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

时间:2019-05-12 06:4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

第一篇: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

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成就宝宝未来”讲座

第一部分:父母学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其实对父母要求很高的,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是无证上岗。作为父母必须要学习,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观念上要改变,不仅仅是了解自己,而是要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四项基本原则。

1.不占有原则: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爱他,教育他,但是不能占有他。

2.爱和规矩的原则: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3.情商先于智商原则: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

4.共同成长原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

教育的核心就是处理好爱和规矩的关系。

第二部分:爱和规矩的现状

你们觉得爱孩子和给孩子做规矩哪个更难?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做规矩更难。其实,做规矩难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你不知道什么是规矩。第二,明明知道什么是规矩,却不忍心做规矩。第三,即使做规矩也是随着自己的情绪和怒气做规矩。那么究竟该如何给孩子做规矩呢?……

父母教养方式理论

Baumrind的理论:

| 满足需要 坚持原则

————————————————————————————————————

严格型 | 高度满足 高度原则

严厉型 | 缺乏满足 高度原则

溺爱型 | 高度满足 缺乏原则

忽略型 | 缺乏满足 缺乏原则

看看你是属于那一种?

第三部分:教育孩子的原则:真正的爱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传达爱的规矩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西方观念(来自圣经),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和财富,我有暂时的保管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

在这种观念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尊重

中国观念(文化传统),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在这种观念下,牺牲自己为孩子;孩子要听话

第四部分: 规矩必须从出生开始

第一年得规矩

———吃的规矩(刚出生每隔2.5个小时喂一次,以后拉长时间间隔,但是不要在孩子睡着的时候喂,必须叫醒他,最好一边喂一边交流,告诉孩子该吃了)

———睡的规矩(必须孩子独立睡觉,睡在小床上,不要和父母一起睡)其实孩子出生就具备了独立睡觉的能力,和父母一起睡,就剥夺了孩子的这种能力,渐渐开始依赖父母。其实不是孩子需要和父母一起睡,而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睡。

第五部分:打孩子的艺术

长大后的规矩:孩子可不可以打——打孩子的艺术

引用《圣经》“箴言”篇里有关孩子必须打的语句:“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打孩子的原则:

1、不能在发怒的时候打孩子;

2、不能用手打,也不能用鞋子打,一定要用杖打(不可以随意打,要有威慑力,原则上规矩高于人);

3、打以前要沟通交流;4 打孩子需要爱。

在美国唐人街,有一对华人父子。每次孩子做错事,父亲都会打孩子作为惩罚。又一次孩子做错事,父亲问他怎么办,孩子说“打呗”,这时,父亲心碎了,而且很愤怒,因为他这么久的教育还是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规矩的存在。后来父亲回房间想办法,要如何教育儿子。一会父亲拿着象征规矩的尺子,来到儿子的房间,和儿子说了几句话“爸爸爱你。即使爸爸爱你,也无法改变规矩。因为爸爸爱你,所以你的错爸爸也有责任,这个规矩爸爸来承受”,这个父亲就用尺子打自己,打了一下,儿子冷漠的脸开始有了表情,打第二下,儿子跪了下来,哭着说是自己的错,让爸爸打自己。最后父子俩抱头痛哭。因为这件事情,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也许有人说这个就是苦肉计,但是王博士说,如果是计,你们可以试试,孩子绝对可以把你看得透透的,他会用另一个计来对付你的苦肉计,父母必须真心实意的对待孩子,告诉孩子规矩的重要性,才会让孩子的心改变。

第六部分 爱和管教的高度统一

家庭内不同教育者之间的统一;

———隔代教育(不要让长辈代替父母的教育,以父母为主,如果有爷爷奶奶,必须与统一意见再教育孩子。孩子非常容易发现不同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而他会很聪明的利用这点差异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所以父母必须和长辈沟通统一意见)———严父慈母(这个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模式,而经常严父就失去了爱,慈母失去理性,而正确的是应该是两者结合统一。在一方教育孩子的同时,另一方即使有不同的意见,绝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干涉,应该事后再沟通)教育者之内的统一:不同年龄规矩要统一;不同情境下规矩要统一

这里说到孩子生病时会特别任性,其实孩子生病时,家长可以多一些关爱,但是应有的规矩不能忘记,而这一点是一般家庭很难做到的,孩子一生病,家长马上忘记所有的规矩,随着孩子来,而这样建立的规矩就形同虚设。

第七部分: 交流的重要性:

交流是爱的通道,是规矩的手段,是累积的效应。整个家庭中父爱是不能代替的。父亲的爱给的是一种力量。每天父亲都要和孩子有很好的交流。据研究,青少年时期的问题孩子,都是家庭中缺乏成年男性的爱。男孩缺乏这种爱就容易混帮派,女孩缺乏这种爱,就容易被男孩子打动,容易和男性同居,所以绝对不要忽视和小看父爱。

王博士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是要改变孩子的心,而不是改变孩子的行为!

