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和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按照部机关“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主题教育要求,以全面实施集体学习制度、“痕迹”管理自学制度、深入基层研学制度、年终述职述廉述学制度和考学制度等五项制度为契机,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特制定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考核项目及学分设定部机关干部学分制考核分为基本分和奖励分两大部分,总分120分。其中:基本学分100分,主要考核
参加党组织集中学习、平时个人学习、机关大会交流、指定书目学习、撰写各类文稿、发表理论文章、业务考试考核等情况。奖励学分20分,主要指理论文章发表及获奖等方面所得的加分。基本学分
1、党组织集中学习:主要考核参加本单位机关各类集中学习情况。机关干部参加机关党总支组织的集中学习,每次登记2学分,满勤计12学分;参加各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每次登记1学分,满勤计3学分。
2、平时个人自学:主要考核自学理论书目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设置个人年度学习计划、撰写个人学习笔记及年度述学报告,共计15学分,每缺一项扣5学分,扣完为止。
3、机关大会交流:主要考核参加部机关大会和党支部大会心得交流学习情况。在部机关干部大会进行学习心得交流,计6学分;在各党支部大会上进行学习交流,一次计3学分,最高计9学分。
4、指定书目学习:以部机关当年指定的学习书籍、学习资料为考核
依据,采取痕迹管理方式评分。每人每年最低阅读册数为6册,眉批、标注的书籍每超过6本,计5分,最多计15分。每少1本扣2分。
5、撰写各类文稿:主要考核干部动手写稿情况。按要求撰写心得体会、信息稿件、理论文章等,一篇计2学分,最高计10学分。
6、发表理论文章:主要考核文章发表情况。在部机关、市级报刊杂志、信息简报上发表学习体会、理论文章的,一篇计2分,最高计10学分。
7、调研报告:每人每年需根据各自工作,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报告,由各处室负责人评审并无记名打分,按优秀、良好、及格分别记计5分、4分、3分,没完成不计分。
8、业务考试考核:每年11月,由机关总支会同办公室根据组工干部应知应会知识及上级有关精神,组织部机关科及科以下干部进行一次闭卷考试。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根据考试成绩折算相应学分,成绩在90分以上计15学分,75—89分计13学分,60—74分计10学分,不及格者不
得学分。奖励学分文章发表及获奖情况:主要考核文字撰写及理论功底,以在报刊杂志发表的调研文章、理论文章数量为基数进行折算。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习体会、调研、理论文章的,一篇分别奖励8学分、15学分。若由多人合作完成,则排第一位的人员奖励本项分值的一半分数,其他人员按照合作者人数平分余下的奖励积分。重复发表的文章,取其最高分计算。在市、省、国家级报刊杂志上获奖的文章,一篇分别奖励5学分、10学分,最高不超过20学分。
二、学分制管理的审核登记
1、成立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考核小组。组长由朱东同志担任。责任处室为办公室和机关总支,组员从部机关相关处室抽调5—7人组成,具体负责学分制实施各个环节的分数认定、积累及审核工作。
2、机关党员干部学分制实行登记制度。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考核小组负责机关干部培训学分的计算和登记工作,建立机关干部培训学分登记档案,年终以学分累积的方式来考核、评价干部个人学习情况,把机关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与年终目标考核相结合,严格管理,严格评价,严格奖惩。
3、基本学分中,参加集中学习、机关大会交流的学分考核先由各支部自评,再由办公室和机关总支负责审定,并查阅学习记录等简要证明材料;业务考试考核学分由部机关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出题、考试及批阅工作;平时自学、指定书目学习和撰写各类文稿学分,由考核对象提供学习资料,所在支部负责查验。
4、奖励学分,均由考核对象自行申报,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经所在支部审核后,由考核小组评定最后得分。考核对象按照学分制考核要求完成相应的培训学习任务,获得学分,每年评定一次。按所得学分高低,确定当年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次。每人每年累计95学分以上为优秀,85—94学分为良好,60—84学分为及格,60学分以下为不及格。
三、学分制管理的结果运用建立学分制管理
激励机制。将学习积分情况作为个人评优评先、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年度积分在本支部排前3名的个人,授予年度“学习型干部”称号,予以表彰;、处室干部年度平均积分在各处室中排名前3名的处室,授予市委组织部机关“学习型处室”称号,予以表彰;、对无正当理由,年度学分未达标者,当年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附: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考核积分表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考核积分表年度: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现有学历现任职务考核内容考 核 标 准自评分考核分基本学分集中学习参加机关党总支支集中学习一般每年不少于12次,每次登记1学分,满勤记12分;参加各支部集中学习,每次登记1学分,满勤记3学分。平时个人自学个人年度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及述学报告,每缺一项扣5学分。机关大会交流在部机关干部大会进行学习心得交流,计6学分;在各党支部、处室大会上进行交流,一次计3学分,最高计9学分。指定书目学习学习书籍每超过6本,计5分,最多计15分。每少一本扣2分,扣完为止。撰写各类文稿按要求撰写心得体会、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等,一篇计2学分,最高计10学分。发表理论文章在部机关、市级报刊杂志、信息简报上发表学习体会、调研、理论文章的,一篇计2分,最高计10分。调研报告每人每年需根据各自工作,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报告,由各处室负责人评审并无记名打分,按优秀、良好、及格分别记计5分、4分、3分,没完成不计分。业务考试考核每年一次业务考核。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根据考试成绩折算学分,成绩在90分以上计15学分,75-89分计13学分,60-74分计10学分,不及格者不得分。奖励学分文章发表及获奖情况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习体会、调研、理论文章的,一篇分别奖励8学分、15学分。若由多人合作完成,则排在第一位的人员奖励本项分值的一半分数,其他人员按照合作者
人数平均分余下的奖励积分。重复发表的文章,取其最高分计算。在市、省、国家级报刊杂志上获奖的文章,一篇分别奖励5学分、10学分、最高不超过20学分。考核档次确 定学分制考核结果按学分高低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档次。每人每年累计95学分以上为优秀,85-94学分为良好,60-84学分为及格,60学分下为不及格。机关考核小组审核意见
年 月 日部领导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第二篇: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
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和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按照部机关“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主题教育要求,以全面实施集体学习制度、“痕迹”管理自学制度、深入基层研学制度、年终述职述廉述学制度和考学制度等五项制度为契机,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特制定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考核项目及学分设定
部机关干部学分制考核分为基本分和奖励分两大部分,总分120分。其中:基本学分100分,主要考核参加党组织集中学习、平时个人学习、机关(支部)大会交流、指定书目学习、撰写各类文稿、发表理论文章、业务考试考核等情况。奖励学分20分,主要指理论文章发表及获奖等方面所得的加分。
(一)基本学分(100学分)
