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简析《简爱》中的女主人形象
简析《简爱》中女主人的形象
摘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新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集中描写她为谋求妇女经济独立和爱情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本文主要从心理、语言、思想、行为等方面分析简爱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 人格 意志 精神
追求
反抗
自由
平等
正文:
一、引言
《简﹒爱》是以其感动人心的对于一位“灰姑娘”式人物的奋斗史的刻画而取胜的。它写一个孤女个人的奋斗故事,作者本人生活中的悲哀、忧患、紧张和勇气在小说中得到强烈的反应。她苍白,矮小,一点也不美。无金钱,无地位,却有着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体验。自尊自主,叛逆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爱情。是一位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性平等,不向命运低头,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的坚强女性。
简爱以精神上和道德上具有的美感力量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成为无数妇女效法的榜样,使全世界女性从从简爱身上获得了爱的真谛,获得了生活的启迪。
二、简述故事情节:
《简爱》的副标题为“一部自传”,故事情节由女主人公简爱以第一人称“我 ”叙述,其内容大体如下:
《简爱》 的主人公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舅妈家,受尽舅妈的虐待、表哥的欺凌。后又被送进门收养孤女的半慈善学校——劳乌德,继续在饥饿、体罚、疾病缠绕的恶劣环境中挣扎。在劳乌德完成六年学业并担任两年教师,开始了新的生活。桑菲尔德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被简的单纯和坦率所吸引,简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位能平等、随和待她的绅士。两颗深爱的心在小心翼翼地反复试探后终于碰出了绚丽的火花,他们决定结为夫妻。可就在婚礼上,有人证明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一个被锁在桑菲尔德阁楼上的疯女人。简痛苦而理智地不辞而别,离开了桑菲尔德。神情恍惚的筒毫不无目的地开始流浪,饥寒交加之际,被一位好心的牧师约翰及其两个妹妹收留。不愿寄人篱下的简找了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约翰发现他和简竟然是表兄妹,简的叔叔是他们的舅舅。善良的简将叔叔留下的大笔遗产平分给了三位表哥表姐。约翰请求简和他结婚并一起去印度传教,遭到了简的拒绝。简决定去探望罗切斯特先生。桑菲尔德已被疯女人烧成一片废墟,疯女人在纵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因救疯女人而成为残疾。简满怀爱情和罗切斯特开始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三、简爱的形象剖析:
1、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命运对于简·爱是不公平的,她一生都在走着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亡了,她寄住在盖茨海德府,在那里她受到表哥表姐们凌辱;在八岁时被送到劳乌德慈善学校,要那环境恶劣、制度专横苛刻的孤儿院学校遭受束缚、摧残;18岁时,她被应聘到桑菲尔德府当家教,在那受到上层贵族小姐鄙薄的教师生活,还遭受了神秘的疯女人对她的骚扰恐吓,于是她擅自离开桑菲尔德府。开始了流浪的生活,正在她饥寒交迫时,约翰收留了她,然后她就在就个偏僻的地方教学,可约翰逼迫她跟他结婚,为了摆脱他的纠缠,她就离开了那里。千里迢迢,经过几分周折才找到了失明的罗切斯特。但她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在竭力寻找一条能够于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与人平等行进的道路。在贫困孤独的双重压迫下,她凭借自己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在社会上取得立足之地。虽然这过程中不断地受到挫折和诱惑,可她在保持自己做人的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对事件做出弹性灵活的处理。
从下面的几段描述中可以看到简爱内心是多么的叛逆反抗。
“我被他打倒,头还在痛,血还在流;约翰粗暴地打了我,没有人责备他;而我,为了叫他以后不再干出这种荒唐的暴行,却受到了众人的许多责难。
”不公平!----不公平啊!“我理智的说。令人痛苦的刺激逼得我的理智一时早熟地发挥了威力;”决心“也同样被鼓舞起来,催促着我采取什么奇妙的方法,从这难以忍受的压迫下逃跑----譬如出走,或者,万一走不了的话,就永远不再吃不再喝,听任自己饿死。在那一个悲惨的下午,我的灵魂是多么惶恐不安啊,我整个脑海里是多么混乱啊,我的心有多么的反抗啊,然而,这一精神上的搏斗,是在怎么样的黑暗,怎么样的愚昧中进行的啊,我无法回答内心的这个不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这样受苦;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隔了多少年----我却看的明明白白了。”
“我怎么敢,里德太太?我怎么敢?可这是事实,你以为我没有感情,没有爱和仁慈,可我有。还有,你没有一点同情心,我到死也忘不了你多么凶狠的把我扔那间红房子里,把我锁在里面。无论我怎么乞求,你一点也不心软。你这么惩罚我,无非是因为你那个坏小子毫无理由的揍我,把我打倒在地。不论谁问我,我都把这个千真万确的事情告诉他,别人都说你是个好人,其实你很坏,心肠又狠,你才会骗人呢!” 通过这段话可知简爱对表兄的还击是出于本能,因为她的生命受到威胁,对里德太太关于她是一个小骗子的言论的驳诉则可被看作是对特权阶层意识的挑战:“人们认为是你是个好人,但你却很坏,心眼不好,你才是骗子。”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是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离了。
简爱在罗沃德寄宿学校的生活是以肉体上的惩罚和心灵上的被摧残开始的。学校的施主布罗克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还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但她没有在屈辱中沉沦,而是不断奋发进取,像一棵顶风冒雨的小树,不屈不挠的成长着。这和她的朋友海伦朋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海伦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但简爱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就夺过来,当着他的面把它折断。
简得出结论说:“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当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 她一点也不能理解,更不能忍受海伦如此耐心,无怨地接受各种惩罚,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激愤:“我要是换了你,我就讨厌她;我就向她反抗;她要是用那个教鞭打我,我就把它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 然而,这种看似极端的个性并未妨碍这两位苦命的女孩成为知心朋友,这是因为简·爱和海伦所展示的是同一女性的不同两面。如果简·爱这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女孩所展示的是不受约束的女性自我,海伦所体现的则是女性自我充满理智而又倍受压抑的一面。其实在海伦循规蹈矩的外表之下仍然有着矛盾与挣扎,她的表面上的安静与服从不能完全被看作是完全的妥协。实际上,海伦对现世的不公的反抗采取的是傲视时间的一切苦难以及遁世的方式来进行的。海伦的天使信条是积极的,因她需要勇气和矛盾的心理作斗争;同时也是被动的,因她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世界上的一切苦难——她只能期待来世,逃向另一个世界。简·爱在盖兹海德府受到里德舅母一家欺凌时,曾多次选择躲藏到隐蔽的角落以避免攻击,甚至想过要改变自己去迎合和讨好他们。后来在劳渥德孤儿院时,她很多时候也只能默默受罚,虽然心有不满,但对海伦所宣传的“爱敌”、忍让式的信条表示肯定和佩服,并在潜意识里去践行这些信条。这说明简·爱在对待不公正待遇时所采取的态度与海伦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虽然简·爱比海伦不安分且热烈得多,但作者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简·爱和海伦有着相似悲惨的孤儿出身和受虐的经历,但是两人的对待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走向和结局也不一样;简·爱不认同海伦的妥协,但她爱海伦,意识到海伦的信仰中有着她所应当吸取的在艰难生活中生存下去的理由。
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进入桑菲尔德庄园以后,她性格中自尊的一面逐渐占主导地位。因为这时简·爱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体貌的平庸,而多年来的艰苦学习使得她知识丰富、性情沉稳、眼界宽宏,并具备了养活自己和保护自己的能力。她开始懂得要在别人眼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要时刻表现出自尊自爱,生发出做人的底气与硬气,用自己的知识和美德来证明自己不是英格拉姆小姐那样的“绣花枕头”,而是一位有思想、有个性、有追求的的新女性。在菲尔费克斯太太口中的英格拉姆小姐是“女皇”一般的人物,不但人漂亮,而且才艺也佳。简·爱起初对这位小姐也是充满了钦佩和羡慕,自己的自卑意识再次抬头。当她见到其人时,第一形象是:高大挺拔,像月亮女神;为人傲慢,时含讥诮,且决非厚道。英格拉姆小姐以讥笑自己家庭教师的方式来羞辱简·爱,称家庭教师为“妖魔”,或讨厌或可笑。见识了英格拉姆小姐的谈话、弹琴、做文字游戏等活动,简·爱的自尊意识马上轻松打败了原来的自愧不如,对英格拉姆小姐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太低下;好买弄,不真诚;虽有风度和才艺,但头脑肤浅,心灵贫瘠;缺乏教养,没有独创性;即使对待小阿黛勒,都心怀恶意,无端发泄,冷淡刻薄,不懂得同情和怜悯。对简·爱而言,英格拉姆小姐除了门第、地位和家庭关系优越外,实在贫穷得很,因此,在简·爱和英格拉姆小姐的对决中,从人格到精神,简爱都取得了胜力。简·爱对于建立在精神平等上的爱情,抱有疑虑的。她爱罗切斯特,渴望得到他的爱,可当罗切斯特向她示爱时,她又不敢相信是真的,“想象这样的命运会落到我的头上,那真是神话——真是幻想”,她在体验幸福与昏眩之际,敏感的心,却在紧张地搜寻隐匿的和可能出现的不平等。她的内心深处,弥漫着不详的预兆,总觉得哪个地方存在问题。在婚前的日子里,简·爱的情绪不安、抵触、透出淡淡的恐惧感。她担心幸福和爱情最终会露出梦幻的本色,因而不敢深陷进去。她拒绝接受珠宝和财产的馈赠,声称要继续做家庭教师,用挣来的钱来支付自己的膳宿费用。这说明了她在接受世俗婚姻的同时还不忘给自己留下人格尊严可以回旋的余地,是“能屈不能断”的反抗个性体现之一。后来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时,证明自己之前的担心和恐惧并不是空穴来风,她内心开始了痛苦的挣扎:是离开情深意重的罗切斯特,还是留下来当他的情妇?她勇敢地作出了离开深爱的人这一痛苦抉择,坚持了她在这一发现之前就确定的立场:“我不是鸟;没有罗网捕捉我;我是个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我现在就要运用我的独立意志离开你。” 这就是简·爱一贯坚守的神圣原则——自重、自尊、自爱。
