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

时间:2019-05-12 07:0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

第一篇: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月初,我们溪口镇中心小学英语教研组所有成员在英语办公室了进行了三篇有关于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论文的学习与探讨。在交流过程中组内所有成员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并认真学习和搜索有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文章。各自反思总结如下:

蒋林:

学习心得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标志。它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人的思维越深刻,其语言表达越明确。由此看来,小学英语教学既要有外在的交际性言语活动,又要有内在的思维性言语活动。只有两者融合统一,才能优化小学英语教学,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呢?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思维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有效地学习活动,都是由兴趣开始并且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的。因此,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形成也应该从兴趣谈起。为了激发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而又快乐的活动。英语与美术相结合,听听画画。如《牛津小学英语》3A, 在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本册中学到的事物名称和Colors这一单元来巩固单词,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兴趣。教师将“a red apple, two black pens, a yellow dog, a green desk 等一些词组说出,要求学生听后立刻用彩笔画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比要求学生听到后写出单词和汉语意思要好的多,因为这一过程正好是学生直接用学到的英语进行思维并作出判断的过程。

二:重视短文阅读,培养思维习惯。

英语的学习不是为了掌握几个孤立的单词。而是为了读懂外语的文章,听懂外国人的话,甚至能同外国人交谈。然而,令国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外语教学几十年来一直不尽如人意:学了十年英语,只会说:“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And you?”之类的问候语和认识大量的却很孤立的单词。一旦阅读起来,总是断断续续,一知半解。高校的外语阅读教学为何如此没有成效?这就要谈到学生的阅读习惯了。由于从小没有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学生阅读时喜欢逐词逐句的念,同时又想着汉语意思,使得阅读速度减慢。不但速度慢了,而且前面好不容易“理解”得内容是自己译出来的“汉语”。所以很快又忘记了。造成理解“断链” 和循环阅读。从而大大的影响了阅读质量。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的启蒙教育,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根深蒂固”。因此,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用好教材上的 materials,重视短文的阅读,培养学生快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4A到5B的每一册教材都有阅读训练的部分。即Fun house中的look and read.比如教学4A Unit 7 G Fun house Look and read.短文内容是这样的:“Ⅰ What is two and three? Five.Ⅱ What is six and four? Ten.ⅢWhat is five and nine? It is fourteen.Ⅳ What is one and one? Eleven.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迅速读完短文,并且强调要默读。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图片帮助阅读。这一部分都是趣味阅读,内容轻松可读性强。所以大部分学生读完都会情不自禁的笑出来。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了其中的幽默内涵。这时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来说一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及短文的幽默之处。但切忌让学生逐句翻译。最后,可让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该短文来回味一下。

三,创设真实情景,促进思维发展。

十年来,中小学的英语教材一直在变化着。语言不变,教学内容自然也不会变。变化的是教学的方法。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些教材最大的变化是赋予教学内容精美的图片。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更主要的是为其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话语情景中展开思维和语言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渗透文化意识,拓展思维空间。

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就适时的渗透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意识,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中礼貌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诸如“please”、“thanks”之类的词使用频率比中文的对应词的使用频率要高的多,他们就很难理解下面这段对话: Tom:“Can I have an apple?”Mum:“An apple what?”Tom:“Can I have an APPLE?”Mum:“An apple WHAT?”Tom:“Can I have an apple, please?”再如,A:“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B:“Thank you.”这里,假设B不了解以上“文化”,她会谦虚的回答:“NO, Not good.然而,这样的回答令英美人士瞠目结舌。

总而言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则是人的内部语言。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我们英语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英语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卓飞波:学习心得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形成初步的英语认识,为学好语音、语调打好基础,使学生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对学生应试和未来的生存发展,阅读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现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仍处在试验阶段,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去探讨、去发现但我很肯定的一点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必要的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高(深度、广度),还能学习西方文化、开阔眼界、产生兴趣以下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体会,一、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导入新课

一节课,教师不能只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的感受,我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及求知欲望,使其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例如,三年级上册Unit 5 lets eat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要学6个食物名称cake,bread,hotdog我首先设置情境,今天是Chengjie的生日,她准备了一个生日party,在她的晚会上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当然她也邀请了我们班很多同学去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用不同的方式呈现食物图片,学习食物单词。

