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US History大事件知识点精析总结

时间:2019-05-12 04:0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AP US History大事件知识点精析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AP US History大事件知识点精析总结》。

第一篇:AP US History大事件知识点精析总结

三立教育www.xiexiebang.com

AP US History大事件知识点精析总结

美国历史笔记总结

战争:

1、The War of Independence 1775-1782(美国胜)

美国独立战争(The American Revolution),也称“北美独立战争”。指1775年波士顿人民在美国莱克星顿与英军交战拉开独立战序幕到1783年英军在法国签订《巴黎条约》投降的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政府于1773年颁布《茶税法》企图垄断北美的茶叶生意,他们给予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北美倾销茶叶的专卖权。此举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16日夜晚,“自由之子社”的部分成员化装成印第安人后,登上三艘停泊在港口的英国运茶船,将船上343箱茶叶统统倒入大海。这就是有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1775年4月18-19日,波士顿人民在莱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独立宣言: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大陆会议 美利坚十三个联合邦一致通过的宣言

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奴隶制契约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爆发。

2、The War of 1812(VS英国,确立了星条旗和国歌歌词)(与英国平,但是美国的巨大进步)

这场战争中美国以弱击强,虽然没有夺取领土,但使英国放弃了征服美国的打算。战后美国认真调整了军事战略,建立起有效的国防体系。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PS.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是1913年才被确立为国歌的。

3、The Civil War 1861-1865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林肯在1862年先后颁布了《宅地法》(Homestead Act)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但是,内战并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三立教育www.xiexiebang.com

4、The Spanish-American War 1898(第一次走向世界的战争)(美国胜)

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1898年的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使敢于与美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了警告。对美国人自己来说,这场战争则标志着它要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

5、World WarⅠ1914-1918(美国胜)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只向德国而不是其他同盟国宣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德国的海军潜艇无差别攻击,对美国军舰造成威胁。)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

6、World WarⅡ1939-1945(美国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而美国单方面认为二战时间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和苏联为了在全球称霸,展开全面斗争。在政治上双方各自拥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上美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苏联实行计划主义经济;在军事上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成立华约组织。虽然美苏双方没有正面开战,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如美国的越南战争,苏联的阿富汗战争;文化上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美国推行民主主义。最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冷战格局。

7、The Vietnam War 1965-1973(美国由于民众反对故撤军)

越南共和国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

第一部分 殖民时期

▷1607 第一批英国殖民者来到Jamestown,第一个白人定居点(经济原因)

▷1620 Pilgrims(☜美国人精神上的祖先)和《Mayflower Compact》(☜美国宪法雏形)

Words:Protestant 新教徒;Puritan 清教徒☞ Pilgrim 朝圣者

殖民地的生活描述:政治(self-govern),经济(agriculture,tobacco),宗教(Puritan)

“New England”(美国东北地区):思想文化活跃

▷Roger Williams☜Rhode Island,宽容,政教分离(Separation of church & state)

Anne Hutchinson(♀)☜人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

▷大觉醒运动(The First Great Awakening)

受启蒙运动(enlightening)影响☜科学VS宗教

▷Virtual Representation 三立教育www.xiexiebang.com

英国议会中,美国无代表。

▷英法七年战争(美洲阶段French and Indian War)

英军获胜,确立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位,但战争造成英国国库亏空,遂加重在美州的税收。

▷一系列增税法案(Sugar Act., Stamp Act., Townshend Act.)

The Townshend act lets the British colonists be able to go into your home and live there and you had to feed them and take care of them.汤森法案的目的是提高在殖民地的税收来支付省长和法官的薪金,惩治纽约未能遵守1765年的地区法,并提供英国国会在殖民地增加税收权利的先例。汤森法案遭到殖民地的强烈抵抗,促使英国军队在1768年占领波士顿,最终导致了1770年的波士顿大屠杀。

▷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Founding Fathers

1、John Adams

2、Thomas Jefferson —民主之父

3、James Madison —宪法(Constitution)之父

4、Alexander Hamilton —经济之父(财政部长)

第二部分 独立战争和建国之初

▷约翰-洛克(John Locke)和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影响

John Locke☜《Two Treaties of Government》

Thomas Paine☜《Common Sense》

▷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美国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当日兹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委员会的成员由马萨诸塞的约翰·亚当斯、宾夕法尼亚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弗吉尼亚的杰弗逊、纽约的罗伯特·R·利文斯通和康涅狄格的罗杰·谢尔曼组成,并被组成以起草合适的宣言。

“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法国参战与战争的胜利

美国位于美洲大陆,它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在美国有着巨大的利益,但法国没有;而在欧洲,英国一直是法国有力的竞争对手。支持美国:

1、可以谋求美国独立以后,法国从美国获得利益;

2、可以有力的打击英国,降低它的竞争力。

法国的海军给了美国很大帮助 还有一个白求恩式的人物叫 拉法叶将军

▷《邦联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在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后不久,第二届大陆会议就提出并着手起草全国宪法——《邦联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1777年11月19日,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这部条例是北美殖民地筹建十三个新州统一政府的第一个正式文件。按照这部宪法,美国过去的中央权力很小,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联邦国会只有宣战和媾和,派遣对外使节,掌管邮政,调整各三立教育www.xiexiebang.com

州关系等权力。因此,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懈的国际联盟。各州都表现得很悭吝,它们往往设立关税壁垒来相互扼制;而且很少能有九个州意见一致以通过重要立法。正是由于邦联条例的种种缺陷,才最终导致了制宪会议的召开。

▷谢斯起义(Shay’s Rebellion)——农民起义

独立战争后,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国内工业不振,农产品价格低落,纸币贬值,物价高涨,赋税沉重,劳动人民普遍债台高筑。

▷宪法(Constitution)的诞生 1787,5-9 费城

① Federalism 联邦制度(中央地方分享权力,以中央为主)

② 三权分立(Check & Balance)立法-国会,司法-法院,行政-总统

▷《联邦党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Alexander Hamilton, James Madison&John Jay

▷《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宪法的十条修正案

① 宗教信仰,游行集会,新闻出版,言论自由;(重要!)

② 公民有携带武器的权利;(保护弱势群体)

③ 宪法没有写明的权利属于州政府和人民。(限制联邦政府权利)

▷Jefferson:国务卿,主张农业,民主共和党(Democratic-republicans)☞民主党

VS

Hamilton:财政部长,主张工业,联邦党(Federalists)

▷XYZ事件(XYZ Affair)

XYZ事件是1797年发生在美国与法国之间的外交事件,法国外交部长塔列朗的三位代理人(在最初公布的保密外交文件中被分别称为X、Y和Z)向前来进行和平谈判的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外交使节索取巨额贿赂,作为继续谈判的条件。这一事件被披露后引发了美国的反法浪潮,进一步恶化了美国与法国的关系,并导致了1798年美国对法国的不宣而战。

Some people

1、John Marshall(1755-1835)首席法官(他建立有资格法院行使司法审查力量触击下来违犯宪法的法律)

2、R.W.Emerson(1803-1882)—Transcendentalism 超验主义

Eg.I have not lived.I want to be someone else.Man is his own star.第三部分 西进运动

▷Louisiana Purchase

美国领土扩张的三个途径:战争,购买,谈判

▷Lewis and Clark的远征—“西部大开发”

▷最高法院树立权威(Marbury VS Madison)