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主人后在地位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里就如乞丐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简爱的爱情关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所以她敢于对着罗切斯特说:“你认为我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你认为我穷,出身低微,长相丑,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想你错了!我们的灵魂是一样的,心灵也是同样健全的!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大量财产,我会让你感到不愿离开我,就像我不愿离开你一样。我现在和你说这些,不是从习俗,惯例,甚至凡人的肉体,而是你我心灵之间的交流,就像我们进入了天堂,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当罗切斯特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立刻回答说:“你的尊重,而我也报之于我的尊重,这样这比债就两清了。”她表达爱情的方式不是甜蜜的赞美,温柔的话语,更不是乞求,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这种自信的气质使她获得了罗切斯特由衷的敬佩和真挚的爱恋。简爱的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和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正是她以自爱和自尊为人生的支柱,才使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现。是的,两性之间是平等的,爱情须以平等和互相独立作为基础,女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简爱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心中最平易近人的偶像,她不会难以靠近,她的影子飘散在我们的周围,以她为准则,大家都可以生活的自信坦荡,都可以沿着命运给予的线索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所在。
3.对真爱的大胆追求
3.1、对爱情的态度
在真爱面前是没有贫富悬殊,级别高低和年龄大小的区别的,爱情是人类生活最美丽的特征。真正的爱情是不能以人们的财富、权利以及地位来衡量的。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人们喜欢去追求一种非常浪漫,非常有意义的爱情,而我认为,男女之间能够真心相对,用心与情感去真诚地交流,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从而双方亲密无间,这才是最重要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真爱的旅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简爱和罗切斯特也是在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才找到了彼此的真爱。
当简爱发觉自己深深地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之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奢望自己成为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去坦坦荡荡地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
3.2、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
简爱对罗切斯特的情感非常的专一,在爱情问题上她要求一份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当得知罗切斯特还有一个疯了的合法妻子时,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她回到房间脱下婚纱,像是在对自己说:“哎,我再也不能求助他了,因为忠诚已遭破坏,信任已经丧失了,对我来说罗切斯特已不再是过去的他,因为他原来不像我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我不想把他看成邪恶,我不愿意说他欺骗了我,不过,他在我心中已经失去了正直不欺的属性,因此我必须离开他,这一点我看的很清楚。”罗切斯特提出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注意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但她拒绝了:“我自己关心自己。我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依靠,就越要尊重自己。我遵守上帝颁发的,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还遵守那些原则,它们是在我清醒时而不是现在这样迷茫的接受的。法律和原则并不是用在没有诱惑的时候,而是用在像今天这样的肉体和精神都对抗它的严肃时候,既然它们是那样的严肃,为什么还要违抗它们呢?如果我为自己的私事而破坏它们,又有什么价值呢?它们一定有价值的,我坚信。坚定我现在不相信了,那一定是因为我疯了。我的血管里蔓延的是火,我的心跳的极快。原来的想法,以前下定的决心,是我此刻监守的一切,我要牢牢的把握住自己。”她的爱情观不搀和杂念,她不做金钱的奴隶,不做别人的附庸,她永远是独立的。
当圣约翰向简求婚时,简没有答应他。也许大家都会认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长相英俊的帅哥是值得嫁的。可他要娶简不是因为真心的爱简,而是简是最适合他传教的助手,她是有见识,有才智的女子。他这样人不会享受生活乐趣,整天到晚和时间挑战,爱上帝胜过爱一切,为了工作的需要他愿意牺牲他的爱情。简要是嫁给他就意味失去平等,失去了自由,同样失去了自尊的权力。简理想中的婚姻是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要彼此之间是自由的,是相互尊重对方的,她认为这样条件下结婚才会得到幸福。简是瞧不起他对爱情看法,瞧不起他对感情的虚假,她无法忍受他权威,无法忍受他完全控制她的身心,她是自由的鸟,是没有网子可以网住她的,她是个独立意志的自由人。
更重要的是,无论他对他如何,简心里爱的仍是罗切斯特。她对罗切斯特的爱是炽烈的。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的,不会因罗切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简爱追求爱情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 纯洁的爱情。罗切斯特的庄园被烧毁,眼睛也瞎了,但简还是愿意嫁他,一个比她大20多岁的瘸子,她愿意一辈子伺候他。即使他一无所有,简也心甘情愿跟他,直到永远。你说换着谁谁会愿意呢?这不仅仅是一份伟大的爱情,更显示了简内心深处感伤而美好的人格力量。
4、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在盖茨海德府,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是个“外来人”,是个“异种人”,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残害她的天性,扼杀她的成长,但简爱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却因粗砺的生活而锤炼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非凡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谓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当简与她表哥吵架时,舅妈就是驾她,不分清红皂白,就把她关在空房子里,让她一个人在黑暗的房子里呆着,但她没有哭,因为她认为她是没有错的,她进了房间后正要拿一本书看时被他表哥看到了,一把把书抢走,还说她没有权利看他们家的书,说她没有钱,只是依靠另人养活的人。简没有理他,她想:这种家伙是没有 资格 和我一起 的,他们把我关起来不想让活,想让我早点死掉,我就不称他们心,我要好好坚强的活着。
在劳乌德学校的悲惨体验,更表现了简的坚强和惊人的意力。她刚摆脱了舅妈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读书,她认为自己可以有新生活,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可以好好的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虽然在那里经常挨饥受冻,但还能和孩子一起忍受。可是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布洛克赫斯特说简是个坏孩子,是个会撒谎的人,叫大家都离他远点,不要学她那么坏。此时的简就好像天要塌一样,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好,她好难受,她愿以为到这能把所有的事都放下,重新开始的。在那一段时间没有人正眼看她,她很痛苦。后来学校通过调查后知道她不是个坏孩子,才证明了她的清白。不过多久,由于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这样条件不好的环境下居住,再加上饮食的不卫生,才促使劳乌德传染病的发生,这种病把学校大部分孩子的生命夺走了,简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凭借自己顽强意志活下来了。
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这是简爱在言语上对打他的人有力回击,也是在精神上维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在主人罗切斯特疵疵逼人的问话中,简表现的无所畏惧自卑,当他们谈话的观点不同时,简敢于证明她的观点是对的,是大家都认同的,敢于指出主人的观点是片面的。主人问简:你是个身份低微的孤儿,你怎么敢用这样语气和我说话,你就一点都不紧张?敢和我这样说的人没有几个,你表现的那么沉着,那么自然,你的那样沉着是来自哪里呢?简回答说:“我虽然是贫穷的,是不美丽的,但我具备你所具备的,也具备你所不具备的,先生不要用你有色的眼睛去看人,你只会看到它的表面现象,而不能看到它的本质的,我的智慧是来处我的头脑。通过他们的对话,就可以体会简是受过教育,经历过许多风浪的人,这促使她拥有了富有智慧,善良敏感,坚强独立的高贵灵魂,在这一点上,她与主人罗切斯特相比毫无逊色,甚至使他有时感到惭愧。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四 .结论
