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论文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等新兴电子产品的机会很多,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众传媒丰富了儿童的视野,但对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能力等也产生着双方面的影响。本文从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大众传媒对儿童能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互联网;儿童影响
21世纪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人们已生活在一个媒体无处不在和“高度依赖”媒体的社会。
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凸显,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学者及家长老师的共识。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儿童频道、儿童报刊等都获得快速发展,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儿童心理行为、生活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丰富儿童的发展环境
广大儿童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时常出入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家人、老师的看护下,直接经验太少,对世界又充满着好奇心,这时他们就会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儿童思想的天真,他们对传媒提供的东西常持肯定态度,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
大众传媒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充斥着各方面的求解与探索,它既可以锻炼儿童运用科技的能力,偶尔的娱乐游戏消遣也能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但也有一些虚假信息的存在,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不需要运用多少大脑就能接受,这也会影响到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后,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在逐年增加,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小学生多会关注儿童频道,中学生随着心智的渐渐成熟,接受媒介信息的范围也相对大些。
在电视还没成为主流媒介时,儿童接收信息和学习实践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更多的是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而在现代社会,儿童接受大众媒介的年龄段在逐渐趋于小龄化,当家人使用大众媒介时孩子们或多或少就开始接触并学习使用了。作业完成后,课余时光大多数孩子还是会选择观看电视的。
电视中的多数内容是超出儿童所应接触的知识范围的。例如百科知识、名人逸事、社会要闻、经济娱乐事件等都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内涵、拓宽他们的所见所闻。但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吸收到很多不符合自身年龄段的事物,如反叛的、情爱的…儿童还不能区分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他们比成人更多地相信并接受媒体传播的知识与信息,而在大众传媒中,不少内容是不符合现实生活或不适合儿童的。
历史上每一个传媒的出现和普及都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信息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造就着一个全新的网络受众群。其中儿童也是受众群的一部分。可是网络媒体上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这就很容易成为儿童认识领域的障碍。同时黄色信息也充斥着互联网,这很容易影响儿童的心理生理健康,新的社会问题也就会在此基础上滋生。
大众传媒对儿童正负方面的影响
当今社会,儿童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受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学校就承担着儿童教育的重大责任。可是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在日益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电视、网络正是一种以生动的画面,辅以语言、音乐的视听媒体。其画面、动作与声音同时刺激孩子的感官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经验,提高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儿童思考,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它,引导和帮助孩子懂事明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也是同时存在的,如果这种影响长期存在,很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并非是杀人、放火、流血等,任何有明显而具体的语言或行为的使人屈服,无论是否有伤亡的情景均属暴力。口语暴力、武器暴力、物品暴力均为暴力的展示方式。传媒中渲染的暴力或“软暴力”容易给儿童形成先入为主的定性的观念,以为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另外儿童还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容易模仿暴力节目中的情节、手段,因此产生的影响更甚。
根据上述所讲的大众传媒对儿童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们要不断整合多种新媒体资源服务于教育现代化,来指导儿童对大众传媒的选择。
首先,在家庭中应当注重大众传媒的使用。在与孩子共同享用大众传媒时,应选取利于孩子成长的内容进行观看,如科普知识、竞技赛场、新近新闻事件的发生、艺术作品的欣赏等。
