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娜形象论文综述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论文综述
文学艺术学院09汉文3班延阿妮2009040992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总之,对于安娜,国内外学术界给她的评价都是毁誉参半。下面我将从欣赏的角度和批判的角度对安娜形象的研究进行一下总结。
一、欣赏的角度
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独立意识有所觉醒敢于追求自我爱情的贵族女性,她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
朱丽华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浅说》中称“安娜是安娜正直、勇敢、顽强, 她宁死不做丈夫的奴隶, 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 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 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当她与渥伦斯基邂逅后, 她
那沉睡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被唤醒。对渥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生活的强烈渴望, 她勇敢地向丈夫和旧生活决裂”“ 安娜是一位诚实、勇敢、正直的女性, 有着崇高的人格尊严。”
在文章《如果爱只是单行——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中,作者认为:“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
在《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文中,作者说:“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通过文中对安娜的描写,我们也可以肯定这一点。作者极力表现安娜美丽的外貌、美丽的感情和美丽的精神世界,以致他娓娓写道:“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
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这一连六个“迷人”,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众的美丽风采。
在《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中,作者认为安娜的形象意义在于: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李晓丹《永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在安娜追求的爱情却并非逢场作戏, 而是“灵与肉”相结合的爱情。所以, 这份爱无疑成为了对当时社会的最大嘲讽。因为安娜这种纯真至美的追求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恋爱规则。其他人的偷情在安娜的真爱面前显得越发虚荣与轻浮, 她的行为使上流社会的体面夫人们相形见绌。”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塑造艺术》中张文波同样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笔下俄国上流社会的一位非常优秀而又极其复杂的女性形象。小说中安娜不仅美貌惊人,娴雅大方,而且心地纯洁、真挚、聪慧、富有洞察力和同情心。她对真正生活的热情向往,对自由爱情的执著追求,表现了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精神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人物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杨正先在《安娜与潘金莲比较研究》中指出,“安娜作为俄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在建立,旧的农奴制度正在解体时代的一个上流社会的贵族阶级的判逆者,她未能完全摆脱贵族教育给她造成的偏见以及宗教对她的影响,她既敢于大胆的追求爱情幸福,但在追求中又经常伴随着犯罪感。她是贵族中的先进妇女,天资聪慧,加之良好的教育,因此,她的追求是高层次的,是精神上的。
二、批判的角度
大多数人对安娜的第一印象,都认为她是一个荡妇。安娜对渥伦斯基的感情主要是情欲而不是爱,或者说是情欲的成分远远大于爱情的成分。安娜的自杀不是殉情,是报复,她是怀着对渥伦斯基的怨恨和报复的心情去自杀的。
在《安娜·卡列尼娜四大错误》中作者认为安娜是一个贪婪的人,作者认为:安娜对渥伦斯基的情感需求,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在获得了充分的物质享受之后的精神刺激,这与许多人因为无聊或好奇而吸毒有些相似。作者说:“如果安娜为了追求她心目中的爱情,为了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可以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包括从丈夫那里获得的财富、社会地位、以及儿子等,那么,也还不失为一位可爱的追求爱情的痴情女。遗憾的是,安娜却要得更多:儿子、婚姻、财富、情人等,一个都不能少,因此她只能是一位贪婪的、可怜又可恨的世俗女人。”
在对待爱情上,安娜首先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在《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中,作者指出:“像男权社会里的许多女性一样,安娜在爱情中寻找自我,又在爱情中迷失自我。她摆脱了没有爱的依附,又开始了有爱的依附。前后二者在作为男人的附庸这一点上完全相同。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爱情之外的自我需求,女人的爱情越强烈,变越容易驱使她便成附属品;而为了维持这种依附状态——她还以为是为了维护爱,她又不得不继续压抑自己的个性,越发丧失了自我。”其次,安娜又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她把爱情当作生命的唯一目的、当作生活的全部,并且不能容忍渥伦斯基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事业追求。她要求渥伦斯基完完全全的献身于他,一刻也离不开她,她对爱的强度永远也不满足,恨不能使他的爱永远升温。”
有人还认为安娜是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文的作者就指出,最后害死安娜自己的其实是她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美的,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她是真诚单纯的,爱便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安她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参考文献:
朱丽华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浅说》 发表于《文学教育》2008年第3期
李晓丹 《永远的安娜卡列尼娜》 发表于《世界文化WORLD CULTURE》2006年 第6期 张文波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塑造艺术》 发表于《山东文学》2009年第5期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发表于《文学天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四大错误》
《如果爱只是单行——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第二篇:安娜形象分析论文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
目 录
写作提纲„„„„„„„„„„„„„„„„„„„„„„„„„„„(1)内容摘要„„„„„„„„„„„„„„„„„„„„„„„„„„„(2)关键词„„„„„„„„„„„„„„„„„„„„„„„„„„„(2)
一、绪论„„„„„„„„„„„„„„„„„„„„„„„„„„„(2)
二、本论„„„„„„„„„ „„„„„„„„„„„„„„„„„(2)
(一)《安娜·卡列尼娜》简介„„„„„„„„„„„„„„„„„„„(2)
(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3)
(三)《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的深层挖掘„„„„„„„„„„„„(5)
三、结论„„„„„„„„„„„„„„„„„„„„„„„„„„(6)参考文献„„„„„„„„„„„„„„„„„„„„„„„„„„(6)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
写作提纲
一、绪论
本文通过对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主要女性形象的分析,阐述了托尔斯泰有关妇女、家庭问题的思想。作家的这些思想反映了其世界观中的落后一面,同时又是特定时代、特定个人的产物,是典型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体现。
二、本论
(一)《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1、《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
1、安娜形象的塑造及创作来源
2、安娜形象塑造相关的人物及关系
(三)安娜形象的深层挖掘
1、安娜内心的渴望
2、安娜死亡的悲剧
3、安娜所体现出的作家主观情感
