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8:4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

第一篇: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

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

英语1201 120901121 郝亭亭

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

美国给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首先,美国民主建立伊始,在体制上追求的是宪政、法治、共和;在价值上追求的是以维护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为最高目标;在制度上追求的是司法独立、分权制衡、有限政府、多元政治、代议政治、违宪审查、地方分权自治等。美国建立共和代议制民主后,为当时混乱的欧洲提供了一个政治典范,使欧洲看到了一种理想的政府形式和一种不同的社会生活观念得到实现。欧洲的民主派在美国的制度中看到了希望并给予起高度的赞扬。美国民主的推广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一:以非民主的方式推广民主,民主推广方式带有侵略性。二:美国民主推广后的民主异化。三:美国式民主生存条件的缺失。美国民主只是人类追求民主发展中的一种模式而已,不同的历史条件产生不同的民主模式。如果不顾历史、地理、文化的不同而强行推广某种固定不变的民主模式,肯定不会成功。多元的世界里,美国民主推广困难重重。

很久以前,直到现在,相信未来,依然有大批世界民众糊涂于这样的说法:“美国在全世界推广民主是假的,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只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罢了。”在这样的语境下,推广民主和国家利益是不交叉的,没有重叠之处,两者毫不相干。长久以来,国内很多人,包括不少专家学者,有意无意地宣称美国参与国际事务是为了国际利益,所谓推行民主只是借口,是虚伪的,误导民众对美国国内的民主体制产生怀疑,再进而对本国的民主情景产生排斥。这一观点几句迷惑性,影响甚广。我认为美国推广民主本身就是在保障和促进国家利益,因为这是美国的目的,也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所在。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美国的强大从何而来。简而言之,美国今天在全世界老大的地位不是上天恩赐的,而是由于它在经济上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和政治上实行民主体制。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政治上的民主体制,是美国强大之源,理所应当成为美国需要保护的两大“国宝

”。有人会问,为何美国要向全世界推行民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美国精英们的想法。简而言之,美国精英们相信两点被他们验证的事实,一,有赖于这两大国宝,大多数美国人生活的比较自由,安全和幸福;二,放眼世界,没有发现其他制度比民主体制更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安全和幸福。以上两点还是没能说明美国在全世界推广民主的动机,因为世界纷繁复杂,各成其采,美国认为是优秀的民主体制,其他国家就不一定支持和适合。这就要涉及核心的问题了,我认为,在推广民主这个问题上,美国的现实注意和理想主义,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在美国精英们看来,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掌声为所有人而鼓,丧钟也为所有人而鸣,任何任何国家都不能只扫门前雪,必须有天下意识。美国参加二战就是这个理念的认证。他们认为,民主符合人性,乃普世价值,仅靠美国珍惜和保护远远不够,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独裁和专制,以及和民主体制相悖的制度和注意都会削弱民主的支持度,从而间接地影响到美国人的自由,安全和幸福。最极端的一个例子便是“911”,这桩由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发动的袭击更加坚定了美国人的决心,必须全球推广民主,铲除产生专制和恐怖主义的土壤,否则纵便有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人也不能免于恐惧。于是有了后来的伊拉克战争。美国人不能忍受专制和独裁,认为将对他们的自由安全和幸福造成威胁,于是有了针对朝鲜,伊朗和利比亚的“邪恶轴心”一说,有了针对俄罗斯的北约东扩,有了针对中国的“遏制和接触”的两面政策。在他们看来,这些国家的体制不确定因素太多,不能预见其发展前景,未来引发世界局势动荡,从而影响美国几率颇高。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现今世界融合越来越紧密,科技也越来越发达,同时,危险和动荡也与日俱增。大国战争固然不太可能发生,但恐怖组织的小规模危害不可低估,特别是如果得到“流氓国家”的核技术支持,那么后果将是致命的。美国人强烈反对伊朗和朝鲜进行核试验,联合国际力量对他们施压,就是源于此种担心。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反感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到处插手国际事务,甚至有时干与他国内政。这些人们往往不能明白或者不能大视野看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调停者,世界将会陷入动荡和混乱,任何国家都自身难保,连强者也不能例外。

