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2021年粮食生产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切实推动粮食生产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绿色并重转变,确保全镇粮食生产播种面积12.2万亩(其中早稻面积6万亩),总产量5.14万吨,实现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稳定种粮面积
采用“稻—稻—肥”种植模式,摸清农户种植意向,引导农户扩种双季稻,转变农业种植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粮食作物,旱地优先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等本地适宜种植的旱杂粮。改善高岸田、天水田等耕地基本条件发展旱杂粮生产。引导村场和种田能手开展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对种植双季稻的规模经营者适当给予扶持。全镇创建万亩高标准大规模以双季稻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示范片,进一步稳定双季稻种植面积。在粮经兼作区因地制宜实施旱改水工程,选用“稻+”模式种植水稻。
二、大力发展优质稻,支持早稻集中育秧
认真落实上级精神,通过政府推动,切实搞好粮食供给侧改革,实施优质强农战略,全面落实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培育扶持粮食加工农头企业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订单生产,实行优质优价,大力提升优质稻种植比例。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集中育秧,支持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开展社会化集中育秧服务,为周边散户、小农户提供秧苗。各村、社区要组织育好备用秧。
1.面积。全镇发展优质稻面积5万亩以上,其中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板块种植面积2000亩(见附件)。
2.品种。2017-2018年XX省农业委发布点的玉针香、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玉晶91、农香32、农香24、星2号、华润2号等8个常规稻品种和兆优5455、兆优5431、晶两优534、晶两优1468、泰优390、桃优香占、盛泰优018、隆晶优1号、隆晶优2号、隆晶优1212、泰优98、领优华占、鹏优6377、和丰优6377等14个杂交稻品种和岳优系列优质杂交稻品种,以及稻米加工企业优价订单指定合法品种。双季稻区早、晚稻品种适宜“中配中”,确保晩稻安全齐穗,早稻选用湘早籼45号、中早25、岳早籼6号等中熟品种,晚稻选配中熟高档优质稻品种,中稻或一季晚稻则选择生育期较长的高档优质稻品种,且实行“一片一种”。
三、严格治理耕地抛荒
坚决杜绝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行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对抛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在保持原有承包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由村集体组织协调流转发展粮食生产;对弃耕抛荒连续两年以上,发包方有权要求终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坚决防止耕地抛荒,对乡村出现集中连片抛荒5亩以上的,村分管负责人就地免职,党总支书记一并追责。建立实贴发放方式与耕地保护挂钩机制,按照“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的原则,对抛荒的耕地停发惠农补贴。
四、切实搞好机制创新
通过创新机制转方式,主攻质量效益,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1.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和扶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职业农民等新型种粮经营主体,促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种粮规模2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和3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鼓励有基础、有志向的青年积极参与,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壮大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继续支持农业机械和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形成农资供应、代育秧、代耕种收、绿色防控等每个生产环节专业化服务组织全程参与,提供点餐式或全套服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3.有效推进土地流转。中共十九大决定再次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为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增加了活力。各村要积极鼓励土地流转,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严格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消除土地分散经营制约,为粮食生产规模效益经营铺平道路,2021年年末土地流转面积增加5%以上,全镇流转面积比例达到50%.4.完善粮食补贴制度。进一步落实“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完善惠农补贴制度,惠农补贴重点向粮食种植大户倾斜。建立金融部门与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渠道,从贷款贴息、降低担保费用等方面支持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扩大粮食生产农业保险覆盖面。
五、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生产党政首长负责制,成立XX镇粮食生产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任政委,镇长任指挥长,分管农业负责人任副指挥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财政所、自然资源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村要成立相应机构,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强化管理考核,将粮食生产纳入全镇年度绩效考核。
2.加强考核督查。镇督查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组织专项督查,并及时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镇财政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监管部门要对种粮补贴项目在政策宣传、申报程序、面积核查、补贴发放等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对补贴滞留、截留、挤占、挪用、套取行为的村或个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杜绝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确保农户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