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销工程课程总结
《营销工程课程总结》
现代社会数据量爆炸性增长,营销活动常常被各种重组,这使得营销工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学习课程。又由着对营销的极大热忱,这学期我选修了XX老师的《营销工程》这门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课时,却着实让我收获了很多的方法和心得。
XX老师充分的利用研究生教辅的课程,在课上集中介绍了营销工程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市场细分方法与工具、市场定位方法与工具、新产品开发与最佳供应水平。在讲授方法技术时还通过案例充分利用软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以前知识是写在纸上的理论,通过XX老师对哲睿营销工程软件的介绍和对Excel及SPSS软件的熟练应用,让我们有了强烈的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跃跃欲试。知识还是原来的知识,但加上了软件的应用和方法,书上的理论就得出了一连串让人的欣喜的结果。
营销学由最初的一门“艺术的学科”逐步演变为现在的“科学的学科”,新的营销学更像是一门工程学,即专用的工具,综合了艺术和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头脑模型到决策模型,营销人员必须根据产品的特性、价格、分销、销售、薪酬计划等,在一个不确定、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制定决策。这些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的直觉、推理和经验来构建模型,而应借助工具去精确解决。营销工程就是利用计算机模型把客观和主观针对营销环境的数据转化成对环境的感悟、决策和决策的实施。
一、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的理论及应用
因为研究生阶段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营销基础,一开课,我们就直接进入了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的理论及软件学习。
1、时间序列预测法,时间序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把反映某种市场现象的某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1)移动平均法包括:一次移动平均法、二次移动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2)指数平滑法要确定平滑系数a,如果时间序列存在线性趋势,则需用到一次和二次指数平滑序列。(3)季节变动预测法
2、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通过寻找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消费系数分析法影响程度,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方法。(1)消费系数分析法(2)回归分析法: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普通回归模型、虚拟变量回归模型等。营销模型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大量的模型,不仅在概念上了解,而且在操作上的实践得到锻炼,使用建模软件得到的实验可以使抽象的方程更清晰。
二、市场细分方法与工具
市场细分是一个将市场分割成不同的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群体,由此而设计满足这些需
求的市场策略的过程。(1)市场细分的主要方法是聚类,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对市场聚类分析就必须选择距离指标,测量每一对象相互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指标有欧氏距离、马氏距离和兰氏距离。(2)K均值法。又有三种具体方法:依次阈值法,首先选择一个群中心,所有位于群中心一定距离内的对象被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群,然后选择一个新群中心,并在尚未归类的其他对象中重复该过程;平均阈值法,同时选择多个群的中心,将位于一定距离内的对象与最近的中心形成一群;最优分割法,对象可以被重新分配,以优化某一综合指标。K均值法比分层聚类的速度快但需要事先确定群数目。(3)基于因子分析的多元聚类——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来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同时在本章内,我学会了如何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要求:原有变量之间要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如大部分相关系数均小于0.3且未通过检验,则这些原始变量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反映象相关矩阵检验、KMO检验。以ABC电信公司的数据为例进行,用因子分析提取变量。在软件的应用过程中我了解到:TwoStep Cluster进行两步聚类过程;K-Means Cluster进行快速聚类的过程;Hierarchical Cluster进行样本聚类和变量聚类的过程;Discriminate进行判别分析的过程。在对SPSS的应用上,XX老师还介绍了判别函数及列联表的实例操作。
三、市场定位方法和工具
为何要进行市场定位?根据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属性特征的重视程度及趋势,针对竞争对手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形象鲜明的个性形象,并把这种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市场,从而使得本企业产品及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
市场定位的步骤:1.分析相关的竞争对手产品与品牌。
2、分析决定产品市场地位的各种主要属性。消费者只用自己关注的产品属性对产品进行评估。
3、识别消费者认识各种产品信息的特征(因子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多因素竞争模型分析法)
4、分析目前市场上竞争产品集中度。把握当前市场上与本企业具有某种类似属性的产品集中度,避实就轻。
5、分析本企业产品当前的市场位置。
6、识别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属性组合。(市场调查、统计分析)7.细分市场评估与市场定位。通过各种变量组合识别出不同的细分市场,并确定不同品牌定位。8.确定企业产品品牌市场定位或者再定位。定位的选择不仅要与特定目标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匹配,还要考虑竞争对手当前的市场定位。
常规的市场定位方法:
1、中位数定位法——以产品或服务的描述统计为基础的定位分析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在Excel上我们有了熟练的应用。
2、象限分析法——将事物(如
产品、服务等)的两个重要属性(指标)作为分析的依据,进行分类关联分析,目的是直观地将两个属性的关联性表现出来,进而分析每个事物在这两个属性上的表现,找出解决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3.感觉图谱定位法——是一种空间表示法,将各种竞争产品的属性与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表示在一张平面图中,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将产品利益与顾客需求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
基于属性的市场定位方法:第1步:确定一组产品及评价产品的属性。第2步:获取知觉数据。绘制知觉图的数据通常来自对预定目标市场的顾客样本进行的问卷调查。第3步:选择一种知觉图绘图方法。通过因子分析法绘制知觉图。采用多维尺度法直接生成偏好图。其中,因子分析一般使用相关系数进行分析,使用的是相似性矩阵,而多维尺度分析采用的是不相似的评分数据或者说相异性数据来进行分析。聚类分析中样品通常是按质分组的,多维分析是以一个多维尺度图作为最终结果。
四、新产品开发与最佳供应水平