美国人既理想又现实,两者不可分割。美国在国际上的行动就是这两者比较完美的结合。诚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告别演说中所言:我们应该继续怀着自信和清晰的目标来参与世界各地的事务。面对来自外面的威胁,人们很容易畏缩不前。但是我们必须杜绝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闭门造车无异于玩火自焚。一个国家的的稳定和繁荣,取决于世界的的自由进程。

是的,全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需要由全世界人民携手去推动去保障,这既是促进国际利益,也是增进国家利益。就如美国在全球推广民主是一样道理。

第二篇:浅谈美国民主[推荐]

浅谈美国民主

美国的民主,简直就是美国麻烦。比如说,一个清洁工被解雇,就有去示威游行反对歧视的;一个万里外的地方发生了屠杀,美国人就沸腾恨不得冲过去伸张正义;一个小小的决策就值得开一次大听证会;再看看布什为了反恐提出的《爱国者法案》吧,为了一条“可以窃听恐怖分子嫌疑人的电话” 的规定,全国差点没翻天,就差把小布什弄下台了(我想美国人肯定很后悔没这么做)。

而前副总统发表演说,称“美国的民主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我们这些P民还不知道身边到底谁是人大代表呢(再说知道了有啥用?),;美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人民一个个和自己被监听了似的的义愤填膺时候,天朝已经把所有能监听的东西全奸了一遍,而媒体噤声,我们甚至不知道发生过啥呢。

当然,我们还可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建设】中【不可避免】的【曲折】来安慰自己,对上面拍桌子想出来的种种不合理命令逆来顺受,远离“麻烦”。而美国群众显然没那么好打发,他们似乎不喜欢自我安慰,而更偏向去“找麻烦”

——罢工,上街游行,向媒体举报,跑到法院诉讼。非讨个说法不行。

——但是谁让人家工会力量大呢?谁让人家有着真实的政治自由呢?谁让人家媒体的心脏没在政府手中呢?谁让人家的法院简直就差写着“不告白不告”了呢?美国民主的细节,简直就是无处不在的过敏神经末梢,牵一“梢”,全身都给过敏,而且不是呼吸急促一下子就好那种,而是你不治疗它立马就给你歇菜那型。于是,为了呵护着个娇弱的民主大小姐,【美国总统】,【国会】,【法院】都给夹着尾巴,小心翼翼伺候着选民,看着这位大小姐的脸色。而我国的大小姐?嘿!那是绿坝娘!当然,她是【我们】伺候的对象。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国家的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政府需要保证社会民主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国家的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

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什么是民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并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新闻界需要自身监督的机制

新闻界创造不出民主,民主也制造不出新闻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正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以及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以美国媒体为研究对象,但辅之以比较研究的文本背景,作者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围绕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以及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

作为媒体的新闻界也许可以进行宣传。但是没感觉那么可爱。这是对新闻界提出的一种伦理要求,要求新闻界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坚守民主的价值,守护民主制度。这样的要求是正当的。民主制度不是一项自然事物,而是一项人造的事物,它是一组制度,也是一套习惯,甚或是一种特殊的思考问题的精神取向。归根到底,民主制度需要活生生的人来创造和维系。民主制度确实可以为新闻业的健全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框架,反过来,一个活跃的新闻界也可从很多方面有力地支持了民主制度的运转与自我改进。

人类构建的任何制度,如果不能提供对自身的监督、批评与修正的话,那么这样的制度就不值得我们忠诚于它。反之,那些能够真正提供对自身监督、批评与修正的制度则值得我们去赞成与拥护。对这个命题,我们可予以转换:一个制度体系是否健全,是否可以正常运转,必须得看它是否内置了一套自我监督、批评与修正的机制。这个机制本身必然十分复杂,但其中恐怕也必须包括一个大体健全的新闻界。