四、结论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塑造
沈勇彬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主要女性形象的分析,阐述了托尔斯泰有关妇女、家庭问题的思想。作家的这些思想反映了其世界观中的落后一面,同时又是特定时代、特定个人的产物,是典型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体现。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形象;妇女家庭;作家思想
一、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一)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19世纪60年代处在俄国历史上大分化大裂变的新旧交替时期,1861年实行农奴制度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资本主义从此获得了空前的张力,自下而上蓬勃发展,猛烈地冲击着古老传统社会的根基。陈腐不堪的贵族庄园经济日渐萎缩,来自英法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像潮水一样涌进了俄国思想界,日甚一日地冲击着旧的传统思维。另一方面,贵族阶级却把持着国家政权,专制思想和特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安娜的爱情悲剧,就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新旧思想激烈拼搏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安娜出身极为高贵,可是她的命运却很不幸,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姑母家里。在她17岁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37岁的省长卡列宁。他最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这个官气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这对于人格高洁并以感情为第一生命的安娜,无异于地狱般的煎熬。尽管如此,安娜仍然压抑着内心的痛苦,同他过了8年苦闷虚伪的生活,还生了个儿子谢廖沙。安娜曾经试图去爱丈夫,可是 丈夫根本就不值得爱,由此,两人思想性格的尖锐对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当她遇到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他风度翩翩,热情活泼又年轻,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同渥伦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转折点,使她第一次领略到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爱情,认识到过去全部生活的虚伪。于是,个性解放的激情冲破了上流社会陈腐偏见的罗网,她喊出了“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叛逆呼声,并且不顾一切地同渥伦斯基结合了。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有着极其崇高的人格追求,浑身焕发着美丽的生命元气和青春活力。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而最终,渥伦斯基对爱情的冷淡则成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剂,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固然,作为一位洋溢青春活力的青年,他接受了个性解放时代潮流的感召,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应该指出,渥伦斯基的确真诚地爱过安娜,他听到安娜死讯的时候,立刻变得苍老,“充满痛苦的面孔像石化了一样”,而且整整六个星期他对谁也不说话,几乎不吃东西。他唯一的选择,是报名当志愿兵上前线,在战场上毁灭自己无谓的生命。可见问题并不在于他不爱安娜,而是他无法理解安娜的严肃爱情,双方人生价值观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同时,安娜作为贵妇人的性格弱点也在这一悲剧中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效应。安娜毕竟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她的血管里奔流的是贵族的基因,根深蒂固的贵族教养的因袭重负,使得她在这场殊死搏斗的人生大角逐中顾虑重重,痛苦万状。她接受了个性解放的影响,勇敢地保卫自己神圣的爱情权利,体现出英雄般的勇气和令人颤栗的人格力量,她那“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强劲呼声,回响着时代的召唤,时代的强音。另一方面,她又用贵族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来看待自己的爱情,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女人”,“堕落的女人”。她总是希望把爱情与“合法”联系起来,希望把代表“合法”的卡列宁同代表爱情的渥伦斯基合二而一,她便不停地做恶梦,梦见两个粗野的男人“同时对她滥施抚爱”。内心两种观念的剧烈冲突使她的灵魂布满伤痕,最后导致她精神崩溃而自杀。
二、《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塑造
(一)《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的创作来源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农奴制度改革后的社会现状。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渥沦斯基—卡列宁的情节线索,反映七十年代贵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及其社会关系,一条是列文—吉提的情节线索,反映俄国庄园地主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小说开头“奥布朗斯基家一切都混乱了”这句话是理解全书的钥匙,一切都乱了的不仅是这一家,卡列宁家、列文家、薛杰巴斯基家无不混乱与紧张不安,这反映贵族社会面对资本主义侵入产生的危机,是动荡不安的时代的缩影,这惶乱不安既是小说的总的思想情绪,也决定了作家紧张的精神探索及对笔下人物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
《安娜·卡列尼娜》的浓烈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它感人的主题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外,也由于它在艺术上非常完美,技巧上颇多独创之处。在塑造安娜的形象上,作家溶入了自己的审美评价,始终注意显示安娜的美,写她的肖像美、动作美、服饰美、从容的风度、丰富的内心世界,既从正面刻划也从侧面描写,把她与另一少女吉提对比衬托,更让她与枯燥冷漠的卡列宁形成鲜明的对照;心理描写的生动贴切达到了“辩证法”的程度,安娜的常态心理、变态心理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作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结构上也独具匠心,两条线索形成对照,在对比中对两种生活方式和道德原则作了评价。|
(二)、安娜形象塑造相关的人物及关系 其
一、安娜眼中的上流社会。
作为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安娜在遇到弗龙斯基之前,她穿梭于社交界的各种舞会、宴会,穿着华丽的服装,她为人处事很得人心,过着悠闲、豪华的贵族生活,没有人看出她有多么讨厌这种奢靡的生活,多么的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自从遇到弗龙斯基之后,她才对那个充满虚伪、欺骗的上流社会嗤之以鼻。之后又公开地与整个上流社会相抗衡。结果是孤军奋战的安娜寡不敌众,整个上流社会都孤立了她。抛开社会的阶级性不说,不论是在十九世纪的俄国,还是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每个人都应与社会相协调、相适应。
其二,安娜眼中的丈夫卡列宁。
安娜的丈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整天只知道和官文打交道,急需丈夫爱情的女人却得不到真正的爱情,作为女人,她是不幸的。做为丈夫的卡列宁,难 道真的就是一架冷冰冰的机器吗?或许并不是这样。他并不是不爱他的妻子,只是他的爱情与妻子所要求的那种狂热的、浪漫的爱情不同而已。这与其生活环境及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安娜,一位年轻的、内心丰盈的、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本无可厚非。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但却是有限制的。安娜在没有和卡列宁结婚前,与其他人一样具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婚后,她的这种权利和自由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否则就有悖于社会道德,有悖于法律条约。她的这种行为,即便是在今天也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凡是结婚的人都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只是这种权利暂时受到了限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婚姻中除了爱情还需要责任,如果每个人只考虑爱情而不顾其他,社会将会成何种模样?