新产品开发与最佳供应水平是我们最后学习的内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在这章得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学习了联合分析模型。通过设定某些产品具有某些属性,对产品的不同属性进行模拟组合。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这些虚拟产品属性组合进行判断。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将这些特征与特征水平分离,从而对每一特征及特征水平做出效用评价。最终确定消费者对某个变量(水平)贡献和效用的感知以及各个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寻找消费者可接受的某种产品的最佳属性组合;模拟市场,估计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占有率变化趋势。在最佳供应水平设计的学习了,我了解了供应水平指标和产品差异化与零部件共享等实际应用中很基础并且重要的应用。最后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并解决了新产品开发与最佳供应水平的各种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营销工程这门课就让我从对市场营销的一个理论体系上升到数据化、模型化的高度,让我学会了应用各种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尽管其中的内容很多软件也比较复杂,我没有达到熟练应用的水品,但是这门课程让营销学变成一个可以用数据测量的学科,为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哲睿营销工程软件的方便快捷在之前的软件讲解时我已有了初步了解,在XX老师的应用下让我对如何操作印象更加深刻。Excel软件的成熟和SPSS功能的强大让我学会了以前甚至没有发现的功能。接下来我会在XX老师教授的基础上钻研方法的本质和软件的应用,争取能尽快熟练的为我所用。
第二篇:组织营销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组织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摘要:组织间市场是所有市场中最大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学习《组织间营销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网上搜索的资料,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组织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要素。这五个要素分别是:客户关系管理、定制化的满足客户需求、供应链管理(以客户为导向的行业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信息化以及营销队伍的专业素质。
本文第一部分将阐述组织营销的相关概念及组织营销与消费者营销的区别,第二部分将从五个方面分别对组织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是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思考和感悟。
无论在什么国家或地区,组织间市场都是所有市场中最大的市场。组织间市场的交易量远远超过了消费者市场。在组织间市场中,单个用户就能够进行大量购买。例如每年通用汽车公司采购部门在工业品与服务上的花费超过850亿美元,另外一些企业如通用电器和IBM公司,为了支持自身的运作,每天的购买费用超过6000万美元。几乎所有的正规组织都参与了工业产品与服务的交换,这便构成了组织市场。
一、组织营销概述及组织营销与消费者营销的区别
组织间营销又可称为企业间营销或工业营销,是一门与消费者营销相对的学科。是指为了满足企业及各种机构客户的需求,对有关构思、商品和服务等进行策划、定价、促销和分销等,进而成功地实现组织机构间的交易过程[1]。
组织营销与消费者营销的主要区别:首先,将组织营销与消费者营销区分的关键在于购买者的属性和使用产品的方式,在组织市场中,购买者是各种组织(如企业、政府、机构)[2];其次,在营销方式上,组织营销强调的是利用人员推销来接触潜在购买者而不是采用广告的手段;最后,由于组织客户的数量少而交易规模大,因此组织营销的成功依赖于确切的理解和满足客户的个体需求,这与消费者营销的一刀切式营销方法完全不同。
二、组织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根据教材第I篇 组织市场营销环境和第II篇 管理组织市场营销中的关系 中对于组织营销的一般概念及特点、组织购买行为的学习,结合在网上查阅的资料,本文总结了对于组织营销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的五个要素:客户关系管理、定制化的满足客户需求、供应链管理(以客户为导向的行业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信息化、营销队伍的专业素质。这些要素可以帮助一个营销组织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对于组织营销的管理者来说,这种关于组织营销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全面认识,其意义在
第 1 页
课程总结:组织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于:在制定和执行营销战略时,应注意对这些组织营销核心竞争力要素给予密切的关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规范的营销细分、定位和计划流程[4]。营销组织应其在这些核心竞争能力要素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强。
需要说明的是,我认为并非这五个要素对于组织的重要性都是整齐划一的,对于不同的营销组织,存在着对于其赢得客户和竞争的特别重要的致胜要素,例如摩托罗拉把供应链管理融入设计、采购、制造和分销等所有阶段,帮助企业提升在其所处领域的竞争地位[3],而固安捷公司则利用互联网节省交易成本,并和客户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基础。
1、客户关系管理
现在企业应用客户关系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很多公司都认为与客户保密切联系非常必要。但是,许多公司不却不能从应用客户关系管理中获得竞争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没有依据组织间市场特制定并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
在组织营销中,由于买卖双方的关系和互动对交易的重要影响,因此卖方对客户关系的管理是组织营销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客户对企业具有的不同价值,因此企业应对客户关系加以主动和系统的管理。
保持和发展客户关系的价值在于:有利于保持和扩大与客户的交易范围,并可能为自己相关领域内拓展经营范围奠定良好的客户基础或获得必要的经营能力。组织营销的客户关系包括组织间的关系和买卖方组织人员间的人际关系[5]。组织间的关系受买方对于卖方的重要性和双方所能够达成合作的深度的认识判断所影响。因此建立组织间关系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卖方如果将这种客户关系认为是对本企业有价值的资产而积极地加以管理,对于增进双方组织间的关系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卖方人员与采购影响者间的个人关系有力加深对买方需求的全面。当然组织间的合作也可能促进双方人员间逐渐建立个人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个人关系成为推动组织营销发展的重要动力。
2、定制化的满足客户需求
由于组织客户进行专业化购买并运用一定的采购战略,并且买方的需求实际是由与购买有关系的所有部门和个人的需求复合构成的,因此不同组织客户间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和个性化特征。卖方必须根据不同的组织客户的需求而为其定制解决方案。组织营销的最重要和基本的驱动因素即是提供定制化的客户需求解决方案。定制化地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卖方能力。卖方的组织营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认并建立能够尽量满足客户的组织需求和客户组织内采购影响者个人需求的解决方案。组织需求是基于组织采购战略并为了满足经营的组织需要,而采购影响者的个人需求又因该采购影响者的工作要求和其个人情况的不同而
第 2 页
课程总结:组织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形形色色。因此客户的需求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卖方必须根据不同的组织客户的需求而为其定制解决方案。这种需求管理需要与客户近距离的人际接触加以确认和产生互动,并使销售方案和营销组织提供服务的范围、内容具有一定的应客户需求而调整的弹性。
3、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在近几年成为热词,之所以要进行供应链管理,是由于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仅靠单一企业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领导地位,好的组织营销管理者应在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中买最大限度的整合供应链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其所用,以此来加快销售速度,减少销售成本,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建立的基础上同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重要的合作伙伴向战略方向转型。
