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双创”为推手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祁述裕:以‚双创‛为推手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双创’对文化系统的发展同样非常重要,目前全社会对于文化领域在‘双创’中的作用认识还不足。‛12月13日,‚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国家行政学院举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以‚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为题,着重介绍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四个关系‛,抓住‚四个推手‛。
把握‚四个关系‛ 依托新文化要素来促进新文化业态 第一个关系是协同性与差异性。我们在推动经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当中,既要讲协同性,也要讲差异性。所谓‚协同性‛,我个人觉得核心问题是要打破壁垒,推动要素的资源流动。现在有一些观点,学界也有一些探讨,京津冀有没有可能协同发展?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很难协同发展。
祁述裕对上述观点却持反对态度。他说:‚比如有人说北京属于工业化后期,天津属于中后期,河北属于前中期,差距太大,我不大赞成。一个城市群的发展,从世界各国发展来看,都是差异性的互补,没有差异就很难互补,而且实际上在我们提出协同发展之前,资本已经在推动协同,市场也在推动协同。‛
‚差异性‛的核心点是依托特色资源,突出各自优势差异发展。像河北有没有可能差异发展?我觉得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前一段时间到河北调研特色产业,比如说河北的石雕,完全有可能差异化发展,而且经济发展的差异不等于理念和做法上落后。
第二个关系是顶层设计和自营经济。要讲统一规划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否则协同发展就没有必要提。但是仅仅讲统一规划还不够,还要讲自营经济。行政分工不等于倒退回计划经济,不等于形成了命令,否则它往往是一厢情愿。‚顶层设计不等于行政摊派,不等于行政地区资源的划拨,否则协同发展也是无法实施。
协同发展应该是在尊重自有竞争,尊重市场力量的前提和基础之上来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协调和磋商,而且要有中间缓冲地带,让资本力量发挥竞争的作用。‛祁述裕表示。
第三个关系就是盘活存量,拓展增量。我们在谈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当中,既要重视盘活存量资源,更要重视拓展增量。促进三地协同发展当然是很重要,确实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方面,怎么依托新的文化要素来促进新的文化业态。在新兴领域的壁垒会更少,还是一片蓝海。
第四个关系是用力和借力。所谓‚用力‛,我们自己要努力,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尤其是我们行政部门。但是另一方面还要‚借力‛,要和其他的产业融合发展,跟其他部门交叉发展。
抓住‚四个推手‛ 构建‚城市文化地图‛大有可为
第一个推手是怎么以互联网+作为依托,以‚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手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双创‛对文化系统的发展很重要,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整个社会对于文化领域在‚双创‛中的作用力认识还不足。比如说中关村创业大街文化企业是要占大约一半,文化企业和文化相关的企业大约占中关村‚双创‛企业中大约一半,问题是一半的企业的推手恰好很少有文化部门参与。
第二个抓手,以建立文化城市作为抓手,建立‚城市文化地图‛,来描绘构建京津冀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区域城市的文化定位,这是文化系统应该大有作为的地方。我们要抓住了城市文化地图的构建,这将是一个重要的机遇。‛祁述裕说。
第三个抓手,以特色化产业作为中心,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思路和互动机制,尤其是目前经济发展落后一点地区,在这方面尤其有发展的动机。第四个抓手,促进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要以融合发展作为抓手。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域相连,文脉相通,文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促进三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十多位相关领域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会。在研讨会中,与会嘉宾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工作,围绕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发展前景、社会参与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并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第二篇:以城市建设为推手
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城管执法工作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管好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要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仅仅依靠城管队伍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管理理念。
近年来,通榆县城镇管理监察大队紧紧围绕城市管理这一中心,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文化理念和载体,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味,增加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与日常工作相融合,通过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城管文化建设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促进了城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法律是刚性的,不可扭曲的,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每一次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整合城市的资源和力量,就是要真正的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力量源泉。
多年来,通榆县城镇管理监察大队加强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载体、开辟宣传阵地、注重精品亮点、行业精神、亲民理念的宣传。通过开展平安创建城管法规进社区、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市民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提高市民协管水平有效的促进了城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城管法规进社区活动中与社区共驻共建,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通过演唱会、联欢会等形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市民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市民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意识和城市管理的参与意识。同时聘请社区代表担任城管义务监督员,使他们成为城市管理的宣传员和管理员,在市民中形成遵守城管法规人人可赞,违反城管法规人人管的良好氛围。
在开展城管法规进校园活动中,城管监察大队委派专人担任学校的义务辅导员为师生们讲解城管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城市管理从娃娃抓起。在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中,强化城管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队员文明执法、亲民执法、服务执法、摒弃过去“生、冷、硬”的不良习惯,坚持以情感人、真心待人。在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降低管理对象对立情绪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管理城市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赢得了良好的群众口碑。
通过利用文化建设的平台,带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把市民当作城市管理中一支不可缺少的辅助力量,从而实现了文化建设和城管工作的双赢。
第三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为此,我们需要多方努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