此案件起因于William Marbury向最高法院的请愿。William Marbury被亚当斯总统任命为哥伦比亚特区的地方执法官,但其委任状却迟迟未果。Marbury向最高法院请愿要求强制国务卿麦迪逊下发文件。而以Marshall为首席法官的法院拒绝了 Marbury的请愿。声称基于11789年司法法的此项条款违宪。因Marbury把令状请愿直接申请到了最高法院,所以此法院不得不动用原始管辖权才得以有权审理此案。

Judicial Review 司法审查权——完善三权分立 三立教育www.xiexiebang.com

▷禁运法案(Embargo Act.1807)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演变为拿破仑战争,英法两国互相使用封锁政策扼制对方,危及了中立国的经济利益.美国于1807年颁布了<禁运法案>.<禁运法案>的实施非但未能有效抵制“封锁”政策,反而沉重地打击了美国自身的对外贸易,对农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从长远看,<禁运法案>的颁布及实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政治上,民主共和党人长期执政,创造了国内少有的和平政治环境,为“和睦时期”的到来提供了条件;经济上,东北部制造业逐渐兴起,为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率先在那里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12年战争

美国凝聚力增强,刺激工业发展。

▷Missouri Compromise 密苏里妥协

Senate:参议院,House of Representation:众议院

Henry Clay:新加入联邦的州要一对一对的加入,不能单个加入,维持南北在议会中的平衡。北纬36度30分为分界线,以北不能实行奴隶制。

▷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欧洲美洲互不相干

▷1824选举

第一次现代选举,Caucus党团会议破裂,有相互攻击元素,总统Quincy Adams有争议

▷印第安人迁徙法(Indian Removal Act.Of 1830)

Cherokee-Trail of Tears

▷废止危机(Nullification Crisis)1832

Hamilton:高关税(√增加国家收入,保护民族产业)

北方:支持高关税,利于发展经济;南方:反对高关税,不利于农业

一些州决定废除中央法律→政府派兵镇压

▷第二次大觉醒(The Second Great Awakening)和社会改良运动(Social Reform)

第二次大觉醒:纸醉金迷,社会秩序差,宗教出面宣扬教义。

社会改良运动:①禁酒协会;②女权运动;③废奴政策;④普及教育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Eg.Ralph Waldo Emerson《Nature》,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Walt Whitman《草叶集》(Leaves of Grass),Herman Melville《大白鲸》(Moby Dick),Nathaniel Hawthorne《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Stanton & Anthony(♀×2)——女权主义的先驱(1920女性才有选举权)

▷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

天定命运论(Manifest Destiny)是惯用措词,表达美国凭借天命,对外扩张,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昭昭天命最初为十九世纪时的政治警句(catch phrase),后来成为标准的历史名辞,意义通常等于美国横贯北美洲,直达太平洋的领土扩张。

第四部分 南北战争前后

▷美墨之战(The Mexican War)三立教育www.xiexiebang.com

美墨战争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美国通过这场规模不算很大的战争夺取了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跃成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世所罕见。墨西哥丧失了大半国土,元气大伤。美国从此获得在美洲的主宰地位

▷国会三巨头(The Great Triumvirate)——Henry Clay, Noah Webster,John C.Calhoun

▷The Compromise of 1850

California→自由州(淘金)逃亡奴隶法(遣返)

▷矛盾的激化(John Brown,Underground Railroad)

南北战争前,帮助奴隶从南方逃到北方。

▷内战爆发(见战争部分)

▷罗伯特·李(Robert Lee)(南方)和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将军(北方)

▷盖蒂斯堡战役 ——李将军失败,南方投降

▷重建时期(Reconstruction)

美国内战结束后对南部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改造与重新建设时期的通称。其历史任务是用政治和立法手段巩固和扩大内战成果,在南部各叛乱州重新建立忠于联邦的州政权,恢复南部各州同联邦的正常关系,重建并巩固联邦的统一。

▷弹劾约瑟逊(Impeachment of Andrew Johnson)

美国第十六任副总统。在亚伯拉罕·林肯遇刺身亡后,继任为美国第十七任总统。由于在南方重建上采取妥协立场(他曾两次担任田纳西州州长),又否决民权法案,与国会的共和党议员意见不合,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被提出弹劾议案的总统(1868年)。最终在参议院以一票之微避过罢免的命运。

第五部分 镀金时代

▷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和石油的开发利用

华人的贡献以及歧视。石油☞洛克菲勒(Rockefeller)

▷小巨角战役Battle of Little Big Horn(Crazy horse VS Custer)

声明没有定居在『印地安保留区』的印地安人通通都是美国的敌人。印第安人加入由Crazy horse领导的印第安联盟。Custer﹙1839-1876﹚本人的形象也充满了冲突与矛盾,他参加了中后期的南北战争,战功彪炳,被称为南北战争的英雄之一。南北战争后,随即被派遣到西部和印地安人周旋、以及保护探险队进行矿产的挖掘。

被称作是「最惨烈的」美军与印地安人之间的战役,小巨角之役的历史定位历经多次变化。起初Custer被奉为英勇的将领,为了消灭野蛮的印地安人,即使遭受到不义的偷袭,仍率军英勇奋战,并且壮烈为国捐驱。但后期,随着印地安部落逐渐摆脱被强加的恶名,以及更多的历史数据被公布,以战略角度来看,Custer在此役当中所展现的自大与傲慢,不仅要了他自己的命,也赔上部下的性命。

▷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Net)——华人禁止入境

▷伟大的发明家

Thomas Edison,贝尔(??),Westinghouse(电力长途运输技术)

▷垄断资本主义与工会的兴起进步主义时代(Progressive Era)

石油-洛克菲勒,钢铁-卡内基,摩根-anything

▷门户开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三立教育www.xiexiebang.com

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世纪之交的美国

地位最高,危机(贫富差距,腐败等)

第六部分 二十世纪上半叶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在他的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产、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发展经济,反垄断,支持中小企业(强行拆分大企业),保护自然,国家公园之父,修建巴拿马运河

▷第一次世界大战(见战争部分)

▷理想主义者威尔逊

一战后《巴黎和约》。中国(五四运动)、美国(国会阻止)缺席。

▷妇女获得选举权1920 ☜宪法修正案

▷史上最烂总统 Warren G.Harding ☜Teapot Dome Scandal蒂波特山油田丑闻

虽然哈定仅仅在白宫里呆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从1921年至1923年,但在哈定总统几个政治同僚的“帮助”下,哈定内阁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发生丑闻事件最多的政府。美国历史上最大政治丑闻之一——“蒂波特山丑闻”被曝光。当时。美国国内几家石油公司对这些资源丰富的油田垂涎已久。在没有进行公开竞标的情况下,福尔将这两个油田的钻井权给了两个石油大亨。福尔的这些举动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包括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石油公司以及海军官员都在质疑福尔这样做的合法性。1929年,事情败露的福尔因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于在积期间犯法而被判有罪的内阁官员。在水门事件发生前,蒂波特山丑闻堪称美国历史上有关总统内阁成员的最大丑闻。因为那帮人是他提拨的。

▷汽车王国与爵士时代

Model T

▷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The Great Gatsby》

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失落的一代与二十年代文学的发展。

▷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美国经济衰退,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股票巿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三立教育www.xiexiebang.com

▷罗斯福新政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第二次世界大战(见战争部分)

第七部分 冷战初期

▷冷战(Cold War)的开始与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冷战(Cold War)1959年的世界冷战格局冷战时欧洲格局图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东德西德。结束标志:苏联解体。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合计130亿美元。

▷杜鲁门与1948选举

美国提出‘冷战主义’即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侵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的一位总统,并着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社会主义阵营“华沙条约组织”抗衡的一大军事集团。

投票逆转。

▷朝鲜战争(Korean War)