结 语:送给天下年轻父母的话: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第二篇:王涛规矩和爱读后感

王涛规矩和爱读后感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常常被这一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既快乐又能主动遵守规则?”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获益匪浅。

他认为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属品。父母可以爱孩子,但却不能占有孩子。作者的另一个观点也为我所推崇,即:尊重孩子。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动辄对孩子进行呵斥。实际上,孩子也有其人格,你不尊重孩子,就不要期望获得孩子的尊重。你所采用的方式,实际上也会被孩子所学习。权威教育表面上很有效果,但是却存在隐忧。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置换。

就像王涛博士所说的:当孩子闹情绪,很抓狂的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

这些方法不正是我们老师常用的吗?

所有的孩子都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另一个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书中有很大篇幅介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有效的借鉴书中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本书看似是给家长准备的,其实对于我们老师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只有孩子还有家长。我们也需要这些有效的家教方法来指导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第三篇:《规矩与爱》讲座

讲座讲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 王涛教授

讲座地点:虎门龙泉国际大酒店四楼国际宴会厅

讲座时间:2009年12月27日 14:00-17:00

讲座规模:1200人

讲座对象:0~5岁孩童家长

今天有幸参加了金宝贝组织的《规矩与爱》讲座,王涛博士独到的育儿观念、简洁的语言、亲和的授课形式、引经据典的故事、中西方育儿方式的差异比较等等,深深地触动了米爹米娘的心弦。现场一千多名家长,长达三小时的讲座过程中,都听得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米娘提笔分部写写感受,与

各位友人分享的同时,更对自己进行一次彻底的反省。PART ONE:反省自己的成长过程成为一名母亲,孕期至今,短短的两年三个月,米娘一直在学习着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妈妈。米妮的乖巧省心,让米娘感觉自己是位幸运的母亲。虽然偶尔米妮也会淘气,米娘也曾因此而对米妮发过三四回脾气,说过一些不该说的狠话,但米娘始终知道自己是个幸福的人。面对米妮的偶尔淘气,米娘一直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或许正因为这样,米妮总能很快放下不良情绪,乐滋滋地投入新的游戏。米妮与米娘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亲子关系。

米娘成长在一个不乏爱的家庭,兄妹三人,米娘是家里的老幺。一直以来,咱们三兄妹的感情都很深,哥哥姐姐特别疼爱我这个任性的妹妹。回想当年,我们家是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米娘的爸爸是位严厉型的父亲,米娘的妈妈是位啰嗦的慈母,淘气的米娘从小就没少挨过爸爸手中的棍子(米娘妈妈总是保护着米娘)。虽然一直知道自己很幸福,但十六岁以前的米娘,却始终感觉自己并不快乐,活得很压抑,极度缺乏自信,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叛逆期的米娘,曾经与妈妈水火不相容,对家曾经有着无比的逃避之心,因此我选择报考外地的学校,想着尽快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这个选择,成了我的人生转折。一向腼腆的我释放了内心的压抑,变得开朗外向,师范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让米娘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那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米娘不是一位学业优等生,但在社会工作能力方面实在得到了校领导及老师们一致的高度好评。毕业就业米娘没有依照妈妈的建议与安排,坚持到小学当老师,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让米娘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的自信,内心的阳光越来越灿烂,面对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新的人生观,新的生活态度,新的追求与向往,成就了今天的快乐知足的米娘。

王涛博士说,„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父母学是一门新的科学研究。如果不理性地反省、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对下一代的养育就会受到自己父母养育的影响。‟

