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07:0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第一篇: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时间: 2007-03-15来源:会计之友作者:王德春编辑:XL 【摘要】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而进行的。本文拟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认识中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历程, 分析其变迁的特征, 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

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

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而进行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预算管理体制必然发生变迁与创新, 从而诱致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从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进轨迹分析,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阶段(1949年—1953 年)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要求, 开始编制1950 年全国财政收支概算。1951 年政务院又发布了《预算决算暂行条例》, 这标志着我国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预算体制初步确立。同时,《纲领》和《条例》中涉及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是设计预算会计制度的框架依据。在此基础上, 财政部于1950 年12 月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两个制度比较系统、全面、明确地规定了我国预算会计的组织管理体系与核算要求, 既是纲领性的规定, 又是操作性的范本, 奠定了我国预算会计工作的基础, 初步建立了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两个制度堪称为新中国预算会计体系和会计方法的奠基石。

(二)改革开放前的波动阶段(1953 年—1978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实行“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其做法是由中央核定地方的收支指标, 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 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补助。在此阶段, 预算体制总体保持稳定, 局部略有调整, 其趋势是由20 世纪50 年代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体制演变为70 年代以集中为主、适度下放财权的分级管理体制。与此相适应, 预算会计制度伴随着预算体制的变迁而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创新, 先后对银行执行预算出纳业务、中央经费实行限额拨款、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国库管理等内容作了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使预算会计在“ 一五”时期得到稳步发展。在“ 大跃进”时期, 由于片面地强调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在“ 先破后立”的理念下, 预算会计制度和基础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65 年财政部颁发了《预算会计工作改革要点》,这是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重要转折点, 使受到“ 大跃进”冲击的预算会计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随着1966 年“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预算会计工作走入低谷, 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三)改革初期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探索阶段(1978-1992 年)改革开放以来, 于1980 年由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演变为“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这是预算体制的一次重大变迁, 使地方政府初步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预算主体。其特征是: 在总额分成的基础上对超收部分加大地方留成比例, 以调动地方政府增收的积极性。但是,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扩大, 分级包干体制暴露出诸多制度弊端。如: 税收调节功能弱化, 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 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总体上看, 分级包干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发生需求型制度变迁已渐露端倪。作为国家预算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会计, 既有同预算体制改革配套的问题, 又有自身制度创新的问题。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 预算会计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调整。1984 年, 财政部在原1963 年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了《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 以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 年, 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 1989 年财政部又根据预算分级包干体制管理要求, 陆续修订和制定了《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和《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这些制度安排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四)预算会计制度变迁全面展开阶段(1992 年—1999 年)1991 年10 月, 国务院在《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中规定, 我国国家预算采用复式预算编制方法, 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1994 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的要求, 建立了“ 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体制变迁必然会导致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此, 1993 年底,财政部正式启动预算会计改革, 成立了预算会计改革领导小组, 着手研究、起草预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草案。1996 年, 财政部颁发了《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 为预算会计制度变迁提出了目标要求。经过财会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努力, 财政部于1997 年底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初步建立了与“ 分税制”预算体制相适应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五)预算会计渐进式制度变迁阶段(2000 年至今)1999 年9 月, 财政部在《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意见》中要求, 2000 年选择部分部门试行部门预算编制方法。随后,国家又根据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 先后推行了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收支重新分类等改革措施。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表明, 我国预算体制已经进入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局部渐进式趋于完善的体制变迁阶段。在我国预算体制渐趋完善的演进中, 中央和地方财政结合自身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 仅对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和方法中与新推行的预算制度不适应之处进行了局部的制度调整, 并未从总体上打破1997 年底建立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二、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自建立以来, 已经有了50 余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变迁轨迹, 概括起来, 有以下特征。(一)制度供给主体的政府化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起来的, 在50 余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 政府始终是制度供给主体。从会计制度的发展历史看,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其供给主体是有所不同的, 主要有政府供给和民间职业团体(或机构)供给两种模式, 此外也有个别国家由政府与民间职业团体共同供给。美国、英国等是民间职业团体供给模式的代表, 法国等则是政府供给模式的代表。我国会计制度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会计制度涉及到许多技术性问题, 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 尽管在我国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能够广泛征求和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但实质上我国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政府作为预算会计制度供给主体, 其优势是可以利用其行政权利, 集中人力专门进行研究, 协调解决众多技术问题和社会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确保会计制度的权威性。同时, 还能缩短制度的变迁过程和推广过程, 使其更具有时效性。(二)制度实施的强制性

