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

时间:2019-05-12 05:4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

第一篇: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

摘要:通过对西江苗寨乡村旅游发展的个案分析,作者从表面与深层两个层面对影响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论。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发展状况;组织;机构;问题

西江苗寨介绍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 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苗寨,历史悠久。根据专家的说法,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这里有1200多户苗族人家、5000多人务农为生,苍翠山谷里错落分布着800多栋吊脚楼,溪水从寨中流过,风景优美,苗族风情浓郁。她拥有“歌舞的海洋”、“芦笙的故乡”、“银匠的故乡”、“民族风情博物馆” 等诸多美誉。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建筑、服饰、饮食等民族文化和田园风光,无疑成为原生态文化的最大卖点和原生态旅游的最大亮点。全国的苗疆圣地,雷山县苗族的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传统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学者称之为“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雷山苗族的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苗族飞歌、游方歌,斗牛赛、斗鸟赛以及银饰、蜡染、丝绣……等,构成了苗族绚丽的艺术殿堂。西江千户苗寨,似乎引领着黔东南原生态的旅游风潮。来自于海内外的游客兴致勃勃,无不为眼前神奇的苗寨赞叹不已。

西江苗寨乡村旅游的兴起

说到西江苗寨的发展,当地人把契机归结为2008年的“旅发大会”。贵州省每年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旅游发展大会当年在西江苗寨举办,为此,贵州省和雷山县政府投入巨资完善西江苗寨的内外部环境。自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西江千户苗寨召开后,到西江等地旅游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抓住这一契机,雷山县在西江、郎德、大塘和县城等各个旅游景点推出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活动节目,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学者言:中国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就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复杂性而言,苗族是独一无

二、绝无仅有的。作为全国的苗疆圣地,雷山县苗族的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传统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学者称之为“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雷山苗族的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苗族飞歌、游方歌,斗牛赛、斗鸟赛以及银饰、蜡染、丝绣……等,构成了苗族绚丽的艺术殿堂。形成了深度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民族文化观光、歌舞表演、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西江千户苗寨是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

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西江苗寨,“鼓藏头家”“阿宝农家”“阿慧农家”“唐守明家”“唐守和家”“李文芬家”“阿娜农家”“世博林农家”已经做出了品牌效应。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分析

在收获发展成果的同时,西江苗寨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愿意花力气学苗歌、刺绣的人越来越少”,“村民参与旅游业的模式太单一,就是餐饮住宿、手工艺品、歌舞表演,长期恐怕难以为继”,“村民为开旅馆客栈私搭乱建,破坏苗寨的整体风貌”……文化人士、当地百姓、经营管理部门表达了各自的忧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单一与浅层次的自然观光型产品对游客缺乏较深的吸引力,景区内各景点不能形成紧密的联系,使其旅游功能减弱,游程过快、过短。

(一)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不足,缺乏信心

一是村民旅游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

二是缺乏对村民的引导和培训,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村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引导和培训,而忽视对村民发展旅游业的引导和培训。

(二)利益分配不适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利益分配的方式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或者影响企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产业,其资源和参与经营的人员较为复杂,有的产权不明晰,这给其经营管理带来困难。这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影响较大:一是乡村旅游资源方面。乡村旅游资源是由有形资源(具体的村落自然环境、一草一木、民居服饰等)和无形资源(习俗、文化、民族风情、热情好客、淳朴的民风等)组成的。乡村文化旅游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无形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劳动方式、习俗民风等),无形资源的脆弱性和易变性,使得要保护和延续其生命较为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对它形成毁灭性的破坏,使其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毁于一旦,而乡村的文化资源应该是全体村民共同所有的,不是个别或少部分村民的。二是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组织环节,它不像其他度假村那样,有较为明确的投资主体,产权是清晰的,利于管理。而乡村旅游的多数资源产权不明晰,给管理开发带来不便。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生活习俗等无形资源是全体村民和他们的祖祖辈辈共同创造和繁衍的,是全体村民共同所有,不可分割的,因此,对村庄无形资源的管理非常困难,往往容易出问题。三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载体方面,乡村旅游资源的载体是当地村民,其主要的吸引力也来至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等,无论是外显的物质吸引物还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吸引物,他们的载体就是当地的所有的居民。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经济方面的增长,还必须要与乡村的社会发展,包括人的能力提高、社区能力的增强和可持续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乡村旅游长期而良性地发展下去。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说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共有性、不可再生性等诸多因素要求,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一定要慎重,在进行乡村旅游收入分配时要有自身的灵活机制,必须要考虑公司、村集体、村民等几个层面的共同利益,否则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会加大。

