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通论论文——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时间:2019-05-12 07:1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通论论文——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通论论文——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第一篇:国学通论论文——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和企业,大到政府和整个社会,都普遍遭受到信任危机,诚信问题已非常严峻。然而,曾几何时,诚信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更是着重强调了诚信思想,认为诚信是为人之本,交友之道,立国之基。为了重建诚信体系,不仅需要重拾传统美德,更要健全法制,建立惩罚机制,让不讲诚信的人或单位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法制和道德齐头并进,才能有效解决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关键词:诚信 论语 重建 法制 当代意义

一、当代严峻的诚信问题

现如今,翻开报纸或打开网络,关于诚信缺失的各种报道层出不穷。比如,某地的XXX 遭遇到网络诈骗损失数千元;某高校的教授论文涉嫌造假;英语四级考试或者考研试题遭泄露;政府对某次公共事件进行辟谣反遭怀疑;某家大型企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信任危机已经蔓延到各个行业,甚至于整个社会,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更是推波助澜,使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暴露无遗。双汇“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毒大米,染色馒头,毒豆芽,皮鞋胶囊,皮鞋酸奶··· 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无不严重危害到公众安全,公众已经如惊弓之鸟,只能自嘲“已经百毒不侵”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无良企业将诚信置于何处? 更糟糕的是,现在整个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这和一些政府官员在发生事故时肆意隐瞒、欺骗公众有很大关系。譬如“躲猫猫”事件,明明是犯人在监狱内受到狱霸殴打致死,政府偏偏解释成犯人在玩躲猫猫时不慎死亡,如此荒唐的理由将公众智商视为何物。又譬如7.23动车事故,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动车事故,政府第一反应不是救人,查清事故原因,而是急着就地掩埋车头,破坏事故现场,引发公众无数猜疑,至今官方公布的事故原因仍难以取得民众信任,令人觉得避重就轻。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连政府都不能相信,试问他们还能相信谁?如果一个社会从企业到政府都不讲诚信,那么这个社会真可以说得上是病入膏肓了。面对如此严峻的诚信缺失问题,如果不反思其根源,想要根治怕也是无能为力了。

曾几何时,我们骄傲地宣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中诚信更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孔子老先生要是死而复生,穿越到21世纪,来到今日之中国,看到此等景象,怕是要被气得急火攻心,一命呜呼了。然而,想要解决今日中国之诚信缺失问题,我们还不得不回归传统,回归思想根源,向孔子老先生“取取经”。

二、《论语》中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以身作则,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而且对诚信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信”一字被提到达38次之多,除了少数“信”属虚词之外,其余多属实词,做“诚信,信用”或“相信,信任”讲。这两层意思其实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讲,要诚实无欺,信守诺言;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两层相辅相成,只有自己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为了使他人信任自己,自己必须要诚实守信。孔子对于诚信问题非常重视,《论语》20篇文章中,16篇提到诚信。《论语》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诚信是为人之本。人的本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人的本质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价值的实现。人真实无妄、诚实守信,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承诺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严格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这种以人之道来实现人的本质价值的行为,足以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使人能立身于天地之间。正心于人的道德生活。正由于此,孔子一再告诫其弟子。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为政》)[1]“輗”与“軏”分别是大车,小车上的关键部件,缺少了这两个部件,车就无法行走,孔子借此说明人如果没有诚信,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对于“诚信”的意义,《论语》中反复提及。诸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吾日三省吾心,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孔子的思想中,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离开诚信,言行不符合真实无妄的本性,无论何人,在社会上都势必难以立足。其次,诚信是交往之道。诚实守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纽带,孔子把它视为与人交往的一条基本准则。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强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质,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要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认为“信则任焉”。其弟子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就有一项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凡此种种,都表明孔子对人际交往中诚信的高度重视。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强调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在大力倡导诚信道德的同时,还对那些欺诈,狂妄,不讲信用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輗:古代大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軏:古代小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最后,诚信是立国之基。人要讲诚信,治国更离不开诚信。诚如《左传》所云,诚信乃为“国之宝”。对于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孔子将其提到相当的高度,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认为诚信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孔子有句名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强调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根本途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学而》),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要对政事严肃认真,并且守信用。对老百姓诚实,才能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真心爱戴和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护和信任,才能政令通畅。所以在子贡问政的时候,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进一步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在“食”和“信”二者之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在孔子的心目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没有百姓对执政者的信任,国家就不可能存在了,即使有再多的粮食和军队也无济于事。在治国之道中,孔子是将诚信放在兵强马壮与丰衣足食之上的,为政的关键在于诚实守信。孔子对诚信的政治价值的重视,在此表露无遗。