当然,对于社会来说,存在一个悖论:一个不那么民主的社会,为解决其社会问题,需要一个不可爱的新闻界。但在这样的社会,新闻媒体也经常会受到控制,尤其是当新闻界变得不那么可爱的时候,他们发挥作用的空间会遭遇更低的天花板。从这个角度看,富有活力的新闻界确实与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比较紧密的联系。

西方先哲托克维尔说:“如果我们以为报纸仅仅确保了自由,那我们就低估了新闻的重要性,因为它们维持的是文明。”这句话估计会让所有报纸从业者胸中升起无尽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报纸媒体在美国历史上长期是资本的侍从、政治的仆人。舒德森在《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一书中指出,“最初华盛顿的记者都同时为六七家甚至更多报纸写稿子,这些人同时是国会议员的办事员或是政治人物的演讲撰稿人,记者的兼职是为补贴工资收入”。

你甚至难以想象美国新闻界曾经“新闻与政治的职业领域在当时没有什么差异”,编辑记者从属于党派,也常常追随他们的政治赞助人入仕为官,参与政治分赃。同时联邦政府和主要党派是报纸广告的主要来源,新闻界和政治几乎融为一体。政治卵翼下的新闻,何来独立客观、何来民主自由的追求?同时在一些新兴城镇,办报也不是如今天认为的那样为了满足知情权、沟通信息,而是开发商为了聚集人气的举措,报纸本身办得如何倒在其次。

新闻理想和原则是后来的事情,并结合美国宪政制度,成为和民主相辅相成的“第四权力”。记者的独立取决于采编与政治和财富的适当距离,报纸要首先摆脱财富和权力的过多干预。这一进步在美国也是晚近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府的宣传策略更加纯熟,资本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入新闻界,新闻中充斥着各种表演排练的成分,有意无意散发的消息都带着特定目的,一切都带着操纵的痕迹。“面对焦虑感,新闻记者们深感有必要整肃他们的职业团队,维护他们的集体声誉”,记者们开始自我设置社会担当的责任感,赋予自身理想的气质。同时,选票的改革也推动了民主选举的变化,民选给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美国宪政和两党政治也给媒体提供了足够的“客观空间”,可以在政府审查和市场审查间找到足以生存的夹缝,这又成为媒体和民主关联起来的一个前提。

作者舒德森认为,“民主不一定能塑造新闻业,新闻业也不必然会产生民主”。笔者极为认同,如果没有宪政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支持,孤军奋战的新闻界不会促进民主,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努力也往往会付诸东流。作者列举了新闻服务于民主的七项主要功能,但作者也坚持认为,这些作用不是单向度起作用的,新闻记者整天和社会名人打交道,报道、评价名人的言谈举止,但是久而久之,也会有“被体制化”的嫌疑。而且,随着新闻媒体的演进,无论是政客还是商人都在逐渐适应媒体这种表演方式,很多刻意安排的公关活动、新闻发布会都在给记者创造着陷阱,以垃圾信息埋设诸多障碍。

现代媒体人的自豪感,独立客观的专业主义精神,如作者所言,是美国历史演进的产物,其间包含着美国人对政府的警惕心。他们叙述社会中的矛盾冲突,揭露官员公司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充当着社会价格守卫者的角色,而政党政治又抵消了媒体和政府之间的直接冲突,巧妙地将之转化为价值观和政策之争。从这个角度而言,新闻是民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只有民主结构合理,才有新闻的空间。而这之中,隐隐藏着新闻界自身的悖论。

“没了报纸,人们会怀念它吗?如果有,又会怀念它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揭露丑恶、曝光见不得人的勾当,前提是民主在某种相互制衡的宪政框架中,所有的势力都要相互制衡,鼓励各种利益通畅表达。如果前提不存在,新闻本身就是固有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哪里有动力去推动民主,估计就连专业主义精神也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还想着新闻去推动民主,那更是幻想。身处中国这样一个试验场,或许读者们可以拭目以待。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人类构建的任何制度,如果不能提供对自身的监督、批评与修正的话,那么这样的制度就不值得我们忠诚于它。