目前贵州民族村寨的旅游收入分配主要落入公司或是少数人的腰包。几乎没有考虑村民收入的合法性。收入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商,直接从事旅游活动的部分人群,包括从事家庭旅馆、小商店、小吃店、民俗歌舞表演等直接收入和为开发商提供旅游劳务所得收入,而绝大多数村民没有获得他们本应该得到的收入,这导致了多数村民的心理不平衡,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旅游组织机构不健全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的开发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部分村寨的开发是盲目的,没有战略发展计划和近期行动计划,这主要是其缺乏健全的旅游组织机构。旅游组织机构不健全主要凸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村支两委临时充当协调组织机构,其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现状,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参与和组织旅游发展,大家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都以自身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不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承担一点点风险。

二是乡村精英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村精英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特别是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资源,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关系网络,为村庄的乡村旅游发展办些事情。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需要乡村精英的共同参与,利用乡村精英所具有的优势开展工作,协调旅游发展中公司(企业、个体户)与村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乡村旅游顺利发展。而在贵州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中,乡村精英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

三是缺乏战略规划和战略发展计划。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对项目的开发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作出系统战略发展规划,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没有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建设和挖掘不够,没有将乡村核心资源——乡村文化,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要求:

1. 村寨的规划要求:村民搬到村寨外环居住,村寨只供用来进行农事活动和民俗活动。村寨外环规划“民

族生态博物馆”、“民族餐厅”、“民族旅舍”和“民族商品店”。“民族生态博物馆”就是村寨的入口,可建成回廊式,这样游客在进入村寨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2. 对村民的要求:每天需要进行农事活动的村民可进入村寨;节庆期间,全村村民都可进入村寨参与或

观看民俗活动;但都必须着本民族服装。村民不准自立门户从事餐饮、住宿和商品买卖等商业活动,村民可以参股“民族生态博物馆”、“民族餐厅”、“民族旅舍”、“民族商品店”和“民族歌舞团”等,并在其中从事相关的服务工作

3. 环境保护的要求:每天进入村寨的游客数量必须有个上限,不准超过村寨环境容量。节庆期间,以停

留时间的长短来决定可以进入村寨参与民俗活动的游客,剩下的游客可以适当安排中远距离的观看。村寨还必须有“生态恢复期”,即一年中要安排几个月不接待游客,使村寨环境有一个良好的恢复,村民也可以修养生息。

4.游客的要求:进入村寨的游客不准有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且必须交一定租金,换上当地服饰,参

与乡村生活。

投资方向

为进一步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重点民族旅游村寨进行农电网升级改造,努力筑牢当地消防安全保护墙。

雷山县在西江、郎德、大塘和县城等各个旅游景点推出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活动节目,这里以侗族大歌、百年古榕、参天鼓楼等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而闻名,每年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往参观旅游,是国家级风名胜区和省重点旅游景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冰箱、洗衣机已成为家用必备电器,用电量的日益增加,使得上世纪90年代初改造的变压器和供电线路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用电需求,加上许多村民居住的房屋还是木质结构,抗火能力差,加上没有必要的消防设施,电线老化,铺设混乱,构成了大量的安全隐患。针对此情况,该县高度重视,县供电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筹资,对县内部分重点民族旅游村寨实行电网升级改造,对原有电杆进行改造,对所有10千伏及以下线路全部进行绝缘化处理。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对进一步提高民族旅游村寨供电可靠性,有效地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注重民族村寨建设,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风情独到的民族村寨品牌,以点带面,以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黔西南州各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拥有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何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如何让旅游业走进民族地区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二、打造民族村寨品牌,必须抓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诗歌谚语、神话史诗、音乐舞蹈、歌曲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民族古寨等,构成了黔西南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的结合,以此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打造民族村寨品牌,抓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开发中搞好传承保护工作,在发展中发扬光大民族民间文化。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专注地打造一批风情浓郁、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民族村寨旅游品牌,黔西南州就一定能够建设成为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人文风情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公园”。