在组合营销中,客户的需求变化较大,为了能够快速高质量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以客户为导向的行业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是非常必要的。Charles Bathelor曾在《Moving Up the Corporate Agenda》中提到: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能减少成本,而且是增加收入的方法[6]。
4、信息化
互联网的发展为组织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而言,互联网模式下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信息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互联网及电子产品的运用,二是将互联网服务于企业,使企业能够运用互联网整合资源、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增强竞争力。根据20015年的消费者调查报告,我国在线交易的市场比重仅占10%,但是信息化设备在我国的企业中普及率却在90%以上,这说明我国的企业对于互联网的运用还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
信息化的建设对于组织营销来说至关重要,包括营销信息化平台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的数字化,运用EPR、MRP等软件来帮助生产管理等等,信息化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交易成本,缩短建议时间,还能运用互联网更为便捷的和客户进行联系,并且可以对订单进行实时跟踪,把握交易情况。总之,信息化的建设对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5、营销队伍的专业素质
前文对组织营销和消费者营销的区别的论述中曾提到组织营销强调的是利用人员推销来接触潜在购买者而不是采用广告的手段,这就导致销售人员在组织营销中占据了营销传播的重要位置,不仅如此,人员推销在组织营销中的作用还体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定制化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员推销环节其实同样为客户创造了价值[7]。Wilson(1992
第 3 页
课程总结:组织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年)的研究表明销售人员是组织互惠关系的核心,他们不仅在与买方决策人员建立和维持关系方面,而且在确认买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业务需求方面,以及调动各种营销手段满足这些需要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组织客户需求的个体差异在满足客户需求和赢得竞争中特别重要,为了了解客户的现实情况、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机会,营销人员必须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具备必要的行业与技术涵养。营销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包括行业与专业素质、个人素质、推销能力、沟通与理解能力、内部合作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针对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等[8]。
在上述组织营销核心竞争力要素中,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更强的定制化地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由于组织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差异使得营销的成功很难用整齐划一的方式获得,而必须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这意味着组织营销要求的灵活性和差异性远远高于一般的消费品营销。为此,卖方必须能够以客户为导向整合组织资源与能力。
不同的组织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其某些要素方面的能力对于赢得特定类型的组织客户和保持组织间关系特别重要。企业不同的经营模式也可能要求营销组织与之相配合地在某些营销核心竞争力要素方面做得特别出色。营销组织如果能够发现这些具有战略价值的核心竞争要素并培养本营销组织在这些要素方面优于对手的能力,则能够在赢得客户的竞赛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思考和感悟
自己以前学的营销课程几乎都是针对消费者市场的营销,这学期第一次接触到组织营销这个概念,还记得第一节课把书翻开的时候根本弄不清楚组织营销和消费者营销的区别,后来慢慢的理清楚了组织营销的购买主体、特征等等。为了做好这次作业,学会了利用知网来查阅资料,自己理清楚提纲,再进行补充,把书翻了几遍,把认为重要的知识点都做好标记,结合查到的文献和其他资料,对组织营销这门课程才有了整体的把握,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课堂上老师经常说到的关键词是职业,也是在这门课上我才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想要进入一个什么样的行业,为了跨入这道大门需要做哪些努力。后来我还把这个问题和父亲商讨过,最终觉得自己对于快消品行业比较喜欢,也了解了很多关于这个行业的信息,虽然从事这个行业比较累,但是确实很锻炼人。
可能我们从小习惯了在有老师引导的课堂上学习,多年积累下来导致现在自学的能力很
第 4 页
课程总结:组织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差,这次作业虽然做得让人很窝火,不过确实让我对自学有了新的感悟,不是为了期末考试突击一周式的学习,而是想要把一门课程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把握,知道它是到底讲了什么东西。
最后还有一点感悟,就是在整理思路的时候其实运用到了很多文华老师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知识,并且我也认为在现在的组织营销中,供应链的搭建和管理非常有必要。在提到的信息化这一点上也是电子商务课程上老师讲过的,这种将几门学科相结合的运用让我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工商13-4曾佳 120106130241
参考文献:
[1] 李建桥 李珺.组织间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管理观察,2009.2 [2] 迈克尔·D·赫特.托马斯·W·斯潘.组织间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Willian Hoffoman,“Squeezing Supply Chains,”Traffic World127(July 2007):P.16 [4] 陈御冰.战略变革期间组织营销变革研究,2007.10 [5] 鲍勃.哈特利等.销售与客户关系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 Charles Batchelor,“Moving Up the Corporate Agenda,”The Financial times(December1,1998):P1 [7] Thomas.Ingram.销售管理-分析与决策.电子工业出版社.(July 2003):P.72 [8] 绳鹏:这个叫销售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October 2002):P.37
第 5 页
第三篇:工程测量课程总结
《工程测量》课程总结张泽民
2012-2013学年的第一学期已经接近尾声,这学期我主要担任了11建筑班的《工程测量》教学工作。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每次的搜集资料,备课,讲课,使我在教学中得到锻炼,有了小小的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的课程总结。
一、教学手段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注意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板书讲授、课堂实物介绍(测量仪器及工具)、师生互动、现场教学等不同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板书讲授:主要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论述,而且涉及较多计算、理论推导等的内容,主要是导线计算、水准路线计算、角度计算、误差理论与误差传播定律等,通过公式推导、计算实例等,循序渐进,在授课时要求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到降低测量学理论深度,加大测量学知识应用的力度,注意学生的接受与知识消化。还及时将工程领域中的测量新知识、新技术(如:全站仪、数字水准仪、GPS技术等)传授给学生。
