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中成语教学的心得
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中成语教学的心得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语一直是汉语言文化当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成语,成为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所考虑的问题。学习好成语,不仅能够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素养。
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成语,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将其方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兴趣为基础,理解成语含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是令学生学习好成语的基础。老师在课堂之上应当注意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设置游戏。老师可以将成语融入到游戏当中,让学生通过游戏领悟成语的含义。例如在学习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神采奕奕”“气宇轩昂”等成语时,就可以采用接龙成语的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五到六人。由第一个人看到成语,并且通过表演传递给下一个人,以此传递,直到最后一个人猜出成语。也可以让学生将看到成语所想象出来的画面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其理解意思的准确与否,与其动作表现有着极大的关系。
2.设置情境。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习成语的时候,由于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导致他们对成语的真实意思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而老师在课堂上的口头传授,只是只言片语的字面解释,不能够让学生形象生动的去理解成语。如果能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亲身的体会成语所讲的意思,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成语,便于同学运用。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可以通过剧本的形式体现给学生,这一课所讲的故事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经典故事被人们广为传唱,当中不仅仅存在着负
荆请罪这一个成语,也有聚精会神,气喘嘘嘘等等成语。学生通过自排节目,不仅增加的学习此课的趣味性,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学习到了许多成语。
3.讲述故事。如果学生能够对成语的来源产生好奇心,那么就能够激发学生很大的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成语。由于成语当中有许多都是来自于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这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提供了极佳的范本。老师通过为同学讲述故事,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当中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课文《嫦娥奔月》等都是极佳的故事范本,老师不仅仅可以通过自己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让学生代表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去了解故事,理解成语意思。并且也提高了讲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国家级期刊《中国教师》 《课程教育研究》下半年火热征稿中,欢迎荐稿!联系企鹅: 1324725251董老师
二、以生活为基础,积累成语词汇
课本当中的成语学习都存在局限性,只能局限于课文内容,所学到的成语往往很难涵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的情况却较为全面,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也是成语教学当中的重点问题。
1.增加课外读物,提高阅读量。我们除了在课文当中学习成语外,也应当加强在课外读物当中发现成语,学习成语。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相互交流,在课外读物当中学习到的成语。让学生能够在相互的讨论当中理解成语、品味成语。
2.注意留意生活,累积词汇量。我们在生活当中有可能接触到许多文字性的东西,例如对联,台词,广告等。在优秀的作品当中,往往不乏存在一些好的成语。如果学生能够注意观察生活,就能够学到许多课本外的成语。
3.举办小型比赛,帮助记忆成语。
我们在每个单元最后做总结时,可以将成语作为一项总结的工作。例如举办一场小型的
成语比赛,分别设置“寓言组”“神话组”“诗歌组”等,让每个组内的学生讲一个本组相应的成语故事,或者先讲一个故事,让大家说出其中蕴含的成语,或比赛看谁知道的成语故事多。如此一来,学生为了赢得比赛会去积极主动的记忆成语,理解成语。达到较好的成语教学效果。对于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还不足以达到积累成语要求的同学,老师也要积极的去引导大家有条理的对所知道的成语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加强记忆,便于应用。
三、以运用为目的,做到活学活用
如果学习过的成语,不能够运用起来,那么学习过的成语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所以老师在教授成语之后,应当鼓励学生运用成语。学生能够在合适的语境恰当运用成语,不但体现出了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便于学生以后人际关系的发展,更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帮助学生锻炼使用成语,是老师们应当考虑的问题。
让学生锻炼使用成语,就像点线面的关系,层层递进。字就是点,成语就是线,句子就是面。只有让学生将各个成语加入到自己日常对生活的体会当中去,将其组成一段富有意义的话语时,才达到了学习成语最初的目标。例如,在第三册语文书当中第一单元就有普天同庆、张灯结彩、欢聚一堂、喜气洋洋4个成语。学生可以回忆自己处在春节欢乐气氛当中时的感受,抓住这种情感,利用刚学习到的成语,动笔写一篇自己对春节的感受,充分锻炼了学生利用成语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教授好学生学习、积累、使用成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育方法还需要更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成语教学方法。
第二篇: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探讨
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探讨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姓名:刘惠萍 性别:女 【摘要】本文在简述成语定议、来源、结构形式及小学语文中成语教学的必要性基础,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探讨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方式方法、禁忌。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成语教学 探讨
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充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质量,增强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的基本要求。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提倡让我们的孩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而作为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不断积淀和发展的精华--四字成语的教学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和改革要求的新契机。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翻开我们云南省昭通市小学教育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不难发现每一单元都安排了成语学习。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趁学生记忆强的时期,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为将来说话、习作、与人交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成语简述及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成语简述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字中的一朵奇葩,如高山之巅的朵朵雪莲,如漆黑夜幕中的颗颗繁星,如浩瀚大海中的朵朵浪花,他们是如此珍贵,如此炫目,如此富有生命的活力。