简爱的一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从盖茨里德府到罗沃德,从罗沃德到桑非尔德,又从桑非尔德到荒原庄,她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而抗争。在当时等级观念严重,男权至上的英国社会,作为一个女性,敢于离经叛道,向不公平的社会挑战,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简爱凭着自己的精神力量和对美好动人的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才有着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也显示出了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是个容易产生爱情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压力,特别是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就更大,工作、生活、精神等各方面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都足以让女人们对某些男人滋生那种暧昧的情愫,之后女性就很容易迷失,迷失在爱情里,迷失在婚姻中。受伤害的大部分都是女性,我们应该想想问题的关键所在。若是其中所涉及的女性都像简爱一样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我想,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这是个应该让简爱流行起来的年代,每个女性都应该静静坐下来,在灯下细细捧读《简爱》,去和简爱的灵魂对话,简爱是一个神话,她让我们相信,拥有了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爱、自立、自信的女人,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自己永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杨静远:《勃郎特姐妹的生平与创作》,《名作欣赏》1986年第2期
[2]张为:《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1期
[3]张京援:《当代女性文学批评》1992年版
[4] 简同,《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
[5] 陶德臻,《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梁坤,《外国文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 田兆耀,《西方文学鉴赏》。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
[8]杨正和,《外国文学名作欣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
第二篇:浅析《简爱》中简爱女性形象
浅析《简爱》中简爱女性形象
学号:080212009012 姓名:施航工业设计2009级
摘要——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本文主要从小说《简爱》的内容入手,浅析简爱这一女性的光辉形象,关键字—— 简爱女性执着反抗成长
一、小说《简爱》简介
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就是简的学生。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婚礼前夜,简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
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一只眼睛)。简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简爱》中简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其中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三次不屈服的抗争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1.第一次反抗
小说刚开始写到简小的时候父母双亡,自幼寄宿在舅母盖茨海德家中,里德先生去世后,舅母对她态度转变很大,对她咒骂甚至毒打,甚至将他关起来当牲口一样圈养,这些幼小的简都默默的记在心中,她不去反驳反抗不是因为她的懦弱,而是没有一个好的时机。直到,布罗克赫斯特先生的出现,将她带出了舅母家。临上车的时候,简在舅母家大门口将她这几年的怨恨全都说了出来,用最恶毒的话诅咒了虐待她的舅母和表弟。这是简第一次勇敢对自私,冷漠,恶毒的报复。
2.第二次反抗
从盖茨黑德“出逃”后,简来到了罗伍德。她本以为逃出了“地狱”,但是她所面临的又是另一个噩梦。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是个外表正派,却极度虚伪的人。从第一次见面,布罗克赫斯特对简就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简刚来时,他让简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当着所有孤儿的面批斗她,说她是个罪人,只有主才能拯救她,洗涤她的灵魂。而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简的内心是无比的愤怒的,她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喉咙紧缩”的状况,然而,海伦的出现和坦普尔的教诲及时了制止了这个有极强自尊心的女孩子的愤怒。就是这样两个对简来说极其重要的人并没有一直陪伴在简的生活,而正是由于他们的离席,成就了简又一次的抗争。海伦过早的逝去,这是简一生中直面的第一场死亡,但是与海伦的最后一场谈话让简明白死亡并不可怕,这给这位本就勇敢的女人生命中加入了更多的无畏。加上坦普尔的教诲,简再一次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和面对自己。
这一次的反抗相较于第一次而言更拥有一种自主意识。简在身边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时候,敏锐的意识到应当到更大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样一种主动的反抗正是女权主义极力提倡的。
3.第三次反抗
简遇到罗彻斯特后,面对他喜怒无常,蛮横无礼的性格脾气时,简总表现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因为简的这种性格罗彻斯特也慢慢的喜欢上了简,而简也对罗彻斯特开始产生好感,继而一片痴情。但是因为伯莎梅森的存在,想到自己根本比不上伯莎梅森,她无时的不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无时无刻的不与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做着斗争,因为这些想法她的内心做着挣扎,最终决定离开。
如果说,前两次的反抗是基于情感支配下的冲动,那么第三次的反抗是简建立在理性思维后的反映。这种理性依然依附于其本身对于自由而平等的爱的渴望之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性思维结果。
4.第四次反抗
面对圣•约翰的求婚,简从惠特克劳斯逃走了。这一次的逃走意味着简的两种反抗。一种是对宗教的反抗。圣约翰.里佛斯是一个野心勃勃,洋洋自得、个人英雄主义想法极强的基督徒。他企图简牺牲自己的情感需要去成就道义上的责任。简的反抗是对虚伪的宗教的反抗。另一种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反抗。简回到了桑菲尔德,回到了已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的这一举动是一个颠覆,颠覆的是传统的门当户对、颠覆的是以往的童话故事。最终,她在追求真爱和独立的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简在其抗争的一生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巨大飞跃,更成就了一个伟大了女权主义的诞生。简的反抗不仅是对一些人,一些事的反抗,而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些制度的反抗。
三、结语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虽然受尽磨难,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却让人们震撼。其中,简爱独特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有了这样的爱情信念,她在追求个人幸福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简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于她来说,爱情是纯洁高尚的,罗切斯特的财富与他们的爱情无关,她之所以衷情他深爱他,就是因为他能与她坦诚相见,能够读懂简爱身上不平凡的气质、才学、美德,简爱成了他生命中难求的知音。而罗切斯特用来对待简的那种正直又热诚的友好坦率也使简深深爱上了他。
这部小说中也描写了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有力的批判了但是社会时代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而追求独立的人格的简爱,同时也更注重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即使她的经历不艰辛但仍热爱生活,坚定自己爱的信念,等待平等纯粹真实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爱情,并最终经历磨难后与自己爱的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这部小说塑造的简爱的形象是高贵的,困窘的环境改变不了她的高贵,艰难的命运也改变不了她的高贵。简在不幸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追求自由平等,实现了人生价值,而对于当代的女性,更应有自己的信念,为自己创造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英)著,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简•爱》.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4版.[2]彭凌丽《浅谈一个女人抗争的一生对《简爱》女权主义的思考》
[3]董菊.《自卑——自强——自信——解析<简•爱>的人物性格》.《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3.[4]杨玲谭贤军.《<简•爱>中的宗教、社会等级和两性等级的分析》.《大众文艺》.[5] 刘伯香.“我就是我自己”——论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第三篇:《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比较
文学院学期论文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比较
摘 要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篇,两部作品各自的女主人公---简·爱和伊丽莎白·班纳特,对比中对立与相似的关系,有着很诱人的趣味。伊丽莎白和简爱她们都追求独立自主,地位平等,都向往有真情的婚姻,并且坚信女性与男性有着同样发达的智力与理性。
但是伊丽莎白和简爱又有自己不同的个性闪光点。在男女地位上伊丽莎白表现为要求受到男性尊重, 简爱则体现在大胆追求男女平等和女性的独立,在爱情方面, 伊丽莎白被动等待男性的求爱, 简爱则选择主动追求想要的爱情。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简爱》;
伊丽莎白; 简·爱
I
目 录
一、《傲慢与偏见》与《简爱》简介及女权主义
...........................................................................1
二、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的共同追求
...........................................................................2 三.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的性格以及她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作一比较