1、党组织集中学习(15学分):主要考核参加本单位机关各类集中学习情况。机关干部参加机关党总支(办公室)组织的集中学习,每次登记2学分,满勤计12学分;参加各支部(处室)组织的集中学习,每次登记1学分,满勤计3学分。
2、平时个人自学(15学分):主要考核自学理论书目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设置个人学习计划、撰写个人学习笔记及述学报告,共计15学分,每缺一项扣
15学分,扣完为止。
3、机关(支部)大会(展版)交流(15学分):主要考核参加部机关大会和党支部大会(展版)心得交流学习情况。在部机关干部大会(展版)进行学习心得交流,计6学分;在各党支部大会上进行学习交流,一次计3学分,最高计9学分。
4、指定书目学习(15学分):以部机关当年指定的学习书籍、学习资料为考核依据,采取痕迹管理方式评分。每人每年最低阅读册数为6册,眉批、标注的书籍(含部机关阅览室书籍)每超过6本,计5分,最多计15分。每少1本扣2分。
5、撰写各类文稿(10学分):主要考核干部动手写稿情况。按要求撰写心得体会、信息稿件、理论文章等,一篇计2学分,最高计10学分。
6、发表理论文章(10学分):主要考核文章发表情况。在部机关、市级报刊杂志、信息简报上发表学习体会、理论文章的,一篇计2分,最高计10学分。
7、调研报告(5分):每人每年需根据各自工作,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报告,由各处室负责人评审并无记名打分,按优秀、良好、及格分别记计5分、4分、3分,没完成不计分。
8、业务考试考核(15学分):每年11月,由机关总支会同办公室根据组工干部应知应会知识及上级有关精神,组织部机关科及科以下干部进行一次闭卷考试。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根据考试成绩折算相应学分,成绩在90分以上计15学分,7
5—89分计13学分,60—74分计10学分,不及格者不得学分。
(二)奖励学分(20学分)
文章发表及获奖情况(20学分):主要考核文字撰写及理论功底,以在报刊杂志发表的调研文章、理论文章数量为基数进行折算。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习体会、调研、理论文章的,一篇分别奖励8学分、15学分。若由多人合作完成,则排第一位的人员奖励本项分值的一半分数,其他人员按照合作者人数平分余下的奖励积分。重复发表的文章,取其最高分计算。在市、省、国家级报刊杂志上获奖的文章,一篇分别奖励5学分、10学分,最高不超过20学分。
二、学分制管理的审核登记
1、成立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考核小组。组长由朱东同志担任。责任处室为办公室和机关总支,组员从部机关相关处室抽调5—7人组成,具体负责学分制实施各个环节的分数认定、积累及审核工作。
2、机关党员干部学分制实行登记制度。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考核小组负责机关干部培训学分的计算和登记工作,建立机关干部培训学分登记档案,年终以学分累积的方式来考核、评价干部个人学习情况,把机关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与年终目标考核相结合,严格管理,严格评价,严格奖惩。
3、基本学分中,参加集中学习、机关(支部)大会交流的学分考核先由各支部(处室)自评,再由办公室和机关总支(支
部)负责审定,并查阅学习记录等简要证明材料;业务考试考核学分由部机关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出题、考试及批阅工作;平时自学、指定书目学习和撰写各类文稿学分,由考核对象提供学习资料,所在支部(处室)负责查验。
4、奖励学分,均由考核对象自行申报,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经所在支部审核后,由考核小组评定最后得分。
考核对象按照学分制考核要求完成相应的培训学习任务,获得学分,每年评定一次。按所得学分高低,确定当年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次。每人每年累计95学分(含95学分)以上为优秀,85—94学分为良好,60—84学分为及格,60学分以下为不及格。
三、学分制管理的结果运用
建立学分制管理激励机制。将学习积分情况作为个人评优评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积分在本支部排前3名的个人,授予“学习型干部”称号,予以表彰;
(二)、处室干部平均积分在各处室中排名前3名的处室,授予市委组织部机关“学习型处室”称号,予以表彰;
(三)、对无正当理由,学分未达标者,当年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
附: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考核积分表
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考核积分表
第三篇:实施学分制工作总结
“学分制”工作总结
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的有关精神与兄弟学校的实验,以我校机电专业为试点积极实行学分制的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与经验。现把我校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组织落实
我们认识到,实施学分制是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与个性化的需要,是职业中学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客观要求。实施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乃至整个职业教育制度的一个根本性变革。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重视抓好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教育宣传与思想发动工作。
学校由主管教学副校长分管学分制的实施工作,并由教务处、政教处与就业培训处等有关处室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分制的实施。
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以前,学分制主要是在高校中实行,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还是一件新生的事物。尽管省市各级行政部门对此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创新。我小是把实施学分制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的,在研究中实施,在实施中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提出了“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的理论,在以下四个方面实施了新的突破。
1、实施“替代学分”,在学生不能取得某门必修课规定的学分时,允许学生以其他学分来代替,只要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就可以毕业。
2、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特色课程。即把必修课分为常规课与特色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用必修课总课时的20﹪上特色课。所谓特色课就是自编教材,紧密联系当地的生产实际和学生的就业、生活实际的课程。
3、突破了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拿到课程学分的限制,把课程学分分解为“过程学分”与“终结学分(即考试学分)”。所谓“过程学分”。就是把各科的一部分课程学分分解细化到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子目标,使学生每达到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
4、突破了学分制原来的涵义,实施思想道德素质学分。我们把学分制定义为:学分制是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在一定是时间内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即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与目标的一种量化,是表示学生综合素质的分值。
三 培养师资,提高素质
实施学分制,其中有一个难点是教师队伍的水平问题。要开设选修课,要实行过程学分,对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为了实施学分制,我校对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多种方式多种内容的培训。