其次,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关爱。儿童过分依赖某些媒体可能会引起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健康状况。如果儿童过分依赖媒介,对问题的思考就会产生懒惰情绪,对网络资料的查询就相应会产生过多的依赖性。这样既耽误了儿童吸收课本知识的时间,又减弱了大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再次,指导孩子对传媒传播信息的鉴别和选择。指导孩子应选取知名网站去找寻新闻、资料。在阅读刊物、观看电视时应选取那些能够拓宽自己知识面的.东西去看,而不是一些花边新闻,这些内容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对他们的成长起不到好的作用,切记一定要正确对待媒介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最后,家长对儿童给予恰当的管束,帮助儿童合理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家长可以在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些提高艺术修养的培训班,一方面充实了休闲时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很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存有溺爱心理,并没有过多约束孩子们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儿童不良的生活状态。因此家长应严格控制他们在家看电视或上网的时间,并对他们接触的媒介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孩子能学会适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可能也就没有沉迷的问题了。所以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网并非不可上,电视并非不可看,孩子和大人一样,同样有娱乐和休闲的需求,同样有享受现代化娱乐工具的权利,关键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知道如何自控。这点要以家庭为基础实施保护。
学校引导儿童正确对待网络等大众传媒
学校应该引导儿童正确对待网络等大众传媒。学校可适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以减少和预防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
首先,应针对儿童的兴趣爱好指定可实施不同体例、不同方法的教材,因材施教。与此同时,一定要以现实生活实践经验为基础,不能脱离实际进行说教。儿童进入学校后,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是非常信任的,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一定要对儿童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耐心说教,要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正确的价值观、哪些应当摒弃、哪些应当记忆。所谓伦理道德就是要遵循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生情感和敏锐的思维及处世能力等,这些都是需要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而不能一味地通过大众传媒对自己进行灌输,这样只能滋长自己的懒惰行为和不良意识。
其次,对于现在网络媒体的覆盖情况,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在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上,老师一定要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现在社会由于网络信息冗杂现象严重,黄色信息也在侵蚀着网络,儿童对这些新奇的尚未接触的事物是带有很强好奇心的,所以一定要帮助儿童树立科学的大众传播理念,坚决杜绝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儿童的意志。
总之,大众传媒虽然存在着劣势,但是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占主流地位的。它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儿童的成长也起到了开阔视野、丰富童年想象力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能够正确使用大众媒介,正确引导儿童对它的接触,就一定可以发挥其优势,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而大众传媒本身也要拥有社会责任感,以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来约束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走上更加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轨道。
参考文献:
[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年研究,20xx(1).
[3]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徐耀魁.大众传播新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xx(3).
第二篇: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执行了一个悖论的角色。大众媒介有设置议题的功能,就积极意义而言:受众通过媒介不仅了解社会信息及公众关心的热点等问题,而且根据大众媒介对一个问题或议题的强调,学会应该对它予以怎样的重视。即大众传媒通过新闻等各种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组合社会的各个部分以应付当前事件的活动。大众传媒激励和动员群众投人当前的事件中,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事件上,形成议论中心,提出对策,抵御有碍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大众传媒就是通过对特定时期某个问题或议题的特别强调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左右他们的行为,并以此达到协调社会的目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大众传媒却可能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沟通、传播的同时,又形成诱导受众信息选择的话语霸权,使受众全方位的自由选择权成为一种假相,使有限的选择成为受众的不得已;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把整个世界无遮无拦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以此来表达其民主、平等、自由的品质的同时,又“过滤”事实,让人们的选择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既定安排中进行,从而又创造了新的不自由和不民主;为大众创造一个由媒体选择和决定的共同的存在,提供单一的公共体验,从而使人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的同时,却又粗暴地践踏了个人的体验和了解意愿,侵占了个人的情感、心灵的隐秘空间。
