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以延边地区为例(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22:1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以延边地区为例(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以延边地区为例(共)》。

第一篇:论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以延边地区为例(共)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以延边地区为例

专业: 小组成员:

文化产业是二十世纪的新兴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被誉为“朝阳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这是一种社会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文化产业具有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等众多优点,并日益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因而备受各国和地区的重视。

中国有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对于搞好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的民族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延边作为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区,位于东北边境,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毗邻,濒临日本海,与韩日相望。是中国东北沟通内外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特色浓厚,形成了延边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情,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十几年来,延边地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阵地持续巩固,文艺队伍逐步壮大,文艺精品陆续涌现,文化设施日臻完善,群众文化日益活跃,文化产业粗具规模,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不断得到了优化和改善,尤其是在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推进百镇文化辐射工程,加强图们江千里文化长廊建设过程中,地区政府拨出专款新建、改造和维修了大量文化设施,积极开发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对延边文化强州的建设,促进延边乃至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一、延边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民族文化艺术方面:延边素有“歌舞之乡”美誉,全州半数以上县(市)进入全国先进县的行列,并涌现出“象帽舞之乡”“洞箫之乡”、“剪纸之乡”、“刀画之乡”等14个极具民族风情的文化乡镇,在国家文化部开展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中,敦化市凭借“刀画”和“秧歌”两大特色文化品牌,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延边地区现有三个朝鲜族艺术团体(延边歌舞团、延吉市朝鲜族艺术团、延吉市朝鲜族曲艺团)、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8个,文化站88个,群众文化艺术事业从业人员474人。他们创作和表演了一大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艺术作品,不少民族歌舞和剧目均获得了国家及奖项。民族文化娱乐方面:延边现有2500多家各类文化经营场所,蓬勃发展的文化娱乐业以成为全州的一大特色,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地区有关部门通过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有效的遏制了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使文化市场步入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并保持了比较合理的发展速度。

民族饮食文化方面:近年来,延边餐饮业可谓捷报频传:“金达莱”朝鲜族民俗餐饮队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饮食博览会及国际料理大赛上获得团体现场操作项目金奖;在上海世博园区内的中华美食街,延边的朝鲜族传统饮食再次受到热捧,销售业绩稳居中华美食街排行榜前茅。2009年,延边餐饮业营业收入总额达36.7亿元,同比增长12.8%,占全州经济总额16.9%。延边朝鲜族民俗餐饮发展势头尤为突出,如延吉金达莱饭店、考世茂山庄、东方烧烤、丰茂餐饮等餐饮企业,每年营业额的增长幅度都非常可观。

民族广播电视方面:2006年,延边卫视正式开播。以此为契机,延边广电宣传、事业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在稳步推进,广播、综合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到2011年,全州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8座;拥有公共广播节目9套,电视节目11套;广播综合覆盖率 99.71%;电视综合覆盖率97.49%,全州形成了以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站、剧团、音像出版、信号传输等“八位一体”的延边广电格局,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

民族文物方面:延边州自古以来曾先后居住着我国许多古代少数民族,历代少数民族在延边的沃土上,创造了极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宝库。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新数据显示,延边州现有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1201处,其中古遗址588处,古墓葬128处、古建筑8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68处,其它文物遗址5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全州八县市公布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全州各级博物馆现有馆藏各类文物20057件(套),一、二、三级珍贵文物636件(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俗等1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3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民族旅游业方面:近年来,延边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延边地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也颇为雄厚。目前,以山水风光游、民族风情游、边境旅游、滑雪旅游为主打品牌的延边旅游产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据州政府统计,2012年延边游客突破1千万人次,同比增长28.7%,实现旅游总收入130多亿元。延边旅游项目形象品牌不断巩固,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渗透,体制改革与资源整合相结合,极大的推动力延边地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2008年,延边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比同期吉林省全省平均水平高1.04%。事实表明,已经驶入快车道的文化产业已成长为延边地区十分活跃缺极具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延边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及现存问题

1、地理优势及自然环境优势。延边地处吉林省东部,中、俄、朝三国交界,依托吉、黑、辽三省广阔的腹地,是东三省沟通海内外的重要窗口。延边还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商贸往来活跃,文化线核辐射空间广阔。延边地处美丽的长白山区,借助天然优势,打出文化旅游牌,大力发展延边旅游文化业。

2、人文资源优势。延边是朝鲜族聚居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交融,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地位显著的优秀朝鲜族文化。且延边地区文化底蕴浓厚,文艺工作者所占比重大,进一步推动了延边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品牌优势。延边地区的音乐、舞蹈、戏剧以及民间工艺品等一大批具有朝鲜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其所蕴涵的固有的民俗为特征,品牌优势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这些传统文化名品,是延边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延边地区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显著优势,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滞后。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目前在延边地区还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问题。如:行政机构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很难协调统一;许多文化企业经营机制僵化,经营目标模糊,经营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清晰;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机制落后,缺乏竞争力,阻碍个体的积极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想一直在文化行业占主导地位,一些文化部门过分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而忽视文化的市场属性,而且少数地方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不少人至今任把文化及其产品仅仅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精神产品,忽视其商品性和经营性,这正是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表现,忽视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内涵和产业性质。理论研究滞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规律缺乏分析,许多文化企业得不到有效指导,仍处于半事业、半企业状态,在这种政企不分管理体制下,经营没有市场风险,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靠、要”的观念依然严重存在。