被遗忘的战争,得到大部分民众的支持。朝鲜战争是第一次黑人、白人并肩作战的战争。

▷麦卡锡主义

麦卡锡主义是1950—1954年间美国国内反共、反民主逆流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直至有不同意见的人。从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到1954年底彻底破产的前后五年里,它的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主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也成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

▷电视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建设

50年代的标志。

▷小石城事件(Little Rock)——废除种族隔离(equal but separate)

▷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JFK)与新边疆政策(New Frontier)

“新边疆”是美国民主党总统肯尼迪的施政纲领。五十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缓慢,贫困问题严重,黑人运动逐步高涨;而西欧、日本进入经济迅猛发展时期,苏联的科技发展有迎头赶上和超过美国之势,美国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这些因素迫使美国采取新的对策。

1960年7月15日,肯尼迪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肯尼迪在1961年1月宣誓就任前后,着手制订新边疆的施政纲领。“新边疆”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内政方面,实行双重利率即降低长期利率、提高短期利率的有限廉价货币政策,采纳“新经济学”的减税主张,三立教育www.xiexiebang.com

实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太空探索和登月计划;实施老年医疗保险,提出解决种族隔离的民权法等。在对外政策方面,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大规模报复战略转变为灵活反应战略;建立“和平队”;制造侵略古巴的猪湾事件,组织“争取进步联盟”,加强对拉美的控制;提出“宏图计划”,试图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主体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

▷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肯尼迪[JFK]VS赫鲁晓夫[??])

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三立在线课程培训优势

班级种类:(预约试听和科学选班请详询老师)

一对一在线授课班,其优势:一对一是指听说读写都由不同的老师教授,而不是由一位老师负责学生的全部课程。再加上督导顾问,总共是5位老师服务1位学员。一对一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弱势打造独一无二的学习计划,既避免了已熟悉知识点的无意义重复,又不会将学生还没掌握的重点难点一带而过。这不但大大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又有人随时督促,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在线授课突破时空限制,再忙的学员都能将有限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异地学员也能享受到海外名师授课,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做到的。另外托福本身就是机考,平时在网络上上课,更有助于提前考试演练,熟悉考试流程。

课时学费:(具体的课时安排和学费优惠请详询老师)

经过专业的入学测试,根据学员的水平基础、想达到的目标分数、学习方便时间和个性需求等进行班级安排。所以,学习费用还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而定。

致学员朋友:

1、优先选择有培训承诺的辅导机构。因为签订了培训协议,机构就会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以达成承诺目标,学员也可以安心备考、同时信心也得到提升。

2、选择课程前一定要做一个专业的英语水平测试。经过测试,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清楚弱项提高的空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免花冤枉钱。

3、选择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一对一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弱势打造独一无二的学习计划,既避免了已熟悉知识点的无意义重复,又不会将学生还没掌握的重点难点一带而过。这不但大大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又有人随时督促,提高学习积极性。

花相同的钱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三立在线为你量身定制个性学习方案。

【看不懂?更多问题请扫描二维码咨询在线备考顾问】

第二篇:《师说》知识点精析

《师说》知识点精析——思想探究

韩愈不但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者、长者,更是一位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教学思想方面的理论。

韩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唐德宗贞元18年(公元802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且,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并做《师说》,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师说》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重”的思想是一致的。《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

第一,《师说》谈“师”与“道”

师和“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师道不可分离。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古人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韩愈看到这一点,并对魏晋以来直到唐代社会上形成的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深为不满。他勇敢地站出来指出教师具有“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作用。韩愈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传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发扬光大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正统思想。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他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道,非老子之道,非佛家之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古之欲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历代奉为圭臬。韩愈是以传这个“道”为己任的。因此,对道的理解是解读《师说》的一把钥匙。“受业”也是受儒学之业;“解惑”是指解答学者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问题。三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没有超出儒学范畴,因此韩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就严格区分了两者的不同,实际上是点明了论题的核心。

韩愈认为师是“传道”的,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传道”,那就不能成其为教师。

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生从师,就是从师的“道”。他说:“生平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这就是说,不论年龄与地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只要他有“道”,皆可师之。这就是他关于师与道的见解:“道”是师存在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师道不可分离。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主义、信仰和理想,那么它就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思想: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理想的。离开政治信仰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第二,《师说》谈“道”与“业”。

为人师者,必须忠于道,必须传道卫道;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来实现的。所以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其次是“业”。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教师就是要在“道”与“业”两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论断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个论断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他认为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而这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道统帅业,业体现道。道是主导方面,业是从属方面。在他看来,教师的任务重在传道,古文、六经这类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传道是通过授业完成的。他认为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那是“小学而大遗”,即因“小”而失“大”,忘掉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很明显,韩愈重师是为卫道,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但他这样分析教师的任务仍然是有进步意义的,在当时起到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创一代师风的作用。把“传道”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授业”当作第二位的任务,还把“解惑”提到应有的位置,这样排列顺序也是很明确的。这里不仅包含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的意思,而且还包含了离德育于智育之中、德育通过智育进行的思想。

第三,《师说》谈“师”与“生”。

“圣人无常师”,人不分“贵贱、长少”,只要有传道授业的本领,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韩愈把“道”与“业”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所以他认为谁先“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他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不仅说明了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

目迷信,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观念;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韩愈还强调“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他引孔子拜郯子(请教官名)、苌弘(请教音乐)、师襄(请教鼓琴)、老聃(请教礼)为师作例证,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这里既有“能者为师”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义。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韩愈在阐述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问题中,看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他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有学有专长、认真授业。他暗示了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第三篇:《赤壁》精析精练

《赤壁》精析精练

【精析】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安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诗人杜牧的思维独到,见解新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但很有历史见地的,而且表现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偶然性因素”这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诗歌的立意美。

【精练】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

《赤壁》精析精练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6、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7、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赤壁》精析精练

7、D

《赤壁》精析精练

第四篇:知识点精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链接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广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6.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7.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2)认知发展的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3)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5)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考纲链接

1.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3)幼儿期(3—

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4)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6)青年期(14、15~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2)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问,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7.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2)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正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作用: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对教学的作用: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9.理解自我意识的发展及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1)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高中生:(1)独立意向日趋强烈;(2)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10.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1)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是指个体在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等方面。(2)智力差异。智力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11.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

(1)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类型差异。

(2)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主要理论:

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布鲁纳的认识一结构学习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考纲链接

1.学习的实质与特征:

(1)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此外,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1)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5.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6.联结学习理论:

(1)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其主要理论要点-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要点二为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要点三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

(2)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对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

8.认知学习理论:

(1)完形-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学习论:由布鲁纳提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②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总结了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四章 学习动机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2)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3)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考纲链接

1.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1)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其头脑中的主观反应。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2)诱因: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他人的表扬、奖励等。

4.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按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分)。

5.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者个性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双向的。

6.强化理论。

(1)提出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7.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8.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力求成功者,应给与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来激发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及时表扬,评价稍稍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

9.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①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②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不同的归因可引发行为的不同表现;归因是主观的,可在合适的干预下被改变。

10.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①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②强化: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③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11.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2.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2)迁移的作用。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5)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考纲链接

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1)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2)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前后学习中有共同的内容,一种学习就能影响另~种学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4.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2)继奥苏泊尔之后的几种观点:

①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②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6.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

(2)知识直观和知识的概括。

(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4)遗忘的理论解释。

(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考纲链接

1.知识的含义。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

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等。

3.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4.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5.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7.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⑧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错误观念。即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知识体系。