1、抓校本培训。学校成立了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学期初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计划,每星期进行一次培训活动。培训形式有请校外专家和名教师来校讲座,有请校内领导和教师讲座,有上示范课、研究课,开展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外出参加学习等。培训内容有如何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操作讲座,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做到集体办班与个人钻研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业务研讨相结合,每次培训活动都能做好考勤,列入教学考核。
2、抓学历进修。抓学历达标,要求学历没有达标的教师,通过函授与成人自考,达到本科学历,抓学历提高,每学期学校都有计划派出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3、抓拜师结对。凡是新分配的教师,必须签订拜师协议,拜老教师为师。由教务处进行严格管理,每到期末要按拜师协议进行严格考核。
4、抓随机听课。教务处组织由领导与教师参加的听课小组,坚持每天随即进入课堂,对教师进行不事先通知的听课,真实地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与学分制的实施情况等。每个月听课小组向全体教师作出听课情况小结,提出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的目标。
四、成效显著
由于实施了学分制,取得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我们学校的实践证明,实施学分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1、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学生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风气好,流生率大大降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进步。职业中学有许多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很差的,但是由于实施学分制后,许多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了。一些家长说:“当初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只是想让学校给我管住,想不到还能学到这么多东西。”实践证明,职业学校只有实施学分制,才能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才能保证成绩差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中学的学生尽管在理论学习方面感到困难,但是动手能力却是他们的特长。实施学分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与特长,真正实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部分学生都取得三技能证书。
总之,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专业、课程和学习的时间,能够根据个人特长展示自己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才华,能够使学生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向社会。
2、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启动名师工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同时,广大教师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与危机感。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提高了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短短几年来,中学高级教师从原来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20人,有30多人成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由于实施学分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极大地推动学校高速的向前发展
五、问题探讨
尽管我们通过一年的实践,在实施学分制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与经验,但毕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学分制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关于必修课的学分是否必须如数取得的问题。
我们知道,实施学分制后,把必修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不能免修,并且必须考试合格,即使通过重修,也要达到合格。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确定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不能因实施学分制而降低教学质量。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们认为学生的个性化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设置统一的必修课,而且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修习,而且必须考试合格,这不等于把具有不同个性,在毕业后其工作岗位也千差万别的学生都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人才吗?不等于用同一个模子铸就有不同个性和需求的学生吗?
有人会说,必修课是体现学生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必须达到,体现不同个性与需求是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实现。但是现实情况如何呢?能达到这个要求吗?职业中学招收的绝大部分是普通中专招收剩下的三类苗,其学习基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这几门必修课的基础更差。在150分的中考成绩中,许多学生成绩在30分以下,有的成绩是个个位,按照现行的教学要求,这些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考及格的,即使再重修,也是如此。那么这些学生怎么办。就是不让他毕业?还是搞一下补考,或放宽要求,或让他们作弊以达到“及格”?显然这都是不可取的。而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却有他们的特长,能否用他们的其他特长来代替必修课中的某些学分呢?看来这是客观实际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必修课必须开设的,但是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还是得不到规定的学分,应该允许用其他学分代替,于是我们提出了代替学分的概念。我们的实践证明,替代学分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
2、关于课程学分是否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取得的问题。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办法。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和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的原理,考核评价不但要重视结果,同时也要重视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有创造性的见解,在许多具体的目标上,他们是能够实现的,而这些学生可能在考试中会不合格。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仅从考试中是很难得到学分的,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就让学生得到一定的学分?于是我们提出了过程学分的概念。实践证明,过程学分对于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能产生巨大的作用。
