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最终版)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孔子曰:“生生而和谐。”生生和谐,意在状述一种生机不断涌现、活力不断迸发的思想状态。如今,我们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更是现代人所尊崇的“大同社会”。而积极构建和谐城管是作为履行城市管理职能的城管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之责,特别是在港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加强城市管理是提高居住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港区城市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和谐港区的重要举措。现就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港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阐述如下: 港区城市管理现状分析
港区城市管理现状是:规范管理日渐成熟,大城管理念尚未确立;新型管理逐见成效,体制不畅矛盾较多。在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倡导城市管理和谐氛围的大城管理念尚未确立
(一)城市管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开展不够深入。
一是公共道德教育相对滞后。市民是城市管理的细胞,良好的群体意识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关键,目前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方法不多、渠道不畅、形式单调、氛围不浓;二是大量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因其缺乏自我约束又因其生活习惯还难以适应新居环境的要求,乱扔果壳、乱扔垃圾、乱堆放等不讲卫生陋习普遍存在;三是外来人口集聚,因缺乏相应的城市环卫宣传、教育载体,使这些新新港区人的意识上没有树立起对公共设施、花草树木爱护的观念,更有少数外来人员偷盗市政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影响到市政设施的安全运行。四是城市管理志愿者、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长效化、有序化的工作制度尚未建立。
(二)城市管理互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现代城市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型、发展型的管理理念。一是而目前统筹规划、合理设置为前提的集约化、集中化管理模式没有建立。港区现有农贸市场已不能适应港区已达10万左右人口的生活消费、公共停车场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市民停车需要,致使港区临时设摊无序占道经营、车辆在非机动车道上或人行道上的无序停车等违规违章情况尤显突出,增加了日常执法难度。二是由于没有建立职能部门联动执法机制,黑车运营问题突出,无序停车候客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和城市形象。
(三)城市管理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尚未理顺,统筹为由一支队伍综合执法的执法局面没有形成,行政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难以实现统一、高效的城管目标。
(四)城市管理和谐执法的理念不够深化。
一是创新执法手段工作进展缓慢。首先,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需要以发展来引领创新,创新就应该不断优化管理手段。然而港区城管数字信息化指挥系统没有建立,目前对港区市容市貌和市政动态一线情况掌握方式还是以分散排摸为主,效率低、信息滞后。二是以文明执法为核心的人本思想的学习教育不够深入。目前港区城管执法环境相对较差,因城市管理依法纠正查处违章行为,必然会影响到被管理者的利益,在工作中矛盾容易激化,而执法人员在执法中遭遇围攻、辱骂、殴打时往往无法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城管执法的艺术性和坚韧性急待提高。
二、城市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尚待创新
目前港区城管办推出了市政道路保洁和公共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机制。四年来,市场化运作的精简、高效日见成效。然而由于日常监督、考核由管理部门单一实施,动态情况反馈相对滞后、人为破坏不能及时制止。例如,市政道路保洁实效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公交候车亭广告版面遭人为破坏行为屡禁不止等等。
勇于实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港区城市管理工作
一、务求实效,以发展的思路抢抓机遇。
结合嘉兴市行政执法局调研建议拟建立港区分局的设想,适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机构设置,明确机构性质,解决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建议建立一支综合执法队伍,形成港区城市管理横向执法互动高效、纵向管理网络健全的城管新格局。
二、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城管的构建。
一是和谐城管要做到与社会大众的和谐,要在工作中继续推广“堵、梳”结合的城管模式,正确处理好与被管理者关系的问题。
1、强化群众基础,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要进一步深化城管执法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为城管执法工作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设计丰富多彩的载体和内容,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市民的城市管理意识,拉近与市民群众的距离,不断扩大城管执法的社会影响力;深化城管执法志愿者、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活动,扩建城管执法志愿者队伍,健全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运行体系,确保志愿者活动的长效化和有序化,并结合城管执法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好“护绿”、整治“三乱”等专项活动,使活动外延扩大、内涵丰富,在经常化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规范化。
2、完善互动协调机制,营造大城管的和谐氛围。要强化规划的城市管理可预见性,完善城市道路摊位规划机制,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建镇区城市道路摊位规划,在不影响交通和市容的前提下,合理布点设置一部分定点摊位和夜排档集中经营点,方便群众生活,规范收费标准,简化审批程序,解决部分弱势群体就业;要建立城管执法突发事件和危机处置机制,着力化解各种矛盾。对执法中的群体事件、突发事件以及其他公共事件做到反应灵敏、信息畅通、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处置得当,积极化解可能出现的暴力抗法倾向,为提高执法效能、构建和谐社会打实基础。“堵、梳”结合的城管模式是不矛盾的,“梳”是有序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堵”是加强执法,更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体现。二是和谐城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立足港区实际,应适时充实执法人员,并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加强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通过集中理论学习、专题座谈交流等形式让队员结合岗位工作,善于总结、勇于实践。在队伍内部形成一种讲大局、讲理解、讲团结,有凝聚力的良好氛围。