经过这个情境的导入,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加上lets do的动作巩固、身临其境的情景,将抽象枯燥的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生动了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也更为深刻。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设计阅读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我根据学生个人素质、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发现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三、注重英语阅读策略的渗透

小学阶段,缺乏英语阅读知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阅读就越容易我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开展了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我在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

有效的英语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记、略读和跳记等等课前预习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生可能会认为,语文才听说过预习,小学生拼读能力差,词汇量少,不是每个学生家长都能辅导自己的孩子,那么怎么能谈得上预习呢?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背景知识,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读是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文章背景文化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阅读大体可分四个步骤: 1.引入新课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做出预测做好充分的预测是英语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文章的题目或插图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可能用到的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关键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词句。

3.设计任务英语阅读教学中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任务增强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

4.反馈训练教师要通过反馈练习来拓展学生阅读能力上完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在课上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练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四、积极创设情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共识,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自然的语境的创设,更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五、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去研究在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学会整合教材(即补充必要的、剔除冗杂的)一篇故事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达到:1.理解故事;2.能听懂磁带或者其他人的讲述;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者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循序渐进,并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演法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是指导关键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日常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学习,并一步一步向成功的英语阅读教学迈进。

徐璐:学习心得

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之一。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好绘本图片和故事的整体语境,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和创新,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启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美国在联邦教育部主持下制定的《21世纪技能框架》指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21世纪技能中的重要能力之一。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问题解决能力包含对信息的搜集、筛选、排序、灵活处理,以及自我指导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王蔷教授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在英语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是获得英语技能、具备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是21世纪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二、英语绘本阅读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联

(一)英语绘本的概念

绘本,即图画书,英文称Picture Book,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随后,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并迎来了黄金时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之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以绘画为主题,附有少量文字,不仅讲故事,学知识,还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多元智能。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

英语绘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范式,包括语言应用的各种生活场景,使语言在图片的帮助下,真实地展现在整体的语境中,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素材和情境,并在故事内容中向学生渗透了英语语言文化。

(二)英语绘本阅读对培养小学生思维的作用

我国现代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英语绘本中形象的图片、生动的故事情境,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故事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和内化。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刘范所指出的:“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数进行运算的项目,儿童往往会借助于直观的图象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由此可见,图片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思考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为载体,在故事的真实情境和语境中,让孩子通过预测、获取、感知、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在头脑中构建故事内容和语言文化,在分析故事和评价故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通过挖掘出绘本文本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和思维范式,真正帮助学生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堂上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观察预测、图片环游教学(Picture Walk)

小学生喜欢有趣的图片,对图片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通过读图,让学生观察、预测、猜测、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思考。

在图片环游教学中,学生使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和预测技能,被引导着沿着绘本故事的“关键图片”环游,故事页面的插图,可以帮助他们想象、猜测和理解故事,预测会发生什么。例如,通过故事主人翁的表情、动作等,猜测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发展;通过实践的关联和线索,试着确定故事的时间、起因等。

(二)合作拼图教学(Jigsaw Reading)

Jigsaw是一种拼图游戏,就是把零散的部分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Jigsaw reading就是把Jigsaw的理念和做法与英语阅读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采用Jigsaw阅读教学时,把用以阅读的语篇材料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片段,随机将这些片段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片段并加以推理分析,然后与他人进行沟通询问,形成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对信息进行符合逻辑的整合,把文章复原完整。最后进一步加深对于语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能力。

Jigsaw Reading利用了孩子喜欢参与、表演和表现的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持续默读(SSR)

在美国,持续默读(SSR)也有一些其他的名称如: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DIRT(daily independent reading time)。这项活动就是老师每天安排出10至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安静的阅读,时间长短取决于学生的年级和阅读水平。吉姆·崔利斯在他的《朗读手册》里具体阐述了这一概念,“随手拿起一本书,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然后好好享受阅读之乐吧,不必受提问、作评估或写报告的干扰,存粹是为了兴趣而阅读”,这就是持续默读。

语言学家和阅读专家克拉生的基本论点是语言的习得来自理解的植入,而自由自愿的阅读(或持续默读)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不但适用于英语,还适用于其他母语,还适用于外语的学习。通过持续默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和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堂上发展学生思维的必备观念