(二)课堂实物介绍:主要是针对仪器构造、仪器使用等信息量大、相对容易接受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触较多的信息量,并注重与后续的现场教学相结合。注意将课堂实物介绍与板书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有关知识的融合与最佳传授。如在水准仪的构造与使用、经纬仪的构造与使用等方面,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现场教学:主要是针对仪器介绍和仪器使用方面,通过课堂实物介绍、实习前的操作示范等,使学生能够较快的了解仪器操作与使用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将课堂讲授和课间实习穿插进行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加深、融会贯通课堂讲授的内容。课间实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消化。
(四)教学实习: 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全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他们独自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测量学理论教学结束后,有4-5周的测量实习,为了做好教学实习工作,我编写了《测量学指导书》,在指导书内对日程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另外在教学实习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安排有教师进行校园测量外业指导和室内测量内业辅导。测量学教学实习结束后,各组应上交“校园观测记录”、“外业成果整理”、“内业计算资料及成果”。
二、教学内容:
要学好测量这门课要掌握三点:仪器、方法和精度。仪器主要是指仪器构造和仪器操作;方法主要是指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而精度主要是观测数据的精度评定、误差分析和计算平差。针对这个教学特点,并考虑到目前的诸多因素,笔者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定的调整。主要的宗旨就是强调实际应用性和降低理论学习难度。例如在“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老三篇中,有关常规光学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介绍适当削减,增加电子水准仪和电子经纬仪的介绍(即使学校没有相关仪器也应介绍);距离测量着重介绍光电测距,减少钢尺丈量的内容。重点讲授高程、角度、距离这三项基本工作的测量方法和记录计算方法。这样更能使学生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三、关于教学手段补充的一些建议
要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弥补教材的不足,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采用好的教学手段是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
测量课程有三多,即概念多、公式多、图表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次课的板书
量常常达到5至7 个板面,虽然做了板面设计,有时还是显得杂乱,并且后述内容中对前述内容的示意图和表格的应用会由于版面小又要重画,极大地浪费了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教材和教案输入计算机,例如采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形成动态教材和动态教案,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在上课时能有效地节约教师的时间,制作精美的幻灯片也能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播放录像带
测量仪器的型号不
一、种类繁多。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单位从事测量工作,而单位的测量仪器和学校里接触的仪器往往不同。学校的仪器不论数量还是型号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多购买一些先进测量仪器的声像教材,使学生通过播放录像带了解更多品牌和更多类型的仪器。
(三)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
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依赖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笔者认为应该强调课程之间的交叉教学的重要性。测量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以及公路设计、公路施工、工程制图、桥涵设计与施工等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如果让他编写出测量计算的小程序,会令他有成就感,激发对测量的兴趣。所以,强调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能起到好的效果。
第四篇:基础工程课程总结
浅基础
7.1 地基基础设计原则
①对防止地基土体剪切破坏和丧失稳定性方面,应具有足够的安全度。
②应控制地基变形量,使之不超过建筑物的地墓变形允许值,以免引起基础不利截面和上部结构的损坏,或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外观。
③基础的型式、构造和尺寸,除应能适应上部结构、符合使用需要,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和变形要求外,还应满足对基础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的要求。
7.2 浅基础的类型:
据基础刚度分: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据形状和大小可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壳体基础;根据基础所用材料的性能可分:砖砌体、石材及石材砌体、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和钢筋混凝土。
7.3 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7.3.1度一般是指基础底面到室外设计地面的距离,简称基础埋深。
7.3.2深度,应按下列条件确定:(1)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设施,基础和形式和构造;(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4)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5)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7.3.3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土作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 0.5m。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8~1/20。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
7.4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1)原位试验法:是一种通过现场直接试验确定承载力的方法。包括(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等,其中以载荷试验法为最可靠的基本的原位测试法。
(2)理论公式法:是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的理论公式确定承载力的方法。(3)规范表格法:是根据室内试验指标、现场测试指标或野外鉴别指标,通过查规范所列表格得到承载力的方法。规范不同(包括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规范),其承载力不会完全相同,应用时需注意各自的使用条件。
(4)当地经验法:是一种基于地区的使用经验,进行类比判断确定承载力的方法,它是一种宏观辅助方法。
7.5偿性基础概述:又称浮基础,是指建筑物基础开挖卸去的土重部分抵偿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的基础。桩基础及其他深基础