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表现为其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传媒与受众之间没有像对话那样的交流回应,造成缺乏沟通的无回应的传播,从而使大众传媒成为“为了沟通”的“不沟通的系统”。而这种“无回应话语”的话语权力,最终只能归属于传播一方,体现出在话语输出上传播与回应不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现实中受者的自由是受到了传者限定的,与传者永远不对等的自由。大众传媒的受众只有收看(听)不收看(听)的自由,而没有要求收看(听)和对等地评价收看(听)内容的自由,没有对答回应平等交流对话的自由。受众不再是接受的主体而成了传媒的附属品。媒体可以通过话语霸权控制和把持新闻热点和艺术潮流、时尚。传媒不断发明新的节目及其符号和意义构成方式,而受众只能不断被动地适应这些新的节目和新的意义方式。
对大众传媒话语霸权的适应和习惯会产生麻醉作用,使受众对潮涌的信息产生麻木感,懒于思考,怀疑能力萎缩,趣味趋同,发现和创造的精神遭到销蚀。多元的大众传媒会因为传播和回应的不平等关系构筑起新的文化屏障。这一倾向的警示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实中肥皂剧、电视小品、电视音乐剧等新花样的出现,已经在不断地塑造观众,塑造他们的消费习性了。
其次,大众传媒存在消解文化艺术个性与深度的倾向。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使文化的市场突破了狭小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对全球的覆盖。文化市场的扩大,文化产品丰厚的利润,大大刺激了文化企业家的投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然而在这个以文化市场为目标,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系统中,文化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大批量的复制性生产;其产品不再是强调艺术家个人特色的艺术创造,而仅仅被看作即将进人市场的商品,这些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叫做大众文化。企业经营模式的介入改变了文化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不再是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而是营利。“文化产业恶毒地使人体现为类本质”。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造就了文化产业的同时也产生了消解文化的个性与深度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生活和艺术的各个层面已经有所体现。以人的语言、行为和消费品位为例:作为一种符号结构,即使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文化圈中,不同的亚文化圈也显示出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如对“很好”的说法,北京人习惯说成“特好”、“倍儿好”,东北为“贼好”,湖南、湖北为“蛮好”。而现在全国上下流行说“好好”,时尚习惯消解了区域个性,传媒及其承载物使语言丧失了文化标志的地位。行为是个性的外露,然而,现代传媒通过直接灌输、劝诱、现身说法、引起讨论等等手段,不断以“成功”的名义展开宣传,打造出“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个人行为规范及生活方式的标准模式。从卡内基成才丛书,到减肥录像,直至恋爱指南,在传媒的影响下,公众会逐渐形成大体相近的消费口味和趋向一致的行为方式。在艺术上,大众传媒带来了文化机制的转变,艺术创造也成为标准化的、大批量的生产复制。本雅明告诫我们注意文化工业下复制对艺术固有性质的改变,它破坏了培育崇拜的社会基础,使得艺术的“展览价值”全面抑制了“膜拜价制”,文化已经不仅是那些可以凝神观照的艺术、宗教等,而成为人们全部的生活方式。当媒介文化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进人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时,文化生产者就必须在考虑文化产品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同时,兼顾文化产品的商品价值。当商品化原则与利润目标从物质生产领域蔓延到精神生产领域,乃至个人的精神生活时,在市场权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语境下,商品性对精神性、超越性的吞食就会使得当代文化渐渐失去在非物质域地跋涉的自觉与勇气:影视剧开播前要疯狂炒作,文稿要标着天价拍卖来引起关注,名着要印成漫画本以满足猎奇欲,“行为艺术”靠哗众取宠大行其道……脱落了精神内核的文化产品在看似繁荣的泡沫中,越来越丧失艺术的个性与深度,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本想以商品化来推动文化发展的善意初衷背道而驰。
再次,大众传媒存在助长放纵欲望、逃避现实心理的倾向。在社会生产力提高、物质财富丰富、闲暇时间如何使用成为社会问题时,大众传媒走进了闲暇时间场,以多彩的娱乐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成为快乐的使者,为处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制造了理想的梦幻世界,为现代人提供了心灵安泊之所。人们将希望和热情、光荣与梦想编织进这个栩栩如生的人造世界之中,而这个人造世界,又以其逼真性使人们面对的仿佛是一个自在的真实。于是大众传媒含蓄地,有时甚至是赤裸裸地渲泻着人们心中所潜伏的各种无意识冲动,从而使他们将幻想当作现实来体验。当我们目睹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言情故事中那些有情人历经坎坷而终成眷属,那些孤胆英雄几遭磨难最终化险为夷、功成名就,那些好人终得好报,恶人终受惩罚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一个集体的梦幻之中,一个理想化人生经验的幻景之中,人们共享着传媒制造出来的欢乐。所以,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的就不仅是一种声画的视听快感,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抚慰。它使在现实中饱尝挫折和伤害的人之心灵从中得到了象征性的满足。这种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也强化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这对于人们的心理压力的释放以及社会的有序化都有着明显的作用。这也正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消遣特性给文化带来的积极效应的重要体现。