第三、产业规模不大。延边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偏小,产业链不长,产业之间的有机联动不密切,产业群体没有很好的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过分重视对娱乐业的发展,虽有一定优势,但其规模和档次不仅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无法与省会长春等地相比,也存在着一定差距,连地区内的需求也无法满足。

第四、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民族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工业和企业的良好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物资设备的落后,严重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一些地区企业文化投融资体制僵化,各级财政投入有限。由于资金的不足,文化资源产品转化率低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低,经济效益便难以显现。

第五、缺乏民族文化品牌。实践证明,只有精品才能带动区域文化的发展。延边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产品的种类较繁杂,精品却不突出,精品市场的营销则更加欠缺,有的地方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缺乏认识,发掘不够,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文化优势,民族文化精华未能真正打造成文化产品,而只是简单的将民族风情活动改换为节庆,如“金达莱节”“苹果梨节”等,致使各种名目的“风情节”层出不穷。一个地区有数十个这节那节,却没有形成一个主打产品。人造的节庆极为明显的暴露出文化底蕴的不足。

三、延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深化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民族文化产业同样如此。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化发展规划、战略、政策和法规,有助于延边地区文化产业的规范发展,并保证延边地区文化产业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和较稳定的健康发展过程。延边地区文化正处于发展阶段,还相对弱势,在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时,要从显示和长远两方面考虑: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促进开放,鼓励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

2、做大做强,以集团化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组建和发展文化产业集团,一要增强核心竞争力,立足于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二要增强整体竞争力,完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对现有文化产业部门的内部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新型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架构。要结合区域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积极探索发展以长白山影视拍摄基地和新型主题公园等高科技文化产业为主的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园区或特色街区。

3、加大民族文化产品宣传力度,实施名牌产品促销战略。加大民族文化产品宣传力度是搞好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延边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注重州民委、文化、旅游、宣传等部门的组织协调和专业指导作用。同时要利用各种现代化传媒手段,全方位地宣传和推广延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提升民族文化产品在省内外和国内外的知名度。延边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应该借助自己的特色优势,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产品博览会,进行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和对外交流,同时要全力打造“延边阿里郎”这一品牌,从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挖掘和整理,实行通体规划,整体营销,积极对外宣传,并在民族演艺中全面体现其元素。

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作用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的发展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璀璨成果,延边朝鲜族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定方面体现出了少数民族文化总体的发展。保护、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就构建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不论人数的多寡,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就必须注重做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经济的文化趋势越来越显现,而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愈来愈强化。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动力,又是一种无形资源。文化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作用,便成为经济发展中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动力即文化力。不同的区域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且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文化及其特色。反过来,地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又会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民族优势特色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贯彻“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维系民族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的因素被舍弃,被新的社会文化所改造,这很正常。但应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认识到它对改善人们的空虚与无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作用,强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使其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包容外来文化,与其它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人们提供快乐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延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张初探;宋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第26卷

2、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以延边地区为例;边永奉;2010年4期

3、延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孙钟远;延边党校学报;2005

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梁洁玲;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

第二篇:17、年会论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课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李经龙1 李晓洁 周金陵

(安徽大学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天然耦合性、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作用使得融合发展成为必然。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章以合肥市为例,就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缘起、融合发展的必然性、融合发展的现状、融合发展的路径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合肥市目前存在融合机制不顺畅、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最后文章针对合肥市两大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Hefei

Jing-Long li,Xiao-Jie li,Jin-Ling zhou

(AnHui University,Business School,Department of Tourist Management, AnHui HeFei 230601)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The natural coupl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market makes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become inevitable.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major industries is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optimized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aking Hefei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origin of the two industries’integrating development,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integrating developmen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ng development,and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ng developmen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 Hefei city,the fusion mechanism is not smooth and the fusion level is not high.Finall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in Hefei,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tourism industry;integrating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李经龙(1978—),男,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手机:***,E-mail: jinglong7021861@aliyun.com.李晓洁(1992-),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周金陵(1992-),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培养计划编号:AHLYZJ201508)。前言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的行业。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旅游产品为吸引物,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两大行业联系紧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又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缺少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也是不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只有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中,用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加具有生命力。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全球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的必然要求,其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1] 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缘起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早在1986年,旅游经济就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中,开始从接待型事业转化为产业。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作为一项战略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推进。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制定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信息、物流、建筑等行业融合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各地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促进由单纯观光型向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转变”。而合肥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还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天然条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2.1天然的耦合性