第二篇: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影响-以张家界为例

一、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

(一)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

旅游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最活跃力量,而交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交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旅游功能结构系统包括三部分:旅游客源地,主要是现有及潜在的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旅游直接服务商;旅游交通,主要是交通设施及服务等。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旅游交通作为旅游通道的物质主体,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游客、信息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间的流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旅游交通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及旅游客流的实现与促进等,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旅游交通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主要时间和费用消耗,并与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共同组成了狭义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交通耗时是旅游的主要时间消耗。交通耗时虽与所选交通方式及其交通条件的质量及服务水平的高低有关,也因旅游线路和内容不同而异,但占旅游总耗时比例相当大。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游客到达这些地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交通费用是旅游的主要费用消耗。尽管交通支出由于所选交通方式不同、服务水平高低等原因会有差异,但对长途游客来说仍然是所有食、宿、行、游四大项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旅游交通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据相关统计资料,近年来旅游交通收入在旅游外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以上。以张家界为例,旅游外汇总收入中交通收入的比例一直在27%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达到了40%以上。(三)交通对旅游业的促进与制约

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时间和费用消耗最大的一项,是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而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旅游日程的安排,道路质量的优劣更关系到游客的旅游经历和心情,极大地影响旅游者整个旅行的质量和满意度。旅游资源潜力的开发,必须以快捷便利的交通做后盾。由于旅游资源依赖旅游者光顾而产生效益,没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和长期发展的旅游经济,所以,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旅游活动一般是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连线而形成闭合系统,区域旅游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交通条件将直接影响旅游的客源、收入及其可持续发展。

(二)张家界交通改善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

张家界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交通业的发展对当地旅游的影响更为明显。张家界以旅游立市,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展。和全国一样,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4倍以上,其中2007年旅游外汇收入甚至达到2000年的7倍以上。受山地地形影响,张家界市政府在努力做好铁路与航空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山地公路的修建与维护。“两路”开通,更是给张家界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生机。“两路”是指横穿武陵山区的沪渝高速宜昌至恩施段和沪汉蓉高铁宜昌至万州段。其中,沪渝高速宜昌至恩施段已于2009年全线通车;宜万铁路已被铁道部批准开“和谐号”动车组,已于2010年底通车。“两路”作为国家规划的“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骨架,其开通将会为武陵山区旅游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旅游交通的改善对张家界市旅游业到底有什么样的具体影响?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一)“两路”的开通,改变了张家界的交通区位,极大提高张家界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张家界市处于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位置,具有承东启西接南势,理论上是东中部与西部地区以及珠三角经济圈与成渝都市圈直线交通的必经之地。但这里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加上湘鄂渝黔四省边区行政分割,很多高速公路与铁路在这里成了断头路,无法直通。比如上海与成都之间的快车,要绕道安康或西安;上海与重庆间的列车则需绕道湖南怀化。“两路”的开通则大:大提高了张家界市的可进入性,使其区位优势得到发挥。首先,“两路”是我国重要的东西主干线,它使得东中部与西部地区真正高速直达,使武陵山区东进西出变得畅通无阻。其次,“两路”的开通标志着在该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所面临的一系列技术性难题迎刃而解,这为已经纳入规划的安张常、黔张常铁路项目及其它高速公路项目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基础。安张常铁路是西部地区通往华南地区的南北通道;黔张常铁路是连接长株潭城市群与成渝都市圈的直线通道。“两路”等系列项目的开通,将使武陵山区形成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二)“两路”的开通,大大拓展了客源市场,有利于张家界旅游业融入全国市场。