8.1.1 桩基础的类型
(1)摩擦型桩:摩擦桩、端承型桩。
(2)按桩材分类:木桩、钢筋混凝土桩、素混凝土桩钢桩、组合材料桩。(3)按成桩方法分: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和挤土桩(4)径大小分:小直径桩、中等直径桩、大直径桩。(5)施工方法:预制桩和灌注桩
8.1.2桩基础:是一种深基础,它由设置于土中的桩和桩顶联结的承台共同组成,或由柱与桩直接联结而成。承台:承台将所有桩的顶部由联成一整体并传递荷载。在承台上再修筑桥墩、桥台及上部结构。
8.1.3桩基础适用条件
(1)荷载较大,地基上部土层软弱,适宜的地基持力层位置较深,采用浅基础或人工地基在技术上、经济上不合理时;
(2)河床冲刷较大,河道不稳定或冲刷深度不易计算正确,如采用浅基础施工困难或不能保证基础安全时;
(3)当地基计算沉降过人或结构物对不均匀沉降敏感时,采用桩基础穿过松软(高压缩性)土层,将荷载传到较坚实(低压缩性)土层,减少结构物沉降并使沉降较均匀;(4)当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较高时,采用桩基础可减小施工困难和避免水下施工;(5)地震区,在可液化地基中,采用桩基础可增加结构物的抗震能力,桩基础穿越可液化土层并伸入下部密实稳定土层,可消除或减轻地震对结构物的危害。
8.2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的工作性状
8.2.1桩的荷载传递:在轴向荷载作用下,桩身将发生弹性压缩,同时桩顶部分荷载通过桩身传递到桩底,致使桩底土层发生 压缩变形,这两者之和构成桩顶轴向位移。桩与桩周土体紧密接触,当桩相对于土向下位移时,土对桩产生向上作用的桩侧摩阻力。在桩顶荷载沿桩身向下传递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这种阻力,故桩身截面轴向力随深度逐斩减小,传至桩底截面的轴向力为桩顶荷载减去全部桩侧阻力,并与桩底支承反力(即桩端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8.2.2单桩的破坏模式: 单桩在轴向荷载作用下.其破坏模式主要取决于桩周土的抗剪强度、桩端支承情况、桩的尺寸以及桩的类型。
8.2.3桩侧负摩阻力
(1)穿越较厚松散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土层;(2)桩周存在软弱土层,临近桩地面有较大长期荷载,或地面大面积堆载。(3)降低地下水位,土有效应力增加,产生显著沉降。
8.3 群桩竖向承载力
8.3.1群桩:由若干根单桩组成,上部用承台连成整体。群桩效应: 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土的相互作用使其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沉降等性状发生变化而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力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称其为群桩效应。群桩效应受土性、桩距、桩数、桩的长径比、桩长与承台宽度比、成桩方法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8.2.2群桩效应系数:用以度量构成群桩承载力的各个分量因群桩效应而降低或提高的幅度指标,如侧阻、端阻、承台底土阻力的群桩效应系数。影响群桩效应的因素:①承台刚度;②基土性质;③基桩间距。
8.4 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受水平荷载较大的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桩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执行。
(2)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桩身正截面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可根据静载试验结果取地面处水平位移为10mm(对于水平位移敏感的建筑物取水平位移6mm)所对应的荷载的75%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3)对于桩身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荷载的75%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4)当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列公式估算桩身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式(5.7.2)
(5)验算永久荷载控制的桩基的水平承载力时,应将上述2~5 款方法确定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乘以调整系数0.80;验算地震作用桩基的水平承载力时,宜将按上述2~5 款方法确定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乘以调整系数1.25。
8.5其他深基础
8.5.1把基础做在地基深处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上。埋置深度大于5m或大于基础宽度。在计算基础时应该考虑基础侧壁摩擦力的影响。这类基础叫做深基础。
8.5.2沉井基础。特点:这种基础现采用较少。由于它整体性好、刚度大、传力可靠,在大跨度和深水地区修建桥梁仍被采用。
8.5.3地下连续墙
定义:在地面上采用一种挖槽机械,沿着深开挖工程的周边轴线,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一条狭长的深槽,清槽后在槽内吊放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浇筑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如此逐段进行,在地下筑成一道连续的墙壁。分类:
(1)按成墙方式:桩排式、壁板式、桩壁组合式。
(2)按用途:临时挡土墙、防渗墙、用作主体结构兼作临时挡土墙的地下连续墙;(3)按填筑的材料:土质墙、混凝土墙、钢筋混凝土墙(现浇和预制)和组合墙(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和现浇混凝土的组合,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和自凝水泥膨润土泥浆的组合)地基处理
9.1.1地基处理
对象:一般是软弱土地基和特殊土地基。目的:①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即提高地基承载力;②改善地基土的压缩特性,增加其密实度,减小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③改善其透水性,消除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达到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强度与变形要求的目的。
9.1.2特点: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小,通常无法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强度和变形条件的要求,因此工程中常需对此类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9.2 换填垫层法
9.2.1定义: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分层回填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或灰土等材料,并加以夯实或振密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杂填土地基及暗沟、暗塘等的浅层地基处理。
9.2.2作用:①提高地基的承载力;②减少地基的沉降量;③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④防止冻胀;⑤消除冻胀土的冻胀作用。
9.3 预压法
9.3.1定义:在建筑物建造前,对天然地基或已设排水体的地基施加预压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逐渐固结,使地基的沉降在加载预压期间基本完成或大部分完成,同时可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地基处理方法。
9.3.2加固机理:在饱和软土地基上施加荷载后,孔隙水被缓慢排除,孔隙体积随之逐渐减少,地基发生固结变形。适用:淤泥质土、淤泥和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
9.4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9.4.1定义:反复将夯锤(100~40 T)从高处(10~40m)自由落下,给地基冲击和振动能量,强制压实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土承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还可改善地基土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作用。