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关联度的产业,其影响力可以渗透到任何行业。旅游行业的渗透性也较高,不仅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内部行业,还涉及多个外部相关行业。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撑,反之旅游行业对于其他行业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具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产业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文化产业能够延伸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使旅游产业发挥更大的产业价值,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2.2政府引导

[3]

[2]近年来,国务院、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为了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都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其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支持,但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额度大、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回收周期长等特点,这决定了政府在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政府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建了平台。此外,政府的政策和发展规划会吸引投资商对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及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进行投资,这使得人才、资金、技术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集聚,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也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宣传的作用,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2.3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也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移,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元需求。旅游者更加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式旅游。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旅游产业具有观赏性,文化产业侧重于体验性,两者的融合可以延伸旅游产品的内涵,从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2.4市场供给

旅游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已经趋于成熟。当今旅游行业竞争激烈,旅游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对利润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始逐步尝试业态创新,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业中,使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5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产业边界快速向外延伸,产业融合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且,产业的融合已逐渐从产业间的融合扩展到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现代科技作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加速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程,提高了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已成为产业融合的桥梁和纽带。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3.1资源融合

资源融合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资源融合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的依托空间,从而拓展了文化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中,可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旅游产品。如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创建文化旅游品牌,促进由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进行转变,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新业态,培育新产品。3.2技术融合

[1]

[6][5][4]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核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创新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的支持,文化产品的技术优势较为明显,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必将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新的体验,使旅游产业具有科技内涵。譬如通过将旅游产业与智能服务、文化演艺、影视摄影、写生绘画、拍客创客等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旅游产品。3.3市场融合

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市场,深受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青睐。此外,新型文化产业和创意性文化产品更受到青少年的强烈追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整合了多方面的元素,提升了两大产业的魅力,进一步拓宽了其市场空间。3.4功能融合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不仅具有文化功能和旅游功能,还具有经济功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增添了新功能,发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建立历史街区等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不仅促进了特色文化产业的保护和发展,还提升了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赋予了景区新的功能,丰富了旅游形象,使旅游产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3.5界域融合

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包括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环节。文化产业的价值链由创意生成、产品开发与制作、商业推广、最终消费等多个环节组成。两大产业在发展的任何环节都存在着融合的契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可打破原有的产业界限,通过产业间经济活动的互补延伸产业价值链,赋予原有产业新的功能,使融合后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如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向旅游产业延伸,建造文化创意主题公园;也可将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向文化产业延伸,形成动漫与影视旅游、表演与演艺旅游等文化旅游产品。

合肥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顺畅

合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文化局、旅游局、城市规划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的规划管理。为便于管理,各部门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然而,就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问题而言,不同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沟通,出台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口径,从而导致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不利于产业融合的持续推进。其次,缺乏地方性政策法规,不能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4.2融合程度较浅,融合类型单一

纵观合肥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多属于较为浅显的融合模式,没有富有新意的产品,融合形式较为单一。以包公文化资源为例,河南开封市在包公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融合产品既有包公传奇故事展,又将包公的事迹,如“包公开衙仪式”、“包公断案”等以演艺的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更有与包大人合影、畅谈千古事等体验式旅游。这种融合方式[7]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满足了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而合肥仅有单独的包公祠、包公墓等景点,并未借助其他产品丰富融合包公文化,对包公文化资源的重视度和提炼开发程度亟待提高。合肥对于三国文化的内涵挖掘程度也不够,整合度较差,在合肥并没有恢复古战场旧址,也没有展览馆和陈列馆来展示三国文化。再加上重视程度不高、服务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阻碍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4.3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人才缺乏

目前,合肥宾馆酒店的接待能力不高,合肥的餐饮业也缺乏特色的产品来吸引外地旅游者。其次,在交通方面,合肥尚未开通旅游公交专线,到各个景点的公共交通不够便利。再次,合肥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以包河公园为例,景区内没有导游服务。旅游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景区传达的文化主题,走马观花的看风景,不能深入了解景区内在的文化内涵。此外,目前合肥旅游产业还存在人才比例不合适、人才发展潜力不足、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4.4缺少品牌意识,宣传推广不到位

以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合肥与许多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如无锡有三国城、水浒城、唐城,杭州有宋城、东方文化园,苏州有吴越春秋主题公园,而合肥的主题公园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包河公园和逍遥津公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再加上宣传不到位,使得合肥的三国文化、包公文化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