“两路”开通大大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旅游的舒适度,增强了张家界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两路”开通后,上海到重庆全程只需1O个小时,沿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通过“两路”进入张家界武陵山区所需要时间不到5个小时,这些地区将成为张家界旅游业巨大的客源市场。特别是“两路”把武汉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成渝都市圈等重要区域串联起来了,大大充实了张家界旅游业的主体客源市场。武汉城市圈本身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又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是张家界旅游的重要客源地。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高,购买力强,是全国最大、最有实力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成渝都市圈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此外,“两路”的开通还加强了张家界与三峡、等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客源联系。总.之,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两路”的开通使得张家界市与上述地区实现了旅游区位、客源市场的直接对接,客源市场得到了大大拓展,张家界旅游业将可以成功融人到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市场中。

(三)“两路”的开通,有利于张家界市及其与周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整合,增强了武陵山区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态自然山水、原创性民族文化、原本性古城古寨、原真性民族风情的特点,发展潜力巨大。但由四省区统辖,必须整合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旅游市场。“两路”的开通极大地强化了区域之间的的交通联系,促进了整个张家界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使其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两路”的开通把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三峡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等著名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了,为合作提供了现实条件。它们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两路”使张家界以高速和高铁直线连通武汉这个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将有力地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源流向武陵山区,极大地促进张家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组合,也必将推动张家界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四)“两路”的开通,有利于张家界市改善旅游形象和投资环境,促进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国家东西交通主干线,现代化“两路”从武陵山区横穿而过,将极大地改变武陵山区山高路险、老少边穷的落后形象。“两路”每天承载着大量的旅客东进西出,通过流动的客流,通过口碑相传,可极大地提升了张家界旅游的知名度、影响力,大大提升了区域旅游形象。另外,“两路”的开通,必将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迅速增加,有利于张家界吸引各种发展要素的聚集。首先,旅游区位的改善会直接吸引更多更好的旅游项目与发展资金,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升级。其次,“两路”的开通为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布局带来机遇,有利于张家界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两路”开通产生的强大网络效应,会直接辐射张家界各县镇,促使其旅游业与特色产业经营的时间与空间都得到拓展,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之,“两路”的开通,为张家界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了极好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政府及旅游从业人员应抢抓机遇,积极应对,促进旅游业超速发展。

三、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交通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旅游发展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张家界地区的交通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二)交通设施建设规划欠科学

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造成旅游交通建设中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景区内交通线路规划往往为方便游人行走与车辆通行而造成对景观整体美和环境和谐的毁灭性破坏,如炸毁山体、毁坏植被、硬化路面,允许车辆大量进入,盲目修建索道,旅游交通标识设计与设置不合理、交通线路设计不符合旅游活动规律等,如张家界的观光电梯就是因为破坏了自然风貌的完整与和谐而遭到了旅游专家的批评。(三)交通设施质量较差

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专用交通道路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较低,尤其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期间,旅游交通运力不能满足需求,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进不去、出不来”等交通难题,主要是因为:(1)旅游交通主骨架已基本形成,但交通密度不高,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严重偏少,通达深度低,路网整体服务功能低下。张家界高等级公路比例一直偏低,即使是四级以上公路的比例也较低,高速公路更是直到2007年底才有87公里,第七次铁路大提速后经过张家界的列车速度也没有多少改善。(2)公路抗灾能力弱,失养严重,通行能力差。同时旅游交通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交通体系不完善、不合理、不健全,急需全方位的提升。(四)旅游交通建设资金严重匮乏旅游交通的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制约旅游交通发展的较为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张家界地区财政比较困难,交通设施的投入比较少其次,社会资金对交通建设缺乏积极性,由于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造成张家界地区交通设施建设难以募集到社会资金,旅游交通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五)交通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旅游交通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张家界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不少景区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宰客、拒载等情况,长途车普遍存在着诸如经常不能准时客运、不能向旅游者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不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项目服务等。交通服务问题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忙于应付服务纠纷,无法感受到旅游的愉悦,严重影响游客得满意度,损害了旅游运营商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并最终影响到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六)交通管理水平较低

张家界地区交通部门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管理还相对滞后,客观上限制了旅游者及时、有序的出游活动;旅游交通建设中,各旅游交通、旅游部门各自为政,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旅游区管理体制导致交通管理障碍,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因为多头管理的问题而相互扯皮,严重地制约了交通服务质量的提高,给广大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都旅游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篇:【开题报告】县域经济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