3、应该有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目前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我们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提出了比较宽松的政策。我们认识到,实施学分制,这是职业教育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活动。应该明确,每一个职业中学在激烈的竞争中都有生存与发展的强烈意识,决不会随意把自己的学校搞糟。因而应该采取更宽松的政策,只要在实践中是有效的、能与其他学校或各种学习方式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的方法与措施,都应该允许试验。
“学分制”工作总结
望都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009年6月
第四篇:党员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
银党字【2010】30号
关于印发《银达镇党员政策
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党(总)支部:
现将《银达镇党员政策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各党总支、支部严格按照通知要求,抓好工作落实。
附:银达镇党员政策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
二○一○年三月三十日
银达镇党员政策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加强党员政策理论学习,提高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创新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管理方式,结合本镇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全镇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其中因病、因残行动不便且没有书写能力的除外。
二、党员政策理论学习的方式:自学摘抄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观看党员远程教育网站学习内容;参加各党小组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类会议和活动;参加镇党委组织的会议、活动及各类观摩交流活动;参加区以上组织的党员学习培训。
三、党员政策理论学习计分标准
1、党员自学摘抄学习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每完成学习笔记1000字,得7分,可累积得分;
2、观看党员远程教育网学习内容:每观看1课时得5分(1课时45分钟);
3、参加党小组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参加一次得3分;
4、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类会议和活动:参加一次得5分;
5、参加镇党委组织的会议、活动及各类观摩交流活动:每参加一次得5分;
6、参加区以上组织的党员学习培训:每参加一天得10分。
四、党员学分认定
1、各党(总)支部管理的流动党员主要采取自学摘抄学习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积极参加其他形式的学习;
2、党员自学摘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撰写,篇幅字数由各党(总)支部书记负责查阅、统计确认并计分;
3、党员参加各党(总)支部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和党员参加远程教育网站学习由各党(总)支部指定的专人负责登记统计计分,并经党(总)支部书记审核确认;
4、各党小组组织党员参加的各类培训学习由各党小组组长负责记录统计计分,并由各党(总)支部书记审核确认;
5、参加镇党委组织的党员培训学习或组织党员、党代表参加的各类观摩交流活动,由各党(总)支部书记负责登记计分并确认;
6、参加区以上组织的党员学习培训,由镇党委办公室负责登记,并向各支部反馈,由各支部计分。
五、学分应用:
党员学分制考核结果与党员考评相挂钩,并按一定比例折算分值纳入党员年终考评,做为党员年终考评任 格、评优树模的参考依据。任格为优秀等次的党员和被评选为优秀党员、优秀村组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必须达到80分以上,80分以下不得认定为优秀;理论学习学分在60分以下的,不得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村干部,并由各村党(总)支部书记负责对其是否任格为合格党员,组织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重点评议。
六、本办法由银达镇党委办公室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实施细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
(一)网络支付;
(二)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
(三)银行卡收单;
(四)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本办法所称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本办法所称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
本办法所称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
第三条 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
支付机构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 1
务。
第四条 支付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应当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不得通过支付机构相互存放货币资金或委托其他支付机构等形式办理。
支付机构不得办理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经特别许可的除外。
第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遵循安全、效率、诚信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客户合法权益。
第六条 支付机构应当遵守反洗钱的有关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
第二章 申请与许可
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需经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审查后,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本办法所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上的分支机构。
第八条 《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为非金融机构法人;
(二)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三)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出资人;
(四)有5名以上熟悉支付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
(五)有符合要求的反洗钱措施;
(六)有符合要求的支付业务设施;
(七)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
(八)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安全保障措施;
(九)申请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
第九条 申请人拟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实缴货币资本。
本办法所称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包括申请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从事支付业务,或客户可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办理支付业务的情形。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调整申请人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资格条件和出资比例等,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条 申请人的主要出资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为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截至申请日,连续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或连续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信息处理支持服务2年以上;