其三、安娜眼中的情人弗龙斯基。
在遇到安娜之前,弗龙斯基便是过着 “奢华而放荡的彼得堡生活”。安娜的美丽强烈地吸引着他,同时对安娜的追求还使他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而安娜最开始也是被弗龙斯基的外表所吸引,当潇洒英俊的弗龙斯基闯进她的生活,对她展开爱情攻势时,她认为这是真正的爱情在向她召唤,她无法抗拒的被征服了。
那么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是否就是她所苦苦追求的真爱呢?按理讲,安娜与弗龙斯基抛弃了一切得到了他们向往的爱情,在那样的困境中应该相互忠诚、彼此信任,彼此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共渡难关。但安娜为了弗龙斯基的爱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了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背叛了家庭。她把弗龙斯基的爱情当作了唯一的出路,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以致她不现实地要求弗龙斯基和她终日厮守,像当初那样为自己抛弃一切。她对弗龙斯基的爱情比以前更在乎,甚至变得苛刻。但她不明白,如果爱情变成了生活的唯一内容,最终会变成一种负担、一种烦恼、一种折磨自己和对方的精神痛苦。而男人决不可能将爱情视为生活的唯一内容,在得到安娜的爱情后,他开始忙于他的事业。在爱情、功名和自由之间,弗龙斯基越来越重视后两者而轻视前者。安娜爱情至上的观点不能容忍弗龙斯基对自己的激情有半点下降的趋势。当弗龙斯基对她有所冷淡后,她就开始了无端的猜疑,这只能使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直到最后,她绝望了,决定用死来报复他,让他后悔。
最后、安娜眼中的儿子谢辽沙。
安娜在未遇到弗龙斯基前,曾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都投到儿子谢辽沙身上,儿子是她的精神寄托,因为她实在无法爱上她的丈夫卡列宁。随着弗龙斯基的出现,安娜的情感趋向发生了变化,这时她深爱了两个人:弗龙斯基和儿子谢辽沙。她一直不愿意提离婚的事,就是因为怕失去儿子。与弗龙斯基在一起她也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儿子。特别是她从意大利归来后偷偷见儿子的场面,真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既然安娜如此热爱儿子,儿子也如此眷恋自己的母亲,安娜怎么可以抛弃儿子?在最后她自己也承认她的母爱被对弗龙斯基的爱代替了。作为一个母亲,为了自己所需要的爱情而不惜抛弃自己的儿子,没有尽到母亲的职责,可到头来她又得到了什么?她感到自己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还失去了自己母爱的权利,她彻底绝望了,最终倒在了车轨之上。
安娜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来源于她的爱情。爱情本身是美的,是没有对与错的。只是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许多,诸如家庭、事业,还有责任。
三、作家对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深度挖掘和解读
(一)安娜内心的渴望
纵观全文,我们能在安娜身上看到的,最主要的也最使人感动的是她对生命的渴望,对自由幸福生活和爱情的憧憬向往,她的坚强、大胆、叛逆的性格。
与冷酷、自私、虚伪的“官僚机器”卡列宁的结合,使她饱受屈辱,精神痛苦,郁郁寡欢达5年之久。安娜毕竟还年轻,她要生活,要爱情。
人的天性在唤醒着、推动着她,使她处于一种蠢蠢欲动的兴奋和不安之中。莫斯科之行,聪明、富有而有教养的贵族青年握沦斯基闯入了安娜的生活。他的不顾一切的狂恋和大胆的追求,使安娜享受到“无可饶恕”的爱情的甜蜜和欢乐,一种人的尊严感在她心中觉醒,她不能欺骗自己。那长期积蓄于心中的爱情被激活,她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此,她失去了最宝贵的拥有:儿子、家庭和社交界贵夫人的崇高荣誉和地位。
(二)安娜死亡的悲剧
然而生活又一次捉弄了安娜。当她最终发觉握伦斯基不是可以终身托付的人时,她是多么的绝望!她周身透凉,内心一片空白,死的念头再次袭上心头。终于,怀着对现实世界的诅咒和清醒的认识,安娜离开了世界。
有人根据作品卷首题辞和作家为安娜安排的悲惨结局得出结论:托尔斯泰惩罚了安娜。这种结论不免轻率表面。其实,伟大的艺术家表露在作品中的思想倾向远远要来得深刻复杂。
托尔斯泰是一个始终在探索人生真理和社会出路的正直的艺术家。尽管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的19世纪70年代作家的世界还没有发生质的转变,可他早期受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对沙皇统治下的贫困落后的俄罗斯现实是不满的,对人民蒙受的种种苦难寄予同情。因此,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出发,热爱地讴歌了安娜无视上流社会种种束缚,为获得真正爱情和幸福生活所作的不懈努力和反抗,赞美了安娜身上的叛逆性格及其不同凡响的高尚的内心世界,对安娜的惨死抱着极大的同情。因为在作家看来,追求人的基本生活权利,希望得到自由幸福和爱情,乃是人的天性,是不容扼杀的。作家对上流社会扼杀人性的无耻行径极为愤恨,对他们放纵无度、男盗女娟、虚伪冷酷、鱼肉百姓的丑陋面目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这正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进步一面的反映。
(三)安娜所体现出的作家主观情感
深沉次阅读,会感受到作家从维护旧的传统观念的贵族立场出发,在赞扬安娜的同时,又谴责了安娜的离家出走。在作家看来,家庭正是她心目中理想的与自然法则相吻合的宗法制社会的基础,作为妻子和母亲,安娜应该尽自己相应的责任。
与此相应合的是,事实上,作家在一些不太令人注意的艺术细节中还是顽强地融入了自己的道德观念,烙下了作家主观感情色彩的印记,批判指责了安娜。托尔斯泰试图把安娜写得可怜而不显得有罪,赋予人物内心与表情以一定程度的犯罪色彩。正因为如此,作家让安娜在精神上一直处于不安宁状态,那个使她惊悸不宁的恶梦,似乎代表了来自冥冥之中的惩罚力量。
尽管这里染上了作家主观感情色彩,但也不得不看到,作家的这些细节描写又是与安娜处境及心情、她性格中的矛盾、心理上的复杂相契合的。对一部艺术作品而言,作家的见解愈隐蔽愈好。作为杰出的艺术家,托尔斯泰真正做到了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作家的倾向。
四、总结
综上所述,安娜的独特魅力引人叹服,是从淤泥中挺拔而出,却保持着一种圣洁的丹花,在这片污浊的流社会里光彩夺目。她的爱情观让她获得短暂的爱情却远离了人间,成为了悲剧性的人物。社会中的这些高高在上的条条框框,剥夺了安娜追求福的权力,推着她走向滚滚的车轮。同时告诫当代的我们选择婚姻时慎重的抉择,不能盲目的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了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参考文献】
