一个延伸和补充,是引发幼儿有兴趣的继续探索发现的有效材料。
(二)园本课程下的环境布置与区域活动
幼儿园是幼儿的乐园,是个五彩缤纷、充满想象的世界。我们在课程研究下将环境布置与区域设置全部作为整体作了思考和探索。
1、环境布置
环境布置是园本课程一个外显的元素,所以我们充分的利用好它,以其实施良好的隐性教育。
一道绘画墙构筑幼儿园亮丽的风景线。我园因基建有一道近50米长2米高的围墙。两年来我们在它之上做足了文章,这个时期又正是西安申报国家卫生城市的攻坚阶段,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并呼吁幼儿为西安创卫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对这面墙作了简单装饰,公布了倡议书“我文明•西安文明”,邀请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将自己每天做过的文明行为记录在墙上。每每离园时还有很多幼儿缠着家长要听墙上的内容,我想我们的目的真实的达到了。到现在为止我们以绘画墙为主题已开展了两次文明行为的评比活动,在家长和幼儿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班级装饰要显示本土与园本特色,这是我们在班级环境布置中提出的总体思路。主题墙是与园本课程中的主题同步展开和更换的装饰墙,它突出的展示主题的网络结构与丰富内容,给幼儿及家长以最直观的认识。科学操作墙,虽是本土化的课程研究但绝对不落后于时代,2006年在中班我们尝试着作了科学操作系列墙饰,既是装饰,又是科学实验的场景,在电的、磁性、水的、滑轮等等的科学实验中幼儿获益匪浅。木隆骨框架装饰墙,2007年全园试探性的尝试木框架小格展示墙的装饰,一样的框架17个班创造出了不同的风格,用红线、带叶的玉米棒子、幼儿的蛋糕盘装饰画三样简单的东西布置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陕北农家乐场景;奇怪的符号,悠久的甲骨文,黑白双色,加上幼儿制作的豆贴画,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墙饰别出心裁的闪亮登场。
2、区域活动
我园的区域活动是综合化整合了的,我们要求园本区域活动的展开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传统的美工、图书、益智、建构、表演等区域角之外,在主题课程进行过程中我们还为这些区角加入了园本内核,如在美工区我们有脸谱绘画、仿画户县农民画等,表演区里有秧歌舞、皮影戏、手影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主题活动特设区,每个主题都有一个独特的区域角,如春天主题下就生成了养殖、种植,观察区,小兵主题中有兵器库,模拟打仗区,我爱家乡美主题中创生了农家乐美食屋和我是西安小导游区域角„„
与园本课程研究课题同时,我们还申报了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研究课题,并将这个课题渗透在区域活动中,创设了民间游戏区域角。归类如下: 美工系列——剪纸、版画印刷、折纸、捏泥人„„
益智系列——翻绳、挑棍、拾子儿、猜拳、七巧板、棋类、陀螺„„
体育系列——跳皮筋、斗鸡、玻璃弹球、沙包游戏、舞狮子、踢毽子、跳房子、滚铁环„„
三种区域角设置,内容互相渗透共同构建起我园具有园本特色的区域活动。
(三)园本课程下的园所活动
我们把幼儿园园本课程看作是一种“生活”,那么它就不能简单地只是一个大纲、一本指导书。它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建立和研究园所活动是对园本课程的发展和生成,是课程中重要的和有益的部分。我园的园所活动在三个层面上开展:集体活动、亲子活动、社会活动。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由全体幼儿和教师参予的园所活动,现已形成了5个固定的集体活动。
2、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幼儿开心和喜欢的形式,我们将家长请进幼儿园,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娱乐,增进亲子感情,培养幼儿社会能力。
3、社会活动:由园本课程的生活化思想出发,我们在集体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固定社会活动和临时社会活动。固定社会活动包括了3个活动:
除了上述固定的活动外,我们还有很多临时的园所活动,与固定活动交叉进行,共同构筑我园丰富的园本活动。
(四)园本课程下的教师教研 在园本课程研究启动的同时,我们还将建立本园特色的教师教研制度,作为园本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与课程研究同步开展。形成了以“小组教研”为中心的园所教研风格。
1、什么是“小组教研”?