三、如何重建诚信体系

在当代社会,道德与法制相互支撑扶持,缺一不可。诚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长久渗透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成为人们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法制是国家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意维护本阶级专政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规定当事人权力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从目的的角度来看,道德和法制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制约人类的行为往利于社会生活有序的方向发展,确保社会成员的“相对自由”,实现社会和谐。

一方面,应该呼吁人们重拾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诚实守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表彰一些诚实守信的道德楷模;其次,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取信于民,而不应该在发生事故时刻意隐瞒欺骗民众,古时商鞅变法立木取信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则应该时时给政府敲响警钟;最后,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只有诚信才能帮助我们取得长久的成功,靠一时投机取巧,欺骗他人最后只能让自己自食苦果。

更重要的是,应该健全法制,增加不诚信的犯罪成本。光靠道德宣传或许能产生几个道德楷模,但难以重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只有让不诚信的个人或单位付出沉重的犯罪成本,才能给整个社会敲响警钟。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安然公司2001年爆发了财务报告造假的丑闻,引起了美国社会极大的震动,安然公司也自食恶果,不仅受到了政府的严厉惩罚,公司主要高层被判刑,而且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一个强大的公司在短时间内迅速崩塌,导致破产。反观中国,企业不诚信的代价是极小的,多次发生牛奶安全事故的蒙牛公司依然稳坐奶业三强的位置,用皮鞋造胶囊的企业依旧嚣张跋扈,很多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人仍然逍遥法外。试问,如果不诚信的代价如此之小,如何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又如何能够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更何谈要重建诚信体系了。只有建立健全法制,加大不诚信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让不诚信的个人或单位受到应得的惩罚,才能警示后来者,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久而久之,才能让公众产生诚实守信的自觉性,也才有可能重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论语》 [ 2 ] 涂爱荣,《论语中的信得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湖北武汉,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四期

[ 3 ] 梁堂话,《从论语看孔子的诚信思想》,湖北长沙:船山学刊,2009年第四期 [ 4 ] 于丹 《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1 [ 5 ] 蒋亮智、张荣,略谈法制建设与商业诚信建设的关系,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六期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诚信论文

导语:诚信,是人类文明的阶梯;诚信,是填补人类间隔的碎石。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当代大学生诚信论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代大学生诚信论文

摘要:大先生诚信教育在引领当代大先生思想方面的正能量,真正将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目前一些大先生存在诚信认识缺乏的负面影响停止了剖析,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在大先生中展开诚信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先生;诚信教育;中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关于团体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今各个高校正于先生诚信认识的培育都非常注重,缘由就是在大先生中呈现了一些不诚信的景象,表现方式次要有考试作弊、不按时出借或歹意拖欠助学存款、论文剽窃、找任务时简历造假、随意毁约等行爲。

一、当代大先生诚信认识缺乏的影响

其真实日常生活中关于大先生诚信的话题不绝于耳。关于当代大先生停止诚信教育十分有必要,由于大先生诚信认识缺乏或不到位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1大先生诚信认识缺乏对先生自己的影响

诚信是大先生片面开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局部。诚信成绩在先生中比拟普遍,很多同窗关于诚信二字不以爲然,以为诚信二字有关痛痒,哪怕是本人不讲诚信也不会影响到本人的学业和生活。久而久之下去,诚信认识缺乏不只会让先生关于考试作弊、论文剽窃、不按时出借助学存款等负面案例习以爲常,更会影响到先生在当前失业以及生活当中,不只仅触及到做事而且还会影响到人际交往,爲人处世等。

