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诵读与提升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研究》总结
《经典诵读与提升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研究》总结
水坪镇中心小学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我校地处郊区、社区资源缺乏,家长读书意识淡薄,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成为我校直接面对的一个课题,经过调查论证,我们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并立项了省级子课题《经典诵读对提升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研究》。三年来,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教科研工作富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达到了预定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变革的需要,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2)扩充学生的阅读时间。(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5)寻求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的策略、途径。
希望用课外阅读让学生夯实文化底蕴,铸造完美人格,提升生命境界,打好人生底色。同时也希望借此课题的研究,打造研究型教师,促进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进行“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有的放矢,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以及家长的支持态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为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归纳,研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发现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并对家长提出中肯的意见,希望家校形成合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培养孩子课外阅读能力。
三、围绕课题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编演课本剧,专题辩论,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展课内学习空间。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地课外阅读、背诵优秀诗文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办手抄报、剪贴本、开故事会、经典诵读、图书义卖、作家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开创课外学习空间。
1、注重熏陶,环境营造、亲近经典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与古代圣人先贤直接对话,直面中华智慧的最高境界,“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诵读经典的氛围,我校以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忠、孝、仁、义)等内容在学校围墙,各楼层、各班教室作了精心地布臵,营造了浓厚的国学经典文化氛围读,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被经典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产生诵读经典的愿望。
2、注重积累,走进经典,促进学生广泛参与活动
我校在每学年开始都将经典诵读列入该学年的教学计划,既考虑学生又考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我们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确立好诵读书目、诵读时间、诵读要求:根据《语文新课标标准》的要求及各册语文教材单元教学主题,组织教师收集了各个学段学生必背的古诗和各个主题单元相关的词语、格言、故事,还收集了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美文,印刷好装订成册发至每个学生。比如:一年级上册的诵读内容里有必背的古诗6首,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爱国”,在诵读内容中就设臵了“爱国成语屋”、“爱国志士榜”、“爱国故事选”、“爱国格言集”等栏目。经过精选的内容,既让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夯实了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做到每周星期三的辅导课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词;课前两分钟、排队做课间操时间、排队放学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学生每天在家至少要用30分钟时间诵读经典。
3、注重课堂,引学生入古诗诵读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读经典,要发挥课堂上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在诵读课指导中,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展示出自身良好的诵读节奏、诵读韵律、诵读技巧、诵读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诵读初期,教师力求从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韵律等方面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细致指导。此外,还要求教师与学生共读同一经典,给学生讲一讲自己诵读的感触。在积累方面,做学生的榜样, 要求教师要在工作之余挤时间读书,扩大阅读面和阅读深度,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行,推荐给学生读的书,自己要首先读过。这样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兴趣爱好,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以此来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4、注重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创造
学生仅仅能生情并茂地诵读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阅读不能只重吸收,不重表达;只管认知,不管应用;只重理解,不注重创造。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首先能接纳、领悟和获取人类的情感内涵和创造智慧,然后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在求知和练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产生新思想。因此,在经典诵读活动指导中,学校组织了以古诗配画、书法、剪纸为主要内容经典诵读作品展,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阅读创造。
四、课题研究所得及要注意的问题
1、研究活动令校本课题更为充实
课外阅读的开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校本课指导学生经典诵读与阅读儿童文学,并让他们当堂谈感受,谈后在课外阅读本上写下听后的心得体会,于下一周的阅读课上交流自己的听后感。课上还展评优秀课外阅读记录、举行课外阅读知识大赛、故事大王比赛、读课外书方法秘诀交流会。评选班级书香少年……让学生在对话及成果的展示中交流读书方法,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兴趣。隔周一节的阅读课时间虽短暂,却往往令学生期盼并愉悦。
2、研究活动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子课题研究以来,全校学生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一系列,如:传递感动读书交流;办读书板报、图书角;办阅读小报;师生共读一本好书,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巩固了阅读的成果。用经典故事,中外名著,紧扣学生的心,感染了学生心灵,并逐渐是学生养成坚持每天阅读的习惯。学生的美文摘抄、记笔记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维,增强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都十分有利。
3、阅读活动希望形成家校的合力
家长虽然思想上十分支持孩子阅读,但是在具体行动上不是很关注,比较依赖学校的老师,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都需要校外在家的阅读得以保证。家长如果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督促检查的方法,往往会造成有些学生在阅读时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达不到一定的阅读质量。
4、缩小学生阅读的两极分化
阅读活动的深入、学生出现两极分化,有些学生太迷恋书,每天看书时间过久,对身体、眼睛都不利;还有部分学生敷衍了事,不能统一购买、借阅图书。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如何有效、快乐地处理好学习、身体与课外阅读呢?对于不爱读书或不会读书的学生怎么去激发兴趣?