...........................................................................3
四、个性异彩产生的原因
...........................................................................5
注 释....................................................................8 参考文献..................................................................8
II
高尔基说过:“一般来讲,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用颜色、字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毫无疑问,这里的“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就是指人性中一切美好的品性。文学的存在必然要经过历史浪潮重重的淘洗,最后能稳固下来的,就一定是佳品,精品,尤其是一部小说,它是否能以一种力量的辉光,去唤起人们心底美好的情愫,也就是说,他塑造的人物是以人们希望或赞赏的生存方式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那这些人物就能久久地停在读者、世人的心中,并产生有效的影响,那他们就是永恒的,换言之,一部作品就能够传承于世。
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1847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经久的魅力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不断发散着耀目的光辉。而差不多同个世纪另一位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同样的惹人关注。在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里,不难发现簇拥着一批性格与命运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现象。两部作品各自的女主人公---简·爱和伊丽莎白·班纳特,对比个中对立相似关系,有着很诱人的趣味。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篇, 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者是生活在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女性作家。她们在作品里都反映了那个时期的英国女性的生存状况: 女性深受男权社会的压抑, 男女根本不平等, 女性经济上不能自立。英国的法律规定, 只要家中有兄弟或堂兄弟, 女子就没有继承权;就算继承了财产, 一旦结婚, 她的所有财产的支配权就都要转交给她的丈夫, 自己没有独立的财产处置权。经济条件决定了她们的思想意识上对男性的依附, 婚姻上处于受支配的弱势地位。金钱在婚姻中的作用是很强大的, 没有足够的嫁妆就不能“ 找到一个体面的丈夫”。那时的女子要自立就只能出去当家庭教师, 而这是当时认为很低贱的事, 所以财产不多而有教养的女子都把嫁一个有钱的丈夫当作一生的事业来经营。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的无奈和不满, 有不少女子随波逐流, 在窄缝里求生存,《傲慢与偏见》中的夏绿蒂就为了有个体面的婚姻生活而主动示爱并嫁给了愚蠢滑稽自作聪明的柯林斯。但也不乏女性的叛逆和抗争,《傲慢与偏见》与《简爱》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这种反抗意识。伊丽莎白和简爱都是作家钟情的主人公, 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都不是特别美貌, 但都受过教育, 具有知识女性的聪明睿智和独到的思想见识, 都不满于女性所处的卑微地位, 有过不同程度的抗争。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是班那特家的二小姐,她聪明独立,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力,伊丽莎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爱情婚姻观。伊丽莎白是一个具有反
叛精神的女性。伊丽莎白背弃了小姐应该含蓄的原则,在各种场合下都语言活泼,言谈充满机智和幽默感,还爱嘲笑和愚弄别人。她和达西的每次辩论都以胜而结束,并通过伊丽莎白的痛斥改掉了达西身上与生俱来的傲气和偏见,并让达西为她的睿智和独到的见解而折服,这种建立在真才实学基础上的敏锐地观察和判断力才是达西爱上她的真正原因。
所以伊丽莎白这一灰姑娘已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灰姑娘,她更具有时代意义,形象更加丰满,不再是父权之下的灰姑娘。她身上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她身体现了女性追求平等的向往,昭示了不同于当时时代的女性意识和人性内涵,奥斯丁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女性应该具备自我认识的能力,追求知识的理想。伊丽莎白敢于挑战当时的传统,对婚姻有着自己的爱情追求,并将其放在择偶的首要位置上,并且极其重视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认为婚姻双方当无门户之见,应该平等相见。同时伊丽莎白对于感情在婚姻的地位十分重视。
总之,伊丽莎白的两次拒婚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的嘲讽和挑战,也是当时妇女要求自己的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表达了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和平等地位的向往。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她自尊自主、叛逆反抗。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 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深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万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她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简爱对罗彻斯特情感非常的追求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对她对罗彻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她意志坚强,智慧过人。在盖茨海德府,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是个“外来人”,是个“异种人”,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残害她的天性,扼杀她的成长,但简爱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却因粗砺的生活而
锤炼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非凡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谓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伊丽莎白和简爱她们都追求独立自主,地位平等,都向往有真情的婚姻,并且坚信女性与男性有着同样发达的智力与理性。为此她们大胆反抗,表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伊丽莎白与简爱的形象具有了时代意义,折射出了当时女性运动的萌芽,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地位平等的呼声。
但是伊丽莎白和简爱又有自己不同的个性闪光点。伊丽莎白·班纳特不再是传统的“天使”和“魔鬼”的形象,她有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她不根据性别而是根据智慧来判断她周围的人。她认为女性不应该单纯为了金钱而结婚,而应该为爱和相互尊重和理解而结婚。而同时,她也无法摆脱父权制社会加在她身上的镣铐。她不得不在经济上依赖于男人,刚开始依赖于她的父亲,后来又依赖于未来的丈夫。简·爱是一位充满感情和激情的女性,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不合时宜的。她渴望得到自由和平等,同时她的反叛精神贯穿了整部小说。更为可贵的是,她不仅争取自己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她还关注所有女性的命运。
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她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有差异。
(一)在男女地位上伊丽莎白表现为要求受到男性尊重, 简爱则体现在大胆追求男女平等和女性的独立。《傲慢与偏见》表现了女性要求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作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家中的财产比不上贵族阶级, 因为没有兄弟, 父亲的财产眼看就要被远房的堂兄所继承。虽有美貌,却不足以打动别人的心。结识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并与他结婚是她人生的最好归宿, 为此她常常参加一些舞会以求结识有身份和地位的男子。当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时, 达西宁不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 认为她的相貌“仅仅过得去, 不过不漂亮到能够打动”他的地步而宁愿当一个旁观者, 这种傲慢极大地伤害了伊丽莎白的自尊心。在以后的交往中达西又表现了对她家庭成员的蔑视, 虽然她自己也并不认为她的家人值得尊重, 但这无疑火上浇油, 极大地触怒了伊丽莎白。所以伊丽莎白以各种方式取笑打击报复达西为乐。当达西慢慢被她吸引并最终向她求婚时, 满以为她一定会答应的, 却遭到了严辞拒绝。她肯定地说: 世界上最不可能嫁的就是你这种人———傲慢、自私、自负, 高高在上, 置别人的感情于不顾。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是非常冒险的, 因为她除了选择做老处女和当家庭教师外, 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而达西的家境和自身条件在当时很多姑娘心中是理想夫君的不二人选。但伊丽莎白为了维护她的尊严毫不犹豫放弃了这门婚姻。伊丽莎白拒婚这件事鲜明地反映了处于男权社会中 的弱女子要求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 尽管这样做也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简爱从小无父无母, 被舅父收养, 偏偏舅父早逝,舅母又凶残, 表兄歧视她, 女仆欺负她。在这个环境中, 她明白: 活着, 首先是要争取做人的权利, 至少要得到人们的平等相待。为了平等, 她敢于怒骂冷酷无情的舅母是“你坏, 你狠心”, 给了她表哥拳头的教训。在劳渥德, 当她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 她明白“应该狠狠地回击, 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 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在桑府, 她不能容忍罗彻斯特以救世主的态度对待自己, 说:“ 你以为我贫穷, 低下, 没有姿色,材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肠吗? 你想错了我现在不是根据尘世和习俗的标准跟你说话, 而是我的人格跟你的人格在说话, 就好像我们站在上帝面前, 我们是平等的!”为了独立平等, 她选择做一名薪水少得可怜且毫无地位的家庭教师, 后来又独自出去闯荡陌生的世界, 登广告来寻求新生活。