1、什么叫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传习用,意义上整体化、结构上定型化,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固 定短语。通俗地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2、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3、成语的形式结构
成语一共有4000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总之,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中成语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成语是中华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如:神话语言(“愚公移山”等)、历史故事(“围魏救赵”等)、诗文语句(“一鼓作气”等)、口头俗语(“三长两短”等)等。令人感喟的是,当网络词汇大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外语成为人们求职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会以说成语感到骄傲呢?现实中,不分成语的感情色彩、性别对象、谦敬之别滥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成语被改头换面用于各类广告。如某服装店的店名为“衣衣不舍”(应为“依依不舍”);像面包广告的“追求领鲜”;杀蚊的蚊香,是“默默无蚊”,止咳的糖浆,是“咳不容缓”……这种对成语的改装移植宣传,影响着青少年,尤其是幼儿,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成语的理解、使用感受到迷茫。针对这种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母语在青少年中的任承将受到极坏的影响。
面对新环境下成语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成语的认知、识记和积累是很不够的,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不强。学生暴露的问题警示我们,规范的成语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刻不容缓。
二、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要求
我们云南省昭通市小学教育使用的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教学,在每个练习中安排了八个成语,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
三、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方法
(一)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营造融洽的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抑制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发挥。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1、关爱学生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多给学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个支持的暗示,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强烈的关爱和信任。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对待后进生更要耐心地给予期待性的评价,如“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再想一想,你能说对的”、“你已经动了脑筋了”等。让他们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
2、尊重学生成语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提 出的一些非同寻常的看法和见解,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以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尊重并引导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解除他害怕犯错误的心理。
(二)保证学习的充足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用过多的讲和问代替学生的学。首先教师得在时间上有保证。
1、留足自习时间每次上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先扫除字音障碍,再通过查阅工具书(如字典、成语故事书等)理解词义。或了解成语故事、成语的出处等。让学生先自主探究,这对学好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2、留好讨论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共同解决。每次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看看可以解决一些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是激活学生参与的有效方式。可现实教学中讨论时往往只是好学生的参与后,便草草结束。其实这种活动不能仅仅流于形式,高效的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每人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首先得保证个体切实学习的时间。小组讨论时,时间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使所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得到训练。不能只是一些优秀学生包揽了全部活动时间。否则,学生的活动只会流于形式。
(三)提供参与的活动机会
爱活动、爱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给足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在实际中,我尝试把“教”的权利放给学生。当“小老师”的同学总是十分兴奋的。在小组讨论时。我就给他们一些时间为自己精心准备,从理解的几个成语中挑选出最满意的,教给大家。而听的同学也会格外认真,因为他们也不愿意放弃补充的机会,如再把意思解释得更清楚一些,透彻一些。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
成语教学应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教师缺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的主因。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
1、说成语故事许多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让学生探究成语的出处,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眼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说话、举例让学生给所学的成语造一个句子,或者举一个例子,正是出 于“学以致用”的考虑。学生有时虽然不能准确表达出它的意思,但只要能意会,甚至正确运用就行了。
3、把握联系,适当补充苏教版教材中有的练习上会出现一些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4、感情朗读,熟记成语语文积累不等于死记硬背,而语文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教成语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成语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乐学、爱学,不断增加兴趣。
(五)大胆借鉴开创学生喜闻乐见“愉悦式教学形式”
1、表演猜测式教学
借鉴综艺节目的启发下,灵活运用表演猜测掌握成语。如“坐井观天、一刀两断、相依为命、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饼充饥、望眼欲穿、望梅止渴”,引导学生上台表演,以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演出每个成语的意思,下面同学根据表演猜测成语
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语的记忆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
2、幽默问答式教学
努力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使愉悦式教学形式多样化。多方搜集、整理,将一些成语幽默地组织在一起,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记忆。例:
问:“最大的地方有多大?”