10.错误观念的性质:(1)广泛性;(2)自发性;(3)顽固性;(4)隐蔽性。

11.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4)新观念的有效性。

12.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

1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贮存时间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2秒到1分钟。(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14.遗忘及其进程。(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5.遗忘理论。(1)痕迹衰退说: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2)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3)同化说: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4)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1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做到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1.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基本特点有: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技能的种类有: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特点有:物质性(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运动强度不同,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等。

4.技能的作用。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随意动作或无规则的动作,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它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经验获得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动作实现的。

5.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映象过程。映象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2)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3)操作的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动作控制(动觉起主导作用);动作效能(心理能量的不必要消耗减少)。(4)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6.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曲线的共同点有: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后期进步较慢;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心智技能的形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的理论把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它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第八章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的特征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2)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3.元认知策略。它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1)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2)监视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3)调节策略(测验时跳过难题先做简单题目、阅读困难的材料时放慢速度)。

4.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社会资源利用管理。

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目的是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采取策略:总结、提问、析疑、预测);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指点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世界观等也影响问题解决。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两种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6.目前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2)智力,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个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

8.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4.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4)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5.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个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2)习俗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总之,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①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在10岁前大都处于第一种水平;13岁前后半数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人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②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③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总体看来,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关键年龄在三年级(9岁左右)。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依从阶段的特征表现为;行为、观点是受外界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也是影响因素。

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10.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进行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一般认为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2)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11.利用群体约定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基本操作程序: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程序操作如下: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如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12.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过错行为与道德不良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区别:(1)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2)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不同类型的学习

1、解释下列概念

理解: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基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有心理行为倾向。

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隐蔽课程:即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类化:(课题类化):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掌握课题的实质,找到它与有关知识的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的过程。

审题: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的课题的映象。

知识掌握:知识的占有。

定势:

高原现象:在练习中期的一定阶段,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

功能固着:

2、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

根据学习中所要认识的联系和关系的不同,理解分为:对言语的理解、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的理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对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理解的水平:一般经历四种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字面理解、解释理解、批判性理解、创造性理解。

3、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理解的方法: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指导学生自学。

4、试述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一般过程:审题;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5、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三个阶段:认知和定向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6、简述加里宁关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7、简述练习的规律。

练习的规律:练习的进展往往有起伏,很少笔直前进,因此,可以用一条曲线,形成地表示出来,这叫做练习曲线。它表现为一般趋势和个别差异。

一般趋势表现为: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速度先后比较一致;高原现象;练习成绩有起伏现象;

个别差异表现:为四种类型:速度较快,质量较好;速度较快,错误较多;速度较慢,错误较少;速度较慢,错误较多。

8、怎样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依据技能的种类、难度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表象;充分利用练习中的反馈的强化作用。

9、怎样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理空的认识结构;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10、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独创性(以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11、简述问题解决的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1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正确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言语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13、试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任务的能量,知识从其在活动中发挥作用看,是个人活动的定向工具,是能力的一个组成要素,即通过知识学习完全可以增强智力和思考能力。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控制活动的行为方式,由各种具体的动作组成,技能参与形成心理能力,也是保证活动完成的条件或能量的要素。所以,能力是包容了知识和技能的更高一级的概念,知识和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要素。能力和知识、技能均是个人活动调节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密不可分。

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也有区别,即能力培养的题目大于、高于、包括但不等于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

14、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逻辑思维;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加强语言训练。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16、简述态度转变的心理学方法。

提供信息法(告知以可靠或权威性很高的消息或知识,同时避免让人知道这是让他改变态度,以维护自尊,减少对信息的抗拒,最终导致原有态度的改变);认知失调法(先使个人的认知失调,使其心理冲突,然后诱使其作出决定,感到某种看法合乎情理,从而改变态度。)

17、简述科尔柏格的道德发展水平分期。

水平A:前习俗阶段:阶段1 惩罚—服从倾向;阶段2 操作—关系倾向

水平B:习俗阶段:阶段3 人际关系—认同倾向 阶段4 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倾向

水平C:后习俗、自动或原则阶段 阶段5 社会契约合法倾向 阶段6 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

18、简述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表现和处理原则。

压抑。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崦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境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了解某种情绪或困境的显露,应找到真正根源加以消除。

投射。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于另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设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表露出来,再加以解决。

回归。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时,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情感的干扰。帮助学生战胜困难,摆脱困境,才会恢复正常。

移置。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理解处境,帮助学生提高地所处情境的认识,以克服不健康情绪。

认同。是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提醒少于避免过分的以偶像自居。

19、简述巩固学生优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尽量预防这些行为,通过成功地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

20、简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尽量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一经出现,尽量制止这些行为的继续;加强对不良行为相反的优良行为的倡导;不良行为的发生应该受到适度的惩罚。

21、简述教师帮助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技巧。

了解内情、重叠、持续不断、和平、利用小组开展教育。

22、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问题的难易就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理解: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基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有心理行为倾向。

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隐蔽课程:即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类化:(课题类化):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掌握课题的实质,找到它与有关知识的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的过程。

审题: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的课题的映象。

知识掌握:知识的占有。

定势:

高原现象:在练习中期的一定阶段,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

功能固着:

2、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

根据学习中所要认识的联系和关系的不同,理解分为:对言语的理解、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的理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对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理解的水平:一般经历四种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字面理解、解释理解、批判性理解、创造性理解。

3、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理解的方法: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指导学生自学。

4、试述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一般过程:审题;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5、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三个阶段:认知和定向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6、简述加里宁关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7、简述练习的规律。

练习的规律:练习的进展往往有起伏,很少笔直前进,因此,可以用一条曲线,形成地表示出来,这叫做练习曲线。它表现为一般趋势和个别差异。

一般趋势表现为: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速度先后比较一致;高原现象;练习成绩有起伏现象;

个别差异表现:为四种类型:速度较快,质量较好;速度较快,错误较多;速度较慢,错误较少;速度较慢,错误较多。

8、怎样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依据技能的种类、难度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表象;充分利用练习中的反馈的强化作用。

9、怎样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理空的认识结构;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10、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独创性(以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11、简述问题解决的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1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正确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言语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13、试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任务的能量,知识从其在活动中发挥作用看,是个人活动的定向工具,是能力的一个组成要素,即通过知识学习完全可以增强智力和思考能力。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控制活动的行为方式,由各种具体的动作组成,技能参与形成心理能力,也是保证活动完成的条件或能量的要素。所以,能力是包容了知识和技能的更高一级的概念,知识和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要素。能力和知识、技能均是个人活动调节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密不可分。

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也有区别,即能力培养的题目大于、高于、包括但不等于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

14、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逻辑思维;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加强语言训练。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16、简述态度转变的心理学方法。

提供信息法(告知以可靠或权威性很高的消息或知识,同时避免让人知道这是让他改变态度,以维护自尊,减少对信息的抗拒,最终导致原有态度的改变);认知失调法(先使个人的认知失调,使其心理冲突,然后诱使其作出决定,感到某种看法合乎情理,从而改变态度。)

17、简述科尔柏格的道德发展水平分期。

水平A:前习俗阶段:阶段1 惩罚—服从倾向;阶段2 操作—关系倾向

水平B:习俗阶段:阶段3 人际关系—认同倾向 阶段4 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倾向

水平C:后习俗、自动或原则阶段 阶段5 社会契约合法倾向 阶段6 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

18、简述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表现和处理原则。

压抑。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崦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境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了解某种情绪或困境的显露,应找到真正根源加以消除。

投射。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于另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设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表露出来,再加以解决。

回归。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时,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情感的干扰。帮助学生战胜困难,摆脱困境,才会恢复正常。

