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皖南古民居建筑感受
皖南古民居建筑感受
前些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艺术风格的安徽。在地面文物现存中,大量的最有特色的就是是古建筑的现存。因而对皖南古建筑深有体会。
第一次到安徽来,看到这里的徽派建筑和民俗文化,感到在我家乡和中国的其他地方没有在这儿有如此震撼的感觉。我认为要体验中国的建筑文化,皇家建筑文化应在北京,那么体验和研究平民建筑文化,一定要到皖南来。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殷庆言曾对皖南古民居建筑的空间合理布局和利用大加称赞,认为徽派建筑既环保又节能,现代建筑理念应和传统的建筑艺术相结合,体现人文环境和谐的建筑风格
安徽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她以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徽派建筑文化及其美学思想。“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在民居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首先来到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之美誉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先后游览参观了旅游胜地宏村、屏山和西递。我们参观了景点的各个角落,月沼风荷、南湖书院、承志堂、敬爱堂、追慕堂等一大批独具匠心、精雕细作的明清古民居,让我们感受到了东方建筑艺术的徽派建筑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魅力。典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徽州人的智慧;建筑上的精雕细刻,也凝聚着人生的智慧和经验;建筑的合理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
皖南山区的黟县是一个人口仅十来万的小县,西递、宏村就坐落在这里。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美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作为皖南古村落代表的西递、宏村早在进入世界遗产之前就已经闻名遐迩。实际上,这里离南京、合肥400公里,距杭州不足300公里,在游人如织的黄山脚下,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宗族词堂、书院、牌坊和宗谱。走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
黟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其中西递村、宏村有古民居361幢。有950年历史的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整个村落呈船形,现有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祠堂三幢、牌楼一座、古民居224幢。这里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被誉为“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宏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乡村”之美称。山因水青,水因山活。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那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层次繁复、精雕细镂、飞金重彩、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此外还有古朴典雅的敬修堂和气度恢宏、西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雷岗上参天古木和探过民居庭院墙头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翰林侍讲梁同书亲题“以文家塾”匾额的南湖书院等等,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西递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八公里。西递村是一处以胡姓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村落,这里的胡姓原为唐朝李氏皇帝的后裔,为躲避追杀到此避难,并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精品”明清民居的主人,都是当年的徽商。所以,直到今天,客厅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在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西递村是皖南民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尚有一百二十二幢。园林化情调是黟县西递古民居的又一艺术特色。小庭院内地面或铺设青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图案。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据记载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安徽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 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夫和自 然谐和一体。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槅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 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 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 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游了一趟安徽,安徽留给了我深刻映象。皖南民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景观111 高春亚