三、推陈出新,以可持续发展观来指导长效管理机制的完善。
城市管理为城市建设成果的正常发挥、运转提供了保障,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有持久性、连续性,而这也正是城市管理所应遵循的准则。结合港区实际,城市管理工作要可持续发展,重在因地制宜、建章立制。长效管理是城市管理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断建立健全适合港区实际的城市考评机制,形成切实可行的督办手段,推动港区的城市管理朝着构建和谐城管的可持续方向健康迈进。例如,可以向道路区域范围的村(居)聘请义务监督员,公开作业公司作业内容、负责人电话等,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改变市政道路保洁考核的单一性。如果我们的道路一尘不染、我们的交通井然有序、我们的公用市政设施安全运行、我们的绿草花香生机盎然,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我们尊崇的生生和谐的城管氛围,----躬行践履,让我们为构建和谐城管而不懈努力
推进“三个转变”,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变“粗放管理”为“集约管理”。实行工作错时制,上班时间提前,下班时间延迟,并重新划分了各中队的管理区域,将管理触角延伸和拓展到小街小巷和居民区,实现了管理全天候、监察全方位;二是变“事后难管”为“事前先管”。针对占道经营现象难根治、易反复的特点,有的放矢,提前介入,坚持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的原则,切实把违章占道现象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始发阶段;三是变“简单模糊”为“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法律文书的制作、填写,建立执法案件审查追踪制度,真正向人性化执法转变。
(一)创新理念,民本为首。从“管民”到“为民”的转变是区城管局坚持科学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城管局力争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在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上下功夫,创造性的提出了“四个创新”:一是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宽严有度、教罚并举”的工作指导方针;二是创新工作理念,做到体察民情、关注民生、顺应民意、赢得民心;三是创新工作模式,地域上区分严管区、比较严管区、相对放宽区三类,管理对象上区分社会弱势群体、唯利是图者、违法对抗者三种,根据不同区域或对象,采用疏导帮助、规范管理、依法取缔等不同办法;四是创新工作方法,奉行文明执法,对弱势群体原则上采取“不经三次教育劝告不予行政处罚”的措施。
三、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综合管理水平实现新跨越 和谐是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打造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城市发展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打造城市管理的“六个和谐”,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构建人与城市的和谐;文明管理,热情服务,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构建城与乡的和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构建部门之间的和谐;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构建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之间的和谐;广泛宣传,群众参与,构建城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正确处理市容与繁荣、刚性执法与柔性执法、少数市民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关系,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变、由单一层面的管理向综合立体管理的能力转变、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的机制转变、由传统城管向现代城管的形象转变。
在具体工作中,城管执法局严格坚持首违不罚、再违少罚、三违重罚的人性化执法理念;为治理乱贴乱画“小广告”,以疏堵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及时清理清擦,另一方面在市区人居密集地设置城管便民广告栏30余处,为市民提供了张贴广告场所;为疏导流动商贩,化解管理矛盾,在主次街路两侧划定经营区域,并为特困商贩减免部分费用;为改善步行街就地摆摊、杂乱无序的经营环境, 统一制作了售货亭,引导商贩规范经营、文明经营;为规范各种车辆停放秩序,在全市主要街路划定停车位;为照顾弱势群体和规范市容环境,统一设置了修鞋亭和修理摊点等等,突出服务主题,提高管理效能,把就业与谋生、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处理了“市容”与“繁荣”的关系。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城管执法局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亲民、文明、和谐”城管的新路子。
(一)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城管”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开关”,也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管行政执法部门要把坚持文明执法作为构建和谐城管的“标志性”要求,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广泛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注重科学处理堵与疏、导与罚、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就业、谋生等问题,让执法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比如针对群众设摊难及马路市场问题,通过现场办公等形式,试行临时摊点疏导点,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如在拆除违章建筑中,做到“坚持两个在先”:即坚持思想教育工作在先,坚持通知整改在先。总之,要致力于“和谐城管”理念的不断实践发展和完善,在执法中有效落实服务措施,时时关心群众疾苦,处处关注群众呼声,使广大市民与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一道,真诚携手并肩,共建和谐城管。
(二)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树立“统筹兼顾,差异化管理”理念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城管行政执法工作中,要做到城乡兼顾、标本兼治,以城带乡,以城促乡,不断改善乡镇容貌。当前,要以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在玉环城市化快速推进和旧城改造过程中,新城区、老城区、城中村等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并存,这一现状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长期实施分类指导、分层考核、差异化管理。根据县域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将城市管理区域分为示范区、提升区、接轨区和整治区,明确界定区域范围,并制定分类标准及措施进行分类指导;在城区街道管理上,分“文明示范街”、“重点严控街”、“常规管理街”几类模式,形成错落有致、梯度分层推进的分类管理格局,体现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
(三)按照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树立“环境优先,建管并举”理念