[1]韩东.《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7:108-109.[2]杨丽.试从自然观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63-66.[3]韩家胜,康佳琼.探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缘由[J].语文建设,2014,15:54-55.[4]苏萍.“安娜”的影子——莫言《怀抱鲜花的女人》与村上春树《眠》中的女性形象比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03:24-29.[5]藤井省三,林敏洁.鲁迅与莫言之间的归乡故事系谱──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为辅助线(上)[J].扬子江评论,2014,05:25-36.[6]陈洁.《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主义解读[J].名作欣赏,2013,11:106-107.[7]郭晓燕.《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电影文学,2013,06:87-88.[8]金美玲.21世纪国内《安娜〃卡列尼娜》研究综述[J].名作欣赏,2013,15:14-15.[9]严佳.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银幕化差异[J].电影文学,2013,21:74-75.
第三篇:安娜形象论文综述
汉语本102班 100110402020 黄燕梅
综述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总之,对于安娜,国内外学术界给她的评价都是毁誉参半。下面我将从欣赏的角度和批判的角度对安娜形象的研究进行一下总结。
一、欣赏的角度
朱丽华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浅说》中称“安娜是安娜正直、勇敢、顽强, 她宁死不做丈夫的奴隶, 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 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 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
在文章《如果爱只是单行——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中,作者认为:“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
在《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文中,作者说:“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在《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中,作者认为安娜的形象意义在于: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李晓丹《永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在安娜追求的爱情却并非逢场作戏, 而是“灵与肉”相结合的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塑造艺术》中张文波同样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笔下俄国上流社会的一位非常优秀而又极其复杂的女性形象。小说中安娜不仅美貌惊人,娴雅大方,而且心地纯洁、真挚、聪慧、富有洞察力和同情心。她对真正生活的热情向往,对自由爱情的执著追求,表现了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精神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人物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杨正先在《安娜与潘金莲比较研究》中指出,“安娜作为俄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在建立,旧的农奴制度正在解体时代的一个上流社会的贵族阶级的判逆者,她未能完全摆
脱贵族教育给她造成的偏见以及宗教对她的影响,她既敢于大胆的追求爱情幸福,但在追求中又经常伴随着犯罪感。
二、批判的角度
在《安娜·卡列尼娜四大错误》中作者认为安娜是一个贪婪的人,作者认为:安娜对渥伦斯基的情感需求,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在获得了充分的物质享受之后的精神刺激,这与许多人因为无聊或好奇而吸毒有些相似。
在《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中,作者指出:“像男权社会里的许多女性一样,安娜在爱情中寻找自我,又在爱情中迷失自我。她摆脱了没有爱的依附,又开始了有爱的依附。
有人还认为安娜是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文的作者就指出,最后害死安娜自己的其实是她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 参考文献:
朱丽华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浅说》 发表于《文学教育》2008年第3期 李晓丹 《永远的安娜卡列尼娜》 发表于《世界文化WORLD CULTURE》2006年 第6期 张文波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塑造艺术》 发表于《山东文学》2009年第5期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发表于《文学天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四大错误》
《如果爱只是单行——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摘 要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直至今日仍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本文从现代的角度出发,给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做一个全新的定义。
关键字:安娜,形象,爱情,19世纪的俄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封建农奴制社会逐渐解体,取而带之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俄国的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的势力还很单薄。因此,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安娜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一、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美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从她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突出展现了安娜与众不同的美丽。她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完美匀称的迷人外表,而更在那充溢着的活跃的生命力和优美高尚的激情。作为一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上流社会里,她有如荒草丛中的奇葩:既聪慧、典雅,又质朴、活跃;既单纯、沉静,又从容、高贵,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充满魅力,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这些都使她的美焕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光彩。