大众传媒制造梦幻的优势固然给人们创造了理想的幻境,用一种虚构的“现实”,调和了人们心理内部“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矛盾,解决了社会现实中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对立,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实现本能欲望和社会认同的白日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是一种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心理抚慰,过多的这种梦幻享受,也会助长人们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意识。当这种梦幻充斥传媒世界时,大众就会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梦境之中,逃避对于现实的介人,逃避为必然性束缚的实践和改造。一旦大众传媒有效地取消了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现实处境的实际感受,就会使人们将改造世界的实践热情遗弃在那些幻想之中。媒介所营造的那些理想的幻境为公众提供了一种逃避,逃避现实的行动,也逃避对现实的思考。所以,这样的大众传媒产品提供的虽然是一种快乐,但这种快乐却常常是以人直面现实、批判现实的勇气和理性为代价的。同时,大众传媒的这一快乐原则还会因为无限地夸大人的感性欲望,极力放纵人的肉体生命而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它在给人类带来瞬间快乐的同时,却会导致心灵的麻木与空虚,甚至导致生存意义的虚无和生存根基的沉沦。大众传媒文化以其世俗化倾向为人们所喜爱,在灵与肉、精神与物质、道德与欲望的二元对立中,后者显然占主导地位,于是导致了形而上的迷失,人文精神的消解,人文素质的滑坡,道德理想的沦丧,造成了人性新的异化和变质。
此外,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大众传媒的发展一方面为文化的普及和民主提供了可能和贡献,另一方面也对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破坏。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从报纸到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出现,将一种前所未有的画面在人类面前展开,“所有这些传播工具,打上了完全相同的印记的信息,传人千百万人的脑际,正如工厂铸造相同规格的产品,销售给千百万家庭一样……。”现代传媒不仅对工业文明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之向同一性方向发展。处于地球各个角落、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追逐着相同的流行时尚、收听相同的流行歌曲、收看相同的影视节目,崇拜同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流行同一种哲学。就像传统的经济生产残酷地摧残着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信息领域的优势文化以同样的威力破坏着文化的多样性。
从文化生态学来看现代传媒的文化批判问题,可以发现:现代传媒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又推动着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由于现代化进程起源于西方文化,且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客观上造成“现代化等于西方文化”的单质化趋势,其中现代传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潮流同步,这种现象反映在比较浅层的物质文化层面上,同时也更加深层地表现在观念、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的广泛影响上,从抽象绘画到行为艺术,从流行歌曲到古典音乐的通俗演绎,从室内装修到建筑设计,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外部世界对本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当代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的传播,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的民族性问题特别地突现出来。而现代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提出这样的问题,则是对其进行批判后的建设性反思。
当代大众传媒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又带着与生俱来的反艺术的基本品格。这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给我们的悖论。对此,塑造自身的文化品格将是各大众传媒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这既是一种市场策略,也能进一步发展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促进大众媒介自身的良性循环。目前许多现代传媒吸引从事学理研究的精英分子的参与,无疑加速了自身的建设,例如中央电视台“文化视点”、“对话”、“女性天地”等栏目以访谈、实录等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吸引了精英文化人的加人,以良好的视听形象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因此,在分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时,我们特别应保持清醒的是:大众传媒毕竟是物,它最终是由人来操纵的,其作用、性质如何主要取决于左右它的人的目的和需要,取决于社会对这些目的和需要的制约。所以,实现人的精神塑形,是解决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根本出路。
第三篇:家长不良行为对儿童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的调查报告