舒德森的著作,总能一针见血挑明问题的关键。民主就是需要吹毛求疵、刨根问底、一点不可爱的新闻界,这样的民主制度才有活力。因为民主并不仅仅是投票,更不只是鼓掌通过。从其原初意义上看,民主应该充满讨论、辩论,各抒己见,众声喧哗,使民意得以充分地舒张,并落到实处。作者在这里所推崇的民主制,从学理上看,应该称为“审议民主”,与我们习惯的“直接民主”有所区别。审议民主的支持者认为,没有什么比不需说明理由而简单投票更粗暴的事情了,需要增加一个环节,人们在投票之前,先要在小范围内陈述自己投票的理由,并接受大家的讨论和质疑。作者认为,新闻应当被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也就是说,新闻界一方面在传递信息,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也在塑造和影响我们对于这些事务的看法。真正参与公共讨论、公共决策的人,应该是理性健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以通过不可爱的新闻界和不和谐的审议民主获取全面信息,最终做出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判断决策。

第三篇:个人对免费推广的认识和感想

个人对免费推广的认识和感想

免费推有两种形式在维护这自己的产品。

一、信息的发布来以增加自己网站的权重与排名。

二、维护自己品牌的权益,以达到品牌在社会上的正面影响力度,免费推广并不是像雄鹰直接让我们高飞,但它更多的是像蚂蚁一样通过一步步的积累使我们走向成功。也许免费的一个信息不足以说明什么,但一个接一个的信息叠加在一起那也并不是我们能来衡量的。同理免费推广的维护作用也正是同样的道理,这也就证明了一个好的企业形象为什么不能没有免费推广这一行业存在的理由。

第四篇:对《美国历史思维》的感想

对《美国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对历史思维的论述》的看法

《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对历史思维的论述》是美国“全国学校历史课中心”于1995年1月颁布的历史科国家标准。这份论述中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作出了具体的要求。本文就将针对这些标准,具体谈一谈对历史以及历史思维的看法。

思维方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所谓历史思维,就是学习历史应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从提出问题,到查阅资料、整理和归纳、比较补充,最后得出结论的这样一个过程。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历史,去进行一个想象力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对历史思维的论述》的文章中,作者所提出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历史学习所涉及的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还要我们用历史的思维而不是学术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找到证据、检验历史记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研究历史。因此,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按时间顺序的思维;历史领悟;分析与阐释能力;研究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作出决定。五个方面的历史思维能力,并且每一种能力都详细地列出了不同年级的要求。

标准一:按时间顺序的思维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总是在强调“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习历史首先就是要有一条以时间顺序为主干的线索,然后沿着这条线索不断地积累史实,看到变化中的历史。美国对于历史研究中时间顺序的重要性是很突出的,强调要把历史事件放到大的历史环境中,也就是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去看。要在自己所编写的历史叙述中建立时间的顺序,从开始到发展直至结束,对一些问题或时间要解释其起源及整个期间的发展。并且要把公元纪年与罗马、伊斯兰教等其他纪年进行比较,才能与本国家的历史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把本国家的历史同其他历史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比较历法能更精准的弄清楚事情的始末,根据不同的历法记载的同一事件,容易造成时间上的混乱,各种历法有助于理清这种混乱,确定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把各种历法联系起来,也能分清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发生的事,这就由于比较和联系这些事,更好地得出有效结论。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教育在时间方面就弱化了好多,更多强调的则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独立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国的古史编纂有很多就是纪传体或是断代史。而在课改后的高中历史课本就分为第一册政治史,第二册经济史,第三册文化史。从秦始皇到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到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从秦皇汉武的宫廷之音到明清民间学术的大放异彩。每一册书都是侧重一个方面来介绍历史,每次都要从头说起再循环往复。大家都对这些侧重点十分的了解,但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却无从知晓,思维就禁锢在了这些社会因素的框架内。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他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的体制有什么影响?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对秦始皇的专制统治有什么样的帮助?就如这些联系性的问题在我们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完全没有涉及。这样就把每一个历史阶段封闭独立起来,将延续性弱之又弱,也就对之后大学的历史学习埋下了历史知识如乱麻一样理不清楚的弊病。就如古巴比伦王朝的空中花园一样,悬在空中而缺少基础,总有摇摇欲坠的危险。如果询问一个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分别对应的是什么时期?在中国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其他地区的历史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对于一个仅仅学习高中课本中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一定会毫无头绪。我们重视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整理,而以一个时间轴为主线的思维能力被我们大大地忽视了。在我们的脑海中,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零散的知识点,却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去排列整齐。在一根绳子上系铃铛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按照顺序来系,才不会打结。所以我们要培养时间轴的思维模式,把每一个时间点排列好,在往其中穿拆历史事件,夯实基础,从基础到深入的去了解,才能全面而深刻。美国历史思维标准之所以强调时间的顺序,就是在西方史学的历史上,也是将各科独立起来撰述,比如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史、专门史等等,这些撰述方法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病,因此,出现了史学革命,把历史融合成一体,来扩大视角。