“环境优先,建管并举”理念,就是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城管行政执法各项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市容环卫、公用行业管理中体现环境优先。如在处理一、二级环卫合并问题上,要以改善整个城区的人居环境为前提,以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为目的,实现大街小巷环境面貌一个样。同时,还要坚持“建管并重”。要寓管于建,将管理的要素前置,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管理的要求,争取建设规划部门重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为管理打好硬件基础;以管保建,在建后做到管理工作及时跟上,以严格高效的后续管理延续建设成果。
二、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城管行政执法工作新突破
有思路才有出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谋划新思路、研究新措施。在城管行政执法过程中,改变过去“执法就是处罚,处罚就是罚款”的模式,进行换位思考,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管理思路,树立起“执法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从应付式短效管理转向“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控制类似问题再度产生的措施”,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二是转变服务思路,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树立“市民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市民满意就是我们的管理标准”的思想,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热点、显点和难点。三是转变经营思路,采用市场化运作,从政府单一投资向社会多元投资转变。在亮化、净化、绿化、美化建设管理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收民间资金投入,减轻政府压力。具体还要做好“两突破”、“三结合”、“五配套”、“六深化”:两突破,一是在克难攻坚中力求突破,即在落实“门前三包一化”责任制、开展饮食行业污染整治和规范文明施工上求突破;二是在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中力求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抓”:抓示范、抓延伸、抓竞赛,特别是开展以两沿(沿线、沿街)整治为重点内容的“文明卫生镇竞赛”和“洁美杯”评比活动,努力扩大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三结合,即突出重点与整治推进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教育引导与严管重罚相结合。五配套,即借助创建声势,力求载体配套;探索“数字城管”,力求科技配套;夯实环卫基础,力求设施配套;加强亮化美化,力求景观配套;深化文明教育,力求宣传配套。六深化,即在巩固跨门面、马路市场,“牛皮癣”和户外广告,乱倒垃圾、污水及“双违”等整治成果中力求深化,同时在巩固作业市场化和公用事业管理中力求深化。
第二篇: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民生”问题与“国计”问题相提并论的传统,儒家治国的核心讲的也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中国现实情况下,民生问题显得比民主问题更为紧要,更为急迫。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 民生 改革 社会建设 和谐
对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来讲,实实在在地提升国家的软硬实力、造福所有百姓,就是人民之所盼,所期待的最为迫切的话题。因此,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对当前涉及民生方面的几个问题作了一些研究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1、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渐大;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
3、当前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生态破坏、资源约束的矛盾突出。目前中国最严重的四大污染问题分别是: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4、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头共管导致监管缺失政府监管组织的多头与空白,导致监管的内耗严重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组织的载体,而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则是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整个行政组织运行的动力。我国在食品监管部门权力分配上不科学,组织结构上混乱具体表现为:一是部门间的职责权限不清;二是机构改革后的组织体系仍不能适应执法的需要,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5、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说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存在被就业的问题,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6、物价飞涨、房价居高不下,工资不涨,让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承担,买不起楼、结不起婚,强大的经济压力使许多人住房成了老大难。关于科学改善民生问题的几点建议
1、打造民生政府,着力转变政府的发展思路:要从谋求经济高速发展转向社会公平分享改革利益,从单纯提高GDP转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民生政府,就是要把贫富差距缩小,使富者恒富,使穷人不穷。要通过政府调控,建立有效的分配和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如果说市场在拉大贫富差距,那么政府就要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
2、政府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要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包括遭受灾害的地区。要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向公共事业、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民生方面倾斜,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倾斜,向社会治安倾斜,向环境保护倾斜,向综合治理倾斜。公共财政要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政府必须划清财政埋单的范围,定期向社会公示公共财产的资金流向。
3、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通过财政拨款来改善教学设备,培养并改善师资力量,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的投入比例作为考核各地政府施政的标准之一,同时鼓励并帮助教师到困难地区支教,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