移置。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理解处境,帮助学生提高地所处情境的认识,以克服不健康情绪。

认同。是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提醒少于避免过分的以偶像自居。

19、简述巩固学生优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尽量预防这些行为,通过成功地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

20、简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尽量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一经出现,尽量制止这些行为的继续;加强对不良行为相反的优良行为的倡导;不良行为的发生应该受到适度的惩罚。

21、简述教师帮助预防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技巧。

了解内情、重叠、持续不断、和平、利用小组开展教育。

22、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问题的难易就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二)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三)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其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进入近代,国家教育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与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他的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三)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1)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

1992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也更趋于完善与成熟。

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第一,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十八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的

一、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二)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到所存在的发展的差异性。

3.人们的教育理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针及其规定的教育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它们都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教育培养人才、学校办学的方向;

第二,它们都确定了教育培养的人所应具有的素质,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有: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十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

一、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现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及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三、学校教育及信用

(一)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第三节 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小学生大约处在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进入小学后,必须以学习为主导,身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二)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2.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3.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4.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5.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

6.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教弱。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二、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一)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教育系统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要素。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

这里所指的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属学生权利问题。

(一)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1.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少年儿童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

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学生的身份

我国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有三个层次:第一,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即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学生的法律地位

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当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

(二)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学生的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对于学校和教师,其职责是:

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第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

第四,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三)学生的义务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一是遵守法律、法规。

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一)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二)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1.敬业

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1)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2)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名称职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一)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二)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同时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

三、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这实际上即指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二、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二)课程计划的内容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三)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四)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三、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的概念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二)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第一,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四、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第三节 我国小学课程

一、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二、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的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4.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

5.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等等。

三、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二)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三)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小学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为: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个体的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即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1.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一)引起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第七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一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二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三是学生特点。

四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五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二、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的优点

一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二是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三是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四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有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进度计划。②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

1.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2.一堂好课的标准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第三节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概念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1.测验的质量指标

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常用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三)调查法

(四)自我评价法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

(一)考查

(二)考试

(三)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一般都量化为分数显示出来,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

(一)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二)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三)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四)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五)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一)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二)后进生工作

1.后进生的概念和特征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不适度的自尊心

(2)学习动机不强

(3)意志力薄弱

2.后进生的教育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

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三、班会活动的组织

(一)班会及其特征和种类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二)主题班会及其组织形式

1.主题班会的概念与形式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形式有:

(1)主题报告会

(2)主题汇报会

(3)主题讨论会

(4)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

(5)主题竞赛

(6)主题晚会

2.主题班会的组织

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3.组织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主题不能过杂

(2)要有的放矢

(3)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四、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课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活动概述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

在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课外活动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和发展个性特长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

1.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2.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二、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确定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

(一)科技活动

(二)学科活动

(三)文学艺术活动

(四)体育活动

(五)社会活动

(六)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一)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它包括:

1.报告和讲座

2.各种集会

3.各种比赛

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5.社会公益活动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包括:

1.学科小组

2.技术小组

3.艺术小组

4.体育小组

(三)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

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课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临时性活动;根据活动场地,可分为室内活动,室外活动,校外活动;根据活动机能分,可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训练性活动。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指导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

第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

第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第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第五,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第五篇:2010年大事件的总结

一、翟凌和“兽兽门”事件。模特圈爆出2010年第一个“艳照门”事件,女主角是来自超级模特、足球宝贝兽兽!视频男主角以及传播视频的是兽兽2007年所交的前任男友。“兽兽”的不雅视频一日之内传遍网络,相关关键词在Google热榜上升最快的关键词列表的前10个里占了8个。在百度指数中,相关关键字搜索量急速飙升,关注度一周之内涨了11倍。“兽兽”原名为翟凌,生于1987年8月,身177cm,号称“中国第一女车模”。北京新丝路模特公司模特,因为其靓丽的外形和高挑的身材获关注,在各大车展中赢得了好评。

点评分析:美女和性,永远是人类社会第一关注的话题。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里,“兽兽门”被网络迅速传播,不足为奇。无论是炒作包装,还是真实事件,都折射出当前社会大众心理对美女和性的关注。

二、罗玉凤和网络“凤姐”。罗玉凤是重庆綦江人,曾在上海一个家乐福超市工作,月收入不过千余元。因一系列雷人言论在网络上走红,被人称为“凤姐”。凤姐语录:“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 此语出自一位名叫罗玉凤的姑娘之口。她自称身高1米

46、自称博览群书,在网上单征男友,条件是“必须为清华北大硕士、经济学毕业或者精通经济学、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身高1米76到1米83之间、越帅越好、东部沿海户籍、无生育史、年龄在25-28岁之间”。如此征婚,罗玉凤上了不少电视节目,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现在,网友称她为“凤姐”,并打出口号“信凤姐,得自信!”。网友开始PS凤姐,凤姐从而更加走红!

点评分析:小丑和笑话,是社会大众饭后菜余最热衷侃的话题。现实社会,压力人人都很大,能够开怀一笑的时候几乎微乎其微。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渴望放松的。网络“凤姐”的雷人和走红,正是抓住了社会大众渴望放松开怀一笑的心理。同时,“信凤姐,得自信”,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建立自信、努力生存、苦中求乐,不无正面引导作用。显然,这是网络时代炒作的产物,是网络推广和网络营销的伟大胜利!

她的确是一个挺聪明的女人,她说的所有那些话语其实都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她说过,不管是美出名还是丑出名,最可悲的是根本出不了名,我感觉她的目的性是很深的,那就是通过炒作出名,然后不劳而获,那是她心目中的梦想,不要看到她的吹嘘感觉很好笑,其实她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她做的这一切全是计划之内,她为什么要特意强调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因为她这是在暗暗的讽刺那些背地里说她神经病的人,她觉得这些人被自己利用了还不知道,在她的眼里,自己是个天才,她在跟世界做一个游戏。。

像凤姐这样的人,她能出名,说明我们人类的一个弱点,那就是总是把别人当傻瓜,凤姐就利用这点让自己出名,让我们觉得她是傻,神经病,是不可思议,这样,她出名后,她可以拿到很多钱,因为有人愿意看啊,有人愿意关注啊,她也愿意这么做来养活自己啊,对了她还说了一句话可以证明我刚才说的这些,她说:大家都是为了混碗饭,我也是为了混碗饭,听听,听出她的意思没?

还有鸡蛋门事件,我想来想去想不通,她怎么会说那个扔鸡蛋的是暗恋她,被她拒绝了的,她这么说,刚开始真的是嗤之以鼻,后来想想,她可能是在讽刺那个扔鸡蛋的男人,她同时希望以后再不要有这样的人来捉弄她,这也是让大家知道捉弄她的下场,呵呵,,真要说她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是价值观,她的价值观很明确,是出名,是钱,为了她心目中的利益,她可以出卖自己的名声和尊严,对于她来说,这样的付出很值得,,可是我们正常人能行吗,会为了钱当小丑吗,,三、超女王贝和“王贝整容致死事件”。2010年11月15日,花样年华的超女王贝,在武汉中墺整形医院接受面部磨骨手术(颧骨、下颌角)整容手术时出现意外,导致死亡。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其死因存在多种说法。网络上盛传:“由于主刀医生操作不当,致使下颌手术部位出血,血液通过王贝喉部进入气管,造成王贝窒息。”11月24日江岸区卫生局医政科负责人称,“王贝在中墺整形医院做整容手术时,因为出现手术麻醉意外,未醒,院方将她速送到约500米远的161医院抢救,实施抢救30多个小时后无效,于15日心衰死亡。当时王贝母亲也在中墺整形医院做整容手术,现仍在医院进行术后恢复。”武汉市卫生局11月30日中午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有关超女王贝在整形医院死亡的情况。通报标题叫做“关于武汉中墺医疗美容门诊部王贝医疗事故的联合调查情况通报”,对于公众比较关心的王贝因为什么死亡的问题,调查通报进行了说明。专家组认为,王贝在美容手术后发生了心跳骤停,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气道梗阻,而气道梗阻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手术创伤出血导致呼吸道梗阻,二是术中或术后咽喉部组织水肿,三是术中或术后可能存在误吸,或者是上述原因都有。要确认王贝死亡的根本原因还需要进行尸体解剖,但是在11月28号上午王贝的遗体已经火化了,所以王贝最终死亡的原因可能永远成为一个谜。王贝,湖北省仙桃人,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曾是2005年超级女声成都唱区第11名。2006年,她在〈梦想中国〉重庆赛区脱颖而出,拿到了参加全国入围赛的绿卡。2009年,快乐女声武汉唱区10强,全国300强。此前只业内小有名气,事件发生后迅速爆红网络,成为2010年最具悲剧性的网络热点人物。