在这一标准中,作者还专门提到了历史分期的问题。要求比较历史分期的选择模式,确定每一种历史分期的构成原则。历史分期看似是要把某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抽出来分析,是则也是历史连续性的一种体现。辩证法的观点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辅相成的,特殊性中往往蕴含着普遍性。在一个社会区域的时间点内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但这些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都是与其他的相通。这表明,历史虽然是连续的,但它并不是像一条线那样单一的连续,而是一团线拧在一起的复杂的连续。历史分期能更全面的了解某个历史事件,兼顾“时”和“空”两方面。之所以要历史分期,就是因为历史的连续性,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堆独立事件的集合。而单一历史分期会造成片面关注历史的时间性。

标准

二、历史的领悟

对于历史,首先就是要去从现有的材料中去理解,然后要用自己的理解将历史事实组成一个整体叙述出来。首先,尽量减少史料中的主观因素。历史事实只能通过史料来获得,但史料也并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历史事实,因为在史料中也掺杂了作者的主观因素。我们说史料之所以相对客观,是因为史学家依据一定目的对历史事实进行发现、考证、选择和批判,这是认识历史的必要条件。就以《史记》为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鞅是大肆批判的:“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但是我们知道商鞅对于秦国的变法,为秦国的统一中国有非凡意义。应该也是功大于过吧。由此看出,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去叙述历史。对历史事实进行的选择也并不会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多去思考历史发生时的一些必然的、偶然的因素对历史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受本质条件限制的。即标准中提到的有想象力地阅读历史叙述。例如陈胜、吴广的起义成功到底是因为暴雨断道而误了期限才导致了起义还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逼得他们站出来反抗呢?还有刘邦与项羽争夺最后胜利,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呢?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最后,在历史叙述和领悟中,不应过多地加入自身的主观看法,不要按照今天的价值观去看待历史。比如我们知道清末的闭关锁国狂妄自大导致了屈辱的近代史,而我们在埋怨清政府的无知之时不妨想想,如果我们自己也是当时的一个,在持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的政体下,思想是否比他们还要麻木愚昧呢?事后诸葛的看法未免也太不严谨了些。客观的历史只有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才能获得。历史学家一定不会对事实作任何判断,他只应该用思维去说事实是什么。我们在阅读史料的时候,不仅仅看到的是文字,还有作者们的历史思维。

标准

三、历史的分析与阐释

作为学习历史的学生,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美国历史标准就提出要甄别史料的可信度,对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理解以及比较分析对于历史观点的不同理解以及要有提出新说法和新阐释的能力。