4、实行医药分开。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的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5、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第一,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第二,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名优产品生产,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强化“原料——加工—— 流通 ——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第三,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 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宏观上看,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至关重要,这个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整个人类同时积极努力才能够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监管部门,乃至企业都应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从个人的角度看,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6、处理住房难题、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
第一,创建全民保障住房体制。这里所说的保障房是:由政府牵头,大量建设面积为6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的过渡房和标准房,房价是本钱加10%—15%的利润,利润用于保障房的人员工资,即不增加政府的财政包袱。图纸设计好后公示,凡年满法定结婚岁数的城市居民,在结婚后即具备购房资格,均可报名,政府包管符合购房资格者均有住房,购房者按工程进度分期付款,即政府只是牵头,不增加政府包袱,说白了便是政府组织实施(实际的行为),本身掏钱盖房。为什么房子为有60—120平方米呢?由于尽管房价很低,依然会有人买不起房子,那么60平方米便是给这些人准备的,买不起120平方米,就买60平方米,再买不起就租。60平方米对三口之家来说是可以满足其必要的,120平方米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充足体面生活了,它的目的便是使拥有此房的人不再想着换房,即一步到位。这样以来,每个市民都知道本身迟早会有房子住,也就不会抢着去购房了,父母也不用提前给子女购置房产。另外,政府可规划5%的商品房土地,价格放开,大小不限,满足高收入阶层和外来户,以此增加政府税收。
第二,非本地居民不得购买保障房。房子是用来住的,非本地居民购房何用?即便其子女将来大概来此地工作,但到时候政府会考虑啊!其他在本地工作和旅游的人员,如有必要,两条路—商品房和出租房(即商务房和宾馆),这样做是为了支持本地的宾馆业和商品房业,并且增加了政府税收,提升了居民就业率。果真可以如此,人无担心后方发生的问题,政府还用为刺激消费而绞尽脑汁吗?而这样的消费和现在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的消费对GDP贡献巨大,并且是实实在在的,不会像用钢筋、水泥堆起来的GDP那样让人感觉不踏实。内需自然也就处理了。不但如此,随着以上难题的处理,在人们收入不停增长的情况下,人们消费水平会不停提升,对消费品的质量标准要求也就会普遍提升。那些抱着落后的财产的企业在人员工资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空间缩小、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下,必将自然淘汰。这一切将迫使企业不得不改变思路去谋求创新和发展,真正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现代化企业将不停发展壮大,中国经济也将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政府的收入不但补充了房地产收入减少的损失,并且会实实在在地稳步增长,令外国人羡慕不已的巨大的中国市场将得天独厚地呵护着国内企业成长,国民的幸福指数将不停提升,咱们的国家也将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余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10)。[2]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2)。[3]齐良书。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83)。[4]卢维理。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制问题。人大研究。2005(l)。[5]刘宁杰.企业办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6]林杨.晋城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7]方光罗.市场营销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科学发展倡议书
坚持科学发展 倡导低碳生活
倡 议 书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坚持科学发展,创建低碳城市,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选择。为此,我们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
一、树立低碳意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要把低碳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行业发展、生活方式的全过程。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以循环可持续利用为手段,以提高能源效率为目的,将低碳理念拓展到市民朋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摒弃保护环境与己无关、低碳生活就是降低生活标准等错误观念。从生活细节入手,逐渐形成能源节约使用、废弃物重复使用、各类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变地球的温室效应,维护生态平衡。
二、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向低碳转变的技术研发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加大对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吸引风险资本投资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和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进程,建立智能电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实施农业低碳化改造,推广生物技术,搞好水土保持,控制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物固碳技术,开展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严禁秸秆焚烧,大力发展沼气和生物质能源,提高秸秆利用和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
三、倡导低碳生活,争做低碳达人。倡议广大市民养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杯子、牙刷等生活用品,少喝瓶装水和饮料,自带环保购物袋,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步行或拼车出行;保护动物、植物和水资源。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生活窍门,努力做到节约用电、用水、用油、用气,节省一切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践行简约的低碳生活方式,争做低碳达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人人争做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宣传者和实践者,使镇江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城更美!