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堂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观念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培养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对印刷品封面、标题、作者等相关信息的关注;再例如在阅读过程中逐步积累的Phonics拼读规则。基础的阅读方法培养是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前提。

(二)充分发挥绘本图片的作用,借助图片思考、预测、并分享思考所得。

(三)尊重孩子对故事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识(personalized understanding)。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经历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差异,引导孩子个性化发展。

(四)创设真实语境,代替机械操练,帮助孩子与故事内容产生关联和互动。例如通过设计提问来获得互动,课堂问题能提示和引导学生的思考,比如针对文本的提问:“What does it mean?”如果换成了“How does she feel?”,对孩子的思维引导也是不同的。再比如“Make a similar dialogue”换成“Make a new friend”,一字之差,差的是一个教学理念。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学生的回答要是自己通过思考所得出的观点(personalized)。

(五)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分享的机会。龚亚夫老师曾提出,语言学习是生态过程,不是搭积木的过程。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亦是如此。在设计课堂活动和教学环节时,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愿意思考,愿意分享,有机会分享,在持续的绘本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六)弱化绘本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在我们教的学生中,为什么会说出“I is”、“you is”、“I are”的句子?究其原因其中就有老师教学方法的原因。老师们把初中很快就能学会的词汇和语法放到小学来教,教学很吃力,收到的教学效果却是相反的。很多老师觉得学生考试成绩不错就行,可是却没有想清楚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试不是英语学习的目的,学会思考、掌握语言能力才是目标。小学英语主要是思维能力、语感、语音的培养,而词汇和语言规律(语法)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语法是学生在积累了很多语言现象,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之后,就会自然总结出来的东西。因此,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中,老师不需要去强调语法和词汇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开展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要完成其任务和使命,还需要老师们不懈地探索和努力。

林翻

学习心得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可以发展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

一、营造 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pretty,good-looking,straighthair,curlyhair等介绍任务外貌的单词时,我会在班上选几个同学当模特,请其他同学根据实际大胆的运用所学词汇及句子对班上同学进行描绘,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又使学生在互相的肯定中自然的表达出自己所想,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二、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欲,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和行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比如:在教学26个英语字母时,教师做棵美丽的苹果树,树上有25个字母苹果.这时可向学生提问:26个字母苹果,哪一个被小调皮鬼摘走了”这时学生会积极地思考寻找26个字母的顺序,总想最先找出少了哪一个.等同学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后,教师马上又问:“谁能把这个字母放入正确的单词中”学生大脑马上又活跃起来,争先跑到黑板前写下正确的单词,然后试着问大家“Isthatright(对吗)”大家还给他一个笑脸“Yes(对)”.课堂气氛充满交际活力,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环境之中,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如教学What’s theweatherlike教师用图片呈现三组词:sun—sun—ny,wind—windy,cloud—cloudy后,提问“Canyoumakearuleoutofthethreewords”引发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寻找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后又呈现新词snowy,foggy,rainy,问“CanyouguesstheChinesemeaningsofthem”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到的够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三、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插图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插图的理性表述.例如,在练习句型Whatisitlike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两个小朋友在对话,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支长的、蓝色的铅笔.请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反之,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一段对话或小短文来画画.这也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要绘图,必须熟读对话,反复揣摩,才能将脑中的图画绘诸笔端.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 小学生具有爱说、好动、爱模仿、爱表演、羞怯感少的特点,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他们最受欢迎的学习活动之一.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强了训练密度和广度,学生不分成绩好、中、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始终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这将大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如:在操练“Who&,acute,s等Howoldis等”句型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然后几个一组相互看照片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操练“Ican等.”句型中,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竞赛,比一比谁会得多.学生们就会争抢着说:“Icanswim.Icansing.Icanplayfootball等”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舞台,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带动了平时不爱开口的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和乐趣,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活动.并让他们在平等、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发展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整理人: 林 翻

第二篇:高考作文思辨范本

高考作文思辨范本

一、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

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不出远门。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同样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作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法治观念”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第三篇:智慧思辨