男权文化总是习惯于以男性为中心, 站在男性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审视女性, 而简爱却超越了这一传统, 她能够以“ 我”的标准来打量整个世界, 比如她认为梅森先生是一个“模样儿俊俏的男人”, 但他皮肤光滑的鹅蛋脸没有力量, 那鹰沟鼻和樱桃小嘴没有坚毅, 那低而平的额头没有思想, 这种评判体现了对男权的颠覆和批判, 也表明了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见解的人,她没有像大多数的女子那样盲目遵从男人的思想, 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与男性人格完全平等。
在书中简爱不是作为男权社会被拯救的弱者, 相反矮小娇弱的她却一次次帮助着不管是体力还是经济能力都远胜于她的男主人公。她扶起从马背上摔下来的罗彻斯特;叫醒被大火包围却还酣睡着的罗彻斯特;当她的爱人破产了, 眼睛瞎了, 手也断了时, 废墟中的简爱握住爱人的手说“我能帮助你吗? 先生, 我愿意拿我的生命为你效劳。”在某种程度上, 简爱精神强大到了超越男性的地步。
综上所述, 伊丽莎白表现为一种朦胧的无意识的反抗意识, 而简爱则体现出有意识地反抗压迫, 要求平等自由的女权思想。(二)在爱情方面, 伊丽莎白被动等待男性的求爱, 简爱则选择主动追求想要的爱情。伊丽莎白和简爱对待爱情的观点比较相似, 她们都拒绝没有爱情的婚姻, 拒绝只有金钱为基础的结合。她们都拒绝过牧师的求婚, 因为两个牧师都认为真正的爱情对于婚姻并不重要。虽然柯林斯先生可以成为伊丽莎白日后生活无忧无虑的保障, 但那种婚姻在她看来是不幸的。而简爱拒绝了圣约翰是因为她明白他爱的人不是自己, 这种没有心灵交流的结合是简爱所不能容忍的。尽管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两人有相似之处, 但在追求爱情的行动上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
伊丽莎白向往的婚姻固然以爱情为基础, 但她似乎缺乏追求真爱的勇气。她的婚
姻观仍然是父权思想下的恋爱婚配模式: 男追女等, 男才女貌。这种模式中的妇女扮演的是被征服的角色, 当然这不排除伊丽莎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比如她曾拒绝了“ 集傲慢与卑膝于一身, 自大与谦卑于一身的”柯林斯先生, 但在自己爱上了真正想要的爱人时, 她选择的是被动的等待。伊丽莎白在改变对达西的偏见, 真正了解他并被已经改变了自己的达西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时, 她在父亲面前承认自己爱上了达西, 但她没有大胆主动地表白自己的感情, 尽管她已被这爱情之火烧得痛苦不堪, 还是不动声色地等待他的下一次表白, 后来还是通过凯瑟林夫人的富有戏剧性的干预才捅破了窗户纸, 使得一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而简爱作为贫穷卑微的家庭女教师, 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犯两性关系中禁止妇女在爱情方面与男子平等的清规戒律, 与上流社会的贵族谈情说爱, 连罗切斯特也说“是你向我求婚的”。她这样做并非是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是基于她心灵合一的爱情观和她众生平等的世界观。后来当她意外获得了遗产, 而她的爱人却又穷有残的时候, 她还是回到他的身边, 全身心地充当她的另一半。因为她爱着罗切斯特, 这种爱是不会因为贫穷和疾病而改变的。这种爱与伊丽莎白追求的以经济基础作为首要条件的爱情是不一样的。
伊丽莎白和简爱的女性意识之所以有着这么大的不同, 与作家的所处环境和个性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奥斯丁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已(一)在两性关系上,经确立, 工业革命使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冲击着当时人们的头脑, 但封建主义根深蒂固, 世袭贵族和中产阶级并存;男人完全占住了社会的主流, 女人则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大卫、莫那翰在《简奥斯丁与妇女地位问题》中说英国妇女“再没有比十八世纪那么不受尊重了”, 她们被认为天性智力低劣, 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就是家庭, 她们的主要责任是“把每一小时和每一天都贡献给丈夫、双亲、兄弟姐妹⋯⋯ 在家庭各种关系的交往中照顾他们的安逸和舒适”。绝大多数的妇女对自己的依附地位全无自觉意识, 女权运动和女权意识都处于萌芽状态。
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牧师的家里, 生活比较宽裕。她深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激情对于她是完全陌生的, 她甚至拒绝与那些热闹的姐妹有泛泛之交, 敏锐的观察, 恰当的语言, 灵巧的动作, 这些都适宜她仔细的揣摩, 但暗中急剧猛烈的悸动, 血液的沸腾, 渺不可寻的生活目标和感觉到的死亡尽头———这些他置若罔闻。”(1850 年4 月12 日《书信》)作为一个没有融入社会的的女性作家, 男权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她的潜意识里, 以她的切身体会她认识到了男女的不平等并且在作品中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出来, 但她认为女性不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庸, 她们在智力和精
神上不亚于任何一个男性。文中达西对于美貌并不特别出众的伊丽莎白的钟情就是对她独立人格的认同。然而她并不强调女性一定要取得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 她不否定社会中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的区别。她重视女性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认为这远比争取男女地位平等重要。她笔下的理想女主人公聪慧、理智, 拥有和男性一样发达的智力, 但作家显然只是把她的才智和个性安排做她求得理想归宿的筹码而已, 不会让她去争取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伊丽莎白最终嫁入豪门, 诠释了奥斯丁标榜的女性自身意识完善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作家, 她的可贵之处是把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推上了前台, 把女性形象抬升为作品主角地位, 以女性的角度展开了故事叙述, 张扬了女性意识。
勃朗特与奥斯丁一样也是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但她幼年丧母, 家境较贫寒, 曾就读于一所为贫困儿童设立的寄宿学校, 在19 岁时当了这个学校的教师,后当过家庭教师。命运与奥斯丁及那时大多数的女子相差无几, 所幸的是晚出生近半个世纪的勃朗特所处的是英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宪章运动高涨的年代, 这次运动也正视了妇女的无权地位, 提出了争取妇女自由权利的口号, 女性的自主意识被极大地唤醒了。她们已经明白女性有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反对男性第一, 女性第二的观点, 认为男女平等, 女性有决定自己婚姻的自由。因其自身遭遇和切身体会,勃朗特受女权思想影响比较深刻, 简爱的形象可谓应时而生, 表达和彰显了女权思想。简爱的人格魅力正在于她的反抗性格, 她的那个有着决不向困难低头的傲气, 不顾一切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的志气, 大胆追求所爱的勇气。她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女性代表,实际上是妇女觉醒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勃朗特继奥斯丁后把英国的女性意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们的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通过比较、分析她们的个性异彩,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孩儿是水做的”,如果让我用水来形容伊丽莎白和简·爱,也许我会用咖啡和苏打水。伊丽莎白,一杯香浓有底蕴的咖啡,苦而不涩,甜而不腻;简·爱,碱性苏打水,入口时艰涩,回味时感慨良多。可以说,伊丽莎白是细腻的,是生活的,是现实主义的,是内外合一的形象。而简·爱,即使是今天看来都是幻想中的,是作者将绝大多数人包括作者本人无法实现的人生轨迹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是内心情感倾向外化的形象产物。
从现实性的角度看,不论是伊丽莎白还是简·爱,她们的生命历程折射着不同的爱情观和女性意识,我认为这样两种不同的观念和意识都很值得我们现当代人去深入的剖
析。通过对它们的剖析进而思考我们自己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注 释
①性格解析:从出身看女主人公性格的形成
伊丽莎白:从小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是南方富庶之地的乡绅之女。1.自尊自爱,敢于拒绝2.追求爱情,情意含蓄。
简·爱:1.她自尊自主、叛逆反抗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3.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4.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参 考 文 献
[1]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泽.南京: 泽林出版社, 2000.[2]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3] 郭征难.奥斯丁和她笔下的女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9).[4] 黄静.< 傲慢与偏见> 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兰州大学学报, 2002,(6).[5] 谭雪菲卢卡斯小姐和奥斯丁的女性意识[J].安康师专学报, 2004,(6).[6] 李迎新.从< 简爱> 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J].理论观察, 2000,(6).[7] 马丽君, 经典爱情模式中的女性形象———< 简爱> 与< 傲慢与偏见> 之比较[J].沧桑,2006,(9).2009年8月16日
第四篇:《简爱》中的疯女人—— 另类的复仇者形象
摘要:经典的具有女性独立反抗意识的文本《简·爱》,主人公简爱形象被认为是一个要求平等独立的新型女性。而作品中的疯女人这一角色常常被忽略视为简的陪衬物,甚至被视为“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而疯女人伯莎是一个进行复仇的大胆的抗争女子;同时伯莎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是简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她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关键词:简爱;疯女人伯莎;男权社会;复仇形象