镇江市科协
镇江市文明办
第四篇:浅谈科学发展1
浅谈科学发展观
说实话,我对科学发展观并不熟悉,第一次接触科学发展观是在高中阶段,那个时候为了高考,拼命地背。只知道它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补充和延伸,还记住了它的一些很基本的东西,其他的都不了解。上了大学以后,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才进一步了解科学发展观。
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会议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还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我国当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的发展经济。还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从当前来说,就是要用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实践证明:发展才是是硬道理。放眼当今的世界,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存在着竞争,而且也越来越激烈。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新世代,如果你停滞不前,就意味着你将被淘汰。就像是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清朝与世界脱节,最终落后挨打。而且,当今的形势更加严峻。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就是像美国这一类发达国家,我们要跟上他们的步伐甚至要超越他们。追兵就是跟我们同属第三世界的国家,例如印度,他们不断在我们后面追赶,就像我们追赶美国一样。如果我们不发展,我们会输得更惨。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就关系到民生的问题。民生,早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就提及到了,这个话题一直延续到现在,经久不衰。民生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发展的稳定和健康,从民生问题也可看出这个国家发展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而要赢得群众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方针和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根本准则。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在民生问题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还有待加强。比如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医疗制度问题、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利益问题、如何保证国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百姓头上问题、还有社会保障问题等,都没有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民生这方面,我们还是远远落后的。还有的就是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缓和和解决,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不过,在一些方面也取得比较好的成就,如农村医疗保险、职工住院报销、取消农业税、免除九年义务教育书杂费、国家助学政策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我们很应该了解关于科学发展观这方面的知识。因为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还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 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 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 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我们是国家的接班人,我们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我们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建设者,我们一定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它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去,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繁荣昌盛,继往开来。
第五篇:科学发展心得体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心得体会
二〇〇九年十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心得体会
永登一中 费成祖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我理解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实践,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以学生为中心,走向“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学生的培养。一是学校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价值目标,学校要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二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民主、法治、环保、国情等教育,使学生也深入领会、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要改革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全面、科学评价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案件,和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缘由而自杀事件,均作为极端案例而引起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而在这些极端案件背后,是日益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般经验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心理特征。虽然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远非他们的父辈可比,但他们心理的“皮实”程度和宽容程度,却又远不及他们的父辈。而在研究者的统计数据中,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20%以上。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舆论曾经进行过多方面的分析,而最终的结论往往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高度竞争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其在升学、就业等关键时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二是学生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性格呈现自私、自大,却又敏感脆弱,难以与他人交流的特征;三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鸿沟,使部分贫困学生的心理被自尊、自强与自卑、自闭之间的冲突所撕裂。经媒体披露的各种极端事件,大都可以在上述三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中找到起因。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虽然迫在眉睫,却很难找到迎刃而解的高招。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社会现实的产物,社会现状不改变,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没有根本解决的前提。一位母亲在儿子跳楼受伤后表示,以后教育儿子时一定注意方法。我们当然应该相信母亲的真心后悔和改变教育方式的决心。但也必须了解,对于一个受到母亲几句批评就无法承受而跳楼的孩子,其心理疾患仅靠别人小心翼翼的呵护是无法舒解的。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微观与宏观、短期与长期的不同课题。就短期、微观而言,必须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尽快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体系,使每一个面临心理困境的孩子,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同时应该加强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使其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在宏观和长期方面,则必须如树立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一样,树立人才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全面、科学、人性的人才标准、人生标准,走出那种完全以战胜他人、出人头地为唯一标准的人才观、幸福观。现代社会确实无法回避竞争,竞争也确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但是,如果人生价值和幸福的实现,都以战胜他人、不断攀爬为唯一途径,则谁都无法真正走出紧张和焦虑。而科学的人才观、幸福观无法在青少年中孤立形成,而是有赖于全社会的观念转变。尽管这一任务艰巨而漫长,但也必须马上从现在开始。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德育工作目标与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上海市《两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强化生命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准。在具体工作中加大文明礼貌基础性工程建设,注重养成教育的研究,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使德育工作内容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性。