答:“无边无际”“一望无际”“漫无边际”。
问:“最远的地方有多远?”
答:“九霄云外”“天涯海角”。
问:“最大的变化呢?”
答:“天翻地覆”“天崩地裂”“沧海桑田”“面目全非”“改天换地”。
最长的时间——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最快的速度——白驹过隙、一日千里、风驰电掣
最大的手术——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改头换面
最怪的动物——狗尾续貂、虎头蛇尾、画蛇添足、虎背熊腰
……
聚精会神地倾听,丰富奇特地想象,积极踊跃地回答,气氛就这样从鸦雀无声到激情澎湃,从激情澎湃又到鸦雀无声。学生在波浪起伏的氛围中感受着成语 的无穷魅力。
3、歇后语式教学
幽默、诙谐的歇后语也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用歇后语带出成语,更是妙趣横生,让学生再次领略语言的魅力,智慧的风采。
1、源于历史典故
①齐桓公的老马——迷途知返
②赵括打仗——纸上谈兵
③鲁班皱眉头——别具匠心
④陈胜扯旗——揭竿而起
⑤楚霸王自刎——身败名裂
⑥李世民开言路——从谏如流
2、源于神话传说
①龙王爷亮相——张牙舞爪
②老寿星打哈欠——老气横秋
③王母娘娘走亲戚——腾云驾雾
④阎王爷当木匠——鬼斧神工
⑤小鬼拜见张天师——自投罗网
⑥城隍庙里讲故事——鬼话连篇
3、出于四大名著
(1)《水浒传》中的:
①宋江的眼泪——虚情假义
②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③李逵穿针——粗中有细
④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⑤林冲上山——官逼民反
⑥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
(2)《三国演义》中的:
①刘备当皇叔——时来运转
②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③曹操杀吉平——恼羞成怒
④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⑤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⑥吕布拜董卓——认贼作父
(3)《西游记》中的:
①唐三藏取经——好事多磨
②孙悟空拜唐僧——改邪归正
③孙悟空72变——神通广大
④孙猴子上天宫——得意忘形
⑤猪八戒扮新娘——其貌不扬
⑥猪八戒吃猪肉——忘乎所以
(4)《红楼梦》中的:
①贾府的大观园——外强中干
②贾宝玉看西厢——戏中有戏
③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
④贾宝玉游魂——误入迷津
⑤林黛玉进贾府——谨小慎微
⑥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
4、出于成语转换
①叶公好龙——口是心非
②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③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④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⑤量体裁衣——以身作则
⑥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5、源于生动比喻
①骆驼走路——昂首阔步
②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③千里马长翅膀——突飞猛进
④针尖的灰尘——微乎其微
⑤脑袋上推小车——走投无路
⑥肥狗咬主人——忘恩负义
⑦麦秆上插针——节外生枝
6、缘于幽默讽刺
①巫婆跳绳——故弄玄虚
②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③强盗逮小偷——贼喊捉贼
④哑巴观灯——妙不可言
⑤屎克郎扛大旗——臭名昭著
⑥瞎子逛商店——目空一切
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下课后许多同学仍意犹未尽,生动有趣的歇后语感染着学生,对于成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活动中学成语,兴趣日益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些列的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主要有以下一些活动:
(1)成语接龙游戏(全班参与,按座位顺序进行)(2)成语故事会(全班参与)
(3)小组对抗赛:以组为单位,把全班按纵向分为四个大组,四个大组之间进行竞赛对抗。事先规定:题目由每个小组自拟,每个小组拟10道题,分为抢答和必答两种类型,每道题10分。比赛结束后合计出各小组所得总分,优胜的一组每位同学都能获得一份奖品。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都摩拳擦掌,誓与其他小组一争高下。从下面各小组拟的一些题目看,他们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例如:
1、分别找出跟“诸葛亮,项羽,齐桓公,陶渊明,孔子” 这些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2、列举能表达人们心情的成语(不少于5条)
3、列举运用比喻或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不少于5条)
4、整理出符合“不╳而╳”格式的成语(不少于3条)
5、说出几条6个字的成语
6、说出含有反义词的成语(不少于5条)
7、找出几个前后顺序可以变动,但不影响原来意思的成语(不少于5 条)
8、找出几个含有通假字的成语(不少于4 条)
经过多种方法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成语时已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摄取,我想,这与成语的愉悦式教学是分不开的。个性化的教学其实无形中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广大教师在课改时要勤于思考,大胆探索,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拓展有限的教学空间
现行的课堂教学多呈封闭式状态,学生发展的空间被有限的教学空间左右。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有趣味的成语活动。班级的墙报辟出一栏“成语集锦”,有时是“一”字开头的成语,有时是“无”字开头的。同学们自己去找材料。自己写稿子,自己誊写,自己配上画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学会了合作,锻炼了能力。在班会上,组织同学们搞比赛,如“成语接龙”、“成语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学习成语、收集成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不能滞留在师生单向的信息传递上,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大量的充足的活动空间,课内外结合,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
四、小学语文中成语教学禁忌
成语是人们十分喜爱、经常使用的一种固定词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成语学生一看就懂,一用就会。如“不约而同”、“先人后己”、“百战百胜”等等。但是,在我国历代群众所创造的成语宝库中,象这样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基本一致的只占极少数,还有大量的是从古代历史事实、寓言、古典作品及流传的辞句中得来的,对于这些成语,就不能用简单的字面意义相加的方法去理解。因此,教学中一般应该注意如下三忌:
(一)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内容是整体性的,许多成语是由比喻、夸张等方式构成的,它的含义蕴藏在字面底下,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地在字面上做文章,否则就会犯“胸有成竹——胸中长有一棵完整的竹子”的错误,出现笑话。
如果把“望洋兴叹”解释成“对着海洋而叹气”的话,“洋”字就解释错了。把“形容人群或车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川流不息”,当作“河流淌个不 停”来解,都是望文生义,没有透过字面,抓住成语的本质。
(二)忌以今义解古义
成语中的不少词体现的是其本义,如果用今义去解释这些词,就会曲解或者解释不通。
有是学生总认为“走马观花”的“走”是“行走”的意思,那就错了。其实,“走”在这里正是体现它的本义“跑”的意思。如果把“赴汤蹈火”中的“汤”(本义是“开水”),解释为日常生活中喝的“汤”,显然是不当的。