家长不良行为对儿童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的调查报告
马玉兰
内容提要:
基础教育至关重要的两个内容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但一些家长自身的不良言行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削减学校素质教育的积极成果。从2005年2月到2006年2月,作者利用一年的时间,通过对本校1—3年级50名学生家庭跟踪调查,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分析归类了家长们的五种不良表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不利,作者结合自己的管理教育实践,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家长不良行为儿童健康发展调查
素质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又依赖于儿童阶段,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们对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正是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时期,有不少家长,由于自身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人生奠基造成极不利的影响,这是极其有害的,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和对待的,也是每一家长应心知肚明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个美好的未来,笔者从2005年2月到2006年2月,利用一年时间,通过对本校1—3年级的50名学生的家庭进行跟踪调查,归类分析家长们的五种不良表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扭曲孩子的心灵,误导孩子的成长。
一、现实生活中,家长们的五种不良行为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误导,对心灵造成扭曲。
1、随便散漫型。根据调查,有30%的家长平时不注意自身形象,言行比较随便,甚至有在自己家中聚众酗酒、打麻将、结交狐朋狗友的恶习;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无规律,做人没原则,做事没节制,这类家长主要是文化水平的不高的青年家长,有的是生活品味不高的家长,最大的特点是做人做事随便散漫,只顾自己享受,对孩子缺乏管教,认为孩子树大自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的心中的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自身不正,何以正孩子?象三年级二班的王某,父母经常聚众在家打牌,受父母的影响极深,他也经常和学生一起在校内外打牌,多次违犯班级纪律,班主任教育多次,但他积席难改,追究原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受父母耳濡目染极深。
2、对孩子护短型。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我校占到90%以上,溺爱孩子是家长们的通病,尤其是祖父母辈,孩子是自己的好,庄稼是人家的好。有20%多的家长,孩子与别的学生之间有了矛盾,智子疑邻,尽量护自己的孩子,找别人的缺点;还有的家长,因为一点小事认为自己的孩子受了屈,就到学校大吵大闹,甚至大动干戈,骚扰课堂,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这样一来,孩子有了撑腰的,更加肆无忌惮。尽管有的家长事后向老师道歉,但在孩子的心灵里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挽回的,这表面上是给孩子撑腰,怕孩子受委屈,其实质上起一种坏作用,孩子会认为他就认为自己是对的,谁也不敢欺负我,老师也不敢批评教育。这种家校不一致的教育,对教师的教育造成很大困难,教师的威信自然降低。一年级一班有个家长,因为学生玩耍造成一点皮伤,就到学校不依不饶,把一点小事弄大,使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降低,打击了班主任的工作
积极性,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很坏的影响。
3、粗暴无知型。调查显示,有22%的家长属粗暴无知型。性格粗暴、邻里关系处理得很僵、家人不融洽、对孩子的错误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揍等是这类家长的通病。他们缺乏与孩子的交流勾通,认为孩子的出息是揍出来的,不打不成器;学生完不成作业,轻则斥责,重则打身;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看重学生的分数,考试成绩一低,就脸上乌云密布,分数一高,就云开日出,分数成了家长脸上的晴雨表,表面上望子成龙心切,实则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这种同学校教育不同步的扭曲的做法,给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造成了孩子厌学,对学习消极。爱心培育爱心,仇恨培育仇恨。因为家长的粗暴无知,这样的孩子也变得对同学粗暴,对老师顶撞,对社会仇恨,有的孩子本来很好,就是这样的家教,逐渐下滑。三年级的刘某,一二年级学习一直不错,他父亲属这类型,三年级以来,他性格变忧郁,学习一落千丈。
4、包办代替型。调查显示,50.5%孩子早上起床由父母叫醒,60.1%的孩子吃饭是父母给盛到碗里的,14.7%的孩子早晨洗脸水是由父母帮着准备的。在调查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的原因时,40.6%的家长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放心;26.1%是因为孩子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做家务;22.9%的家长是觉得太麻烦,孩子做后还得再收拾。有的孩子三年级了,都没有基本的独立能力和自立本事。这样的父母好心,认为孩子不多,不能让他受着罪,再说孩子不用管理,树大自直,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孩子大了自然会各种社会能力。本来是孩子应该锻炼的年龄,却被家长好心地剥夺了机会,家长的过分“保护”束缚了雏鹰的翅膀,这对孩子从小养成基本的生存能力造成极大的阻碍,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其实有很多孩子希望偿试自己做事情,但家长包办代替已成习惯,孩子慢慢适应了,渐渐没有了那份跃跃欲试的愿望。专家认为,孩子错过习惯养成期,是一种更难弥补的损失。我们一到三年级的很多孩子,就是这样的娇生惯养,学校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某些生存能力,但家长却一个劲地呵护。