她不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也有着令人无法猜透的精神世界。安娜的美突出的是充溢的生命力和热烈的激情,正是这一点使她与众不同。这样的女子注定有着丰富的心灵,热情的灵魂,真诚的追求,即便这些将给她带来悲剧的结局。
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安娜这一形象为什么会令人读了之后就离不开视线,更多的是在于她自身那种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思想、情感、智慧、品德方面都和其他贵族妇女不一般,这也正是安娜光彩照人的原因。
1、自我意识的觉醒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 1《安娜·卡列尼娜》P119
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沃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当年轻英俊的骑兵军官沃伦斯基带着狂热的爱闯入她的生活时,她那被控制着的生命之火终于熊熊燃烧,她晚熟的爱情开始觉醒,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坚定的呼声。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安娜是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
2、叛逆的精神
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 公开的承认爱情。而安娜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与她所处的上流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当安娜站出来争取真正的爱情时,却被看作大逆不道。因此,安娜成了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公然和沃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
安娜叛逆精神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于“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并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在安娜的心目中,妇女不应该是被玩弄的社会对象,不应是男性生活中的摆设,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尊严,有理想,有感情,她们要求与男子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这种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俄国贵族社会中是有着进步意义。
安娜的叛逆性格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内容。她生活在上流社会的污泥浊水中而感到窒息,她渴求着一种力量的支持,帮助她挣脱这层层缠绕的蛛网;在她看来,爱情是灵魂的碰撞,是一条通向光明世界的大道。这种爱的追求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它不单属于安娜自己,也属于那一个阶层所有不满于封建势力的妇女。这同单纯的爱情至上或渴望情欲的满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追求真正的爱情
作为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安娜一经接受沃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她选择了勇敢地跟丈夫和旧生活决裂,毅然把与沃伦斯基的关系公开,这不啻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因为她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意味着自由的心灵、真挚的爱情。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
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这种爱,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的结果,就是被贵族社会冷酷地抛弃。回国后,安娜遭到了整个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敌视。数不清的攻击诽谤,侮辱漫骂,像脏水一样泼在安娜身上。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安娜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心情越来越痛苦,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只有同沃伦斯基的爱情了,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然而,安娜并未能从伏伦斯基那里得到真正的幸福。沃伦斯基是彼得堡的一个纨绔子弟,在恋爱初期,他对安娜曾有过狂热的爱;而后,在安娜纯真爱情的感召下,他也做出了一些牺牲。可是,他却没能彻底了解安娜深邃的灵魂,她的精神上的迫切要求。这种精神世界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能持久。沃伦斯基不能摆脱功名野心的驱使,不能像安娜那样同贵族阶级的道德传统决裂。当占有安娜的胜利感和幸福的狂热渐渐消失后,他开始为自己在上流社会失去了地位而苦恼,对安娜的态度也日渐冷淡。
爱情破灭,生命终结。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幻灭。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沃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她对沃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与沃伦斯基结合的有限快乐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厌倦是她不幸命运的最后一击。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邪恶„„”这就是她濒临毁灭前夕得出的结论。安娜心中美好的情感和希冀全都幻灭了,她真正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最后以一死摆脱了肮脏的一切。
结 语
《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一部值得人反复回味的经典著作。而安娜卡列尼娜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是托尔斯泰最伟大的艺术创造之一,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最高的成就之一,她的形象会由于新的视角的不断出现而产生新的观点,经久不衰的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四篇:安娜卡列宁娜形象浅析
浅析安娜的形象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文学著作,不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蜚声文坛,并且至今仍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作者在故事中塑造了一个动人而复杂的妇女形象——安娜。她是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也是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痴情女子。