1111205119
第二篇:古民居调研
平顶山古建筑调研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响应学校的号召,艺术系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古建筑调研的实践活动。古建筑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在实践中增长的不只是能力更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对现代社会发展得步伐有一定的了解。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安排三个地点:神垕镇、临沣寨及文庙。
一、神垕镇调研
经资料查询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禹、郏、汝三县市交界处,总面积49.1平方公里。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早在唐代神垕就是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经过实践队员调研神垕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特色产业镇”等荣誉称号,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它造型端庄典雅,胎骨坚实,雕工严整,线条明快,是一种理想的陈列品,因此经常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二是伯灵翁庙,该庙也称窑神庙、火神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国
钧瓷之都”、“火艺之都”的重要标志,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花戏楼,它是伯灵翁庙的山门,和伯灵翁庙是一整体建筑,戏楼的结构属于九脊歇山顶,挑角单檐式建筑,屋顶由三色琉璃瓦覆盖,组成古朴大方的菱形图案;四是神垕有许多古寨,其镇区就是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寨名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古寨门之上。
二、郏县临沣寨调研
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该镇地质资源丰富。处域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临沣寨被专家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寨博物馆”,有“汝村河南岸第一府”之称。
由于当地政府已经为临沣寨原居民盖了安置房,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居住在老宅子里。他们对前来调研的大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部分热心的居民还自发充当导游,给队员们讲述他们亲眼见证的这些文化建筑变迁的历史和故事。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临沣寨有许多独特的建筑材料运用:在古寨墙、建筑基座部位运用红石,它质地坚硬,耐腐蚀,抗老化,具有极强的防渗透功能;寨子的主要梁架部位,多采用松木或是杨木,而在建筑的门窗还有部分的过梁部位多以榆木为主,事实证明经它们受住
了历史的考验,现如今依然硬朗的矗立着;在寨子中,我们还是时不时的可以看到土坯的存在。
某些建筑细节的处理也显示临沣寨也其他地方不同。进入村子后,发现很多建筑的屋脊上方都有兽首的存在;村子里的一些建筑虽然说历经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上面的一些色彩装饰依旧历久弥新,依然可以清晰的辨别其颜色及样式。
三、郏县文庙调研
郏县文庙位于河南省郏县城内东南隅,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既是郏县的学宫,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又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
郏县文庙占地5万平方米,现存的大成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两庑等,均为清代木构建筑。具有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三个明显的特点,且保存完好。其中大成殿四根巨大的木质檐柱,柱面透雕的盘龙云气,属于河南独有,是清代木雕龙柱的佼佼者;外檐斗拱、檩枋等处保留有部分原构彩画,独具浓郁的中原地区地方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调研心得体会
本次虽然调查的形式简单,但是实际过程花费了很多时间,许多时候觉得很累,然而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很多快乐。这次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我市古建筑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交际水平,也让我们学会了调查、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还丰富了我们的课间生活,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一课题实践研究我们了解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从来都不知道的问题,也更加关心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团队精神的重要。还学到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学到了课本、课堂以外更难能可贵的东西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加强了我们面对社会的自信心,丰富了繁重课业外的课余生活。我们通过实践性学习,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我们达到了实践性学习的目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实践性学习也一样,没有现成的学习内容,固定的模式,惟一的方法。这使我们的研究学习更具难度更加丰富。这就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开拓我们创新精神的另一种考验。在这次从主题制定,素材收集,走访调查,书籍与网络的结合利用,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这个学习阶段中,我们体验到了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的快乐。