XX大学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开题报告名称

县域经济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方式之一。旅游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18年,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我国旅游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2018年,我国人均出游达3.4次,总数达到44.4亿人次,而2016年的旅游总收入将达4.6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6%。在进入经济全面放缓新常态情形下,旅游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战略型支柱产业。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工作推进愈加深化。并且当前我国已进入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旅游扶贫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曰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么势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这也就意味着,大力促进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百姓收入尤为重要。

桐庐位于长三角南翼腹地、浙江省西北部,距长江三角经济中心上海约250公里,距省会城市杭州60公里,是上海和杭州的“后花园”,地理位置优越。除了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桐庐以山水优美、古迹众多著称于世,历来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改革开放以来,桐庐以风景旅游县对外开放,逐渐成为浙西旅游线上的热点。由于当地政府陆续出台的政策保障,旅游已然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对浙江省桐庐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此情况下,对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进行分析就显得较为重要。因此,本文的重点就是对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进行分析,包含旅游收入的构成、近几年旅游收入的变化趋势、国内各个地区对浙江省桐庐县旅游业的贡献和影响旅游收入的几个因素。

二、研究思路、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文立足实践,结合县域经济相关理论,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从旅游收入出发,研究旅游收入的构成、近几年旅游收入的变化趋势、国内各个地区对浙江省桐庐县旅游业的贡献和影响旅游收入,各个类型的游客的具体花费,节假日与非节假日旅游收入和人数的关系,以及相关现状的成因。并且基于此,给出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内容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2.县域经济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县域旅游相关理论基础

(一)县域旅游概念界定

(二)发展县域旅游对当地经济必要性

三、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一)浙江省桐庐县旅游发展现状

(二)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构成(三)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

1.旅游人数

2.旅游人均花费

3.居民收入

三、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统计分析

(一)浙江省桐庐县旅游者的客源分布分析

(二)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三、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

其一,文献资料法:该种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能够对课题有基本的认识,从而更好的确定选题,同时还能够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也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笔者通过查阅校图书馆、CNKI数据库以及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料,了解县域经济、旅游与收入等相关理论,为全篇的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其二,实证分析法:该种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该种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所以文章通过模型的构建,来得出相应的结论。文章通过实证得出县域经济旅游收入影响因素;

其三,案例分析法:该种方法是对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现象深入地进行周密而仔细的研究从而获得总体认识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该法既可被用来为某种假说作论证,又可把得到的研究成果作为进行更广泛研究的基础。在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文章通过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进行具体探讨;

其四,统计分析法。即运用统计数据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与对象有关联的变量,利用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以进行数据研究的研究方法。

(二)可行性分析

其一,经过学习,已经掌握了本篇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其二,图书馆、互联网等可以搜集到较多的资料;

其三,有导师的指导;

其四,自身有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消费经历及调查,可以获得一手资料。

五、进度规划

第一阶段:选题、定题阶段,及任务书下达(201X.XX.XX-201X.XX.XX)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形成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201X.XX.XX-201X.XX.XX)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中期检查(201X.XX.XX-201X.XX.XX)

第四阶段:论文的评阅及答辩工作(201X.XX.XX-201X.XX.XX)

第五阶段:毕业论文资料的整理归档(201X.XX.XX-201X.XX.XX)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化.2010

[2]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3]英巧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美)罗彼特·M·索洛.增长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5]中国旅游研究院编著.中国旅游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6]王凯.中国县域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6

[7]徐虹.旅游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8](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増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大卫·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0]小罗伯特·E·卢卡斯著,罗汉,应洪基译.经济发展讲座[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1]郭瀚文,王京宇,袁丰年.区块链技术在少数民族县域扶贫攻艰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1):157-159.[12]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课题组,王建康.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新西部,2019(01):63-64.[13]强雪梅,李欣正.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发展,2019(02):67-71.[14]韩彩霞.全域旅游视角下县域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60-62.[15]李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40年:经验与启示[J/OL].石河子大学学报,2019(01):1-2[2019-03-19].https://doi.org/10.13880/j.cnki.cn65-1210/c.20190221.005.[16]王庆生.保护传统村落