还记得叛逆期的我,每当与父母发生冲突过后,都会告诉自己„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是我所接受和期待的!‟如今看来,很明显,当初父母与我之间缺乏的不是爱,而是更多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如今自己当上了妈妈,对父母曾经的严厉管教,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只是,米娘敢说„我不会让自己继续以那样的教养方式去爱我的女儿!‟

王涛博士说:„新的教育方法,是要求为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具备怎样的能力?有着怎样的学习状态?拥有着怎样的学习方式!‟

在西方,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礼物与财富,他们认为父母拥有的是暂时保管的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西方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三角形的:上帝、父母、孩子。他们更多地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上帝面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然而在这背后更多的是带着前提条件„孩子必须要听话‟,孩子成了家庭的私有财产。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对子女说着前面加

了副加语的对话:„你帮我去把作业做完、你帮我去把书包收拾好……‟原本理所当然的份内事,却成了孩子帮父母完成的工作,仿佛一切为的是满足父母的需求,而非孩子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还有好多的父母被虚荣心蒙住了爱的心灵,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令孩子被无形的竞争压得透不过气。孩子因此而失去了独立能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走进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的强项、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才是更佳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内心,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庆幸着自己的父母是一对学习型的父母,同时也庆幸着自己是一位反省型的女儿。随着米娘学成就业,父母与米娘的亲子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曾经严厉的父亲,紧梆的面容换上了舒展的笑容,记忆中除了责骂就没有太多交流的爸爸,突然成了幽默的可爱老爸。曾经啰嗦的母亲,虽然依然啰嗦,但言语间米娘能感受到更多的认同与赞赏。曾经任性的米娘,逐渐学会了体谅,逐渐学着退让,逐渐习惯了反思。米娘与父母重新建立的亲子关系是平等的。如今回想,真得好好感谢父母曾经的严厉,至少他们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他们让我拥有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在米娘的心中,父母都很优秀,父母对我们兄妹仨的爱是无法用字词来尽述的。父母眼中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作为女儿的我,选择让自己更坚强、更努力,让父母更放心。虽然我不会效仿延续父母的教养方式,但我始终感谢父母曾经的管教,没有他们的昨天,我就不会拥有幸福的今天。

父母的交流方式和结果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有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小米外婆看了这篇成长过程的反省,千万别生气喔!米娘是爱你的,也理解你们当年的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比你们更爱我了,我珍惜着!同样也深爱着你们喔!

老一辈教育孩子时,总少不了打骂,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米娘的成长之路,也逃脱不了„棍棒教育‟。每当父亲手持粗粗的棍棒,狠狠地往我身上打来时,内心除了恐惧,居然没有丝毫恨他的心。虽然被打得很痛,虽然父亲很严厉,但米娘一直感觉的确自己犯了错,而且日常生活中也一直能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

作为新一代的父母,到底孩子能不能打,该不该打,如何打呢?这,是一串存有争议的话题。王涛博士的观点:„孩子可以打。打,是一种有效的处罚手段;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被打,这种负面感受能让孩子对行为有新的认识,能让孩子有责任感。‟

„然而,如何打呢?打孩子前体的前提,父母不能带有愤怒的情绪。不能用手打,要用杖打。打孩子之前需要语言的交流。打孩子时需要有爱。

打孩子的时候,首先得放下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时打孩子是发泄而不是规矩,把愤怒发泄

在孩子肉体上是犯罪。为何要用杖打呢?第一这对克制情绪进到缓和的作用,去取杖的时间里,足以给父母一个冷静的时间。第二,这个杖打不是随手抓起东西就打,而是固定的,比如一把尺子。这个„杖‟,能让孩子有所敬畏,让孩子意识到规矩在父母之外,在父母之上,父母只是执行者。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打你,是因为爱你,你做错了,不是父母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打你,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同时这个„杖‟更起到震慑力,告诫孩子不要犯错,要守规矩。当孩子犯错而不得不打时,父母应先进行语言的交流,如告知孩子„我不想打你,但不得不打‟,让孩子意识到犯了错就需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反而让孩子更有责任感。犯了错不能只认错,要让他承担后果,否则孩子会把认错当作逃避处罚的手段。