根据制度变迁是由供给主导还是由需求主导,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变迁分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两种方式。从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经历过的多次变迁可以看出,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变迁是一种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在该制度变迁方式下, 中央政府是决定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由政府出面推动预算会计发展进程, 可以加速现代预算会计体系的发育, 强迫旧的会计体系趋于解体, 保证有效的制度供给。同时, 由于利用政府强制力的优势可以降低制度变迁成本。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具有一个显著特点, 即制度实施的强制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节奏加快,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迫切要求会计制度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在这种背景下, 强制性变迁就成为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首要选择。但也应看到, 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相关利益主体的冲突和知识准备不足等因素, 可能会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三)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性的连续的演变过程, 是通过制度在边际上的不断调整而实现的。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是吻合的, 正是预算会计制度的渐进式变迁, 才使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得到顺利进行。这种渐进式变迁是由我国的预算环境所决定的。会计对经济的发展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从本质上看, 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 会计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结构中的组成部分, 处于一种“ 配角”地位而高度依存于其他制度安排。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它必须服务和服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预算体制变迁经历了由高度集中、一灶吃饭到分级包干管理、分权分税的渐进演变过程, 这就决定了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也是一个渐进的变迁过程。渐进式制度变迁可以逐步积累制度变迁所需要的信息,从而降低改革的成本, 但渐进式变迁也可能因为各项相关制度安排不同步而造成制度结构失衡,从而降低制度效率。(四)公共财政和国际惯例的导向性

自2000 年以来, 我国陆续推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预算制度变迁举措, 这些制度安排必然诱致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但目前正在进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变迁是以公共财政和国际惯例为导向的变迁。可以说, 1998年之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变迁, 总的来说是围绕服务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和后来形成的分级包干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的, 即以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家预算体制相适应的会计体系为制度变迁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市场开始在社会资源调节中起基础性作用, 政府逐步退出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的领域, 让位于市场, 借鉴国际惯例的通行做法, 逐步建立政府公共财政体系。因此, 目前正在推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变迁应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和服务于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为导向目标。

三、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趋向

从我国预算体制变迁演变轨迹中可以看出, 预算体制始终围绕政府间利益分割的博弈问题发生变迁, 并且, 这种制度变迁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但是, 预算会计核算体系由于受原有会计制度的路径依赖性的影响, 只要原有的会计制度能够继续维持, 通常以维持原有制度框架为首选。直到预算体制变迁导致的利益分配格局重组, 使原有的制度难以为继时, 才会发生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预算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 建立于1997 年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已难以适应目前的理财环境和预算管理体制的要求, 发生预算会计制度变迁已迫在眉睫。(一)建立科学的预算会计基本准则体系

上世纪90 年代末期,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即建立了“ 一则三制”。但当时所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不是统驭全部预算会计的准则。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 可以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 借鉴国外对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划分方法, 对非企业会计按其核算重点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两大独立的会计体系, 并根据各个会计体系的核算目的和特点不同, 分别建立相应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取决于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预算管理体制的变迁, 应把各级政府确立为会计主体, 将“ 全面受托责任”理念引入政府会计信息体系。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 因此,应按照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对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在继承和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项目的基础上, 增加现金流量表和政府整体的合并会计报表。通过政府的财务报告体系, 准确地反映政府业绩、财务受托责任和各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流量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等信息, 以便从财务视角评价各级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公共财政的运行和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追踪问效情况以及政府的绩效情况。同时, 通过政府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 接受广大公众和媒体的有效监督, 使各级政府真正成为体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的阳光政府。(三)完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体系,非营利组织会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借鉴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建立资本保全制度, 对资本化的资产实施折旧核算, 以准确核算单位的净资产;2.要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也面临着投资效益和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特别是对于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单位(如高等学校等)进行成本核算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成本核算可以为单位内部管理和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3.要完善财务报告制度。非营利组织不具有政府职责, 但并不等于不承担社会公共受托责任。要通过财务报告制度, 定期向社会利益相关者披露财务会计信息, 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考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情况。基于以上要求, 要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 引入成本核算制度和折旧制度以及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并按要求调整会计科目体系, 增加成本核算相关科目, 同时调整会计报表体系, 增加现金流量表和成本表以及社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09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ICP 证 05033235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新知大厦 邮政编码:100142

管理员信箱:crifs1430@sina.com

第二篇: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理工作依然留在预算司。这一现实更引起了不少人对中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并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预算会计体系问题的讨论。

与此同时,预算会计体系内的各主要会计制度也面临新的问题。1998年实行新预算会计制度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就其广义而言,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大会计主体以及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的国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的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的基建拨款会计三大关系会计。其中,行政会计包括部队会计、社会团体会计等;事业单位会计包括非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兼有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会计。可见,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形式上是包罗万象的,而事实上有名无实,习惯上把预算会计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三部分,而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又自成体系。