中外的史料浩瀚如海,而史料总是会有“不具”或“不确”。因此,对于史料的分析,就要经过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而现今主流的科学的考证方法是德国的伯恩海姆《史学方法论》中提出的内考证与外考证相结合。所谓内考证,就是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外考证,就是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及其产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对于中过来说,就是文献考证与事实考证的结合。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考虑史料作者的写作背景。比如中国近代的历史叙述,中国的历史资料和外国的历史著作有很多就是矛盾的,甚至是大相径庭。而对哥伦布的认识,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拉丁美洲的人民则不屑一顾甚至是憎恶,他们眼中的哥伦布就是“一个走错了路的流氓”。欧洲人和拉丁美洲人都站在自身的角度去看问题,但是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处于萌芽和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他们的特殊的阶级利益正好代表了一种普遍利益,他们根据自身的特殊利益和需要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和评价,就是一种符合历史事实的客观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史料作者的情感、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是其获得客观性历史认识的先决条件。由此标准能看出美国很重视“对比”这一方法,不同历史学家对历史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不同的历史阐释和理解会列举不同的史实证明,这就能帮我们较全面的掌握史实。而对比不同更大的作用是把自己至于各类矛盾之中,促使自己独立思考,锻炼思维能力,也能促发我们并不局限于史学家们提供的证明他们观点的材料,而去主动寻找材料,自主学习。

我们说历史是有情感并在一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指导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历史,因此,对于历史的分析和阐释,还要有感性的思维去理解甚至是感同身受。如果历史学家完全地情感无涉和价值无涉,根本就不可能从事历史认识。有因必有果,一个事实与下一事实都是有连续的、因果的联系,并且某一历史判断与中心题材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把历史联系成一个整体来看。这两种联系方式都能够从历史事实本身出发说明历史事件之间的连续性和结构,因而是客观的。以历史观为例,各种唯心史观看到的历史是帝王将相、英雄人物活动的历史,唯物史观看到的则是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人们才正确认识到历史活动的客观规律。

标准

四、历史的研究能力

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如何甄别史料,还要培养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质疑的能力。要有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美国标准的这一要求,也正是反映了西方教育提倡创新的理念。从对不同年级的要求来看,美国标准要学生做的就是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教材中的固有理论,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如证明教科书书上所给的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一定是这样吗?如隋炀帝如果不穷奢极欲,他能成为一代明君吗?为什么?商纣王曾经杀了自己的叔父,唐太宗却杀死自己的亲兄弟,那唐太宗也和纣王一样是个暴君吗?为什么?等等等等。

标准

五、历史的问题分析和作出决定

那么我们学习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到底是怎样的呢?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弗朗西斯培根也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而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则是经世致用,格物致知。而美国历史的国家标准的提出,也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能力,从而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会有很强的的思辨性,前面所提到的标准中,都是在鼓励自主思考,自主查找和分析。而在第五个标准中,提出的历史问题的解决则就是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运用。在这一标准的具体要求中,出现了“运用同样的技能去分析学生所在地区的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源于历史上的决定,而且是当今要解决的。“批判地评价现今清净和历史情境中”的类似事情,以区分适当的类推与不适当的类推。”等这样的要求,这已经倾向于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历史思维分析能力来解决现今的问题。既要根据现在的情况来分析历史。也要将历史运用到如今的社会。正如克罗齐所说“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

从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视的。而这样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历史研究方法所学习和借鉴的。第一,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现有的知识基础、理论基础与能力基础,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要形成一条以时间为主的历史线索。必须要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第二、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明确每一个历史问题实质,收集归纳论点与论据形成观点,同时考虑可能出现的其他观点,同类比较,分析其正误及思考表达的方法。毕竟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样有利于自主的思考和思辨能力的提升。第三、注意现今情况,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了来看,以提高理论结合实际和应变能力,好使历史为我所用。第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学科标准里面不但有对一种能力的整体要求,而且每一种都有一个明显的阶段性分层规划,将对学生的要求系统的分为五个部分,而且每个部分的标准都有很细致的划分。从标准一到标准五都详细地分为5—6年级、7—8年级,9—12年级所应该掌握的能力。学习的实践性、可行性很强。第五、文章中提到的五种能力标准都是以历史学科应有的方式去研究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没有一些框架所束缚,营造出的是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这样也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第五篇:读书笔记: 论美国民主