“智慧思辨”类作文的类型与写法

“智慧思辨”类作文是指那些在审题、立意、构思方面需要进行辩证思考的作文。它主要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种常见类型。论争型的特点是只选择正反命题中的一个来写,虽然明知两种观点各有道理,适用于不同的方面,但在写作时只能写一个,而且必须写得充分到位,不能模棱两可。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话题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质疑型的特点是给出两种不同的见解、观点,这些见解、观点从某种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都有所偏颇,需要辩证分析,进行全面的审视。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话题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质疑型和论争型可以通过对比加强认识:论争型只能选择一个观点来写,角度单一;质疑型则必须整合两种观点来写,分析全面。辩证思考型的特点是给出某些材料或观点,这些材料或观点表面看似合理,但深入分析又有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表面看似不合理,但仔细分析又有合理之处。考生需要通过现象发现本质,通过结果探究原因,进行理性思考。如:2008年高考辽宁卷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的新材料作文。

1、论争型写作示例

请以“旁观者清”或“旁观者未必清”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写作指导这道题目属于成语正反命题类思辨作文,在成语类命题作文的基础上加一个可供选择的反向命题,使考生有了选择立意的自由。先说“旁观者清”,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决断,小到个人事业、爱情的取舍,往往都存在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再说“旁观者未必清”,作为一个旁观者,对有些情况和细节并不清楚,没有当事人了解得透彻、明了。如果不细致地去辨析,不深刻地去体验,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片段示例]

作为一个旁观者,能清晰地认识自身错误。习惯,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而作为“当局者”却难以感知和认识。在旅游景点巴黎圣母院,有一句“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提示;在珍珠港景区,出现了专门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提示:在泰国皇宫,亦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很多人会因此愤慨,但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在公共场合高声谈论,乱丢乱扔,方便后不冲便池。作为一个旁观者,以他人的心情看待自己的错误,你是否会感到这些行为之可恶,是否会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处于局中,总是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跳出局外,旁观自己的错误,才更能警醒自己,深刻铭记,从而彻底改正。作一个旁观者,可以帮助我们用清醒的认识敲碎陋习的桎梏。

2、质疑型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去弹性。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质疑型作文的典型命题形式。题目给出几个说法不一的材料,让考生进行整合,辩证分析。

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给自己订立新的目标,给生活以动力,最大限度地发 挥潜力,否则,人生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量力而行,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否则,你将无法享受清风明月之美,生活味同嚼蜡。文章应该兼顾正反两方面,合理有度地说明理想的生活态度。

这种质疑型作文最好的立意就是整合两种观点,提出自己全新的见解,既肯定每种观点的长处。又指出每种观点的不足。

[片段示例]

“更快、更高、更强”这一奥运会的宗旨正是运动员们挑战极限的动力。博尔特将男子百米纪录提高到9秒69,而乔伊娜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一个个世界纪录的诞生便是人们一次次挑战极限的成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目前开发出来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另外的则需要我们去解放它。让我们挑战极限,将它开发出来,这对我们百益而无一害。

曾经,珠穆朗玛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经,南极极点是不可穿越的;曾经,马里亚纳海沟是下不去的„„而今,珠穆朗玛峰上插遍了各国国旗;而今,南极极点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而今,马里亚纳海沟里还有我们的残温„„这一个个不可能在现在已经变为现实,这都是因为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

极限虽然可以使自己、使人类的潜力得以提高,但不要过分挑战。它就如弹簧一样,有受压的限度。

珠穆朗玛峰上也有受难者的尸骸,南极极点前也有未走完的足迹,马里亚纳海沟里也有勇士的墓碑„„

因此,在刷新成绩、不断突破自我的同时,也别忘了量力而行。

3、辩证思考型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次灾难过后,都有太多的人争着领养孤儿。据心理学家分析,领养孤儿要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要同孩子原先的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长性格都要与孤儿相适宜。但是,太多的人仅凭自己一腔热血。热心却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孩子再次面临家庭破碎的痛苦,伤害再次打击无辜孩子柔弱的心灵。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种思辨型材料不能简单地说对或者不对。对这种作文需要作出从表到里、从果到因的理性思考。善良、热心没有错,但理念、方法、措施不当,善良也会变味,热心也会让人心凉甚至心痛。所以,从材料的寓意或含意中提炼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观点十分必要。