目前,预算会计体系构建中争论的焦点在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问题,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问题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构成,在远期应是政府会计体系,其中政府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是总和分的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近期应纳入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远期应向企业会计靠拢[4]。把政府作为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引入“债权制”和“受托责任”概念。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提供全面反映政府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披露预算情况、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方面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 通过分析并比较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异同,就不难看出将事业单位会计划入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原因,具体表现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了现在的事业单位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我国所谓的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有服务公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得不为任何人牟取私利,组织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和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为社会公益或成员互益服务的独立部门。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 即FASB)负责制定[6]。但尽管如此, 至今为止,GASB 的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为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制定会计准则上,没有专门针对公立非营利组织制定一套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会计准则。同样,FASB 的主要精力也依然集中在私立企业制定会计准则上,也没有专门针对私立非营利组织制定一套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会计准则。这样,在美国,不用说没有一套可以适用于全部非营利组织的统一的会计准则,即便是公立或者私立非营利组织的统一的会计准则也几乎成了一块空白地。目前,美国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方面,除了明确区分公立和私立外,行业特征比较明显。例如,对于公立高等院校,GASB 发布的会计准则公告、全国高等院校管理官员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印发的《高等教育财务会计和报告手册》(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Manual for Higher Education)以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s ,即AICPA)发布的行业审计指南具有权威性。再如,对于公立医院和健康机构,GASB 发布的会计准则公告、AICPA 发布的行业审计指南以及美国医院协会(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和健康财务管理协会(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发布的会计与财务报告原则具有权威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尽管原则上执行FASB 发布的会计准则公告,但由于FASB 至今并未为其制定一套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会计准则,因此,私立非营利组织为了其会计信息与公立营利组织具有一定的行业可比性,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往往也会借鉴公立非营利组织的有关做法。例如,有些私立非营利组织也会模仿公立非营利组织设立相应的基金,将基金作为会计主体,组织会计核算。这样,在美国,尽管政府会计与企业或者确切地说是私立企业会计显然分属于两大类会计体系,但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当归属于哪个会计体系或者是否应当独立成为一个会计体系也成了一个问题。目前在美国,由于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归属于政府会计体系,因此,其财务报表并入政府财务报告。但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不归属于政府会计体系,因此,其财务报表也不并入政府财务报表。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供我国借鉴,即归属于政府会计体系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其财务报表应当并入政府财务报表,否则,则不予并入。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这样,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上遇到的问题是何时确认购入的资产?购入资产按什么金额入账?在总预算会计上遇到的问题是何时确认财政支出?支出按什么金额入账?在收付实现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在收付实现制下,总预算会计只能在实际拨款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财政支出,如果在年末时,采购已基本完成,但款项尚未付清,或按照采购合同须扣留部分保证金,则在年末会形成财政资金结余,这种会计处理不能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3.2 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从表面上看,编制部门预算似乎与预算会计没有大的关系,但从实质上看,预算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传统的“基数法”下,按照基期年的支出基数简单地加上一个增长比例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指标,因而,在决策时不需要过多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弊端也没有显现出来。但在“零基法”下,一切从“零”开始,主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因此,编制“零基预算”,除了有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外,摸清各部门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就无法编制“零基预算” [8]。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使用预算资金、开展公务活动中形成并拥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许多事业单位如科研、高校、医院等单位还拥有相当数量的股权投资。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固定资产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脱节,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建任务,项目竣工后再由建设单位移交资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建造并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簿中登记和反映,只有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方可予以登记。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入账等情况;即使已入账的固定资产,按现行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核算存在账目不实、资产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难以为编制部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3.3 不能完整地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相当数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由于现行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财政支出中只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但不能计提利息支出,政府的负债只反映当期本金数,没有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偿付的利息数。在我国的一些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欠发工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些应付未付的工资也没有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等事项时有发生,这些或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也没有予以充分披露。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不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虚假平衡现象,不利于政府有效监控财政风险、评估财政状况,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3.4 不能提供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

自1998年以来,全国人大加大了对财政的监督,审计署连续公布1999--2004的财政审计报告,政府预算及相关信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新要求。虽然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有一套会计报表,并提供汇总的会计报表,但各套报表自成体系、分别编报,无法通过汇总生成政府整体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没有一套能够完整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9]。现行预算会计虽然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包括未来财政的预算收支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由于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例如政府基金和预算外交易)并未包括进来,这些报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另外,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预算会计为预算管理服务,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因而造成预算会计仅侧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财政每年向人大提交的财政预决算报告也主要是针对财政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对于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或有负债、税式支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不仅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立法机关、审计机关和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自己也缺少了宏观决策所需的重要信息。

3.5 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实现与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对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和比较。

3.6 不能适应WTO及国际竞争的要求

中国的入世关键是政府的入世,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既然是企业,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事,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企业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不能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不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4.3 预算会计准则的确定

纵观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民间会计机构或组织制定、颁布;二是由会计职业团体组织机构制定,然后由官方机构批准颁布;三是由政府机构制定、颁布。从我国会计环境出发,依据《会计法》的规定,预算会计准则应由政府机构财政部制定、颁布。为保证预算会计准则的质量,建议在财政部组建预算会计准则委员会或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专门负责预算会计准则的规划、研究、制定等工作,最后由财政部颁布实施。在预算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注意企业会计规范和预算会计规范的协调;设立预算会计准则咨询机构,发挥预算会计研究会和高校会计专家的作用,加强预算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研究,严格履行准则制定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性的高质量的预算会计准则。预算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可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会计要素准则,主要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信息的披露作出具体规定。包括资产会计准则、负债会计准则、基金会计准则或净资产会计准则、收支业务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准则。二是会计报表准则,主要对报表反映的内容、格式和项目的排列作出规定。包括资产负债表准则、收支情况表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以及基金增减变动表准则。三是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对某些特殊行业和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作出规定。包括预算与决策报告会计准则、国库会计准则和捐赠会计准则。必须说明的是,非国有事业单位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以及已全面走向市场并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不纳入预算会计准则规范中,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制定单独的非国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符合国际惯例。