合肥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完善管理体制,建立运行机制

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要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就需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合肥市政府要尽快制定合肥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规划,加大政府投入,提供财政拨款和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产业融合。其次,要出台地方性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融合发展环境,为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保障。再次,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可建立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旅游文化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合肥市市长任组长,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负责人任副组长,根据全市总体规划制定各景点的发展规划,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支持文化旅游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合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5.2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创新融合产品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将合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在开发文化旅游融合产品方面,深入挖掘文化的精髓,打造多元化且具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如将具有地方戏剧元素的徽剧、庐剧、黄梅戏、花鼓灯进行串联,以包河公园、逍遥津公园、三河古镇为地点,将合肥的三国文化、包公文化、太平天国文化以戏剧的形式进行演艺,向旅游者展示合肥丰厚的文化内涵,吸引旅游者,延长其停留时间。还可以在目的地挖掘一个富有创意的[9]文化主题,使原本单调的自然风光富有文化内涵,如打造《印象巢湖》等演艺产品,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要做好名人故里游,围绕包公、李鸿章、刘铭传、周瑜、文翁、杨行密、丁汝昌、聂士成、冯玉祥、段祺瑞、卫立煌、孙立人、杨振宁、董寅初、吴邦国、李克强等合肥名人,做强名人文化旅游产品。再次,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发展节庆旅游。如大圩生态园的葡萄文化旅游节和长丰草莓节,以节庆旅游、休闲旅游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旅行社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以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如逍遥津公园—教弩台—三国遗址公园等三国古战场旅游线路,逍遥津公园(三国文化)—包河公园(包公文化)—三河古镇(太平天国文化)等合肥古文化旅游线路,科学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科学教育校园文化旅游线路。5.3完善基础设施,重视人才培养

合肥应加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有酒店星级标准和服务水平,开发不同档次的宾馆酒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还应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主题文化酒店和主题餐厅,推进住宿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在交通方面,开通城市旅游专线,打造景区之间的快速通道,便利游客出行。另外,景区要定期发布有关景区的信息,如门票价格、拥挤指数、主题活动等,完善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如导游智能服务,将景区的人文历史文化融入导游词的设计中,使旅游者能够深入了解景区的文化内涵,感受合肥的城市魅力。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旅游行业;政府和企业需要引进高层次的旅游文化管理人才,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通过资金赞助、师资支持等形式,加强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联合培养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5.4树立文化品牌,加强宣传营销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从旅游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旅游品牌的竞争。针对目前合肥市品牌意识不强的现状,品牌的塑造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加快培育民营文化旅游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文化品质,以品牌促发展。策划利用具有社会影响和名人效应的事件来吸引媒体以及其他社会人群的关注,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要实现合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需强化宣传营销工作。在宣传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拍摄景区宣传片,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介进行宣传,开展文化旅游讲座,提高合肥产业的知名度。利用互联网、4G网络、手机APP等在商业中广泛应用进行营销,以预订门票、餐饮服务、酒店住宿等为服务手段,为旅游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在营销方面,可通过套票的方式实现合肥市内部各文化景区联合营销,也可以通过与周边城市的联合营销,譬如加强与池州、黄山、安庆等省内其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以资源优势的互补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结语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均是发展空间巨大的朝阳产业。合肥作为安徽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和皖江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任。安徽省“十三五”发展战略也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合肥在山水旅游方面资源相对匮乏,观光旅游吸引力较弱。面对这一劣势,需要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融合。这样既可以传承当地优秀文化,发展当地旅游业,又可以提升城市吸引力,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共赢局面。总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合肥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必要路径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2]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袁俊,张萌.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构造[J].深圳大学学报,2011,28(2):17-21.[4]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209(1):169-172.[5]张辉,黄雪莹.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旅游学刊,2011,26(4):5-6.[6]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161-164.[7]朱欣悦,李士梅,张倩.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拓展[J].经济纵横,2013(7):74-77.[8]林燕.合肥市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主题公园路径探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5,32(3):112-114.[9]马琪.合肥市三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考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 Microsoft Word 文档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考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

04-06-29 17:10发表于:《网事如风连云港》 分类:未分类

04-06-29 17:10发表于:《网事如风连云港》 分类:未分类

自1984年我国开始实行沿海发展战略以来,地处沿海的环渤海湾、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闽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发展迅速,而地处南北交汇枢纽地带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低谷”。为填平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低谷”,保持东部黄金海岸的连贯性、整体性,加快该地区发展步伐,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城镇化推进现代化成为最具现实意义的战略举措,因而如何选择城镇化道路和模式,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步伐成为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从苏北地区城镇化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看法和思考。苏北地区的城镇化现状特点

1.1 苏北地区的概况

苏北地区是指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五地市及其所辖的县(市)所组成的区域范畴,面积52312平方公里,占江苏省的52%,至2000年末,人口数为3163万,占全省的44.8%,GDP为1975.9亿元,占全省的23%,它与苏、锡、常、宁、镇组成的苏南地区,扬、通、泰组成的苏中地区共同构成了江苏经济的三大不平衡区域(依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新划分方法),相对另外两大区域,苏北地区经济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详见表1。