[片段示例]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以最迅速、最团结的行动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四川,闪烁着无数动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伤了灾区人们的眼睛。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运的,但有的记者为了采访,一遍一遍地唤起他们伤痛的回忆,孩子失声痛哭,大人也泣不成声;有热心的志愿者缺乏救灾常识,却前往灾区,虽有一颗炽热之心却给灾区添乱。不正确的救援动作、不完善的服务行为、不合理的安慰帮助给灾区人民“二次伤害”,善良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了刺伤心灵的利剑。

中华民族是坚毅、热心、善良的民族。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怎样写思辩性议论文

黑格尔把他的逻辑学命名为“思辩逻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解释,思辩逻辑就是从对立面中认识它的统一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所谓思辩性议论文,就是指在立意、构思等方面融注了辩证思维因素的作文。

思辩性议论文常见的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类。

一、论争型议论文的写作

论争型议论文就是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例如1991年国高考大作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就属于论争型议论文。类似的题目还有:知难而进/知难而退;激流勇退/激流通进;人言可畏/人言不可畏;大器晚成/大器未必晚成。

论争型议论文实质就是把辩论的某些机制引入作文的命题。略有区别的是,辩论中正反两方的认定,是带有强制性的。而论争型议论文,在考场上,正方反方往往由考生自行认定,以便思路畅通,充分发挥;平时训练既可由学生自行认定一方行文,也可让学生分别用正方和反方的观点各写一篇作文。

写论争型议论文,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无论是以正方观点还是以反方观点立论行文,都要用充足的理由阐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主张;都要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切忌强词夺理。以“知难而进/知难而退”为例:

如按正方观点立论行文,就要正面赞扬,提倡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知难而进”的精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欧立希为发明治昏睡病的药物,失败了六百零五次,若是知难而退,不坚持六百零六次试验,能成功吗?不是知难而进,莫泊桑能从一人多高的退稿上站起来吗?不是“愈挫愈奋”,知难而进,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能推翻满清王朝吗?前人的成功无不是知难而进的结果。

若用反方观点行文,就要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知难而退”是必要的。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不讲究科学方法的蛮干与成功无缘。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出延安,结果赢得了全中国。年轻数学家高斯从热衷于证明欧几里德的第五公理即平行公里的大军中退出来,努力证明这条公理的不成立,终于有了一种惊人的全新几何学——非欧几何。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必要的后退为了更快的前进。

第二,行文时既可以以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主,也可以在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观点。反驳过程中,观点可以针锋相对,分析应该一针见血(章熊语),但应当注意礼貌,注意用语的分寸、文明、得体,不能以谩骂、人身攻击代替辩驳。

“世间的事物是复杂的,往往不能简单地作„是‟或„非‟的判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章熊《应该怎样学习语文》《语文报》48期)论争型议论文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有效防止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以偏概全的毛病。

二、质疑型议论文的写作

质疑型议论文就是对似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经验)、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反弹琵琶,“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正中求反,异中求深,提出与世俗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如“庄公不昏——《曹刿论战》读后”;这是人物评价上的破旧立新;“就是要好高骛远”,“就是要表现自己”、“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这是对成语、格言、流行观念唱反调。

质疑型议论文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 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进而产生新认识,一反流俗固有的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写《庄公不昏》,构思时就要突破以庄公“无能”、“浅见”反对曹刿的“有能”“远见”的常规思路,求异创新;曹刿的“有能”、“远见”得以充分发挥,皆因庄公的“任人唯贤”和“虚心纳谏”,可见“庄公不昏”。别于流俗的独到见解源于立意构思的反常。

如写《就是要好高骛远》,应从正名入题。“好高骛远”通常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的目标。这种观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片面性。作文立意时,应一反传统观念,标其新、立其异: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行动,做为跨世纪的当代青年就是要好高骛远,勇攀高峰,敢超前人。严济慈先生为浙大题词,不是勉励青年“勇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的么?