点评分析:同情和惋惜,是人类社会道德的美好天性。对超女王贝不幸死亡的关注,正是体现出了这一点。而对整形美容的诱惑、疑虑和关注,折射出求美者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巨大消费需求。

四、韩峰的局长香艳日记。韩峰是广西来宾烟草局局长,男,1957年出生于广西沿海的原钦州地区,广西大学中文系毕业。2010年2月27日15时14分,化名为网友“含仙子”的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帖,公布韩峰部分个人日记。日记记录了局长与多名女下属淫乱细节,同时还有贪污受贿的事实。短短几天,该贴已在人民网、新浪、搜狐、天涯等国内知名网站疯狂转发,并引来无数网友的热议。日记中涉及的人被广泛人肉搜索。3月9日,韩峰涉嫌受贿被广西烟草系统纪检监察部门移交给南宁市检察院进行司法立案侦查。3月13日,南宁市检察院报请自治区检察院对韩峰进行逮捕,同日,广西自治区检察院批准对韩峰进行逮捕。12月14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韩峰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韩峰有期徒刑13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0万元。

点评分析:虽然社会大众对腐败深恶痛绝,但与受贿额动则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相比,韩峰的受贿显然吸引不了大众的眼球。让“局长”和“香艳日记”二个关键词合二为一,一部《官场现形记》的现代版,凭借性这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

五、左兰兰2010的“职业小三经”:“我在做电视剧《蜗居》郭海藻做过的事,但不知道会不会跟她一样的结局?”9月底开始,名叫“左兰兰2010”的网友开始在微博上陆续爆出自己傍上高官当“职业小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职业小三的内心世界直播,马上热爆网络,左兰兰2010在各大搜索引擎的排行榜

上迅速窜红。左兰兰2010自称来自农村,家乡到处是家庭企业,工人基本上是外来打工者,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工资不到1500元。“每当看到她们,看着美好的青春被这样廉价地折旧,我心里总是一阵酸楚。虽然说劳动是光荣的,但这种光荣我宁死不要。”大学毕业以后尽管有了工作,但是3000元的工资,让她感觉生活很艰难,又不忍心再向父母要钱,“在大城市里举目无亲,所以我选择了寄生”。

这位现实版的“郭海藻”为何如此大胆呢?让网民相当不解?许多网友回复和私信中骂声一片,但“左兰兰2010”却愈加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并且抛出自己的“ 职业小三经 ”,号召更多的年轻姐妹当小三,奔小康。左兰兰2010尽管多次回复网友的炒作质疑时,但左兰兰声称自己并非职业写手,也不是靠此博出名,只想记录自己的生活,但这位声称傍上高官的“郭海藻”是否真实存在,目前仍无确凿证据。点评分析:职业小三和小姐阶层是中国现实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这个群体满足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男人潜意识中的“三妻四妾”、“妻不如妾、妾不如嫖、嫖不如偷”的低级趣味,同时也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但与传统道德的背离,让这个群体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左兰兰2010,引发了这个群体的思想共鸣,同时也触动了传统伪道士的神经,吸引了花心男人的好奇心!因此,左兰兰是个真实人物,还是网络操作的虚拟人物?已经不再重要。

六、湖南凤凰“少女跳楼案”

来自湖北阳新的16岁少女在凤凰古城游玩时,因不堪忍受包括一名民警在内的5名男子施暴,不幸跳楼身亡。从引发的舆论反响来看,凤凰跳楼案的影响力不亚于一年前发生的“邓玉娇案”,这起案件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涉案男子中包括一名知法犯法的警察,更在于事发后当地政府急于“毁尸灭迹”的种种举动。尽管赔偿已付、尸体已火化、领导已问责,但在真相未公布前,本案不该就此淡出公众的视线。“犯罪嫌疑人已被批捕!”昨日下午,凤凰县公安局一张姓副局长介绍,案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9·4”案件处置指挥部,要求迅速破案,依法严肃查处。9月5日,凤凰县公安局成立“9·4”专案组展开侦破;9月8日,案件成功侦破,县公安局依法对林某、龚某、徐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实施刑事拘留。10月3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在凤凰县人民法院就凤凰“少女跳楼”案件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以强奸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林义、龚丞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韩晓东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徐磊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判处被告人王凯有期徒刑十三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5名被告人连带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350044元。

七、富士康跳楼事件

5月25日6时20分,19岁的李海停止了生命。这位来自湖南醴陵的少年,在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坠楼死亡,入职42天。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富士康集团接连发生11宗员工坠楼事件,共造成9死2重伤。跳楼事件让富士康背上“血汗工厂”“杀人工厂”的标签,人们纷纷对富士康企业的管理制度产生质疑。迄今为止,富士康经过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证实跳楼死亡的案件已有13例之多。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11月5日早晨。这次不像以前,没有引起媒体的“狂轰滥炸”。富士康的连跳事件曾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激起了社会、专家关于现代农民工生活和心理的热烈讨论。如今,经过这些事件之后,富士康选择了加薪、转型和内迁之路。人们在质疑富士康是否为 “血汗工厂”的同时,更加担心“十连跳”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悲剧再次发生。在全球产业链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被纳入其中,要求更快的生产速度和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市场,这就对工人的劳动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形成了一种以“精益化生产方式”为主的产品“流线化”的生产形式。富士康公司就是如此

八“校园安全保卫战”

4月29日9时40分,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持刀行凶事件。随后,泰兴市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市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云通报称,据进一步核实,该事件中一共有32人受伤,其中学生29人,教师2人,保安1人。截至发布会召开时无人员死亡。犯罪嫌疑人已查明叫徐玉元,男,46岁,泰兴市泰兴镇人,已婚,高中文化。事件发生后,江苏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副省长李小敏立即赶赴医院看望受伤人员。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把伤者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目前,大多数伤员伤情稳定,仍有5名儿童伤势较重,其中危重病人2名。>>>详细

一审被判死刑的江苏泰兴暴力残杀幼儿园师生的徐玉元故意杀人案,5月26 日上午9时,二审在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二审法官审理后当庭宣判,维持原判。一审法院认定,被告人徐玉元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虽杀人未遂,但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极其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判其死刑。4月29日上午,徐玉元携带单刃尖刀闯进泰兴某幼儿园,对幼儿和教师员工大肆残杀,致29名幼儿、3名教工和群众共计32人受伤,其中重伤4人、轻伤25人、轻微伤3人。一审中,被告人徐玉元当庭供认全部犯罪事实。>>>详细