5、对孩子遗弃型。有个别的父母生活不和谐,动辄摔摔打打,夫妻关系破裂,重组;有的离异单身等。这样的家长里面有的家长没有基本的为人父母的责任心,道德观念低下,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孩子的前途,认为孩子是他的累赘,对孩子遗弃,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马成是3年级的学生,在漂泊无定的生活中,孩子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幼小的心灵怎不被伤害?纯洁的心灵怎不被扭曲?小小年纪染了一身坏习气,学校老师们很同情他但教育起来难度很大。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以上家长们五种的不良言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对学校教育造成极大冲击,学校辛辛苦苦的素质教育,在家中不但得不到巩固和加强,反而强烈地受到冲淡。个别好的学生变坏了,本来不好的孩子每况愈下,等等教育败笔,召来很多家长埋怨老师、抱怨学校,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也埋怨学校教育。岂不知学校教育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和困难。社会大染缸、家庭小气候对孩子的影响是意想不到的。学校教育有时是脆弱不堪的,有时学校一年的教育会一夜间倒塌。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孩子在校的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在家庭中的教育是无限的,为了孩子,为了祖国未来,笔者认为,改善家长的不良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教育家长改正不良言行,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的不良言行确实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健康发展的趋向,为学校教育带来极大困难。“现在学校教育的困难不在学生,而在家长。”一位特级教师如是说。
这令每一个做教师的人深有同感,家长给学校的压力太大了,有时令教师喘不过气来。如何充分发挥家长的潜能,改变家长行为,创设健康的家庭环境,引导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的建议和呼吁。我们认为: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成人成才都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每位家长都要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提供优先条件,提供精神动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呼吁:为了孩子心灵的健康,请您撤掉麻将桌,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请您钻出热被窝,带领孩子去晨练;为了孩子适应生活的发展变化,请您去掉包办代替人,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孩子一个自主做事的权力。为了孩子人格发展,请您创设一个和谐的邻里关系,营造一个和睦的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成长空间。
2、成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改变家长教子观念和实践。
这种做法目的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只有家长教育素质高了,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孩子。社会复杂,家长们的素质确实是参差不齐,现今这个社会是个与时俱进,终生学习的时代,每个家长也要跟上教育形势,要想教育别人,自己首先受教育,只有先教育好自己,然后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个道理不言而喻。我们每学期都请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讲课,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讲新形势下孩子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如何科学有效地和孩子一同成长,讲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影响管理,这些问题针对性强,现实性强,喜闻乐见,家长们都乐意听,认为很好,通过学习,也都转变了育子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各班也成立班级家教委员会,相互感染,让家长教育家长。在学校的倡议下,各班都成立家教委员会,每月请一名成功家长现身说法,讲一讲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让好的作法推广应用。同时也让家长们互相交流心得,学习经验,互通有无。事实上,天下父母同一心,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都有相通的感受体会,只不过有的不懂教育,有的方法不科学。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家长们情绪热烈,通过互相取经,有的家长还真明白了许多,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改正了不少,对孩子的影响朝好的方面发展。这种办法简单,好操作,见效快,效果好。
3、开好每月一次的班级家长会。这个家长会,主要是班主任向各位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在班级的综合表现,以使每位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教。班主任要以赏识教育的眼光找出每位学生的优点,指出每位学生需要努力的方面。同时教育指导家长们如何更好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4、学校要优化班主任队伍,提高与家长交流的水平。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最大,对家长的作用也比较大。我们首先选责任心强、有耐性、懂教育理论、会管理、善交流的教师作班主任。每学期对所有班主任进行两次培训,主要研究如何干好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让专家讲优秀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科学性,讲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要,尤其是如何做好家访。每月一次优秀班主任交流会,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探讨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要求班主任每月一次和家长交流,通过交流,使班主任和家长互相施加影响,发挥家校的共育作用,实现教育的立体化,取得育人的最大效益化。