(三)忌单从结构看意义
成语的定型性很强,它的结构或者结构成分不能轻易变动,排列次序也不能轻易改变。
如,“落花流水”不能改作“流水落花”。“载歌载舞”是“边唱歌,边跳舞”的意思,如按一般支配结构析成“栽着歌曲,栽着歌舞”就错了。成语是由组成它的各个词凝练为一个整体的,它不是一般的词组,如果一味按照一般的词组去分析,就难免失误。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纠正学生理解错了成语,正确地理解成语,运用成语。
五、积极引导参与提高成语教学效果 弘扬民族文化
可喜的是,成语积极传承已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成语教学是语言文字是的传承、历史的延续;汉语成语简练而意蕴丰富,教学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学生懂得成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成语积累好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珍惜、爱护母语,让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代代相传。
总之,在小学语文成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不能滞留在师生单向的信息传递上,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大量的充足的活动空间,课内外结合,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
附参考资料:
1、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语文中的联想教学
七年级语文中的联想教学
从教多年,我对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感触颇深,尤其是许多课文中的联想,我认为不可忽视。课堂上,不少教师常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上,而对联想这一手法的分析和训练比较少。其实这一环节引导到位的话,会把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带入语文兴趣的大门,会让他们在对语文基础的掌握上获益匪浅。
所谓“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它在初中语文中运用很广泛,其运用的技巧和艺术值得中学生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联想的知识,开发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联想能力。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空的约束,思接千载,把本来相隔久远,相距甚远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七年级课文中有许多运用联想的典范,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写景物时打破时间的局限,在描绘春花图时由桃花、杏花、梨花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联想,既丰富了写景的层次,又开拓了美的境界。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结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如《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散文,他在描写雪后山景时写到:“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表现了山的秀美动人,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由花衣被吹动进一步联想到肌肤,生动地写出了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丰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可见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比喻联想,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加强形象化的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可通过仿写来进行,如在教《春》时,我训练学生仿写最后三个排比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经过启发,学生能联想到春天像仙女、像画家,像魔术师,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在春天绚丽多姿的景象中徜徉,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得到美的陶冶。联想,不仅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且能够帮助作者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和升华。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散文,作者沿着紫藤萝这条线索,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由紫藤萝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由花儿自衰到盛联想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联想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不仅现代文章用这一艺术手段,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沈复在《童趣》中把夏蚊成雷联想为群鹤飞舞,以烟喷蚊联想成鹤唳云端,花台草木联想成树林和野兽。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童趣,可见丰富的联想不仅符合七年级孩子的特点,也使文章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运用联想,不仅能升华主旨,还能构思全篇,如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1、2句通过问句形式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联想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描写联想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可见整首诗歌的构思都是联想在起作用。再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作者由香瓜子所处环境没有生长条件联想到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由小飞蛾面临严重威胁时的极力挣扎联想到凡是生命都有求生欲望,由静听心跳联想到两种人生态度。文章就是在这三个联想的基础上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这些联想同时也是文章的写作思路,起了谋篇布局的作用。过后我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表达对文章生命的感悟。第二天我打开作业本一看,有同学举出了小草春风吹又生的例子,有同学举出 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天星桥石缝中树根的例子等等。这样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练了笔,又活跃了思维,还收获了一些哲理。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时期,联想和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利用教材中那些联想丰富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怎样运用联想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联想不仅有以上作用,作者还能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愿望。