一、历史背景下安娜形象的形成
安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一八六一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演变的时期。“一切都翻了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一切都颠倒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此时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们的思想及道德观念皆处于变化之中。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资产阶级思想逐步取代封建观念的生活图景,人们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向。女性自由地跟男人交际,独立驱车在街上已不再令人惊奇。她们中间大部分都不行屈膝礼,更重要的是,她们都坚定地相信选择丈夫是她们自己的事。
托尔斯泰把安娜至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了刻画,故她的叛逆性格的形成是深深地根治于她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土壤之中的,这也是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在动荡的时代,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与封建包办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二、安娜的形象特征
安娜的最基本的形象就是美丽聪慧、真诚勇敢,生命力强盛。
安娜一出场每个人都在褒奖,包括渥伦斯基的母亲伯爵夫人、陶丽等;舞会中一连六个“迷人的”描写,托尔斯泰不惜用最华丽的词汇形容安娜。吉妮的恋人渥伦斯基也在这场舞会里彻底被安娜给迷倒,之前他在火车站初遇安娜,就被她那股“被压抑着的生气”所吸引;后来列文见到她也有点“魂不守舍”。
小说形容安娜最多的词汇就是“生气”,在她脸上流露着蓬勃的生气,看上去像一位少女。她全身心充满着生气,洋溢着过剩的生命力,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因为具有这种生气,安娜才卓然超出于培脱西、莉迪亚之流,更具有一种迷人魅力。面对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她那被压抑的生气终于爆发,安娜真诚地面对了内心的真实情感,不顾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公开勇敢地与渥伦斯基同居,保卫自己的爱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在最后遭到毁灭。她的出现是惊艳、优雅的,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她命运之中的悲剧性越发让人有窒息之感。
三、安娜命运的悲剧性
(一)婚姻的不合适
安娜与卡列宁的结合是一桩极不相称的婚姻。
首先,她所需要的爱情,她的丈夫并不能满足她。她与拉列宁的婚姻是姑母安排的,并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加之丈夫的不解风情,使她的感情长期受压抑,她用“窒息”来表达这一感觉。
其次,官僚卡列宁刻板、枯燥、冷酷,不懂爱情。在安娜的眼里,他不是以一位慈祥的父亲和多情体贴的丈夫出现在她的家庭里,而是像外交家那样定期完成付给安娜生活费的“任务”。
另外,卡列宁非常的虚伪,安娜十分不喜欢他这一点。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他的冷漠虚伪、一心想向上爬的思想、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深恶痛绝的。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爱他„„我憎恶你„„”。
(二)对理想爱情的想往和面对爱情时的不理智
她对爱情的向往,使她离开她的丈夫深陷与渥伦斯基的爱情之中。她视爱情为一切,而与此同时渥伦斯基对她逐渐冷淡,她和外界抗争的唯一支柱是爱情,一旦这根爱情的柱子垮掉,她的抗争就随之崩溃了。最后她在内外部矛盾的压力之下选择了死亡来结束一切。
她为了理想的爱情而抗争,为爱情而不顾一切,最后为爱情而死去。她的一切都破灭了。
这一悲剧源于她并未理性地看待爱情,她太不顾一切,同时也源于她追求的爱情过于理想化,不现实的想法作用于现实之中,必遭毁灭。
(三)社会的不公平外界的压迫
在彼得堡那个社会集团的人物中,妻子不贞、丈夫偷情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在那里一些寡廉鲜耻、道德沦丧的现象,不但不会受到谴责,而且还得到了社会、法律、道德、舆论的保护。但是,安娜为了自由的爱情而公然与丈夫决裂的大胆行为,却不能见容于社会。这些比安娜坏一千倍的人都攻击她,嫉妒安娜的纯洁邪火再次灼烧了这些贵妇人污秽而空虚的灵魂。
(四)自身是矛盾体
安娜的悲哀在于她完全无法调和的矛盾性:一个自己追求她向往的灵魂的完全自由,“我呼吸,我恋爱,我不会为此感到后悔”;而另一个自己则活在现实生活里,爱儿子、爱家、爱丈夫、爱她的社交圈所赋予她的一切才华、美德和魅力。在她因产褥热生命垂危时对卡列宁所做的真诚忏悔:“我依然是原来的我,但我身上有另一个我,我害怕她。那个女人不是我。现在的我是真正的我,完完全全真实的我。”这两个其实都是她自己,她都无法摆脱,又无法共存,并且越来越尖锐地对立,一会儿幸福如入天堂,一会儿罪恶如坠地狱,越来越让她感到痛苦和无望。
她身上集中了时代的各种矛盾:新事物受旧事物的压制——她同社会的外在矛盾;新萌发的意识未能战胜根深蒂固的旧意识——她自身的矛盾,何况当时能代替旧的道德观念的新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可以说,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弗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这种必然性表明了悲剧的深度。
四、总结
我想,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这个形象的时候,纠结万分,我们看的时候也不断陷入矛盾的挣扎之中。不洁行为和美丽灵魂,他们的对立统一,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我只知道,安娜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不认可她的错误,却喜欢着她这个形象,因为真善美。
第五篇:浅析《安娜卡列妮娜》中安娜的形象范文
浅析《安娜卡列妮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
摘 要:安娜精神世界是自由的天堂,那里有真诚、执着、热烈、认真和自由。她是一个很纯粹、很认真、很迷人的女人。她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努力,对梦幻般的爱情苦苦追求显示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勇敢而执着的坚韧。但幸福总是短暂而受限制的,安娜是在其周围观众眼中的安娜,并非沃土中的现实成长着的牡丹花,所以她的一生注定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