读书笔记【1】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

上卷绪论

作为一本伟大的书,作者托克维尔在本书的绪论部分,就为四部恢弘巨著做了整体的规划和描述。在开头部分,作者说在美国的奇妙经历中“人们之间地位的平等”最吸引注意力。作者从地位平等出发,概括了它对于美国社会种种方面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不断提升民主制度的理论高度,最后却又回到出发的原点,“这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其他一切衍生的基础,是我所观察的终结点”。

我所阅读的是中国社科出版社2007年的双语版本,在我之前有一位同学在该书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从字迹看应该是一个女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看到学姐的思考过程,虽然不敢苟同,倒也颇有启发益处。遂有写读书笔记意图,并非长文空发感慨,仅作资料摘引留后用或略加评论和批评。

之后,托克维尔从美国的民主图景描绘转到了对于法国政治、社会发展的现状的思考。他首先回顾了从相当于我国宋代时期的法国到法国大革命关于权力来源的历史演变。从拥有地产的贵族独享权力,到普通人通过成长为神职人员增强政治权利,再到获得财富和文艺科学知识参与国家事务,权力结构和社会阶层巨大的变化不仅使得法律在调适阶层关系作用突出“法律大臣迅速从法官席中阴暗的角落崛起,走出落满灰尘的房间”,也使得“诗情、口才、记忆力、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激情、思想的深度,以及所有那些上天随机给予人们的天赋,都成为民主的优势所在”。此处译文比原文精彩,可见译者朱尾声文学功底深厚。

【第七章:美国的政治审判】

1、美国人认为,宣布政敌不配行使其权力而剥夺他的权力,同时让他自由和不伤害他的生

命,才是斗争的最公正的结果。

2、政治审判不直接强加于被治者,但他是使为政者获得多数选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3、美国人为了阻止让政治法院作刑事判决,与其说是他们为了躲避立法暴政本身,不如说

是为了躲避立法暴政所产生的可怕后果。

【第八章:联邦宪法】

本章并无太多精彩之处,“联邦宪法的历史”“联邦宪法概要”索然无味,或者是我还不理解。。P241译者模糊了邦联宪法和联邦宪法的概念。而且对于我所感兴趣的立宪过程丝毫没有提及,反而更加激发了我对看【联邦党人文集】的渴望。

1、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为一切做准备,没有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够代替大众的意志和公共道德。

下载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美国的民主

    一 听说过“幽暗意识”论的我们也许会认为西方政治的成功之处在于:靠制度而不是靠人心。不能寄希望于改造人性,只能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因而,好的制度不需要人民是天使,即使是......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读后感 一 作者生平及著作 法国政治思想家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年7月29日生于今伊夫林省塞纳河畔威尔内伊,1859年4月16日病逝于纳。家庭......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在陈老师的推荐下,我抽空大致翻阅了一下法国作家托克维尔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一书,这本书分为了上下两册,起初拿到这套书,对于平时看书很慢的我来说......

    【刘仰:美国民主潜规则】

    【刘仰:美国民主潜规则】在《中国没有榜样》一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讨论“拜民主教”现象,目的是要破除对民主的迷信。“拜民主教”的表现之一是,只要有人说一点批评民主、反思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观后感范文大全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托克维尔并非英国人或者美国人,而是一个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穿袍贵族。他1805年出生于法国一个诺曼底贵族家庭,童年的成长环境在他的性格和情感上打上深深......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行管1001 钱俐 31009165 法国革命催生的民主探寻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是在新世界发现能够照亮和复兴旧世界的建设原则的思想家的......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美式民主对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示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1831年,一位25岁的法国青年托克维尔访问美国,在美国游历九个多月,在此期间,他以敏锐而独特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美式民主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启示——《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09行政管理喻庆瑞***8】 1831年,一位25岁的法国青年托克维尔访问美国,在美国游历九个多月,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