助推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5(008).[17]杨明宇.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2):222.[18]张彩虹,邓芳,杨遥,尹琳珊.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9(02):202-206.[19]聂伟,陆军.撤县设区改革与地级市经济增长——整县设区和拆县设区的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02):95-101.[20].敦化:做实高质量发展新路

开创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新局面[J].吉林农业,2019(04):14-15.[21]张莅黎,赵果庆,吴雪萍.中国城镇化的经济增长与收敛双重效应——基于2000与2010年中国1968个县份空间数据检验[J].中国软科学,2019(01):98-116.[22]姚进忠.推动“旅游+”

宜居又宜游——贵州省黎平县打造旅游脱贫新样板[J].科学种养,2019(02):14-16.[23]潘东阳,洪名勇.县域减贫效率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34(01):101-108.[24].浙江生态旅游收入破千亿[J].浙江省情,2019(02):7.[25]曾玲玲,胡波,王娜,陈文仪.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比较分析——以北京和重庆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40-47.[26]姜安印,刘博,何彩云.甘肃省集中连片特困区县域经济差异研究:基于产业视角[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01):91-100.□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主持人签字

****年**月**日

第四篇: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浅析-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浅析

——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

摘 要

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行使着管理国家的权力,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最广的政府人员,在群众眼中,他们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他们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立足于民族基层地区和工作效率这两个点,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调查分析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影响因素及提出相应建议。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基层政府

工作效率

1.前言

民族地区即是指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近年来,民族地区公务员的队伍建设在总体上有明显成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专业构成趋于齐全,尤其是1998年机构改革后表现更为突出,一支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正逐步形成并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基层民族地区位于偏远地区,条件比较艰苦,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落后,所以要想西部开发战略得到具体的落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保证和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

2.影响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

2.1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建设不够完善

(1)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培养干部着眼点片面

为了适应民族地区政权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需要,民族地区在培养人才方面,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着眼点往往以培养行政干部为主。这种重行政轻业务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使得民族地区的公务员队伍中党政型人才多,而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型干部比较短缺。[1]政府中精通法律、审计、市场营销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专业化的公务员十分短缺。(2)干部择优机制未能跟上发达地区的发展

由于干部择优机制的落后,评价机制的不科学,干部的选任没有发挥出竞争动力和压力,干部退出机制没有形成制度化,加之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民族地区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淡化,平均主义,大锅饭意识仍然禁锢着其思想,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3)青年人才断层,后续力量不足

我国公务员编制设置多年没有经过大调整,人事不匹配问题突出,不少地区在编人员出现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现象。随机对60位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的调研中,年龄45岁以上达60%,35岁至44岁占13.1%,35岁以下仅占26.9%。过高的年龄分布导致基层政府缺少活力,观念保守,他们保持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缺乏创新,不易接受时代的先进产物。调研发现,基层工作虽较繁杂,但大部分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办公提高效率,如部分乡镇试行的OA办公软件和视频会议,能在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能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的联系通道和工作平台,极大提高了基层工作效率。据调查了解,90%以上的基层政府年均信息化培训低于2次,加上对信息化办公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足,他们甚至觉得参加各种计算机和软件培训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因此产生“越全能,越多做”逃避责任心理。

2.2 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少数民族所在地多为深山地区,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2],如都安瑶族自治县以及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乡镇地区普遍较贫困,每一年都会评上贫困县。此外,贫困地区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亦是极其简陋,几张桌子与椅子拼凑起来的办公桌以及仅有的一两台旧电脑和打印机。基层政府的办公硬件设施仍未得到进一步完善。

按照六部委的要求,全国各地要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但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层科员的工资收入不足两千元,仅能解决一家温饱,由此导致一些民族基层公务员违规从事一些副业,一心两用,没有把心思全部放到政府工作上。2.3 基层公务员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相较于汉族地区而言普遍相对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造成了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流失。所以,在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来进行公务员队伍建设,往往会使民族地区公务员素质在总体上偏低。此外,由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等原因,使少数民族群体产生了先进和后进的差别,形成了公务员素质高低的差异。2.4民族语言多样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是精湛而耐人寻味的,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日常交流中仍使用方言,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语、瑶语、壮语等,甚至有些基层公务员来到融安后听不懂而强加的蔑称——“土拐”,这导致一些官民的矛盾冲突,给非本地户籍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下乡时,不熟识多样化的民族语言,难免会遇到交流上的隔阂,即使有翻译也很大程度上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