第三篇:皖南名人
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这块风水宝地,如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公车上书”,百名举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毕升(?—约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歙县人。毕升是徽州一位没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爱钻研技术。北宋庆历年间,毕升有感于传统雕板印刷的繁杂不便,潜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发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后烧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速度大大加快,错字可以单独更换,可以重复使用活字,实现了人类印刷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的业绩有专门记载。
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传。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婺源县人。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朱史》有传。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字汝思。屯溪区人。少年经商,中年弃商归里,专心著书。有感于商务往来中珠算的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后,又流传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影响极大。
张小泉:(1626-?):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县人。明崇祯年间,张小泉带领儿子前往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产品很快畅销全国,后为防假冒,以“张小泉”作为店名。“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绩溪县人。早年在杭州经营钱庄,后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依靠湘军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为发掘中国药学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字春诚,徽州婺源县人。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已设计自已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
黄宾虹(1865-1955):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人。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早年山水画重在师法古代大师,中年以后重在师法自然,70岁后又画风大变。作品深厚华滋,意境深远,精于墨法,善用焦墨与浓墨,与齐白石并存称为“北齐南黄”。在美术理论上,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精通诗词。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等多种著述和绘画作品传世。
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字适之,绩溪县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会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甚丰,治学方法上具徽派朴学遗风。
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县人。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 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全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大学,任校长。后回上海从事反内战、反独裁民主运动,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诗歌集》等。
戴震(1723-1777):清代大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徽派朴学的创建及领袖 人物。字东原。屯溪人。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举人,后六次考进士,因皆思想与程朱理学不符未中。曾参加《四库全书》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学识渊博,在哲学、天文、历算、历史、地理、经学、训话、音韵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为一代通儒和宗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之后反理学的启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朴学思想是作为了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乾嘉学派中的皖派领袖人物,并由之开创徽派朴学。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仪礼考正》、《考工图记》、《古历考》、《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等50余种。《清史稿》有传。