1.2大先生诚信认识缺乏对学校的影响

在高校中考试作弊、学术作假、歹意拖欠学费和助学存款等时有发作,这种景象的面前正是先生诚信认识缺乏的表现。若对该景象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那必将会影响到学校学风乃至校风的树立。大学肉体的中心是以育人爲第一要旨,以片面人才教育爲大学使命。大先生诚信认识缺乏不只仅会影响到学校育人的质量,更会影响到学校久远的开展。

1.3大先生诚信认识缺乏对社会的影响

作爲大先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同时又作爲国度培育的初级知识分子,假如都抱着投机取巧、不讲诚信的想法,那麼关于整个社会的提高、良好习尚的行成会形成宏大的不良影响。总书记曾说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议了将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先生诚信认识缺乏,在走向社会时肯定会对社会带来十分消极的不良影响,使故弄玄虚、秉公作弊蔚然成风。

二、在大先生中展开诚信教育的途径

在当代大先生中诚信认识缺乏普遍存在的状况下,展开诚信教育变得尤爲重要。高校辅导员要成爲先生安康生长的知心冤家和人生导师,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也对我们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应战。该如何卓有成效的展开诚信教育成爲我们辅导员不得不思索的一个重要成绩。

2.1充沛发扬先生的自我教育功用

积极引导当代大先生要充沛发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效劳的职能,我们辅导员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展开诚信教育可以充沛发扬先生自我教育的功用,由先生本人组织筹划展开以诚信爲主题的活动,比方有关诚信的征文、争辩赛、话剧扮演等等,既可以锤炼先生的创新思想与组织才能,又可以使先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停止诚信教育。

2.2应用网络平台展开诚信教育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辅导员在日常任务中要合理应用网络平台,应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载体展开诚信教育。大先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应该从网络时代的特点与大先生的实践需求动身,教员该当经过与先生的互动理解先生的需求。先生经过参与教学的管理理解教员管理的不易及本身需求服从的标准要求,从而更好地完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1可以充沛发起先生向我们引荐比拟好的诚信素材,这样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停止推送,使大家在网络化时代遭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

2.3展开诚信教育要贯串一直

诚信教育要从先生退学时就深化细致的停止,但不只仅局限于大一重生,而是贯串于大学的各个年级。诚信教育是每个大先生在大学中的?课,因而我们在任务中除了在重生退学时停止诚信教育之外,不能无视其他年级先生的诚信教育。在大一到大三阶段都要强调诚信考试,大四毕业阶段要强调学术诚信、失业诚信和按时出借助学存款等。

2.4学校要与家长行成教育合力

对大先生展开诚信教育是当今社会都在关注的成绩,家长的言谈举止、价值观念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历来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但是这一作用正在弱化。这就需求我们在任务中要将先生家长归入到对大先生停止诚信教育的队伍中来。一方面能使学校和家长之间有更多的联络,便于家长理解先生在学校当中的表现;另一方面是能使学校和家长行成教育合力,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共同对先生停止诚信教育。

三、在大先生中展开诚信教育的意义

总书记曾说过当代大先生是心爱、可信、可贵、可爲的,他强调广阔青年应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位,增强品德涵养、注重品德理论,擅长明辨是非、擅长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效劳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在大先生中展开诚信教育关于先生、学校、社会等都有深远影响。

(1)展开诚信教育是协助大先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想举措。大学时期是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行成的重要时期,在大先生中展开诚信教育是当下社会关于大先生行成正确价值观的的要求。就像是扣扣子一样,假如第一颗扣错了,即便上面扣的再美丽,也是白费无功的。我们要做引导先生系好扣子的引路人,让先生从一开端就走在正确的路途上。

(2)展开诚信教育是高校培育片面开展人才的必定要求。陈寅恪先生提到,大学培育的人才要具有自在之人格,独立之思想。要到达这样的目的,诚信认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更是当代高校培育片面开展人才的必定要求。当代大先生唯有以诚信爲基石才干在将来的生长成才路途上走得更远。