(三)截至申请日,连续盈利2年以上;
(四)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
本办法所称主要出资人,包括拥有申请人实际控制权的出资人和持有申请人10%以上股权的出资人。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书面申请,载明申请人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组织机构设置、拟
申请支付业务等;
(二)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公司章程;
(四)验资证明;
(五)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六)支付业务可行性研究报告;
(七)反洗钱措施验收材料;
(八)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
(九)高级管理人员的履历材料;
(十)申请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无犯罪记录证明材料;
(十一)主要出资人的相关材料;
(十二)申请资料真实性声明。
第十二条 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受理通知后按规定公告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注册资本及股权结构;
(二)主要出资人的名单、持股比例及其财务状况;
(三)拟申请的支付业务;
(四)申请人的营业场所;
(五)支付业务设施的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依法受理符合要求的各项申请,并将初审意见和申请资料报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的,依法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支付业务许可证》自颁发之日起,有效期5年。支付机构拟于《支付业务许可证》期满后继续从事支付业务的,应当在期满前6个月内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出续展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准予续展的,每次续展的有效期为5年。
第十四条 支付机构变更下列事项之一的,应当在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前报中国人民银行同意:
(一)变更公司名称、注册资本或组织形式;
(二)变更主要出资人;
(三)合并或分立;
(四)调整业务类型或改变业务覆盖范围。
第十五条 支付机构申请终止支付业务的,应当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申请,载明公司名称、支付业务开展情况、拟终止支付业务及终止原因等;
(二)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支付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四)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
(五)支付业务信息处理方案。
准予终止的,支付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复完成终止工作,交回《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十六条 本章对许可程序未作规定的事项,适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4〕第3号)。
第三章 监督与管理
第十七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照《支付业务许可证》核准的业务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核准范围之外的业务,不得将业务外包。
支付机构不得转让、出租、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十八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审慎经营的要求,制订支付业务办法及客户权
益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并报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
第十九条 支付机构应当确定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并报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
支付机构应当公开披露其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第二十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支付业务统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等资料。
第二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制定支付服务协议,明确其与客户的权利和义务、纠纷处理原则、违约责任等事项。
支付机构应当公开披露支付服务协议的格式条款,并报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
第二十二条 支付机构的分公司从事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应当分别到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
支付机构的分公司终止支付业务的,比照前款办理。
第二十三条 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时,只能按收取的支付服务费向客户开具发票,不得按接受的客户备付金金额开具发票。
第二十四条 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
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第二十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在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中记载下列事项:
(一)付款人名称;
(二)确定的金额;
(三)收款人名称;
(四)付款人的开户银行名称或支付机构名称;
(五)收款人的开户银行名称或支付机构名称;
(六)支付指令的发起日期。
客户通过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支付的,支付机构还应当记载相应的银行结算账号。客户通过非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支付的,支付机构还应当记载客户有效身份证件上的名称和号码。
第二十六条 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付金。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且在该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只能开立一个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
支付机构应当与商业银行的法人机构或授权的分支机构签订备付金存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支付机构应当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备付金存管协议和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的信息资料。
第二十七条 支付机构的分公司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只能将接受的备付金存放在支付机构开立的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
第二十八条 支付机构调整不同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头寸的,由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对支付机构拟调整的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的余额情况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意见告知支付机构及有关备付金存管银行。