九、山西假疫苗事件

山西,近百名儿童不明病因致死、致残或引发各种后遗病症。家长伤心欲绝、四处求治、负担沉重。导致如此惨剧的病源何在?锲而不舍的患儿家长纷纷质疑:“接种了乙脑疫苗怎么又会得乙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难道不是接种疫苗所致?”„„矛头直指用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疫苗!>>>详细

31岁的山西省柳林县农民王明亮,看了自己9个月的儿子最后一眼,拖着已被雨水淋透的身体离开了北京香山植物园。这是发生在2008年8月22日的一幕。当天凌晨3时许,王明亮将整整抢救了6个多月,最终死于进京求医招待所中的孩子送到就近的香山植物园。在给路人留下一封请求帮忙安葬的信之后,王明亮带着“不知哭晕过多少次的”妻子,回了山西老家。这个名叫王小儿的孩子,是王明亮唯一的儿子。连日来,媒体和网民持续追问山西方面有关部门的,无非两个问题:其一,山西疫苗市场是否存在官商勾结而形成的垄断行为?其二,大量儿童在此期间接种疫苗出现死残现象是否与疫苗有关?截至目前,据山西官方初步调查结论,前一事实似已确证,但官方坚决否认后一情况的存在,坚称“疫苗安全,可放心接种”。

十、玉树地震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截至4月22日上午11时,玉树灾区共有医疗卫生队52支3032人,累计就诊受伤伤员9145人,无新增就诊伤员和新增重症伤员。卫生部通报,截至4月22日上午11时,玉树灾区共有医疗卫生队 52支3032人。其中,玉树州内502人,省级及省内各地市区784 人,省外1746人。公共卫生人员 226 人,含军队防疫人员26人,外省市防疫人员119人,本省人员81人;卫生监督人员82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4月26日专程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实地察看地震灾情,了解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校舍在地震

中损毁严重。上午10时许,贾庆林一飞抵玉树,就赶往该校看望师生。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中国青海玉树。一场7.1级大地震,震碎了三江源头宁静的黎明。一场战天斗地、争分夺秒的生命大救援,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地带拉开了气壮山河的帷幕。近13000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紧急出动,义不容辞地成为救援战场上的主力军和突击队。

十一、王家岭矿难

截至4月5日中午,距离3月28日发生的山西王家岭透水事故救援第九天近200个小时之后,153名被困井下工人中115人陆续获救。井下的其他38人有望生还,另外1人情况不明。日晚22时30分许,首批10个救援分队共计100余人分批下井进行搜救。在今日凌晨,找到9名幸存者,随后这9名幸存者顺利升井。自今日上午11时许至中午时分,又陆续发现第二批105名幸存者。随后,这些幸存者被成功救出。记者21日从山西省委宣传部了解到,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最后一名被困工人已于日前出院。至此,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115名获救人员和38名遇难人员善后工作结束。3月28日13时40分左右,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透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经全力抢险,115人获救。目前,国务院调查组正在对事故进行调查。

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中9名工程技术人员,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近日被乡宁县检察院批准逮捕。公安机关侦查发现,这起透水事故在发生前就出现了种种征兆,但9名相关责任人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最终造成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的透水事故。

十二、南京化工厂爆炸事件

7月28日,南京市塑料四厂发生爆炸。据江苏省公安消防总队有关人员介绍,发生事故现场为栖霞区南京塑料四厂拆迁工地,由于丙烯管道被施工人员挖断,泄漏后发生爆炸。南京市消防支队已经派出15辆消防车、85名官兵赶赴现场,对周边被引燃的车辆和建筑残火进行扑救,控制火情。截至发稿时,消防队员已经关阀断气,只有少量余火。目前,携带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的消防队员正在搜救埋压人员。

原南京塑料四厂已于2005年停产,所在地块近期正由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办事处进行商业开发利用。鸿运公司议标后对该地块进行场地平整。鸿运公司的小型挖掘机械为了回收地下废弃管道的钢材,7月28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进行作业时挖穿了丙烯管道,造成大量液态丙烯泄漏。现场人员在撤离的同时并报警。10时11分左右,泄漏的丙烯遇到附近餐馆明火引起大面积爆燃。

江苏省安委会办公室7日通报南京“7·28”塑料四厂爆炸的调查处理结果。18名事故责任人被依法依纪处理,其中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栖霞区委书记、区长受处分,有关部门同时责成南京市政府向省政府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十三、江西宜黄拆迁“自焚”惨剧

时间已到8时40分,钟如翠端着一碗蛋清坐在屋檐下,开始做脸部美容,和井台边忙碌的母亲罗志凤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井台边,罗志凤已经将鳊鱼剖好、洗净。钟如翠一抬头,发现三四部小汽车转眼间开至家门口,十多个穿制服的民警向她走来。钟如翠认出,领头的是凤岗镇派出所的一位指导员,他对钟如翠说:我们接到群众举报,你们这里有汽油。钟如翠试图向民警解释,汽油是用于发电机发电,但民警已开始在一楼进行搜查。9月10日上午,江西宜黄县凤冈镇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自焚事件,3人被烧成重伤。随后,3名伤者被紧急送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抢救,9月18日凌晨,伤者叶忠诚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另两名伤者目前已转移到北京治疗。

江西省委宣传部前日发布的消息称,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已被免职,县长苏建国也被提请免去县长一职。据悉,此次宜黄县党政主要领导调整与今年9月10日发生的“拆迁自焚” 事件有直接关系,是行政问责的阶段性结果。自焚事件发生后,宜黄方面发布消息称,3名伤者并非自焚而系“点火误伤”,同时否认强拆,称当天是去“做思想工作”。9月18日凌晨,在叶忠诚去世后,以宜黄县长苏建国为首的数十人在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抢夺尸体,并打伤钟家人,随即,又有多名宜黄当地工作人员在南昌的街头当众将钟如九等五名家属强行带上一辆大巴后拉回宜黄。

十四、伊春空难

8月24日,河南航空公司的哈尔滨飞往伊春的E190型飞机在抵达伊春林都机场降落时,坠毁山中,伤亡情况不详。据了解,飞机当晚20:45分从哈尔滨太平机场起飞,机载96人。

8月24日21时36分许,一架载有91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的河南航空公司VD8387航班,在黑龙江伊春林都机场降落时发生坠机事故,机上42人遇难、54人受伤,其中7人伤势较重。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抵达坠机现场,耳闻目睹了事发12小时的“生死时速”。据记者目测,客机失事地点距离跑道约有2公里,位于机场铁丝网之外,周围杂草丛生。机场上空笼罩着浓雾,能见度不足200米。截至25日5时,遇难者的遗体已全部被找到。武警部队官兵把守着现场,并在外围设置了警戒线。

8月24日21时36分,黑龙江省伊春市发生飞机坠毁事故。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妥善处理善后,查明事故原因,举一反三,立即在全民航系统开展安全大检查,消除隐患,确保航空安全。

十五、重庆惊现中国“最牛钉子户”

针对网上流传的“最牛钉子户向开发商索要2000万元”一事,央视于14日来渝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采访。随后,户主吴苹、“正升百老汇”项目部负责人和九龙坡区有关部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吴苹表示向开发商索要2000万元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吴苹称,自己与丈夫继承的房产有219平方米,一楼一底,产权证和国土证都齐全。而自己选择了实物安置,要求开发商按产权证上的面积和用途,归还相同面积的商业用房,并且提供临时过渡门面。