4.4 预算会计记帐基础的转变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政府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政府的财务报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如新西兰将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确认为资产,并确认了其折旧费用,这样就会使政府更加注意其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更好地认识未来的短期债务、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更有效地重新分配预算。我国预算会计会计基础应是渐进式转变,先事业单位会计后政府会计,先报告系统后预算系统,先个体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在我国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的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在引入权责发生制,只有 有机的结合,才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政府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更好地帮助政府进行经济决策.[11]

4.5 政府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

4.5.1 预算会计结构体系的规范

预算会计制度的结构是由预算会计结构体系决定的。我国预算会计结构体系由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和基建拨款会计等共同构成。1998 年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就是按照这一结构体系分别制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其行业又分别制定了医院会计制度、高校会计制度、科研单位会计制度等。通过近几年的实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基本符合我国的实际,对规范预算会计实务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预算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会计结构体系将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必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府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是预算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12]。

4.5.2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会计制度

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10]。在这种模式下的预算会计制度应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反映并报告社会公众要求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因此,客观上要求把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合并拓展为政府会计制度。这种拓展决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它所提供的财务数据,能客观的反映公共部门是否正确执行了预算计划,报告其效绩情况及受托责任信息。

4.5.3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下的政府会计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A.编制部门预算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编制部门预算,要求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部门所有单位的各项资金,统一作为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入,统一由财政核定支出需求。凡是直接与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均作为预算管理的直接对象。行政单位,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主管某一专业的行政业务,其作为政府的延伸,政府预算中理应包含行政单位预算。因此,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改革逐渐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编制一级政府的收支情况表,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这就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归为一体,成为政府会计。

B.推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

推行国库单一帐户,是部门预算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有效方法。建立我国单一帐户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由政府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帐户,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财政收入直接交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帐户,取消所有的过度帐户;财政性支出均从国库单一帐户直接拨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推行国库单一帐户后,由于各行政单位都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帐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当于总括和明细的关系,二者必将合为一体,构成政府会计。

C.政府采购制度实行

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行,一方面使政府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物有所值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使预算资金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节约公共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政府部门不再简单的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这部分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而行政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证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帐。这笔业务实际上是一级政府下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可见,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需要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为一体,成为政府会计。

4.6 预算会计报告的完善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预算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预算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现行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不论是信息的内容,还是披露的方式,都很难达到预算会计目标的要求。因此,为实现预算会计的目标,适应预算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根据《会计法》的基本规定,认真总结我国预算会计报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借鉴国际通行的作法,建议尽快制定《预算会计报告条例》,将预算会计报表改为预算会计报告,补充和完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体系。预算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13]。确保真实全面地将会计核算结果反映出来。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莫婷.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9):25-27.[2] 张治国,罗梦琳.论预算会计体系改革[J].南昌高专学报,2006,1(62):32-36.[3] 钱梅生.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3):21-22.[4] 张蕾,孙健夫.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中长期思路[J].财会天地,2004(1):124-125.[5] 黄洋.中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及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启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2):206-209.[6] 魏长升,龚莉莉.构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探讨[J].水利经济,2006,24(2):46-48 [7] 武金波.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措施[J].会计之友.2004(8):73-74.[8] 李保伟,肖文强.改革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几个想法[J].财会论坛,2002,12:32-33.[9] 郭桂花,林丽.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新疆财经,2002(5):57-59.[10] 宋桂娥,侯振东.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事业财会,2004,87(1):2-3.[11] 江百灵.论我国预算会计的确认基础[J].池州师专学报,2005,19(4):48-49.[12] 段爱玲.重塑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思考[J].事业会计,2003,48:2-3.[13] 钟蓓雄.关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J].上海会计,2003,5:16-18.[14] Freeman.Shoulders Governmental and Nonprofit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 M ].1Prentice Hall ,1996:365-388.[15] Tain Sue Jan , Fu Longe Tsai.Government budget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aiwan [J].Government Informati Quarterly,2002,19:189-200.

第三篇: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我国的金融会计发展主要历经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时期(1978-1992)

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建立。1980年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出来,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985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计划全部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不久,又相继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中信实业银行;重新组建了交通银行;中央和地方设置了近600家信托投资公司, 在试办的基础上,发展了1000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 恢复了集体所有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到1987年,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与此同时,为迅速恢复会计工作秩序,国务院于1978年9月12日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首次规定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人员技术职称制度。1984年4月,财政部颁发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对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和办理会计交接进行了详细规定。1985年1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六届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85年5月1 日正式施行。

为统一全国银行会计准则,充分发挥银行会计在各项业务、财务活动中的核算、监督和管理作用,依据《会计法》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于1987年4月11日发布了《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

第二阶段: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2-2001.1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财政部于1992年11月 30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7月1日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1993年3月17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次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考虑了金融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需要,又肯定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确立了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体系

三、第三阶段: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年11月至今)

2001年,继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财政部

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重新颁布的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

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是以《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依据,充分吸收了具体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按照会计要素的科学定义,借鉴国际金融会计的最新惯例,在分析总结我国金融企业特别是上市金融企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后制定的。它是完善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金融会计改革高潮的到来。