在教师的成长中我们以尊重教师为前提,给足教师“发言”和“学习发言”的舞台。我们把它称之为“小组教研”。“小组教研”就是将全园庞大的教师队伍化整为零,以小组协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有意义的教研活动。
教师教研成果展示制。为了将教师个人教研成果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我们每学年举行一次教师个人教研成果展示活动,给每个人发言和讨论的机会,并学习他人教研好的方法,在研讨中发现和学习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学研究。
四、研究结论与体会
(一)结论
1、在课题实施中,很好的将地区资源与园所特点整合
幼儿园的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在园本课程中突现地域特色是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研究的方向。每个幼儿园又有自己的发展规划,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整合创造课程体系,是在园本课程研究实施之前和实践中关键性的问题。我园经过整合以西安区域的大文化与我园的小环境为背景,提出了“环境”课程的实施,与“养成教育”融合为一体,实施自然的综合课程。所以要谈经验的话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找对了切入点和方向。
2、幼儿园有能力开展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在流行本土化研究的当代,课程园本化是个必然潮流。在走出课程专家本位的模式后,幼儿园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地迎接时代教育的挑战,不要因为没有做过而心有余悸。其实幼儿园有力量做好园本课程的研究,相信我们的老师在努力之下,能够慢慢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为园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园的实践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希望能有更多的兄弟园所能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在园本课程的挖掘中,积极分享,更好的发现西安地区的幼教资源,做出我们的特色!
3、园本课程带来的变化 与原来的课程相比较,新的园本课程有了很多变化:
(1)幼儿学习生活化。贴近自己的生活,认识身边的事,了解身边的新闻,关注周边生活的变化,在活动中锻炼幼儿、启迪幼儿学会初步的融入社会,学习做人的道理。
(2)教师工作创造化。从简单的教书转化为“教—研”两条腿走路,教师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信任,调动起无限的积极性,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教研的起步推动了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反思,教与研相互促进,呈现良性、和谐发展态势。为幼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3)园本活动目标化、丰富化。园本课程下,所有的园所活动都围绕园本主题开展,更具目标性,中心突出,联系紧密。在园本课程中开发的活动是个持续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较之以前的课程更加丰富了。
为了更明显的对比园本课程改革的实施前后变化,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这些变化。
4、建议和后续工作
短短3到4年的时间,对于一个课程的研究来说是不成熟的。而且园本课程本身是一个不断发掘、不断革新的进程,没有终极、只有无穷的创造。这个过程可能是辛苦的,但对于一个幼儿园来说在这样的研究中我们永远是有创造力和活力的。
结题只是将本阶段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和评价,并梳理出头绪,为下一步的工作创造条件,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还要将这个课题不断继续地推向深入,并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和理论,将园本课程做强、做大、做出活力!
(二)体会
1、教师的力量
作为教师,很多年以来我们都是跟着大纲跟着专家走,突然有一天,我们变成了课程的主人,自己也曾怀疑过,可是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个集体,幼儿园集体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园本课程研究的日子里我感触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集体是力量,手拉手向前走,记得2006年十一前夕,做完了幼儿主题《祖国妈妈的生日》全部活动,忙碌了近一个月,原本觉得可以放松一下了。可是此时,单位领导下达了一个精神,十一要有个集体活动,以科室为单位自编节目第二天晚上演出,时间紧迫的让我们根本没有抱怨的机会,积极准备的气氛感染了所有的人。时间过得真快,那天晚上活动的名称叫“献礼祖国”,没有想到的是,每一个活动都惊人的好,《我爱你中国》歌伴舞中4个绣国旗的老师庄严的表情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音乐故事中,看见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坐在椅子上与年轻教师共读一本书,凝重的眉宇间寄托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期盼时,我只能用心中的敬佩来表达我的感情„„
2、工作中的感动
庞大的工作每天都有新的进展,这是所有人的努力工作换来的。辛苦的快乐着,这是很多老师给这3年工作的总结。真是这样一群教师在工作中感动别人,同时也被感动着!为了尽快完成课题任务,从院长到老师,我们3年的周末与寒暑假几乎都给了这个课题,许多老师经常是带着孩子来加班,夜深了,孩子在班上睡着了,妈妈看着孩子流泪了„„。
第三篇:25、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方案
XXX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X幼儿园有着比较成熟的课程特色,使用过不同版本的教材,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实施经验,并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但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适宜的评价标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方案的实施中比较随意;缺乏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经验,对形态各异的课程资源缺乏独立的分析、评判能力,这使得课程实施方案缺乏科学性、适宜性与共享性。因此,构建富有XXX幼儿园特色的、科学的、适宜的、可操作性园本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园基础与资源条件,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由此形成平衡、和谐、适宜的园本课程体系,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三、目标
总目标:培养理想发展的精英幼儿。
第一年:制定课程指南,转变课程理念,完善目标体系,提升老师目标意识; 第二年:拓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特别是一日带班、家园共育、环境和区角; 第三年:优化达成目标的内容体系,构建评价体系和展示体系。