在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当中,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可谓是真正在文字中确立妇女主体意识的一部发轫之作。简爱因其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要求人格独立和平等的美德等,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然而,作品中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女性——疯女人伯莎-梅森,她常被世人冷落忽略,被视为“简爱的陪衬,以自己的丑与恶衬托出简的善与美;疯女人只是一个道具,三角关系中的多余者,罗切斯特与简的爱情的一个障碍物”,更有甚者,认为“疯女人,可以说是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笔者认为这是对疯女人这一形象的误解。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批评方法也应运而生。批评家们从社会、文化、生理等各个方面对女性问题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从以往著名的女作家创作的经典作品人手,运用最新颖的批评话语重新解读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并从中挖掘出许多新意,由此形成了许多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结论。其代表人物桑德拉·吉而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在这部论著中他们仔细地考察了十九世纪妇女文学的文本,明确指出从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丁,到爱米莉·狄金森,弗吉尼亚·伍尔夫,尽管这些作家属于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然而她们的作品在主题和意象上都有某种同一性。通过对这种贯穿于女性文学传统之中同一主题和意象进行研究,她们清晰地发现“历代的女性文学中都反复出现‟锁闭和逃跑‟的意象,小说中往往有精神失常者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现出,这些疯癫人物充当了那些安分守己的自我的社会替身,这些作品中还反复出现被禁闭在冰冷的或滚烫的环境中痛苦煎熬的种种隐喻。” J两位作者从这些现象人手,对十九世纪以来的妇女文学传统进行考察,从中发现这样一种现实“这些女作家从身体到精神都受到层层局限,男权社会的局限。”因此,上述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同一隐喻和意象,例如„}疯女人”,只能解释为一种女性共有的希望挣脱社会和文学局限的冲动。
所以,作为简的对立面的伯莎.梅森—— 被罗切斯特禁闭在阁楼里面的疯女人,也正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中,穿越了男性权威话语的重重阻隔,犹如枯木逢春一般获得了文学的第二次生命。
一、疯女人伯莎·梅森是一个复仇者形象
通过罗切斯特向简爱谈论自己当年的婚姻时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伯莎“在西班牙城以美貌著称”,有众多的追求者,罗切斯特也极愿参与到男人们对伯莎追逐的队伍中,并且承认“我以为我爱她”。可见,在当时伯莎美貌又富有,又有魅力和才华,同时不乏仰慕者,这是罗切斯特决定娶伯莎的真正原因。伯莎曾经也是个远近闻名的美人,她的父亲以为为她找到了一个好归宿,而后来却被和自己生活了四年的丈夫禁闭在没有窗户冰冷的桑菲尔德庄园长达十年,整整十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啊!十年后,这个在西班牙以美貌著称的美人变成了“四肢发达、腰圆膀大、脸没有光泽”,显示“凶相”,在她的丈夫眼里成了“魔鬼”、“怪物”,对一个女人而言,没有比容貌殆尽、受丈夫无情诋毁侮辱更可悲了。
通读全篇很容易发现:伯莎并不是一个坏女人的形象,而是一个可怜的、抗争的女人形象。在作品中,作家重点描写了疯女人的四次暴力行为。第一次是深夜进入罗切斯特的房间放了一把火;第二次是刺伤了前来看望她的哥哥梅森;第三次是罗切斯特与简的婚礼受到阻碍,罗带着众人闯入疯女人的囚禁室,疯女人与罗切斯特搏斗,后被捆绑。第四次是放火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并使罗切斯特成了残废。仔细分析疯女人的四次行动,她的矛头所指的都是小说中的几个男人,而对小说中的任何一个女人都未直接伤害过。在简爱的婚礼前夕,她闯入简爱的房间,虽然撕坏了婚纱,但简爱本人却毫发未损。
她很明确自己要对抗的对象,从看护格雷斯的话中便可清楚“啊,先生,她看见你!”“你最好不要在这而待着。[4]可见,疯女人非常清楚她要报复的对象。而她伤害的两个男性对象,都是先对她造成巨大伤害的人。她是带着三万英镑嫁给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的。四年后,当后者侥幸变成富翁时,竞以性格不同、心灵平庸为理由,并以所谓遗传病为借口,将她囚禁在暗无天日的桑菲尔德顶楼,并雇人严加看管,整整十年。这期间,她所谓的丈夫罗先去国外包养情妇,后又在伯莎同一个屋檐下与漂亮的英格拉姆调情,继而又冒着重婚的罪名与年轻的简走上婚礼的圣坛。罗切斯特用这个“牢笼”封锁着伯莎的一切消息,妄图否认这里有一个生命的存在,就连在这里当了多年的管家菲尔费克斯太太,都不知道家里有这样一个女人。罗甚至不顾伯莎“有时候会连着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清醒的时候”,仍把她囚禁在所谓“舒适而安全的环境中”,而实际上“低矮”“没有窗子的房间”“围栏拦着”。_5 J伯莎已经完全丧失了人性自由。试问,在这种虐待下,她能不疯吗?可以说,伯莎如果能得到丈夫的爱和体贴是不至于疯的,即使疯也不会这么严重。到这里可以发现,是罗切斯特毁了她的一切,她怎能不奋起报复那个薄情寡义的男人。
她的哥哥梅森来看她,面对一屋子的绅士淑女的晚宴,却对自己姐姐不在场不足为奇,并且“看来和其他人一样愉快”。我认为他是知道真相的.因为罗切斯特对他的到来感到惧怕“他们的神情不像是听到什么奇怪的事情那样,显得严肃而神秘么?”。罗切斯特故意将他安排在远离伯莎居住处的一楼,他终于忍受不住亲情的责备,跑到三楼去看望自己的姐姐。伯莎,一个生命力很强的女人,被活活关进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棺木”中,就在这时,他的家人梅森出现了,却并不为她申诉反抗,而“像狗一样依恋”他的姐夫。她怎能不愤怒?“她吸血,她说要把我心里的血吸干”伯莎在用她的形式呐喊:你还有良心的话,就快来救我吧!你心里还有血吗?我是你的亲人啊!为何这么胆怯懦弱,为何要服从你所谓的姐夫?控诉他吧!为我十年来丧失的自由和人格报仇吧!在作品中,我们听不到伯莎的语言,她只是被言说、被塑造、被控诉。罗切斯特说她是“魔鬼,妖怪”“智力低得像侏儒”“放纵、淫荡”,伯莎被说成一个由外貌到品行都极其恶劣的女人。而她在整部作品中没有任何一句申诉,有的只是笑声,嘟哝声。总之,疯女人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品中用了大段罗切斯特为自己行为辩解的语言。他将与伯莎的结合归罪于伯莎的引诱,她家人的鼓动,而对自己却如此宽恕,“我年轻、无知、冲动”,“我以为我爱她”;他将伯莎关在暗无天日的顶楼成为与世隔绝的秘密,这一耸人听闻的事,被他说成“正当而仁慈的事”;抛弃自己得病的妻子,自己去国外寻找“又美丽又聪明的女子” 嘴果是包养了多个情妇,却要强调“与我妻子的淫荡不同”。他所有的行为都有正当理由,而我们可怜的伯莎呢?她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读者不禁为她的处境感到同情,对她的报复加以理解。
二、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复仇与简爱心理的关联
《简爱》既是一部追求自由平等爱情的“天使”般的小说,也是一部反映从精神分裂到健全人性的心理路程的小说。因为通篇充满了愤怒的火焰,愤怒成了小说文本的一大主旋律。这种愤怒体现在简爱身上是一种升华,而体现在疯女人伯莎身上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从简爱的愤怒看她与疯女人的关系,一目了然:疯女人伯莎是秘密藏在简爱体内的怒火的化身,即是简爱的另一个自我,代表了她心中潜意识的反抗愿望。
简爱在庄园的整个时期,伯莎作为她的黑影而存在。伯莎每次“显形”,都是简爱感到愤怒或必须压抑愤怒的时候。当简爱独立站在屋顶对天发问,发泄对女人的命运和对男性为女人规定的角度的愤怒不平时,她背后便传来了伯莎的狂笑。罗切斯特与简爱订婚后,为她买首饰、赠头纱,不由自主地摆出“主子”的姿态,按男权世界的审美来规范简爱,引起简爱内心的惶惑不安,疯女人便在这时闯人简爱的卧室,撕掉婚纱;简爱巴不得推迟婚礼,伯莎便让她达到了目的;简爱在婚前梦到桑菲尔德庄园被毁,一年后,伯莎便放火烧掉了象征罗切斯特权力的桑菲尔德庄园。简爱深藏着毁灭庄园的欲望—— 庄园是罗切斯特所主宰,她被奴役的象征⋯⋯简爱对罗切斯特的敌意通过曲折形式表现在自己的预言中。由于伯莎所做的一切,正是简爱在无意识中想做的事,所以伯莎好像在“执行简爱的意志”,是“简爱的代理人”,代替她泄出怒火。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几乎每次伯莎出现在简爱的“视野”中,都是简爱处于冥想之中或睡眠的朦胧状态。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层次可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受到压抑,只有在睡眠或朦胧状态时刻,自我的警卫放松了警惕,本我才能释放出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们身上无论如何都会有现实的印记,简爱也不例外,她潜意识里对男权社会的仇恨与报复本能地潜藏隐匿起来,而伯莎正好作为她另一真实灵魂的自我侧面而展示出来。勃朗特把“怒”从简爱的身上分离出来,化为另一个血肉之躯的伯莎,并和他它形成一定的距离,从而控制它,使其与简爱结合起来,达到一定的统一。
有人可能认为:“这个寓意读法——把失去理智控制的疯女人认同于明理懂事、凡事有主见的简爱,不大容易为一般读者接受。”其实从简爱的经历中可以发现她气质中的确隐藏着一个“伯莎”。在小说的最初几章里就表现了简爱性格中反抗的一面,并为她营造了一个孤独痛苦、倍受压抑的环境。简爱身为孤儿,寄人篱下,不仅得不到任何亲情的温暖,还要忍受舅妈的白眼和表兄的打骂。在简爱十岁那年冬天,当她再一次被表兄里德欺负,心中反抗的情绪终于火山般爆发“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她哭喊叫骂,和里德疯狂对打,其结果是被囚禁在红房子里。这里的遭遇和伯莎被囚禁在桑菲尔德庄园顶楼相似。在描写简爱幼年时期唯一一次的反抗时,作家着重表现了简爱长时间被压抑和她反抗时情绪的疯狂,这和那个被关在顶楼的疯女人确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简爱在洛伍德学校时,作品中天使化身海伦,她主张“以德抱怨”,而简爱相反,她无法忍受被污蔑为“撒谎者”,愤怒地反抗,后得到平反。“我受不了孤独和别人的憎恨。你瞧,为了得到你或者谭波尔小姐,或者任何其他我真心喜欢的人的爱,我会心甘情愿地让我的胳膊折断,或让牛用它的角来挑我,或者站在趵蹶子的马后面,让它用蹄子踢我的胸⋯ ⋯ ”E9 可见,简爱是受不了孤独被囚禁的生活,以及不被人了解、受人污蔑的,她情愿用生命去换回自由和尊重。这点,疯女人最后放火烧掉庄园,自己则奋力跳楼多相象啊!成年后的简爱内心的气质与所受教育相冲突,尽管受到压制,不能像从前那样表现真性情了,但那个简爱总要以某仲隐私的途径呈现自我,宣泄激情,途径之~就是绘画。简受的画泄露了她那个隐私的自我:“⋯⋯一个女人的上半身高耸入云,⋯⋯灰暗的前额上缀着一颗星星,下面的脸仿佛在茫茫的雾气中隐约可见,黑黝黝的眸子里闪现出狂野的光彩,头发像阴影似的飘垂着,就像被风暴或闪电撕下的一片没有光泽的云朵。”
画中女人“黑黝黝的眸子”里“狂野的色彩”是成年的简爱眼中所不会有的,取而代之的是“敏锐”“明亮的眼睛”,然而那“狂野的光彩”似曾相识,对了,就是伯莎!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另一个被压抑的伯莎。由以上分析看出简爱的气质确实和伯莎有契合之处。那么,将伯莎·梅森说成是简爱的另一个自我也就有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认为疯女人是简爱内心另一个被压抑的自我的观点不无道理。