写质疑型议论文,也要注意两点:

第一、苏轼说:“为文以反常合道为有趣。”质疑型议论文除了用反常手法即逆向思考外,还必须“合道”,因此,质疑求新不能曲解本意,有悖于事实,与公理相左。也就是说,求异必须遵守同一法则:反弹琵琶应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切忌牵强附会,破绽百出。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前人所有的观点(经验)都可以质疑、反弹琵琶的。(如“讳疾忌医”,“浑水摸鱼”等贬义词就不能反其意而用之。)

第二、成语新解,重在“解”,旨在“新”。重在“解”,是指要在成语的诠释上下功夫,即根据社会发展文化的需要,更新成语所反映出的旧观念、旧意识,划清必要的界限,这是行文的前提。如写《就是要表现自己》,应把“表现自己”诠释为“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能,表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对人类的贡献。”有了这一笔,文章就好写了。旨在“新”,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力求说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也就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如写上题,就要针对现实中有人对敢于自荐、敢于表现自己的改革者的攻击、批驳“好表现自己”的观点,赞扬提倡敢于表现自己,为那些在改革大潮中敢于自荐、挺身而出的闯将鸣锣开道、呐感助威。

质疑型议论文鼓励学生逆向思考,有助于学生突破心理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使学生遇事不迷信书,不盲从权威,人云亦云,而是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思考问题,主动求索,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特殊见解。

三、辩证思考型议论文的写作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就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运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如1990年全国高考大作文要求考生“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展开议论,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辩证分析思考,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类似的题目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用事物转化的观点去分析;《见物不见人》,可用主观与客观观点去分析;《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可用局部与整体的观点去分析;《跬步与千里》,可用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去分析;《守株待兔》,可用偶然与必然的观点去分析。

写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如何辩证思考呢?

第一、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观察、分析,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由表及里,深入底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辩异。有些题目,特别是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所供材料往往是几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立论时肯定一种,否定一种,抑或几种观点相加,都是不合适的。因为形式的差异,往往蕴含着精 神的一致,高明的做法是异中求同,即从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之间,找出它们本质上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立论的基础。有这样一则材料作文题:

在关于如何成才的讨论会上,甲持“顺境”说,认为“顺境是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乙持“逆境”说,因为“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丙持“机遇”说,“千里马不遇伯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没有机遇难成才”。三人各持一端,争论不休。

请你针对他们的争论,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三人关于成才的看法截然不同,看似对立实则有统一的一面:三者都只强调了成才的客观因素,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都带有片面性。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能否成才,客观条件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观因素。这样异中求同,既找到了立论的依据,又防止了顾此失彼,避免了片面性。有些材料、题目,形同实异,审题时,就应该同中辨异,即从事物的共性中分辨出个性,找出差别。请看下面一道作文题。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物极必反。

联系上面的两则成语,写一篇议论文。

这两则成语都能阐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但能否分辨出二者的不同则是能否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侧重于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祸兮福所倚”,“物极必反”,侧重说明事物都有一个限度,凡事做过了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好事也会变成坏事,“福兮祸所伏”。“同中辨异”特别重要,我们可以由二者之“同”确立习作的中心论点,再根据二者之“异”确定习作的分论点。

第二、分清关系,确定侧重点。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的题目往往是涉及几个事物关系的多元概念,如(1)《课内与课外》;(2)《索取与奉献》;(3)《无私与无畏》;(4)《逆境·进取·成才》;(5)《自卑·自负·自强》。审题立意时,首先要分清题目中几组概念间的关系,并在弄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确定行文的侧重点。

题(1)“课内与课外”是并列关系,共同说明“一个学生只有把课内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就学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真正搞好学习”。并列关系题目的重点在两侧,不能偏废。

题(2)“索取与奉献”是正反对比关系,行文时要以反衬正,重点阐述“奉献”的必要与可贵,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而在于奉献,“给,永远比拿愉快。”

题(3)“无私与无畏”是因果关系,行文时可采用因果分析法,因为无私,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才敢于同各种腐败现象做斗争;也正因为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才能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二者互为因果,各有侧重。

题(4)“逆境·进取·成才”三个概念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阐明:“逆境思进取,进取方成才”。行文的重点应放在“怎样进取”上。

题(5)“自卑与自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列关系。二者又同“自强”构成条件关系,要“自强”就要克服“自负”与“自卑”,端正态度,振作精神,最终自强。行文的重点当是“如何自强”,不能把三者平等对待,更不能把“自负”与“自强”混为一谈。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既可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使议论辩证深刻,又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和见解的绝对化。

论争型议论文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探寻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同一事物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剖析,立体思考;质疑型议论文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干扰,不囿于成见,独立思考,求异探索,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引导学生自觉地在作文过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阐明道理,促进中学生思维的深化。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辩性议论文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形式。