四、组织机构
1、成立园本课程架构领导小组名称:《安琪幼儿园课程指南》 由业务担任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
2、具体分工
组长负责课程建构的全面工作,具体分管整体构思、目标体系初稿(修改)、主题的整 合(11个大主题、33个小主题)、统稿等。
XXX负责对原有课程的总结和介绍,对课程建构的建议,前期资源的使用,提供后勤上的支持。
XXX负责行政,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XXX负责健康领域,XXX负责语言领域,XXX负责社会领域,XXX负责艺术领域的美术,XXX负责艺术领域中的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XXX负责科学领域的自然,XXX负责科学领域的数学。
有13种课程供选
五、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基本要求(要注意课程的传承与发展,不能颠覆课程)
(一)既要契合主流,又要富于个性(主流:指南、刚要,个性:特色)
幼儿园园本课程方案是对幼儿园课程的预设性规划。理想的课程实施方案既应契合课程改革的主流价值观,又应充分展现幼儿园自身的特点。
1、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不论是“园本化”还是“班本化”,课程目标与内容都要体现国家与地方法规的精神,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并与本园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课程设置与结构都要清晰、合理,能体现学前教育启蒙性与整体性的特点;课程的编排和设计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生活性、操作性、活动性,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能力、兴趣及经验;课程评价和幼儿发展评价要定期化、经常化,评价标准应与课程目标相呼应。这是园本课程建构的最基本要求。
2、基于幼儿园现实条件与发展需要
如果一个课程实施方案普适性强但针对性弱,就不能适应各幼儿园的具体需要。因此,“因园制宜”是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的重要准则。
一要基于XXX幼儿园的发展基础与现实。地理环境、师资水平、生源质量、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XXX幼儿园具的办园条件与教育基础。幼儿园在制定课程方案时要正视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脚踏实地地确立适宜的课程目标与发展愿景,规划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二要着眼于幼儿园课程的传承与发展。XXX幼儿园都有自己的课程文化与课程特色,在对XXX幼儿园进行系统的思考与梳理后,分析和总结出XXX幼儿园现有课程的强项和弱项。强项是XXX,也正是XXX幼儿园的特色。弱项是XXX、XXX,既是发展的“瓶颈”,又是新的生长点。因此,有效利用XXX幼儿园原有的课程文化和课程特色,处理好课程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确定新的课程特色:XXXXXXXXX,有利于促进XXX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使XXX幼儿园 的办园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二)课程结构清晰,体现发展需求(结构是孩子的时间分配,课程的比重;有共性课程 :幼儿园共有的课程 有个性课程:
1、幼儿园的自助选择的课程
2、兴趣班
3、家庭; 孩子一天的活动有四大类:生活活动、运动、游戏、学习(社会活动含在其他活动中)特色:重视什么,什么课时就多,如果时间不够用,时间效率要高只能--整合 修订作息时间表
XXX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包含幼儿园发展现状、课程理念和办园特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等内容。其中,最难把握的是课程结构与设置,即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哪些活动,又如何协调这些活动之间的比例。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1、优化结构
所谓“优化结构”是主张XXX幼儿园在审视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各种活动类型和活动项目在课程系统中的价值、功能以及相互关系,既注重目标上的一致性,也关注形式、功能上的互补性,由此确定本园的活动类型与活动项目,形成课程结构。在具体操作中可突出两个意识:
一是全面意识。在规划课程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通过系统组织与安排多种活动保障幼儿的基本发展,又要以幼儿园已有的办园理念与办园特色为依据,将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满足幼儿的个性爱好、特殊需要)及个性化发展在课程结构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二是科学意识。正确处理各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项内容在不同年龄班的适切性;采用主题的形式将各种活动类型与活动项目组织起来,形成清晰的课程结构。
2、平衡配比
平衡配比是主张XXX幼儿园课程结构中的活动项目与内容应保持合理的比重,即要平衡各项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在相对科学的原则指引下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避免给教育教学带来太多潜在的随意性。在具体操作中把握四个平衡:
(1)幼儿园四类活动的平衡:对各年龄段幼儿四类活动(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时间作出明确、适宜的规划,以作为活动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依据。
(2)特色活动与共同性活动的平衡:从整体性上考虑特色项目的价值定位、内容以及比例。
(3)区角活动与主题活动内容的平衡:既要考虑主题活动和区角活动的联系,也要关注五大领域教育内容的平衡,以及主题和非主题活动的平衡,使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与安排。
(4)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间的平衡:既要保证幼儿自主游戏和娱乐的时间,又要保证教 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的时间,同时也要关注这两类活动的融合与转换。
3、细化安排
课程体系中给予教师弹性空间,但这种弹性空间并不是越大越好。理想的课程管理应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作出细致的安排,然后由各年级组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使保教工作形成稳定有序的良性发展态势,使课程目标更好地落实到每一天。
(1)幼儿园一日(周)活动的安排及作息时间安排
首先,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各项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证幼儿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其次,时间安排要根据各年龄段、季节、地域等特点作出调整。