由于一家住户与施工方的矛盾,重庆的一个拆迁工程三年没有进展。按照法院裁决,今天凌晨零点过后,法院就可以开始进行强制拆迁,昨天夜里拆迁小楼的现场灯火通明,十分热闹,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蹲守在这里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重庆市民,不过直到现在,法院还没有强制拆除这座房屋。这座小楼位于重庆市轻轨杨家坪站附近,它四周的房屋已经被开发商拆除,挖出10多米的深坑,成了孤岛

杨家坪“百老汇”项目开发部经理王伟(正升公司)介绍,鹤兴路片区项目改造拆迁面积12547平方米。2004年8月31日贴出动迁公告,随后整个片区280户都已经搬走,唯独剩下了吴苹一家。其间,公司与吴苹进行了数十次协商,但她没有接受安置方案。

十六、360与QQ之战

11月3日,北京朝阳法院正式受理腾讯诉360不正当竞争案,腾讯索赔400万。腾讯与360之战爆发最新

冲突,腾讯公司发布的“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终于把看热闹的用户拉进了“战争”的旋涡。腾讯称装有360的电脑将停止运行,360表示将保证和QQ同时正常使用,腾讯方暂停WEBQQ使用,360下线了扣扣保镖。11月4日上午,腾讯召开媒体沟通会,称让用户“二选一”是无奈的选择,并提供证据证明360恶意攻击腾讯。随后,360否认攻击腾讯。当天下午,360称在有关部门的调解下,双方软件恢复兼容。11月4日晚,官方叫停腾讯和360的战火。双方暂时性回复兼容。11月日上午,工业化信息部介入调查双方。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影响人数最多的一次热点事件。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企业要走向国际化,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就必须秉承道德信念,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就必须克服自私的欲望。狭隘的企业观、狭隘的发展观,最终将导致企业被市场所淘汰。正如古人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道德透支的结果必然付出几倍的代价。坚守良知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在企业与企业的商战中,惯见的往往是商业道德的缺失。不是没有竞争,只是竞争尚在丛林时代,为了胜出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胜出挟用户以令天下,为了私利敢将道德和法律抛弃,也抛弃了自己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③ 学会共存也许比学会竞争更重要。若说市场的争夺,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分裂用户,更无须你死我活。共创双赢共赢的局面,实在是和平理智之路。腾讯和360的恶斗,让我们见识了原来互联网上的内斗。互联网是个大市场,它不是你想守就能守得住,想堵就能堵得光的市场,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真正垄断,学会共存也许比学会竞争更重要。

【适用话题】竞争、道德、良知、以己度人、共存等

十七、“地沟油事件”引起强烈关注月17号,《中国青年报》一则关于地沟油的报道称,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估计我国每年有200万—300万吨地沟油流回餐桌,而地沟油中有害物质黄曲霉素,它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由于何东平的另一身份是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这一报道一时间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关注。昨天,何东平教授对媒体进行了公开回应。

何东平介绍,他和他的多名学生,已经对武汉的地沟油状况进行了数年的调查研究,但是研究仅限于对各种地沟油的成份和危害物质的分析,为国家制定检测地沟油的标准提供参考。废弃油脂返回餐桌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到底有多少他根本不知道,也从未说过“我国每年有200万——300万吨地沟油流回餐桌”,报道中提及的数据其实是广东某媒体去年曾经报道过的,并非他的调查结论,他也没有取得地沟油进入餐桌的有效证据。

① 诚信创造生命的尊严。地沟油这种事件任其蔓延,作俑者会由无知走向故意,由见利忘义走向谋财害命,由不讲道德走向违法犯罪。这样,我们损失的就不仅是财产,而是身体的健康,生命的安全。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安全的食品。②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食品行业事关生命安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本,更要讲道德和良心。有些人为追求利润,罔顾生命健康,做出令社会蒙羞的行径。③良知是做人的原则。良知的严重缺乏:在经济和社会急剧转型的中国,由于各种原因,道德真空和道德虚无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尤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做人、做事缺乏底线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有相当一批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缺乏底线,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这个国家未来的崛起之路也相当堪忧。【适用话题】诚信、安全、监督,道德、良知、利益等。

十八、“齐全哥”入学引热议

9月10日,武汉科技大学迎新现场,一名叫郑宇的新生在五名家人的陪同下,带着14件行李前来报到,除了换洗衣物和水果,还有补品、药品和卫生纸。被网友封为“齐全哥”。

“帮忙搬运行李的志愿者介绍,郑宇除了几大包春夏秋冬衣物外,还带了一台立式电风扇,两个医药箱等。一箱装着补品,一箱是日常用药。毛巾带了7条,还有牛奶、苹果各一箱。卫生纸准备了四年的,满满一大箱。”郑母说,“带来的卫生纸还不一定够孩子用4年呢,而且儿子从小就体弱多病,怕他来大学后吃不消,药品还是准备齐全点好。”

① 溺爱不能承受之重。“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与学生或许根本不在乎“送学”花费。但是家长如此

越俎代庖,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锻炼的机会。长大成人的孩子,不会基本的生活技能,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怎能指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独当一面?

② 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给孩子配备生活用品,不如教给孩子生活方法。作为家长,把孩子

武装成“齐全哥”并非明智之举。不如在开学报到之前,花些时间为他们补补“生活课”,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

③ ③能力是人长期发展的资本。国内教育看重成绩和学历,而国外更看重能力和创造力,看重学生今后

能否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有没有潜力和创造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家庭和学校更需要为他们补上基本生存的一课,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教会他们独立生存的本领。

④ ④ 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长的保护下没有经历苦难考验,没有学会坚韧抗争,这样的人走上社会,性格脆弱,意志不强,认识狭隘。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将无法适应,成为另类弱势群体。

⑤ 【适用话题】溺爱、保护、能力与学历、独立、磨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

下载AP US History大事件知识点精析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AP US History大事件知识点精析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研英语语法难点精析

    无忧考网www.51Test.net 一般说来,定语从句被分割开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在先行词与定语从句之间插入一个状语。 如:There are many thousands of stars in the sky that are l......

    2011年著作权案例精析

    《著作权案例评析》(增订版) 叶新 整理 一、已经考过的案例(16个) 案例1(1-7) 案例2(8-11)案例5(24-27) 案例6(28-30)案例10(46-50) 案例15(77-82)案例16(83-88) 案例17(89-93)案例19(99-102) 案......

    KET口语常用句型精析

    KET口语常用句型精析 小升初考试的压力和竞争逐年加剧,很多重点初中院校不仅看重学生在小升初考试的排名,而且对小学生英语证书也有一定的要求。剑桥国际教育(中国)为大家提供KE......

    运输合同精析条款

    运输合同精析2010-06-12 一、大纲说明 关于运输合同的内容,2010年大纲要求熟悉并掌握以下内容:运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客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客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旅......

    旅游纠纷案例精析

    旅游纠纷案例精析内容简介 《旅游纠纷案例精析》选取了2005年至2009年间该院审理的旅游纠纷案件15件,分为合同纠纷类与侵权纠纷类两大部分。在选取案例时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

    【精】初中数学知识点专题

    初一至初三 数学知识点一览表 七年级: 上——1. 数学与我们同行 2. 有理数 ->绝对值 乘除 乘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乘方 混合运算 3. 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 4. 一......

    张羽精析企事业单位奖惩制度

    精析企事业单位奖惩制度的完善 (作者:张羽,浙江宁波人,1990年5月生,中共党员,法学与经济学双学士) 2008年初国务院以《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废止了施行25年之久的《企业职......

    真题精析——病句[大全五篇]

    真题精析——辨析、修改病句 1. (09年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