支付机构应当持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出具的复核意见办理有关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的头寸调拨。
第二十九条 备付金存管银行应当对存放在本机构的客户备付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按规定向备付金存管银行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报送客户备付金的存管或使用情况等信息资料。
对支付机构违反第二十五条至第二十八条相关规定使用客户备付金的申请或指令,备付金存管银行应当予以拒绝;发现客户备付金被违法使用或有其他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向备付金存管银行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备付金存
管银行的法人机构报告。
第三十条 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
本办法所称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是指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法人机构根据最近90日内支付机构每日日终的客户备付金总量计算的平均值。
第三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规定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
支付机构明知或应知客户利用其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停止为其办理支付业务。
第三十二条 支付机构应当具备必要的技术手段,确保支付指令的完整性、一致性和不可抵赖性,支付业务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具备灾难恢复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支付业务的连续性。
第三十三条 支付机构应当依法保守客户的商业秘密,不得对外泄露。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支付机构应当按规定妥善保管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支付业务信息、会计档案等资料。
第三十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阻挠、逃避检查,不得谎报、隐匿、销毁相关证据材料。
第三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法律、行政法规、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对支付机构的公司治理、业务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状况、反洗钱工作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支付机构进行现场检查,适用《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1号发布)。
第三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对支付机构进
行现场检查:
(一)询问支付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对被检查事项作出解释、说明;
(二)查阅、复制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藏匿或毁损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
(三)检查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及相关账户;
(四)检查支付业务设施及相关设施。
第三十八条 支付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有权责令其停止办理部分或全部支付业务:
(一)累计亏损超过其实缴货币资本的50%;
(二)有重大经营风险;
(三)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九条 支付机构因解散、依法被撤销或被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其清算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
第四章 罚
则
第四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查批准《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变更、终止等事项的;
(二)违反规定对支付机构进行检查的;
(三)泄露知悉的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或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责令其暂停或终止客户备付金存管业务:
(一)未按规定报送客户备付金的存管或使用情况等信息资料的;
(二)未按规定对支付机构调整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头寸的行为进行复核的;
(三)未对支付机构违反规定使用客户备付金的申请或指令予以拒绝的。
第四十二条 支付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或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建立有关制度办法或风险管理措施的;
(二)未按规定办理相关备案手续的;
(三)未按规定公开披露相关事项的;
(四)未按规定报送或保管相关资料的;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变更事项的;
(六)未按规定向客户开具发票的;
(七)未按规定保守客户商业秘密的。
第四十三条 支付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转让、出租、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的;
(二)超出核准业务范围或将业务外包的;
(三)未按规定存放或使用客户备付金的;
(四)未遵守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比例管理规定的;
(五)无正当理由中断或终止支付业务的;
(六)拒绝或阻碍相关检查监督的;
(七)其他危及支付机构稳健运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或危害支付服务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十四条 支付机构未按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据国家有关反洗钱法律法规等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注销
其《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 支付机构超出《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限继续从事支付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但未获批准的,申请人及持有其5%以上股权的出资人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或参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
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且已获批准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申请人及持有其5%以上股权的出资人不得再次申请或参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 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逾期未取得的,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发布,以下简称《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办法》所称预付卡不包括:
(一)仅限于发放社会保障金的预付卡;
(二)仅限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预付卡;
(三)仅限于缴纳电话费等通信费用的预付卡;
(四)发行机构与特约商户为同一法人的预付卡。
第三条 《办法》第八条第(四)项所称有5名以上熟悉支付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申请人的高级管理人员中至少有5名人员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会计、经济、金融、计算机、电子通信、信息安全等专业的中级技术职称;