1.2 苏北地区城镇化特征

1.2.1 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总体城镇化水平仍偏低,与苏南的差距在拉大苏北地区的城镇化起步晚,真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江苏省对苏北地区交通能源建设投资的加大,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至2000年末,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为24.9%(本文城镇化水平指建制镇以上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比苏南、苏中地区分别低20.7个、15个百分点。目前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1.2.2 建制镇数量增加较快,但城镇密度仍然偏小,城镇化结构不合理

90年代以来,苏北地区乡镇经济的崛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加上行政建制上的撤乡改镇,使苏北地区建制镇的数量迅速增长到464个,加上5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23个县城,苏北地区城镇密度达到95个/万平方公里,但也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5%,城镇密度仍然偏小。而且城镇化密度不合理,不同规模的城镇发展不均衡,大、中、小城镇的数量、人口数不协调,特大城市仅1个(徐州),大城市缺乏,中等城市3个(连云港、淮安、盐城),小城市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区域城镇化结构呈现规模差距。

1.2.3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1981-2000年间,苏北地区人口年均递增1.3%,GDP年均递增9.6%,城市化水平年均递增4.8%,明显低于经济发展速度。2000年苏北地区工业化率为41.4%,而城镇化率仅为24.9%,城镇化水平比工业化水平低16.5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明显低于经济发展,城镇化滞后导致第三产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难以随着工业

化的发展而相应推进,从而导致苏北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失衡,2000年苏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6.4:41.3:32.3,与全省的产业结构12:51.7:36.3相比,非农产业比重偏低,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减缓了区域城镇化步伐,难以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1.2.4 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城镇发展模式初步呈现多元化趋势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发挥城镇功能的物质保障。随着国家和江苏省加大对苏北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苏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苏北地区城镇面貌变化大,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设施改善,层次提高。除中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外,还初步形成了一批初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模式:以徐州市为例,有资源开发型(利国镇)、工业主导型(大吴镇)、交通枢纽型(新沂市)、文化旅游型(王庄镇)、商业贸易型(高流镇)、现代农业型(大沙河镇)、城郊型(潘塘镇),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势头。苏北地区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规模小,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弱

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卸杂谇 蚓 梅⒄咕哂蟹 浯 饔茫 乔 虺钦蚧 ⒄沟?

重要依托和支撑。苏北地区五龅丶妒兄谐 熘菔形 卮蟪鞘校 丝诠婺!⒕ 檬盗? 比较突出以外,其他城市人口数量偏少,中等城市平均仅40万人,小城市仅20万人,用地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弱,难以胜任区域发展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角色,一时难以成为相应区域的增长中心。

2.2 县域城镇规模偏小,发育重点不明,结构雷同

苏北地区的县域城镇规模偏小,无论是县城,还是建制镇,除少数基础较好的,大部分镇域规模和镇区规模都不大,虽然江苏省从1999年起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合并了550个乡镇,乡镇平均区域规模也由49.1平方公里提升到68.1平方公里,人口由3.1万人提升到4.3万人。但行政区划调整容易,真正要形成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聚规模还需要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需要按既定的行政区划来逐步形成和完善城镇供水、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和重新整合商业、科技、教育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克服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发育重点不明、层次低、结构雷同的问题。

2.3 城镇建设发展缺乏区域规划依据,城镇体系尚未形成苏北地区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集中在城市,农村以农业为主,城乡联系单一,城镇相当程度上起着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工业制成品的交易场所。城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条件、历史基础、资源赋存考虑较多,缺乏在更大范围内考虑自身的地位性质、对外联系、产业分工等,未能站在区域城镇化高度上统筹安排。缺乏区域规划依据,缺乏合理的合作与分工,就城镇论城镇,未能形成梯级明显、职能明确的城镇体系,尚处于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不够强大、次级中心城市规模偏小、缺少中间过渡层次、城镇之间内联强度不够的初级发展阶段。

2.4 城镇化发展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诸如经济方面:城镇与大中城市工业结构相似,工业的高度同构导致了市场的过度竞争,第三产业在城镇经济总量中份额太低,三产内部传统的低层次的行业比重大,现代新兴高层次行业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方面

出现严重乱占滥用土地现象,乡镇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布局分散,配套基础设施不足,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城镇建设方面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局限导致城镇建设“千镇一面”现象,甚至出现“标新立异”的不伦不类建筑,破坏了城镇整体景观的协调和美观。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3.1 城镇化发展思路

苏北地区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较低的城镇化水平赋予了较大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应拓宽思路,抓住重点,形成突破,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对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县域城市、中心镇进行集中开发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好人口城镇化,促使人口和产业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集聚;另一方面抓好乡村城镇化,促使一些条件好的乡镇就地转化和发展,成长为新的城镇,形成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优势,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苏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为此应结合苏北生产力的长远布局,将发展重点集中在沿铁路、沿高速公路、沿大运河的“Π”形发展带,通过发展这些条件优越的大中小城市和县城,逐步形成城镇