9.4.2用于:处理松散的碎石土、杂填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粘土、湿陷性黄土;在高饱和度的细粒土地基上应慎重使用。
9.5 振冲法
振冲法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两种。加填料的通常称为振冲碎石桩法。振冲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20kPa的粘性土和饱和黄土地基,应在施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不加填料振冲加密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不大于10%的中、粗砂地基。振冲碎石桩主要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还可用来提高土坡的抗滑稳定性或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9.6 挤密法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可处理的深度为5~15m.当用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时,宜采用土挤密桩法;当用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定性时,宜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大于65%时,不宜采用这种方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少渗透性方面效果基本相同,土挤密桩法地基的承载力和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地基。当地基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较高的有机质时,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对地下水流速度过大、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周围凝固等情况不宜采用。
9.7 化学加固法
是利用某些化学溶液注入地基土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胶凝物质或使土颗粒表面活化,在接触处胶结固化,以增强土颗粒间的连结,提高土体的力学强度的方法。常用的加固方法有硅化加固法、碱液加固法、电化学加固法和高分子化学加固法。
9.8 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法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基础和桩顶之间需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该法适用于条基、独立基础、箱基、筏基,可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变形。对可液化地基,可采用碎石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多桩型复合地基,达到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9.9托换技术
解决原有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基础加固或改建问题,解决在原有建筑物基础下修建地下工程,以及新建工程临近原有建筑物而影响到原有工程安全等问题的技术总称。分为①补救托换;②预防托换;③维持托换.特殊土地基
10.1 湿陷性黄土地基
10.1.1湿陷性黄土,就是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当浸水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具有这种特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不具有这种特性的黄土称为非湿陷性黄土。
10.1.2湿陷系数的确定
湿陷系数是判定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以及湿陷性的强弱程度的数值指标,以δs表示。该指标是通过室内试验内的浸水试验求出的,土样在某压力下的湿陷系数δs用下式表示:
shphp'h010.1.3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的确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湿陷量的计算值和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来判定。10.1.4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和施工,除了必须遵循一般的设计和施工原则外,还应针对湿陷性特点,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地基处理,以消除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原因;②防水和排水,以防止产生引起湿陷的边界条件;③采取结构措施,以改善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和抵抗的能力。
10.2 膨胀土地基
10.2.1定义: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征的土,称为膨胀土。
膨胀土的特点是土体中含有大量的亲水性粘土矿物成分,比如伊利石、蒙脱石,在环境湿度变化影响下可产生强烈的胀缩变形。
10.2.2膨胀土的工程特性及对工程的危害
(1)膨胀土的工程特性
①、胀缩性②、崩解性 ③、多裂隙性 ④、超固结性 ⑤、风化特性 ⑥、强度衰减(2)对工程的危害
①、对建筑物的影响:胀土地基上易遭受破坏的大多为埋置较浅的低层建筑物,一般是三层以下的民房。房屋损坏具有季节性和成群性两大特点,房屋墙面角端的裂缝常表现为在山墙上出现对称或不对称的倒八字形缝,外纵墙下部出现水平缝,墙体外侧有水平错动,由于土体的胀缩交替,还会使墙体出现交叉裂缝。
②、对道路交通工程的影响:膨胀土地区的道路,由于路幅内土基含水率的不均匀变化,从而引起不均匀收缩,并产生幅度很大的横向波浪形变形。雨季路面渗水,路基受水浸软化,在行车荷载下形成泥浆,并沿路面的裂缝和伸缩缝溅浆冒泥。
③、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10.2.3膨胀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在膨胀土地区进行建筑时,除对建筑物的设计、布局和施工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还应对膨胀土地基进行处理,以减少其胀缩量。(1)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
根据采取的基础形式、处理方法及上部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敏感程度,并考虑膨胀土的膨胀性、膨胀土的埋藏深度及大气的影响深度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2)基础设计方案的选择
应充分利用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并采用缩小地基的基底面积,合理选择基底形式等措施,以增大基底压力,减少地基膨胀变形量。
(3)地基的防水保护措施
加强对建筑物周围的显度控制,减小气候和人为活动对地基土含水量的影响,从而控制膨胀土的胀缩变形。
10.3 红黏土地基
10.3.1定义:碳酸盐岩系出露区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棕红、褐黄等色的高塑性粘土称为红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并裂隙发育。
10.3.2红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1)高塑性和分散性.(2)高含水率,低密度。(3)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
(4)不具湿陷性,但有明显的收缩性。10.2.3红粘土地基危害及处理(1)地基的不均匀
a、当下卧岩层单向倾斜较大时,可调整基础的深度、宽度或采用桩基等进行处理,也可将基础沿基岩的倾斜方向分段做成阶梯形,从而使地基变形趋于一致。
b、对于大块孤石石芽、石笋或局部岩层出露等情况,宜在基础与岩石接触的部位,将 岩石露头削低,做厚度不小于50 cm的垫层,然后再根据土质情况,结合结构措施进行综合处理
(2)土中裂缝的问题
a、土中出现的细微网状裂缝可使拉剪强度降低50%以上,主要影响土体的稳定性,所 以,当土体承受较大水平荷载或外侧地面倾斜、有临空面等情况时,应验算其稳定性,对于仅受竖向荷载时,应适当折减地基承载力。
b、土中深长的地裂缝对工程危害极大,地裂缝可长达数公里,深可达8~9m,在其上的建筑物无一不损坏,这不是一般工程措施可治理的,所以原则上应避免地裂缝地区。
8(3)土的胀缩性问题
10.4 冻土地基
10.4.1定义:冻土是指温度等于或低于0℃,并含有冰的土。按冻结时间可分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