三、夏洛蒂·勃朗特采取这种写作策略的缘由 也许读者不禁要疑问: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写作策略呢?在当时那个时代,女性作家在男性中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文学领域里,无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遭受排挤和压抑的痛苦;同时也发出了女性作家争取创作自由,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的呼声。女性作家由于经常被同时代的人视为狂人或妖怪,她们的写作不得不采用迂回的隐秘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例如,在夏洛蒂发表《简爱》时不得不用柯勒·贝尔这个性别不明的笔名。她们充满矛盾的文本泄露了她们创作过程中内在疯狂的一面。在父权制文化的传统压制下,女作家自觉采取了这种比较隐蔽的自我表现策略。这部小说的副标题是“一部自传”,我们从夏洛蒂的生平考察可以得出作者与简爱有很多相同之处,矮小,不漂亮,独立,接受过较好教育,办过学校,被牧师求过婚,爱上了有妇之夫等。可以说简爱就是作者本人及她幻想中的女性的新形象。而疯女人形象,则可以这样理解,一些女作家在创造疯女人这样的对立面的时候,并未意识到疯女人对她来说代表着什么,或者说,疯女人只是她内心深处反抗冲动的无意识流露,这种反叛冲动也许是作者及其笔下的女主人公力图要表现的东西。
纵观19世纪女性作家作品,夏洛蒂在《简爱》中塑造出了伯莎、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塑造出了凯瑟琳,这些女性作家不仅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处于精神分裂状态而沦为疯子的女性形象,她们处于疯狂情境下的写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拯救自身免于精神崩溃的唯一途径,她们本身就是学会了写作的现代“伯莎们”。因此,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渴望投射在简爱身上,简爱将自己内心的渴望投射在伯莎身上,这种写作策略其实是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矛盾、困惑与无奈,表达了女性灵魂深处所蕴藏的疯狂与叛逆,而这正意味着女性开始突围,走上寻找自我形象、确立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
第五篇:简爱形象再探
简爱形象再探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了一个敢于为正义、平等、人格尊严独立而与生活困境、社会歧视及男权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的主人公,她的性格特征征服了无数读者,她一直被视为不甘屈辱、勇于抗争的精神典范和励志的典范,是真、善、美的象征。这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简爱》这部作品最常见的评价。但细读作品,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个缺乏自信,时时感到自卑,有着报复心理,虽然追求爱情却又有着陈旧而保守的传统婚姻观的不一样的简爱。关键词:简爱、人生经历、报复心理、自卑、保守
简爱的人生经历
缺乏自信、时时感到自卑以及有着报复心理,简爱这种性格的养成与她童年在舅妈家以及后来在劳渥德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在一个充满了暴力而又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在开篇简爱有这样的自白“只要想到要在冷飕飕的黄昏时分回家,手指与脚趾都会被冻僵,我便会觉得非常可怕。并且还要挨保姆白茜的一同责骂,这些都让我非常伤心。除此之外,我觉得自己体质比不上里德家的约翰、伊丽莎和乔治依娜这三个孩子,这又会令我在心里感觉到低人一等。”1在舅妈家,简爱的处境一直都是“低人一等”的。她在那个家里一直都是被孤立的。舅妈并不允许她同他们一家人团聚在一处,表姐们蔑视她。那位表哥则时常欺负、虐待她,以至于“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对他感到害怕,他一走近,我骨头上面的每一块肌肉都会被吓得收缩起来”。不管是受了恐吓还是折磨,她都没有办法进行申诉,没有人会愿意站在她那一边。她从小就时常被提醒被暗示自己只是一个靠人养活的人,就连佣人也会觉得她连仆人都不如。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让简爱的性格更加孤僻和极端。虽然她惯于表示服从,但她骨子里却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她小小年纪就知道竭力捍卫自己的尊严,不容许它受到半点亵渎和践踏。当她的恐惧超过极点时,她也会奋起反抗,她的反抗是尤为激烈的,“就像奋起反抗的奴隶,在绝望中打定 1[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3页 了主意,要将反抗进行到底”2。她咒骂表哥是凶手,是鞭笞奴隶的坏蛋,是暴君。很难想象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而会有这样极端的反映。而这些都是她在那个家里长期压抑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结果。在被关在红屋子里后,她的思绪开始翻腾,她不停的质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受苦,总是要挨打挨骂。她发出了 “不公平!这不公平!”的呼喊,并开始下决心要将这种难以忍受的压迫摆脱掉,甚至产生了要逃离,逃离不成就不吃不喝让自己饥渴而死的想法。但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在胡子乱想会有鬼魂出现之后她被吓坏了,但她的舅妈和仆人门并不理会她的恐惧,直到她晕倒在地。虽然事后简爱说道这件事并没有让她患上可怕的、严重的疾病,但还是让她的精神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当然这也让她的报复心理更加的强烈。她并没有咒骂她的舅妈,只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说道,“里德太太,你让我体会到了精神遭受折磨和摧残的痛苦。但我其实应该原谅你,因为我相信你并不明白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你在不断撕扯我的心弦的时候,也许还骄傲的以为是在纠正我的坏习惯呢”。听起来是漫不经心,但不难发现,这漫不经心的话里所夹带的那种报复心理:她希望自己的舅妈有天能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并因此受到良心的谴责。之后她对她舅妈说的自己的舅舅和父母会在天上看着,其实也是一样的心理。
后来在医生的帮助下,简爱被送到劳渥德学校。起初她也想做个人人都喜欢的好孩子,想要结交很多新朋友,想要得到大家尊敬和爱。她的同学对她非常好,老师也曾热情的夸奖她。但布罗克赫斯特的到来使得这一切都被改变了,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她是一个爱撒谎的孩子,想要抢夺他人的利益,并告诫大家不要和她做伙伴。这让她感到了自己被狠狠的打倒在地上,自尊和脸面再次遭到了无情的践踏。但是,幸运的是,简爱遇到了伙伴海伦和老师谭普尔小姐。正是她们让简爱感受到友爱、平等、勇敢、信任和鼓励;并帮助她洗清了“罪名”她们让简爱从不幸的遭遇和种种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拥有了明智的思考和宽恕的美德,更让简爱学会了如何自尊、热烈、深情、无私地去爱。但好景不长,海伦因为肺病去世了,这对简爱是个不小的打击,她悲伤,难过,寂寞,无助⋯⋯于是她变得越来越坚强和叛逆。痛苦的童年结束之后,简爱就在洛伍德学校当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对她来说谭普尔老师一直扮演着母亲和保护人的角色,她的大部分知识 2[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7页 都源于谭普尔老师指导。但后来谭普尔的离开,使她的生活彻底变了样,她稳定的情绪还有把劳渥德当成自己的家的情感都随着谭普尔老师的离开而变得不复存在。简爱在劳渥德的八年里,几乎断绝了和外面所有的联系,在这几年中她按照一成不变的规章制度和作息习惯生活了八年。谭普尔的离开让她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这种生活的厌倦。她盼望获得自由。于是,简爱在洛伍德当了两年的教师之后,决心摆脱受了八年的压抑的地方。她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洛伍德学校。她通过刊登广告,成为了桑菲尔德府的一名家庭教师。实现了自己在一个崭新的环境里挑战新的工作,开始新的生活的愿望。
十岁前在舅妈家以及后来在劳渥德的人生经历与简爱性格的养成是分不开的。因为从小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又无处申诉,使她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报复的心理。每一次反抗都会让她觉得有复仇的快感。那些不公平的待遇也使她从小就她孤独倔强,极其敏感。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舅妈家里,还是在寄宿学校,她的尊严一点儿也没有得到肯定。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她一直极力反抗来保护自己的人格。而她那些所谓的争取独立、平等、自由的行为,恰恰正是为了掩饰心底深藏的自卑。实质上她从小便是是一个内心极度缺乏自信,时时自卑的人。
简爱的报复心理
首先,简爱的报复心理即作者的报复心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其塑造的角色简爱身上投射了自己在感情方面、生活方面受到打击而产生的报复心理。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一部具有自叙传色彩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生于1816年,5岁丧母,8岁时上教士子弟学校并吃尽苦头,9岁时失去两位姐姐。1839年,夏洛蒂勃朗特当家庭教师时,又受到主妇的虐待。1842年,作者与妹妹爱米莉赴比利时布鲁塞尔求学。求学期间,她爱上了比利时皇家学院的教授康斯坦丁·埃热,但康斯坦丁·埃热已有合法妻子。1845年,全家曾寄与厚望的弟弟勃兰威尔因当家庭教师期间爱上雇主之妻而蒙羞受辱。虽然夏洛蒂·勃朗特否认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就是她本人,但在其塑造的角简爱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她自己的影子,从小被虐待,吃尽苦头,感情上遭受挫折。而书中的各个人物都能再现实中找到原型。再看《简爱》中各个人物的结局,更能说明作者的报复心理。简爱在盖茨海德府中时,受到其舅妈及其表兄约翰的虐待。最后她的表兄约翰在伦敦沦为一个十恶不赦、生活放荡的恶棍,债台高筑,终于在挥霍了大笔家产后死去。而她的舅妈里德太太也因此身染重疾,不治而亡。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那个阻止他们在一起的最大障碍,则从年轻时的美丽、富有,发展到纵欲、酗酒。后因疯狂而被囚禁期间又企图放火杀人,曾咬伤前来探视她的弟弟梅森,最终从由她纵火而燃烧的桑菲尔德庄园顶部跳楼自杀。这些都说明,当夏洛蒂·勃朗特无法宣泄其心中的怨恨时,也就将自己内心真实感受与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融于其文学作品中,使其报复心理得到满足。而身材矮小、穿着寒酸的简爱,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得到了“王子”的爱情,在上流社会的领域中战胜了那些有名的太太小姐,这是作者对于上流社会的一种报复,同时也说明,“在书中,夏洛蒂·勃朗特发挥其丰富的主观想象力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在书中得到补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让位于书中作者想象中新的爱的秩序与结局。”3