关键词:魅力 爱情观 悲剧命运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妮娜》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女主角安娜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不仅仅是美的化身,更是爱情的化身,只不过对美和爱的不懈追求却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安娜的一生经历了从无爱到有爱到最终生恨而死的一个过程。无爱时的安娜了无生气,有爱的日子她无比快乐,甜蜜而又短暂,而又希望破灭,爱情夭折。在追求爱的人生旅途中,安娜始终坎坷而行,善良勇敢的她却躲不过道德的审判,最终成为世人眼中的罪人。
一、安娜的独特魅力
安娜有着独特的女性风姿,她拥有智慧、温柔、端丽,还有真诚的品质,使很多男士醉心而倾倒,女子羡慕而妒忌。她妩媚、清爽、芬芳,给人一种感官的舒适,让人情不自禁的喜欢。当列文看见一副安娜的全身大画像时,他感觉那是一个活生生的妩媚动人的女人,而真实的安娜是一个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这是画里没有的。可以说它是美丽而卓越的,又是一个让人看过后感情不得片刻安宁的人。
同样,安娜精神世界的美好品质具有让人折服的魅力。
第一、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安娜对不幸的人怀有真切的同情,甚至是用近乎的方式关怀别人的不幸遭遇。赛马会上渥伦斯基从马上不慎跌落,她会情不自禁地惊叫,甚至对丈夫卡列文喊出“我爱他„„我憎恶你„„”。她对爱情热烈地追求,不惜放弃可爱的儿子,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进行着幸福的旅行。
第二、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的人格尊严。当安娜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无爱情的生活处境了。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那个里,把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诠释为爱的自由。为此她不惜要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为深爱并怜惜的儿子谢辽沙。她敢于在公共场合挑明自己和其他男人的感情,敢于剖白自己的爱情世界,这是在俄国严格的宗法约束下是不可想象的。她始终不悔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假使一切从头再来,也许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些贵族男女堕落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颅。
在安娜看来,坦然地表达爱情,自然地享受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第三、对自我人格人权的捍卫以及对存在的珍惜。安娜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身上那种被压抑的旺盛的生命力。在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安娜不仅缺乏卡列宁所拥有的政治权利,而且也没有社会舆论与社会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渥伦斯基也不是时代的英雄,他的不稳定性安娜早已察觉。但是,安娜身上那种被压抑的生气促使其作出大胆的抉择,宁肯背负上抛夫弃子的罪名,宁肯和整个社交界决裂,宁肯与专制官僚制度及其工具直接冲突,都要保护自己纯洁的道德面貌。为实现自己的合理追求,毫不妥协,义无反顾的斗争。她的悲剧突出了她身上的那些使她高出周围人的品质。
安娜对女性的人格和权力的捍卫是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将打破封建宗法制度中的女性从属观念,是女性自由解放的天籁之音。但其力量的弱小和不成熟的自由爱情认识。都决定了在这场与传统伦理观念斗争中,安娜的实败是必然的。
第四、率真和顽强的品性,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表现。首先,在上流社会中,敢于公开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与其他贵族男女之间的猎艳相比,她渴望的是沃伦斯基真正的爱情。同时,也是她率真和顽强斗争使她成为众矢之的。其次,安娜的精神美丽还表现在她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上。她大声疾呼:“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精神挣扎,可是她还是走了出去,这在当时俄国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行为。然而最终安娜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虽然当时的社会新的资本主义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可是旧的封建思想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在上流社会里,贵族阶级之间的尔虞我诈,为善残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安娜服从自己快乐而做出决定时,上流社会伦理制度和保守风俗向安娜发起攻击,就连上流社会的法律也加剧了安娜的悲剧色彩。同“当时的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是虚伪的法
【2】律,都只是维护所谓的宗法关系。”安娜若想离婚就必须承认而且让法律宣判她“有罪”,而当时的贵族绅士们,却可以和风情女子调情,女的可以包养情人,肆无忌惮。整个上流社会都在轻视安娜,嘲笑安娜,把安娜看成是堕落的不道德的坏女人,认为她大逆不道。安娜从淤泥中挺拔而出却保持着一种圣洁,在这片污浊的上流社会里是绝不允许的。
二、安娜的爱情观
安娜是一个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女子。所以当她爱起来时是不顾一切的。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是真心付出的,是专一的、蛮横的、不顾一切的。
安娜对至纯爱情的竭力追求。她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迷惑了自己的眼睛,她没有站在爱情的责任高度看待自己所遇的人。对渥伦斯基的爱本身就具有盲目性,最初爱上渥伦斯基是倾心与他的仪表风度,是出于旺盛的生命力的自然要求,是安娜潜意识的忽视,当安娜第一次开始清醒地观察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前总是避开这一点,“他想从我的身上得到
【1】 P353什么呢?要说爱情还不如说她是虚荣心的满足呢?”。也可以说安娜根本没有考虑至纯爱情存在的现实条件,而是太过迷恋精神甚至是肉体的极乐享受。这与其说是安娜的天真纯洁,倒不如说她沉湎于情色而不能控制自己的“爱欲”。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内心的纯洁美丽就变成了爱欲的任性,由此而抛弃家离开谢辽沙,就演变成了不可饶恕的生活错误。
这也是她遇人不淑的真正含义。