(3)展开诚信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实真实在的举动,而不是喊口号、走过场、搞方式。在大先生中展开诚信教育正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立合格接班人的正确途径。

(4)展开诚信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内在要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晋文公退避三舍、商鞅一诺千金都是传播千古的诚信模范。随着时代的开展和社会变迁,诚信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弱化,反而在我们当今社会中显得尤爲重要。在大先生中展开诚信教育,就是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大先生诚信教育是一项临时的任务,这不只仅需求先生自己要认识到增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家长乃至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营建一种讲诚信、守信誉的良好气氛。这样才干真正将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并充沛发扬当代大先生在思想引领方面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晨,夏从亚.网络环境下的大先生诚信教育研讨[J].实际前沿,2015(1)

2肖玉霞.社会主义中心观体系下大先生诚信成绩研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5(7)

第三篇:国学对于当代教育的意义

国学对于当代教育的意义

榆次区张庆中学 王俐隽 ***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二)让孩子乐于孝悌,学会感恩

“孝”,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

(三)让孩子们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如今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的精心呵护下,从不晓得关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自私自利的缺点。

责已之心责人,恕已之心恕人。——《增广贤文》。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将心比心,则整个社会再没有人际之间的明争暗斗、家庭矛盾、贫富悬殊;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国与国之间战争恐吓也将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

根结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社会就是个和谐、大一同的社会。因此学会互相理解宽容在当今世界对我们太重要了。

国学经典中传承理解宽恕的思想句句珠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四)让孩子学会明是非,学会反省,知错能改

如今的孩子,学习被动,对于师长的关心与教育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反向为之。这就是因为孩子没学会辨是非,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自身的行为如何,没学会反省。国学经典当中教育人们辩是非、反省等方面的文章句子很多。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这也就是说做人必须明是非。

“知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也就是有羞耻心。它是一个人言行的底线,有羞耻心,他就会自律,自觉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在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耻才能有所不为,才能自觉走上正道,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不可救药。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化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孟子则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道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接下来自然而然会知道“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李顒《二曲集》卷一)意思是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让我们怀着虔诚与敬仰,领着孩子们踏上读经之路,让经典伴随着他们成长,让孩子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下,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

第四篇:政治小论文—柏拉图教育思想与当代意义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柏拉图教育思想与当代意义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

柏拉图教育思想与当代意义

摘要: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详尽性、完备性是罕见的。其详尽性、完备性主要表现在:将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以及政治学等方面内在地贯注于教育思想中。本文首先对柏拉图教育思想进行概述,简述教育与理想国家建构之间内在的必然关联。然后论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特征,最后总结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当代意义。

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需要时时的回溯并梳理柏拉图的经典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文化教育理念,加快社会主义发展步伐,以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相当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柏拉图;教育思想;理想国家;当代意义; 正文

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在柏拉图丰硕的著述成果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文献主要是《理想国》和《法 篇》。在这里,柏拉图阐明了教育为国家培养保卫者——哲学家和军人的观点。他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基于经过深入思考的人性论,基于他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这一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容出自他对实在的终极性质的理论认识,出自他认识阶段性的理论认识,这个认识的阶梯结构使人从影像世界上升到对最高价值即善本身的直观变得可能。他为人所规定的这一教育的目的是双重的:将国家主义教育和个人主义教育融为一体,促成个人的身体发育以及道德和理智的进步和提升,造就具有履行国家职责所需要的个人素养、身心能力、态度和性情、技巧和知识的统治者和辅助者等级。

在叙拉古,柏拉图遇到狄翁,他向狄翁讲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狄翁迅速热情地接受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把道德看得比享乐和奢侈更加重要。”“这种信念是通过理性获得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凭借自己的理念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并且认定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就能够在整个国家产生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方式,而无需发生流血和屠杀一类的不幸”1。这是一个团结、正义、和谐的完善的国家——理想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或者是哲学家获得权力,或者是统治者成为哲学家。这就是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二、教育与理想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家的基础是个人,离群索居的个人能力不足以生存,因此个人必然结合成团体而共同生活,在团体中各个个人又被分担不同的职责以达到生存的目的,于是产生了国家。