5、及时总结反思课题研究活动经验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时能够有的放矢,我还有待及时总结阅读指导活动经验,然后再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总之,语文教学重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课外阅读是个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提升课外阅读能力是个永恒的课题,它和任何事物一样,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更会不断向更高更好发展。我们会用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多的努力,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书香伴他们健康成长!
第二篇:剖腹产与儿童学习能力研究
剖腹产与儿童学习能力研究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剖宫产比率设置了一条警戒线:低于15%。据了解,2007年到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进行了调查:在拉美、非洲、亚洲总共选了25个国家作为样本;在中国,取样北京、浙江、云南三省21家医院,结果显示,中国总剖宫产率为46.5%,最高的是一家民营医院达68%,是世卫组织推荐上限的3倍以上,这一比率远超世卫组织警戒线。
在中国,剖宫产率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上升。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剖宫产率仅为5%左右,现在中国总剖宫产率为46.5%,采用剖宫产分娩的产妇30年增加了9倍。
近年来,一些剖腹产儿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似乎比别的孩子更加“活泼好动”,动作不协调,做任何事情没有长性、爱哭闹、情绪不稳定、爱招惹人、不合群、食欲差、饮食起居也没有规律。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健康问题,因此,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天性调皮任性而没有在意。直到孩子上学后出现学习困难,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才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经过专业医生检查认为:发生以上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虽然进行了治疗,但是由于这些孩子失去了早期及时对他们进行恢复治疗的机会,发展到出现严重异常的行为问题,给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3~13岁的孩子有10%~30%不同程度患有此症,其中剖腹产儿占很大的一部分。因而不得不再一次重新认识剖宫产。
在阴道分娩的过程中,在限定时间内胎儿的肌肤、胸腹、关节、头部均受到宫缩有节奏的、逐渐加强的挤压刺激、产道适度的物理张力刺激,胎儿必须主动地通过狭窄而屈曲的产道,这些刺激信息通过胎儿外周的感觉神经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合后发出指令,令胎儿整个身体形成一个“圆柱体”才能以最佳的姿势,最小的径线,最小的阻力,适应产道各个平面的不同形态,顺应产轴曲线而下,最终娩出。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受了人类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强有力的、大约2个小时的触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尤其对胎儿头颅的挤压,激活了大脑的神经细胞,这也是胎儿第一次主动参与的“感觉统合”训练,即触觉和运动觉的统合。
剖腹产属于一种干预性的分娩,没有胎儿主动参与,完全是被动地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娩出,剖宫产儿没有分娩过程中被挤压的经历,没有感受这些必要的感觉的刺激,大脑与胎儿的机体所发生的各种动作也没有机会进行整合和反馈,因此失去了人生中最早的感觉学习和第一次的“感觉统合”训练,皮肤的触觉没有被唤醒。因此剖腹产儿生下来在感觉学习和感觉统合训练方面就存在着先天不足。
什么叫“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加工、整合后,并做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若人的大脑不能将各种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使得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就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剖腹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养育。在抚养过程中存在着过度保护的情况,在孩子各种动作发育的过程中,翻身、摸、爬、滚、打、蹦跳被家长人为剥夺了:该练习翻身的时候,不训练孩子;学习爬的时候没有让孩子爬行,却早早地使用上了学步车,缺少了对前庭平衡觉的刺激,日后可能出现动作协调性、平衡感差;语言本来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却因为家长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缺乏选择性模仿和自发言语实践活动的机会,造成孩子说话晚,以后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差;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在与小朋友玩耍中吃亏受欺负,将孩子圈在家中与自己一起玩,要知道孩子与人交往的知识和禁不住是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这是家庭和父母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孩子没有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造成日后与人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也差。因此说,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缺乏科学的养育是剖宫产儿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第三篇:能力提升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提升能力总结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老师。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一班的互相沟通,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文档编辑,数据的统计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等,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开始培训,并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Word中的试卷设计与排版,Excel中公式与函数用于成绩统计与分析,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6、矫正了观念的偏颇。以前一提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把它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经过这次培训明白了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7、通过自身参实践,对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课件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及整个过程都有了亲身的体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实践,这是一次实用性非常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优秀的案例给了我示范,坚实的理论给我教学的动力,把这次培训所学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带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培训的目的和收获。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真正将先进的教育技术合理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使之转化为教学工具,以进一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在拓展自己教学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第四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总结与反思(精选)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总结与反思
在这次网络培训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虽然不是面对面教学,但我依然觉得很充实。因为我在这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好的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中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时代的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数学教学上是幼稚且不成熟的,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但通过这些日子的学习,我坚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定能更进一步。
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1.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收获;
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在学习中我不仅掌握了多媒体软件的相关技术,如图片处理,视频音频加工等等,更加让我了解到现在需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而不再是以前的只是与学科整合,我们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中去创新。在于各位教师的研讨中,我提出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尤其是课堂导入的问题。我们为多媒体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2.通过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等使我更加提高了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这次培训,通过认真学习各位专家讲座的视频,积极和辅导教师的互动交流,并且和同伴在网上互相讨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观摩了名师风采后,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深化了学科中基础知识,加强了对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了学科中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还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