三个阶段的改革是我国的金融会计制度步入了新的阶段,但在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制度规定过于笼统,与金融业的特殊性不相适应 为了保证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一致性,金融业会计制度在当初制定时对金融业务进行了高度地浓缩和概括,却忽视了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规范上,会计科目过于概括,尤其忽视了银行业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形成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实务操作中行不通,各系统行不得不补充新会计科目以满足需要。

(二)制度规定不细致,形成账务处理随意性大 金融业会计制度对某些金融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模糊现象,规定上的模糊形成会计人员理解上的差异和操作上的无所适从或随意性,结果使不同系统或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三)会计制度没有伴随新业务的出现而及时地进行修订与完善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出现,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套的会计规范相适应。但金融会计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滞后于金融业务的拓展,形成各单位自行设计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会计处理方法的各异,不但影响了新业务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金融信息的共享和金融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再者,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会计面临着确认、计量和揭示的新问题。由于新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按现行制度规定,是不能在表内确认的。再加上新的金融工具发展较快,种类很多,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金额、期限均不相同,他们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也不同,金融会计对它的反映、控制显得相对落后。目前,很多创新的金融工具,都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隐藏的潜在隐患,有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外损失的风险。

(四)现行会计制度与金融业会计电算化不相适应

现行金融业会计制度主要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而制定的。金融业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不仅会计核算手段发生了变化,会计操作技术发生了变革,而且也会对金融业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程序、对象等会计理论和技术产生影响。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账册、报表的设计,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一些特定的电算化制度,原有的会计制度必须根据会计核算手段的变化进行重新设计。但现今的情况是金融会计制度没有伴随金融会计电算化进行相应的设计,结果导致实际执行中用手工处理情况下的会计制度强硬地去套取电算化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导致各行会计资料异常复杂和不规范,从而导致会计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受到影响。

(五)会计制度支撑不足

1.稳健性原则使用不到位。如: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没有按照贷款的质量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度提足,不能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得贷款风险分类在会计核算上的体现不全面。而作为稳健性原则的另一种体现则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取舍。从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加速折旧法更符合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消耗的客观事实,但目前对其限制较死,在资产更新加快的今天,势必会出现企业前期虚增利润,资产超期服役的现象。再者,稳健性原则只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预计可能的利得,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实质重于形式相悖。

2.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机构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会计体系不完善,滥用会计科目,账务核对制度不严;现行金融会计缺乏由会计事项中反映的金融业

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路

(一)基本把握点

1.会计制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 理论 基础支持。主要包括 哲学、经济 学、管 理学 与法学等方面。其中哲学作为方法论,是构建会计制度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石;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会计学的基础学科,是构建会计制度目标的两大支柱;法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构建会计制度思想的支柱。任何会计制度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 内容 和形式的会计制度,产生了法典式会计制度、规章式会计制度、混合式会计制度和 社会 式会计制度等不同的会计制度模式。针对我国的会计环境,应该继续坚持规章式会计制度模式。

2.会计制度的设计具有多重性。不同层次的会计制度,其设计主体也不尽相同。规章级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可以是财政部、国务院其他部委或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是企业本身。

3.为了保证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包括符合政府要求、考虑企业特点、采用综合导向、实施国际协调、坚持稳定适用、供求平衡以及遵循成本效益等方面。

4.研究会计制度 规律。总体来看,会计制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会计制度的构建离不开会计制度概念框架的支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离不开会计制度的规范、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有赖于会计实践、会计制度的繁简程度有赖于政府政策、会计制度的运作方式有赖于文化背景、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源于经济全球化等六个方面。

5.信息技术的 发展 及其在会计领域中的 应用,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建设,同时给会计实务、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计算 机的出现,将原来的手工会计改变为计算机会计,因特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 电子 商务、ERP,形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并引发了 网络 会计的发展趋势,由此必然引起相关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重新思考与调整。

论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发展及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探讨

会计086班 陈静

学号 08581084

第四篇:【 标 题】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原文出处】财会月刊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4A1 【分 类 号】F10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导刊

【复印期号】200406 【 标 题】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 作 者】宁波/贝洪俊 【摘 要 题】法规研究 【 正 文】

本文所说的会计制度是指广义的会计制度,即规范会计行为的一系列法规、准则和制度的总称,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多元的利益主体、分化的市场、产权改革的滞后与法制的不健全,加之利益冲突调整措施的时滞性使得既得利益十分刚性。而利益冲突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制度的变迁,为缓解当前会计改革引起的利益冲突,必须进行全面的、深层的、持久的改革。

一、会计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按博弈论的观点,会计制度的制定者其实是局中人,会计制度是策略,会计信息供方和需方以及会计制度的供方和需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必然影响策略的水准。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博弈。博弈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博弈过程中的策略和利益调整。会计制度博弈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会计制度制定机构掌握了制定权,利用裁决权让其他局中人为制定者所代表的集团服务。