米娘认同孩子可以打的观点,在过去对米妮的嘉乐表哥的教育历程里,合计打过他两次。嘉乐一直是米娘心中懂事有礼的孩子,从小就聪敏机灵,这样的孩子通常也特别的淘气。嘉乐从小到大教育问题都是米娘包揽的,三岁至十岁,他一直与我居住在一起。第一次打他是在他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淘气的嘉乐常常不肯午休,每次下班去接他,都被老师投诉。每次回到家,米娘都会与他谈心讲道理,每次他都意识到自己的错,只是事后又故技重施。终于又被老师投诉了,说他这一回不但自己不睡,还故意去影响别的孩子,弄得好几个孩子都跟着不肯睡。米娘答应老师回家好好教育嘉乐,回家的路上,米娘没有说一句话,嘉乐坐在摩托车后头紧紧地搂着我的腰,他完全感受到当时我在生气。回到家,我让他站在一块方砖上,我面对他坐在沙发上,彼此间仅有一伸手臂的距离。我对他说:“小姨很失望!现在给你三分钟好好反思,待会把小姨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第一,觉得自己有错么?第二,如果有错,错在哪里?第三,犯错时心里在想什么?第四,面对过错,你打算如何改正?以后你将怎样做?”这时我爸下班回来了,见到向来淘气的嘉乐乖乖地站在那里,意识到小家伙犯错了,我爸绕道走开了。三分钟过去了,嘉乐沮丧地一一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听着年仅五岁的嘉乐条理清晰地总结了自己的过错,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强忍着泪珠对他说:“你必须受到惩罚!”说完举手打向他的PP,虽然只是轻轻一拍,但我的眼泪已经滚了下来,嘉乐也哭了。他对我说:“小姨,你别哭,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们相拥而泣。这件事过去已经有十六年了,但却历历在目。第二次打嘉乐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是被老师投诉上课搞小动作,还影响其它同学。整个教育过程与五岁那年一样,最后我们都哭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打过嘉乐,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关系如同知己良朋。他十八岁那年我的生日,他在许愿瓶里写下一张纸条‘小姨,你是在我一生中,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人,爱你!’看着这一句话,眼泪顺着脸颊滑落,这是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如今嘉乐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米妮很喜欢这位哥哥,而他对米妮更是宠爱有加。嘉乐如今更承担起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在我看来,以后,也会是一位好男人、好父亲。

王涛博士的父亲职业是教师,同时也是一名乒乓球好手,手部力量很足。然而,每次父亲打他的时候,虽然出手很重,一个大大的弧线滑过,打到他身上总是很轻很轻。在米娘眼中看来,这,就是爱的弧线,王老先生的打中有爱。

教育孩子要用心用情而不是用计,孩子一定能体会到固中真爱。

王涛博士说:“爱与规矩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说哪者更难;更不是爱或规矩!教育的原则是:体现规矩的爱,带有爱的规矩。”

爱没了规矩,就是溺爱;规矩没了爱,就是发泄。在王涛博士看来,早期规矩对人生发展影响巨大,规矩迟早要做,越晚代价越大。给孩子建立规矩,必须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主要是建立吃、睡、玩的规矩。“喂养要有规矩,按时喂养,多做交流,无论是语言还是肢体的,虽然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反应不大,但宝宝都能接受。而

到孩子大了以后,更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米妮现在虽然仅仅一岁四个月,但做规矩一事,一直在坚持着。一直觉得与米妮的相处很幸福和平,除了因为米妮很乖巧以外,相信与规矩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做规矩一事,依稀记得笑网还有不少妈妈说米娘对米妮的要求太高太严厉了。哈哈,听完王涛博士的讲座归来,米爹不由得也夸奖米娘过去所做的规矩呢!

作为父母,最头疼的就是孩子闹情绪,耍赖。这时,父母一定要记住当孩子闹情绪,很抓狂的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和声细语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还常说孩子生一次病,坏一次。这是因为面对生病的孩子,通常我们都会心软放下许多规矩,因此让孩子找到了父母的软肋。王涛教授建议,面对这样的情况,等孩子病好了,规矩就需要平缓过渡,逐步回到原来的定位。

