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茶文化研究性学习(2016级A3班)
“中国茶文化”课题报告
南靖一中2016级A3班
组长:王铭华
组员: 阮丹玲,刘俊炜,王讯玲,庄利莹
指导老师:严晓华
一、研究背景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有关于中国茶的历史、种类等知识,于是我们几个同学就组成了这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决定对中国茶文化展开研究。
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我们将会通过上网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展开我们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一定会充满信心并且尽力去完成调查。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茶的起源、发展、茶道、茶具等
意义:通过研究,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以及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茶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内容 1.茶的起源 2.茶的发展 3.茶的种类 4.沏茶 5.茶具 6.茶联 7.茶道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2.亲身体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找机会品尝一些种类的茶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5月16日-5月17日: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5月18日-5月19日:成员:阮丹玲、刘俊炜、王讯玲、庄利莹图书馆、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信息。和指导老师进行讨论。
5月20日-5月30日:1.品茶,写下感受 2.将前面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6月22日-6月23日: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并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总结。
6月28日-7月5日: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一套适合的报告草案。最后将草案完善归纳,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3.整理完善阶段
8月27日-8月28日:将完善后的研究报告给老师修改。4.分工:
查找资料:刘俊炜,王讯玲 整理资料:阮丹玲,庄利莹 电脑制作:王铭华
六、研究成果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源自神农。传说中的神农是农业神,也就是炎帝,他能让太阳发光,让天下雨,他教人们播种五谷,又教人们识别各种植物,他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为了知道各种草本的性质,神农就亲口品尝,然后仔细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有一次,神农吃到一种树叶,这种叶子吃进肚子里后,在里面走来走去,像是士兵在进行搜查,不一会儿,整个肠胃便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感觉非常舒服。神农记住了这种叶子,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茶”。
2.茶的发展
茶起源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氏,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领域。几千年来,中国不仅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而且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3.茶的种类
我中华茶饮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名茶品种不胜其多,据傅宏镇《茶名汇考》的统计,包括失传的和现在仍然生产的,超过了八百多种,难以一一叙述。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绿茶、普洱茶、大红袍。绿茶
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功效:(1)抗衰老(2)抗致癌(3)醒脑提神(4)利尿解乏
普洱茶
普洱茶因集散地的地名而得名。普洱茶的原料,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现代的普洱茶,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紧压茶两大类。其原料,主要是滇青茶。作为普洱茶原料的滇青毛茶,因采摘时期不同,可以分为春尖茶,二水茶和谷花茶。清明至谷雨所采的茶叶,称为“春尖”。芒种至大暑所采的茶叶,称为“二水”,又分细黑茶,二介茶和粗茶,为紧压茶的原料。白露至霜降所采的茶叶,称为谷花茶,白毫特多,亦很细嫩,为制饼茶的原料。
功效:
(1)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2)养胃、护胃
(3)防癌、抗癌(4)消炎、杀菌 大红袍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是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巅的禅茶韵味。注重活、甘、清、香。功效:
(1)有助于降脂助消化(2)有助于护齿明目(3)防龋齿 4.沏茶
沏茶要领:好茶、好水、好茶具,还要掌握好的泡茶技术,才能真正得到一杯好茶。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泡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可以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
对于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不能用100度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度(指水烧开后再冷却)左右为宜,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因茶叶较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
就茶的香气和滋味而言,一泡茶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二泡茶虽浓郁,但味鲜爽不如前;三泡茶香气和滋味已淡乏;若再经冲泡则无滋味。5.茶具
中国把茶具提到“器是茶之父”的高度。且不说法门寺出土的唐代令人眼花目眩的高贵茶具,就是民间的茶具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茶具并不是简单的盛茶之具,茶具的选择要视一定的茶品、季节、饮茶的场合等而异。古典的茶具又是一种可以赏目悦目的艺术品,收藏对象,真是妙不可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不同于古人的悠闲自适,所以茶具也必然与时共进,发展出许多新式的茶具,6.茶联
中国茶叶,源远流长,茶联亦是我国楹联宝库的一枝夺目鲜花。
成都早年有家茶酒铺,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问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来。”人一生都在为名利奔波,而浅茶一杯,人心可静,从古至今,多少人借酒交友,但茶亦是友谊的传递方式。如:“美酒千杯难知己,清茶一盏也醉人。”茶的醉人之处在于品茶者的心境,人心已醉,那喝茶亦能醉人,一幅幅茶联,道出多少茶语,让人看到多少“悠乎哉”。
且看那“甘泉天际流,香茗雾中飘。” 且闻那“飘乡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且赏那“精致”茶联,品味茶之真谛。7.茶道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当然,静才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字——静。
七、研究心得
整个研究性学习融合了我们找资料的汗水,探索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而且,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也加强了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了解,还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我们还要努力将这个角色扮演好,学会通过多渠道去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勇敢的挑战!感谢老师让我们收获了这么多感悟。
王铭华 : 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幻术般的芬芳与风雅之时,又慢慢地从中感悟到许多。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精华。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清香,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位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庄利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当具有茶文化一般的胸襟与气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只有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文化精髓,不断塑造自身理想完美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生存能力,才能促进自身朝着健康、美好的人生方向去发展。
阮丹玲: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实践学知识的好处,这一次非课堂的知识学习、全方面提高我们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学到的知识非常深刻,我们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够我们一生受用!