3.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对策

3.1鼓励少数民族人才回到基层工作

少数民族基层政府工作难度主要集中在语言交流障碍、工作环境陌生和风俗不习惯等方面,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工作则有利于基层工作的展开。目前,众多省份的高校每年安排一部分指标面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实行定向招录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原来所在地的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就业。由此民族地区省部级政府可以参照这个模式,借助大学生村官选任机制的天然条件,鼓励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基层工作,不断丰富基层经验。同时市县机构编制部门抓住机遇,报经省机构编制部门同意后,采取核定过渡编制的形式先调入,待单位自然减员时,采取过渡编制,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则给予高度的鼓励和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回家乡工作,避免少数民族人才流失。3.2促进基层公务员结构比例合理化

调研发现,在基层政府中少数民族公务员人数少,汉族公务员人数多。少数民族的公务员能够清除语言交流的障碍,更是清楚各种民俗,有利于各种群众工作的开展,基层政府应该有所侧重的增加少数民族公务员的人数比例。民族基层政府中,青壮年公务员所占的比例较少,中老年公务员所占比例较大,中老年人一般反应迟缓,工作效率不高。因此,针对新编入轻公务员、选调生因为工作环境不熟悉、群众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基层政府除了增加本地高校毕业生的选聘之外,应该建立一种小组合作机制,老少搭配,互相学习,既不会消磨年轻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又使老公务员的工作经验得到传承。3.3增加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

中央政府在关注民族地区群众贫富问题时,也应关注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及公务员的贫富状况,增加经济支持,创造一个更良好的工作环境。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应该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解决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多样化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企业规模群,进而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另一方面,自食其力,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如融水瑶族自治县的毛竹资源,可以适当发展编织产业。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做到自力更生,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3.4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在基层公务员“进出口”准入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公务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制定一套适合民族地区公务员的工作培训计划,有目的提高公务员职业技能。根据调查了解,目前诸多乡镇政府每年的集体培训次数每年仅仅为2~3次,平均每次仅为20人/次,而且培训内容多数局限于思想修养,而类似于计算机技能、公文写作技能等专题培训少之又少,所以本文认为基层政府应该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力度,适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和能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提高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充实,提升自己的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历练自己,才有可能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4.结语

民族地区有其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情况,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民族地区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也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研究希望提出的参考建议能为促进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朴今海.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教育.《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2]孔令成.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对策研究.《长江大学》2012年

第五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_以湖南省为例.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小康建设, 而农村小康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提高农民收入,使广大的农民群众富裕起来。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几个主要因素的相关分析,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务必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好,因为这事关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必须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党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问题。”但是与此同时,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和城镇居民的平均差距却进一步的拉大。为了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只有保持和促进全国各地区农民平均收入的持续并且快速的增长。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关注三农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更加重视三农问题,陆续颁布一系列的针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本文以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例,对可能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居民收入的一些方法。

一、创建和分析模型

尽管有很多内容构成了农村居民收入,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于是,我们选取几个主要的变量来建立数学回归模型,并对其做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本文选取了1991年到2008年这十几年的相关数据,选取三项作为解释变量,x 1为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湖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x 2是湖南农业机械总动力,x 3是湖南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因变量,用y 表示建立模型: y=αx 1+βx 2+δx 3+u

其中u 是随机干扰项,为对应的解释变量的系数。为分

析这三个解释变量如何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将这三个变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如下:

由回归结果看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回归方程的因变量和3个解释变量x

1、x

2、x 3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且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但常数项的P 值和0.05很接近且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序列相关,于是我们选择采用对数模型。

其中u 是随机干扰项,α、β、γ为相应解释变量的系数.其回归结果如下: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0.05的的显著水平下,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和3个解释变量x