第三,要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室内与室外,全班、小组与个别活动相结合,以提高幼儿的活动效率,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幼儿园大型活动以及专用室活动等安排。除了常规性的一日活动外,对开展各种大型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用活动室活动、混班混龄活动、亲子活动作出计划与安排。还对户外公共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多功能室等资源的分配作出具体安排,编制详细的规则与要求,以提高使用效率。
(三)研发与实践互动,提升课程品质
XXX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研发与建构需要教师共同倾注热情,奉献智慧;同样,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也需要教师全力以赴、同舟共济。只有研发与实施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发挥出课程的规划、指导作用,提升课程的实施品质。
六、园本课程构建的步骤
1、步骤
明确XXX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办园特色——确定培养目标(指总目标:坚韧、独立,要全面加个性或特色)——修订领域实施指南、层级目标(指南)——修订学期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逐步建立资源库——选择主题和内容——确定活动项目和形式的权重(一日作息时间)——编制主题,整合内容制定主题计划——制定周计划——设计活动和区角——完善资源库——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2、时间安排
(1)XXXXX前完成领域指南(层级目标的修订);(2)XXXXX前完成第一学期目标的修订;(3)XXXXX前完成第一学期主题的确定;(4)XXXXX前完成第一学期资源库的建设; 还有第二学期的补上去
(5)XXXXX前进行园本课程使用培训。
尤卫华 2015年5月8日
第四篇:体验式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体验式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校本开发、校本实施的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三个学科,分别要完成三周、十天和270学时,需要获得6个、2个和15个学分,其中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隶书于德育校本课程范畴。从2004年开始,我校德育处开始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进行开发,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学校特色。
一、“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我校结合国家课程改革和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需要,我校于2004年自主设计开发了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尝试探索社会实践课程新的实现形式。
1.课程模块
为便于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学校根据课程组织的地域范围,把人生远足体验式课程分为市内课程、省外课程和国外课程三个模块。
市内课程是的“人生远足”课程的主体,每个课程单元半天至一天时间;省外课程是“人生远足”课程的拓展,每门课程单元一至七天时间;国外课程是“人生远足”课程的升华,每门课程五至十五天时间。
根据社会实践课程学分认定要求,同学参与市内、省外、国外“人生远足”课程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参与三天时间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学分计算采取“零存整取”的办法,每个学期统计一次。
2.课程目标
根据“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特点和首都示范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通过“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使同学们成为“真正的北京人、自豪的中国人、”的课程目标。
通过市内课程开发,把首都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纳入德育资源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北京、热爱北京、服务北京,成为真正的北京人。通过省外课程开发,充分利用全国各地丰富的教育资源,把同学们的视野从北京扩大到全国,使同学们能够亲身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成为自豪的中国人。
通过国外课程开发,合理利用全世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科学、教育、文化的界限和篱笆,把同学们的视野由中国推向世界,让学生能够在“地球村”内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使同学们成为卓越的国际人。
3.课程内容
“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文化类、科技类和自然类。
文化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走进中国美术馆》、《走进北京天文馆》、《走进北京现代文学馆》、《走进东岳庙》、《走进宋庆龄故居》、《走进郭沫若故居》、《走进抗战纪念馆》、《走进开封、洛阳、西安》、《走进多民族的云南》等。
科技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走进中国科技馆》、《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走进古观象台》、《走进首都钢铁公司》、《走进北京钢琴厂》、《走进南宫地热村》、《走近三峡工程》、《体验上海磁悬浮列车》等。
自然类课程旨在使同学们感受自然美,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愉悦情感和审美情趣,主要包括《走进北京植物园》、《走进凤凰岭》、《走进生存岛》、《走进海南热带植物园》、《走进内蒙大草原》、《走进世界花卉大观园》、《走进蟹岛生态度假村》等。
最近几年,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拓展类课程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4.课程理念
在“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不断总结和提升课程理念的重要性,通过简洁而寓意深刻的课程理念,可以促进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消除课程开发中的很多误解和麻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人生即远足”是“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我们对这一课程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概括。教育必须走进生活、贴近实际,教育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育必须终身学习,人生就是一次远足。