作为书中的主人公,简爱自身也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不论是在生活还是感情方面。简爱在舅妈家的时候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而又无处申诉。她虽然习惯于表示服从,但她的情感爆发也是非常激烈的。她会像一个奋起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打定了主意,将反抗进行到底。她没有力量来跟他们进行对抗,只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恨意。她咒骂表哥是个暴君,是凶手,是鞭笞奴隶的坏蛋。她跟她的舅妈说自己的舅舅和父母会在天上看着她。就在要被送去劳渥德之前,她还对她的舅妈进行了一番咒骂和控诉。“我很幸运你不再是我的亲戚了。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再叫你舅妈了。从今以后我也不想再见到你。要是以后有人问我喜不喜欢你,或是问起我在你这儿的日子你是怎么对待我的,我就告诉他,我只要一想到你,就觉得非常恶心,你简直就是个魔鬼”4。在看到她的舅妈被吓得针线活都吓得掉在了地上,面孔扭曲的像是马上就要哭出来一样,她的心中充满了从未有过的愉快和胜利感。最后舅妈落荒而逃,她独自站在餐厅,就像个战场上的胜利者。这其实是一种报复之后的快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复仇是种多么幸福的滋味!它好似品尝一杯芬芳的美酒,温和而又香醇。但是在尽兴之后却又不免觉得有点刺激又心酸,让人感觉好像中了毒一样”5,而在感情上,也是如此。简爱曾对罗切斯特说过这样的话,“要是上帝赐予我一 34 《简爱中的报复心理》刘新建、张洪钧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年10 卷 第1 期 第45页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9页 5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30页 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6她在追求一种平等,这种平等之中也包含了要让别人尝一尝自己受过的苦,这与她对待舅妈和表哥那种“恶人要有恶果”的态度实质上是一样的。
总是简爱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的人,不论是在生活还是感情方面。
简爱的自卑
简爱一直被视为一个为正义、平等、人格尊严独立勇于抗争的精神典范。她竭力捍卫自己的尊严,不容受到半点亵渎和践踏。实质上她这种超乎常人的自尊恰恰来自于她内心深处无法回避的肤浅的自卑。小说从头至尾都没有使她摆脱这一心理障碍,她的许多努力与其说是为了求得自由,不如说是为了摆脱自卑。出生于贫穷的牧师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没有出众的外表,这些都是简爱自卑的根源。她在舅妈家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小小年纪就知道用极为激烈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而后来被送到劳渥德之后,她尽力想做个人人都喜欢的好孩子,想要结交很多新朋友,想要得到大家尊敬和爱。她不断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并最终取得了第一名。她懂法文、懂绘画、懂音乐、懂写作。她所做的这些上也都是为了摆脱自卑感。简爱的自卑还表现在她对于自己外貌的不自信。她的外貌并不出众。无论是她在舅母家里面对着的两个姐姐,还是后来在桑菲尔德遇见的情敌英格拉姆小姐,这种骨子深处的自卑都一直存在。当多年未见的白茜来看望她时,她只觉得白茜见到自己一定非常失望。并一直强调,白茜并没有对自己的外貌表示赞许。而后来遇到罗切斯特时,她的自卑表现的更为明显,她一直觉得“矮小、苍白、五官长得那么不端正的自己配不上魁伟英俊、有钱有地位的主人公罗切斯特。认为即使在他面前呆上几个小时,他也不会看她一眼。而只有英格拉姆那样漂亮、高贵、多才多艺的小姐才会让他迷恋。在答应了罗切斯特的求婚之后,她的自卑感仍然时时跑出了捣乱,她觉得自己无论是身材外貌还是身份地位都与罗切斯特先生不匹配,对彼此的爱情一直有种不真实、不信任的心绪,一直觉得自己仿佛是在做梦。同时她也在恐惧,害怕自己会像英格拉姆小姐那样被抛弃。在面对费尔费克斯太太的怀疑时,她的回答是“为什么,难道我是怪物吗?难道我就不可能得到罗切斯 6[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09页 特先生真诚的爱吗?”7听上去是对费尔费克斯太太的反驳,但这其中实际上也透露出了她对这份感情的怀疑与不信任。这种不真实感在结婚当天她得知罗切斯特夫人存在的时候最终决堤。她的离开与其说是为了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不如说是因为对自己的婚姻的怀疑和不认同而选择的逃避。而通过作者对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关系的设定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简爱的自卑。罗切斯特虽然魁伟英俊、有钱有地位,但他在简爱的面前往往都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初次见面时罗切斯特先生从马上摔了下来,不得不扶着简的肩膀才又回到马背上;后来他床上的帷帘被“疯女人”点着时,是简及时扑灭了火,救了他一命;梅森来到他家时,罗切斯特先生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全身发抖,并向简说:“简,以前你曾经让我靠着你的肩膀,现在再让我靠着。”8;最后,罗切斯特因为一场大火变得又瞎又残,而简爱则继承了叔父的遗产,变得十分富有。而且愿意和他在一起,并表示只要她还活着就不会让他感受孤独之苦。这时的简爱扮演着情人加慈母的角色,显得又多情又崇高。作者一直试图在他们之间营造一种平等关系。夏洛蒂给予了简爱一笔遗产,为了使她进一步摆脱自卑。但外貌却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只好削弱对方,通过将罗切斯特描写成一个弱者,以此来弥补他们之间的差距。但这也更加突显出了简爱的自卑。那种因为金钱和地位上的不平等而产生的自卑。
简爱的保守
在作品中,夏洛蒂让简爱说了这么一段用来追求平等的宣言:“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够容忍人家将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将我渴望的一点水自杯中泼掉吗?你以为我地位卑微、境遇贫寒、个子矮小、容貌平常,便没有灵魂和感情吗?你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同样高尚,感情也和你一样丰富。如果上帝赋予我一点美貌与财富,我就能让你在离开我时同样觉得难舍难分。现在我并不是通过世俗以及惯例的方式在和你讲话,甚至都不是通过凡胎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交谈,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而拜倒在上帝面前的灵魂那样平等。因为本来我们便是平等 78[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19页 [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166页 的!”9在简爱的心中她仍是站在男人的立场上来衡量女人的价值的,她也认为,金钱、美貌是女人取悦男人的资本。另外,简爱一直在强调平等,但是事实上她的表现却不是如此。她对于他们的爱情仍然会有种不真实、不信任的心绪。甚至担心自己会被抛弃。在她的潜意识里,她和罗切斯特仍旧是不平等的。当她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癫的妻子——伯莎,她不顾罗切斯特的恳求,独自离开了桑菲尔德。人们一直高度评价简爱的离开,认为她在爱情和尊严之间选择了尊严,即只能作为一个光明正大的合法妻子,决不做一个偷偷摸摸的情妇。认为这是她品德高尚的体现。但联系简爱继承了遗产后再次回来的事实,伯莎的出现只不过是给了她一个逃避的借口。因为在简爱的心中只有经济上的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可以给她获得“平等”的必要资格,只有通过这样的平等,简爱才能找到信心来克服她多年来一直为之受折磨的自卑心理。因此,当表哥圣•约翰告诉她:她已经获得了为数不少的一笔遗产时,她立刻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这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恩惠,并且能够因此而成为在经济上独立的确实是一件光彩的事——是啊,我都可以感觉到这点了——这个想法在我的心中膨胀了起来”10在这一方面来说,简爱仍是一个保守的人,虽然她一直在强调平等。再看她对待婚姻的态度,又何尝不是对于传统婚姻的屈服和纵容。罗切斯特的婚姻并不幸福。在那段婚姻中他可以说是一个受害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同这个在楼上的女人一起生活了四年。四年不到她就把我折磨得够呛了。是她把我拖进种种可怕的令人堕落的痛苦之中,这是任何一个娶这种既酗酒又荒淫的妻子的男人都躲不过的”11伯莎使罗切斯特变得麻木和毁灭,甚至还曾经想到过自杀。正是简爱的爱使他重获有生气的新生活。罗切斯特认为简爱了解到了真相之后就会理解他,站在他那边,不会离开他。但是,简爱知道了真相后,还是选择了离开。而离开本身就是对罗切斯特原先的婚姻即传统婚姻的一种认同。对简爱来说,这个疯女人拥有作为妻子的合法地位。在她面前,简爱只能退缩,没有机会为爱的权利而奋斗。她不能面对所谓的只是名义上存在的“合法”婚姻,她失去了勇敢的反叛意识,放弃了对爱人的承诺,将罗切斯特又推到了痛苦的深渊。在这场爱情和理智的搏斗中,简爱一直保持着她的自尊以确保不被推翻和摧毁。9[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08页 [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326页 11[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59页 10但这种自尊显然拒绝了罗切斯特。这里,简爱的所谓的“充满个性”是以爱人的破碎的心和再次进入痛苦的深渊为代价的。在关键时刻,她扮演了一个逃兵的角色并放弃了她的宣言。她变成了一个守法的从不大胆越界的公民,成为了传统婚姻观的维护者,却把自己的爱人又推回到原先那个痛苦绝望的深渊。我们不得不说简爱在这里有些狭隘,自私和无情。她明明坚信:婚姻是要以爱情为基础的,但面对罗切斯特那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她仍然选择了认同。可以说,简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保守的。
参考文献 [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贾文浩、贾文渊译,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日] 岩崎允胤:《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刘奔译,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3年
[奥]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顾天天译,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 《简爱中的报复心理》刘新建、张洪钧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年10 卷 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