经济带,来推动区域城镇发展,加速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具体来说:

3.1.1 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特别是加快徐州特大城市建设,构筑熘荻际腥?中心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集聚和辐射双重功能,起着主导作用。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要从培育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入手,提高其经济功能和就业容量,壮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将连云港、淮安、盐城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点来促进其向大城市发展,高度重视徐州在都市圈内的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交通、大市场建设,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增强徐州市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苏北地区和欧亚大陆桥东部中心城市和商贸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以徐州特大城市建设带动徐州都市圈的发展,推动苏北地区的城镇化水

平的提高。

3.1.2 积极培育副中心城市,加强县城建设

县城镇作为县级人民政府驻地,其经济实力和市政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人口规模在10-20万人之间,已经初具城市形态规模。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要努力提高县级市、县城的质量与内涵,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将区位和经济条件中较好的县城尽快培育发展成为设施良好、服务体系健全、具有较强辐射传递能力的中等城市,将基础较差、条件一般的县城建设成呼应中心城市对县域辐射的次级中心。

3.1.3 择优发展中心镇,促使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扩大小城市和中心镇建设规模,关键在于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中心镇聚集,引导工业项目向中心镇集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因而中心镇应通过开辟工业小区、生活小区,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改善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对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集聚和牵引功

能,来吸引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进镇兴市,加快城镇化进程。

3.1.4 全面提高苏北城镇化发展质量

苏北地区作为城镇化欠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应借鉴苏南地区成功经验,汲取其教训,可以少走弯路。因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应避免粗放的数量扩张,注

重提高城

镇化的质量,重视不同规模城镇内涵的发展,强化各级中心城镇的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和城镇发展中的带动、服务、示范作用和生产、集散、管理、创新等各方面的职能,重视城镇的生态环境、交通、防灾减灾建设,提倡以人为本,重视城市居民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

3.2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策略措施

苏北地区要改变城镇化滞后的局面,加快城镇化进程,关键在于进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来克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正常流动的阻力,消除城乡隔离制度,增强城镇对农村工业的吸引力,建立起城乡之间人、财、物自由流动的机制,消除户籍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所造成的不平等,实现城乡一体化,采取多项

措施来加快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

3.2.1 加强区域规划和政府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做到区域协调发展

苏北地区城镇规模和能量级差异较大,为协同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注意协调好城镇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注意农村经济和乡村建设的发展,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加强城乡经济的交流和互动。加强区域协调,通过政府间的协作、沟通,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鼓励人口和资金流动,优化城镇间的空间关系

和产业联系,统一规划和分工协作,促进苏北地区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3.2.2 科学确定城市化指标,合理调整城镇布局和行政区划

根据苏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历史,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镇就业容量等因素实事求是地确定区域城镇化指标,防止盲目依靠行政区划变更推进城镇化进程,防止把城镇化引入单纯的行政建制调整的歧途,避免出现不顾条件、一哄而上的现象,合理调整行政区划,适当扩大基层行政区域范围,实现城镇政府和区域政府的合理分离

和分工。通过科学地编制城镇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3.2.3 适当降低设市标准,提高设镇标准

由于我国设市标准较高,不利于新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对小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根据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把设市标准由6万人降低到3万人,可以使更多有条件的中心城镇按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和发展。另一方面,适当提高设镇标准,将设镇标准由目前的2000人提高到5000人,因为建制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基本的城镇规模,容易产生有些“撤乡建镇”地方出现的“有镇无市”现象,形不成人口、非农产业的集聚。

3.2.4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苏北地区应结合扩大内需政策,配合区域内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规划好工业区、居住区、文教区、商业区等城镇功能区,搞好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卫生、社会治安、交通秩序方面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社区服务水平。

3.2.5 调整城乡土地政策,完善城镇土地使用制度,缓解城镇发展用地的矛盾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型恋厥褂?权的合理流转,积极鼓励离乡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试行将承包地或宅基地以级差地租收益折成一定比例调换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作为进城农民的居住、经营用地。

3.2.6 进行户籍制度创新,逐步放弃农村和城镇户口分离的做法,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首先放开县城及以下小城镇户口,条件成熟,再放开大中城市户口,实行出生地一定不变,居住地按规定登记,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并使新入城居民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3.2.7 积极开拓城镇建设新的资金渠道

苏北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广开融资渠道。一方面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通过发行债券,以BOT方式,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苏北地区应该通过协调发展,统筹制定区域规划和相关政策,引导城镇和产业的空间发展方向,构筑起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设施完善高效、环境优美和谐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镇群体的效应,来推动苏北地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

第四篇: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论文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

内乡县板场乡道川中心小学刘华伟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作为创收育人的勤工俭学则为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尤其在我国教育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是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可替代的。我认为,我们今后勤工俭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勤工俭学从以创收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向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算找准了勤工俭学的位置,才算找到了校办产业今后的立身之本。