5、学校建立特别生档案,加强管理,重点教育。
学校管理的法则就是管两头,带中间。遵循“为学生成才铺路,为孩子成长引路”这一办学宗旨,不许放弃对每一名学生的教育机会。我们对特别生建立个别档案,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进行专门研究,作好跟踪调查和家访,及
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尤其是做好个别生的心理疏通工作和沟通,使他们心有所依,心有所系,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中。对于特别生,我们学校不但教育学生,更教育家长。
三、收效及体会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实验,我们惊喜地看到:我们学校的差生锐减,打架斗殴的学生少了许多,越来越多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正在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家长与学校与教师的摩擦明显减少,学校与家长更加和谐,校园文明之花在悄悄绽放。有很多的家长都成了半个教育家了,他们感谢学校的工作,对自己的孩子在我校非常满意,对学校工作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大力支持。我们也深切地感觉到,教育孩子是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相互学习,提高素质,相互理解,增强信任,相互交流,齐抓共管,才能收到最大效益化。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我们对家长工作的有效,才带来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大化。
第四篇: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作业)
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如今,大众传媒已经与整个社会深深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舆论载体、信息载体、文化传播载体和一种主要的文化存在方式。它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儿童,大众传媒这把“双刃剑”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成为被社会认同的一员,因此,他们成了现代大众传媒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从生活方式到处世方式,从价值观到情感交流,小到穿衣戴帽,大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大众传媒为他们提供了众多的信息及分析、解释的道理。
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儿童的知识、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如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传媒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效率和效果,还有电视、报刊、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传媒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大众传媒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儿童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而且大众传媒为儿童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场所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尤其是电子化生活已成为儿童所追求的时尚,并且开始处于上升的趋势,电脑与网上世界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网络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种信息收集渠道,而更多的是一种交友娱乐方式。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为儿童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荞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儿童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儿童,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部分儿童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而且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儿童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儿童审美的低俗化在儿童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儿童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这些严重弱化了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因此,面对大众传媒这把“双刃剑”,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儿童本身都应理性看待,以求得到大众传媒给儿童及社会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第五篇:三峡工程对地质的负面影响