任何事物总是有对立面的,运用事物的对立面作对比联想,可以使截然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如由美想到丑,有善想到恶,由渺小想到崇高,由悲苦想到幸福,由黑暗想到光明,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作者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奇丽的美妙境界,作者正是因为不满人间的黑暗,才联想到天上的光明,在诗的第三、四节中,诗人又由天上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以及自由的生活,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大胆创造,描绘了幸福美满的婚姻,自由安详的生活,这些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联想,生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封建统治和压迫的不满和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联想,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知晓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并起到教育自我的作用。
另外,特征和本质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发生联想,作者也能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了表现自己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惜在对蝈蝈的称呼上下功夫,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联想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联想到“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联想到“蝉的屠夫”,由于蝉和狩猎者、囚犯、屠夫特征相似,作者通过不同的联想来变换不同的称呼,不仅使行文灵活,给人深刻的印象,更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课文中这些联想,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启发,不仅能把握文章脉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和学到相关的一些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
七年级处于小学和中学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喜欢联想,但缺乏一定的经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意义,利用形式各异的训练,培养他们联想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第四篇: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兴化市合塔学校 225700 戴雯雯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正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头疼的,也是语文教师棘手的问题。在作文训练中,为了把景物写得更美好,把事情写得更有意义,把人物特点写得给人印象深刻,可以综合生活中的直接、间接积累,根据作文需要,加以重新组合,然后构思表达。
[关键词]: 作文 材料 实践
著名教授钱理群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现在的语文却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可见,对于作文,学生们就算不是深恶痛绝也是相当讨厌的。这其中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低段忽视作文的渗透教学,造成写作起步晚,没有做好低中段写作教学的衔接工作,一到中段就手忙脚乱,以致于到高段还是写不好作文。但是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我们仍然要紧抓作文教学。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想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作文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
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同时要注意,学生写作的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因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精心地创设情景,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提高写作实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阅读才能为写作服务,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语言表达从词句训练入手。万丈高楼是由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一篇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一句话”就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必须遵循渐进的原则,从阅读教学开始渗透,从词句训练入手,通过踏实、到位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作业练习涉及到许多“照样子,写句子”的题型,其实这也是写作起步的训练。如何让学生生成更多有质量、有意义、有创新的精彩语句,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要求用三个“有时”进行说话训练。精彩的语言在教师的启发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再拓展到生活,不论是语言还是思维都有了质的飞跃。假若学生能将教材中的语言,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能运用自如,那么就真正掌握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2、紧扣教材,从仿写课文入手。教材中编者精心挑选的美文佳篇总能引起学生情感哄鸣,而且语言表达的特点,文章框架结构,是学生最直接、最合适的仿写范文。如果教师能对教材中的精彩的篇目或段落重视写作指导,对于提高作文实效是颇为有益的。
学了童话故事,学生掌握了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师不妨提供材料,让学生也编一编童话故事。人教版 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点拨、揭示加指导。如我校去年元旦前夕要召开文艺晚会,布置同学们自带小红花,可老师没教过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长教会了他的女儿做红花,当这位小学生带着红花上学时,同学们求她帮助,她帮同学们做红花。事后,有的同学表示送她小“礼物”。虽然她喜欢小“礼物”,但是没要。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指导她把这件事写成作文《我帮同学做红花》。由于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她写成的作文,内容充实,还挺有思想的。
2、给孩子创造积累写作材料的条件。平时,学生只能天天重复着“家中——路上——学校——路上——家中”的过程,生活的范围有限,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领孩子去公园、野外等见世面,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采的社会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于教育孩子,其中一项便是为写作文积累材料。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长带他的女儿去野外捉蝈蝈,临行前布置了写作要求,让她注意观察和记忆。回来后,她写了作文《捉蝈蝈》,较生动地写下了捉蝈蝈的过程和动作,很有情趣。