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各地方政府要建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发展机遇,尽快推出适宜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计划。应该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度重视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就是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是要尽快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解决融资瓶颈问题。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要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出口、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财政投入少和企业融资难问题。千方百计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调控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和融资渠道。其次是要探索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鼓励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解决文化企业可供抵押的实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建立贷款贴息工作机制,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或项目,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银行贷款贴息支持。再次是建立文化产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或发布相关
信息和动态数据等,为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供必要条件。
二是要大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加强研发和原始创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其一要着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中型骨干文化企业,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引领和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其二要努力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拉长文化产业链条,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推动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衍生产品。其三要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扶持引导中小文化企业走“专、尖、特、新”的道路,办出特色,打出品牌,推动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中小文化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其四要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采取优惠措施,吸引相关文化企业落户园区,充分利用产业集群、项目集中的优势,形成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扩大中小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是要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其一是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改制,转制单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其二是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创新,要突破长期以来文化管理中条块分割的局面,根据产业性质、相关产业联动等特性,借鉴国际管理经验构建大文化管理模式,从“办文化”转到“管文化”上来。其三是加大文化市场的开放性和文化产业的竞争性,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进来,以有效的市场竞争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小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路径
一是要善于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形成“公司+文化专业户”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将分散的民间工艺加工联合起来,对传统民间工艺实行精品化、系列化开发包装推介,初步实现由个体形式的自生
自灭到靠公司的力量发展壮大传承的局面,使文化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变为产业优势。
二是要善于就地取材,点石成金,善于无中生有,珠联璧合,在发展文化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方面作出新的尝试。中小城市文化资源的特点是零星、分散,聚合性差,因此,资源的整合能力尤为重要。以三门峡为例,三门峡市仰韶文化艺术传媒公司不断拓宽产业链,开发了仰韶彩陶艺术品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黄河观赏石10大类6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北欧等。2008年,该公司与北京雷子乐笑工厂联合策划创作的话剧“彩陶女嫁仰韶郎”,在总政八一剧场上演,不仅为传播仰韶文化、提高彩陶产品知名度发挥了助推作用,而且拓宽了市场,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是要巧用人才,科学地利用外脑,弥补人才资源的不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智力逆向流动,力求使大城市的高端人才、专家学者参与到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来。文化产业人才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文化产业人才应该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有独到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但文化产业人才并不神秘,他们与其他产业人才在许多方面有着共性,文化企业的营销策划、经营管理、资产运作与其他产业也有着共同的规律。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一时找不到专业人才,可以通过人才嫁接,即“借用”其他领域的企业家、经理人,经过一定的培训,把他们充实到文化产业中去。(编辑:林湄)
第四篇: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的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有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和服务。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尔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首先,发展文化产业对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美国为首的强势文化借助全球化平台从经济领域开始全方位向外扩张渗透。在开放语境下,中国文化市场已成为具有诱惑力的庞大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尤其在当前文化需求,文化消费与攻击在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形成“战略性短缺”的现实境遇中,更是为国外文化消费品进入提供了市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的
1升级,以及随着产业结构下游化带来的需求上游化、高档化、文化化,特别是伴随着具有相当强消费欲望和自我想象能力的中产阶层的崛起,使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需要,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间,已经形成明显的“战略性短缺”,大量海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就成为大众的日常消费品,手中(尤其青少年)长期浸淫其中不但养成崇“洋”(美国货、哈日、哈韩)媚俗的口味,久之还会产生认同其价值观、以其为行事参照的思维意识,不自觉地抵消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因“战略性短缺”而不能使中国文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境遇,所造成的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必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以及在多元化消费中培育文化理想产生极大影响,其结果就不是文化产业一个领域所能承担的。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向中起着积极作用,经由文化的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效应,增强文化影响力,以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以及经济形态的升级,我国已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成为制造大国。但在当前语境下中,廉价低附加值的产品并不能为我国企业赢得较大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切合整个世界经济形态的飞跃,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平稳运行,我国企业面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向。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输出文化产品,借助中国文化推销中国“品牌”,并增加产品中的文化和科技含量来提升产品品位,依托海外7000多万人的华人圈,培育消费中国“品牌”的消费者,树立消费中国“品牌”观念,培养对中国“品牌”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使得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地位提升,进而借助文化竞争力立足世界市场。在此过程中文化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将对此进程起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