第四篇:惟有思辨-方有发展(参观学习心得)

惟以思辩

方谋发展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望春风又绿,杨柳依依。5月中旬,根据组织安排,本人参加了区委组织部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有幸参观了苏南先进村居党建、经济发展的成果。培训班为期3天半,时间短、路程赶,但受益匪浅、意犹未尽,一路上,欣赏、参观、交流、讨论,感慨良深,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文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是梦想,而是现实。

一、思路决定出路

自称“老常”的蒋巷常书记,坚定“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施,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信念,凭着愚公移山的意志和决心,带领乡亲根治吸血虫,整治水土系统工程,保障粮食增产增收,抓住机遇,发展钢铁乡镇企业,实现富民强村,几十年如一日,老常书记坚持不断学习,开阔思路。老常书记有自己的“乡情工作法”,发展农业固基础,发展工业富口袋,发展旅游强内涵,分步实施,不断实现既定目标。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村支书,惭愧的是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思路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农村支部书记不只是一份工作、职业,应当是生命价值的实践。

二、主动决定结果

江阴红豆村地处三县(市)交界,自然景观资源相对欠缺,是当地的薄弱村,村书记吴书记临危受命,也曾出现瓶颈时期,但吴书记挖掘红豆村的内在资源,将千年红豆树和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融合成爱情文化,打造乡村旅游不可复制的内在模式,正

是吴书记善于思考的主动性,谱写了红豆村旅游篇章。

吴书记的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按章办事,是充分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主观定位。村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是全体党员群众的重托与希望所在。科学定位、准确把握村情,主动作为深入挖掘资源,合理规划,绘就发展蓝图,离不开尊重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主动决定结果,作为村支书,反观自己身上正是缺乏这种积极主动性,懒于思考,耽于重复,即使有科学的规划和思路,也无法得到实施。

三、政治决定高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机遇挑战并存,意识形态危机险象环生。习总书记在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首次公开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政治意识是增强团结统一、凝聚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和全面统领。大局意识是增强团结统一、凝聚发展动力的重要要求。核心意识是增强团结统一、凝聚发展动力的重要条件。看齐意识是增强团结统一、凝聚发展动力的具体保障。这四种意识归根到底是思想政治行动上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决定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党的领导核心,离不开全民的广泛参与,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锤炼党性,打造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回顾苏南培训,先进村居的经验都离不开党建的引领。

两岸风光看未尽,烟霞已在万山中。成功的经验不可复制,但值得借鉴,短暂的培训,收获的不仅是感慨,更多的体会。参观的几个村居、社区,有不一样的模式,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于村情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回到村居后,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反思,反思这些年农村工作的态度、经验、方法。同时

加强调研,深入挖掘本村村情特色,注重规划,定量分析,科学制定,因地制宜,本村的三年、五年乃至更长远的规划。此外,更多的是要加强学习,锻造党性,按规办事,坚持群众路线,团结一班人建设幸福美丽厚德的新农村。

第五篇:思辨类题目

(14分)2009年4月1日至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G20国金融峰会。在这次会议上达成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各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1.1万亿美元,以增强该组织干预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政府也为此注入400亿美元。对此,国内有的网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惹的祸,中国犯不着为美国“救市”。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少数网民的上述观点。(14分)

①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构成极大的威胁。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需要各国联合应对,G20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入巨资,其目的是增强该组织在全球的宏观调控能力,防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少数网民“独善其身”的想法是错误的。

2009年8月1 5日,K市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本市民主党派座谈会,听取民主党派对本市创办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会上民盟代表发言指出,虽然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但创建活动给本市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三大不利后果:师资集中导致教育不均衡、投入集中导致资源分配不公、优生集中消极影响大。为此,民盟认为,本市应停止申报和审批新的示范高中,并妥善处置好已启动创建工作但尚未验收的学校的遗留问题。会后,K市市委、市政府综合民主党派的意见,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决定暂停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审批,现有示范高中要从硬件建设、规模扩张转到软实力建设上来。

(2)有的同学认为,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职能,K市市委没必要参与本市发展教育的决策。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8分)

(2)不同意。市委有必要参与发展教育的决策。(1分)因为①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2分)参与决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分)②市委参与发展教育的决策有利于保证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教育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该市教育。(3分)