一个理想完善的国家由三个不同的阶级构成:统治阶级(护国者)、卫士阶级(保国者)和生产阶级(供给者)。每一个阶级都有不同的职业,统治权完全掌握在护国者手中,供给者无参政的权力。另一方面生活资料完全由生产阶级提供,其他阶级不得私营和自产,也就是说,经济权属于供养者。其中护国者即督护整个国家和妥善谋划国家政事的人,这种人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保卫者又称卫国者,即御敌卫国、维护社会秩序的军人,他们是国家统治的辅助者。供养者即专门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制造和贩运的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等体力劳动者。这就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组织,这样的国家就是完善的国家。

如何使这样一个政治权和经济权分配不均的国家完善?那就是通过教育将政权和智慧聚积一身——造就哲学王。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认为:“只要让真正的哲学家,或多人或一人,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1他们就会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光荣,把正义看作最重要的和最必要的事情,并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教育一方面防止优秀的天性遭受摧残,沦为奸恶,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优秀的天性,使它得到智慧以实现理想的国家。具有爱好智慧性情的人诚然很少,然而实际世界里却依然还有;优秀的天性若得不到适当的教养,那么其产生的恶果就会不堪设想,因为大奸大恶的事迹从不出自庸才。

解决人的问题是城邦政治学的首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根本谈不上城邦 1 柏拉图:《第七封信》,参见《柏拉图全集》(第4 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81-82 页。柏拉图:《理想国》540D-E,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310页。2 汪子嵩 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第59页。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模式。柏拉图的政治理想使其最终把自己的目光注视于人,改造人的道德,重新塑造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是其哲学最根本的目的。他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提到,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虔诚和正义的德行,而城邦正常运作的根本也是这两个因素。它们的获得是借助教育从根本上使人的灵魂转向,使人的灵魂不沉溺于物欲,而是潜心追求真、善、美,以逐渐回忆起灵魂在天国时所获得的真理。“柏拉图的正义概念,超越了一切人类的制度:它返回到灵魂中正义的起源中去。哲学家所说的正义,必然建立在人类精神最内在的本质之中。”2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柏拉图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柏拉图认为,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正义都是最高的德行。尽管正义关系到国家的危亡,关系到个人的危亡,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歌颂过真正的正义。首要原因就是荷马和赫西俄德的史诗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已经深深地渗入希腊人的性格中,其作品也被誉为希腊人的“圣经”而成为城邦护卫者的教材。但是,这种教材必须修改,否则将会使整个城邦进一步败坏。理想的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教育产生的。幼儿的心灵是最稚嫩、最容易接受陶冶的,这时你把他塑造成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因此,教育必须交给他们真实的东西即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些现象的堆积。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深层的根基就是他的灵魂学说尤其是“灵魂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3.1 灵魂回忆说

人是有灵魂的,而且人的灵魂中蕴涵着某些普遍的原理,概念。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逻辑概念——如相似、相等、存在与非存在、同一与差别、统一与杂多等都是先天所有的。人的灵魂是不死的,是可以轮回的。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并且灵魂是理念——不纯粹的理念,包含着向往身体的因素(“顽劣的马”)。灵魂和身体的结合虽然是一种堕落,但却是符合灵魂状况的堕落,具有某种必然性。灵魂在未堕落之前,与理念领域相毗邻甚至同一,包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在堕入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而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或者教育就是回忆。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乃至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哲学家们真正关注的问题,主要不是自然哲学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善行及相关问题。因此柏拉图所说的认识先于一切尘世经验,主要指人的绝对相——善的相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相的先验性。从柏拉图开始,道德的形而上学已经完成。黑格尔认为:“柏拉图哲学的特点,在于把哲学的方向指向理智的、超感觉的世界,并且把意识提高到精神的领域里。”1而精神的核心当属道德的、善的相,是人世间价值判断的绝对标准和依据。可以说:“苏格拉底所开始的工作,柏拉图完成了。他认为,只有共相、相、善是本质性的东西。”2 3.2 灵魂转向说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哲学王和护卫者,一要看天赋,二要看教育。缺乏天赋固然不可造就,而有天赋没有相应的良好的教育同样不成,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赋最好的灵魂受到坏的教育之后就会变得比谁都坏。教育不是靠从外部灌输知识,而是帮助人认清方向,让他们朝正确的方向走,即帮助他们实现灵魂转向,让灵魂的视觉朝向正确的方向,这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灵魂革命。