再次,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在实践中进一步理清理论上难以说清而又互相缠绕的问题,通过调整文化政策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文化在两个市场的涵摄力和辐射力。
最后,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并采取“走出去”的文化输出策略,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秩序的重组,在全球化平台上铸造和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文化现象,以及复兴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工程中起积极作用。文化产业以其生产内蕴价值观和审美经验的产品的被消费来参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并成为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途径和载体。尤其在海外市场,人们是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来了解这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基于一定了解和相互文化交流才能形成真实的国家文化形象。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
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国情出发,发挥优势,不断积累,突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在推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前提下融入共性。也就是说,既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突出特色。其途径大
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威武史观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额指导思想。文化产业是精神文化发展的集中形态。由于其发展的高度综合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决定了其发展途径和研究方法的独创性。为此必须力求以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以马克思创立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研究形式为研究内容服务、研究内容有进一步拓宽研究形式的原则,从而形成文化产业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是以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规律性和目的性相结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提倡科学、普及科学要坚持时代的观点,提倡科学精神。
三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应当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有年中国特色的、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始终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方向和目标,决不能偏离。
四是把机制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产业规律的导向机制。一是政治导向,文化产业的政治导向,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要求奥在时间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要变指令性为导引性。二是观念导向。其关节点是摆脱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上的误区,摈除把文化产业只作为政治附属物的观念;摈除把一切文化产品都意
识形态化的非商品性观念;摈除文化知识娱乐休闲的观念。从而确立文化产业具有必然性和现实性的观念;确立经济文明观、经济文化一体观的新观念;确立文化产业的市场观念;确立文化产业的全球观。三是产业导向。其目的是尽快确立文化的产业导向,构筑产业化发展框架,出台符合产业化发展的政策。
再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推进体制创新,加快文化产业立法,以实现经济关系的市场化,企业行为的自主化,宏观调控的间接化,经营管理的法制化。目前最重要的,一是理解产权关系,确立文化生产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完成文化企业的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建立调动文化产业大军积极性的动力机制。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人是精神生产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而要把精神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新通过充分调动起来,是精神生产力获得最大的解放和发展,就必须创造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要建立为精神生产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的机制,包括公正、公平,合理利益激励机制,促进精神生产者的合理互动机制。建立有效地评估、评职、评优机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大军的机制,包括培养、吸纳和选拔精神生产人才机制,造就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机制;要建立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增强服务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的机制。
第五篇: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范文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依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非常迫切。我们应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重点,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使之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充分发掘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是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体现国家和民族独特精神文化气质的文化资源,如文化典籍、社会风俗、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传统与现代艺术作品和工艺品等,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文化“本钱”。我们应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文化资源宝库,努力把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本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其个性和本土特色,避免开发利用方式的趋同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同质化。
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文化产业业态,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发展的具有跨领域、综合性、信息化等特征的文化产业业态,是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电影、图书、戏曲等行业相继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对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业态略显单调,水平仍不够高。因此,“十二五”时期应在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并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我国今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的长效机制;积极组织大型文化会展,在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促进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共同带动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从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开发重大文化产业战略项目入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抓紧强化政府文化职能。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引导支持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文化领域发生广泛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应抓紧强化文化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支持,借鉴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经验,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引领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从税收、金融、准入门槛等多个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增强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执笔:王雅卓尉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