“主体教育、生活教育、体验教育”教育思想是贯穿于“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课程实施必须坚持主体教育,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课程必须坚持“三贴近”,让生活成为道德教育的源泉;课程必须亲历、践行和反思,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
“让北京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融入到经纶校园文化之中”,这是我们解决社会实践类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和谐关系的有效策略。通过参与各种人生远足课程的同学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传递,通过学生演讲、报告和主题班会等,让学校文化更丰富、更多元,让所有同学都能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浸染下成长、提升。
二、“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志愿服务活动是在北京市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基础上,结合我校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而逐步开展起来的。从2007年开始,我校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把志愿服务与社区服务课程开发统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经纶特色的志愿服务类校本课程。
1.课程模块
由于社区服务的范围比较狭窄,组织管理比较困难,基地建设存在涌堵现象,我们把志愿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家庭、班级、学校、社区和社会五个方面,因此,志愿服务也就包括家庭志愿服务、班级志愿服务、学校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和社会志愿服务五个课程模块。
家庭志愿服务课程模块主要是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服务于家庭生活,提高自理自立能力。班级志愿服务和学校志愿服务主要是在班级和学校内的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活动,服务于班级和学校的爱心活动;社区和社会志愿服务主要是在自己家庭所在社区、学校所在社区以及学校建立的社会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活动。
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分散性和零散性的特点,我们对志愿服务活动采取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根据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社会不同模块的特点不同,我们采取按小时计算服务时数的办法,所有志愿服务模块累计达到五天时间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学分计算采取“零存整取”的办法,每个学期统计一次。
2.课程目标
根据“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爱满经纶、爱满天下”的课程目标。
志愿服务是一项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爱的事业,而爱是道德的原点,学生有了爱就会自然产生很多道德品质。
学校希望把“爱满经纶、爱满天下”作为“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奉献爱、传递爱、学会爱,实现爱满经纶。一批批同学走进社会后,他们的爱心将回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实现爱满天下,让世界处处充满爱。
为推动课程的落实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还推出了志愿服务标兵评选活动,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实施情况,评选家庭志愿服务之星、班级志愿服务之星、学校志愿服务之星、社区志愿服务之星和社会志愿服务之星。
3.课程内容
“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是能够体现爱心奉献的活动都属于志愿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范畴。
家庭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是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起居,服务于家庭环境整洁和一些家务劳动的完成;班级志愿服务主要是小组合作和同学互助,侧重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和谐氛围的营造;学校志愿服务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公共场所等几十个志愿服务基地内完成,也包括元旦、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招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社会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是学校、年级、班级在社区建立的各种服务基地的活动内容。
4.课程理念 在“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把志愿服务简单理解为劳动服务,认为是一种低层次的付出,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高度和深刻性不够,因此,学校不断总结提升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北京市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宣传这一宗旨。
“以爱育爱”是我们提升出来的志愿服务核心理念,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在爱的奉献中传递爱,在爱的传递中学会爱”。这一理念的提出,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品位,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课程的认识也明显提升。
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征集志愿服务标识活动,开展校园处处涌动小红帽活动,开展08奥运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国庆60周年庆祝志愿服务活动,让同学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验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
“人生远足”体验式校本课程和“志愿服务”体验式校本课程在我校开发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已经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已经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对我园园本课程构建方案及思考
对我园园本课程方案的思考及构建
一、园本课程应从哪里来?