刘俊炜:在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还需要多学习、多磨练,但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我们能做得更好——不管在哪个方面。王讯玲:希望下次也能有此类研究性课题开设,令我们能够对一些文化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进行调查研究与合作评价,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更加的懂得如何分工合作,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第二篇:中国茶文化学习感受
中国茶文化学习感受
这个学期选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化层面。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而茶文化指的是茶的人文科学,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既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代表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
中国茶文化的 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既是高雅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复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很多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中国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通过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性 中国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 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在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文微明的《品茶图》等。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出口贸易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1959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二,中国茶文化具有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三、中国茶文化具有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
四、中国茶文化具有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五、中国茶文化具有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 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中国茶文化具有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区性、国际性,中国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茶文化已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茶文化这颗璀璨明珠将更加绚丽多彩。
第三篇: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韵味。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历史起源
“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如是记载。传说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最后中毒却因茶而得救。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而巴蜀人偶然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作一种日常饮料。到隋朝时,由于茶的成本并不算高,大多数人奔着茶对于身体的益处去饮茶使之渐渐成为一种全民习惯。直到780年,陆羽著《茶经》,中国茶道文化终于发扬光大。《茶经》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它还探讨了饮茶艺术,并将儒、道、佛三教的文化精神内涵融入饮茶当中。
中国茶道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为茶艺。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添加。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全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饮茶风俗
以茶待客”是中国人最高的待客之道。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中其实暗含了许多学问,除了泡茶讲究,斟茶、品茶、添茶都及其讲究,在中国,吃茶”一词还是青年男女恋爱求婚的代名词。以茶作嫁妆,是因茶多子,其性不移,而作为婚烟美满的象征。在传统婚礼中,新人要向双方父母敬茶,长辈也会发事先准备的红包作为见面礼。