会计制度的博弈双方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会计实务界(企业)之间的关系。会计理论界一般是会计制度博弈中的中介角色。一方面,会计理论界通过研究讨论和制定会计法规与政府发生联系,直接感受到较为充分的政府的“旨意”;另一方面,会计理论界又需要从实务界广泛听取意见和“呼声”,才能使制定出来的制度有可能达到“均衡状态”。但如果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缺乏沟通,便会使得会计制度的制定者过多地接受政府的“旨意”而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会计制度的制定者也就成了政府的代言人,最终使得会计制度的博弈由政府与企业的对弈转化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对弈。这一矛盾的转化,显然不利于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也难以使会计制度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钻营牟利,政府一旦发现了便会采取措施完善原来的准则,制定新的准则加以疏导、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便会展开新一轮博弈。经过多次博弈,会计制度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公认程度便会日益提高,纳什均衡便会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会计制度变迁过程是一个社会博弈过程,是一个帕累托优化过程。

二、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点

制度变迁可以采取“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方式。所谓激进式制度变迁即一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一种间断性的跳越,不具有过渡性的环节。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逐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通过几个过渡性环节的相互衔接而呈现的连续性变异的演进过程。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基本上是一种渐进的方式,即先在旧制度的边缘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安排,通过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来逐渐缩小旧制度的空间,然后达到整个会计改革的目标。这种渐进式的会计制度变迁决定了我国会计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的优势降低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尽管纯粹的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可以取得会计制度的高效性,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集团间利益冲突和知识准备不足等因素可能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以致我国二十多年来的会计制度变迁采取了以强制性为主,同时带有一定程度的诱致性的做法:将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与公众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试验相结合,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在我国的会计制度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大大减少了自上而下的整体改革过程中由于信息不足可能出现的风险。

2.我国会计制度的渐进式变迁是由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国情所决定的。会计对经济的发展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深层次上看,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适应。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技术变迁可视为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新的知识被用于改变企业生产技术时,会使会计实务的内容更为丰富,诱导会计制度的改变;而经济体制变迁则是促成会计制度变迁的外在因素,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适应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环境,必须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会计主体通过自身会计实务的变化去适应新的会计制度的变化,可称之为会计制度适应性。它是每个会计主体生存的前提。只有适应了会计制度的变迁,会计主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我国会计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然后再进行整体协调。从实践来看,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式变迁比整体均衡推进的社会阻力要小,摩擦成本相对较低。

4.会计制度变迁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惯性依赖。在新旧制度交替的时候,从传统制度中脱胎出来的会计主体,对旧的制度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在传统的惰性力面前,要推行新制度而改变会计处理,其内在动力是不足的。如我国有些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就习惯性地使用旧的方法,对于一些推荐采用的新方法却不重视,以致严重地影响了制度运用的深化。

5.会计制度变迁和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协调。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而资源配置的转变继而又促使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从实质上看各项改革的推进,表现为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而会计制度作为资源配置、产权制度中的一种信息产生和传导机制,作为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无疑应和整个社会嬗变过程中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协调。例如,证券市场的发展创新了我国资源配置的方式,而为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准则得以逐步规范和完善。

三、渐进式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1.利益冲突导致会计制度变迁。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产生了外部收益(外部收益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中主体无法获取的收益),只要这种外部收益存在,就表明社会资源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有效状态,应进行帕累托改进。制度变迁的目的就在于使显露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以外的收益内部化,以求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外部收益内部化,不断增加社会福利,实现我国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2.会计制度改革是各方集团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会计制度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处理的一组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其中,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就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与相关利益集团合作性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我国1993年的市场化会计制度改革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强制进行的。之前,博弈双方虽然一直处于一个“势均力敌”的僵持局面,但一直存在着会计制度改革的呼声。而当时的会计制度改革一开始就在很大程度上以保护国家利益为前提,然后才考虑到社会组织或公众利益。这种国家利益占上风的主张,一度使当时的企业利益不如改革以前,如为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税收利益的最大化,对资产和收益的计价未能采用真正的稳健原则。这一会计制度变迁属于典型的“非帕累托改进”。因而在实务上,企业出现了“假账林立”的对抗局面,将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发挥到极致。

3.合作性博弈使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得到协调。通过一系列会计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以“利己”为目的的行为得到了充分释放,对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得以制约,物质利益的冲突得到整合而相对均衡。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又会引起旧制度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和新制度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制度创新。我国的渐进式会计制度改革的利益冲突并未达到激烈对抗程度,它的成功依赖于激励约束机制与协调整合机制的启动。改革过程仍然存在的“无序”和不必要的利益冲突,无疑预示着会计制度进一步创新的必要性。

综上可见,利益冲突是导致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能使个体利益得到满足,又能使个体利益冲突得到社会的整合。会计制度的创新是一个社会公共选择与博弈的过程。由于制度博弈双方存在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完善的渐进过程。

第五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会计制度在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设计层面仍然存有不足,影响会计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其会计制度设计的因素,随之指出了中小型企业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应涉及的主要内容,最后分析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设计层面上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工作的对策。期待能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科学合理设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现状对策,原则内容

一、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财力和人力都十分有限,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应尽可能减少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项目的设臵。中小企业组织简单,员工人数少,特别是管理人员较少,有时各项工作无法分工,应允许一人统揽多项工作。中小企业往往以主要领导人为核心,决策与管理高度集中,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应大部分由单位负责人承担。中小企业一般很少大量对外筹资,有的资金全部为自有资金,所以应简化负债的核算,加强对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二)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因素