1、x

2、x 3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且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即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湖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湖南农业机械总动力、湖南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并且,已经消除了数据的序列相关问题。实际上,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虽然只采用几个主要的因素进行分析,但是仍然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通过对上面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湖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湖南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与湖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示出正向的相关关系,说明应加大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2.一个地区农用机械总动力是衡量该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该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农用机械总动力这一变量在回归模型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正向的相关关系,这就表明了农业机械越普及,机械化水平越高,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会越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也会相应越高,这也符合实际的经验。

3.在回归模型中,第一产业中的劳动人数在全社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显示出负向的相关关系,因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下转167页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以湖南省为例

陈东俊 张楠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上接159页

二、政策建议

(一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并调整投资重心

第一,加大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主力军,保证农村固定投资在绝对数量上进行稳定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投资重心向农村倾斜,逐步提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优化农村财政支出的结构,在关系到农民收入的节水用水、灌溉、乡村公路建设和电力改造等一系列基础工程方面,应加大投资力度,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聚农业快速发展的力量和加快农村居民增收夯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规范对农村投放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农村投放资金的公示制度、资金项目分配的相关管理制度、项目责任追究制和项目资金使用效果考核制度,加大对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使农业资金真正发挥其社会效益。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鼓励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这是加快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关键。从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后,已经不太可能把增加农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价格作为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是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关键所在。首先,坚持市场化经营,务必做到市场的需求为指向,优化和调整我国农作物种植数量和品种结构,鼓励农产品种类多样化和质量优质化,引导农民种植质优高产、满足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或者是地理优势,创立特色农业品牌,如常德石门的柑橘品种开发、祁阳的苗圃开发等。其次,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品

牌效应。这些年来,湖南省的石门柑橘、唐人神系列产品等品牌在全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各级政府应在政策方针、资金投入等方面继续不遗余力地支持农业的产业化和创建农产品品牌。再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进和推广科学技术含量高的种植、加工、养殖等先进技术,创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研制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质优高产的农产品。最后,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生态绿色农业已成为当今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这是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无公害产品的期望,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

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它本身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季节性和周期性。据统计,湖南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因此,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增收的关键所在。就当前而言,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了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因素明显制约了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乡镇企业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权所属不明细、制度缺乏创新等。其次, 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弱化了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导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减少。第二、第三产业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的最主要途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乡镇企业扶持力度,完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建立起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关运行机制,加大对企业的贷款力度,解决短期资金问题,明晰产权所属,激励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各地也要积极结合自身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相关产业,优化全省产业布局。最后,鼓励和扶持农村个体私营企业,除了贯彻执行中央的政策外,还可以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扶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资金的农民返乡创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斌.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J].中国改革论坛,2004,(05.[2]贺友斌.湖南省农民增收存在七大困难与七大制约因素[J].湖南统计信息网,2004-03-25.[3]乔为国、孔欣欣.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变动趋势 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5,(09:1-5.[4]郭新华、伍再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 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07:73-74.创新比较少,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我国银行理财业务把一些原有的业务进行整合包装进行销售,在对客户的个性需要方面没有创新。而银行理财在服务市场时主要要做到的就是个性化服务,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户制定出不同的服务方案,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不同类型的人,能够承担的风险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对不同客户在不同时间段所能承担的风险能力进行评估,对客户进行差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这样才能使产品创新,才能为我国未来的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起到实际意义上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由于目前我国政策法规的限制,我国的银行在金融业方面还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的理财服务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实质意义。因此,我国的银行理财业务在当前来讲还处于理财产品的推销、销售初级阶段,它还没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和投资管理,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三、小结

虽然我国银行的理财业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其市场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在对银行的业务发展范围、资产结构、客户收益和银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利于扩大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运营方式,有利于增加客户的收益增长,有利于转变银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且在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与银行的发展战略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我国银行要注重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只有把理财业务当做一项长远的谋略发展的基础了,才能为我国银行的发展开拓更宽、更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飞.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与展望[J].金融论坛, 2010,(09.[2]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金融研究,2010,(05.[3]喻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新趋势[J].中国金融,2007,(21.

下载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