一直以来,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形态里,严父慈母。陶行知先生更曾说过„慈母缺规矩,严父缺乏爱‟。王涛博士笑称如今的家庭教育形态有所改变,相反成了„严母慈父‟(咱家目前就是这样的状态)。事实上,家庭教育是需要高度统一的。管教孩子,自己应先被管教,最好做到„严父里带爱,慈母中带规矩‟。目前,咱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米爹是个不折不扣的缺乏规矩的慈父。庆幸着米爹一同参加了讲座,加上米爹也是位学习型的„人才‟,但愿日后能在不断的自我管教及学习中成长为„有爱有规矩的好爸爸‟。讲座中,王涛博士还特别忠告在场的爸爸们:“爱是需要交流的,交流是爱的通道,是规矩的手段,更具有累积效应。爸爸们只有先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有可能被你带领。中国的父亲总是爱得太深沉,很少表扬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表达出来,爱的缺失和不完全会造成许多问题。”米娘看来,王涛博士这一段话,不但适用于父亲与孩子之间,还适用于夫妻之间、母亲与孩子之间。王涛博士指出:„第一次做规矩比较难,一定要坚持!做规矩的架式要摆好,面对面,目光交流,规矩里有爱,让孩子体会到这个规矩是不可以碰的。‟这一段话,希望能与各位妈妈们共勉,咱们加油吧!附:

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

满足需要坚持原则

严格型=高度满足+高度原则(我们要努力成为严格型的父母)

严厉型=缺乏满足+高度原则

溺爱型=高度满足+缺乏原则

忽略型=缺乏满足+缺乏原则

讲座最后一部分,王涛博士向家长们讲述了一次被载入史册的交流。Monty Roberts,英国一位真正的马语者。王涛博士向家长们播放了Monty用真爱用真情驯马的视频。在过往历史上,驯马的方法是用绳索分别套在马脖子及马的一只蹄上,在马发威时驯马师用力拽着绳索,很粗暴。这种方法要把一匹马驯服,大概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对人与马之间的感情是比较受到影响。年轻的Monty在野外无意间目睹了一匹野马狂奔向冲向母马,温顺地寻找依偎,于是他就思索着,如果令马把他当成一位可信赖的依偎对象,那样是否也能把一匹马驯服呢?回到父亲的农场,他找来一匹尚未驯服的马匹,用力让马匹受到惊吓,马匹在马栏里狂奔。两小时过后,马跑累了,马场上只有它和Monty,它跑向Monty,依偎着,把Monty当成了可信任的对象。Monty把这个发现兴致勃勃地告诉了老父亲,得到的却是

一顿痛骂,因为即使是真的,那无疑Monty正用自己的发现来告诉老父亲,他过往几十年的方法是错误的。对于一位老人而言,那是残酷的一个现实。Monty用爱驯马的新方法不径而走,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然而,大家却都说他是一位骗子,说那些马都是早就驯服的。时光飞逝,在Monty六十二岁的时候,BBC又找上门来。Monty思量再三答应了最后一次的亮相,但他的要求是:“去郊外找一匹完全没有被驯化的野马,无论成功或失败,BBC都必须真实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在野外,终于找到了一群野马。Monty和他的团队先选中了其中的一只,然后就把这匹马与马群分离开。这匹受到惊吓的野马在郊野狂奔,Monty策马追随其后,就这样陪伴着,不去惊动它。一跑就是24小时,野马逐渐出现了疲态,它开始逐渐地正视Monty,或快或慢地试探着Monty是否可信赖。终于它低下了头,嘴里轻轻地嘴嚼着,这是马向Monty发出的信任信号。Monty开始用抚摸、语言与野马进行对话安慰,他们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又经过了一个晚上,Monty成功地把马鞍套到了野马身上,它被驯服了。

这是一个爱的故事,Monty用爱心与耐心进入了马的世界,得到了它的信任。看着Monty驾着自己的马匹跟随着那匹野马,不离不弃,直到野马自己慢下来,他才试探着靠近与交流,他的每一步都没有强迫的成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家长们只有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能与你接触;足够的爱心与耐心,理解孩子的需要,坚持原则,交流过程中很好地解读孩子的行为,就必将能塑造心灵,规矩行为。作为家长,我们也要跟随孩子的方向,给他更多的关注与观察,给孩子接受的时间和空间,用他们可能接受的方式开始沟通。让他们解除戒备,愿意接受我们的要求,这个“愿意”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真爱,是有规矩和信念的。