王茂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唯一的一位中国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发行钞票而出名的理财家,也是徽商杰出的代言人。清咸丰年间,他任过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他的老家在歙南杞梓里。祖父王槐康,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大茶商。父亲王应矩善于经商赚了好些钱,热心桑梓公益事业。
王茂荫生于嘉庆三年(1798年)。青年时期勤奋读书,但几次考举人都没考上。他原以为仕途无望乃弃儒从贾。道光十年,32岁的王茂荫离家北上通州经营“森盛茶庄”。岂知此后数年,先中举人又考取进士,从此30余年的京宦生涯,直到1865年去世。
王茂荫有浓厚的重商思想。他曾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说:“必得商贾流通,百货云集,方足以安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轻商观念严重,商人处在社会下层,当官的很少有人为商人说话。身为京官的王茂荫却是商界的忠实代言人。1840年,他闲居家乡期间,亲见商贾财产被夺,于是,他在一篇奏稿中反映说,歙邑十室九商,商必外出,家中惟存老弱,地方棍徒往往借端生事,敲榨勒索。他呼吁地方政府抚恤商民。为揭露贪官污吏,王茂荫在北京直接上疏咸丰,其中最出名的有这样两个奏折;一是《论徽州续捐局扰害折》,一是《沦徽州练局积弊折》。还有一次,王茂荫接到家信,得知昱岭关有匪徒拦路抢劫商人钱物,于是便上疏咸丰,请求咸丰下令地方政府把潜藏在这个地方的土匪全部肃清。
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扬州,是四方商人云集之地,其中又以徽商势力为最。咸丰三年,清政府为筹措军饷,批准了江苏布政使雷以诚的奏请,在长江南北各设一“捐局”,对来往商贩课以1%的捐税,并首先在仙女镇(今江都县)设局。可是,到了次年,扬州以下三四百里之内已有10余局拦江而设,敛行商客,假公济私,商民怨声载道。王茂荫对此非常愤恨,他给咸丰呈递奏折,指出:“局愈多,民愈困,弊愈滋\主张将多设的捐局裁撤。这显然是保护商民利益之举。
王茂荫为商人请命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是他在户部右侍郎任内一再上疏咸丰,主张将清政府发行的不兑现的“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王茂荫是清朝第一个主张发行钞币的,但他主张发行的钞币可以兑现,而且是限额发行的。可是,清政府后来发行的则是一种不兑现的纸币,而且无限制的滥发,结果在流通中受阻,信用扫地,被商民讥为“吵票”。据有关史料记载,咸丰三年,“官票”刚刚出笼,寓居北京的徽商拿着“官票”去缴税,税吏坚持要现银而不收“官票”,导致各地商帮起哄。为此,王茂荫坚决主张纸币官票兑现,于咸丰四年三月初五日再次上疏——《再议钞法折》,主张用兑现办法挽回信用。结果被咸丰指斥为“专利商贾,不问国事”,并解除了他的官职。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那件事情。
赛金花(1864—1936),原名郑彩云,晚年又名曹梦兰,黟县龙江乡郑村人。赛金花出生于苏州,父亲是一位贫穷的轿夫。父亲病逝后,少年赛金花为生计所迫,被迫为娼。不久,因色艺双全而又善解人意成为苏州名妓。其后,歙县籍状元洪钧奉命出使德、俄、荷、奥四国,原配何夫人拒绝随行,洪钧于是花钱将赛金花买来做妾,充为公使夫人出行。在德国等地,赛金花学会了德、英等语言,并凭借自己的伶俐和美貌获得了德国上层人士的青睐。洪钧离任回国后,不久即去世。状元府的遗老遗少们,不愿让这位曾经当过妓女的小妾来辱没他们显赫的门庭,便将赛金花赶出家门。赛金花辗转来到北京,重操妓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惶西逃。八国联军大肆烧杀劫掠,一个偶然机会,赛金花与旧日相识、联军统帅瓦德西接上了头,两人同居数月,并经常乘马并行于市。京城人称“赛二爷”。在赛金花的劝说下,瓦德西加强了对部队的约束,减少了妄杀乱掠的恶形,一时赛氏门前车水马龙,贵族子弟纷纷拜她为干娘,李鸿章也派儿子李经才面见赛金花,请她设法促成早日签定和约。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民间有“妓女救驾”的舆论,一些人争相访问赛金花,更有一些好事者写出了讽刺诗:“千万雄兵何处去,救驾全凭一女娃;莫笑金花颜太厚,军人大可赛过她。”“庚子事变”后,清廷感到颜面大伤,于是以虐待婢女为由,将赛金花发配回原籍黟县。此后,赛金花又嫁给一位曹姓人士为妾,曹死后被族人驱逐,重返京津为鸨谋生。赛金花晚景凄惨,行同乞丐。1936年,赛金花贫病交困,死于北京居仁里,终年67岁。
目前,黄山鼎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投资修复赛金花故居。故居计划占地40余亩,除了依据原貌恢复的赛金花旧居,还有体现徽派建筑、“三雕”经典的赛氏祖居,用于展示珍贵图片、表演当地小调的展览厅和 徽派园林。故居的修复,将向人们展现出那段可歌可泣的人物历史和徽派园林的独特风貌。
张曙(1909—1938),原名恩袭,歙县坑口柔岭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后又转入南国艺术学院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先后参加南国社和左翼戏剧家联盟等进步文艺团体,在田汉、萧友梅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学生时代,因积极参加进步的文艺活动,曾两次被国民党当局罗织罪名,投入监狱。1933年参加“苏联之友社”,与聂耳、吕骥等共同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歌曲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党组织派往长沙,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创作《抗日进行曲》、《还我河山》、《保卫国土》等表现人民强烈救国热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汉至桂林的途中,遭敌机轰炸不幸遇难。周恩来曾评价:“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的两员猛将。”