三峡工程对地质的影响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但同时三峡工程对地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三峡工程与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产生。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复杂, 其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过程尚难准确控制, 发生时间、空间及强度更难预测预报。主震发震时间一般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蓄水早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升降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较强地震活动高潮大多出现在第一、二个蓄水期的高水位季节、水位回落或低水位时。但发震时间也无一定规律性,。从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统计资料看, 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震源较浅, 与天然地震相比, 具有较高的地振动频率, 较高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烈度;但极震区范围很小, 烈度衰减较快。
三峡库区可划分为结晶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三种主要岩类。结晶岩类分布于库首黄陵结晶地块内,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和侵入其间的花岗2闪长岩体, 岩体完整性好, 断层多已胶结, 岩体透水性微弱, 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碳酸盐岩分布于干流庙河至白帝城库段及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中。强岩溶化碳酸盐岩有利于诱发岩溶型地震。碎屑岩主要分布于秭归、巴东、巫山等向斜及白帝城以西广大地区, 为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的砂、泥岩, 不利于诱发水库地震。三峡库区属弱震区。水库附近曾经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9年秭归龙会观5.1级地震, 距库边约6 km。其岩性为碎屑岩类岩层, 蓄水后不易诱发地震。综上所述, 三峡工程除了坝高和库容属有利于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因子外, 其他条件均不利于诱发较强的构造型水库地震。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 随着蓄水位逐步升高, 库容加大, 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监测及预报, 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 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确保长治久安。
二、三峡工程与滑坡
三峡地区多高山丘陵,沿山的耕地多集中在古滑坡堆积体上,人类的居住点也集中在这里。三峡库区滑坡,有三大诱发因素。第一是降雨,其次是人类活动,第三是水位的波动升降。三峡库区暴雨、洪水频发,三峡大坝坝址附近为坚硬的花岗岩地质结构,其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要地质结构。数千年来,峡江两岸的人们就把居民点建在相对稳定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上。在这里人们生存繁衍,耕种捕鱼。在这样土壤较为肥沃、地势较为平坦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上,逐渐积淀为独具特色的“三峡滑坡文化 ”。有数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库区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多达70多次,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40余次。
三、三峡工程与泥沙、水位
当三峡水库形成后,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淤积,长江上游河流所携裹的除了泥沙,还有颗粒较大的鹅卵石,在三峡大坝筑起后将极难排出,会造成堵塞,并向上游延伸,进而影响重庆。
在三峡蓄水至135米后,有人发现从大坝到库尾之间的水位落差多达34.7米,远远超过了工程论证报告认为的0.4米,因此担忧重庆可能会在三峡完全蓄水后被淹没。
四、其他影响
1、水库浸没
水库蓄水使水库周边地带的地下水壅高,引起土盐碱化、沼泽化等次生灾害的现象。地下水壅高可使管水抬升,当其上升高度达到建筑物地基或农作物和木的根系,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将产生浸没问题。浸可使农田作物减产,工矿企业和民用建筑物地基条件化而损坏,矿井涌水量增加,铁路、公路发生翻浆、胀,有时还影响水库正常蓄水位或坝址的选择。
2、水库淤积
水流进入库区后,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因而水流挟沙能力(见河流泥沙运动)沿流程降低,出现泥沙淤积。水库淤积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方面,卵石、粗沙淤积段逐渐向下游伸展,缩小顶坡段,并使顶坡段表层泥沙组成逐渐粗化;另一方面,淤积过程使水库回水曲线继续抬高,回水末端也继续向上游移动,淤积末端逐渐向上游伸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翘尾巴现象,但整个发展过程随时间和距离逐渐减缓。最终,在回水末端以下,直到拦河建筑物前的整个河段内,河床将建立起新的平衡剖面,水库淤积发展达到终极。终极平衡纵剖面仍是下凹曲线,平均比降总是比原河床平均比降小,并与旧河床在上游某点相切。
在库区,淤积减少有效库容,影响水库调节性能和建筑物的正常运用。在水库上游河道,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水位升高,坡降和流速减小,河槽过水能力降低,增加了防洪困难,河水位抬高还会引起两岸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地盐渍化;在水库下游河道,在水库淤积并拦截泥沙时期,水库下泄清水,下游河床由于冲刷而普遍下切,水位随之下降。这将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不利于大坝和沿河建筑物的基础,使沿河引水工程的运用发生困难,使下游桥梁基础埋深减少;另一方面,可以使水电站的尾水位降低,能增加水电站出力、使下游水深增大而流速减小,有利于河床的稳定和通航。
3、水库渗漏
水库渗漏是指水库蓄水后,库水沿岩石的孔隙、裂隙、断层、溶洞等向库岸分水岭外的沟谷低地渗漏。可分为坝区渗漏和库区渗漏。水库渗漏减低了水库效益,有时并引起盐渍化、沼泽化等现象。库区渗漏可在邻谷区引起新的滑坡,或使古滑坡复活,造成农田浸没、盐渍化、沼泽化,危及农业生产及村舍安全。
三峡大坝的修建有利也有弊,要正确的看待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运用科技的发展把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促进社会的发展。