1市场经济状况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全面发展,一部分市场还处于垄断状态中,在资本市场的交易效率、交易规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仍存在缺陷。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仍需进一步完善与成熟。但是以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很多条件还不够充沛,必然影响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建设,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2法制环境建设

中小企业的规范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我国有关企业发展的法律不断完善,如《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等。可以说,我国各项税法、经济法规、制度等正在日益完善。中小企业在执行会计制度时,一方面应以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则必须遵循国家法律制度,尤其满足《会计法》中的各项要求。中小企业的发展,必然在国家法律控制范围内,否则将失去会计制度的真实价值。

3知识经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再加上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加快了资本、人才、管理、技术等要素的国际化流动,各种各样的金融手段,促进了市场交易与业务的多元化。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再加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准则必须不断改进。另外,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背景下,处理会计信息的手段也进一步改进,过去手工为主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显然与社会发展不适应,中小企业必须认清社会发展形势,积极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当前企业会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反思,并及时反馈,这对中小企业的规范发展至关重要。

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一)中小型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会计制度设计既要遵循国家的统一规定,又要充分考虑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国家赋予企业的理财自主权,应在其会计制度中得到具体体现。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符合它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一般规模较小,其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与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内部运作方式也会与大企业有很大不同。另外,不同的企业由于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理财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使设计的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考虑到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情况,中小企业设计的会计制度应简便易行,不宜过分繁琐、复杂。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财务活动涉及面广,对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大,企业财务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财务关系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体现这一原则首先应落实承担财务指标的单位和个人,然后赋予财务管理责任人相应的管理权限,并按照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给予应有的物质利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应以满足管理需要和税收征管为主。这是由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限性及其会计需求的有限性决定的。从会计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单一业主或有限的股东以及国家税务部门等。对于单一业主或企业股东来说,由于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中小企业的利益高度相关,他们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十分关心。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许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而为一,业主和股东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需要获得相关会计信息,以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因此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符合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考虑企业的内部信息需求。比如,帮助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费用结构等。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由于中小企业逃避纳税的愿望比大型企业更强烈,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征管的需要,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税收征管。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了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并为每个企业不断发展创造良好、公开的竞争环境,必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法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是在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微观管理,因此企业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中小型企业运转特点,即企业人、财、物、信息各因素,供、产、销各过程,筹资、投资、用资、收回与分配资金各环节,交错形成多个变量,综合发挥作用。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进行会计制度设计还应意识到,尽管目前的会计需求很简单,但随着企业的成长,中小企业有可能转化为大企业,企业的会计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将需要更加详细的内部管理信息,外部使用者也要求将会计信息揭示得更加充分。因此,设计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目前会计制度与未来会计制度的衔接,增强制度的灵活性和相对稳定性。将来可对简单体系稍作修改就上升为复杂体系,而不必重新设计一套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避免制度的频繁波动。如在会计账务体系的设臵和会计科目的确定上,如果能够灵活选择、前瞻考虑,就能够减少因规模扩大和业务发展而带来的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大幅度修改。

4成本效益原则。以尽量少的会计成本获得尽量多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达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组合。成本效益原则不仅指设计会计制度时节约费用,更为重要的是,所设计的会计制度中的各项工作处理程序在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尽量简洁,避免重复;但其节约以不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前提,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制度,应当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二)中小型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复杂工作,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统一会计制度,在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的需求等方面与大企业不同,因此,中小型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重点内容如下:

1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制度。包括企业会计机构的设臵、会计人员配备与工作规则、会计工作交接手续以及档案管理方面的规定等。

2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制度。包括企业财务、会计岗位责任和职责范围的规定、资金使用和出纳报销方面的规定、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形式及企业内外财务关系协调基本程序规定等。

3企业会计信息确认、归类、收集、记录和报告以及运用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规范。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设计、会计科目、账簿和报表的选择与设计、会计核算形式的选择等。

4内部控制和内部核算制度的选择与设计。包括现金内部控制制度、材料收发及保管控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办法和管理规程等。

5按照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条件,设计企业电算化制度。由于会计人员较少,为了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在会计岗位设臵和责权划分上,可设臵三个岗位:

(1)会计主管兼总账会计。职责是在经理直接领导下,负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并负责编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和成本核算工作。

(2)出纳岗位。负责与货币资金收付有关的具体业务,如记录日记账,处理日常货币资金收支、申报、缴纳税金,备用金核算等。

(3)明细账会计岗位兼稽核。负责各种明细账的登记工作,账目的定期核对工作,财产清查的安排与实施工作等。由于岗位设臵较少,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总账与稽核,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

6财务审批权界定:权责控制手段。对于财务收支处理权限是权责控制的重要手段,中小型企业财务审批权可按以下思路设计,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对大笔的财务开支提出申请或计划,财会组织审核后报经理批准,由财会组按此计划控制各种开支,做到大笔支出都由经理审批,这样一方面强化经理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责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会计业务的控制环节。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业务量不多,由经理对大笔开支进行审批是可行的。(相对较小的财务申请计划由财会组按规定直接负责)