一、更新观念,走出误区,摆正勤工俭学的工作位置

1、转变观念,摆正勤工俭学的位置。

以往,学校发展勤工俭学,总是“重创收,轻育人”的陈旧观念存在,目前,学校更新了创办勤工俭学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校办产业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应把育人作为根本,促进校办产业逐步改变自身的价值取向,由单纯的产业价值观向服务素质教育观转变,让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深入校办产业劳动实践,了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学会如何面对挑战,适应激烈竞争,学校始终把壮大校办产业作为一种治校方略,因为它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走出误区,坚定发展勤工俭学的信心。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普九工作,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学校的债务较多,特别是学校收费有限,上级财政拨款有限,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艰难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内挖潜,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自身活力,传到创收和育人同步,我校走出三大误区,重新认识勤工俭学的意义,坚定了发展勤工俭学的必胜信心。一是走出“等、靠、要”的误区,不再等待观望,不再靠上级安排项目,主动发展校办产业;二是走出了勤工俭学就要向学生收费的误区,重树教育新形象;三是走出了搞勤工俭学学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误区,明确了发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是追求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勤工俭学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5、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促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开展勤工俭学为学校积累了资金,获得育人、聚财双丰收。在勤工俭学收益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一部分用于教师、学生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

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勤工俭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勤工俭学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投入不足矛盾将长期存在。现实告诉我们,单独依赖政府,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拨款,路只能越走越窄。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要识大体、顾大局,不能总是两眼向上,一味“等、靠、要”,或是两眼向下,搞点“乱收费”。要确定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除国家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外,还要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教育自我造血功能,求得教育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目前,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加快,一方面经费缺口增大,另一方面存量资源闲置,要注意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努力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勤工俭学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加强学校可经营性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育人是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是勤工俭学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使勤工俭学与其他经济活动有了质的区别,也使得勤工俭学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

本方针。同时,勤工俭学在培育经济建设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勤工俭学论文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

内乡县板场乡道川中心小学刘华伟

二零零九年五月

第五篇:喜酒文化——以杭州市转塘地区为例

浙江民间的喜宴

——以杭州市转塘镇为例

摘要:在农村,娶亲酒、嫁女酒、满月酒、寿酒等喜酒可谓家喻户晓,宴席是实施人间情、礼、仪、乐的一种形式,喜宴则是民间宴席的主体。各地举办喜宴的事由与形式大不相同,这大概是由当地文化、风俗、推崇等原因所形成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杭州市转塘镇的喜宴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将转塘现今喜宴之风如实记录下来,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浙江文化中的转塘喜宴文化。关键字:杭州转塘 满月酒 满周酒 婚宴

一.引言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然而在中国传统喜文化几千年,上至唐朝年间,有天赐喜、天佑喜、民间惊喜之说;后又有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升官又晋爵、他乡遇故知„„八喜之说;喜事在人们生活中交相辉映,演绎一个个生动话剧。因此在当下社会,喝“喜酒”已不仅仅是办婚礼,也是办满月酒,满周酒,生日宴,大学宴等等的代名词。设宴属民间交往礼节,主家专此庆贺,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喜宴的桌数和菜肴的优劣、数量,往往反映身份地位和经济状况。多则上百桌,少则四五桌,都是根据需要而定。

在本周的周末,恰逢是本人的侄子满周岁。依照转塘的风俗,我们家在这天将会早早地准备好寿糕,且一份份地送给亲朋好友;会早早地准备好宝宝的新衣服,蜡烛,鞭炮,为我们宝宝祈福;当然,在这天我们家是会摆宴席的,往往是没有请柬的,亲戚朋友们都是本着自愿的原则来喝宝宝的满周酒。

本人在记事之后,经历了家里的乔迁宴,自己的大学宴,姐姐的婚宴,宝宝的满月宴以及将要到来的满周宴。写至此,本人甚至有点好奇,在转塘人的一生中,将会有几场属于自己的宴席。于是,本人罗列了以下几点关于浙江省杭州市转塘镇与众不同的喜宴文化:

二.生日宴席

(一)满月酒

所谓满月酒,就是宝宝出生一个月时,宝妈出月子的那天,在那天我们转塘地区也是要摆喜酒的。在摆喜酒之前,摆喜酒的主人家会打几百斤糯米粉,准备好芝麻粉、糖,以及烧汤圆的大锅子。犹记得我家摆酒那天,从糯米粉揉成汤圆面团,再烧汤圆,裹上芝麻糖粉,这些工作都是由邻居好友们和本家亲人们帮忙完成的。等做好之后,再由帮工们挨家挨户地发汤圆,走过路过的也都会给一份汤圆吃。听我妈妈说这分送汤圆的寓意是:汤圆分得越多以后宝宝的人缘就能越好。当然,虽然是迷信之言,但是转塘地区还是很重视满月酒这天的汤圆分送。此图是在本人侄子满月时,依照习俗做汤圆时的拍的照片