Monty的故事还有续集。虽然Monty把野马驯服了,但那些古板的老一辈驯马者们再次发起了挑畔。他们认为,即使Monty把„害羞的男孩(马名)‟驯服了,但如此把它放回野外,它一样会回归到原来的生活,那不是Monty所谓的爱能改变的事实。Monty再次接受了挑战,他把„害羞的男孩‟带到了野外,寻回那个马群。脱去缰绳的„害羞男孩‟头也不回地冲向了野马群,很快就消失在Monty的视线之外。但Monty相信它会回来的。那是一场煎熬内心的等待,夜幕降临,„害羞的男孩‟并没有回来。第二天早上,当大伙都认为行动失败之即,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害羞男孩‟的身影出现了。它也在寻觅着,当它抬头确认Monty处身于人群之中时,它加快了步伐,快乐地跳跃着。Monty的爱,又一次让他获得了成功。在Monty脱去„害羞男孩‟缰绳的时候,他是在让„害羞男孩‟自由选择去留。因为爱,尽管它兴奋地离去,但却依然牵挂着这位充满爱的老人。Monty他改变的不是„害羞男孩‟的行为,而是它的心灵。续集里离去的„害羞男孩‟回归那一刻,米娘与米爹的眼眶都湿润了,Monty老人的爱还感动了我们。曾经米娘也听别人说过:“人不可能绝对控制马要做的事,但要想改变一匹马,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如果马不听话,我就不断变换我的训练方法,直到找到有效的方法为止。”在教育孩子时,我们除了需要有爱,还需要在爱中带有规矩。当为人父母或老师的我们,不停地抱怨着孩子未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时,有没有想过或许是我们一直是在用一种固化的方法去面对形态多样、个性各异的孩子呢?有没有想过可能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了孩子的不尽人意呢? 在教育学上,有一个词很形象„因材施教‟,或许我们除了爱孩子,更应该学会变通与进步。有位哲人说得好:“山不过来我们可以过去。”做家长的常常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家道尊严的心理作崇,而不试着从自身的角度去做一些改变,才造成了家长与孩子的对立局面,形成了失效博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试着主动从自身作一些改变,学习驯马师的“驯马之道”,也许会取得更大的成效,就如囡囡妈咪所说的„要学会退步‟。米娘觉得,勇于放手的爱,充满了信任、认同与鼓励。我们常笑称与孩子之间是斗智斗勇的较量,事实上,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与孩子的交往贵在用心用情,而非用计。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事实上,不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知道些什么,婴儿所知的能力是我们知道甚少的,婴儿的认知语言能力、数字概念能力、认知图片能力及表情能力,都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错误总是特别敏感。其实,我们应该多发掘孩子的长处与优势,不能只爱孩子可爱的时候,更要爱孩子不可爱的时候,对孩子有爱心,更有耐心,这才是真正的爱,才是无条件接纳的爱。这一点,米娘得好好提醒自己,虽然米妮只会在很少的时间里有那么丁点儿的不太可爱,但也足以让脾气急躁的米娘当时对她存有厌烦之心。以后一定要改!!在为孩子做规矩的同时,要注意先给自己上规矩,家庭成员内、教育者之间且都能做到高度统一爱和规矩的原则,有了这样的爱和规矩,相信将为孩子带来更大的幸福。

儿之道,也让米娘在过往的日子里学习了许多许多,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快乐幸福的,因为我们都在努力着!

第四篇:转:美国哈佛大学胡宗泽博士访谈录

标题:美国哈佛大学胡宗泽博士访谈录

发布日期:2010-03-10浏览量/今天:1308/8

3月初的济南依然寒风刺骨,但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消减老师和学生求知的欲望。3月8日下午,哲社学院三楼的教室里挤满了该院各系的老师和学生。在这里,大家聆听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对付”的技艺——华北一个村落中国家的二重性。报告人是美国哈佛大学胡宗泽博士。报告结束以后,我有幸采访了这位学识渊博的人类学学者。

白:胡博士,您好!请您谈谈您的学术研究历程、领域以及目前的研究工作。

胡宗泽博士:我于1991年考进北大读本科,1996年毕业。学士论文写的是知识与社会的关系。1996年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本校社会学系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我的导师是王铭铭教授。在北大读硕士期间,我主要对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十里店村进行了研究,关注该村的精英变迁的权力结构。1999年硕士毕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研究方向是人类学,师从James L.Watson教授。读博期间,我最初想研究宗教问题,但后来转向了对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十里店村的国家二重性的研究。2009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我正在对我的博士论文进行改编,准备八月份在河南的一家出版社出版。等这个论文编成书之后,我会写一些相关的文章。我已经在Human Ecology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还有两篇论文近期就要发表。