张曙创作了200多首革命歌曲,也曾以优美的歌声抒发对美丽故乡的眷恋之情,如《日落西山》中唱道:“日落西山满天霞,对面来了个俏冤家,眉儿弯弯眼儿大,头上插了一朵山茶花„„”无论词、曲,都洋溢着朴实无华的徽派情韵,活灵灵地勾勒出新安江两岸的美丽风光。
第四篇:皖南游记
皖南游记
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班级:四(6)班姓名:姚羽思 地址:南京玄武区四牌楼4号南师大附小邮编:210018
电话:***
皖南,爸爸妈妈已经带我去过很多次了。那里山清水秀,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白墙黑瓦,青石铺地的民居显得非常古朴幽静。最令我难忘的是屯溪老街上鳞次栉比的商铺,有卖茶叶的,有卖歙砚的,有卖徽墨的,有卖宣纸的,有卖湖笔的,还有卖木雕、石刻、扇画、瓷器的„„真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每次去皖南,都住在老街口的华山宾馆,因为我们一家都特别喜欢老街上弥漫的浓浓的文化气息。
这次又来皖南,爸爸妈妈特地带我去了泾县的红星造纸厂,我们参观了古法造纸的流程,原来每一张宣纸的原料都要经过三年以上的曝晒,还要经过长达几十道的工艺打磨,才能成为洁白无暇,柔韧绵软的宣纸。爸爸妈妈这次还为我定制了十刀,共一千张宣纸。还请工艺师专门定做了抄纸浆的竹帘,竹帘上还绣了我们家的宅号“桐音堂”,这一批宣纸的每一张上都会有“桐音堂”的水印,真是非常风雅。
爸爸妈妈还带我去了老胡开文墨厂,我们欣赏到了许多精巧绝伦,形态各异,美不胜收的老墨,甚至还有幸看到了唐墨和宋墨。经过了一千多年岁月的沧桑,这些老墨还美得让我们叹为观止。爸爸妈妈买了一套西湖四十八景和一套古代圣贤的工艺墨作为收藏。虽然我平时练书法用的都是墨汁,但这两套工艺墨我也特别喜欢,更舍不得用了。
在老街上,爸爸妈妈最喜欢逛的是歙砚的店铺,他们总是在那里驻足许久,流连忘返。歙砚雕工精巧,构图婉约,我虽然不太懂,也觉得实在好看。爸爸妈妈买了两块歙砚作为收藏。爸爸还说:“你在练书法,以后这些都可以给你用,咱们的古人就是用砚台来研磨墨条的。”
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地带我去皖南,让我亲密接触这里浓浓的文化气息。从文房四宝中,我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了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多么得宝贵。我开始明白了,为什么爸爸妈妈让我学书法,是为了让我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高雅的中国人。
点评:“爱国”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小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从亲身游历中感受祖国文化的浸润和熏陶;父母有意识地影响和教育,让祖国传统文化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这个角度谈“爱国”,别具一格。
指导老师:施玉洁
第五篇:【201708】关于皖南地区徽派建筑园林考察报告
关于皖南地区徽派园林建筑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7.08.26-2017.08.27 考察项目:
一、潜口民宅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分两个组团群落,清代建筑群以祠堂、戏台、商铺、收租院、大户人家等建筑为中心的建筑群落,布局合理,院内装饰精美,摆设豪华。另一处以标有潜口民宅牌匾的山庄,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主要是明代建筑群,以牌坊、小桥、府邸、百姓人家等建筑。两个建筑群中间有个湖泊,水香园。这是徽州人布置家园的特色,画龙点睛,将风水与房屋相连,背山面水,保佑环境、保佑家族,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居住建筑
2、公共建筑
荫秀桥
建于明嘉靖年,为单孔拱桥,“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
方氏宗祠坊
走过“荫秀桥”,便是“石牌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善化亭
“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乃取旧时“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亭为方形,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此亭还有一对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
二、唐模
以狮子山为支撑点,以徽派水口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至今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是个具有浓郁徽派气息的古村落。
唐模村的水口园林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杰出代表,有着“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美誉。
【祠堂文化】
家族观念深刻,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祠堂作用:供奉、祭祀祖先、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商议重要事务、族长行使族权等。
唐模村现存有一座许氏宗祠,被称为“徽歙祠堂的典型”,在清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但从它现存的遗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规模,唐模这座初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间重修的许氏宗祠就是按民间最大规格-三进七开间修建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水口文化】
“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的意义。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才会“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檀干园的空间组织非常成功,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 空间,主次分明。