柏拉图的灵魂转向论也包含转变立场、转变方向的意思,但不是指政治,根本不是指政治等外部事物,而是指灵魂本身内部的转向,包含三重含义:

一、灵魂转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灵魂中学习部分,即灵魂三部分中惟一可能有视觉者,端正学习方向,让这部分的能力增强,视力充分发挥,确立其在灵魂中的统治地位。

二、灵魂转向的实质是要求人转离变化世界,进入理念世界,从关注生灭事物转而关注永恒事物,向永恒事物学习,最终达到善的理念。

三、灵魂转向要态度坚决,行动彻底。要“以正面观看实在”,为此要求“整个身体改变方向”,即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坚持从本质上看世界,坚持“向上看”,而且要在行动上以最彻底、最坚定的态度实践这个转向。

灵魂转向的最终目标是看到实在,看到善。任何个人,如果一开始就让自己的灵魂转向实在,并坚持终生,他心灵的学习部分(爱智部分)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部分就能在心灵中牢固地占领统治地位,他的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大,并能创造出最大的个人成就。如果不是在一开始时而是在较后的时间实现灵魂转向,也会让他此后的人生充满光明。对培养哲学王和护卫者来说,教育者的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 王太庆译,三卷本,1981 年版,第153页。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 王太庆译,三卷本,1981 年版,第178页。任务“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是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1,这是灵魂转向的最高目标。

四、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特征

4.1 教育的内在目标——整个人性的提升

教育的功能在于均衡而合适地发展灵魂的各个部分,也就是发展整个的人性,而不是“单向度”地只提升灵魂中的某一方面。只有整个的人性已经提升了,才能有和谐的灵魂,进而有有德性的个人,有正义、和谐的国家。“一个人在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2。在柏拉图看来,一个人的行为是由教育决定的。一种良好的教育,会使国家的人性得到改造和提升,人们“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按部就班,依法行事,甚至连法律上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的种种事项,也会按正确的原则处理好,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会变成更好的人而胜过他们的祖先,这样一代比一代越来越好。国家机器就会象轮子一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

理想国家的实现、道德的完备、人性的提升,完全依赖于适当的教育。因此,国家主义教育和个人主义教育彼此之间融为一体。培养勇气的、满足情欲的、探求知识的教育并不是各不相容,而是成为整个教育计划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4.2 天赋与教育

柏拉图承认每个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个人天赋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人之优劣,除决定于个人的先天天赋,还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过腓尼基人的一个传说:国家的公民“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此是最可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和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复杂,不一而足。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守护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的灵魂深处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该把他们放到恰如其 1 柏拉图:《理想国》519C-E,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279 页。2 柏拉图:《理想国》425C-D,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140 页。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们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1柏拉图用这样的一个故事象征性的说明这样一番道理:

1、个人的天赋很重要。

2、天赋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但遗传是错综复杂的。

3、好的执政者,最重要的是了解哪些人适合做官吏,哪些人适合做军人,哪些人应成为生产者。

柏拉图还强调指出,个人天赋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得到的是不合适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得的结果更坏”2。柏拉图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任何种子和胚芽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养分,季节,地点,那么,它愈是强壮,离达到应有的发育成长程度就愈远,因为,恶对善比对不善而言是一个更大的反对力量。”3

五、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教育要从基本规范抓起,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