等博士论文修改完成后,我将研究三个课题。去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我去了福建省德化县准备研究当地的外销瓷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生产与销售情况,这项研究是对我博士论文中关于“国家认同”的一个延伸。不同之处在于,我的博士论文关注的是村民的政治认同问题,而对外销瓷的研究则是通过一个物体,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国家认同”这个问题。第二个课题是准备对云南滇池水的综合治理进行研究,因为我对水的问题比较感兴趣(这在我的博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以期能对环境人类学有所贡献。选择滇池进行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的一同学在云南省昆明市挂职锻炼,现任昆明市教育局副局长,他可以为我的研究提供很多帮助。但是,对水综合治理的研究涉及到政治权力、宗教等许多问题,而且进行人类学研究就必须“蹲点”,需要“扎在那里”,需要全面的了解,与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只要这样才有可能从民众的口中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收集到研究的资料。但是,我昨天和刘院长见面的时候,他说你们学校目前有位老师正在对微山湖的水体进行生态学的综合研究,他建议我采用就近原则。如果我能来山东大学工作,我将有可能转向对微山湖的研究,但在研究之前,我还需要和这位老师做一些讨论,看微山湖是否适合我的研究。第三个课题是城市问题,与农村人类学相对应,可将该课题称作“都市人类学”,如果顺利,我将选择济南或者青岛的某个社区作为研究点,考察非政府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白:胡博士,请您谈谈您目前所做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胡博士:首先,目前已有的国内文献对中国老百姓眼中的国家的研究非常少,那么,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我的研究将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一些空白。其次,在国际上,我希望通过我的这个个案(case)能为关于国家的理论尤其是民族主义研究的领域有较大的贡献,至少这些资料是来自中国的,其他学者有研究拉美的,他们有相关的解读,而我对中国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另外,我希望“对付”这个词语也能够像中国词语中的“人情”、“面子”等进入社会科学。这样,就可以让外国学者了解到中国不但有“人情”、“面子”一说,而且还有“对付”一说。

白:胡博士,请您谈谈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胡博士:我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我理解的大学教育应是通才教育。但是,国内的大学一开始就分专业,这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在美国则不一样,刚进学校的时候,学生可以学他喜欢的任何课程和专业,如我们班上有学会计的、生物的、政治的等。而在中国,大家都认为经济学、计算机是热门专业,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涌入这两个专业。我认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开发人的批判性思维。我觉得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要让学生学习到多少知识,而是要在多读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得到的知识才是活知识,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让我们去思辨。

白:胡博士,请您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的青年人才。

胡博士:关键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多支持和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人。虽然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知识,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来改变这种情形。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如果我来山大上课,我会给学生开一些书单,让他们自己去读,只有学生自己读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了《自杀论》之后才会知道作者的思想脉络,才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而不能依靠老师给你讲解。老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读书,而不是替学生读书。其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其他的就让学生自由发挥。因此,老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能只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总之,学生必须多读,多想,批判地想。

白:胡博士,请问您对目前的课程改革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胡博士:目前,国内的大学在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分专业,我认为这并不好,这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哈佛大学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哈佛大学有一些公共课,一、二年级都上基础课,不分专业。如生物学有几门课,社会学有几门课,由不同系别的老师来开,其中社会学包含很多类:社会学、心理学等。你可以不仅学习生物科学,还可以学习社会学、考古学等,这样你不仅知道社会学,还懂生物学、考古学。其实在我看来,大学就是一个通才的教育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我看来即使你毕业之后,依然十分有用。当你对每件事都认真思考,你具备了思考的能力,你就可以顺利而出色地完成别人给你的各种工作了。

白:胡博士,请问您认为一个学者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他应该坚持怎样的操守?他应该追求什么?

胡博士: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他所对话的群体是学者,是一批有思想、有反思精神的,能看到与潮流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学者,就是社会人文学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文学者,他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想,不随波逐流,不敷衍和阿谀奉承的人。作为一个学者,应该以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独立思考的人为己任。我心目中的学者,是一个象牙塔里的人,是研究社会、研究政治,但不参与社会政治的人。因为,我觉得政治应该由政治家去治理,我只想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

白:胡博士,请问您为什么热爱学术生活?