(二)从事支付结算业务或金融信息处理业务2年以上或从事会计、经济、金融、计算机、电子通信、信息安全工作3年以上。
前款所称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实际履行上述职责的人员。
第四条 《办法》第八条第(五)项所称反洗钱措施,包括反洗钱内部控制、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预防洗钱、恐怖融资等金融犯罪活动的措施。
第五条 《办法》第八条第(六)项所称支付业务设施,包括支付业务处理系统、网络通信系统以及容纳上述系统的专用机房。
第六条 《办法》第八条第(七)项所称组织机构,包括具有合规管理、风险管理、资金管理和系统运行维护职能的部门。
第七条 《办法》第十条第(二)项所称信息处理支持服务,包括信息处理服务和为信息处理提供支持服务。
第八条 《办法》第十条所称拥有申请人实际控制权的出资人,包括:
(一)直接持有申请人的股权超过50%的出资人;
(二)直接持有申请人股权且与其间接持有的申请人股权累计超过50%的出资人;
(三)直接持有申请人股权且与其间接持有的申请人股权累计不足50%,但依其所享有的表决权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出资人。
第九条 《办法》第十条所称持有申请人10%以上股权的出资人,包括:
(一)直接持有申请人的股权超过10%的出资人;
(二)直接持有申请人股权且与其间接持有的申请人股权累计超过10%的出资人。
第十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一)项所称书面申请应当明确拟申请支付业务的具体类型。
第十一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二)项所称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应当加盖申请人的公章。
第十二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五)项所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截至申请日最近1年内的财务会计报告。
申请人设立时间不足1年的,应当提交存续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三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六)项所称支付业务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拟从事支付业务的市场前景分析;
(二)拟从事支付业务的处理流程,载明从客户发起支付业务到完成客户委托支付业务各环节的业务内容以及相关资金流转情况;
(三)拟从事支付业务的技术实现手段;
(四)拟从事支付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其管理措施,并区分支付业务各环节分别进行说明;
(五)拟从事支付业务的经济效益分析。
申请人拟申请不同类型支付业务的,应当按照支付业务类型分别提供前款规定内容。
第十四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七)项所称反洗钱措施验收材料,是指包括下列内容的报告:
(一)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文件,载明反洗钱合规管理框架、客户身份识别和资料保存措施、可疑交易报告措施、交易记录保存措施、反洗钱审计和培训措施、协助反洗钱调查的内部程序、反洗钱工作保密措施;
(二)反洗钱岗位设置及职责说明,载明负责反洗钱工作的内设机构、反洗钱高级管理人员和专职反洗钱工作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三)开展可疑交易监测的技术条件说明。
第十五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八)项所称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是指据以表明支付业务设施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的文件、资料,应当包括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和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
前款所称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均应当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并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能力的要求。
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进行技术安全检测认证,或技术安全检测认证的程序、方法存在重大缺陷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重新进行检测认证。
第十六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九)项所称履历材料,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履历说明以及学历、技术职称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一)项所称主要出资人的相关材料,应当包括下列文件、资料:
(一)申请人关于出资人之间关联关系的说明材料;
(二)主要出资人的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主要出资人的信息处理支持服务合作机构出具的业务合作证明,载明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并加盖合作机构的公章;
(四)主要出资人最近2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五)主要出资人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的证明材料。
主要出资人为金融机构的,还应当提交相关金融业务许可证复印件以及准予其投资支付机构的证明文件。
第十八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项所称申请资料真实性声明,是指由申请人出具的、据以表明申请人对所提交的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相应责任的书面文件。
申请资料真实性声明应当由申请人的法定代表人签署并加盖公章。
第十九条 《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所需申请文件、资料均以中文书写为准,并应当提供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数据光盘)一式三份。
第二十条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受理通知之日起10日内在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网站上连续公告《办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3日。
第二十一条 《支付业务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支付机构应当将《支付业务许可证》(正本)放置其住所显著位置。支付机构有互联网网站的,还应当在网站主页显著位置公示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正本)的影像信息。
第二十二条 支付机构申请续展《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申请,载明公司名称、支付业务开展情况、申请续展的理由;
(二)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支付机构申请续展《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的,不得同时申请变更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综合评价后作出是否准予续展《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的决定。
中国人民银行准予续展《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的,支付机构应当交回原许可证,领取新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支付业务许可证》在有效期内非因不可抗力灭失、损毁的,支付机构应当自其确认许可证灭失、损毁之日起10日内,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全国性报纸和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指定的地方性报纸上连续公告3日,声明原许可证作废。
第二十五条 支付机构应当自公告《支付业务许可证》灭失、损毁结束之日起10日内持登载声明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重新申领许可证。