(二)满周酒

宝宝的一岁生日,满周酒是比满月酒更加重视的。摆喜酒自然是不必说的,在摆喜酒的前一天,主人家会准备鞭炮,在为宝宝祈福之时放鞭炮;会准备好新衣,等宝宝沐浴之后换上,穿得干干净净地迎来生日。与满月酒不同的时,满周酒是发送类似于糯米糕之类的寿糕,由于制作过程过于繁琐,因此,很大一部分转塘人都会去富阳一家专做糯米糕的店里购买。我认为,满周酒更像是祈福酒,宝宝在这一天接受到亲朋好友们的祝福。此图便是寿糕的图片,是在周六当天将要分送给亲朋好友们。

(三)整岁宴

整岁宴,其实就是生日宴的一种。在我们转塘地区,一般年轻人是不做生日宴的,年轻人往往就是和朋友或者和家人一起吃饭过生日,而做生日宴的一般就是年级比较大的。整岁宴,较长出现的是50岁及以上,由生日寿星来决定要不要举办生日宴。生日宴,一般是去酒店或者在家里摆个几桌,客人都是至亲或者关系亲近的朋友,每桌会有一个蛋糕,在酒店的话,每桌还能送上一碗热腾腾的长寿面;老人的孩子会送上红包,老人的孙辈会给上祝福。其中的寓意无一不是希望老人家长命百岁,身体健康。

三.婚宴席

(一)订婚宴

订婚喜宴,在转塘民间说明男女两家正式结为亲家。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设宴款待是男女双方家庭表示对媒人成人之关的感谢。双方家庭都要提前请人置办,无论家族大小,都会摆上几桌,请一些亲朋好友来陪媒人饮酒。双方家庭很希望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知道喜事,因而,喜宴结束之后,男女双方家庭有分送红鸡蛋的风俗,让乡邻众人共享喜庆。民间传说,吃了红鸡蛋不要疼。

(二)结婚宴

结婚喜宴,在转塘是最为隆重的民间宴会形式,所设宴席的桌数在喜宴当中也是最多的。逢喜之家往往是倾其全力置办,宴席中的礼俗十分讲究,规格标准 亦不一样。这种喜宴桌数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甚至几百桌;所请赴宴的人多为至亲,如姨妈、舅舅;其次为表亲、邻居、好友、同事等,举办喜宴的人家对上述亲朋好友, 一般要在结婚前十天左右“安客”(告知婚礼的具体日期,邀请到时来喝喜酒)。结婚当天的喜宴也是比较讲究的,岁稍大的老人们(一般是逐户请户主)帮助张罗,这些人往往也是被请喝喜酒的主要对象;城市里的要请同事帮助张罗。待婆家接新娘的仪仗队来到,装上嫁妆,将新娘请上车,放鞭炮即算喜宴全部结束了。

现如今,转塘人家越来越多的结婚宴就是请了婚庆公司办在酒店里了。本人家姐在结婚时,家里便只是预估了大概的人数,去酒店里预定了桌数,可以省去不少的麻烦事,然而却没有了在家办喜酒的热闹。

四.总结

设宴待嘉宾,无礼不成席。礼,是一种社会规范习俗,则是民间习惯做法。礼是群体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 礼是社会活动美的体现,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婚宴礼俗是民间礼俗的重要组织部分。

有的民俗在旧时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的寄托,就像祈求神灵和纪念先圣等等那 样,是希望得到一种外力的庇护,但当它习以为俗,并一旦以一种形式固定下来之后,则就成为今天的一种文化财富,我们尽可以加以利用和改造。许多古老风 俗在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变化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内涵和意蕴。让良风美俗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下载论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以延边地区为例(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以延边地区为例(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苏南企业融资问题——以宜兴地区为例

    题 目浅谈苏南企业融资问题——以宜兴地区为例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

    产业转移——以东亚地区为例 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 一、课程标准 产业转移——以东亚地区为例 教案(第2课时)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看到产业......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湖南省为例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 (罗嘉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长沙) 摘要:党和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

    分类号: G76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 作 者 单 位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作 者 姓 名 罗 来 超 专 业 班 级 07级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指导教......

    大学校园环境分析论文——以同济为例(★)

    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思考 ——以同济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调研为例 1.调研案例思考分析 1.1 调研思考一:同济世纪樱花大道 (图1)樱花所在位置(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 (图2、3......

    以“双创”为推手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祁述裕:以‚双创‛为推手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双创’对文化系统的发展同样非常重要,目前全社会对于文化领域在‘双创’中的作用认识还不足。‛12月13日,‚落实五中全会精......

    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共五则范文)

    文章标题: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建......

    家用电器新技术以电冰箱为例学习体会论文(共5篇)

    家用电器新技术学习体会--以电冰箱为例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家用电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们是改变人类生活的现代奇迹,成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