柏拉图强调教育要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抓起,如:年轻人看到年长者来到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坐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他不仅强调公民应当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强调城邦中的公民应各司其职,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我们今天的教育,一定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和说教化,应当从细微处入手,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着眼于公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公民。

5.2 教育应为国家强盛和社会和谐服务

柏拉图将教育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联系。他认为,德性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公民个人获得“善生”的品质,更因为它是维持一个共同体所必备的品质。“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这一点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柏拉图:《理想国》415B-C,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128-129 页。2 柏拉图:《理想国》491D,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240 页。3 柏拉图:《理想国》491D,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240 页。4 柏拉图:《理想国》415B-C,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133 页。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古代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充分反映了个人道德修养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国泰民安、家庭和谐的基础。只有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

我们今天的教育应当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要着眼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通过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服务。

5.3 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尽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强的血统论和等级观念,但是他提出的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先天差异性和“因材施教”的思想,以及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基本教育规律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同一个教育对象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在认知水平、个人情感、性格意志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必须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这种差异,使我们的教育更适合和满足于人自身的需要与发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不顾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在教育方法上盲目追求整齐划一,这样的教育必然缺乏针对性,自然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符合个体的不同特点,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5.4 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在加强学生学科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特别应当重视在各门课程和教育管理中渗透道德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总之,柏拉图作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探讨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的人,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方法独到,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和各个方面。尽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因受其所处时代和所属阶级的局限,有些思想如今看来比较幼稚和过于理想化,带有强烈的阶级性、血统论、等级论和唯心论色彩,但是,他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看来依然珍贵,对于我们当前加强和改进教育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参考文献

[1] 《柏拉图全集》(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 《柏拉图论教育》郑晓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 [5] 《柏拉图哲学述评》范明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 [6] 《柏拉图传》赖辉亮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

[7]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8] 《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法)莱昂·罗斑著,陈修斋译,段德智修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希腊哲学史》(第二卷)汪子嵩 范明生 陈村富 姚介厚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0] 《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德)黑格尔著,贺麟 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

[11] 《陈康:论希腊哲学》汪子嵩 王太庆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年 [12] 《西方哲学简史》赵郭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3] 《古典思想》(美)特伦斯·欧文著 覃方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4] 《理解柏拉图》(英)戴维·梅林著,喻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年

[15] 《超越神话——古希腊哲学智慧》曹兴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年 [16] 《古希腊哲学探本》杨适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

[17] 《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杜丽燕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18] 《伽达默尔论柏拉图》(德)H-G.伽达默尔,余纪元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年

第五篇:《论语》中的诚信问题大学课论文

《论语》中的诚信问题

摘要:诚信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分别从立身、人际交往,为政等方面讨论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关键词:论语 诚信 当代意义 大学生

一、《论语》中诚信道德的主要内容

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信”一字被提到达38次之多,除了少数“信”属虚词之外,其余多属实词,做“诚信,信用”或“相信,信任”讲。这两层意思其实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讲,要诚实无欺,信守诺言;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两层相辅相成,只有自己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为了使他人信任自己,自己必须要诚实守信。

首先,诚信是立身的关键。诚信意味着言语是否符合实际,行为是否符合言语,是安生立命的关键,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其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关于君子之交的准则,也就是和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恪守信用。最后,诚信是为政之道,立国之本。“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学而》),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要对政事严肃认真,并且守信用。对老百姓诚实,才能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真心爱戴和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护和信任,才能政令通畅。所以在子贡问政的时候,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进一步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在“食”和“信”二者之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在孔子的心目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没有百姓对执政者的信任,国家就不可能存在了,即使有再多的粮食和军队也无济于事。

二、诚信道德的当代意义

《论语》的诚信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后期,朝廷腐化,伦理颠倒,民不聊生的背景下。现实的混乱让孔子油然而生危机感,促使着他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1、诚信是立世为人的道德品格