10.4.2冻土的力学性质:土的冻胀作用常以冻胀量、冻胀强度、冻胀力和冻结力等指标来衡量。
10.4.3冻害
(1)土的冻胀性及其危害:在冻结过程中,造成土体不均匀的冻胀,使地基隆起和边坡变形,这是使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2)冻土的融沉性及其危害:与冻胀性相反,冻土融化后由于冰融化为水时体积缩小,使土体产生不均匀热融沉陷,造成建筑物的开裂和破坏。对于季节性冻土,冻胀作用的危害是主要的;对于多年冻土,热融作用的危害是主要的。冰胀和热融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一般是冻胀严重,热融也严重。
10.4.4冻土地基的防治措施
①、选择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根据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选择下列地段布置建筑物:
a、干燥而较平缓的高级阶地上。该地段一般地下水位低,土层比较干燥,冻融时土的工程性质变化小。
b、粗颗粒地层分布地段。
c、避开地下冰发育地段、有地面水流或地形低洼易积水地段。
②、保持原有冻结状态。建筑物应有通风的地下室,减少热量由建筑物传入地基, 因而基础常用导热性低的材料构成。
③、消除原有热动态,其方法有:
a、将基础穿越受季节性影响的冻层,而置于多年冻土层或非冻土层上。b、将基础置于融化后不会产生不均匀沉陷的土层上。
④、采用集中荷载的扩大柱基,以抵制冻胀和融沉所产生的不均匀变形;或设置大面积基础板,以及增强结构刚度,以抵制不均匀变形。
⑤、排水防水。水是使冻土在冬季冻胀夏季融沉的主要原因,因此地基应有较 9 好的排水防水措施。对有冰锥、冰丘分布地段更应采取有力的地面水或地下水的排水措施。
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方法
在工程建筑中,地基加固处理是每项工程施工之前的首要工作。要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处理好地基是关键,因为地基处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而地基的承载力和地下水位通常对施工方案的拟定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不少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在地基处理环节中被广泛应用,这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地基处理的研究和应用也成为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1.主要的地基类型
地基就是承受建筑物全部载荷的部分土层基础。在工程实践中,地基主要有几种分类,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种。那些本身承载力较强,不需要人工处理的地基则为天然地基,主要有以下几种:岩石地基,例如花岗岩、石灰岩等,这类地基的承载力很高,通常为50OkPa一4O0OkPa以上;碎石地基或者未经过风化后未胶结的散粒土,承载力为2OOkPa一800kPa;砂类土地基,承载力为1OOkPa一400kPa。人工地基就是必须要通过认为处理后才能投入建设的地基,最常见的就是软土地基。
2.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 2.1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换填
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最好是选择较为坚硬、级配良好的粗砂、中砂、碎石、石屑或是其它的工业废料来做换填材料。因为有的地方可以缺少粗砂、中砂,那么可以用细砂代替,但要掺入 定量的卵石或碎石,详细的掺入量根据施工标准设定(含石量小于等于50%)。施上的砂石材料巾不能有垃圾等固体杂物。施上前需要先验槽,清理T净沟槽,保证基槽边坡的稳定性,如果施lL处边坡有沟、井 孔洞等,需填实后再行施。砂垫层与砂 垫层的底山敷设最好保持高度一致,如果深度不同,施I‘时就应先深后浅。土向开挖层斜坡状或塔接形式,塔接 ‘定到夯实。分段施I.中,接头处应做成斜坡,向每层斜坡的错开距离为0.5m到1Ill之间,再进行充分压实。如果使用碎石垫层进行 换填,应保证基坑的软土地基不出现局部损坏,此时,须在基坑底部、四侧铺设一层砂,要等到砂层敷设完毕后再进行碎石垫层。砂垫层与砂石垫层药分层铺垫,并压实,主要的铺设方式有以下几种:平振法、水撼法、插振法、碾压法及压实法等。平振法苏勇平板式振捣器对土层反复振捣,直到振捣结果符合施工要求时才停止施工,平板式振捣器在施工时会出现移动,为了避免振捣面积出现不搭接的现象,每行须搭接三分之一。每层的铺设砂石的厚度维持在2OOmm到25Omm之间,其最优含水量为15%到2O%,但在含泥量较大或细砂的沙铺筑砂垫层中,不宜使用该方法。
2.2浆液灌注加固法
灌浆法就是通过气压、液压或电化学的原理,将那些可以凝固的浆液注入到地基中的裂缝处,改善地基土的物理性质。该方法主要使用的浆液材料是水泥浆液和各种化学浆液。水泥浆的水泥标号为4号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可以该类水泥中含有水泥颗粒,是粒状浆液,对于小空隙的土质不宜使用,所以,浆液灌注加崮法主要适用砾砂、碎石或大裂缝岩石的加固中。
化学浆液是用以水玻璃为主的水玻璃一水泥浆液,水玻璃一氯化钙以及单纯的水玻璃等。如果用这两种浆液进行加固,称之为双液法,使用一种浆液的,叫单液法。双液法主要用于中砂、粗砂、碎砾石等土层的加固。施工中,两种浆液会起化学反应,形成硅酸胶凝体,让疏松的土质黏合到一起,增加土层的强度。该浆液凝固快,可以有效提高地基的抗压力。灌浆技术加固软路基,技术上是绝对可行的,施工效果和质量都较好,能明显提高地基的承压力和稳定性。根据灌浆法的特点和工程的实际需要,灌浆法主要可运用于砂及砂砾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粘性土地基的加固中。而今,灌浆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也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一岩土ll_程化学。
2.3粉体喷射法
采 牛石灰和水泥等作为 化剂的粉体原料,利用专业的深层搅拌机深入地基将地基土和 化剂搅拌均匀,d-"~L过程中,化剂和土壤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 硬的拌和土体,以代替部分软t,组成复合地基。粉体喷射法的适 范围 深层搅拌法法相同,但针对含水量较少的粘性十,处理效果不显。与深层搅拌法(湿法)相比,在土质融合过程中,化剂会吸收土壤中的大量水分,使土体 结。因此,该方式适合7层以下的工业与民片j建筑。
2.4振冲碎石桩法
利用振动沉桩机将钢套管深入地基土中,通过这条管道将碎石灌入地基土中的方法称为“振冲碎石桩法”,这种方法形成的碎石桩体与原地基土互相渗透,形成复合地基,加强地基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能力。它与砂桩施工方法有很多相同之处,但较砂桩施工容易出现断桩的问题,因为沉桩到达某个基层之后,灌石料本身的重量无法克服孔隙水压力造成的活瓣不张,导致碎石脱落,出现断桩,故用浮漂观测确定拒落部位,适用反插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振冲碎石桩法适用于松散的非饱和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疏松的砂性土,但对于饱和粘性土的加固适用,还需慎重选择。
2.5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的主要施工材料的含泥量不宜超过30%,卵石与碎石的最大直径也应保持在50mm以内。当建筑地基属于软土地基,最常见的加固方式就是排水固结法。该方法可以有效排除土层空隙中的水分,加固土体,减少沉降的同时加固土层的承载能力。排水固结是通过排水和加压两个系统来完成的,主要分为堆载顶压法、沙井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降低地下水位法等。堆载预压法就是在建筑施工之前,通过其它荷重或堆土的手段,对地基加压,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建筑完成后出现的大规模沉降。同时,为了提高承载力,缩短加压的时间,施工中,常在地基打入沙井,再进行堆载预压,这种作为成为沙井堆载预压法。
3.施工时的注意事项和施工要点
根据建筑施上的类型和具体荷载量,仝商结合施工当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条件以及相邻近建筑的影响等因素,实施综合分析,选择几种可靠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案;对选定好的地基处理方法,还需根据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基土上进行实验、测试,检验数据到达施工要求后,才能采取该种地基处理方案,如不符合施工要求,则及时查明原因,更换方案。地基处理中,砂垫层的承载力主要是靠原料的配比决定的,实践证明,砂垫层最好使用粗砂,并适当加水,碾压充实,碎石的直控制在5cm内,然后将砂石搅拌均匀备用。再开挖基坑敷设砂垫层时,不得破坏土层结构,因此,在基坑开完完成后及时回填,土层不得在露天情况下暴露过久,也要预防其渗水,更不得任意践踏坑底,如果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还应做好排水和防水措施,保证基坑物积水,在淤泥质粘土等软弱的基坑表层上铺抗拉强度较高的合成纤维布或竹筋等,再在上面填砂或石,这样可以增加地基的强度,同时预防地基出现位移,12 影响地基处理质量。