中国人民银行审核后向支付机构补发《支付业务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 《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在有效期内灭失、损毁的,比照本细则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办理。
第二十七条 支付机构拟变更《办法》第十四条所列事项的,应当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申请,载明公司名称、拟变更事项及变更原因。
第二十八条 《办法》第十五条第(四)项所称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客户知情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告知客户终止支付业务的原因、停止受理客户委托支付业务的时间、拟终止支付业务的后续安排;
(二)对客户隐私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客户身份信息的接收机构及其移交安排、销毁方式及其监督安排;
(三)对客户选择权的保护措施,明确可供客户选择的、两个以上客户备付金退还方案。
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涉及其他支付机构的,还应当提交与所涉支付机构签订的客户身份信息移交协议、客户备付金退还安排相关证明文件。
第二十九条 《办法》第十五条第(五)项所称支付业务信息处理方案,应当明确支付业务信息的接收机构及其移交安排、销毁方式及其监督安排。
涉及其他支付机构的,还应当提交与所涉支付机构签订的支付业务信息移交协议相关证明文件。
第三十条 支付机构应当根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确定其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未明确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支付机构可以按照市场原则合理确定其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支付机构应当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披露其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支付机构有互联网网站的,还应当在网站主页显著位置进行披露。
支付机构调整支付业务的收费项目或收费标准的,应当在实施新的支付业务收费项目或收费标准之前按照前款规定连续公示30日。
第三十一条 支付机构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上一会计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三十二条 《办法》第二十一条所称支付服务协议,包括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可供调取查用的纸质形式或数据电文形式的合同。
支付机构应当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披露其支付服务协议的格式条款内容。支付机构有互联网网站的,还应当在网站主页显著位置进行披露。
第三十三条 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协议格式条款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全面、准确界定支付机构与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支付机构应当提请客户注意支付服务协议格式条款中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内容,并予以说明。
支付机构拟调整支付服务协议格式条款的,应当在调整前30日告知客户,并提示拟调整的内容。未向客户履行告知义务的,调整后的条款对该客户不具有约束力。
第三十四条 《办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支付机构的分公司从事支付业务办理备案手续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报告;
(二)《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三)分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上述文件、资料需提供纸质文档一式两份,由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分别报送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支付机构可以根据业务需要为备案的分公司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分公司应当将《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放置分公司住所显著位置。
第三十五条 《办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支付机构的分公司终止支付业务办理备案手续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书面报告;
(二)《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三)分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
(五)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资料。
前款第(四)项所称客户合法权益保障方案比照本细则第二十八条办理。
上述文件、资料需提供纸质文档一式两份,由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分别报送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支付机构分公司应当于备案时交回其持有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副本)。
第三十六条 《办法》第三十二条所称灾难恢复处理能力,是指支付机构应当在支付业务中断后24小时之内恢复支付业务,并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有应急处理和灾难恢复的制度规定;
(二)具有稳妥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演练计划;
(三)具有必要的灾难恢复处理人员和应急营业场所;
(四)具有同机房数据备份设施和同城应用级备份设施。
第三十七条 支付机构因突发事件导致支付业务中止超过2小时的,应当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并在3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事故的原因、影响及补救措施。
支付机构的分公司出现上述情形的,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应当比照前款分别报告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第三十八条 支付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防止客户身份信息和支付业务信息等资料灭失、损毁、泄露。
支付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提供客户身份信息和支付业务信息等资料。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 支付机构对客户身份信息和支付业务信息的保管期限自业务关系结束当年起至少保存5年。
司法部门正在调查的可疑交易或违法犯罪活动涉及客户身份信息和支付业务信息,且相关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支付机构应当将其保存至相关调查工作结束。
第四十条 支付机构对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适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文印发)相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 《办法》第三十八条所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包括:
(一)支付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明知他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仍为其办理支付业务的;
(二)支付机构多次发生工作人员明知他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仍为其办理支付业务的。
第四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