无茶不华
茶是中国从内闭的封建王朝破壳而出,从明代直至20世纪
40年代之前,茶叶一直是各类出口商品的第一位,占出口总额的主要份额。当今,尽管时尚的潮流冲击着每个角落,但
醒目而林立的茶馆、茶楼、茶店,以及此起彼落的斗
茶、赛茶、茶艺比赛、茶展、茶书、茶说更是以从未有
过的规模、持续不断的热情、气度非凡的华夏文化的强劲构筑了一道中国特有的许多都市现代化进
程中亮丽而挺拔的风景线。而且凡是重视茶、普及
“饮茶与健康”
及茶的知识,搞得出色的地区、部门无
论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健康发展都成绩斐然。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
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
我以前就对茶文化很干兴趣,但都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是自己借了一些书看看而已。或许真正意义上说,我当初不是对茶文化感兴趣,而仅仅是对茶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用途感兴趣吧。不过这次选课的时候,我首先就选了《中国茶文化》,因为我想真正意义上的去了解茶,学习中国茶文化。现在真正上了一学期的课后,感觉茶叶很有深度,我什么都一知半解,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让人意味深远。现在我就茶的文化历史,谈谈我学习《中国茶文化》后的体会。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第二: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
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
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
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以上是关于中国的茶文化的一些简单的了学习解。要想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还需要更多进一步的学习,当然还有关于茶文化课上的其他知识,如茶道,茶礼,茶具等等,我都很感兴趣,但无法一一论述。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即使这门课结束后,我也会继续学习中国茶文化,慢慢地领会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第五篇:中国D级教练员班理论课
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培训理论课
一、准备活动;包括:慢跑、牵拉(前后)、加速跑、结合球、变向跑;应速度训练;注意:区分队员和守门员;原则:带有移动的活动、简单有效、必要的活动(全方;导、与比赛有关、易组织安排;训练结束应进行放松整理、慢跑、静力牵拉(每个动作;
二、技术与技能的发展;技术:运动员完成单个动作的能力;技能:运动员在正确的时间和位置上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技术种类:;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准备活动
包括:慢跑、牵拉(前后)、加速跑、结合球、变向跑、变速跑、动力性牵拉(时间短)、反
应速度训练
注意:区分队员和守门员.赛时分主力和替补(30-45min根据天气安排)
原则:带有移动的活动、简单有效、必要的活动(全方位)、多样性、适用于环境、不要指
导、与比赛有关、易组织安排
训练结束应进行放松整理、慢跑、静力牵拉(每个动作15—20s)
二、技术与技能的发展
技术:运动员完成单个动作的能力。
技能:运动员在正确的时间和位置上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正确技术的能力
技术种类:
技术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快速、简练准确、个性化
如何发展技术:用越来越快速、简练准确、个性化的标准来指导学生
如何选择:运动员是否选择了合理的方法(传球or控球)
如何去做:当运动员做出最佳选择时,他们就要确定如何达到目标
如何使用合理技术:在决定如何做后,运动员需要在恰当时机里运用正确的技术动作
发展技能的基本过程:A。无对抗条件的单个技术动作练习机会
B。增加其完成技术动作的难度
C。通过良好的演示鼓励运动员大胆展示所掌握技术动作
D。使其相互合作和对抗,使其有机会正确使用技术动作
发展技能的方法:A
重复练习
B
强烈的求知欲
C 练习要尽量贴近比赛
D 在比赛时的情景去完成技术动作
E
在实战中发展、提高足球技能
三、设计一堂训练课
比赛是最好的老师,所有在比赛中发生的情况均可以拿来练习
如何设计:在比赛中发现问题、首先找出要改善的实际发生情况、制定一个最接近比赛的练
习、再根据这个练习慢慢简化、从繁复的练习回到最简单的技术练习
制定练习:从比赛开始、建立最接近比赛的练习、从而慢慢制定到最简单的技术练习、当你
开始练习时是从简单到难到比赛
制定计划需要考虑:课的目的、上课区域、上课时间、上课人数、装备、队员水平、训练方
法、训练助理、其他
训练中的运用:从简单到复杂
安排球员仅仅练习技术,不要有压力
可在进攻队员身后增加防守队员(球员可有选择性)
加强攻击的一方以体现重点
最后发展成游戏情况
回到比赛
结构:
一、准备部分
5个环节:15-25min的时间分配、心率要求
1、热身:慢跑/游戏