唐模水口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精心营造而成,反映了徽商在兴旺时期的环境意识和对物质及精神上的追求。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并与徽派园林、江南水街共同构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认和谐共存的生存理念。檀干园独特的水口园林建筑。同时把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有机部分加以综合考虑,又运用诗人画家意境,其造园手法之高,艺术之妙,堪称会派园林之典范。
1、唐模小西湖
“檀干园”又称“小西湖”,以门外溪堤遍植檀树、紫荆树而得名。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而建造。这位孝子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点缀其间。
2、“同胞翰林”碑坊
沙提亭的附近,为纪念康熙皇帝钦点许承宣、许承家兄弟同入翰林而建,因工丽典雅、雕刻精美而被誉为唐模的门户和象片。
3、“千年古银杏树”
树高22米,胸围790厘米,树冠为33米×31米,覆阴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据考证,树龄大约已有1370多年。
二、棠樾牌坊群及鲍家花园 棠樾牌坊群
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远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于棠樾村口,其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环境(如古桥)等构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环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建设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筑风格确混然一体。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
鲍家花园
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鲍家花园总体占地面积360多亩,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堪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无锡蠡园、梅园齐名,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争,现经修复重建,成为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
四、呈坎(游呈坎一生无坎)
呈坎八卦村,古名龙溪,中国风水第一村,现存保存最古老神秘的八卦村,按《易经》“阴阳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藏风聚气,纳四水于村中,聚水聚财、阴阳调和、依山傍水,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宋-朱熹 “十有九迷路,留在呈坎富”民间俗语
1、呈坎村横街短巷造成的一种错觉,就是绝处逢生。古老的徽州人利用这样的错觉向我们诠释了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莫慌张,莫气馁,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肯努力,选择正确的规避方式就一定能化险为夷,“柳暗花明又一村”。呈坎村的祖先说得更加通俗易懂,虾有虾路,鳖有鳖路,螃蟹无路橫着走。小巷丁字路,印有:泰山石敢當(繁体字)
2、一人巷(谦让石)
3、黄山外围36峰,黄山支脉,八卦之首葛山(坐西向东)
4、围墙材料:鸡蛋清、糯米粥、桐油(有机物),围墙十分坚固,少裂痕,易生苔藓
5、梁柱目前主要是银杏木或樟木
6、布局考虑八卦,改龙溪为呈(凸阳)坎(凹阴)(潜龙在溪无法腾飞,不易于长久)
7、门槛高即地位高,入户内凹,地位弱;二三四等姨太太,门上方挑檐高度逐渐降低;
8、房厅”,明代建筑,距今500年历史。现存一小部分(两房),其他建筑在文革时遭破坏,原五房厅原本有大小房间110个,天井36个,门槛72道,里面装饰考究、精美,十分豪华、大气。徽商曾经辉煌的见证;
9、明堂象征主人地位(需政府御批),四水归明堂,身份地位的象征;陶制下水管
10、主入户口
(1)内八字,经商,聚财(2)外八字,做官
11、徽州砖雕的前身—泥塑雕,也就是房屋外部门罩上的装饰。泥塑雕制作工艺复杂,对工匠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并且对原材料的选择也很苛刻,打捏成形后放到窑中烧制,在加热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发生断裂,所以对火候的掌握也很严格。泥塑雕在当时可谓“十件难成一件”。这上面大多运用了牡丹及莲花的造型。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圣洁,比喻高雅、富足,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说能够拥有这样华丽、精美的泥塑雕装饰门罩的人非富即贵,必然是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这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徽州人在艺术领域造诣十分高,徽州人聪慧、勤劳,在华夏历史长卷上留下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阳雕为主,特点:简单、大方、粗犷;清代以阴雕为主,细节
12、明清时期,徽商称霸商界300年,实行垄断经济,其中“茶、盐、木、典”为徽商四大行业。指的是贩卖茶叶、食盐、木材以及开设当铺从事抵押贷款的生意。当铺的柜台修得高,讲究的是“居高临下好压价,只认东西不认人”。另一方面,柜台高也是为了防盗。呈坎村有一句民谣,叫“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13、徽州明代三层建筑总计10栋,呈坎即有8栋,其中一栋是“扬州八怪”罗聘(最年轻者),清代画家,善画《鬼趣图》和刻印,“燕翼堂”,共有两进三层,建于明代初期,距今有600年历史;2004年获世界古代消防组织二等奖的殊荣房屋的自动灭火系统,隐藏在二楼及三楼的地板中。地板的底下一层也就是我们现在抬头可以看见的是木板,木板的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干细沙,干细沙的上面再铺一层小方石砖。消防设计达到及时有效的灭火作用,又不会破坏房屋的整体结构,将来维修也较方便。而且小方石砖面积不大,落下的过程中不易伤人。