诚信是做人应有的基本品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起点。有了诚信的品质,我们就能获得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形式才能通达。失去了诚信,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尤其在“诚信档案”机制日益健全的今天,“一失足”就意味着“身败名裂”,这也意味着社会对于个人诚信的日益重视。

2、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

人都是社会的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总,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相互交往,相互依赖,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对于这种社会关系,所有人都必须承认和肯定,并加以自觉地维护。

3、诚信是执政为民的基本法则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后因失信而家破人亡的史实,是国无信不立的最好佐证。自古以来,治国都必须取信于民。执政者之所以能握有政权,全在于民众的支持,欺骗民众,失掉群众基础,最后必定会被民众推翻。那执政者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执政者自身要讲信用,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在制定政策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决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自然规律地蛮干,搞一些劳民伤财、严重损害政府形象所谓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执行时,要注意延续性,不能朝令夕改,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伤害政策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三、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正如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的确不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都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一个成才的大学生更是所有这些的未来,在所有成才的必要条件当中,对道德诚信的要求又是极为重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毫无疑问的把德放在了首要地位。简单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当前,从总体水平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良好的,但少数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偷窃、、打架等活动还是有发生。尤其现实的大众传媒存在着道德宣传与传授失导的现象,这对乐于接受信息的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修养、责任意识的养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大众传媒对主流的价值观、责任观推介不明朗,对非责任现象缺乏力度,甚至于在传播内容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健康的因素等,这不仅容易造成那些缺乏辨别力的学生在责任意识规范的认同与责任行为的选择等方面的迷茫,而且由于一些失导的宣传片面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心态,他们往往还能抵消学生的多年来所接受的正面的道德教育的影响,另外在现实中不仅存在家庭责任观教育缺乏观教育缺乏、社会责任观教育不足、学校责任观教育乏力等现象,而且还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对主流责任观理解不统一的问题,这就使得责任观教育在各个环节上脱节。

“人因诚信而立。”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个人认为每个青年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至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是一个长远而有意义的品格持续过程,看似简单却对个人和他人乃至社会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进,一个有诚信的社会是文明的,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飞速发展,对于小到个人,大到种族和国家发展是智慧而民主的,值得每一个人严肃去审视;去鞭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诚信,呼吁一种不容丧失的社会责任,理论性的道理也不在少数,而社会依然始终还是在法律的约束框架下逻辑性程序中予以制约而保持稳定和平衡,自觉自愿的人始终是在少数,这实在是一种人的不理智和不文明而制使社会走向落后的体现。诚信意识需要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不是一种思维,而是一种自觉的理念,现在我们对诚信的认识远远不够,甚至是扭曲的,呼吁力度也远远不够,甚至成了一种遭人唾骂的牢骚,这令“诚信”二字在社会中显得很苍白。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诚信的礼仪之邦,我们有过在人类史上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也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民族,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却失去了很多精神文明的财富,导致了文明社会下的不稳定性,我们匮乏的不止是能源、物质和智慧,还有我们的精神良知和道德。好在诚信是可再生资源,我们需要一种不宣的共识,捍卫诚信,是在捍卫一种不容丧失的社会责任,捍卫一个文明社会的尊严!

下载国学通论论文——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通论论文——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浅谈《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卢龙县地方税务局 杨静 美国著名哲学家Derk Bodde在他的《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中强调:“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

    《论语》的当代精神修养意义“中国传统文化选讲”论文

    《论语》的当代精神修养意义 众所周知,《论语》是我国的经典儒学巨著,更是当代人研究儒家学说的主要依据。《论语》的产生源于儒家学说的诞生。然而,自孔子开辟儒家学派以来,儒......

    《论语》中关于诚信和信任的语录

    《论语》中关于“信”的语录 学而篇第一 1巧言令色,鲜仁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乎。传不习乎。(交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2,节用而爱人,......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

    韩非法治思想对当代依法治国的借鉴意义

    韩非法治思想对当代依法治国的借鉴意义 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学说批判吸收借鉴了先秦法家思想的精华和儒墨......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近代史纲论文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掀起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浪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近代史纲论文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xxx 摘要: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掀起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浪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