4.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建筑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建筑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它的施工质量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施工中,地基处理是关键,改善地基环境,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人员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相信未来将会出现更多节约材料、节省工期、新颖先进又经济的地基处理技术措施。
第五篇: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总结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一:学习体会: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这门学科,感觉受益不浅。众所周知,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在学这门课程过程中,我懂得了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整体,即为了一个系统。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为提高我信息技术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填补了在这一学科基础知识上的空白。我已经学过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继续学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我不仅温故了旧的知识,同时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可谓受益匪浅,获益良多。而VC、VB语言方面的知识成为我学习这门课程的较大阻碍。
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践出真知,通过上机实验使我能够运用这门课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但是几节课的上机还远远不够,仍需加以练习、巩固、提高。
管理信息系统现在在制造业、银行业、教育业、建筑业、政府部门等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金融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等。因此,这门课程在我将来工作领域上会非常有用。
二:知识总结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掌握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信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及系统。我还了解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同时也了解了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上机实验培养了我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信息是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能起多大的作用,对管理能做多大的贡献,都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具有真实性,等级性,不完全性,时效性,价值型,可传输性,可转换性,共享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这里的‚机‛就是计算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既具有技术内容又具有社会内容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来说,为了保证系统开发的成功,首先应了解并研究这些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去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及正确的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具有以下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原则,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原则。
管理信息系统要保证经济适用性,大而全和高精尖并不是成功MIS的衡量标准。事实上许多失败的MIS正是由于盲目追求高新技术而忽视了其实用性。盲目追求完善的MIS而忽视了本单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有自行开发方式、委托开发方式、合作开发方式、利用现成的软件包开发方式。一般来说根据企业的技术力量、资源及外部环境而定。
完整实用的文档资料是成功MIS的标致。科学的开发过程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有文档资料,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目前使用的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有以下四种: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软件开发工具。
三:各种问题
我觉得平时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是远不够用的,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并且也要多做练习题,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了解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并不能说是了解地很透 彻,只是学了点皮毛,上机操作虽然也接触了相关软件,但总体来说依 旧没有真正学会执行,一些操作并不熟练,许多地方都是请教老师才完成的。
我觉得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它的概念多,理论性较强。这门课程需要背的东西很多,一些专业化的术语不助于理解,很难以记住,因此,建议老师老师在介绍中穿插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与多学科交叉联系,来提高我们 学习的积极性。对基本概念、尚在研究的理论,先从直观意义或具体实例直观解释着手,经常举案例能让我们更加理解,并且充分借助于多媒体,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了,并且记得住。
四:总结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并将深入发展。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 会,与‚信息”相关的概念已经深入到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实用。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 究重点。随着企 业经营规模的现代化,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 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 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面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样的形势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机遇,勇敢应对挑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像做系统那 样,要下功夫清楚地了解,然后再去做,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成功 的机率也会高很多。虽然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但是我仍需要不断的理解和体会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不断的补充新知识,增加社会实践,弥补不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把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新的实际工作中,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