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针对基础教育存在“注重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系统的人文教育;注重学生学知识做学问,而忽视引导学生做人。”两大弊端。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掌握科学知识,如何为进一步深造和日后工作做准备的同时,不忘渗透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成长为有“人性”的人才。不仅具备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还拥有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富有远见、敏锐的双眼,能对民族、对国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根据现代青年学生的特点,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两个方面,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为主”“说教为主”“教师为主”的状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才干,要相信学生具有十分巨大的自我管理的主体潜在能力。因此,必须有效的调动和充分的挖掘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坚决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只充当参谋指导的角色。如主题班会的设计和某些活动的主持可交给学生。要引导教师加强各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寓德于教,改变德育工作者自我封闭,孤军奋战搞德育活动的局面,把德育的主战场转移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丰富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还要加强德育网络建设,拓宽渠道,将德育延伸到社会,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号召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作为学校德育,也有必要改变“孤岛教育”的状况,努力使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相联系,优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要开发、利用、建设社会的德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共建单位力量、社会实践基地、军训基地、传统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开展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共建单位、家长学校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拓宽途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生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师生关系应是世界上很纯洁的不掺杂人情世故的关系教师要把爱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用平等心对待学生,典型的词句是“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这里的蹲下并非身体蹲下这种外在姿态,而是“心灵的蹲下”,可这并不容易作到。由始以来,中国有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教师应高高在上,学生要尊敬老师,服从老师等。现实中有几个老师能真正与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平等关系呢?但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很多棘手问题会应刃而解,可能你体罚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深入的谈心,师生彼此理解,不但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交心还令师生关系更近一步。师生间的年龄差异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致,这时老师应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心理解他们,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病症,以便对症下药,尊重学生。老师在盛怒之下也许会把握不住情绪而出现过激行为,如语言上的 “你真厚脸皮”,“就你这样的永远不会有出息”等,将犯错学生孤立起来等行为,这些都会令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可能使他们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遇到这种情形,老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毕竟学生还是有待成长的小孩,同时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一个人,老师如果能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智的采取一些和缓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至今,有部分教师仍以少数学生升学为目的,灌输死知识,教出来的少数所谓“优等生”,高分低能,离开了学校,很难适应社会。班上其他大部分学生,不是老师眼里升学的对象,因学习感到困难无人帮助而失去自信心,逐步放弃学业以致辍学,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而易见,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好学生”可以说素质不高,即使能对社会产生一些作用,也只是少部分,却荒废了大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在校既没学到知识,更谈不上发展能力,这完全违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也失去了义务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统领教学,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全体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品德教育;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批改、耐心辅导、全面检测和科学评价;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学生的技能发展,安排各种实验操作、小制作、小发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总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设计,为了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展开,出发点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落脚点也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以量化为特征,以分数为标准,一个学生只要考分高,那么你就是好学生,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正所谓“一俊遮百丑”。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把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简化为单一的分数的多少,把丰富的评价方法简化为做一张试卷。这种评价面向的是“分数”,强调的是鉴定、选拔功能。这种评价作为一种导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因此,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更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课程改革以来,不断探索和实施评价改革,积极构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1)评价目标多元: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时注重的是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的是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2)评价方法多样:学校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结合起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建立成长记录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3)家长评价:学校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有益于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成长记录册:主要是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增强他们学好知识的信心。记录的材料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对其中的内容以及操作的方法进行指导。因为让学生参与建立成长记录的全过程与其中所收录的内容一样重要,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党员,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各项工作。从做人、做事、做老师三个方面做起:一要塌实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因此,我们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第二要用心做事。我要树立起“学生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第三要当好教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社会要进步,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工作的特点,加强自身修养,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并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输送创新人才而不断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