3.参与研修活动的收获;
我在研修活动中,我收获了大量同仁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交流了彼此的经验,让我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在交流中,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知道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能够密铺的平面图形的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通过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对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应注意有机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例如我们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查阅到大量图片资料、动画资料等;利用网络的下载功能,教师、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将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在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今天的教师应当树立一种新的理念,那就是: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的场所,也是自我发展的场所;只有在教学中持续发展自我,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5.教学行为的改进等
在学习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成为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希望继续学习深化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加强对数学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初中数学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提高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想让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更好地运用,需要本专业的素质,要想把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课程中要全靠教师本身,更需要数学专业的修养,教学法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以及教育科研意识和不断创新精神。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是辅助教师授课、解 决教学难点的手段,因而,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不要把课堂变为课件展示,要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
过这次培训也使我补足了元气,添了灵气,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教师职业的责任与神圣。写在纸上的是思想的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愿“一片金色的回忆,一份永久的纪念”化为我重新跋涉的新起点。
第五篇:儿童经典诵读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的报告
儿童经典诵读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的报告
武夷山市吴屯中小课题组梁庆兴
【摘 要】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关键词】
经典诵读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经典诵读,抓住孩子13岁之前的黄金般记忆年段,寓教于乐,每天只需5至10分钟,帮助孩子用最轻松、最快捷的方式背熟唐诗、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大量中华优秀的经典名篇,使孩子在最佳的年龄段能接受祖国源头文化的熏陶,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而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留守儿童多,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家长重视程度的影响,80%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家里的课外书屈指可数。课标要求如同天文数字,实现起来真的是难上加难。
当前,许多孩子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有自我保护性的扯谎行为,缺失诚信。我们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也是聚沙成塔的过程,同时,学校也深知:语文学习要日积月累、厚积才能薄发。分析现状之后,学校确定以“精典诵读”为突破口。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搭建展示平台,开展活动,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1、在诵读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高尚其志,心地善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诵读精典的看法以及学生诵读精典后效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学习及行为习惯的表现。
3.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诵读精典养成教育,摸索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4.研究对象:吴屯中小全体学生。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诵读精典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把诵读精典变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阶段性原则
儿童个体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所以,在诵读精典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育方式。3.示范性原则
在诵读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教师行为的示范性。在个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对精典的诵读和良好的品行程度影响着儿童个体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六、实施的过程:
(一)、诵读内容:必学内容为《唐诗300首》、《弟子规》、《三字经》等。选学内容为《论语》、《朱子家训》《诗经》《大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二)、具体实施:
一、诵读时间:
1、利用每周早晨课前时间,采用广播范读、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在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节课由教师示范讲解。
3、每天放学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三)、诵读要求
1、经典诵读遵循以下原则: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2、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3、“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四)、诵读措施
1、师生同读同背
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轻松愉悦与孩子一同诵读经典就是孩子读经的动力。老师在诵读时的愉悦直接感染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老师精神专注地去读,就是无声地在告诉孩子:经典值得我们认真去读!老师心情愉快地去读,就是明确地在告知孩子:读经典很有乐趣,只有乐读的人才能体会到!因此每周都有固定时间供课题组及任教老师探讨、交流诵读的心得体会。
2、踏踏实实去读
有位教授曾说过一句话,“读经要踏踏实实去读”。如果我们与孩子都踏踏实实去读了,经典自然就读到我们心里了。
3、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为主,对其中简单语句的释义不要求讲解得过深过细,不求甚解,体现大意即可;对部分难懂的句子不要求解读。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的诵读和吟诵,自然成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诵读。如,将诵读内容编入拍手歌中,切忌“一刀切”。鼓励亲子诵读,师生同读。
4、指导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5、借助于家长的帮助,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诵读经典给予支持,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更注重积累,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知识 “内化”。
(五)、多样诵读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礼记·中庸》中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几年来我们不断创新活动,充分利用班报、板报、广播、班队会等形式进行精典国文宣传,让经典润泽人生,让书香弥漫校园,让诵读伴随师生成长,逐步形成学校特色:举办书香校园诵读会;每年校园艺术节一定要有精典诵读的各种节目;借助家长会向家长和社会汇报学校国学诵读的开展情况,举办国学精典书写周,举办国学精典书画展等,使国学诵读活动向纵深发展。
通过多种活动让国学精典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心中,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正逐步走向规范,学生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在校园内外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向老师问好的声音,师生互相鞠躬的身影;教室内轻声慢步代替了以往的横冲直撞„„在校园中“对不起”“谢谢”等文明用语不绝于耳,真可为“经典浸润人生,雅言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