3、给学生讲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受生活的地点、环境等条件所限,有许多素材是学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却是可写的。这类材料需老师及家长的讲述,指导课外阅读等进行积累。有一位学生家长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来时,给他的孩子带回来许多“礼物”,如:各种贝壳、小(海)石头、小纪念品等。女儿最喜欢那串珍珠项链,她认为很贵。其实仅几元钱,使她很惊奇。这位家长抓住时机,向她讲了珍珠的人工养殖以及我国海上育珠事业的过去和现在,鼓励她以此为材写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礼物》,既训练了写作,又进行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4、要让学生学会剪辑原有的写作材料。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学生入门写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缚他们的自我发挥和想象,而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将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辑、必要的取舍。有一位学生游过秀水公园后,在写《我爱秀水公园的美丽风光》草稿中提到“在草丛中捡到一只死去的蜻蜓”,这是真实的,但对文中的“美丽风光”起了削弱作用。老师对此进行了指导,经过修改,学生的作文是:“我走上拱桥向东望去,湖面上是一片荷花和荷叶,交映相辉。叶面上的水珠儿在阳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忽然一只红蜻蜓飞来,落在一支卷着的荷叶上,我想起了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小小的剪辑,使作文增加了艺术性。总之,老师及家长应相互配合,共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入门写作时,感到“材”有源头滚滚来。
四、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美的习作范文,积累好词佳句,让学生有话可写
万事开头难。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到习作写片断,许多人都感到难以下笔。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习作范文,试着仿写,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为日后作准备。实际上,一篇篇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好例文。在学习《槐乡的孩子》一课时,其中有几个自然段就为学生提供了习作范例,一些优美的词语,学生也可信手拈
来,举一反三。学习之后,学生可仿写《美丽的家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借鉴,经过多次的仿写,学生再也不为写作犯难了,再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经验,习作水平定会更进一步。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使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21世纪我们怎么教作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小学作文教学漫话》 王有声 宁波教育出版社 【3】《小学心理学》 冯维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林崇德 申雪亮 北京教育出版社 【5】《作文循序教学法》包全杰 辽宁人民出版社 【6】《“儿童作文”教学论》 宁波出版社
第五篇:小学语文中融合多媒体教学
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
一、巧用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的课本里,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例如《三峡之秋》,通篇文章,作者采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三峡的不同时间段的秋天景色,时而明丽,时而热烈,时而幽静神秘。那么,怎么样使学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景同时又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讲课之前,我就出示一组配有优美旋律的三峡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由眼睛开始去感受景物的美丽,另用听觉刺激,利用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学生就被这样的优美画面所吸引,情感也不由自主地被其感染。这时候,老师轻声讲述:多美的三峡啊!好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你们想去吗?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美描写出来的呢?这样一引入,学生首先有了感官上的刺激,进入了情境,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同时又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我想,这是~般引入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诗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缺乏,对诗歌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古诗教学中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Ⅱ: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古诗教学中,如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想象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教《惊弓之鸟》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更赢„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赢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赢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赢己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赢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赢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赢”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赢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赢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赢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对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人拥有的潜在独创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学生潜在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乐趣。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用得得当,二者将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不仅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教学情景,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这样,也就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