2、动力性牵拉(无球、有球、跑操)静力性牵拉/伸展(可忽略)
3、加速跑(心率:20—25次/10s)
4、活动球(一般/结合主题)
5、移动(前后左右)/频率+起动跑/+起跳(心率25—30次/10s)
二、基本部分
练习1:技术、技能的重复练习
特点:引导阶段
较为简单,但应于下一阶段紧密衔接,此阶段应适当结合对抗情况下进行.教练员纠正错误动作外,不宜过多暂停教导。
要求:侧重技术、技能,对抗练习人数少,对抗弱,重复次数多。
技能的重复练习:可在进攻队员身后增加防守队员、球员有选择性、加强攻击一方以体现重点
练习2:特定场景的对抗练习
特点:学习阶段
此阶段要在对抗情景下,反复磨练。教练员此阶段应对重点问题予以指导、纠正.按照T:技术、I:意识、C:交流几个方面去观察、指导。使其能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要求:渗入战术、增加人数、提高对抗、体现主题(1、限制:场区/脚数
2、要求: 3、得分方式),使得主题要求的场景更易更多的出现.练习3:比赛情景的实战练习
特点:巩固阶段
此阶段要在比赛情景下练习合理运用技战术,尽量把本次训练的目的和主题在比赛情景下体现出来。因此在此阶段,每个技战术要在接近比赛情境下进行,并尽量反复、重复出现训练目的和主题要求的技战术。
要求:1、进一步渗入战术要求,增加对抗练习人数(不少于5V5),提高对抗激烈程度
2、突出主题(A、得分方式:得分和不认可得分
B、其他方式)
三、结束部分
从生理角度看,队员训练后必有放松整理步骤
训练完后应慢跑,伸展活动(区别于热身),有助于队员在高强度的训练后身心得到休息,以利于下次训练
注意:训练主题和目标的确定除了分析比赛还有什么依据:队伍比赛需要、队员年龄发展阶段
四、足球赛的三个时刻
当队伍拥有球的时刻、当对手拥有球的时刻、当转换交替的时刻(守到攻、攻到守)
1、当队伍拥有球的时刻:
持球队员可作如下选择:传球向前、带球过人突破、射门
无球队友可作如下选择:移动协助进攻、移动破坏对方防卫
2、当对手拥有球的时刻:整队队伍均要防守,最近球的队员压迫,其余队员马上保护、盯
对方球员,队伍或整队运用压迫对手以便尽快夺回控球权
3、当转换交替的时刻
攻到守:
尽快在态度上转换
尽快在行动上转换:技术性(压迫、盯人、追人)、战术性(保护、逼迫、紧密)
守到攻:
尽快在态度上转换
尽快在行动上转换:快速向前传球、目的向前场目标、其他突破队员快速移前、尽快攻
门
五、各年龄段青少年训练的特点、内容及教练员的职责
青少年的特点:青少年的发展会经历不同阶段
不同的需求,态度和成长阶段
身体、生理和心理层面
6—8岁特点:身体素质力量较弱
缺乏注意力和集中力
极强的模仿能力(视觉记忆)
热爱足球,为自我而战
得到快乐的欲望
6-8岁训练内容:基本技术
初学者级别的练习方法
小范围的比赛(4x4、5x5)
练习和比赛交替进行
分组和分队实力平均
教练员职责:
确保比赛和训练的安全性和组织性
(6—8岁队伍)
进行示范
表述语言简练、演示简短清晰
较少暂停、更多队员练习的时间
多给队员鼓励
9-10岁特点:耐力和速度力量的增加
更好的协调性
更好的视觉记忆
充足的自信
分析的能力
学习和发掘的欲望
团队精神、团队意识
训练内容:基本技术(足球专项技术)
队伍基本构成速度、灵敏、反应、协调性
训练比赛
小范围比赛(5x5、7x7)
比赛与练习相互交替
分组分队实力平均
教练员职责(9—10岁)
教育教学的方法
给予技术和心理指导
组织与沟通能力
团队精神
具备基本的足球知识
具备演示、执行和纠正的能力
多给队员以鼓励
11-12岁特点:较大的生理变化
更好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更好的视觉和听觉记忆
批判思想和分析的能力
较高的注意力
求知的欲望
具有主见
对抗能力的提高
团队精神
训练内容:速度、灵敏和反应
协调性
基本技术
基本队伍构成3-2—3
比赛基本原则和跑位演练
场上空间的控制
小场地比赛
5x5 7x7
9x9 8x8
鼓励队员的创造性
个人的主动性
教练员职责11-12岁:教育与教学的方法
团队精神
练习的质量
足球知识
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通过练习进行学习
鼓励团队合作
演示、执行和纠正
给予队员更多鼓励
训练课的准备:书面的训练教案
目标
必须时间、空间
适应青少年队员的特点及培养个性球员
训练课的组织:场地的准备
急救药物的准备
团队/小组的组织
练习的长度和评价
训练课的执行:简短全面的训练课目标讲解
练习内容的讲解
小组和团队的构成,根据队员特点
结束训练课:聚集队员放松
总结和下堂课简单介绍
回收器材
安排队员离开场地
六、教练员的指导要求
四个主要方面:
一般印象:外表、热情与态度、激励与感染力
组织安排:场地设施和分组的能力和效率、真实感、重组情况
观察指导:认识并找出错误、诊断错误原因与正确指导、进展依据队员能力
表达交流:理解明白课题、清晰语言表达、正确使用示范
七、足球训练原则和方法
足球训练原则:目的、计划、用球、训练转移、强度与练时、竞争性、教学与指导、沟通与交流、检讨评估、个别、趣味性。
足球训练方法:
1、技术:基于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训练。队员主要练习踢球的各种技术动作,没有对手紧逼压力,着重训练正确的技术动作。
2、技能:基于个人或者小组的训练.训练队员在对抗条件下运用正确的技术动作。队员需要在类似比赛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3、小型比赛:两队间的比赛,规则与正式比赛相似,各队队员少于11人,双方队员人事可相等,也可不等,根据队员实际情况和教练意图设计训练目标。
4、附加条件的比赛:如限制触球次数
5、团队练习:不是22人的训练只是每条线上减少队员,但职能不减。
6、只能练习:位置训练、训练要有实战场景,对手及比赛区域
7、阶段打法练习:比赛中在某个场区某个时刻的打法练习,如中场反击打法等
8、正式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