胡博士:我觉得,读书啊,想问题啊,都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有时候看了别人的书后,你会有自己的观点,甚至你想的东西比别人想的更好,这就是一种愉悦。钱是身外之物,物质性的东西可以没有,但是,脑子里边的思想谁也没办法拿走,即使把你关进监狱也没办法拿走,身体被囚禁了,但是思想上的愉悦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物质的东西大多是暂时的,而一旦我有了自己的观点,要么是别人没想到的,要么我比别人想得更高明,我就会觉得很愉悦。这种愉悦也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我没发现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实现这一点,这是我对学术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白乡林:谢谢胡博士抽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第五篇:数学8组 董爱丽 邓涛博士讲座有感

努力做研究型教师

——听邓涛博士讲座有感

唐山市孩儿屯小学数学八组董爱丽

“教育课题”看到这个字眼我感觉离我很远,不是我所能达到的领域,教育课题应该是专家学者的“专利”。今天听了邓涛博士的讲座才知道,一线教师最适合做教育科研研究。

我平时只顾教,没注重反思,准确的说,没注重研究,抑或根本不去研究。面对教育科研,我觉得自己的理论基础欠缺,无从下手。就算是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也没有想到把它作为课题细细研究。邓涛博士鼓励教师们做微型课题、小课题,这时我才醒悟,原来我作为一线教师最适合把发现的问题提升为课题,工作的同时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

邓涛博士在讲解课题的选题、研究方案的结构、常用研究方法等方面时,为我们找来许多资料,正面的资料告诉我们如何做是正确的,反面资料提醒我们应该避免什么。通过邓博士“中小学教师为什么需要教研”、“ 教育研究的选题设计与论证”、“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阐述,我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及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我收获最多的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从学习中我弄懂了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从而坚定了我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决心。“教育反思”的许多成果,本身就可以以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小论文等形式发表。

邓博士给我们推荐了如中国教育网、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等多个免费学习网站,可谓是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你愿学习,只要你研究,就有资源提供。最令我感动的是邓博士在讲解“教师应当写什么样的论文”时,讲解细腻清晰,以具体资料为例逐步讲解怎样写摘要(文中大标题的提炼),关键词3-5个,要用分号隔开,尤其是参考文献字书写时注意什么,邓博士讲解的很专业很细致,着实令我对邓博士肃然起敬。

钱伟长学者说得好:“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教育。”所以我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用敏锐的眼睛捕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典型问题,采取有效地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同时做好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撰写,再通过自己的研究逐步解决问题,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不断研究中不断进步。

下载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谢王涛博士,治疗高血压真有一手(模版)

    感谢信王涛博士,您好,我是您的一位患者的家属,一直都想给你写一封感谢信,但由于诸多原因,一下搁置着没有写,父亲催了我很多天了,今天特别致信来表达我们全家对您的感谢之情。 我的......

    规矩与爱读后感

    规矩与爱读后感 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份特别的礼物,每一对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期盼他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成长,想成为好的父母,所以父母的作用是......

    简涛洁博士与领导力发展专题

    简涛洁博士与领导力发展简涛洁,男,汉族,1962年4月生,河南信阳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法学博士。二十岁任大学教师,1985年起携笔从戎,先后任军校教官、研究员、总政治部机关干部,2004年......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与MPP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与MPP 中联美加 专业美国留学服务提供商 去美国留学在选择美国大学专业的时候,大家都会把目光集中在一些名校的热门专业上面,对于很多计划去......

    团队介绍王乙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物理学博士[模版]

    团队介绍王乙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物理学博士 团队介绍 团队介绍 管理团队 专业顾问曲建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商务部聘任专家、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特聘专家、政......

    关于下学期与立人图书馆的合作_王涛修改版

    关于下学期与立人图书馆的合作的相关事宜2012年7月23日,我协会外联部部长王辉浩同学与立人图书馆馆长进行相关事宜的洽谈,立人图书馆同意与我协会合作。我们会以互助协会的名......

    师德与师爱(王学云)

    听苏小平专家《师德与师爱》师爱是一种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师爱无限—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国培学习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次集训......

    与名师同行——聆听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与名师同行 ——聆听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灵源街道教育办陈金辉 在屯小学术节闭幕式之际,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所作的《与名师同行》专题讲座。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