思考一:从幼儿园的园训中来
2013年11月5日下午,我有幸随同参与四川省幼儿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的一行80余位同学参观了位于西南大学校园内的西南大学附属幼儿园。
让人难忘的是园内正厅处醒目位置镌刻的八个大字“嬉游格物 敏而致知”,下方用小字深入地作了注释“游戏精神 探究品质 审美体验 真情真知”。
因为一直在思考一所幼儿园的办园之魂,这一刻我真实体验到了,这就是该幼儿园的一种精神所依。正如《亮剑》一剧中军队所以依托的魂之所在——亮剑精神,对于人心的感召力,对于团队的凝聚力及战斗力所起的作用„„这一刻,我也深切理解了自已苦苦寻找的带好一个团队先得自己理出一条“主线”了来,然后等寻到一颗颗晶莹夺目的“珍珠”,才能穿出一件精彩的作品“珍珠项链”出来。
有幸结识了曾经成都幼师一位优秀的学妹,她保送上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后因表现优秀继续留校作该园园长助理,当发现我对这一园训感兴趣时,她兴奋地介绍这是这一年她们与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团队通过“上”“下”互动,通过古今研究,大半年的成果汇集。
李季湄老师在中国幼儿教育界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前辈,永远难忘她提出的希望——“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思想的教师”。一所幼儿园最有文化的地方,莫过于它认真的思索自已到底到培养出怎样的孩子,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把它的理想有效地托付于课程、环境、教师、家长、社会,让它们心往一处使,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有利资源,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办园理念。
思考二:从探究适应科学发展规律的教育培养终旨中来
充分探究当下我们究竟培养怎样的孩子才能更加有利于其长远健康和谐的发展。思考三:从倾听不同角度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中来
了解本园所处社会环境及家长群体等对孩子未来发展各种才能需要中综合得来。思考四:从深入了解本园所处环境及地利优势中来
园本课程即适宜本园特定地理位置及社区环境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的综合,故需要深入了解本园所处环境及地利优势。
二、园本课程到哪里去? 思考一:到老师手中和心中去
综合各类因素形成的适宜本园的园本课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执行才能作用于孩子的发展。尤其是课程理念需要深入到老师们的内心,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成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课程。思考二:到一个孩子在园的小班到大班三年时间中去
园本课程需要形成一个小班至大班整体协调的大课程,使幼儿在园的活动目标专一,在累积中发展。
思考三:到春夏秋冬四季中去
园本课程应充分考虑时令季节的变化,应各季节之变开展相适宜的教育活动。例如:市三幼经典的园本课程主题活动:春天的《花会》活动和冬季的《感恩周》主题活动,形成体制,循环往复地致力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发展,不断实践完善,成为日趋完美的课程体系。再如乐盟国际学校的冬季环校园跑的活动,一年一度,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思考四:到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
园本课程应致力于主旨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有效渗透,合理开展。例如市三幼的幼儿体能课程,就充分利用幼儿晨间活动及下午家长接幼儿玩耍的环节,提供各类体能器械在操场里,供家长及孩子自由选择,通过发挥家长的人力资源优势达到提升幼儿体能的目的,日积月累,坚持渗透,不拘一格,相当有效!