前面是中堂,墙上挂有书画,案桌上整齐排列着三件物品:花瓶、摆钟、镜子。案桌前面是八仙桌,左右各有一把椅子,古时候以坐为上,左边的椅子是一家之主也就是老爷坐的,右边的椅子就是太太坐的。那么左边的椅子后面摆放花瓶(青花瓷)寓意男人在外为官经商要平平安安,而右边的椅子后面摆放镜子寓意女人在家要安分守已地侍奉公婆、抚养子女,做到心静(镜)如水。中间还有摆钟,三者联系起来就是终生平静(钟声瓶镜)。
14、屋主以前是大户人家,因为街巷狭窄,为了方便挑担、推车、抬轿的人转弯,特意削掉了一截。然而,礼让也是有原则的,为了证明这块空间的所属权,上方无碍交通的墙角和下方的地基还是按90度建造的。这有个说法,叫做“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和气”。(拐弯抹角),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徽州文化之中,都有许多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的东西。从建筑中透露出来内敛从容、淳朴和善的民风以及有原则的礼让态度,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
清顺冶版《黟县志·艺文志》等所载流传至今的那首五律《入黟吟》: 黟邑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市向哺时散,山经夜后寒。吏闲民讼简,秋菊露清清。
15、官街相较于百姓街稍宽,正二品,五开间(开间),第一进:会客厅,第二进:起居厅。前面有两间卧室,是房屋的主卧,老爷、太太的房间。二楼是少爷、小姐的房间,三楼则为仆人的房间。一楼楼层较高,空间大,很舒适。二楼次之,三楼楼层很低,空间狭小,十分压抑,冬冷夏热。另外,楼梯窄又陡,行走很不方便。唯独一楼和二楼十分舒适,阳光透进天井,温度刚刚好,冬暖夏凉。
16、徽州居民入户两侧:1)出门见柴“财”,2)节节高升“竹”
17、起居室与会客室门槛分隔(高门槛)
18、卧室遮羞板,满足隐私、透光、美观等需要
19、罗东舒祠
明代建筑,属于宗族祠堂的一类,纪念的是罗氏第十三世祖罗东舒。被认为是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筑;
五、皖南地区特色点
1、百徽崖
2、地方特色公交站台
3、下尖塔
3、渔梁坝
位于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据考证,早在隋朝,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
六、徽州建筑
1、建筑外立面:
(1)元末明初:“人字墙”,“人”字型屋顶,寓意人丁兴旺;小口窗户,窗户上有一横眉,“合”字,寓意家和万事兴;简洁大方;
(2)清:马头墙,风火墙,挡风挡火,注重雕刻细节;
2、梁,造型很奇特,中间粗,两头细,微微向上拱起,好似一个月牙,所以得名“月梁”,在徽州,人们更乐意喊它“冬瓜梁”。冬瓜其貌不扬,可它营养价值高,一刀切下去,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种子,徽州人正是从生活中得到启发,用冬瓜比喻做人要有内涵、有文化,徒有光鲜的外表是没用的,“绣花枕头一肚草”。
3、天井,天井不仅是用来通风采光换气,同样也是徽州人重视风水的体现。“四水归明堂,纳四方之财”的意思。下面的是明堂,俗话说“有点名堂”。明堂上面铺着青石板,下面是一层细河沙,细河沙下面是一层粗沙粒,粗沙粒下面是层叠的鹅卵石,鹅卵石的下面是两只倒扣的千金缸,缸的下面铺满木炭,这就是一套水源净化设施。过滤后的水会通过明堂下面的暗道排到水圳中去。在600年前的古人就考虑到了低碳环保、循环利用,明堂里的水会流到洞里,储备起来,夏天天气炎热,打开上面的盖子,底下的地气冒上来会很凉快。且这个土空调的内四壁有排水孔,有效避免了水量超标,溢到家中的情况。
七、徽州文化个人理解
每一项目都需有一典故,通过文化引领,强化知名度及影响力,在徽州有简单四句来形容:“粉墙黛瓦马头墙,高墙深院小窗户,肥梁瘦柱内天井,小溪流水青石板”
徽州注重法度、礼仪,宗族意识极强;在他乡为官、经商,都十分讲究待人处事的原则,深谙人情世故。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是做人要懂得退让,一味的向前冲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墙壁是弧形的,目的是 “为人圆滑”,做人要大气,给别人方便也是给自己方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徽州文化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又以徽州建筑文明天下。
徽州人十分讲究房屋风水,水不背流是基本原则。皖南古村落是空间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以风水理论指导村落选址布局,枕高山面流水,特别注重对水的活用,符合村落建设的基本条件,而更重视对村落环境的需求;
2.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地;
3.尊儒重教,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有祠堂、书院、牌坊、水口园林等建筑,文化氛围浓郁; 4.建筑风格、型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丰富多变,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木材为主要材料;
5.建筑装饰以砖雕、木雕、石雕三雕为主,雕刻精致细腻,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厅堂内皆有反映主人情趣、志向的堂名、对联、陈设等,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 6.以程朱理学观念统治、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水准;
7.村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徽帮在外经商、做官取得的巨大财富。
通过此次项目考察,强化对徽州建筑理解,增加对项目解读能力,需理论结合实际,做好项目,把控好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