安娜的爱情观里没有所具备的的条件。如:物质基础、恋爱基础、现实的处境以及家人的祝福和共同的爱好等。首先:在物质基础上:如果卡列宁同意离婚,那么安娜将生活不在安逸。渥伦斯基欠了一万八千多卢布的债,往年过惯了花销四万五千卢布的他,而他现在的存款只有一千八百卢布。对于他和安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以至后来在乡下渥伦斯基为了事业对安娜的冷淡,陪亲王时在狂欢舞宴上的作为,使安娜嫉妒、痛苦。“他觉得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已经逝去了,她已完全不是他最初见她的那种迷人的样子了,精神与【1】P163肉体大不如前了。”觉得安娜身子臃肿了嫉妒怨恨的神情很难看,即使安娜的嫉妒是因为爱他。其次:现实的处境上:安娜并没有同她的丈夫卡列宁离婚,她割舍不下她的儿子谢辽沙。渥伦斯基还在服役,怎么能带她走呢?他的功名心与爱情发生了冲突。“还有他没有钱,如何带她走呢?”【1】 P139再次:恋爱基础和家人祝福上::两人可以说是去欧洲旅行时才互相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时,安娜感觉幸福极了,越是爱他,珍惜拥有的一切,而渥伦斯基却觉得不似想象般那样完美,不满足于欲望。回到彼得堡后,渥伦斯基的不正常行为使安娜开始绝望和不安。安娜的嫂子陶丽安慰祝福她,为她伤心,而渥伦斯基的母亲和哥哥却不欣喜,因为安娜使渥伦斯基的事业的前程受阻。在他哥哥的眼里,他们的爱情是他所必须奉承的人不许的,所以他不赞成;他的母亲则认为他们的的恋情,并非她主张的那种美满、幸福的风流韵事,而是“维特式”的,可能让渥伦斯基、不顾死活的狂恋。最后:共同爱好上:渥伦斯基在爱情、功名和独立自由之间,重视的是后二者。而安娜为了爱,关心的是怎样做才能赢得他的喜欢,偿还她为他所做的一切。渥伦斯基因事业去斯维亚日斯参加选举,为了不争吵而委曲求全,他眼神的冷漠于严厉伤害了她的心。参选回来后,“他口中说着甜言蜜语时,一种冷酷而凶狠的光芒却在他眼中闪烁”。【1】 P308
安娜对待爱情的极端惩罚方式。当她清醒的认识党渥伦斯基对她的爱情是虚荣心的满足,她想到了死,认为“死亡是仅有的途径,可以恢复他对她的情爱,可以对他的灵魂进行惩罚”。【1】 P348安娜错误的把爱情同生活等同,把爱情看作是生活的唯一内容。
三、安娜的悲剧命运
在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安娜是合法婚姻的牺牲品但却并不醒悟”。【5】 P346渥伦斯基的追求,唤醒了她心中对爱情的渴望。这是爱情给她的喜悦;但爱情也使她有了不幸的预感。使她惶惶不安。这不幸的预感来自上流的鄙视和非难,但更多的来自封建意识而产生的羞辱心和负罪感。当安娜向她的丈夫坦白与渥伦斯基的事后,她的处境极其糟糕,“她知道她不可能有勇气舍弃上流社会拥有的地位而用一个抛夫弃子、和情人鬼混在一起的可耻女人的地位去代替的”。【1】 P134安娜清楚的知道无论她付出多大的勇气,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她从未有过享受自由爱情的体验,却成为了一个有罪的妻子”。【1】 P134这也是她难以承受的。所以她以死来求得解脱。同时安娜将爱情看成生活的唯一内容,将爱情同生活等同,是生活变得空虚乏味。上流社会假借卡列宁之手,对安娜的爱情追求给予了严酷的惩罚,无情的把安娜推上悲剧的道路;上流社会又假借渥伦斯基之手,戏弄安娜 的真挚感情,进一步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结局;贵族社会的罪恶在于,它在安娜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使她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失败后,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致使她既不能振奋自拔,又不能找到强大的可以依靠的力量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与之抗衡。因此罪恶的贵族上流社会是安娜悲剧的真正成因。
“安娜的恨并不仅仅指向丈夫卡列宁和渥伦斯基,更尖锐的指向了贵族的道德和法律和当时的社会。”【4】还有她自身的因素使她的人生成为悲剧。
第一、现实的社会。“在俄国,虽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较早,但是封建农奴制的残留根深蒂固,是很难撼动。因此,俄罗斯人的思想会呈现出开放与封闭结合的复杂性。而
【6】安娜就在追求爱情与宗教忏悔中彷徨。”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人生的还有对爱情观念的不一样和当时的俄罗斯文化。安娜挣扎于情感的满足与宗教压抑之间,缺乏理性调节和心智的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安娜同整个社会,与维系贵族统治地位的一切道德法律和宗教观念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第二、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对安娜的死也应负责任。“它是一场反对占统治地位的合法
【5】婚姻,争取爱的权利的斗争。”安娜与卡列宁的冲突,不只是真诚与虚伪、美与丑、活生生的人与僵化的“机器”之间的冲突。安娜嫁给他八年,从来都没有感到真正的快乐。她虽然是不幸的,但她忠贞不腻,从没有风流韵事。然而这种贞洁反倒引起了上流社会的普遍嫉妒。于是当安娜的行为触犯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时,一触即发,构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而“安娜进行的第二场斗争是与渥伦斯基集团的斗争,是一场反对军人贵族
【5】习性和规约,维系已获得的爱情斗争。”当他们的恋情渐为人所知,对于他们非同寻常的恋情很多年轻羡慕,同时又觉得在上流社会格外显得引人注目。而“大多嫉妒安娜的年轻女士,对于舆论把她说成是“清白无辜”的早已厌烦,如今发生意料中的事,使她们异常
【1】P79高兴,就等着舆论的方向一变,然后把轻蔑的情绪一股脑儿向他的身上发泄。”但沃伦斯基给了安娜从没有过的爱情,却同时给安娜带来了不安定的生活,使安娜变得不安。安娜维系爱情的斗争中,面对着的不仅是他身上的恶习,而且面对的是整个贵族军界的习性和道德规约。在这样的一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安娜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第三、是安娜自身的内因酿成了她最终走向灭亡的苦果。作为留里克皇室的后裔,生活在历史的新旧交替时代,安娜身上不可能不留游贵族阶级和过渡时期的双重烙印。安娜有三个社交圈,一个是她丈夫的官场圈子;另一个是卡列宁借以飞黄腾达的圈子;第三个是真正的社交圈,是通过她的表嫂培特西公爵夫人发生关系的,但对于安娜来说开销太大,超出她的收入,所以她尽量避免这个圈子。
综上所述,安娜的独特魅力引人叹服,是从淤泥中挺拔而出,却保持着一种圣洁的牡丹花,在这片污浊的上流社会里光彩夺目。她的爱情观让她获得短暂的爱情却远离了人间,成为了悲剧性的人物。社会中的这些高高在上的条条框框,剥夺了安娜追求幸福的权力,推着她走向滚滚的车轮。同时告诫当代的我们选择婚姻时慎重的抉择,不能盲目的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了它,就够受用一辈子。”【3】
我们要知道,人生并不只有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拥有和珍惜的事。
参考文献:
[1]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楚珂儿 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0年11月第1版
[2] 《欧美作家论托尔斯泰》 [M] 陈炎编选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8月第1版
[3]《列夫·托尔斯泰》 刘亚超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年7月第1版
[4]《中外巨人传》 尹秋鸽 著 辽海出版社 2012
年5月第1版
[5]《俄国文学史》 曹靖华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6]《俄罗斯文学名著赏析》 储诚意 编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