三、关于我园园本课程构建的方案 课程主旨:
建“健体 怡情 尚美 启智”课程,育“健康 快乐 优雅 智慧”宝贝
(一)、健康篇 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对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保护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特殊需要
学前儿童身体的器官、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尚未完善,自我保护意识、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伤害,小儿心理发展迅速,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他们要接受适当的健康教育,参与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动,以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改善自己的健康态度,形成有利于自身和他人的健康的行为。
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将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健康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终身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学前儿童时期的健康不仅能提高学前儿童的生命质量,而且为其以后一生的健康奠定了基础,赢得了时间。
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身心健康素质的教育、智能素质的教育、品德素质的教育和审美素质的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学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学前儿童学习体操,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学习与同伴之间的相处,能欣赏美的音乐和美的动作等。这些都有利于学前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4、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前儿童的健康是提高人口素质、民族素质的重要保证。只有个体的身心健康,才能促进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大和繁荣。相应课程:
安全守护课程
体能锻炼课程
“食育”课程
(二)快乐篇
重要意义
1、“快乐教育”的典故
曾经读到过古今中外有名的教育家例如孔子及柏拉图都非常注重“快乐教育”。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据说,古希腊时,柏拉图的学园,主要是为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而创立的。古今中外,东西先贤,不谋而合,把学习看作快乐的事。
2、“儿童心理健康的3大益处论”
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我深有体会的是描述儿童心理健康主要的三大益处: A、健康的心理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在工作中也曾经听到过家长这样描绘过心理健康带给孩子这点好处——“我的孩子就是很奇怪,她情绪高兴时,身体是比较正常的,生气或闷闷不乐后身体就会生病。”
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由于工作紧张而身体虚弱,久治无效。后来,一位名医只留下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从此以后,他经常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之余,抽空去看滑稽戏、马戏和喜剧等,或者到野外和海边度假,调剂生活情趣,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他健康生存到76岁,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确定,健康状况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包括心理状态良好,它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B、健康的心理使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和耐力,增强记忆、思维活跃、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反之,会大大降低人的学习和效率。在身心发育旺盛时期,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充当孩子益智的营养品。
C、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们以细致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着交际信息,例如喜爱与憎恨、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羡慕与嫉妒等,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结果。一个微笑曾经换救一个生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飞行员被抓进监狱,他想抽支烟,向面目冷漠的狱守借火,表情僵硬的狱守给他点火,就在这一瞬间,飞行员对他报以一丝很浅又短暂的微笑,狱守察觉 4 了,然后问他:“有家人吗?”飞行员马上从口袋里掏出父母和妻子的照片,狱守也说起自己的家人,几分钟之后,狱守冒着生命危险帮助飞行员逃离了监狱。情绪就是这样具有感染力,表达了语言难以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于是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随时体察孩子的情绪情感表现,减少消极情绪影响,注重用快乐的元素滋养她的心灵成为我们一直信奉的一个重要理念。
相应课程: 游戏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传统节日课程 感恩课程
(三)、优雅篇 重要意义
儿童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观察的欲求。福禄贝尔认为满足这种欲求的方式就是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方式。其主要的课程内容有:音乐是通过纯粹的音响来表现的艺术,其中主要的是唱歌,绘画即通过纯粹的色彩对视觉进行表现的艺术,雕塑即通过物质的造型和塑造空间表现的艺术。他认为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不是让儿童成为艺术家,而是“使每个人按照各自的本质充分地、全面地发展起来,使他能够从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和全能性上去认识人,特别是要使每个人懂得观察和鉴赏真正的艺术作品” [lO]。相应课程: 音乐课程 绘画课程 塑形课程 礼仪课程
(四)、智慧篇
3至6岁的儿童虽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仍需睿智的引导者的引导。幼儿园教育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一个引导者。因此,幼儿园课程自然也就担负着启蒙的基本任务。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去开启幼儿的智慧和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相关课程: 感官练习课程 全语言课程 科学探究课程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 虞永平:《关于园本课程之我见》、《幼儿教育整体观》、《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理想、构想和遐想》等。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冯建军:《教育与幼儿生活》等。
3、苏州幼儿师范学校 张春霞:《陈鹤琴的课程思想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4、南京师范大学 陆丽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5、真源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平台 张建国:《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的课程结构》。
6、上海长宁区一幼 姚真莉:《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的深化研究》。
7、《早期教育》2013、5,《幼儿教育》2013、5
8、《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