三、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必要性

根据相关资料和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调查发现,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大,组织结构较简单,有的没有设臵会计机构,有的虽然设臵了会计机构,但管理层次过于简单,且兼职人员较多,从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必要的。1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是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的需要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的,如果企业没有会计制度或者会计制度建立的不合理、不能正确地反映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就会影响相应法规的贯彻执行。

2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是根据各单位编制的会计制度,经过会计的记账、核算、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报出等全过程反映出来的,而这一处理过程正是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的,如果一个单位没有规范会计行为的制度,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3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需要中小企业要编制简化型财务报告,避免复杂的、专业性太强的语言和结构影响报告使用者的理解,帮助使用者减少搜索相关信息的时间,更容易理解财务信息。如果反映这些信息的会计制度建立得不够完善,没有根据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提供出对他们真正有用的信息,就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判断。

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现状及对策(一)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现状

1企业主体存在限制,容易引发财务管理混乱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是合伙企业或合作制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有具备相应条件才能取得法人资格,多数企业并不具备企业法人地位,对外往往需要承担无限责任。一旦遭遇经济纠纷,经营者与企业经常出现财务上管理混乱的局面,以致缺乏有效的会计核算,不利于责任的明确划分,不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2会计机构设臵简陋,会计人员不专业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机构设臵得较为简陋,导致职责范围不明朗,总体上难以形成一套可行实用的会计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专业化的会计人员,更谈不上专业化的会计队伍,往往由非专业人员来兼职,更有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由企业主一人揽下,缺失明确的分工,工作上往往顾此失彼。

3搬用大企业的会计制度,对本企业发展需求缺乏客观认知

完善的会计制度是推动中小企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在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往往直接搬用大企业的会计制度,同时,会计人员一味听从企业主的意见去工作办事,搬用过来的会计制度更是形同虚设,无法发挥作用。

4会计科目设计不科学,会计报表信息频繁失真

我国中小企业很少关注会计科目的设计问题,致使会计科目设计工作缺乏统一性与合理性。另外,这些企业的会计报表在制作上较为粗糙,种类不齐全,致使应予体现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的体现,严重影响会计工作质量。

(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面临现状的几点对策

1恢复完善原有的会计制度,使之发挥应有作用目前,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小企业在设计会计制度方面,最基本的工作应当是恢复和完善原有的会计制度,以便有效促进企业会计水平逐步还原和改善,逐步带动企业效益的回升。

2建立科学稳健的会计制度体系,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应当在恢复和改善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会计制度进行深一层的配套改革,建立一套科学稳健的会计制度体系,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准确掌握外界的发展动态,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制度。

3合理借鉴有利因素,不断探索会计制度设计新模式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中小企业为了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应当不断审视外界环境,捕捉外界有利信息,探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会计制度设计思路。这种新的会计制度设计思路,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有效指导会计制度的完善和革新,必定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严格按照中小企业统一会计核算制度运作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稳固,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面对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会计人员不专业素质不高、会计信息不真实等情况,我国于 2004 年 4 月 27日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对小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因此,小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制度标准来实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中型企业也可以广泛借鉴改规范制度的合理因素,完善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5实行领导人负责制

企业领导应当正视会计制度设计这个问题,在制定会计制度后,要对想法工作负责到底,如果会计工作出现差错,应当落实领导负责制度。这样,领导人就会格外重视会计工作,增强企业领导人的责任感。

五、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业务、新情况不断涌现,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可以规范其内部管理和会计核算,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通过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研究,有利于加速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规范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有利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有利于及时发现、纠正和防止错弊,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颖。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1)。

[2]张显国。影响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及建议[J]。价值工程,2010(20)。

[3]马丽英。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J]。市场研究,2003(11)[4]倪海红,王辉,张善红。论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的制度设计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5]唐雪梅。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探析[J]。管理观察。2009 [6]马溥。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J]。中国集体经济。2010 [7]刘欣。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必要性的有关探讨[J]。现代商业。

2011(05)[8]潘玉金。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与内容[J]。现代商业。2010(07)[9]窦涌鑫。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框架研究[D]。东北大学 2008 [10]樊秀云。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05)

下载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名称汇总

    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现在并行三套企业会计制度,具体如下:一、1993年发布的分行业14个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主要在部分老国有企业实行。 1993年我国根据会计准则的要素,结合不同行......

    专-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思考与探索-大纲(精选五篇)

    《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思考与探索》的大纲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选择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与意义。 1.1 总结了国际、 国内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现状......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罗重谱【专题名称】体制改革 【专 题 号】MF1 【复印期号】2009年05期 【原文出处】《地方财政研究》(沈阳)......

    对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

    对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绩效预算为依托的政府支出管理改革。被称为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将政府预算建......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人们老有所养问题的根......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张昭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文章通过回顾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所存在的主要......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 任彬 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遇到许多机遇,面对更多的挑战。 关键词:物业管理 历史 问题 趋势(宁夏大学医院环境学院宁夏银川西夏区贺兰西路498号750021) 摘要......

    我国工伤保险发展历程

    我国工伤保险发展历程 在我国,立法始于50年代初。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改变,工伤保险制度经历了逐步发展和改革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首次立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