(3)随着A市房产新政的出台,有人认为,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A市的房价定能稳定下来。请你选用一个哲学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8分)

(3)答案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3分)A市政府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则A市的房价有可能稳定下来。(3分)如果‘A市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瞎指挥,则无助于房价的稳定。(2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同样给分)答案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这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3分)A市政府若能从整体着眼,自觉把宏观调控与引导房产商等的市场行为结合起来,取得社会各方的广泛支持,则房价有可能稳定下来。(3分)反之,A市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若得不到房产商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则房价仍不可能稳定下来。(2分)(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同样给分)。

(2)有人根据材料二的事实,认为 “只要企业与员工‘同发展’,就能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请指出这种认识的偏差,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你的合理建议。(15分)(2)(15分)

①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需要企业与员工的“同发展”,也需要员工履行相应的义务和国家的政策和措施。(4分)

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利用工资和福利手段调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国家通过财政政策提高劳动者素质,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搭建平台为企业服务。(6分)

③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机制等,既提高效率,又促进公平。(5分)

(2)鉴于“蚁族”问题的存在,有人认为,解决“蚁族”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在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该观点存在的偏颇所在。(8分)

(2)①解决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提供社会保障等,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2分)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学会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2分)提高自身素质,立足岗位,开辟职业生涯的新天地。(2分)③此外,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也离不开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分)

材料三: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海南水灾中东部高速公路处于瘫痪状态时,众多旅客被困途中,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情实义。问:(1)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对这些小煤矿的行为进行评价。(6分)

(2)有人认为,抗震救灾等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人们只求奉献不讲索取,谈索取的人是可耻的。请从《生活与哲学》中“人生价值”的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评析。(10分)

(2)①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4分)②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个人付出了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自己也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实现了自我满足。所以认为“谈索取的人是可耻”的观点是不科学的。(4分)

③我们只有正确好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2分)

(2)有人认为:“市场调节只会带来资源浪费和消费者利益受损,这一点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可避免。”请你对这一观点作简要评析。(12分)

(2)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消费者利益受损。②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比较及时、灵活、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③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④市场中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归结为市场调节。

(14分)2009年4月1日至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G20国金融峰会。在这次会议上达成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各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1.1万亿美元,以增强该组织干预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政府也为此注入400亿美元。对此,国内有的网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惹的祸,中国犯不着为美国“救市”。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少数网民的上述观点。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构成极大的威胁。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需要各国联合应对,G20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入巨资,其目的是增强该组织在全球的宏观调控能力,防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少数网民“独善其身”的想法是错误的

下载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辨哲学家公孙龙

    思辨哲学家公孙龙 公孙龙的生平 公孙龙,相传字子秉①,赵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 年至前25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他可能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史记·平原......

    思辨讲演5篇范文

    思辨讲演 思辨讲演能力是指思考力,辩证能力,表达能力和现场随机应变的能力。演讲,辩论从来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越为简单的演讲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长时间的准备。思辨......

    思辨哲学家惠施

    思辨哲学家惠施 惠施的生平 惠施,宋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0 年至前310 年间。他跟庄子同时,并为好友。《庄子·秋水》载:庄子和惠子在濠水(今安徽凤阳县境)的桥上游玩。庄子说......

    思辨青春演讲稿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硕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如今的我们已......

    思辨性作文之一

    思辨性作文之一: 话题作文“人生该不该示弱” 例文一:不向生活示弱 在人生之路上.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有时固然可以示弱。但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却向我们昭示:我们不需要向生活......

    思辨教学模式

    用逻辑的力量与理论的魅力服人育人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初探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黄津成 【内容提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辨模式(方法)是逻辑的、思辨......

    思辨性作文训练

    上一篇:[转]遇见,流年里一抹最美的温柔(我心依旧)下一篇:诵读国学经典 感悟道法自然 聚焦写作弊端教学,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复习备考 ? 所谓时评类材料作文是指为了引导考生关注......

    感性陈述·理性思辨

    感性陈述·理性思辨 【摘 要】 《走向海洋》是央视倾情打造的一部关注中国、关注海洋、关注军事的优秀纪录片。片子把目光投向蓝色海洋,用感性的陈述和理性的思辨完成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